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丛书:卓别林-情路坎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次婚姻

    查理·卓别林在经历了初恋的失败后,一直没有过恋情。眼看着他就要30岁了,就在这时,查理结识了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尔德里·哈里斯。

    1917年的下半年,有天下午,萨姆·高尔德温(一个名制片家)打电话来约查理到他座落于海边的别墅去游泳。在那里,经介绍,查理认识了一位叫做米尔德里·哈里斯的姑娘。这位年仅19岁的姑娘,看见查理这么风趣而且极为富有,心中难免不生出一份爱慕之情。

    当天下午,查理开车送米尔德里·哈里斯回家。在车上,查理从姑娘口中得知,她正在为一家电影公司拍电影。查理开玩笑地说:“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到我的制片厂来拍电影。”就这样不久之后,查理把米尔德里·哈里斯送回了住处。她下车后问查理是否还能再见面,查理避开她问话的意图,笑着说洛杉矶这么小,当然可以见面了。当查理回到住处后不久,电话铃就响了,原来是米尔德里打的,查理问她有什么事,她回答说只是想跟他聊聊。于是他们在电话里聊了一些轻松的话题。

    查理的心中仍旧只有凯利的影子,对其他漂亮的女孩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第二天他便将米尔德里完全忘了。第二天晚上回到住处,私人管家汤姆告诉查理,米尔德里去找过他。此时,查理已经意识到米尔德里对自己有意思了。

    不过对于年轻漂亮的女孩子,男人通常会有一种虚荣心在作怪,查理也是一样。他觉得把如此美丽的姑娘留在身边很有面子,于是电话邀请她共进晚餐。

    不久之后,查理和米尔德里就同居了。到了一起,查理才发现这个女孩子是多么的不适合自己。米尔德里是一个十分难缠的姑娘,总是希望查理天天陪着她,可是查理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更何况当时他还有第一国家影片公司的6部影片没有完成。后来,米尔德里意识到了这一点,便谎称自己怀孕了。如此一来,查理只得和米尔德里草草结婚。婚后,米尔德里没有去查理的电影公司,而是去了别的制片公司,查理对此十分生气。更可气的是米尔德里根本没有怀孕。

    婚后的生活让查理十分厌烦,他经常待在制片厂不回家。几个月后,查理拍成了《阳光山村》。由于查理忙于拍摄影片,时间一长,米尔德里对查理也失去了兴趣,她常借拍片子为由,一走就是一周,有时甚至连话也不留。查理此段时间正在赶拍《寻子遇仙记》。这部影片凝聚了查理十多个月的心血,耗资50多万美元,上映之后,几乎让全世界的观众笑破肚皮。

    查理和米尔德里的结合是一项错误决定,她虽然不卑劣,但是有些狡猾,满脑子的虚幻、愚昧,一颗心总是游移不定,让人摸不透。

    婚后一年(1919年),第一个孩子诞生,但只活了三天。查理的婚姻生活就亮起了红灯,虽然同住一幢房子里,但却很少见面。于是,查理的第一次婚姻仅仅历时两年便以失败告终。

    不久之后,雪尼和查理获得了一个好消息,他们母亲的健康情况已有好转,当时战争早已结束,因此查理便派汤姆到英国把她接到了美国,并且为她在海边买了一处住宅。

    哈丽住进海边的房子后,兄弟俩又为她买了一辆车,雇了一对夫妇替母亲料理家务。

    衣锦归国

    哈丽看见儿子这么阔绰,便询问了他的经历,查理把这些年来的经历都告诉了母亲,母亲深感欣慰。

    查理看到母亲后十分开心,听了母亲带来的关于英国的消息,使他想起自己已经10年没回家乡了,于是开始计划回英国故乡一次。

    出了名的查理·卓别林乘船离开美国,与他同行的是好朋友爱德华·诺布洛克,是一位电影脚本作家。这时的查理已经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来自英国的电报像雪片一样由船上的电报员送到他的桌上。

