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肝胆相照-周恩来与齐白石的忘年交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几天来,北平依然十分混乱,隆隆的炮声不断从远处传来,白石的脸上又带上了愁容。同乡黎锦熙来看他,见他这副样子,便笑着说:“您老也害怕吗?”“炮火连天,风声鹤唳,能不怕吗?”白石回答说。

    20多分钟过去了,突然门开之处,周恩来总理裹着一身寒气,进屋来了。总理那两道浓眉下的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放射着亲切的、智慧的光芒。他一见白石老人坐在那里等候,连口水也顾不上喝,就朝着老人走了过去。

    总理一听,边吃边笑,接着说:“今天款待我吃苹果,蛮不错嘛,比您过去‘寒夜客来茶当酒’好多了。”老人一听,又笑得前仰后合。

    著名绘画艺术大师齐白石,是湖南湘潭人。1863年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一生靠刻苦自学,在艺术上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1953年荣获“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称号,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5年国际和平奖获得者。但是,在解放前,他经历的封建专制、军阀割据、国民党统治的各个时期,绘画、治印从未受到过政府的重视,他只能以此当作赖以谋生糊口的手段。

    1948年冬天的战火使寒冷的北平城处于一片惊慌和混乱中。86岁高龄的齐白石此时忧心忡忡,疑虑重重。他看到那些达官贵人纷纷南逃,感到未来的社会可能比现在好。可他对共产党缺乏认识,而近来街上又流传共产党有一个名单,名单记着北平一大批有钱人的姓名,进城后,共产党将按名单杀人,齐白石的名字也在名单上。白石对此说法,淡然置之,他认为自己不是有钱人,再说他的钱是用心血换来的,听说共产党提倡自食其力,他自己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何况自己已到风烛余年,只求温饱,断无奢望。然而时局如此动荡,战火不知何时能熄,未来又怎么样,他心中一片茫然。

    一天早饭过后,齐白石坐在躺椅上,正在构思作画。北平艺专校长、著名画家徐悲鸿带着一身寒气推门进来。白石看到几十年患难与共的朋友,在这关键时刻来看自己,十分高兴。他连忙站起来,招呼悲鸿坐下。

    徐悲鸿问了老人的生活起居,又看了挂在室内的新作,移位到白石的身边,告诉白石,国民党已经不行了,北平的解放只是个时间问题,北平和平解放的可能性极大,共产党不愿战火破坏这个文化古都,双方正在谈判。并悄悄说:“田汉秘密来到了北平,捎来了毛泽东、周恩来及共产党对北平文艺界人士的关怀和期望,希望大家留在北平。”还说:“我们全家不走,北平艺专的许多先生也不走,等待解放。”白石听后,心情有所好转,相信悲鸿不会骗他。

    “这几天,北平城乱得很,兵痞、特务横行,您老人家可要注意啊!”悲鸿将要走时对白石说:“解放了,一切就好了,你的画会得到更多的人的喜爱。”白石很感激徐悲鸿带来的消息,实在太好了,他留在北平的决心更坚定了。白石老人依依不舍地送走了悲鸿。

    几天来,北平依然十分混乱,隆隆的炮声不断从远处传来,白石的脸上又带上了愁容。同乡黎锦熙来看他,见他这副样子,便笑着说:“您老也害怕吗?”

    “炮火连天,风声鹤唳,能不怕吗?”白石回答说。

    “不要怕,周恩来先生来信问您好哩!”黎锦熙说。

    “你说谁?周恩来?就是人们常说的那个共产党谈判能手吗?”白石老人又一次听到周恩来对他的关怀,问道。

    “对!就是那个周恩来。他不单谈判内行,搞军事、经济、文化艺术也很内行。就是他让我代他问您好呢!”白石十分惊喜,没有想到周恩来先生会惦念着他这个穷画家。黎锦熙还谈了些共产党的政策,白石最后放下心了。

    北平解放后,受苦难煎熬的穷苦大众欢天喜地,载歌载舞,白石看到这一切,激动不已,挥笔一连画了十几幅画,他要用自己的笔铭刻这一历史的时刻。

    由于周恩来对白石的关怀,接收中央美术学院的军代表沙可夫、诗人艾青、画家江丰,在画家李可染先生陪同下,到跨车胡同15号住所看望白石老人,向他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慰问。随后,又聘请白石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发给他教授的最高工资,居美术学院之首。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白石老人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有生以来第一次出席由国家领导人主持的招待会。回到家里,他感到由衷欣喜,几次对家里人说:“我没有想到我会参加这样盛大的招待会,比起旧社会来,真是太不一样了。”新中国的诞生,使他心情舒畅,好像年轻了许多。

