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青年-青年之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去除毛病的方法,就是把“不”改为“要”,即:“要耐烦”、“要落实”、“要回头”、“要认错”、“要着意”、“要发愿”、“要行慈”、“要求深”,以佛法的镜子来端正举止,以佛法做导师,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俗语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其实,人生岂止是身体上的毛病?维摩诘居士说:“因为众生生病,所以我也生病。”众生究竟害了什么病?时下的佛教青年又有哪些毛病?以下分为八点来探讨“青年之病”。

    一、不耐烦而无恒

    一般青年,待在一个地方太久就不耐烦、读书读太久就不耐烦,工作时间太久也不耐烦,不耐烦几乎已成为今日青年普遍的通病。现在的青年缺乏古人安止于一处的定力,身心浮动,好比滚动的石头,是无法长出苔藓,成为坚固不移的盘石。

    社会的公司行号在面试求职者时,必定会问:“你曾在哪些地方服务?”有的人回答:“我曾在某地方工作半年,在某地有三个月的经验,然后才到贵公司来应征。”这样的人,往往不会被录取。常换工作,并不代表工作经验丰富,反而暴露出这个人对工作不耐烦、无恒心的毛病,不能安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公司自然不能将业务交托给一个对工作没耐性的人。不耐烦对从事工作是很大的阻碍。

    不耐烦属于什么毛病呢?就是“无恒病”。无论做什么事,没有恒心,休想把事情做好,求学也不易有成。古人为了能功成名就,十年寒窗下功夫,汉朝董仲舒年轻时,立志向学,三年不窥园,终于成为一代名儒学者;晋朝王羲之,临池磨砚,写完一缸水,终于成为旷古书法大家。

    佛教里因有恒而成功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譬如有名的敦煌石刻,历经多少朝代及成千上万的艺术家,穷尽一生的智慧与生命,而完成惊天地、泣鬼神的奇伟杰作,其技巧之精美,真是巧夺天工、无与伦比。如果没有这些艺术家的耐烦雕刻,今日哪有这么伟大的艺术品流传后世?有恒对于成功立业,实在是太重要了。

    有一位年轻貌美的信女,感念病重的母亲靠观音菩萨加被而痊愈,因此发愿要用头发绣一尊二丈高的观音圣像。这位信女把她的头发,每一根劈成四条,以游丝般的发丝绣菩萨圣像。从年轻貌美的小姐,一直绣到老态龙钟的老太婆,经过了60年,终于绣好一幅神态庄严、面相慈祥的观音圣像,为人间留下不朽的价值。虽然信女的眼睛最后也因此瞎了,但是菩萨的慈眼却常照视着人间。她为母恩而牺牲的精神令人钦佩,而她的耐烦有恒,更非常人所能及。青年人平时应常常检视自己:读书耐烦吗?工作耐烦吗?修行耐烦吗?唐朝道宣律师是有名的南山律宗祖师,他听一部戒律尚且反复千次。台北有位佛法造诣深厚的法师,他听《百法明门论》,听了14次还要再听,难道他们不够聪明利根吗?因为耐烦有恒,读书才能通晓;耐烦有恒,做人才能通达;耐烦有恒,修行才能成就,所以说“耐烦做事好商量”。如果不耐烦、没有恒心,即使掘井九仞,不再继续,最后还是功亏一篑,仍然没有水喝,所以“不耐烦而无恒”是青年非常不好的毛病,务必要改正。

    二、不落实而幻想

    青年往往充满热情不够冷静,容易冲动不够踏实,普遍流于虚浮不切实际。不落实,仿佛是地基不够巩固的房屋,稍微地震就倒塌;又好比堆砌石壁,工程不够坚固,大水来了就崩垮。青年最可贵的地方是富有理想,但是有理想更要脚踏实地去力行,否则建筑在海市蜃楼的理想,就变成幻想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摩天大厦也要从基层慢慢建起,空中楼阁是不能成为事实的。