    船在南安普顿靠岸,查理受到了市长的热烈欢迎,之后查理便乘上火车前往伦敦。凯利的哥哥阿瑟·凯利和查理同一节车厢,查理告诉他,凯利曾来信邀他到她家访问。话没说完,只见他神情忧郁,查理正感觉有些奇怪,他告诉查理说凯利死了。在那样的时刻,有太多的事情向查理拥来,他没有时间分析这不幸消息的全盘经过,但内心深处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因为他一直渴望着见她一面。她虽然结婚,但究竟是值得怀念的一个人,如今却成为回忆了。

    火车终于进站了,那是滑铁卢车站,站台那边警察排成好几列,粗绳索把拥挤的群众隔开。当查理出现在站台时,引起一阵骚动,人群中有人大喊:“他来啦!”查理被拥进一辆轿车时,彷佛自己是被押解的犯人似的,不免在心中暗笑。沿途所见,除了庄严的国会大厦依然耸立在那儿以外,很多地方已不复旧观,经过威斯敏斯特桥时,查理的热泪几乎要夺眶而出。查理选择里茨旅馆作为临时住所,是因为他从孩提时代就看到它的兴建,每当经过它门口时,看到那种豪华的设备,金碧辉煌的装满,总想有机会进去见识见识,如今真的如愿了。

    旅馆外面人山人海,一片嘈杂,竟然还有互殴的场面出现,查理走到阳台,像君王般地接受他们的欢呼,同时也简短地致词答谢。查理很想摆脱朋友的包围,独自去追寻往日的旧梦,不得已只好推说身体困倦,需要休息片刻,这下才使他们暂时离去。

    在伦敦周旋于各界名流之间,没有自由回旋的余地,让查理非常厌倦。他已经见识过文坛名家、艺术巨擘,以及其他的知名之士,也访问过幼年时的故居和游伴,如今高涨的潮水渐趋低落,查理悄悄地离英赴法,以躲避周围的一切。当船抵达法国时,早有一大群人等在那儿欢迎查理,他被挤着拥上火车。到达巴黎时的热烈场面比伦敦有过之而无不及。

    查理进入旅馆时,已经筋疲力尽,还不到十分钟,电话铃响,原来是安妮·摩根(美国财政大亨摩根之女)小姐的秘书打来的。对方告诉查理摩根小姐想跟他见面谈谈,查理准时赴约,没想到摩根小姐迟到了十分钟。她说正在替重建战后荒废的法国基金会募款,她希望查理答应《寻子遇仙记》影片在“特罗卡德罗宫”上演并随片登台,查理告诉她把《寻子遇仙记》拿去公演可以,但不愿登台亮相。她仍不知趣地说:“我相信你登台以后,可能会得到勋章呢。”查理冷冷地反问她一句:“你能保证么?”说完后就站起身来告别。当查理走出旅馆大厅时,就对之前的失礼感到有些后悔了。

    第二天,义演结束之后,法国政府副总理当众向查理·卓别林授予了文艺勋章,查理感到非常荣幸和快乐。之后,查理抽空去了一趟柏林,了解到战后德国的现状,3天后又回到巴黎。刚回到巴黎,查理就收到了英国政府的邀请,于是又动身回到伦敦。

    查理回到伦敦,参加完沙逊爵士和洛克萨维奇勋爵及夫人举行的招待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宴会后,就告别英国的朋友,乘船回到了美国。