    1950年秋,周恩来总理偶然从接近白石老人的人士那里了解到,跨车胡同15号齐白石的住房年久失修,又破又漏,且有坍塌的危险。便命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派人加以修缮。除部分房屋翻盖外,其余的也粉刷一新,并在南院打了一个3米多深、2米见方的渗脏水的大坑,解决了几十年来脏水无法排泄的困难。白石对此由衷感谢,这是他一生没有见过的事,自己未花一分钱,房子修好了,解决了生活上的不便。

    恰巧此时,白石的长子不幸病故。老年丧子,白石老人不胜悲痛。总理知道后,即派秘书带花圈来跨车胡同吊唁,并送来人民币500元(合现值)的赙仪,表示慰问。并派修缮房屋的工程队,在西效魏公村靠近白石塘20米远的地方,为白石的长子修墓立碑。这对白石老人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慰藉。

    1953年是他90整寿。他在75岁时由于听信星相先生的话,将年龄增加两岁,叫作“瞒天过海”,以求消灾祛病。因此1951年便在家里做了90岁生日。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怀仁堂为齐白石补庆90大寿,并由木偶剧团作了专场演出。中华全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以及中央各文化单位的各方面人士参加庆祝会,人们纷纷向老人问好、祝福,会场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庆祝会开到热烈时,周恩来总理赶到了会场,大家都起立鼓掌,大厅气氛达到了高潮。总理频频向大家招手致意,径直走到白石老人的身旁,俯下身来亲切地说:“衷心地祝贺您90岁寿辰。祝您健康长寿。”白石老人和客人们听到周恩来总理的祝词,都会意地笑了。对于总理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中专程前来,白石老人喜出望外。他异常兴奋地紧紧握着总理的手,不知说什么好。只是连连说:“谢谢!谢谢!太不敢当了。”说着,眼眶里闪烁着泪花。

    “您是人民杰出的艺术家,您为人民,为我们的国家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周恩来总理亲切地说,“您得到这份荣誉是当之无愧的。”

    接着周恩来总理仔细地询问了老人的身体状况、生活起居和艺术创作。“听说老人家近来画兴很浓,画了很多题材新颖的作品。解放后生活安定,没有顾虑,愿意为人民为祖国多作一些贡献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毕竟是90高龄的人了,今后要注意休息,保护好身体。”周恩来总理关切地嘱咐道,还风趣地说:“我还等着为您做百岁大寿呢!”白石倍加高兴,回家后依然笑嘻嘻的。

    在新中国的艺术长廊里,白石老人挥笔遨游。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来访的人也越来越多。1955年秋天,周恩来总理为了使齐白石老人能有一个舒适宁静的环境,能在饭后茶余悠然散步,颐养天年,又能使来访的客人不致感到拥挤,便委托文化部和全国美术家协会在地安门雨儿胡同买了一所旧王府作为白石的住宅。这里院子宽阔,前后左右都有走廊,北大院植有紫藤、葡萄,南跨院还有芭蕉、斑竹。清风习习,相映成趣。但仅修理费一项,据说就花了几万元(当时的人民币——编者注)。同时还配有秘书、看护、传达、保姆等五六人。白石一生从未受到如此厚重的礼遇。他怀着无限感激之情,几次对前来探望的朋友,指着修饰一新的房子,感慨万端地说:“我多么希望能活到120岁,多给人民贡献点薄艺,于心才安。”

    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金评议委员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上确定了1955年度全世界四个国际和平奖金的获得者,我国的齐白石就是其中的一个。9月1日傍晚,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在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的会议大厅,联合举办授予齐白石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金的仪式。大厅里灯火辉煌,热闹非凡。中央和国务院的一些部门负责人,文化艺术界的著名作家、诗人、画家,及各界学者、名流,纷纷会集到这个大厅,向对维护和平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艺术大师齐白石老人祝贺,祝贺他获得了这份崇高的荣誉。人们个个兴高采烈,笑逐颜开,为齐白石的光荣感到自豪,为中国人民自豪。授奖仪式十分隆重、盛大,各方代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词。齐白石老人满怀激情的致辞,引起了阵阵掌声,这时,身着藏青色中山装的周恩来总理,赶到会场,握着老人的手,衷心祝贺他获得这崇高的荣誉。白石老人激动不已,久久凝视着总理。

    住在宽畅、明亮的雨儿胡同住宅里,白石老人感到满意和欣慰,他不停地挥笔作画。可是日子久了,一向喜欢和家属在一起的白石老人,不免产生了孤独的感觉,他希望搬回跨车胡同,和家人一起欢度晚年。于是在1956年春天,一个和煦晴朗的中午,白石老人由儿子良迟、良己陪同驱车来到中南海,准备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总理,更想使总理理解他的要求。不巧,由于事先没有联系,总理去政协礼堂开会去了,不知何时回来,老人一听,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

