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传:爱是慈悲-前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一曲《送别》,一段愁肠,道尽无数离别苦。这首至今广为流传的歌曲的词作者就是中国近代艺术大师李叔同。他是李叔同,也是弘一法师,在人生短短数十年的时光里,演绎了两世别样人生。

    前半生,他生于乱世,却成长在有“桐达李家”之称的富贵门楣。他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风流才子,琴棋书画、金石戏曲,无一不精,更将古代书法推至极致;他是全知全能的艺术先驱,“西洋艺术第一人”,最早将话剧、西洋音乐等引入中国,人体写生课的中国首创者,五线谱作曲的中国第一人;他是老师,教学严谨,与学生亦师亦友,丰子恺、刘质平、曹聚仁、吴梦非都曾师从于他。如果人生继续走下去,等待他的将是艺术的集大成者。然而,命运却在巅峰的时刻发生转折,在乱世不安的动荡里,在西湖无限的春色里,他寂静转身,选择皈依佛门,开启了人生的第二世。

    人生最难莫过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关于出家的原因,李叔同并不愿多说。他的学生丰子恺曾这样解释:“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纵观弘一法师的一生,他的确就是这样一个追求心灵精神的人,不断探索自我、探索世界,以求达到生命的提升与完善。他的出家不因看破红尘、规避喧嚣,而是源自对自我更高的追求。

    丰子恺也曾在《我的老师李叔同》中提及:“李叔同是一个万事皆认真的人。少年时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作画时,像个美术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做和尚,像个高僧。”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将红尘一切放下得彻底,皈依便是灵魂的皈依,选择最苦的修行,做最深的弘扬。他是大师,所谓大师不仅是对佛法的深谙,更是求善求美的慈悲心性,是众生平等的济世襟怀,是“念佛不忘救国”的家国大爱。

    人生无非,悲欣交集。1942年10月13日,大师圆寂,然而他的智慧和传奇却还在那里,等待后人去探寻与缅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