    《百喻经》中有一则寓意良深的三层楼故事:有位富翁前往参观朋友刚落成的三层楼住屋,他非常喜爱装潢得美轮美奂的第三层楼,于是把设计这栋大楼的建筑师请回去,要求建一栋一模一样的高楼,可是只要建筑第三层楼,一层楼、二楼层都不要。这位富翁愚痴的行为,固然可笑,但我们也往往犯此毛病而不自知!为学做事如果不落实,就像前面所说的没有地基的三层楼一样,到头来,一切空幻,什么也不能成为事实。

    青年会有不切实际的毛病,是因为青年喜好幻想。本来喜欢幻想并不是坏事,人类的许多文明产物,不少是出自人们的幻想,再经由科学家缜密的计划及实验操作,幻想终于成为事实。譬如过去人类看到鸟飞,幻想自己也能像小鸟一样在天空飞翔,于是科学家努力地创造发明,今天人类也能乘着飞机,穿梭于白云之中,鸟瞰火柴盒似的屋舍,豆腐块般的田畦。在古代,想攀登月球是幻想,但是今天,人类已能乘着宇宙飞船,轻易地在月球表面漫步,这些都是因幻想而成功的例子。

    幻想往往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有幻想比没有幻想好,但是如果仅有幻想而不能踏踏实实地去实践,幻想就是空想、梦想。所以青年有了幻想,接着就应该订出一套完整的计划,然后身体力行,实际去做,幻想才会成为理想。因此,有幻想虽然很好,有幻想而又能落实则更重要。

    时下佛教青年有些什么幻想?有些青年说:“我将来要办佛教大学、办佛教医院。”也有些青年说:“我将来要建图书馆、建讲堂。”满腔的抱负理想,可是没有踏实去做。甚至别人兴建好的医院、图书馆、讲堂,请其协助管理,也往往缺乏热忱,推托不前。即使有人愿把讲堂,以及沙发、中央空调、隔音门窗等一流设备,送给想建讲堂的青年,恐怕也没人敢承担,因为有许多问题不易克服,例如不会招呼信徒、讲经者难请,再加上本身佛学基础不够深厚,自己不能上台演讲,所以讲堂也只好不办。这都是因为缺乏踏实的功夫,一切美丽远大的理想,只好成为泡影。

    因此,有了理想之后,要订出一套严密的计划,以踏踏实实、稳扎稳打的态度,充实自己,实现理想。青年要以脚踏实地的功夫去医治幻想的毛病,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多做少说,才是求学办道的要诀。

    三、不回头而任性

    青年像初升的太阳,充满朝气,富有冲劲,但是青年有一个通病,就是只知一味向前冲、向前撞,错了或走上歧途,也不知回头,即使前面是墙壁也不管,撞得鼻青眼肿也不知停止。有人劝他:“这样不行”、“那样不好”,可是青年就是不愿回头,理由是“好马不吃回头草”,以为回头很没有光彩,所以一意孤行,任性到底。

    一般人常认为,人生必须向前进取,退后的人生是失败的。但是在佛教里,向前的人生是半个世界,退后的人生也是半个世界;向前的世界是窄门,向后的世界更宽广。例如农民插秧,一步步后退,把秧苗一株株插下去,退到最后,就把全部的田亩插满绿油油的秧苗,由于农民懂得退后,以退为进,因此才能有丰硕的收成,所以禅师说:“退步原来是向前。”

    人生也像插秧一样,要懂得退步回头,知道退步回头的人生才会圆满。好比骑马走到悬崖峭壁,如果不知道勒紧缰绳,回头是岸,必定会跌得粉身碎骨。知道回头的人生才有药可救,知道回头的人生是至珍至贵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回头的浪子,大家仍然伸着双手欢迎他,因为浪子能在失败中记取教训,卷土重来;过去的失败,是未来言行的借鉴,是推动成功的力量,所以失败对他而言不是羞耻,而是一种考验。

