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妇女的就业困境,近年来比较切合实际情况的讨论和试验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生育的社会补偿,另一个是阶段性就业。
用人单位不愿负担妇女生育期间给它们造成的损失是一个实际的问题,它已经成为许多单位不愿招收女性的主要原因。对此有人主张用生育价值补偿即承认妇女生育价值的途径来缓解。围绕生育补偿问题的讨论有两种角度:第一种是被动辩护式的,即强调妇女天生就有这一使她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生理特征,当然应当对女性实行特殊保护措施,如五期的保护等等;第二种是主动进攻式的,即高度评价生育的社会价值,主张对生育实行社会补偿。
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有妇女代表提出一个提案,呼吁对妇女担负人类自身再生产繁衍后代所作出的贡献,要求社会给予承认和补偿。这一提案有57名代表签名。1988年8月劳动部专门派人对这一提案作了答复。各地妇联发出呼吁,协同理论界及劳动人事等部门开展以生养基金社会统筹为课题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可行性方案。1988年月,全国妇联召开了以建立生育基金为主要内容的研讨会,提出妇女生育是转业不長职业中断的观点:认为只有确立生育的社会价值,并且从政策上体现出来,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妇女就业难的问题。
对妇女生育的社会价值作合理补偿的设想包括:第一,减轻生育女职工基层单位的负担,在对企业实行定员管理时,按一定比例对女职工进行折算,在扣餘女职工怀孕、生育、喃乳、照料14岁以下孩子所占用的时间的前提下,确定编制;桉一定比例减少女职工较多的企业的上交利税;对于养育3周岁以下子女的母亲给予特别休假日等等。第二,参照一些国家作法,由国家补贴子女抚养费。在西方一些国家,除了保证职业妇女生育期间的基本收入不少于在业时的工资收入外。还设有生育津貼及儿童补贴。例如,瑞典在孩子出生时,由政府提供一份相当于9个月工资的有税福利金给父母亲,由当事人决定采取一人全日或二人半日等方式照顾子女;还规定雇主必须同意有年幼子女的工作人员实行部分时间工作制;罗马尼亚女教师每生一个孩子每月工资增加100列依;瑞士公务员每生一孩可给400法朗补助前苏联给作母亲的女职工发放补助,并采取在家作和不完全工作周的方式,在1960年,有35万妇女在家工作,70多万妇女采用不完全工作日或不完全工作周的方法;匈牙利规定,父母都可领儿童营养费并享受育儿假;日本对公务员抚养五种没有生活来源的亲属给予补贴等。第三,对女性实行灵活的教育制度和弹性工作时间。第四,建立生育基金,根据女职工生育期同企业应负担的费用和参加统筹的职二总数测箅,由企业每年定期一次性地向统筹管理机构缴纳。然后,统筹机构按女职工人数,每人一次性地补给企业一定数量的资金。
从1988年9月1日起,江苏南通市实行女职工生养基金统筹,企业按每个职工每年20元向生养基金会交纳统筹金。女职工凡按计划生育孩子,由基金会一次付给企业1000元补偿费。株州市采用的作法是:各单位提取工资总额的0.5%作为生育基金,由银行直接划入劳动局,女职工在国家规定的产假期内,由所在单位发100的工资和生活补助费。此外。株州市试行了提前退休制度,规定体弱多病,不能顶岗生产,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超过五年的职工包括女工,经本人申请,企业同意,可以提前退休或离岗休息。在离岗休息期间按标准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生活费,达到退休年龄时,再办退休手续,享受退休待遇。株州市还规定,缩短女工工作年限,一般工种女工年满45周岁;繁重休力劳动及有毒有害特殊工种女工年满40周岁的,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即可退休。
为解决妇女生育哺乳期间企业的负担问题,以南通、株州等市为先导,中国有21个市县开始试行女职工生育基金社会统筹法,有2市7县试行男女所在单位分担女职工生育费用法,以减轻企业因招收女工所带来的经济报失,到1993年,全囯已有152个市县试行了女职工生育保障制度改革。
除生育基金外。讨论得比较多的是女性阶段性就业问题。在讨论中提出的方案有两种,一种是彻底返家,不论女性在婚前是否就业,婚后一律回家,承担全部家务,全力以赴支待男牲的事业。此类方式的前例有年代的日本。但是据调查,大多数人不赞成这种作法。另一种是阶段性就业,即职业妇女在婚后自动退职回家,从事家务,抚育子女,待孩子长大,再重新就业。此类方式的例子有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作法。如法国颁布了家长育婴假,假期分三种形式:暂停工作一年;根据合同确定假期长短;公职人员的产假最长可延至三年,工资由社会保险支付。不仅母亲可享有假期,必要时父亲也有权为抚育婴儿而请假。南斯拉夫产假为180-210天,产假期满,可根据需要延至一年,孩子有病,允许母亲在家照顾两年,工资照发。近年来,日本妇女也大多实行婚后或生育后退职回家,等孩子大些再重新就业的作法。