    总理办公室的秘书见白石老人突然而至,知道一定有什么急事,便十分亲切地招待老人坐下,端上一杯清香可口的茶水,请他们耐心等候,尔后去和总理通电话,告诉老人和良迟、良己说:“请各位稍等一下,总理开完了会就回来。”

    20多分钟过去了,突然门开之处,周恩来总理裹着一身寒气,进屋来了。总理那两道浓眉下的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放射着亲切的、智慧的光芒。他一见白石老人坐在那里等候,连口水也顾不上喝,就朝着老人走了过去。

    白石和两个儿子一见总理,都激动地站了起来。总理紧紧地握着白石老人的手:“让您老人家久等了,忙着开会,又离不开。”说着,他轻轻扶着白石,“请老人家坐下来,请坐,本来我要去您那儿的。”

    白石刚落座,总理又亲切地同良迟、良己紧紧地握手。接着,总理在老人身边坐下来。家庭般地、无拘无束地同老人及良迟、良己亲切交谈起来。

    这时,午饭时间早已过去了。总理因为开完会,急着赶来见他们,所以午饭还没有吃。当他知道白石老人他们也没有吃饭时,便立即嘱咐秘书给弄饭来吃。

    总理带着歉意,解释说:“真对不起,没有约定,只好请你们这些‘不速之客’吃面条了。”

    工作人员很快端来了面条,放在桌子上。周总理赶忙站起来,亲自先给白石老人端了一碗,然后又分别给良迟、良己各端了一碗,风趣地对老人说:“今天我们只好同甘共苦了。”说着,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白石老人刚来时多少带有的愁苦情绪,被刚才总理的话语,乐观而坚毅的情感一扫而光,显得特别高兴。他边吃边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回答说:“要的,要的。”

    吃着,吃着,总理突然想起了什么,低吟起来:“不独老萍知此味。”……微微停顿了一下,总理又拉长了语调:“先人三代咬其根。”大家一听,又大笑起来。原来总理吟的是白石40年代画过的白菜图的题诗。这些诗和画充分展现了白石淡泊明志、不忘过去苦难生活的感情。谁知日理万机的总理不但看到了,而且能朗朗上口。这情景深深地感动了老人,老人十分振奋、开怀,笑得前仰后合,银丝飘逸。总理也高兴地大笑起来。在欢乐、亲切地气氛中,总理同白石老人一起吃了这难忘的一顿饭。

    饭后,白石老人把要搬回跨车胡同的想法告诉了总理,总理就知道白石老人这次来,一定有什么难以启口的事,为了让白石老人心情舒畅,他一直未问,现在听到白石老人的话,非常体谅老人的苦衷,随即答应说:“我现在就送您去。”周恩来总理亲自搀扶着老人,走向早已等候在门外的汽车。

    白石老人和良迟、良己为总理那坦诚、质朴无华、平易近人的态度深深感动了,感到十分过意不去,总理这么忙,怎好麻烦他亲自去送。他们一再劝总理不要去了,总理执意要送。他说:“老人家来一趟不容易,况且我本来也想去看看。”说着就上了车。秘书跑出来,提醒总理要穿大衣,免得着凉。总理说:“我晓得齐老先生的家,不远,不用穿大衣。”

    车沿着中南海松柏交映的小路行驶着,总理望了一眼前面的司机说:“开慢一点。”司机点点头:“请总理放心。”

    车出了中南海,汇入到车流人海之中,急驰而去,拐了几个弯,到了白石老人的住处。等车刚停稳,总理就下车,亲自开了车门,搀扶着白石老人下了车,走进屋。

    谁都没有料到周恩来总理会亲自送老人回来。家里什么也没有准备,白石老人还没有落座,就叫家里人赶快买东西来招待。不一会儿,一盘新鲜的大苹果端到了画室。总理马上削了一个,递给白石老人,老人忙摇摇手,风趣地说:“请客人先用。您也是‘不速之客’,我们没得准备,对不住,对不住。”

    总理一听,边吃边笑,接着说:“今天款待我吃苹果,蛮不错嘛,比您过去‘寒夜客来茶当酒’好多了。”老人一听,又笑得前仰后合。“寒夜客来茶当酒”是白石老人30年代画的一张画,这画许多人都没有见到,即使见到了,也不会记得这句话。可是总理却看到了,且对此用到恰处,老人怎能不为他对一个老画家了解得如此透彻而倍感亲切。