    人生之路好像月球的表面,崎岖不平,坎坷难行,什么人不曾跌倒过?跌倒并不可耻,不知道爬起来才是可悲,所以青年对失败应采取的态度是:记取失败的教训,培养回头的勇气,转失败为成功。

    古人比喻一个人执迷不悟、不知回头时说:“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古时的人到了黄河能够死心,看到棺材知道落泪。现在的青年,即使到了黄河也不死心,见到棺材还是不落泪,这便是顽强任性,顽强不讲道理,任性不听劝告。

    在求知过程中,谁敢保证不曾说错话、下错判断?有的青年会说:“话我已经说了,我一定要这样去实践!”“这件事我已经决定了,我一定要这样去完成!”即使错了,他也会以“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为理由,坚持己见,蛮干下去。平时我们常说“君子重承诺”,说出来的话必须兑现,但是守信更要重实,重实就要讲理,讲出来的话不合理就要改,做错事就要即时回头。人生应该是苦干、肯干,而不是蛮干。不合理而固执蛮干,只有一错再错,离正道更远。开车时遇到红灯要刹车,不知刹车横冲直撞,一定会发生车祸。在我们的人生路途中,遇到红灯,也必须停车,左右观看,必要的时候,更要回头是岸。

    顽强任性、不知道回头的毛病要用什么药来治疗呢?要用佛法的随缘、随喜、随众来医治。泯除个人的意见,随顺大众,以大众利益为前提,对善知识的指示,要能依教奉行,好比上了轨道的火车,才能跑得迅速,顺利到达目的地。

    四、不认错而执着

    常人最大的毛病莫过于不肯认错,对于自己的过错,不仅没有勇气承认,并且固执不肯认错。譬如吩咐的事情没有做好,就推说“别人没讲清楚”或“时间不够充分,来不及完成”;打破了碗,不检讨自己不小心,却怪“地板太滑了”、“碗不结实”,都是别人不好,东西不好,自己永远是对的。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不像佛陀,已经自觉觉他、德行圆满无瑕。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但是有了缺点,不肯承认、不肯认错,就无法改正,如何能够进步呢?平时我们穿衣戴帽,衣冠不整,照镜子就能重新穿戴整齐,仪表堂堂。我们有了过失,接受别人的指正,也能够如无瑕的白璧一般,人格高洁。所以青年凡是肯认错的,进步就快速,不肯认错的,进步就缓慢。

    青年为什么不肯认错呢?那是由于我执作祟,执着自己最好、最对,犯了“执着病”。一般人总是“看得见别人身后的影子,却看不见自己身后的影子”,对别人的缺点了如指掌,对自己的弊病却执着护短。譬如不守校规被处分,反而怨恨学校太过严格;不按时交作业被登记,怪老师没有再三提醒。写周记,本来是检讨自己一周的功过得失,却变成评论别人对错的功过簿,不是责怪学校管教太严、课程繁重,就是抱怨同学不友善等,始终是批评别人、责备别人的不好,而不知道自我检讨、自我批判。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贤德如曾子,每天还不忘再三反省自己,青年们是否也能做到这种功夫?战国时代廉颇将军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为后世立下勇于认错的楷模,以廉颇当时的名望尚肯屈就自己向后辈谢罪,不愧为大勇者,青年们应自省是否也具有这种勇气?

    生病了需要找医生,才能去除疾病,获得健康。我们也要当自己的医生,勇于向自己的毛病开刀。医师治病,先要了解病况,才能对症下药;我们对自己的毛病也要清楚了解,例如生活习惯不好要改进、思想偏差要改正、言行不当要改过,否则一个不知道自己毛病的人,如何自我医治呢?我们要从佛法中,去忏悔反省平日言行,放弃执着、努力改过。穿衣戴帽需要镜子,修持也需要明镜,青年们要常行忏悔,从佛法的明镜中,学习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学习认错不执着,做到古人承认往愆、不犯二过的美德。