目前我国关于阶段性就业的一些具体设想包括:在职妇女从怀孕七个月至孩子三岁这一阶段停职休息,在家哺育儿女,领取75%的工资,孩子三岁后再继续工作;对怀孕哺乳抚幼的女职工实行四年长假,保留原工资的90%;还有人提出,最适当的方案是,职业女性结婚生育后到孩子两岁期间全天沐息;孩子3-6岁期间实行半天工作制;孩子7岁后恢复全天工作。阶段性就业的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孕前休息的理由是为了母婴的健康。有研究表明,出生前母亲还在劳动的新生儿一般重如10克;出生前母亲休息10天的新生儿一般重3290克;母亲沐息10天以上的新生凡一般重3366克。因此怀孕7月后中止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产后休息三年有益于孩子的早期教育,母妨喂养也有利于儿童健康。据统计,哺乳期继续工作的女工无奶或少奶的达50以上。
第三,有益于女职工本人的健康。据某纺织厂调查,因妇女疾病而导致的缺勤率占305氕,主要是妊娠产后引起的疾病。
第四,有益于家庭。女人在家哺育子女可以减轻丈夫的家务负担,而且比请保姆合穽得多。据调查,请保姆的费用常常会抵销掉年轻母亲的全部工资。
第五,有利于企业。这种作法能够避免女职工孕产哺乳期工作效率下降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据调査,育婴期的女工出勤率都低,最低的一个厂才达口37%,劳动率也很低,育嫛女工的劳动生产率是全厂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如请临时工顶替她们的工作,工资支出会多一些,担生产效率却会提高。
第六,有利于社会。由于就业机会不足,失业现象有上升趋势,妇女阶段性就业可以缓解失业问题的压力。据统计,全国城镇每年进入育龄期的妇女有200万人,如有90的人享受怀孕哺乳。据《中国妇女》杂志调查,有51的人赞成阶段性就业方式结婚怀孕后暂时回家,拿少量补贴,等孩子长到5岁左右再出去工作;但仍有40.7%的坚持连续性就业方式。如果将男女两性加以比校,男性赞同阶段性就业的比例数髙于女性:男性高达64.7%。女性是54%;年龄在26至35岁的人赞同阶段性就业的为数最多;受教育年限越长的,赞同阶段性就业的人數比例越高。
据报道,女工阶段性就业已在一些地方开始试行。息工期间发70%或一定比例的基本工资;生育期间享受国家法定的待遇。例如,有的企业已经开始实行允许生育后的女职工请一年半的长假,其间可领60工资的作法;沈阳市及河南一些部门的作法是:让女工从怀孕到小孩入学前或入幼园前息工休长假,时间可长可短。短者一年半,长的可达七年,然后再上班,息工期间连续计算工龄;湖南株州市试行了女工生育休长假四年的制度,休长假期间,在劳动局生育基金处支付70的工资;同时,根据不同行业的实际,女工年满40岁至45岁,可以提前退休;提前退休仍按退休标准发给养老金。实行女工阶段性就业至关重要的一个原则是当事人自愿的原则。
关于妇女回家问题
中国改革以来,关于妇女回家的讨论时起时伏,经历过几次高潮。这个问题最早是在1987年上海市妇女学学会和婚姻家庭研究会召开的第二次妇女理论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当时提出女人回家问题的角度是:重新估价妇女参加社会劳动的得失,恢复家庭妇女这一社会阶层。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关于让妇女回家这一话题的讨论,《中国妇女》杂志也推出持续一年的题为1988——女人的出路的专题讨论。
主张妇女回家的理由有这样几种:
第一,家务劳动应当被包括在社会劳动的范畴之内。都种留在家里是落后,走出家庭是革命的观点,只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应当以为妇女只能走出家庭,而不能再回到家庭从事家务劳动;也不应当以为妇女回家从事家务就是受奴役,是倒退。
第二,由于家务劳动社会化和现代化程度低,一味强调妇女走上社会,其结果不是解放而是加重妇女的负担。由于交通不便、工作劳累等原因,许多女性在婚后特别是有了孩子后并不想工作。雇保姆从经济支出和住房安排等方面看并不容易,与其雇保姆不如让妇女重返家庭。请一个保姆的费用相当于年轻母亲工资的80一100%。妇女的工作、家务双重责任使她们陷于过度疲劳的状态,影响其料理家务的质量,使家庭不能美满,从而导致夫妻关系疏远,甚至离婚。
第三,由于母亲外出工作不在家,没有时间教育子女,从而妨碍了孩子性格的形成与情绪的稳定,甚至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在一些希望人口增加的国家,还有人抱怨妇女就业降低了她们的生育意愿,影响了人口的增长。
第四,认为从生理特点和历史形成的社会分工看,女性做家务比男性更合适;男性从事社会劳动特别是那些野外作业和重体力工作比女性更合适。所以,男主外。女主内是优化組合。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就业机会不足,社会上待业人口多,企业中隐性失业人口也较多。为使女性充分就业而让男性失业,不仅是对女性身体的损害,而且对男性劳动力造成浪费。与其让男人无事干,不如让女人回家庭去。因此,让女性回家不是出于对女性的歧视,而是对女性生理特征的照顾。
