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蓑烟雨任平生
能够在挫折面前保持淡定,才能在成功面前不丧失自我。
挫折是人生的常态,遭遇挫折不应一味地放大痛苦让其充塞心灵,应学会调适心境,坦然面对。
晚年遭受贬谪的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洒脱地吟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磨炼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实际上,苏轼用象征手法写出了自己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虚岁21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服丧归里。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廷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开始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友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20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残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3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大概10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桩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歪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到湖州任上还不到3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言官、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变故,已变得心灰意懒,在办完公事之后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起用为相。苏轼于是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3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在此期间,苏轼处在人生的顺境之中,但依然坚持他的淡泊。“人在玉堂深处”时,却怀念黄州东坡雪堂“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他还告诫自己说:“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三月,自杭州知州入为翰林学士承旨时作《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词,偏要表白自己:“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苏轼的这种在顺境中淡泊自守的品格难能可贵。
当苏轼看到旧党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的“王党”不过是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回到阔别了16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进行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淤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这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颍州。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的罪名被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66岁。
的确,苏轼的一生曾有人用“霉”字以蔽之,对于苏轼这样一个做过大官的文学天才,而且在北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贬再贬的仕途怎一个“霉”字了得。但苏轼之所以是苏轼,不仅在于他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虽然被贬官,写出来的词却极少有幽怨之作,依然是豪气冲天,对待生活还是那么积极,这也可以看出他人生境界的高远。
2.有梦想,不放弃
没有了梦想的人生,空洞乏味;放弃了梦想的人生,亦是如此。
不被世人理解是每个时代的天才所共有的命运,就像蝴蝶蛹总是被虫蚁嘲笑一样。但是没有必要为此而悲伤失望,更无须反驳辩解,因为时间会证明一切,当这段寂寞孤独的时光走过,拂去尘埃的金子总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惠特曼被喻为美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他的第一本诗集《草叶集》在世界各地都有译本,畅销不衰。但在最初时却没一个出版商愿意发行这本书。
1854年,惠特曼从事新闻记者工作,并兼职在印刷厂上班。当《草叶集》完成时,他询问了许多家出版商,但他们都表示毫无兴趣。他只好请求印刷界的朋友帮助,好不容易才出版了薄薄的一本小书。
没有人对这本好不容易出版的《草叶集》感兴趣,赠送出去的数量远远大于销售的数量,惠特曼甚至有些夸张地说:“一本也没有卖出去。”还有一位文学编年史家把这本书的销售状况描述为美国文学史上最大的失败,可想而知其凄惨的情形。
不单是销售失败,一些文学评论家对《草叶集》的负面评论也很多。但是,这些挫折与打击都没有击倒惠特曼,他仍坚守着热爱自由、赞美大自然的本性。他的这些不妥协的作品慢慢成为文学精英人士谈论的话题,也使得初版时赠阅出去的《草叶集》不断流传。
1860年,波士顿一家出版社写信给惠特曼,希望出版他的诗集,因此,增加了许多新作的《草叶集》出版了。这次的销售情况比以前好多了,几年后,各种不同版本的《草叶集》被不断地出版发行,销售也越来越好,人们逐渐理解了惠特曼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惠特曼的诗。
