奥尔良虽然被解救了,可是,贞德还没有完全完成神赋予她的使命。她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促请王子到兰斯举行加冕。因此,贞德离开奥尔良城后,立即赶往王子那里。
当时,王子已将宫廷迁到卢瓦尔河畔的洛西城堡。这座城堡年代久远,是法兰西历代国王的行宫和游乐之地。现在,王子带着他心爱的王妃住在这里,朝廷的高官要员也都随着迁入。
贞德到达洛西宫廷时,受到了王子的热烈欢迎。王子不断地夸赞她的功绩,称她为“奥尔良的勇者”。但是贞德表现得很冷淡。她对那些赞美和歌颂就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她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请王子立即前往兰斯,在那里举行加冕吧。”
贞德之所以对王子的夸赞如此冷淡,因素很多。当然,最主要的一点是王子的表现实在太懦弱了。奥尔良被解救之前自不必说,就算在奥尔良获救之后,王子做起事来仍旧胆怯、不积极,他的信心增强得太有限了。同时,王子厌恶战争,不管是非正义的还是正义的,也不管是开疆破土还是保家卫国,他不喜欢冒着生命危险做一些在他看来根本没有好处的事情,也不喜欢使用武力去达成任何目的。他希望用政治的力量来统治国家。
贞德虽然解救了奥尔良,宫廷中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士对她持原来的否定态度,他们因为各自的既得利益想要破坏贞德的“加冕计划”。这是目前贞德面对的最大的障碍。
宫廷人士使用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召开永远没有结果的会议。他们在会议中批评这种行为,否定那种态度,永远没有结论。
另一方面,军队中也产生了分歧。指挥官们的态度互不一致,有的主张先收复诺曼底,有的主张先前往兰斯,让王子加冕登基。前者认为,诺曼底靠近英国,是英军在法国的行动基地。夺回诺曼底,必可断绝英军的补给,有助于巴黎的光复。当然这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在这一派的内部,人们为了个人的利害,细节方面意见不一。所以,两派的观点根本无法取得协调。
贞德只能在一旁干着急。
可能为了缓和贞德焦虑的情绪,也可能为了让贞德适应宫中的生活,宫廷里的人开始派许多工作给贞德,也送给她种种礼物。
1429年夏天,奥尔良公爵为感谢贞德为奥尔良民众做出的一切,送给她很多华丽的衣裳。贞德并不喜欢穿着奢侈而豪华的衣裳,不过这是宫廷的习惯,她不能随意加以破坏。
查理王子也送了许多执事、侍童和礼物给贞德,并正式封她的兄弟为骑士。
贞德完全摆脱了以前的生活,在她身上几乎已经看不到农家女孩的影子。她手里拿的不再是牧羊棒,而是寒光凛凛的宝剑;她脚下踩的不再是田园的烂泥巴,而是毫华的地毯;她身上穿的不再是那些寒酸的衣服,取而代之的是价值30枚金币的华贵衣裳。
可是,贞德讨厌这种奢侈的生活,她看不惯宫廷妇女的奢靡浪费。她喜欢和普通百姓相处,即使是病人、穷困的人或者不懂事的小孩子,她也会亲切地问候他们。每当贞德走出宫廷时,人们便争先恐后地拥到贞德周围,想触碰她,想分享“神的女儿”的灵光。
那时,街上流传一种说法,只要谁把身上的徽章或念珠让贞德触摸一下,他就再不会有不幸和疾病。
这个传言很快流传到上流社会,那些生活奢靡的贵妇人也希望贞德触摸一下她们配戴的金属饰物,好让她们从此远离疾病和不幸。
有一次,一位贵妇人和贞德在洛西宫廷的后花园相遇,她请求贞德触摸她的金饰。贞德拒绝了。可是,与百姓在一起时,贞德很少拒绝他们的任何要求,她觉得被民众如此需要是一种无法形容的幸福。
王子的决定和宫中的会议实在太慢了。贞德终于下定决心求见王子。
当时,王子正在和高级官员及随从们举行千篇一律、永无结论的会议。贞德立即走上前对王子说:“王子殿下,请不要再犹豫了,马上到兰斯举行加冕吧!”
王子旁边的一位祭司问她:“这也是神的告示吗?”
贞德回答:“是的!是神的告示!神对我说‘去吧!神的女儿!’”