    联美公司

    查理回到好莱坞后,立即探望母亲,她神情愉悦地聆听查理向她报告凯旋归来的经过。

    查理跟“第一国家影片公司”签订的合约,还有两三部片子需要交差,他们那批人既缺乏同情心又没有远见,查理想趁早离开,以便拍摄早在计划中的长片。

    拍完《发薪的日子》后,只剩下两部片子。下一部是喜剧片《朝圣者》,查理所花的心力跟拍一部长片没有两样。《朝圣者》是一部四卷的喜剧片,可以取代两部影片。

    偿完“第一国家影片公司”的片债以后,查理终于如愿以偿地参与到“联美公司”的工作行列。

    不久,查理收到萨姆·高尔德温的邀请,请他务必出席为庆祝英国女雕刻家克莱·薛丽丹来到好莱坞而设的宴。

    这样,查理便结识了儿子已经六岁,却仍像少女一样迷人的克莱·薛丽丹。她提出为查理雕塑像,查理高兴地同意了。

    雕像好了,两人也产生了深深的感情,于是,他们开着卡车,带着帐篷到海边一处人们很少去的地方,过着野营生活。但是不知为什么,克莱·薛丽丹最终没有与查理结婚。

    在《朝圣者》快拍完的时候,联美影片公司新增加了一位股东,叫乔·申克,此人在玛丽·彼克夫的全力支持下,担任了联美影片公司的经理。

    查理在“联美”拍摄第一部影片前,本想把艾娜·卜雯斯引进来,但经仔细分析,还是暂时搁置了下来。查理曾一度想以拿破仑的废后约瑟芬为题材拍摄一部长片,到处搜集资料,阅读有关著述。可是不久,他的热情消退,这项计划也就无果而终。

    后来,艾娜·卜雯斯出现在了好莱坞,她先后嫁过五位富翁,从丈夫那里得到三百万美元。她出身寒微,是位理发匠的女儿,曾经做过“齐格非剧团”的团员。她直接从巴黎来的,穿着一身黑色丧服,看来有点憔悴,据说是因为最近有位青年为她自杀身亡。查理曾和她有过短暂的交往,她跟查理谈起她和一位法国著名出版家的一些轶事,使他产生撰写《巴黎妇女》的灵感,这部片子由艾娜·卜雯斯主演,查理担任导演,但不参加演出。

    很多评论家都认为静静的银幕无法描写出人的心理,查理准备以微妙的动作来予以表达,这可以说是一种挑战。这部片子对有鉴赏力的观众来说,确实是相当成功的作品,是第一部表现讽刺和心理状态的无声电影。

    继《巴黎女人》后,查理要为“联美公司”拍第一部喜剧片,他希望它比《寻子遇仙记》更成功。

    那六个月里,查理想出了一系列喜剧片的镜头,于是,也不用剧本,查理就开始拍摄,相信从喜剧的穿插和动作中可以演出一篇故事来。当然,他也走了不少冤枉路,许多有趣的镜头到后来都被剪去了。

    1924年,当查理拍摄《淘金记》这部喜剧长片时,在墨西哥他遇到了16岁的少女丽泰·葛蕾小姐。认识不久之后,她便进入了电影公司,后来开始与查理同居。本来在美国只要双方都无配偶,这种事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过了几个月,葛蕾的父母找上了查理家,要求查理必须和葛蕾结婚,因为葛蕾已经怀上了他的孩子,否则将向法庭起诉他。

    这是查理的第二次婚姻,他们结婚两年,努力想使婚姻美满,然而,毫无希望,结果还是招来了很大的痛苦。

    1927年初,葛蕾一纸诉状呈递法庭,控告查理虐待并要求离婚。这场官司让查理身心疲惫,最终葛蕾得到60万美元的赡养费,同时她和查理的两个儿子由她监护,这使她又获得了20万美元的教育费。

    虽然经受了如此不幸,不过查理·卓别林对电影事业的热爱让他能够经得起任何打击。每当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并不灰心绝望,而是用忘我的工作来加以排遣心中的烦恼,并且在新的成功中获得快乐。

    《淘金记》是一部非常成功的艺术作品,成了美国电影界1925年至1926年最走红的影片。许多影视品论家一致称赞《淘金记》是电影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是查理·卓别林“银幕上大获全胜的时刻”。这部电影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既是他早期作品的总结,又为他以后的成熟作品奠定了基础。