    五、不着意而无心

    佛陀曾说过五种“非人”,其中有一种是“闻善言不着意”。这种人只知执着己见,对于好话却不用心着意,这是害了“无心”的毛病——对于善言漠不关心。例如师长说:“要把握少年时光,好好读书!”“要惜福、要发愿立志!”青年就在心中嘀咕:“老生常谈!”“哼!讨厌!”青年对于好话不仅不接受,甚至厌弃,岂不可悲?我们听到金玉良言,应该欢喜,牢牢记住,把它吸收并付诸行动。

    我从小到现在,很容易被一句话感动,尤其至理名言,更能深深打动我。我们看事情若只用眼睛、不动脑筋,不用心留意,便会过眼即忘,一片空白。能够为善言所感动,表示这句话已经深深印在脑海,引起共鸣。青年人要多学习用心听话,听好话,闻善言,长养信心,增加善行。

    闻善言而着意是长养善心精进的力量。身体有毛病,需要打针、吃药来治疗,我们的精神,也需要善言来滋养。对善言不着意,不用心、不留心,做事得过且过、心不在焉,当然不能成功。譬如有人出家多年,早晚五堂功课还不会背诵。以前有位同学,《楞严咒》背得滚瓜烂熟,因为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每天早课用心聆听,而许多人听了几年还不会,关键就在于用不用心!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决心去做一件事,没有不成功的。青年要处处留心、时时注意,除了用眼睛,更要用心去观察宇宙万物,细思每一项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此就能无所不及、无所不成。

    六、不立愿而无志

    小学的时候大家都写过“我的志愿”。有的人立志做工程师,有的人立志做教育家、医生、飞行员、科学家等。同样的,青年进入佛门,也须发愿立志。射箭的时候,需要鹄的;赛跑的时候,需要目标,人生也需要发愿立志,愿力好比汽车加了燃料,风驰电掣,奔跑迅速,是推动我们到达成功的力量。

    古来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即立下恢宏的大愿,像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观音菩萨的十二悲愿……佛菩萨发了愿,好比学生订了功课表,愿力激发了慈悲心,就会产生无比的力量,逐一实现行慈济众的工作。诸佛菩萨当初如果不发愿,好比没有方向的船只,随波逐流,能够成为圣贤吗?有愿力才有力量,青年要以愿心来庄严国土,普济群伦。

    许多人对菩萨的四弘誓愿,能琅琅上口地唱诵,但是真的有度无边的众生、断无尽的烦恼、学无量的法门、成无上的佛果吗?

    现在的青年常常懒洋洋的,做事提不起干劲,打不起精神,读书没有兴趣。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真正发愿。没有发愿,所以没有力量。譬如有青年发愿要编排毕业特刊,发了愿,如同给自己加上一项责任,好像上了发条的时钟,力量就产生了,于是废寝忘食、绞尽脑汁,要把这本刊物编得尽善尽美,此时心无旁骛,一心一意为实现愿望而努力,最后必然能够如愿以偿。

    过去的祖师们在一个地方一住就是10年、20年,即使受到任何磨难,也不轻易离去。为什么?因为他们发了愿、立了志,为了将来能够成为法器,所以甘受一切磨炼。青年也须有这种愿心;没有发愿,就害了“无志病”。佛陀年轻时,看到受苦的众生,就有救济众生脱离苦海的悲愿,玄奘大师在幼年时,他就有光大佛教的志愿。因此,青年要希成圣贤,首先必须先学习发愿。

    有人说:“佛菩萨的愿心太伟大了,我们达不到。”这是因为不立志的缘故。譬如立志做个好学生,可以发愿:尊敬师长,用功读书。立志要把出家人做好,就应做到:守戒修定、求慧学法、发四无量心、行六波罗蜜,只要有愿力,何患无力完成?《劝发菩提心文》云:“人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如何发愿呢?譬如典座时,发愿烹调得很好,让大众享受甘美羹肴;扫地时,发愿打扫清净,让大众拥有清洁的环境。青年要时时发愿,从各种愿心中,培养成佛作祖的功行。