之后,贞德很详细地说明了必须趁早进击兰斯的理由。官员们问了她很多问题,最后,他们不得不承认贞德的话很有道理。经过一番讨论,王子和在场的人士决定先攻击奥尔良附近的敌军,为进击兰斯扫清障碍。
1429年6月,贞德再度披上铠甲,骑上白马,准备收复奥尔良周围的地区。她在奥尔良的战绩已传遍各地,许多士兵自发地加入贞德的队伍,还有很多人带着武器赶来。这一次,组成了共有约1200人的部队。贞德把马首向着东北,浩浩荡荡地向前进发。
在奥尔良被击退的英军,已经放弃重占奥尔良,不过他们正驻扎在奥尔良周围的三个地方,我们姑且称其为A城、B城和C城吧。率领这些军队的是沙霍克、赫鲁斯达夫、塔鲁伯特三位将军。
为了使王子能顺利地到兰斯举行加冕,必须先将这三个城市的英军击退才行。
贞德率领她的队伍非常勇敢地出发了。
到A城附近时,其他指挥官开始畏畏缩缩,对这场战斗不抱乐观态度了,因为他们看到英军的守备十分坚固,而他们自己的军队数目却又太少了。
贞德对他们的态度感到愤怒。她身先士卒,紧策白马,向城墙奔驰。
到达城墙下之后,贞德立刻架起云梯,往上攀爬。
敌人也开始了他们的反击,无数的石头从城墙上被丢下来。有一块石头刚好落在贞德的头上,幸好她戴了钢盔,所以只是从云梯上摔了下来,并没有受伤。
贞德毫不气馁,迅速站起来,再度爬上云梯。士兵们深受感动,个个精神振奋,抓紧手上的武器,随着贞德拥入城堡。
于是,A城被攻下了,敌将沙霍克被俘。
6月12日,贞德一行人凯旋回到奥尔良,再次受到热烈的欢迎。14日,他们又向附近的B城出发。
B城的英军知道A城已被攻破的消息,吓破了胆,弃城而逃,撤到了C城。
贞德主张乘胜追击,指挥官却不同意。不久,法军接到英军的讲和信函。贞德还是坚持彻底肃清敌人,但是,指挥官亚兰逊公爵却说:“可以讲和的话,我们为什么还要打仗呢?那只是浪费将士们的鲜血和生命。何况王子殿下渴望的是讲和,不是战争。”
如此一来,贞德只好沉默了。接着,两军开始休战、议和。其实,这只是英军的一项缓兵之计。
当时,约有1500名的英国士兵正在法斯托夫将军的率领下,自诺曼底南下,急速前往C城增援。英军正是利用停战议和的时间在等待这批援军。
如果法军能听从贞德的主张,追击英军,并彻底加以击溃,王子前往兰斯的道路,也许会顺利很多。而贞德本人的命运,也可能会有很大改变。但历史终究没有“如果”。贞德当时因为一些原因根本无法坚持自己的主张。
6月17日,里修蒙元帅率领约1300名士兵到达贞德的阵营。
里修蒙元帅本来是亲英的勃艮第派人物。王妃的母亲有感于自己的领地经常受到勃艮第派人的欺凌,因此,萌发了拉拢勃艮第公爵和勃艮第派的念头。
她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将与勃艮第派不和的阿尔玛纳克派人物由宫廷中放逐,而将与两派都有关系的人物拉拢到自己的阵营中。然而,不仅是阿尔玛纳克派的人,就是王子本人,也不喜欢里修蒙元帅。于是,王子趁机将他派到了前线。
里修蒙元帅来到贞德的阵营时,王子已经下令不准再进军。可是里修蒙元帅不听。他说:“我是为王子和法国的命运而来的。只有向英军进攻,才是体现我来到这里的价值!”