由此我们明白,要永远对自己抱有信心,并且不因别人的曲解和非难而改变自己的初衷,坚持自己的梦想,并努力把它变成现实。要始终信任自己、接纳自己,如此,最终别人也一定会接纳你、欣赏你。是金子,无论它被埋到泥土里有多久,迟早会被发现,并最终闪闪发光的。
在未被理解之时,我们要学会忍耐,要不断地鼓励自己,别太在意他人的嘲笑,要能够抵抗挫折,不轻易承认失败。在困难的时候再努力挺一挺,再坚持一下……
3.耐住寂寞,守得云开见月明
人生的路上总有起伏,好饭不怕晚的道理,话糙理不糙。
人类的卓越成就离不开孤独和寂寞的锤炼。即使是平凡的你,只要能够耐得住寂寞,在寂寞中不断地奋斗,终有一天,你也会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因为出生时恰逢8年抗战胜利之时,所以父亲就给他取名凌解放,谐音“临解放”,寓意期盼全国能够早日解放。果然,没几年全国就迎来了期盼已久的解放。全国是解放了,可是凌解放的父亲和老师却伤透了脑筋。凌解放贪玩不爱学习,成绩太差,从小学到中学不断留级,一直到他21岁大龄的时候才勉强高中毕业。
高中毕业后,凌解放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支援国家建设的工程兵,驻守在山西。那个时候,他的工作就是头上戴着矿工帽,脚上穿着长筒水靴,腰里再系一根绳子,每天下到数百米深的井下去挖煤。凌解放每天在矿井里摸爬滚打,抬头不见天日,只能和老鼠做伴,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凉。
他不甘心就这样稀里糊涂过一辈子,每天浑浑噩噩,于是在每次收工后,他就一头扎进了团部图书馆学习文化。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学,他就一本一本地仔细阅读,就连晦涩难懂的大词典《辞海》都从头到尾啃了一遍。其实,关于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要做什么,他自己也不明白,他只是知道如果自己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一定会后悔。只要自己肯下功夫、努力学习,就可以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改变自己的一生,否则这辈子难有出头之日。
就是靠着这样的毅力,他独自一人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硬是坚持了下来。看的书多了之后,他发现自己十分喜欢与古文有关的文献和书籍,于是他就想方设法为自己找一些这方面的书籍阅读。
有一次,他无意间发现在部队驻地附近有很多古老的破庙残碑,上面有很多文字。于是,他就利用休息时间把镌刻在碑石上的古文全部抄写下来,然后带回去潜心钻研。要知道,这些碑石上镌刻的文字既无标点符号,也没有注释,而且在书本上没有任何记载,要想理解其含义,必须全凭他自己下苦功夫细琢磨才行。就这样,利用仅有的几本词典,他硬是将所有石碑上篆镌的古文全部吃透了,在不知不觉中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学基础,即使像《古文观止》一类的深奥的古文献,他读起来也已经十分轻松。等他从部队里退伍时,他已经将团部图书馆的书全部读完,这种学习为他日后的文学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转业到地方后,他没有懈怠,依然坚持在部队时的刻苦好学,特别是对古文献的阅读方面不断扩展。由于他对《红楼梦》有很深的研究,而且见解独到,古文学功底深厚,因此被吸收为全国红学会会员。1982年,他曾受邀参加了一次“红学”研讨会,加强交流。在研讨会上,各地的红学专家们从《红楼梦》谈到作者曹雪芹,又谈到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进而再聊到康熙皇帝的生平事迹。这时有很多红学专家感叹,在国内还没有一本专门详细介绍康熙皇帝生平的文学作品,实在是太遗憾了。这时,凌解放的脑海中突然间冒出“既然还没有人写,那我就写一本”的念头。
因为有着在部队自学时所打下的扎实的古文功底,所以在阅读关于康熙皇帝第一手史学资料时,他几乎没费吹灰之力。经过几年的研究和不间断地努力写作,在1986年,凌解放以“二月河”的笔名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康熙大帝》。从此,他心中的创作热情被彻底激发,就如同是迎春解冻的二月河水,将他的人生谱写成一条激情澎湃、奔流不息的河流。
在人生的低谷中,保持一份孤独和寂寞就是在默默地为自己存储力量,在深渊中的潜龙必定是孤独寂寞的,只有这样才能渐渐地壮大自己。低谷中的寂寞是一种坚持、一种信念、一种暗藏的蓬勃向上的潜力。
4.野百合也有春天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有努力就会有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都忘记了缅怀人生路上的一些遗憾,沧海桑田,许多人已经变得世故麻木,忘记了曾经拥有过却不曾珍惜的往事。想起那部让人又笑又哭的经典电影《大话西游》,希望那滴珍藏在我们心中已经很久的眼泪会在某一个瞬间涌出来,我们麻木的心或许从此会多了那么一份对人生的感悟。
某位名人曾说过:“我以为爱情可以克服一切,谁知道她有时毫无力量。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阴晴圆缺,在一段爱情中不断重演。换一个人,都不会天色常蓝。”
17岁,情窦初开的年纪,也是充满无限憧憬与期待的年纪。17岁那年的雨季,他被家里安排到一个边远的省份上高中,不过,他待在那里的时间也不过只有一年。
边远的小城孤寂而又荒凉,让他产生了与世隔绝的感觉。和偌大的北京城相比,这里的一切自然显得很土气,甚至连人们说话的口音都那么难听,举止又粗鲁。可他从来没有察觉,他清秀的外表和标准的普通话从他报到的那天起,就一直吸引着一个女孩。
女孩是当地人,脸色黑里透着红,健康而又美丽,常常带着羞涩的笑容。每次她见到他时,总是低着头,飞快地避开他的目光。他很得意地拥有着女孩这样青涩的喜欢,毕竟他有着一颗年少的虚荣心。
他学习比她好,况且来自北京,他把高考的目标定为了北大。不论是从哪方面来看,他都不会把这样一个平凡的女孩子放在眼里。
一天,他闻到书桌里有淡淡的香气散发出来,急忙打开书桌一看,发现语文书里夹着一朵花。他不清楚花的名字,只是看到它是白色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想了一会儿,他才明白过来这花是谁送的。
再见到她时,他拦住了她。她的心一下子跳到了嗓子眼,甚至连呼吸都屏住了。他得意地看着她,居高临下地问她:“能告诉我你送的是什么花吗?”
