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起的文人、学者,望风怀想,高咏低吟:“寄怀广莫(漠)外,任运逍遥游”;“所期逍遥游,一息视八荒”;“会当无何乡,同作逍遥游”;“聊为逍遥游,凌风听天籁”—把它作为一种人生志趣、生命境界、精神追求;大而关涉生命哲学、艺术哲学,小而揭示一种生活态度。
不过,任何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往往是一当引起重视了,便会招来许多人跟风逐浪,或为效颦学步,或为弄景添花,直至完全走样变形,失其故态。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一些赶浪头的人竞相戴“逍遥巾”、穿“逍遥服”(稻畦帔)、乘“逍遥子”(轿)、坐“逍遥椅”的现象;至于兴建“逍遥台”、闲步“逍遥园”、隐居“逍遥馆”者,更是史不绝书。这就把“逍遥”一词用滥了,弄俗了,搞偏了。他们只是追逐物质形式,着眼于表象、实用,而忽略其精神蕴涵和内在本质,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庄子“逍遥游”的主旨。它使人联想到庄子及其学说遭到后世道教绑架、利用的悲剧命运。庄子之道,具有典型的形上品格,体现为一种重悟性、尚虚静、崇自然的人生境界状态,结果却被赋予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披上了宗教外衣;而庄子本人也由旷代哲人一变而为满身妖气的南华老仙。难怪宋代诗人黄庭坚慨乎其言:“漆园著书五十二,致意最在逍遥游。后来作者逐音响,百一未必知庄周!”知庄周者,百里无一,其他只是“逐音响”、捕风影,均不能得其要领,说来也是很悲凉的。
《庄子》一书,“致意最在逍遥游”,作者把它冠为首篇,意在通过多种形象比喻,开宗明义地昭示一己的“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人生观与生命观。这里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在弥漫于战国时期的文明异化、人性扭曲、心为物役、“世与道交相丧也”的生存环境中,如何从精神上、心灵上寻找出路,获取自由,追寻个体意识的觉醒,实现对自身局限性的超越,体现个人精神意志的自主选择,这是庄子的人生鹄的和终极追求。而以闲散不拘、优游自在、恬淡怡适、心无挂碍为基本标志的“逍遥游”,则被视为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我之所以选取它作为庄子传记的书名,也正是因为舍此不足以映现传主的精神境界,难以概括其具有全息性质的不凭借外物、无任何拘缚的自由意志的内在蕴涵与本质特征。
应该说,对于《庄子》这部书,我还是充满了感情、倾注了心血的。自束发受书,展卷初读,于今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去年春天,在《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编委会统一安排下,受命撰写庄子文学传记,重新把卷研习,心惟手记,对于章节字句、义理辞采,特别是关于庄子其人其事,进行了比较认真的考究。日夕寝馈其中,凡十六阅月,心无旁骛,亦未敢稍有懈怠。眼前这部三十几万字的书稿,算是对这段时间集中读书、思考、写作的一次系统的总结和综合性的汇报。
前人读书倡导“八面受敌法”,我之读《庄》、解《庄》,也是“每次作一意求之”,即读前选定一个视角,有意识地探索、把握某一方面内容,依次推进。时日既久,所获渐多,不仅初步连接起早已模糊不清的传主的身世、行迹、修为,而且从中读出了他的心声、意态、情怀,以至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寻索到一些解纽开栓的钥匙与登堂入室的门径。经过几度梳理、整合,像展开一把折扇那样,在传主这一轴心统领下,向外辐射式地伸出二十支扇股。亦即围绕着“逍遥游”这个主旨,按照这二十个大体上以传主生命流程为序,相互联结、彼此照应、互不重复、各有侧重的专题,逐一充实、撰写,一如劳蛛缀网,渐次成篇;并按照题材基本内涵,析为五组——
一至三章为第一组,开篇统照全局,对传主作绪论性的综述,然后分别就其国属、里籍和家世、身世以及社会时代背景,从空间、时间两方面做文章;四至七章为第二组,从传主精神追求、价值取向、胸襟视野、身份与个性特征诸方面,分章展述;八至十二章为第三组,从交游、出访、授徒、著书等侧面,叙写传主的出处与行迹;十三至十六章为第四组,突出传主哲学、文学方面特点与成就,发掘其吊诡、矛盾,追溯其思想文化渊源;十七至二十章为第五组,从庄子之死写到身后哀荣,薪尽火传,泽流百世。
传主的肖像,算是粗线条地勾勒出来了,无疑这是画手(作者)心灵感应、目光折射、意到笔随的产物。那么,这位两千三百年前的伟大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不是真正地从历史册页中血脉贲张、意态鲜活地站立起来?能否基本上符合他的精神原貌?自己实在没有足够的把握,尚有待于读者和方家的鉴判。
这里想说两句话:一是,在我确已竭尽了全力;二是,背后凭恃一座强大的靠山。
写作过程中,依据《庄子》本文及相关史料,充分借鉴前辈与时贤的研究成果,悉心组织素材,反复斟酌弃取;以散文形式、写实手法,钩沉出处行迹,展现人物精神风貌;凡有细节勾勒、形象刻画,尽量注意出言有据、想象合理;征引寓言故事,取譬设喻,坚持抽象与具象结合;立论采取开放、兼容态度,展列不同观点,择其善者从之。转述《庄子》本文,按照实际需要,或原文摘引,或分段语译,均注篇名;引述原文,遇有难解字句,附以注释或意译。顾及文学作品特点,按编辑要求,尾注尽量作简化处理。
需要着重交代的是,语译、注释与研究评述,都曾参考了时贤与前辈的译《庄》、解《庄》、注《庄》、评《庄》著作;撰述中还大量引用、吸收了海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成稿之后,又得到了丛书编审委员会专家的精心指导。坦诚地说,如果不是凭恃上述基础条件,或者说是靠山,书之成否,未可知也。铭感之余,在此一并致谢。
限于水平与功力,错误与不足肯定不少,敬希批评指正。
2013年7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