这时,军队里的指挥官和里修蒙元帅也不太和睦,亚兰逊公爵竟然宣称:“如果要和里修蒙元帅并肩作战,我宁可放弃。”
如此一来,法军更不可能出征了。在这最关键的时刻,军队的首脑们竟然为了意气之争,眼睁睁看着英军日益壮大,实在很没有大局观念。
贞德拼命说服亚兰逊公爵放弃个人成见,却不见成效。幸好这时有人来传来消息说,英军已经等到了援军,很快就会违反停战协定,再度与法军开战。亚兰逊公爵和里修蒙元帅才勉强作出让步,暂时摒弃前嫌。
贞德在此地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不过,她还是打起精神,协调指挥官与里修蒙元帅之间的矛盾,说服他们继续进军。
未来,还有一场更激烈的战争在等待着她。
向兰斯进军
攻陷C城后,里修蒙元帅和贞德率领的王子军一起驻扎在城外的小山上。
不久,在A城吃过败仗的赫鲁斯达夫和塔鲁伯特司令官率领军队向他们逼近。
英军并不准备攻城,而是在城外丘陵上打下木桩,木桩后面布署了弓箭部队,这便制造了一个要塞。法军如果进攻,他们的骑兵队伍很难越过木桩,还会造成不小的人员损失。
贞德似乎猜到了敌人的用意,所以她并没有发出攻击的命令,而是静静地凝视着敌人的动态,耐心地等待时机。
果然,英军先沉不住气了,法军一直不发动进攻,他们却处于暴露在丘陵上的不利情势。贞德看出英军就快退却了,于是命令士兵们全部佩上靴刺,以便随时全力追击。
靴刺是什么东西呢?它是中世纪骑兵战斗时的必备用品。在马靴后跟处安装一个东西,形状有些像齿轮,不过边缘是尖的,用支架固定在马靴后跟处,与地面垂直。它的主要作用是冲锋时用脚后跟踢马腹,使马感到刺痛而全速前冲。因为靴刺并不十分尖利,一般来说不会对马造成伤害。
贞德所料不差,黎明时分,英军已经开始准备撤退了。王子军展开追击。先锋部队眼看就快追上英军了。
塔鲁伯特司令官征战多年,谋略过人,是鼎鼎有名的将军。这次命令英军撤退也是用了一个诱敌深入的计策而已。英军的撤退路线是事先研究好的,要经过一个山谷,山谷附近有一片茂密的森林。他将大炮和粮车藏在森林密处,并派500名强力弓箭手,埋伏在通向山谷的山路两旁的草丛中,准备伏击贞德的军队。如果他们的计划顺利,王子军一定会在此遭到雨点般的弓箭射击,然后坠入山谷,全军覆没。
可是,神似乎在帮助贞德。王子军追击的速度相当快,比英军预计的时间提前到达山谷。
那时,英军以为王子军还没有到达,精神有些懈怠。刚好有只鹿从森林中跑出来,被英军的一位弓箭手射中,周围扬起一片欢呼之声。王子军的先锋部队发现这种情况后,马上回头通知部队:森林里有埋伏。
王子军的骑兵改变路线,从两侧包抄,快速地冲入森林。英国主力军措手不及,四散逃命。埋伏在山路两旁的英军,一看时机已失,也都各自逃命去了。
这场战争中,王子军大获全胜。英军方面战死2000余人,被俘虏1000余人,司令官塔鲁伯特也被生擒。
英国与勃艮第派的联军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可能短时间内无法恢复战斗力。对贞德来说,通向兰斯的路途终于变得宽阔平坦了。
贞德又开始积极地游说王子赶快到兰斯举行加冕典礼。可是,王子和宫廷人士还在犹豫不决。因为到兰斯还有约400公里遥远的路程,中间又都是勃艮第派的势力范围。
为什么贞德如此热衷于查理王子的加冕仪式呢?
那个时代,法兰西的历代国王,都要在兰斯大教堂加冕。
加冕典礼的第一步就是把国王从普通百姓当中划分出来,表示他是被神承认的神圣而特别的人物。被神承认了之后,才能被确认为一国之王,而后戴上冠冕。
对于国王与神之间的关系,贞德的想法和宫廷人士稍有不同。
贞德相信,即使国王受到了神的承认,也仍然是神的从者,是神的代理人,必须代神传达神的意志。既然神所希望的是全人类的幸福,那么,国王就有义务使人民获得幸福。因此国王必须向神作出这项承诺,并一生遵守。
宫廷人士们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国王从神那里获得了一项特别的权利,那就是国王可以和神并列,两者同样伟大。因此,国王的命令就是神的意志,国王可以要求人民绝对服从。
贞德和宫廷人士这种观念上的差别,又使贞德浪费了不少时间。所幸,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让查理王子到兰斯举行加冕仪式,正式成为法兰西国王查理七世。唯有这样,才能使英国国王处于劣势,使他对法国的统治无法名正言顺。
一直以来,英国国王不断地向外炫耀他身兼英、法两国的国王。不过,他未曾到兰斯加冕,所以无法得到法国人民的拥护。所以,查理王子必须抢先在英国国王之前,到兰斯加冕。
