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照镜子呢?就是不仅把饭菜吃完,还要端起盘子来,用馒头擦干净盘底的油迹,面对干净明亮的瓷盘子,不正像用镜子照脸吗。
“咱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只能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绝不可利用职权办私事。”
陈云同志与世长辞了,他一生艰苦朴素,遵纪守法,是共产党人的楷模。他的许多动人事迹,成了党的精神财富,下面叙述几个小故事,仅是全豹中的一个斑点。
“吃饭要照镜子”
延安时期,陈云同志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中组部开始住在延安城内,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城之后,搬到北门外大约两公里处黄土山头上的窑洞里。山脚下有一个大饭馆,名叫西北菜社,顾客很多。特别是归国华侨和国民党地区一些官员富豪的子女,跑到延安去学习,寻找抗日救国的道理,但是不习惯生活上的艰苦,经常去西北菜社解馋。那些人很有钱,大吃大喝,每次都要许多菜,显得十分阔气,吃不完就扔掉,毫不在意,同延安一般人的艰苦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陈云同志看到这种铺张浪费现象十分反感。
在一次群众大会上,陈云同志作报告,大力倡导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反对铺张浪费,批评了随意扔掉饭菜的恶劣现象。他提出一句名言:“吃饭要照镜子。”什么是照镜子呢?就是不仅把饭菜吃完,还要端起盘子来,用馒头擦干净盘底的油迹,面对干净明亮的瓷盘子,不正像用镜子照脸吗。
陈云同志说:延安人的生活艰苦,大家都实行供给制,每人每天三钱油、五钱盐,粮食也不足,吃菜靠自己种,吃肉由各伙食单位养猪去解决,所以要爱护一粒米一滴油,丝毫不能浪费。古人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是无产阶级,绝不可糟蹋农民的血汗,否则就会脱离群众,逐渐变质。
“吃饭照镜子”这句名言,深入老干部的心田,许多人养成习惯,并且流传下来,教育了后代,今天还有不少家庭牢记这句教导,保持延安作风,吃尽残羹,不扔饭菜。
严以律己
中组部副部长李富春同志是中共中央委员,给干部讲课的时候,反对死啃教条和机械论,顺便举了陈云同志以身作则、遵守组织纪律的例子,延安时期有条规定,中央首长因为工作太忙,不能按时去食堂就餐,可以在家里做饭吃,由公家配备一名炊事员,烧饭做菜。炊事员是革命队伍中的成员,因而也享受供给制待遇。
陈云同志有个姐姐,住在国民党统治区,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因受弟弟的政治株连,被迫离家,改名换姓,到处流浪,给有钱的人家做女佣,躲避国民党的追捕。陈云同志很可怜姐姐的遭遇,但自己实行供给制,公家只供吃穿,没有薪金,无力从经济上帮助姐姐,他想把姐姐调到延安,在家里做饭,算是公家配备的炊事员,这样一举两得,使姐姐有个着落,不再饿肚子流离失所。
延安的保卫部门是受康生领导的,他们有些机械的清规戒律,认为国民党地区来的人不可靠,不能给中央首长当炊事员。陈云同志是遵守党纪的模范,既然保卫部门不同意,他就收回了自己的意见。李富春同志在讲课中大发议论,批评那些死抠教条的硬性规定,颇为不满地说:“姐姐给弟弟当炊事员,合情合理,最好不过了,难道还有比同胞手足更可靠的人吗?难道姐姐肯加害自己的弟弟吗?难道另外找的炊事员就比姐姐可靠吗?教条主义实在害死人。”照理说革命家庭的成员,回到革命队伍里养起来也是应该的,陈云同志仅仅要求让姐姐当个炊事员,还被人阻拦了,实在不合情理。
官要“打”送礼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云同志调到北京,担任政务院副总理,主管全国的财经工作。原在东北时期,有位老部下名叫朱骅,领导商业很有成绩,是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干部。当他去北京看望老首长时,见到陈云同志的工作十分繁重,生活又那么艰苦,营养不足,面庞清瘦。这位老部下产生恻隐之心,就到街上买了些补品送给陈云同志,想尽一点爱护首长之意。结果呢?事与愿违,碰了一鼻子灰,受了严厉训斥。
陈云同志问他:“买这些东西的钱是哪里来的?如果是私人掏腰包,可咱们都实行供给制,你自己哪能有这些钱呢?如果是你们单位的公款,请问谁授给你的权,可以慷公家之慨?咱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只能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绝不可利用职权办私事。”朱骅同志这位一生简朴戎马倥偬的老红军,被训得面红耳赤,灰溜溜地把东西带回去,送给了幼儿园的小朋友。
这个故事是在中共东北局召开的县、团以上的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中央文件时讲的。我们听过之后很受感动,觉得是一堂极为生动的思想教育课。中国有句俗话:“官不打送礼的。”陈云同志反其道而行之,把送礼的人训得羞愧交加、无地自容,为我党的清正廉明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曹慕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