由于女界反对妇女回家的意见非常坚决,目前我国并没有改变妇女就业政策的迹象。反对妇女回家的意见主要包括:
第一,中国短时间内不会改变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单靠男性的收入难以养家。这是大多数家庭难以接受女性回家的主要理由。一项以城市非农人口为对象的抽样调查表明,5%的女性和763义的男性认为女性应该参加工作,而不应回家带孩子,做家务。这一论点有来自另一方面的论据:天津大邱庄大部分已婚妇女重回家庭,因为男子的收入完全可以养活全家。
第二,女性家后会感到生括苦闷。尤其是大多数中国女性在婚前是有工作的,了解了社会上的事情,培养了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兴趣,婚后回家不再就业将使她们与世隔绝,感到无聊、苦闷。这就使许多女性坚决不会接受婚后回家的作法。
第三,如果女性婚后彻底回家,就丧失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一旦夫妻不和导致离婚,妇女会落入生活无着的悲慘境地。中国的一个特祙问题是离婚后的住房问题,如果不马上再婚,她们将无处居住。在一无收入二无住房的情况下,她们的生存就成问题。
第四,妇女回家同人类发展的历史相违背,同妇女解放运动格格不入: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与将来都是不可能的。
当人们从经济的得失方面权衡妇女就业与回家的利弊时,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家庭之外的工作和事业已经成为许多妇女的人主目的和生活方式。换言之,即使没有经济上的必要,她们也会选择外出工作。因此仅仅从社会的经济得失和家庭的经济得失考虑对妇女提出回到家庭去的忠告,是不能奏效的。
在东欧国家中,由于过去妇女普遍就业,家外工作已成为绝大多数妇女自愿的选择。在前苏联,93%有工作能力的妇女都在工作,妇女似乎早已解决了是工作还是作家庭妇女的问题,工作处于优先地位。据调查,对假如你的赛庭物质条件井不霈要你工作的话,你会不会工作这个问题,70%被调查的妇女回答会工作,只有18%的妇女表示,如果丈夫能挣到夫妇两人的工资,她就汀算放弃工作。2/3被调查的丈夫也赞成妻子工作,原因有妻子参加社会工作后会更理解丈夫;工作的妇女更能理解已经长大的子女等气据199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仅有3的东德妇女将家务劳动当作她们所青睐的职业作为对比,西德有25的妇女愿作此选择;1992年,保加利亚有20%的妇女表示愿意留在家中;1996年,匈牙利有77的妇女愿意选择家外工作的生活方式。
随着就业机会和工资情况的变化,美国公众对妇女就业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30年代,至少有6项关于妇女参加工作的调查报告表明,支持已婚妇女参加工作的人不到1/4;1960年的全国调査表明,咯多于1/3的丈夫支持他们的妻子参加工作;到了80年代,差不多有2/3的男女认为,妇女为自己的事业奋斗,比支持他们丈夫的事业更重要。
即使在日本这样十分男权的社会中,人们对男女性别角色分工的观念也在起变化。据日本余暇开发中心1975年在东京的调査,有53.5%的家庭主妇对男子工作挣钱,女子操持家务的传统观念持否定牵度;有35.1%的主妇并不认为生儿育女,操持家务是妇女的天职,必须由妇女来承担。一项1980年的调查也表明,只有29的妇女赞成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当然日本妇女对于作家庭主妇的愿望比起西方妇女还是强烈得反映了有关国家女性对男女性别角色分工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在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中存在着一条明显的界线:东方人对丈夫外出工作,妻子守家的态度虽有不同,但赞成和比较赞成的都在50%以上;西方各国却都只有10%至20%多。由此可见,影响女性就业观念的因素中,社会和经济体制的影响较少,文化的影响较大。
《中国妇女》在1989年做过一次对城市妇女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61.1%的人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是不合理的。在女人应该参加工作还是应该回家带孩子,做家务这一问题上,81%的被调查者回答应该参加工作;只有一部分人认为女人应回家。其中女性选择工作这一答案的占85%;男性占73%;女性选择回家的仅占7%;男性占13%对于如果丈夫收人能维持家庭开支,妻子该作怎样的选择一问,仍有75%的回答工作。对于如果社会承认干家务带小孩是一种社会必要劳动并通过某种方式付给报酬,你将如何选择这一问题,仍有的。7%的人选择出外工作。由此可见,养育子女的社会价值不被承认并不是女人想外出工作的唯一原因,社会上的工作已成为女人生命价值和生活方式不可分割的内容,已经成为她们自我的一部分,如果让她们脱离社会劳动,她们的这部分自我就不能实现。