    母亲去世

    当查理投入到新片《马戏团》的拍摄之中时,一天,一个人突然把正在拍摄现场的查理拉到了场外。

    原来是伺候母亲的仆人,她擦了头上的汗,告诉查理他母亲住院了。查理马上赶到医院,看见母亲昏昏沉沉地躺在病床上。医生说他母亲的病很重,让他做好心理准备。

    此时的查理思绪万千,他觉得母亲为他和哥哥雪尼吃了很多苦,一直没有享受过好日子,现在刚刚开始享受生活,又病重住进医院,他内心很是痛苦。哥哥雪尼因有事回欧洲了,查理急忙通知他赶紧赶回来。

    由于制片厂的许多工作需要安排,查理又不得不赶回厂里。第二天他赶回医院时,母亲有气无力地握着查理的手说:“我大概是不行了……”随后,她突然问道:“雪尼还没回来吗?”母亲是想见儿子最后一面,但是她好像没有时间了。下午,哈丽便因心脏衰竭,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查理停止了工作,哥哥雪尼回来后,他们在好莱坞的墓地安葬了她。随后,查理就病了。

    当查理恢复健康回到摄影场的时候,他的同伴发现很久以来一直保留着年轻容貌的他突然间老了二十岁。看来母亲哈丽的去世给查理带去的影响非比寻常。

    从痛苦中走出来之后,查理忘我地投入到了《马戏团》的拍摄。为了要演好其中的主要一场戏,他把一个专业的马戏团包租了一整年,而且还学会了走钢丝。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查理被4只猴子咬得遍体鳞伤,并且从钢丝上摔了下来,这让他足足休养了6个星期。

    《马戏团》全部7本,故事滑稽、逗笑而又含有苦涩。这时有声电影问世了,在电影技术上引发了一场全面的技术革命,所有的电影院开始上映有声电影,无声电影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虽然如此,但是查理的《马戏团》还是大受欢迎,使得查理在商业上获得了成功,并且此影片还获得了首届奥斯卡特别荣誉奖,这令查理倍感欣慰。

    尽管有声电影的出现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是查理看了之后,觉得有声电影没有什么前途,查理做出了误判。他仍旧信心百倍地开始了他下一部无声电影——《城市之光》的拍摄。

    查理开始拍摄《城市之光》时,全好莱坞的影片公司已经没有一家再拍无声电影了。为了拍好这部影片,制片厂耗费了25万米底片,成本超过150万美元,历时30个月才告完成。在一定程度上,查理吸取了有声电影的长处,他亲自为其谱写了乐曲。1931年,《城市之光》上映了。

    曾与查理有过一面之交的爱因斯坦夫妇,邀请查理去他家做客,查理欣然前往,并邀请他们去看《城市之光》的首映。这部电影在美国大获全胜之后,查理决定带着它去周游欧洲。

    与丘吉尔的会见

    1931年,查理登上了“奥林匹克”号轮船,去伦敦主持《城市之光》在欧洲的首映。首映获得了成功,其中丘吉尔、萧伯纳等名人也出席了首映式。萧伯纳称赞查理是“电影界独一无二的才子”。

    首映之后,查理又带着这部影片前往法国巴黎。在巴黎,查理受到了法兰西共和国授予他的荣誉军团勋位。

    授勋之后,查理又去了德国柏林。这次与上次去德国的境遇完全不同,当他走出车站时,看见德国政府专为查理·卓别林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

    在查理的自传里,记载了他和丘吉尔会见的情景。他回忆说,他第一次会见温斯顿·丘吉尔是在玛丽昂·戴维丝的海滨住宅。那天大概有五十多位客人,大家都在舞厅和会客室之间转来转去。这时候丘吉尔由郝斯特陪同着在走道里出现,一副拿破仑的姿势站着。

    有人向丘吉尔介绍了查理,他们就站在那里,随便交谈了几句。后来他们谈到英国工党政府,这时,丘吉尔振作起了精神。

    查理说:“我有一事不理解,在英国,如果选举了社会党的政府,那并不会改变国王和王后的地位。”

    丘吉尔急速地向查理瞥了一眼,露出嘲笑和挑衅的神态,说:“当然不会改变。”