    时间一分分地过去了,天渐渐地暗了下来,白石老人与总理一起度过了美好的、宝贵的时光。将近傍晚时分,总理起身要告辞了。他语重心长地叮嘱家属们说:“老人是国家的人瑞,你们要好好照顾他。”又说:“你们不但要好好照顾老人,还要好好向他学习,学习他的艺术、人品、风范和道德。”然后走近老人,弯下腰,亲切地拉着老人的手说:“告辞了,老先生,请多保重,我还会来看您老人家的。”又说:“您今天想回跨车胡同,我送您来,明日想要到雨儿胡同去,我再接您去。有事打个电话,我就来。”

    老人依依不舍,深情地拉着总理,坚持挽留他吃了饭再走。

    “公务在身,不由主啊!”总理风趣地说。

    白石老人见总理执意要走,就让家人搀扶着,蹒跚地送总理到了大门口。

    总理和老人再次拉了手,一再嘱咐老人要注意休息,然后才上了车。车开了,总理还探出头来,招手、点头、微笑。

    望着远去的汽车,白石老人细细地回味着总理关怀爱护之情,心潮澎湃,激动万千。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他见过清王朝的顶戴大官,民国时的风云人物,外国的要人,然而,像周恩来总理这样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质朴无华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他还是第一次见到。共产党是人民的公仆,他在敬爱的周总理身上,看到了这光辉的品格,崇高的形象。

    回到室内,白石老人的心依然不能平静,口中不断地低吟:

    暮年逢盛世,

    搭帮好总理,

    老骥珍伏枥,

    报国志千里。

    ……

    晚上,在明亮的电灯下,白石老人研墨调色,十分经意地画了一幅红红的大牡丹画,表达了欣慰的心境。第二天早上,他精心地挑选了一幅得意之作《荷兰鸽子》,专程派人送到中南海,送给了周恩来总理。这是裱在瓷青色绫子上的一幅六尺横幅,裱得也相当精细。画画和赠画,这是老人抒情寄意的老习惯了。

    了解了白石老人的生活起居情况,总理对搬回跨车胡同的白石老人更为关心,尤其对饮食方面,他特别嘱咐全国美术家协会和白石老人商量,每天由西单曲园酒楼为白石老人送两顿家乡风味的饭菜,老人想吃什么,便做什么,曲园记账,国家付钱。后来考虑到这样做有一定的麻烦,又改成由国家每月发给老人生活费500元(合现值——编者注),交家属代办伙食。每逢端午、中秋、春节还另送节礼500元(合现值——编者注)直到老人谢世为止。

    1957年9月13日,白石老人由于感冒,身体不适,虽经中西医治疗,病情仍无明显好转。15日,周恩来总理通知卫生部派一位中医顾问驻家治疗。经过两天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仍无好转。9月17日下午5时左右,白石老人被送往北京医院抢救,终因年岁太高,心力衰竭,这位丹青大师结束了他将近一个世纪的多彩的生命历程,安详地躺在北京医院洁白的病榻上。噩耗传出以后,当晚8时起,文化部、全国美术家协会以及各有关单位的领导,美术界的同行们、朋友们和他的门生,先后来到医院向遗体告别,向这位画坛巨匠致以最后的敬意。络绎不绝的来人,一直到晚上11点多钟才渐渐静下来。这时门口又出现了一位高大的身影,家属们不由得站起来,心想这么晚了,谁还上这儿来呢?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来瞻仰艺术大师齐白石的遗容来了。总理面色忧郁,步履沉重。他先绕遗体一周,然后停下来,用双手轻轻掀开拂盖的白布,默默地端详着。他似乎仍和往常见面一样,亲切地向白石老人问好。随后和白石老人的家属们一一握手,慰问悼念。并问白石临终时有遗嘱没有?嘱咐家属一切照老人的意思办。总理走时,已是午夜1点钟了。

    22日上午,首都各界人士在嘉兴寺为这位丹青大师举行公祭仪式。周恩来总理因有要事,原定不来参加葬礼。当郭沫若刚要主持开始时,总理来了电话,说他要来,希望大会推迟一会儿。10时左右,总理驱车赶到嘉兴寺,同首都各界人士400多人一起参加了向这位为和平事业、为了世界艺术的繁荣昌盛而整整奋斗了一生的艺术巨匠,表示深深哀悼的仪式。总理一直站在那里,直到灵车开走。

    周恩来总理对这位艺术大师关怀备至,七八年如一日。他始终是白石老人心中的光辉形象。人民总理爱人民,总理心中装着亿万人民,白石老人就是其中一位。他们二人交往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摘自郑毅涛主编的《广交朋友的周恩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