基于此,查理王子决心进军兰斯,他亲帅10000余名士兵,于1429年6月29日,从洛西宫廷出发,第一个目的地是欧塞尔。当然,贞德也在军中。
到欧塞尔的路程,可以说是非常安全的。因为,英军严重受挫必须重新整备,勃艮第公爵也正在观望王子和英军的情形,暂时还不会采取行动。
不过,欧塞尔是勃艮第派的地盘,城外有坚固的城墙,如果领主和驻守在这里的军队顽抗的话,可能得费些时间才能攻下。
7月1日,大军抵达欧塞尔。
起初,城里的士兵不愿打开城门。不过,他们毕竟不敢对王子无礼。一位地方官称,城里的要员正在开会,商议如何迎接王子和他的军队。
这样,王子和宫廷人士放下心来,对地方官表示谅解他们所处的立场,绝不攻击或侵扰他们。
结果,欧塞尔城不但向王子军表示友善,并且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金币。
欧塞尔再过去就是特鲁瓦,那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数年前,英王亨利五世逼迫法国在那儿缔结条约。后来,亨利五世娶法兰西公主为妻,他成了法兰西王位的合法继承人。那里也有勃艮第派的军队驻扎守卫。
贞德和王子首先写信到特鲁瓦,劝导他们开城投降。可是,城中的士兵和居民不加理会,似乎要守在城里,观望情况,再作打算。
其实,城里的居民对王子军并没有什么反感,他们只是担心向王子军表示友好后,会受到勃艮第派守备队的报复。
到达特鲁瓦城外时,王子军自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他们的粮食即将告罄!要再获得维持一万士兵的口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他们驻扎在城外的几天都在开会商讨。
王子军内部持两种观点,一方认为应该攻击特鲁瓦,另一方则认为应该绕过特鲁瓦,直接赶到兰斯。
贞德主张攻击,她请求王子给她三天时间,一定可以攻下特鲁瓦。
得到允许后,贞德立即展开行动,指挥士兵准备攻城用的云梯、圆木等,大炮也在城外一一安装妥当。
看到这种情况,特鲁瓦的士兵和居民有些害怕了。他们早就听说过贞德的战绩,也知道她是受神保佑的女孩。最后,他们终于下定决心,打开城门,迎王子军进城,并由城里的祭司代表该城,将城门钥匙献给王子。
王子也基于仁慈,特地颁布了一项宽恕特鲁瓦城的宣告。特鲁瓦的居民为了表示感谢,又献出许多金钱和粮食。
他们经过的最后一座城市是沙隆。沙隆军民态度极其友善,主动相迎,未动干戈。城里的祭司也走上前来为王子祈福。
来到这里感觉最快乐的,莫过于贞德了。因为,贞德的父母和那位曾经帮助过她的拉克扎舅舅都赶到这儿来看她。
贞德兴奋地投入母亲怀里,紧紧地拥抱着母亲,她流下了激动而喜悦的眼泪。
在母亲面前,贞德只是一位极普通的少女。往日那位穿着银色甲冑,骑着白马,驰骋战场的贞德似乎不见了。现在的贞德又是那个手执牧羊棒,与同伴们尽情嬉戏的牧羊女了。
她离开杜列米村并没有多久,可是发生了那么多事,她从一个平凡的乡村少女,摇身一变,成了王子的贴身战士。这段日子真的就像做梦一般。
查理王子的加冕大典
1429年7月16日,星期六。
查理王子进入兰斯城。兰斯的民众热烈地迎接他们,兴奋地高呼“国王万岁!”显然,在他们心中,查理王子已经是他们的国王了。
加冕仪式定在第二天举行。
法国历代国王的加冕式都在兰斯的大教堂举行,这是法兰西王国的创建者和第一任国王克洛维一世传下来的习俗。
加冕仪式中必须使用克洛维一世加冕时用过的圣油壶,以及查理曼大帝加冕时所用的王冠。很可惜这些宝物当时都保存在巴黎。而巴黎还在勃艮第派和英国军队的控制中。所以,这次加冕所需要的物品,只能从兰斯大圣堂的宝物库中选择一些差不多的来代替。
无论如何,查理王子的加冕仪式非常顺利而隆重地开始了。
这一天,兰斯全市都挂满国旗,到处都布有饰满鲜花的白布。庄严的钟声响彻整座城市的上空。装饰得非常庄严的大圣堂挤满了观礼者。
查理王子入场了,随侍在他身旁的正是贞德。她穿了一件白绢长袍,袍子上绣满了百合花。她的手中依旧拿着那面和她在战场上同甘共苦的小巧旗帜。她看起来那样的清纯、圣洁、美丽!
在场的人感动于她为查理王子和法兰西做出的一切,不由得流下泪来。
圣堂外面的不远处传来赞美诗的声音,那是护卫圣油壶的队伍唱出来的。这支护卫队由王子军的指挥官和骑士组成。他们都穿着甲冑,手上拿着军旗和旗帜,显得庄严而肃穆。离大圣堂越来越近了,今天他们被获准有骑马进入大圣堂的特权。
圣油壶被放在祭坛上。接着,皇冠和王杖也入场了。
兰斯的大主教牵着查理王子的手,让他站在群众面前。这情形和当年克洛维一世加冕时一模一样。
大主教用很严肃的声音问在场的群众:“各位愿意接受他为王吗?”
群众们情绪高涨,声音里溢满了喜悦:“我们愿意!我们愿意!”