    查理说:“我还以为社会党是反对君主制度的呢。”

    丘吉尔大笑起来:“如果你是在英国,我们会因你说这句话割了你的脑袋。”

    后来,查理·卓别林和丘吉尔成了朋友,直到后者退休了还保持交往。

    东方之旅

    虽然《城市之光》非常成功,比任何一部有声电影都赚钱,但是查理·卓别林觉得如果再拍一部无声电影的话,将会带来困难,他深恐为赶不上时代而苦恼着。

    查理现在有时间可以休息一下了,这时,他收到了道格拉斯·范朋克从瑞士东部阿尔卑斯山发来的电报,让查理去休闲几日。

    查理在阿尔卑斯山,望着连绵起伏的山峦和皑皑白雪,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一天,查理做出了要去远东游玩几天的决定。随后他就给哥哥雪尼发了电报,让他立即动身来他这里。雪尼赶来后,兄弟两个告别了道格拉斯·范朋克,随即动身去了那不勒斯。

    1932年1月,查理和雪尼搭乘一艘日本船,向远东进发。离开苏伊士运河,在亚历山大港,载满了许多新游客,包括阿拉伯人、印度人等,恍如置身于一个新世界中。日暮时分,阿拉伯人在甲板上铺以席垫,朝向圣地麦加顶礼膜拜。他们在亚历山大港吃到许多热带水果,早餐吃芒果,晚餐吃冰椰子牛奶。日籍船长冷静地宣布,第二天就可抵达科伦坡。锡兰虽然也富有异国情调,但他们的目的地是巴厘岛及日本。

    船经过巴厘岛时,查理的日本秘书建议他们应该去玩一玩,因为这个岛从未受到过外来文化的浸染。

    从巴厘岛动身去日本之前,日本秘书对查理说:“卓别林先生,我先去为您做一些准备工作,那样,您将受到日本政府的接待。”查理欣然同意了。

    当查理和雪尼驶抵神户码头时,日本政府为查理他们准备了一趟到东京的专列。到了东京站,欢迎查理的人有4万多人,在警察的帮助下,查理和雪尼好不容易才登上了为他们准备好的汽车。在东京,日本首相还邀请查理出席为他而开的茶会。

    查理在开始他的长途旅行时,原本打算到苏联住一段时间。可是思前想后,最终查理还是放弃了去苏联的念头,他于1932年年底回到了好莱坞。

    第三次婚姻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上台后,进行了美国历史上最有效的一次改革,使美国政府一改往日那种萎靡之风。

    这次改革不仅使美国民众都行动起来,也使查理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不久,查理结识了有“属于美国社会中最独特的一类人”之称的宝莲·高黛,查理很快坠入爱河。

    22岁的宝莲·高黛,生于勃洛克林,是好莱坞一位具备了年轻美与成熟美的女演员。

    查理很喜欢和宝莲在一起。一天,查理带宝莲去墨西哥看赛马,赛马结束后,主持人请宝莲去为获胜的骑士授奖。查理在扩音器前听了宝莲的讲话,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在此之前查理还不知道,宝莲模仿起交际花来竟是那么惟妙惟肖。

    这时,查理头脑中立刻浮现出一个情节——自己扮演的流浪汉与宝莲扮演的流浪女在一辆拥挤的囚车里邂逅了……查理忽然想起自己在底特律看见的情形,工厂的传动装置,农村来的青年工人。由于在传动装置前工作了几年,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有的甚至疯了。至此,查理决定再拍一部无声影片——《摩登时代》,同时这也是查理的最后一部无声影片。

    1936年,这部影片拍完后在纽约首映,影片的片头字幕是:“《摩登时代》是一个有关工业和个人奋斗的故事——人类为追求幸福而战斗。”