“野百合。”她低着头,紧张又害羞地摆弄着衣角。
“对不起,请你以后不要送我这种花了,因为我不喜欢。”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走掉了。
站在原地的她泪如雨下。她没有要求他做什么,她只是想在这如花的季节里和他一起度过高考来临前的那段时光。
高考很快就结束了,他没有考上北大,最终还是回了北京,而她则名落孙山。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听到过她的任何消息,他也没有往心里去。她在他心中原本就只是一丝涟漪,风停了,涟漪也就散了。那朵他从没正眼看过的“野百合”,应该早就在家乡结婚生子了吧。
数年以后,他来到一家合资企业应聘,却蓦然发现她在台上笑靥如花,美丽得如同一只天鹅。他一开始以为是与她长相类似的人,看到名字后,才发现果然是她,她面前的牌子上面写着:人力资源部经理。
他惊呆了,她,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平庸女孩怎么会来北京?而且做到了大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呢?
她也看到了他,招聘会结束时,他再次拦住她问:“真的是你吗?”
她笑得像一朵百合,云淡风轻地说:“自从认识你以后,我才明白一件事,一朵花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才能被别人注意到。那年高考结束后,我选择了复读,然后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直到念完研究生。”
他心里顿时生出了或多或少的悔意,但是一切已经回不到从前。俗话说得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她不再是那个等待他定夺的黑黑傻傻的小女孩了,而是他等待她定夺的一个美丽的女主管。
谈话间,有一辆很气派的奔驰车开了过来,开车的男子为她打开了车门,她赶忙跟他说了两句告别的话就上车走了。不久,他收到了该公司的聘请通知,但是为了自己的自尊和面子,他没有去上班。
野百合也有春天,只可惜有些人错过了。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买,也少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珍惜眼前拥有的日子,等到某一天回忆起来,就会发现一片美丽的春天。
如果你能拥有一颗平常心,那么一年四季时时都是好时节。所谓平常心,就是成功时不骄不躁、失意时不愠不恼,凡事不生气、不抱怨、不忧虑、不冲动、不纠结。做到了以上这些,你便能心静如水,达到一个非凡的境界。
5.守住寂寞,静待繁华
昙花一现芬芳片刻,精彩人生也不过几多华丽,守得住沉寂,才能绽放光彩。
寂寞,从来就是人们谈论的话题。因为太多的人品尝过它的滋味。所以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发过牢骚,斥责寂寞对他们的骚扰,又有多少世间人不甘寂寞的折磨而书写人生的败笔。
人们为何不甘寂寞呢?答案是心无定力!拒绝繁华喧闹的诱惑,接受寂寞的洗礼,需要修炼很高的定力。这像极了爱吸食鸦片的人,突然叫他戒毒,需要一定的毅力,也需要恒心,没有定力能行吗?
为了摆脱红尘的喧哗浮躁,一个年轻人决定剃度为僧。剃度时,他信誓旦旦地向住持表示自己要皈依佛门,但才念了不到一个月的佛经就受不了寺院的寂寞,还俗去了。一个月后,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住持要求重入佛祖门下。住持心生慈悲,就答应了。3个月后,他又嚷嚷说佛门冷清留不住人,又一次开溜。
年轻人如此闹腾了好几次,住持很是纠结,留与不留都是烦恼。后来,他想出了一条妙计,对年轻人说:“这样好了,你不如在寺院门口开个茶馆,做个不染红尘的还俗和尚。”年轻人听了很是高兴,真的在寺院门口开了个茶馆,后来又讨了个老婆,开开心心地过起日子来。当然,他自始至终也未能领悟到佛门真谛。
这位年轻人总是被红尘的繁华诱惑着,不甘寺院寂寞的折磨,心灵如此没有定力,怎能静悟佛道的深奥?住持也实在是高明,像这种不甘寂寞、心无定力的人也只能安排他做一些半吊子的事情。
在红尘喧嚣、人海浮沉之社会中,我们要想让心灵趋于宁静,让浮华归于沉寂,就要甘于寂寞。寂寞,是思想上的考验、是精神的历程,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
下面,我们不妨来看一堂成功人士的演讲课。
这是一场座无虚席的演说,在人们热切、焦急的等待中,全国著名的推销大师上场了,这是他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只见他指挥着工作人员搭起了一座高大的铁架,铁架上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接下来又让工作人员将一柄大铁锤放在自己面前。
看到这怪异的一幕,人们很惊奇,不知道他要做什么。
这时,推销大师对观众说:“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来,用这柄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很快,有两个年轻人上了台,他们用尽全力去敲打那个铁球,累得气喘吁吁,但是铁球纹丝不动。
台下观众的呐喊声渐渐沉寂下去了,他们好像认定这样的敲打是无用的,就等着推销大师来解惑。这时,推销大师拿出一只小锤,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认真地敲了一下,停顿片刻再敲一下,这样持续地做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10分钟、20分钟……这样单调的敲击声令人们开始骚动起来,他们希望大师说点儿什么,便用各种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但是推销大师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人们在喊叫什么,仍然一小锤一小锤不停地敲着,人们开始离去,最后只有少数几个人留了下来。后来留下的人们也喊累了,会场又安静了,只能听到“铛铛”的敲击声,又一个20分钟过去了,突然前排的一个人尖叫道:“球动了!”