查理王子把右手放在《圣经》上,开始了他的宣誓:“奉耶稣基督之名……”他发誓遵照公正与法律恪尽职守保护教会和他的子民,惩罚坏人,伸张正义,做一位慈悲的国王。
接着,王子军的最高指挥官亚兰逊公爵走过去,准备举行赐给武器的仪式。他用自己的剑身,轻敲王子的肩膀。与此同时,大主教把一把出鞘的剑交给王子。王子捧着剑,吻了一下,然后以奉献给神的姿势,放在祭坛上。
紧接着,伟大的时刻来临了!涂圣油和戴冠冕的仪式即将开始,群众都屏息以待。
大主教从圣油壶中蘸了圣油涂抹在王子的双肩、前胸、后背和双手上。此时,亚兰逊公爵走上前来,为王子披上了王室的礼袍,并将其他象征王权的礼器——权杖、徽戒和公正之手都交到王子手中。随后,王子跪在教堂的主祭坛前,大主教又把圣油涂在了王子的头上。然后,6位世俗贵族代表和6位教会代表一起将国王的冠冕高高举起,放在查理王子的头顶。
这一刻,懦弱胆怯的王子就成为法国国王查理七世了!
观礼的人群中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欢呼声。查理七世披着白色的貂皮大衣,手上拿着王杖,被引到金色的御座前。所有的教会代表向国王宣誓效忠。
这时,最激动的人莫过于贞德了,她跪在御前一直流泪,神交给她的任务总算都完成了。
为了这项代表着法国统一的加冕式,贞德和许多法国人民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鲜血。
加冕仪式结束后不久,查理七世封贞德为贵族,并特准她和皇室一样,自由使用百合标志的徽章。
贞德只是一个平凡的乡下女孩,能获得如此崇高的荣誉,这在法国历史上真可说是前无古人。但是这些并不是贞德想要的,除了武器和马匹,她没有向国王要求任何东西。
成为贵族之后的贞德,理所当然地拥有了许多财富,包括很多战马和普通的马,以及12000力布(古时法国货币单位)。这些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财产。以前从来没有人受到过像她这样的优遇。可是,贞德自身对荣誉和地位并不关心,对庞大的财富也毫无兴趣。她把钱财都交由兄弟们处理,自己完全不过问。
查理七世将贞德的两位兄弟也封为贵族,还特别赐给她的双亲24力布,作为住在兰斯的费用。他们回杜列米时,国王还另外送给他们一匹马。
父亲达克这时已经完全原谅贞德了。他也开始后悔曾经对贞德的误解。他终于认为,贞德所做的一切都是神赋予的使命,是非常光荣的。在兰斯的那段日子,他成了众人崇敬的人物。
对于家乡的人来说,贞德也是他们最大的荣誉。
可是,在查理七世的宫廷里,贞德与宫廷人士的矛盾依然存在,甚至更加激化了。
首先,贞德并非成长于宫中,对宫中的规矩所知不多。她只是凭着一股热诚,不时给国王一些建议。有时难免会冒犯了宫中的规矩。
其次,宫廷人士无论任何事情,都想以政治手腕加以解决。贞德那种开明的态度和做法,令他们觉得很不安。
最后,贞德不过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乡下女孩,国王却赐给她无上的荣誉和高过任何人的地位,这使许多人深觉不满。
另外,贞德无论在任何场合,都一再强调自己是“神的女儿”,尽管解救奥尔良以来的许多事迹和功勋,都足以证明这一点,但这还是让宫廷人士们皱眉。
他们一直苦于找不到击破这个说法的理由。如果有任何可对贞德构成不利的事出现,以他们对贞德的怨恨程度,是绝对不会放过的。
和谈背后的阴谋
查理七世在举行加冕仪式之前,贞德曾给与英国军队勾结的勃艮第公爵写过一封信,信的内容是:
查理王子即将在兰斯举行加冕式,成为查理七世,届时法国就拥有一位正统的国王,英国国王的主张就完全行不通了。
勃艮第公爵,之前的事情国王可以既往不咎,只要您宣誓效忠,像一名臣子那样服从查理七世国王。我诚恳地邀请您前来参加兰斯的加冕。
以贞德的立场来说,能与勃艮第公爵和解,使法国在查理七世的统治下实现统一,并让英国人主动撤离法国,那是最理想的。
收到这封信后,勃艮第公爵陷入了沉思。
本来,勃艮第公爵对法国王位很有野心,所以他才伙同英国与查理王子敌对。现在,他自然很不甘心依贞德所说的,对查理七世称臣顺从。
可是,过去的几个月,英军和勃艮第派的惨败使得他们目前无法展开行动。他所依靠的英国军队,已经四散瓦解,无法重整。而王子却已登上查理七世之位,逐渐获得法国人民的拥戴。