    《摩登时代》耗资200多万美元,用去了6.5万多米胶片,历时4年才拍摄完成。当时的好莱坞已没有再拍无声电影的公司,但查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却风靡了整个美国,它是世界上最后一部无声的故事片。虽然没有人物对白,但该影片却有很多音响效果,特别是在片尾,查理·卓别林第一次让观众听到了他的歌声,那首《我在寻找蒂蒂纳》成了国际上流行的歌曲。

    宝莲的确是查理的好帮手,全力投入拍摄工作。她演的流浪女非常成功,马上就走红了好莱坞。

    《摩登时代》拍完之后,查理就带着宝莲和她的母亲外出旅行了一次。

    他们在洛杉矶上船,抵达旧金山时适逢大雨倾盆,但这不能降低他们的兴致。他们相偕上街购物,回到船上时,看到许多货物上贴着“中国”的字样。宝莲兴奋地说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她很高兴去那里。于是他们一路乘船横渡太平洋向中国进发。在途中,查理和宝莲秘密结了婚,那是1933年6月1日。之后他们到了香港、上海及新加坡等城市。

    这次旅行历时5个月,最后,他们乘船返回了美国洛杉矶的家中。

    《大独裁者》

    1937年,世界风云突变,德国纳粹的势力日益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已逐渐淡忘,而且竟有人认为战争可以发展工业、促进技术进步并提供人们新的工作等。当很多人在证券市场上大发横财的时候,谁能想到有几百万人横尸沙场呢?证券市场的行情看好时,有人顿成为暴发户,也有人自杀、跳楼。

    当时,英国的著名制片家亚历山大·科达曾建议查理以逼真的手法拍摄希特勒的故事,因为查理饰演的流浪汉角色也蓄着一撮胡须,跟希特勒极为相像,他认为查理可以一人扮演两种角色。

    1939年春天,查理终于宣布新影片的片名是《大独裁者》,并在报上发表了电影剧本。可是,影片刚拍了一半,查理就收到联美公司的警告信,信中告诉他美国电影摄制发行会已经发出通知,《大独裁者》将受到审查的麻烦。与此同时,他又收到英国办事处的来信,让他慎重行事。查理·卓别林不为所动,继续拍摄自己的新影片。

    花了两年功夫,查理·卓别林终于把这部有声影片制作完成。1940年10月15日,《大独裁者》首映式在纽约一家电影院裕兴,这时,整个欧洲已经处于战争的洗礼中。

    《大独裁者》的成功,是查理电影事业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在世界电影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这部影片在成功的同时,也给查理带来了很多麻烦。

    宝莲过去两年一直替派拉蒙公司拍片,非常成功,他们俩虽然疏远,但仍维持着夫妇关系,此次拍摄《大独裁者》,她也要参加演出。她是个任性的人,只要是一切顺利,她确不失为一个可爱的人。

    就这样,在拍摄《大独裁者》的过程中他们逐渐产生了矛盾,最终走上了离婚的道路。

    最后的爱人

    时间一晃过去好久,查理又开始着手拍摄新的影片《梦里人生》。

    几个月以后,好莱坞有位电影代理商华莱士小姐打电话给查理,告诉他从纽约来的一个人可以担任《梦里人生》里的女主角。

    由于之前筹备《凡尔杜先生》这部片子时遭遇到一些困难,查理认为华莱士的这通电话是个好征兆。他把《凡尔杜先生》暂搁一旁,打算拍摄《梦里人生》。他打电话给华莱士小姐,询以详情,她说那位小姐名叫乌娜·奥尼尔,她的父亲是著名的剧作家尤金·奥尼尔。查理没见过尤金·奥尼尔,不过从他作品的严肃性看来,查理对他的女儿不寄予太大的希望,因此他在电话里问询问乌娜·奥尼尔小姐会不会演戏。对方回答说:“她曾参加过东部夏季剧团的演出,多少有点舞台经验,你不妨给她一个测验,然后再做决定。再不然,你到我家来吃饭,我可以约她来和你见面。”