北京、广州和香港三地妇女就业意愿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到,北京妇女在无经济必要的情况下工作意愿最强烈,广州妇女次之,香港妇女工作意愿最弱,但是完全不想工作的都在10%以下。换言之,90%以上的妇女参加工作有着经济以外的动机。
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一点是:妇女的就业权利受法律保护,就业还是不就业要凭她们的意愿,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可以剥夺她们的这一权利。当然,虽然人人都有就业的权利,但并不一定人人都能实现这个权利;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使用这一权利。妇女既然有就业的权利,当然也有不行使这一权利的自由。对于那些不想出来工作、选择作太太、也能够作得太太物质基础和精神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的人,大可不必动员她们出来就业。作出就业与否的选择毕竟是她们的权利。除此之外。为了解决就业压力,完全可以考虑男女双方一方从事社会劳动,一方从事家务劳动的选择,但是回家的不一定是女性,也可以是男性。
关于性别气质问题
长期以来,在妇女运动中一直有两种主要的倾向,一种是强调男女两性的相似之处;另一种是强调男女两性的相异之处。这两种倾向之间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有人为此将女权主义者划分为要求平等者和强调特性者两大类,并将妇女运动中的这两大类概括为人性女权主义和女性女权主义。前者主张妇女应当发展其人性,这一发展与性别无关;后者则主张妇女应当发展其女性。前者强调男女两性的共性和平等;后者强调女人应保持和发扬自已的持性。前者要求对男女同样对待;后者要求对女性的特殊性质和活动加以持别的对待。前者强调女性应当享有同男性相同的地位;后者则强调女性特异的本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应当起到的更大的作用。强调平等的女权主义者如斯坦顿,否定性别的差异,而强调特性的女权主义者如亚当斯则认为差异的存在对妇女不是不利条件,而是有利条件。
历史学家将妇女运动第一次浪潮中有关男女两性的同异之争做了精细的划分:从1848年至190年,主要的思潮是强调男女的共性;从9世纪96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则转而强调男女两性的差异和个性,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对母性的公开讨论,强调女性的生理能力主要指生育能力影响了女性的性袼、随后,妇女运动分裂为同与异两大阵营。一部分女权主义者主张男女应当相同,她们不愿生养孩子,追求个人机会与兴趣,接受法理社会的原则;与此相反,那些主张男女相异的人则接受礼俗社会的原则,强调传统女性角色,不赞成妇女就业,主张在家内争取女性的经济独立和地位。如果从历史演变的大趋势来看,在妇女运动的早期,比较强调的是同,是男女平等,妇女运动的目标是去争取男性已有的权利,要求去做男性所做的事情,自70年代以来的妇女运动转而强调男女的差异,去争取的是妇女的解放,妇女持殊价值的实现,而不仅仅是男女平等。这是对一个多世纪妇女运动最粗咯的概括,是妇女运动总的走势。
妇女运动内部关于两性的同与异的争论是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的:第一个层面是抽象的哲学层而,其争论焦点是男女两性基本性质和性格特征之异同;第二个层面是功能主义层面,其争论焦点在于男女两性是否有或应该有不同的社会角色与功能;第三个层面是体制层面,争论的是女性是否应当在制度和立法上争取到与男性不同的待遇。
弗里丹在《女性的奥秘》中曾引用过美国一位参议员在1866年发表的一个观点,他认为,如果给妇女以平等权利,就会毁掉她们那种十分温顺柔和的天性,正是这沖天性,使得她们对社会生活中的动乱和斗争退避三舍,绝不参与,她们有比别人更崇高更神圣的使命,那就是在静处幽居之中造就未来男子的性格。她们的使命是在家里,当男人从生活的斗争中回到家里来后,用她们的奉迎和柔情去抚慰男人激动的心,而不是自己投身进去,在生活的斗争中火上浇油:那些老式的保守主义者对争取妇女財产权、就业权和选举权的女权主义者痛心疾首地说:看来她们对自己失去女性待征还不满足,她们还想让全国每一个女人都失去女性持征广还有人给那位在美国历史上首次出席州立法会议的女性格里凯姆写信说女人的能力就是她对别人的依附,正如葡萄藤,其力量和魅力就在于依附棚架,将一串串果实半遮半拖,如果葡萄藤也想像榆树那样,绿萌盖地,自由自在,那么,它不仅结不出果实,还会落人尘土,丟尽脸面:弗里丹批判了那种以科学面目出现、实质是歧视妇女的伪科学,她引了一段这种沩科学的典型观点:所有的观察资料都表明了这祥的事实:理性的妇女是男性化的,在她身上,热烈、直觉的知识屈从于冰冷无益的思想。社会心理学上的规律是这样的:妇女受教育越多,就越有可能出现程度不同的性生活失调;在同一组妇女中,性生活失调越严重的人,生的小孩就越少她们不仅在生孩子方面,还在性快感方面,都已经失去了女性的特征。