勃艮第公爵不由得考虑起他的将来:是和以往一样倚赖英国,继续争夺王位呢;还是放弃王位的梦想,向查理七世投诚呢?前者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后者又实在不甘心。
思来想去,最后,勃艮第公爵决定视往后情况的变化,再做考虑。
就在这时,英国代表要求会见勃艮第公爵,地点选在巴黎。会面的主要内容是就法国的情势交换意见。
英国的代表是梅特霍克公爵,他此次的目的,是想勃艮第公爵提供兵力,重整英国军队。而勃艮第公爵则是想亲自看看英军的现状。最后,经过磋商,勃艮第公爵同意派出士兵重整英军,但要求用金钱作为代价。梅特霍克公爵没有现金,所以改用实物进行交换。于是,勃艮第公爵得到了价值40000力布的珠宝和饰物,然后把700名士兵交给了梅特霍克公爵。
接着,勃艮第公爵把贞德写给他的信拿出来给梅特霍克公爵看。他们一边看信,一边哈哈大笑,讥讽贞德太过天真,完全不懂政治。其实,两个人的心里都在想怎样才能对自己更有利。
勃艮第公爵很想知道英国对目前法国的形势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是否有明确的进一步的行动。这关系着他下一步的决定。
而梅特霍克公爵则一心想摸清楚,勃艮第公爵究竟还有没有利用价值。
为了使勃艮第公爵继续支持英军,梅特霍克公爵故意将一个秘密泄露给他。他说:“有一支英国的大部队,最近就要抵达巴黎了。”
事情是这样的。现任的罗马教皇是英国一手扶植的,他为了征服波希米亚人,特地在英国国内招募了3500名士兵,组成了一支十字军。教皇得到英军在法国惨败的消息后,毅然决定将这支军队提供给英国。
于是,当兰斯沉浸在加冕大典的喜悦气氛中时,由英国大主教率领的3500人的部队,正在渡过英吉利海峡。
这个消息是梅特霍克公爵的王牌。勃艮第公爵听完之后,决定继续观察一段时日,再决定是否效忠查理七世。所以,勃艮第公爵并没有亲自出席查理七世的加冕式,而是特地派了一位代理使者前往祝贺。
勃艮第公爵一方面提供援军给英国以示忠诚;另一方面又派使者参加加冕大典,向查理七世表示好感。谁都没有得罪,真可谓两全其美。
加冕仪式结束后,贞德主张立刻攻击巴黎,态度激烈而且坚决。她的理由是,之前的战争已使英军元气大伤,现在的巴黎,就如同一座空城。国王如果能率10000名士兵前去攻击,必定手到擒来。
每次出席会议,贞德都很热心地说服国王和宫廷人士。但是国王始终希望和平解决争端,所以他数次命贞德写信给勃艮第公爵。贞德便口述,然后由部下代为笔录。信的内容都非常激烈但措辞优美。
高贵的勃艮第公爵大人:
由于神之意志,少女贞德恳求您和法国国王陛下能互相宽恕,为法国带来永久的和平。
我由衷地请求您不要对我们发动战争,不要让善良百姓的血流在战场上。
公爵应当了解,如果您派兵到战场,那么,吃败仗是免不了的。
这不仅是一封渴望和平的请愿书,也是一个严厉的警告。内容大致是依照国王的指示写成的,只有最后一句是贞德的意思。
贞德特地在末尾强调这句话,是想让敌人认清事实。可是,国王和宫廷人士却深恐这句话会惹火对方,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这一年的3月以来,贞德一直劝说国王进攻巴黎。
如果查理七世听从了贞德的建议,立刻采取行动,不但可以将英军赶出巴黎,甚至有可能把英国的势力彻底逐出法国。那样一来,勃艮第公爵自然也就乖乖降服了。
可是,查理七世懦弱的性格和宫廷人士的姑息态度,使得贞德和全法国丧失了这个最好的时机。
更可恨的是,查理七世和宫廷人士还对贞德隐瞒了一个秘密。那就是他们决定征求勃艮第公爵的同意,共同缔结停战和解条约。
主张这项停战和解政策的代表人物是大主教和国王的侍卫长等人。
到7月,国王终于决定采取行动。
7月21日,查理七世离开兰斯。可是他的方向并不是巴黎,而是苏瓦松。
从那时起,国王开始了一种贞德无法理解的“闲逛”。他到苏瓦松和其他几个地方,接受人民的庆贺和欢迎。同时又怕引起勃艮第公爵的不悦,所以,对各地人民的狂热拥戴,他并没有过多积极的表示。
接下来的一个月,国王走了很多城市,最后走向折回卢瓦尔河地区的路途。
这种行径毫无疑问是在退却,贞德不由得万分生气。
兰斯的人民也对查理七世感到十分失望。他们在写给贞德的信中说:“我们为国王冒了那么大的危险,可是,国王却想抛弃我们,独自逃亡。下次英国军队如果再攻来,我们可能就完了!”