    查理如约前往,且到得较早,进入客厅时发现一位年轻女郎独自一人坐在壁炉旁。后来女主人出来了,经过正式介绍后,华莱士、乌娜、查理和蒂姆·杜兰特四个人一起进餐,虽然没有直接谈到商业方面的事,但却在边缘上打转。查理告诉她们说《影子和实体》的女主角非常年轻,华莱士马上接口说乌娜小姐才18岁。这么一来,不免使查理有点失望,因为这个角色虽然年轻,但个性复杂,最好是由一个年龄较大而富有经验的人来饰演才较恰当。

    两天以后,华莱士小姐打电话问查理的意见。查理决定跟她签约,从此查理·卓别林二十多年的幸福开始了,这可说是命中注定的。

    自从认识了乌娜以后,查理一直为她的幽默感以及高度的容忍感到惊讶不已,她总是能够照顾到别人的立场,为别人设想。当然,还有其他的理由使查理深深地爱上了她。她年仅18岁,通常这种年龄的女孩子多半反复无常,但是她不是那种人。起初查理担心他们两人之间的年龄差距太大,不免有所疑惧,可是不久这种疑惧就消失了。

    不久之后,他们决定在拍完《影子和实体》后就结婚。

    有位朋友哈里·库洛克为他们预作准备。当时他在替赫斯特工作,他答应为查理拍几张结婚照片,他说由赫斯特独家报导,同时由一位朋友箩拉·芭珊执笔,总比让其他报纸曲意渲染要好得多。

    他们选定的结婚地点是离圣巴巴拉镇十五英里的一个安静小村卡平特里亚。来到卡平特里亚后,他们在那儿安安静静地举行了婚礼。

    婚后,他们在圣巴巴拉镇租下了一幢房子,在那儿住了两个月,度过了一段还算安静的日子。

    挑战好莱坞

    为了照顾和支持查理的生活和工作,乌娜放弃了《梦里人生》的女主角,她要做一个好妻子,让查理这个电影奇才安享家庭幸福,把精力集中到电影事业中去。事实上,这时的乌娜已怀孕在身。

    1944年,查理开始编写一部谴责战争贩子和军火商的电影剧本《凡尔杜先生》。该故事取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法国发生的一件耸人听闻的杀妻案件。经过3年的时间,查理终于完成了这个剧本。

    1947年,《凡尔杜先生》开拍了,全片拍摄只用了6个月.作为查理·卓别林的大作,这部影片所花费时间是比较少的。

    4月,影片在纽约上映前,查理举行记者会。他镇定自若地坐在讲台上,面对着充满敌意的美国记者,从容应对。

    《凡尔杜先生》终于公映了,在纽约连续上演了6个星期,座无虚席。

    后来,突然变得冷冷清清了。美国各大报纸对查理和他的影片进行了肆无忌惮的攻击,甚至把观看这部影片的观众称为“有同情共产党倾向”的人。这大大地影响了上座率。

    这部影片还使查理激怒了法西斯组织天主教退伍军团的人,他们早就对查理怀恨在心,现在《凡尔杜先生》的台词又一次刺伤了他们。他们决定全面抵制其在美国上映。

    1947年10月,“北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反共浪潮,查理·卓别林被列为该委员会传讯的对象之一。卓别林马上给著名画家毕加索发电报请求他组织一个法国艺术家委员会,向美国驻法国大使馆对此事提出抗议。

    查理的这一正当行为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共和党议员哈莱·凯恩攻击查理向毕加索发电报是“叛国行为”,要求把他驱逐出境,好莱坞的一些竞争对手也提出惩治查理的要求。

    1947年12月,查理·卓别林发表了一篇《我对好莱坞宣战》的文章,向全世界控诉他所遭受的迫害。

    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查理开始编写电影剧本《舞台生涯》,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影片。查理花了两年时间,写成了750页稿纸的剧本。

    1952年9月,查理在纽约举行了一次私人试映,受到朋友们的一致好评。由于查理对美国电影界已失去信心,所以他决定将新影片带到欧洲各地上映。不久后,《舞台生涯》在欧洲各地上映,获得了巨大成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