弗里丹在她的书中还批判了弗洛伊锒对女性心理的错误概括,其矛头主要指向关于阉割情结和阳具羡慕的观点。弗里丹对弗洛伊德的批判颇有道理,理由如下:第一,认为男性比女性在身体构造上更完备是言之不能成理的:虽然男性有女性没有的器官,可女性也有男性没有的器官,只是有差异面已,谈不上两性中有哪一性在身体构造上是不完备的,或某一性比另一性更完备或更不完备;第二,没有证据表明女性对没有男性生殖器普遍感到耿耿于怀或受到伤害,个别女人会有这种感觉,这是可能的,但同样可以找到个别男人对没有子宫感到耿耿于怀或受到伤害;第三,即使女性真的以为自己比男性缺少一样器官,也没有证据表明女性就会因此而普遍地感到自己处境低劣,因而变得郁郁寡欢。
生育在妇女运动和女权主义思想史中始终占搌着浊特的重要位置,因为生育对于男人来说是暂时的和他人的事情;而对于女人来说,它却是一件长时间的自身的事情。与此一脉相承的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冋题,即母性的问题。早期的妇女运动认为,女性在共同的人类精神上与男性是平等的,但是在育儿和母亲的社会功能上同男性相异。在争取男女平权的过程中,社会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已经剩下不多了,剩下的问题要靠生理学来解决了。因此,波伏瓦和费尔斯通都曾主张,想要实现性别的平等,女性必须要克服生育这一特殊性。
这一观点的极端不现实使得许多人难以接受。于是,与此相对立的观点主张,女人不应该变得像男人。这种观点来自两个方向:反女权主义的方向和赞美母性的方向。前者希望女人要有女人样子,所谓女人样还是传统中的温柔驯顺的那一套;后者则认为,西方文化中有一种对肉体的深刻的仇恨与恐惧,应当反其道而行之充分肯定和赞美女人的身体及其繁衍和哺育的能力;赞美女人的爱和平和关心他人,反对男性的好斗和自私自利。结果引起了同与异之间的长期论战。在这一论战中,以波伏瓦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站在相同即平等一边;激进女权主义站在相异一边,这一论争建立在肉体与精神,自然与文化的两分的基础之上,争论的是二者孰轻孰重是肉体和自然更重要,还是精神和文化更重要。
在男权社会中,男女两性的差异有时被夸大,有时被否认。在性别差异被夸大时,就强调女人的抚育特征和不善于理性思维等特点,使性别的等级制合法化;在性别差异被否定时,就忽略女性的特殊利益和问题,如性暴力、性騷扰和女性对男性的经济依赖等问题对妇女的伤害。长期以来,妇女所面临的选择或者是被排除在权力机制之外。或者是被同化在男性的阴影里,妇女独特的价值一直难以实现。
性别与气质
主张两性气质不同的人们对男女的特质做了大量的区分和概括,例如:科学对诗意;活力对和谐;力量对美丽;智力对爱情;理性对浪漫等等。作这种划分的人们并不一定持有孰优孰劣的观点,他们当中有些人认为二者只是角色不同,价值是相同的;另一些人则为两性的不同气质陚子了或高或低的价值。
这场关于两性气质的旷日持久的论争在哲学层面集中在以下几对概念上:
第一是关于感情与理性的区分亦有浪漫与理智的概括方法八在感情与理性的问题上,西方文化中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女人天生富于感情,缺乏理性,缺乏逻辑思维的能力。奥托威林杰的著作《性与性格》项有代表性,他说:女人根本不懂人必须根据原则行动的道理,由于她没有连续性,她体会不出对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逻辑佐证的必要,她可以被认为是逻辑上神志不清的。他首先将女人等同于肉体,继而又将其等同于无意识的性欲,最后等同于消极被动的兽欲。芙国耽治家切斯特菲尔襌曾说:女人只是长大的孩子,她们有着娱人的口舌,有时显得机灵,但却没有实在的理性或理智事实上她扪只有两种情感:虚荣和爱情。
在妇女运动内部,有些人比较强调理性,例如米尔和沃斯通克拉夫特;另一些人如福勒妨明加则更强调浪漫。然而,极少有人能够对感情一理性这一划分本身提出挑战。直到后现代女权主义出现后,这一状况才有改变,女权主义者认为,浪溲主义和浪溲文化已经成为加强性等级分层秩序的文化工具,其中包括色情主义,女性的性的私人化和美人理想对女性的压抑。
第二是关于自然和文化的性别归屑。很多人相信,女性更接近自然,男性更接近文化。理由有:女人的肉体看去更接近自然。女人的社会角色更接近自然;女人的心理更接近自然。不同意这种划分的人们则反驳说:女人并不比男人更接近于自然,男女两性都是有意识的,也都会死去,没有什么现实的证据表明一种性别比另一种性别更接近自然,或更远离自然。
第三是关于哺育性的问题。人们容易把哺育性同女性联系在一起,认为由于妇女的生育和晡乳活动,使她们具备了一种养育的特性,并使她们更乐意从事养育性职业,如护士、保育员等。但也有人提出,虽然生育的功能把男女两性分开了,伹是这个因素对于两性从事职业的影响并不总是一致的,例如,在西方社会中,医学主要是男人的事业,伹是在前苏联,它主要是女人的事业;在欧洲,农业主要是男人的事业,在第三世界国家,农业却主要是女人的工作。尽管如此,人们注意到,有些差别是跨文化普遍存在的,例如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别;女性较多地照顾孩子;以及男性的价值占统治地位的现象等。
第四是关于攻击性问题。人们总是把攻击性与男性联系在一起,把柔顺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当人们衡量男人时,所甩的标准是强壮、粗犷、能子、自信;当衡量女人时,所用的标准则是娇小、细致、软弱、体贴、美丽、优雅等。还有社会生物学家试图从进化论角度来解释男性的攻击性,他们是这样提出何题的:为什么多数动物的雄性比雌性身体大、较有攻击性?这是雄性动物为了获得与雌性交配的特权而在自己性别中开展竞争的结果雄性搏斗,雌性选择。攻击性适合于雄性的竞争,所以攻击性是性交选择的产物。