贞德回答他们:“国王一直在卢瓦尔河地区徘徊,可能是与勃艮第公爵缔结了停战协议。”
已有数月未发生战争了,再加上国王的这种行动,这是否表示勃艮第公爵已同意休战了呢?
事实确是如此!
这几个月以来,查理七世一直背着贞德,和勃艮第公爵洽谈休战事宜,最后,勃艮第公爵终于同意将巴黎让给国王,休战两周。
其实,勃艮第公爵是在故意拖延时间,他想让英军休养生息,重整兵力,继续与查理七世分庭抗礼。就在国王到处闲逛的时候,英国大主教所率的3500名增援军,已经在7月25日悄悄到达巴黎了。
勃艮第公爵一开始就以停战和谈作策略,昏聩的查理七世和他的随从却对此深信不疑。
查理七世迟疑不决,不敢攻击巴黎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战争需要一笔相当大的费用,而刚刚加冕的国王显然对这笔费用很有压力。
这可耻的停战和谈背后,还掺杂着宫廷人士自身利益的纠纷。比如国王侍卫长与军队最高指挥官亚兰逊公爵之间的利益纷争。
侍卫长的领地被勃艮第公爵所占,只有停战讲和才有希望夺回。同时,侍卫长对和贞德并肩作战、屡建战功的亚兰逊公爵存有敌意,所以故意制造停战。
8月7日,情势突变,英国的梅特霍克公爵再次向国王宣战。而国王和宫廷人士似乎还沉浸在和谈的幻想之中,迟迟不肯采取行动。
进攻巴黎
8月7日,国王接到梅特霍克公爵的挑战书。
梅特霍克公爵公告查理七世:
你竟敢忽视兼法国与英国两国之王的亨利,私自称王。我们在此向你宣战。
如果你不承认我们的法兰西王国,今后将还会有夺权与杀人之事发生。
我们并不惧怕那位叫做贞德的魔女和背叛教义之人,即使你将她带来,我们也毫不退却。
到这时,查理七世才发觉勃艮第公爵的策略和英国的阴谋,也收到了3500名英国增援军到达的消息。
贞德已经一刻都等不下去了,她催促国王和宫廷人士即刻向巴黎进军。
8月18日,国王一行人终于来到巴黎北方的贡比涅。由于受到此地人民的欢迎,所以,国王又驻留了下来。
贞德担心失去时机,一直劝谏国王,而国王每次都叫贞德不要担心。
贞德终于忍耐不住,独自离开国王和随从,与亚兰逊公爵一起率军向巴黎前进。8月26日,部队抵达巴黎北面的圣丹尼城门(位于现在的巴黎。中世纪时曾是巴黎北面的入口)。
贞德和亚兰逊公爵不断派人催请国王进军巴黎,可是国王仍无行动。最后,亚兰逊公爵忍不住亲自折回,直接与国王谈判。国王终于答应第二天就出发。可是,到第二天,国王却仍然不肯动身。
在这段时间里,贞德不时带着少数士兵,与出击的敌人做小规模的争战。可是,敌人随时可能派大军出击,贞德的处境十分危险。
日子就这样过去。9月5日,亚兰逊公爵终于忍耐不住,责备国王不遵守诺言。国王又一次答应第二天就出发。
6日夜晚,查理七世总算到达圣丹尼了。
圣丹尼附近完全看不到人影,国王军一出现,居民们就全部逃到城里去了。这些居民和勃艮第派与英国的联军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国王军。
第二天,9月7日,是圣母玛利亚的生日,依照惯例应该停战。但是情势已经不容再耽搁,贞德毅然率军攻击。
勃艮第派与英国联军因为兵多、武器充足,在这场战争中占很大优势。
贞德所率的国王军要攻过城墙,必须先填埋护城沟。护城沟中有水,要铺上草或树枝。于是,士兵们用手推车、台车、马车,一趟又一趟地搬运着。他们在敌人面前,连续几天一直做着这个工作。
贞德的随从人员一个个被杀死,她的侍童路易和接替路易的雷蒙也都牺牲了。最后,贞德身上的甲冑也被敌人的箭射穿。贞德支撑不住,倒在地上,但是,过了一会儿,她又勇敢地站起来,鼓励士兵继续填埋护城沟。
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工作却毫无斩获,不少同伴的伤亡更是让他们的士气极其低沉。贞德也几乎丧失了作战的勇气。国王方面,甚至接到了贞德已经阵亡的报告。到了8日上午,贞德因为箭伤发作,发起高烧,但她还是让亚兰逊公爵集结士兵。
这时,远处传来了喇叭声。原来是巴黎城内的一位伯爵前来投靠国王军。紧接着,又有两位重要的贵族也前来投诚。可是,他们忽然接到撤退的传令。
这是国王的最高命令,而且,还有一支小部队随令而到,以防贞德违抗命令。