霎时间,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那个巨大的铁球以很难察觉的幅度摆动着,而推销大师仍在继续敲着。终于,铁球在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震撼了。
一阵阵热烈的掌声爆发出来,推销大师收起小锤说了一句话:“你们都想知道我成功的经验,今天我告诉你们——在成功的道路上,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忍受寂寞,等待成功的到来,否则你就只能面对失败。”
在这场别致的演讲中,推销大师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静下心来,隔绝纷繁,承受寂寞的考验,我们的心灵会沉静似浩渺的水域,我们会变得更加沉稳、睿智,进而获得人生珍贵的宁静。
坚守寂寞不是因为懦弱而躲藏,更不是因为害怕而放弃,而是不被喧嚣俗物所污浊的单纯,更是一种不动声色的蓄势。正如猛兽在捕猎之前都要静悄悄地占据一个有利地形,然后耐心地等待最合适的时机,一跃而上。
冰雪掩梅梅自香,何惧寂寞,终归会有人寻芳而至。而没有底蕴的人,再如何聒噪宣扬,也不会有人问津。做一个甘于寂寞散发梅香的人,还是一个只会聒噪一无是处的人,你做好选择了吗?
6.岁月静好,偏安寂寞
耐住了寂寞,守住了繁华,人生便已完整。
也许,很少有人能具体地说清寂寞到底是什么,但它却从来不曾消失过,反而如影随形,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有时,寂寞是一种考验。是否耐得住寂寞,是对坚守的考验:有的人能够守住精神的底线,有的人却成了道德的叛逆。同时,也是对修炼的考验:有的人面对诱惑从容镇静,能够参悟人生的真谛,有的人却被生活所控,跌到地狱的深渊。
守得住寂寞不一定都能通向成功,但所有的成功必来自与寂寞斗争的过程。可以说,耐得住寂寞是生命真正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这需要一种高尚的人生信念、强烈的梦想追求,以及坚韧的持守力和意志力。唯有此,人生方有所成。
李时珍的家族世代从医,世代长者都是远近闻名的“铃医”。在当时社会中,民间医生的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期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一顾。自14岁中了秀才后,又3次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考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并向父亲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言闻被儿子的坚诚所打动,终于同意了李时珍的要求,并精心加以辅导。在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重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穿上草鞋,背起药筐,远涉深山旷野,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
他深入实地进行调查,遍访名医宿儒。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种人物请教,其中不乏采药的、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其中,连《神农本草经》都说不明白的“芸苔”就是在一位种菜老者的指点下经过察看实物而得知的。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
如此种种,李时珍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并收集药物标本。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他搞清了许多药物学存在的疑难问题,终于在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先后历时27年。
全书约有190万字,52卷,载药物1892种,较旧箸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谬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也做出不小的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由此可见,寂寞不是百无聊赖、无所事事,也不是散淡与停滞,更不是所谓的孤独或寂灭。真正的寂寞是一种不凑热闹、不赶时髦、不追风潮的生活境界和生存方式。只有沉得住气的人,才能收获冷静和智慧,不为浮躁世俗所左右,在充足的思考空间中沉淀、积蓄,厚积而薄发。
相比于家喻户晓的名作《围城》,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似乎并没有引起十分热烈的关注。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管锥编》的写作环境恰好反映了钱老为人淡泊、寂寞治学的品格。
《管锥编》是一篇体大思精、享名于世的笔记体学术巨著。在本书中,钱先生对《周易》《毛诗》《左传》《史记》《太平广记》《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辞》,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代典籍进行了详尽而缜密的考疏,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涉及音韵、训诂、经义、比较文化等多门学科。
从1969~1972年,整整3年的时间里,钱锺书老先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默默无闻的状态下,一字一句地写成了《管锥编》。
万千个普通人,活在人世间没有人能保证将来一定会成功,而他们的选择是耐住寂寞。寂寞不是消极厌世、颓唐沮丧,而是对追名逐利、浮躁骄矜的一种睥睨,是对市侩俗气、纸醉金迷的一种鄙视,是在宁静淡泊、耿介拔俗中默默耕耘的一种精神境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