第四是关于公众与私人领域的划分。在女权主义对现存各种意识形态的批判中,有一种被她们称为领域划分意识形态,主要是指把人类活动的领域划分为两个,一个是公众领域;一个是私人领域。这一意识形态认为,公众领域是男人的活动领域;而私人领域才是女人的活动领域;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区分。女权主义认为,领域划分这一意识形态贬低了私人领域的价值;私人领域不仅是性政治和性伍制的基本领域,而且对公众领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对这一意识形态的分析认为,由于挣钱工作与家庭的分离,强化了男人是家庭供养人的观念。人们大都认为,女人与生俱来的位置是在家里,是以家庭这个私人世界为其主要活动领域的;而男人则以工作和玫治这些公众世界为主。社会上流行着这样的谚语:男人为土地而生,女人为炉灶而生;男人为剑而生,女人为针而生;男人用头脑,女人用心灵;男人发命令,女人服从;除此之外的一切只会扰乱人心。
无论是强调两性相同还是强调两性相异的女权主义者都认为,在精神与肉体、理性与感情、文化与自然,公众与私人这些划分中,男性总是自然而然地被划在好的一方,女性则被划在坏的一方。强调相同的一派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在精抻、理性、文化、公众领域同男性拥有相同的能力,或者说可以同男性傲得一样好;而强调相异的女权主义者则认为,女性的肉体、感情、自然和私人领域的铮征不仅同男性的那些特征同样重要,而且可能更有价值。
中国文化首创出阴与阳的概念,并传到西方,许多人认为,这—划分是遍及所有的文化、历史、经济,以及自然本身的。班昭听作《女诫》中说: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
中国人对于男女两性特征尤其是智力方面特征的概括带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其底蕴是阴阳调和,阴阳互补。例如,中国学者强调,男女两性在智力上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其智商基本相同。他们将两性智能待征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从认知方式看女性的叙觉、觖觉、听觉等比男性敏感,女性的阅读能力强,注意力集中,靠书本和课堂昕讲获取知识能力强,但由于女性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少,解决实际何题的能力相对差一些。第二,从记忆方式看,不论机械记忆还是理解记忆,不论在哪个年龄阶段,女性均优于男性。第三,从思维方式看,女性感情较细腻,形象思维好,言语表达流畅,只是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比男性差,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一些。第四,从运用知识的能力看,女性狡男性强,具有丰富的联想力,模仿能力很强,因此接受新鲜事物较快,伹是灵活性和实际能力不如男子。第五,从发插问题能力看,女性较男性观察力强。第六,智力分布较均衡,成绩最好与最差的两端,男生所占的比例超过女生;而成绩中等的女生居多平均成绩男女并无明显差别。第七、从女性的大蜢发育看,女性的大脑皮层比男子的更厚一些,这是人们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它有力地证明,女人的智力不如男子的传统现点是不科学的,应当予以摈弃。
在此基础上有人进一步指出,由于在工业社会中,依赖体力的工作越来越少,需要智力和技术的工作越来越多,只要妇女享有与男子同样的受教育和训练的机会,她们在智力和技术上就没有理由比男子差。因此,过分强调两性角色分工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对社会和人类进步有害。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女权主义认为,对性别气质的传统看法已经成为一种对女性的压制力量,它甚至会影响到人们对精神健康的评价标准。一个以椿神病医生为调查对象的调查表明,他们头脑中精神健康的标准因性别而不同:他们对建康、成熟的成年男子的描述与对精神健康的成年人的描述几乎完全一致,其中包括独立性、冒险意识和自我肯定等;而他们对精神健康的成年女子的描述却包括温顾、依赖、易于为小事激动等。由此可见,传统的男子气质被医生看作是心理建康的规范和标准,这就使女性受到双重约束:一方面,如果她们打箅做个健康、成熟的成年人,就很可能被戴上不正常的帽子有男子气的女人另一方面,如果她们用传统文化对健康成熟女子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举止,必然会感到忧郎,不满足和受到多沖精神困扰。