贞德和亚兰逊公爵虽然很不服气,但还是服从了命令。撤退时,贞德把自己的甲冑和剑献给了附近的教堂。那是打败仗的一种习惯。
昏聩的查理七世
攻击巴黎失败后,查理七世又率领军队,前往卢瓦尔河流域。
9月20日,军队回到洛西宫廷。
他们离开这里已经三个月了,这三个月之间,查理王子变成了查理七世国王。可是,他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国王。到目前为止,他仍然未能掌握实权,甚至不曾得到法兰西境内所有民众的承认。
他所率领的这支军队也无法再维持下去了。军粮和军饷的支出都非常庞大,即使是一国之王,也很难长期维持下去。
另外,宫廷人士的不和也是军队被解散的原因之一。侍卫长一直想尽办法排挤亚兰逊公爵,并竭力使亚兰逊公爵脱离贞德。他的计谋终于得逞了。国王的军队在贞德面前被解散,亚兰逊公爵也被派往诺曼底。
贞德很欣赏亚兰逊公爵的为人,想和他一起去参加诺曼底之战,可是国王不答应。
另外,从解救奥尔良以来一直与贞德并肩作战的指挥官们,也都奉派他调,离开了贞德。
贞德被派到卢瓦尔河上游的一座城市作战。这里正被一位蛮横的流徏骑士控制。他强行占领了这座城市,并且仗着勃艮第派和英国军队的支持,不时与国王作对。
这里是连接卢瓦尔河与勃艮第派领地的重地。
贞德从11月开始攻击这里。攻击之前,她习惯性地向天使祷告,可是却听不到天使的声音。这一次,天使没有给她任何告示。
贞德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这次战斗不同于在奥尔良时,贞德惨败而退。失败的原因,分析起来大概有三点:
第一,当时已经接近冬天,气候一天天地变冷,士兵们无法忍受露宿野地的生活。
第二,军队经费和粮食短缺,而且没有增援军前来相助。
第三,敌方的流徏骑士都勇猛善战。
过了一个月,贞德还无法攻下这座城市,只得先行撤退。不过,该地的居民都非常喜欢仁慈的贞德,发誓向国王效忠,并盼望国王军早日收复这块失地,解救他们。
到了冬天,天使的声音又在贞德耳边响起了。天使不断告诉贞德:“到巴黎去!到巴黎去!”这种声音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于是贞德也频繁地到国王那里,不厌其烦地转达神的意旨。可是,查理七世既不回答,也没有任何行动。反而在寒冷的冬末春初,四处巡游,接受人们的祝贺。
贞德随国王同行。每到一个地方,她就恳求国王一次,希望国王能听从神的命令攻打巴黎。可是国王毫不动心,他告诉贞德,他打算跟勃艮第公爵讲和。
讲和势必要作出很大让步,这样一来,查理七世根本就无法成为法国真正的国王了。
不久之后,各地谣言四起,大家都在猜测:国王是不是准备将兰斯也让给勃艮第派?
兰斯甚至派来一个代表团,请求贞德探询国王的意思。国王却绝口不提此事。
那段时间,贞德曾到过一个温泉胜地,在一位贵族夫人那儿住宿过。不喜欢奢侈豪华的贞德,在那里不得不穿着合于贵族身份的装束。
贞德在这个贵族夫人那儿享受了温泉浴,得到充分的松弛与休息。
这可以说是贞德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休息。
可是,贞德被逮捕后,在鲁昂接受审问时,裁判官却一再针对这件事,攻击贞德是“过着亵渎神的奢侈生活”。
至于勃艮第派和英军在这段日子里的情况又如何呢?
这段时间里,勃艮第公爵第三度结婚,对象是葡萄牙的公主。英国的梅特霍克公爵趁机送给他一份贺礼,那就是让勃艮第公爵担任英军法国方面的司令官。
这是梅特霍克公爵的一项阴谋,因为他深知英军已元气大伤,国王军虽然暂时没有行动,不过,随时都可能攻入巴黎。所以,他让勃艮第公爵担任英军法国方面的司令官,一旦有事,就可以利用勃艮第公爵的军队了。
除了这件事,梅特霍克公爵又以另一个实际行动巴结勃艮第公爵——他让勃艮第公爵掌管香槟地区。
这是一种既可防备国王军来袭,又对英军有利的最佳策略。换句话说,只要勃艮第公爵和梅特霍克公爵认为有必要,他们随时可以向国王军挑战。
如此一来,在卢瓦尔河流域的查理七世和宫廷人士,当然受到极大的威胁。胆怯懦弱的查理七世只得收回“停战讲和”的旗帜,表示将要采取武力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