因此,一些西方女权主义者激烈批判对所谓女性气质的规范化,认为这是男性文化对女性的虽制手段。她们对弗洛伊德阴茎忌妒沦的抨击特别激烈:阴茎忌妒理论认为,女性胆敢追求生理上达不到的境界,是女性受罪的根源,谁若渴望过一种较少羞辱和约束的生活,谁就会立即被说成是不自然的,是遗传身份的变异。一个女人想反抗女人昧即女性的气质、地位和角色,便会被看作近于精神病,因为正如生理就是命运一样,女人昧就是她的命运。
一个轰动西方的、对人们在性别问题上的思维定式具有颠覆性的发现是玛格丽特米德妃。对三个原始部落中与西方大相径庭的性角色的考察。她发现,虽然这三个原始部落座落在方圆100英里以内,但其性角色规范却完全不同,尤其有趣的是,这三种规范又全都。不同子西方文化中的性角色规范。其中第—个部落中,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都像西方文化中对女人的行为规范要求一样,即一种柔和的行为方式,在西方人眼中是女性的和母性的、第二个部落中,男女都如西方男性的行为方式,即一种残忍的富于攻击性的行为方式,脾气暴烈,敢作敢为,在性生活上积极主动,具有男子气概、第三个部落中,男人的行为就像西方文化中女人的传统行为方式敏捷,负责购物,所负责任较女人为小,并在感情上依附于女人;而女人却个个精力充沛,善于经营,而且不事奢华,是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管理者。米德以她对原始部族的研究为女权主义理论提供了新鲜的证据和独特的观察视角。她的重要发现表明:世界上各个社会都有性别分工,这种分工的原因并非仅仅源于女性的生理功能,某种牲格特质被认为是男性气质还是女性气质是因文化而各异的,因而是人为的,并不是什么与生俱来的自然秩序尽管许多文化中都盛行男主外女主内,但的确也有男主内女主外的文化。米德的发现可以作为反本质主义的证据。
波伏瓦的观点也接近于反本质主义的观点,有一次,当记者问她如何看待女人天生比男人爱和平,女人是生命的孕育者,男人是天生的破坏者这种说法时,波权瓦说:那真是荒唐,因为女人应当从人而不是从女人的立场出发来争取和平。这种论辩是无意义的,因为如果说女人们是母亲,男人们就是父亲。总之不管人们如何假借女性气质或女性本能的名义鼓励妇女为争取和平奋斗,妇女应永远丢弃这种女性论证。这纯粹是男人的诡计,要使妇女地位降低到只具生殖能力而已。其实女人只要有了权力,其行为就与男人无异,绝无例外。你看甘地夫人、海厄夫人、撤切尔夫人及其他,她们当然不会突然变成慈悲或和平的天使。
后现代女权主义者激烈批评性别问题上的本质主义,它的主要论点在于,否定把两性及其特钲截然两分的作法不赞成把女性待征绝对地归纳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的、感情型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也不赞成把勇性特征归纳为精神的、理性的、勇猛的、富于攻击性的、独立的、理智型的、客观的、擅长抽象分析思辨旳。这种观点强调男女这两种性别特征的非自然化和非稳定化,认为每个男性个体和每个女性个体都是千差万別、千姿百态的。它反西方哲学中将一切作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因此它要做的不是把这个男女对立的二元结构从男尊女卑颠倒成女尊男卑,而是彻底把这个结构推翻,建造一个两性特质的多元的、包含一系列间色的色谱体系。这种观点虽然听上去离现实最远也最难懂,但它无疑具有极大的魅力,它使我们珧出以往的一切论争,并且为我们理解性别问题开启了一个新天地。
近年来,欧洲许多国家妇女运动把反对小学教材中有歪曲妇女形象的内容提上了日程,因为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关于女性的锗误的刻板印象。但是,像葡萄牙妇女地位委员会改变方案组那样有系统、有組织的工作,还是第一次。所谓改变方案就是改变对妇女态度方案。改变方案的发起人是位教育心理学家。她认为应该从尚未形成男女不同概念的幼儿开始进行教育。在里斯本她们选了五所小学作为试点。她们制定了一份调查表格,让每个学生填写,从而了解孩于们在男女观念方面的状况,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如女孩子天性就是胆小怕事、羞羞答答的;男孩子是大胆泼辣、无所畏惧的;女孩于生来爱美,要注意流妆打扮;男孩子注意的是知识、爱好学问;女孩子应该玩娃娃、过家家;男孩子才玩汽车、玩动脑筋的游戏;女孩子长大以后要带孩子、管家务、依蓽丈夫;男孩子将来才是在外面挣大钱、干大事的;在家里妈妈总是比爸爸忙,妈妈做饭,爸爸读报,妈妈打毛衣,爸爸看电视,因为家务活是妈妈的本职等等。改变方案就是要改变这种锗误的传统观念。从幼年时代起,就给孩子灌输一种新的观念:男女都是一样的人,除了生理上的区别之外。不论在学校里、家庭生活中和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都没有理由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区别。所谓男性职业、女性职业都是人为的。在家庭中家务由妇女承担并非天经地义。教育女孩子要泼辣大胆些,不要自卑,而男孩子应该温柔细致些。教育女孩子要胸怀大志,树立男孩子能干的自己也一定能干的雄心。教育男女孩子自幼要互相了解、互相爱护、互相尊重,而这种尊重绝不是停留在表面上那种女士先行的形式上的尊重,而是实实在在地尊重女孩子的人格,承认她们的才干,平等地对待她们。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的传媒却在讨论女性的男性化问题。这一讨论同上述西方女权主义者涉及的是同一问題,但方向完全相反西方女权主义的努力方向是试图模糊性别区分,使女孩更男性化,使男孩更女性化、而中国的传媒却希望将被弄模糊的性别差异重新加強,使女人更像女人,使男人更像男人。
中国传媒提醒人们注意妇女解放中菹含的一种危险,即淇视女性特征的危险,有一位记者举例说,他参加过一次中国新时期女注电影研讨会,落座前排的女导演个个状如铁塔,声如洪钟;而落座在后排的男性评论家、理论家们倒是纤靥细指,低声低语。这种强烈的反差令他感到痈苦。这位观察者援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旨在说明女性丧失其性别特征是一种异化。他还断言女性与生俱来的温柔、慈悲、酎心、细致等特长不会随着社会政治与生产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的确,我国从50年代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生产活动以来,男女不分成为时尚,它既是对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的挑战,也是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挑战。这一时尚在文革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它不仅表现为女人要同男人干一样的事情,而旦达到有意无意地掩盖男女两性生理心理差异的程度。那个时代造就了一批自以为有男性气质或被男人看作有男性气质的女性。在那时,女人不仅要掩饰自己的女性特征,而且对于想表现出女性特征的意识感到羞惭,觉得那是一种过时的落后的东西。80年代以来,女性的性别意识在沉寂几十年之后重新浮现出来。最明显的表现是,女性开始重新注重衣着化妆,表现女性特征的意识一旦苏醒,立即变得十分炽烈。女性意识的复苏还表现在大量的影视作品中。
在否定文革中女人的男性化的过程中,又有人矫枉过正,表述了一种近似本质主义的思想:由于女性是人类生命的直接创造者和养育者,因而对生命有着本能的热爱,这种热爱生命的天性,使女性具有了独特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心态现代工业社会的最大缺陷,就在于它常常使人忘记了人是生物这一点,而生物离开生物性活动,就不可能获得幸福。如果男性文比将使生命变成机械并使其遭到毁灭,女性就必须履行自己作为生命的创造者和养育者的职能,发挥母性和女性独特的社会作用。这类思想的本质主义表现在几个方而:首先,它假定由于女性能生育,就本能地热爱生命?可是男人也为生命贡献了精子,也是生命的直接创造者,为什么他们就没有对生命本能的热爱呢?其次,它候定男性文化将生命变成机械,女性文化强调人的生物性,这是缺乏证据的。此类说法同西方有人将男性同文化联系在一起、将女性同自然联系在一起的想法如出一辙,而这种划分是本质主义的。
这种本质主义的性别观念深人到社会意识中,有时甚至以科学知识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前所述,人们在分折男女两性待质上的差异时都相信5女性逻辑思维不如男性;女性重感情,男性重理性等等。女性是否比男性更重感情?人们以为这是一个先验的事实,其实它却存在着极大的疑点。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本质主义的现念,没有实验的证据可以证明,女性比男性更重感情;毋宁说,人类中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重感情,但是前者不一定是女人,后者亦不一定是男人。换言之,有些男人是重感情的,也有些女人是不重感惰的。把重感情当作女性整体的特征是错误的;雨把它当成是天生如此更是本质主义的。
中国的传统性别观念与西方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在于,西方人往往把男女两性的关系视为斗争的关系,而中国人则长期以来把男女关系视为协调互补的关系。阴阳调和、阴阳互补这些观念一直非常深入人心。但是,这并不能使中国人摆脱本质主义的立场,即把某些特征归为男性气质;把另一些特征归为女性气质,前且认为这些气质的形成都是天生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反对本质主的立场对于上述文化理念来说是颇具颠覆性的,因为它根本否认所谓男性与女性的截然两分。对于深信阴阳两分的中国人来说,这一立场是难以接受的,甚至比西方人更难接受。这倒颇像法国和英国革命史上的区别:法国压迫愈烈,反抗愈烈,双方势不两立,结果是流血革命,建立共和英囯温和舒缓,双方不断妥协退让,结果是和平的光荣革命,保留帝制。在两性平等的进程中,西方女权主义激昂亢奋,声色俱厉,轰轰烈烈,富含对立仇视情绪;而中国妇女运动却温和舒缓心平气和,柔中有刚,一派和谐互补气氛。伹是在我看来,也正因为如此,若要中国人放弃本质主义的观念,恐怕比西方更如艰难,需要更长的时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