    七、不行慈而自私

    佛教最注重慈悲精神,可是现代的青年却缺乏慈悲心,做事不与慈悲心相应。看到众生苦难,没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切肤之痛;看到佛法衰微,没有复兴佛教、舍我其谁的慨然之志,一切好像都与己无关。不行慈悲之事,不做有意义的善行,可说普遍害了“自私病”。没有慈悲心的知识,只是邪知邪见。

    过去的青年充满热诚,有的立志以“弘法利生”为己任,有的愿到养老院和孤儿院服务,把温暖布施给无依无怙的老人小孩。青年有时也会发慈悲口号,可是真正有机会去实践慈悲时,却畏缩胆怯,不敢行动;慈悲不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而是要身体力行、实际去完成的。青年们求佛法、行佛法,如果不行慈悲,要与佛法相应是不可能的。

    青年为什么缺乏慈悲行呢?因为自私,只想到自己,没想到别人;只有个人,没有佛教、众生。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无众无教,因此慈悲兴不起来。从“我”字的构造来分析,“我”旁边为“戈”字,因为自私,人人谋图己利,所以容易动干戈,有我就有纠纷。佛教的三法印之一:“诸法无我”,早就揭橥了千古不变的真理,唯有去除自我,才能和平。但是我们佛教徒太自私,没有把自己奉献给佛教及众生的观念,只要是对自己不利之事,即使对大众有利,也往往吝于布施慈悲。

    反观基督教,有多少基督教徒在孤儿院、麻风院中度过了一生的岁月。而我们佛教徒,一个微笑,一句好话,有时都不愿意布施给人。佛教本来是“大慈大悲”的宗教,如果佛教中人都自私不行慈,背道而驰,好比缘木求鱼,只有离佛法愈远。所以我们要去除自私的观念,常行慈悲。

    八、不求深而肤浅

    过去印顺法师曾与我讨论有关青年缺乏养深积厚的问题。我对他说:“现在的青年,在佛学院读了几年书,就急着想回去寺庙当住持,没有过去大丛林中求深求厚的精神。”他对我说:“过去的人,生活艰难,要成为一位法师,非得经过十年以上的积养不可。现在的人,生活太容易、太富裕,学了几年佛法,马上成为法师,可以收徒弟、掌管寺院、受人供养。过去的佛学院少,要有成就,非得经过一番潜修不可,现在做法师容易,做住持也容易,很少有人愿意花费十年以上的时间来学习。”

    现在台湾的佛学院如雨后春笋,而历来毕业的人,更如过江之鲫,但是有几个人是真正有成就的?而愿意花时间求深求精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例如几十年前在狮头山闭关六年的会性法师,狮头山元光寺极力邀他担任住持,但他不肯,跑到乡下隐居阅藏,成为当时本省年轻一辈的青年楷模。

    现在大部分的青年都太肤浅,不愿求深,所以成不了大器。在高寒地带的树木,成长缓慢,年轮非常密集,所以质地坚硬,是建屋造桥的好材料。青年们若希望未来能有所成就,能出人头地,现在就必须培养这种积极的态度。做学问不比学技术,两三年便可技艺超伦。佛法是人生的学问,是生生世世的大事,不是学了两三年,就能有成就的。菩萨尚有十地精进,更何况我们凡夫?所以青年们学佛法要下功夫,求深求厚,不能操之过急。

    以上仅约略举出青年的八项毛病。医生知道病人所患的疾病,并非主要目的,如何使病人百病消除,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青年们知道了自己的毛病,接着就要用心改正。去除毛病的方法,就是把“不”改为“要”,即:“要耐烦”、“要落实”、“要回头”、“要认错”、“要着意”、“要发愿”、“要行慈”、“要求深”,以佛法的镜子来端正举止,以佛法做导师,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身体上的毛病,只要对症下药,便能治疗,而精神上的毛病不容易根治。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是最好的药方,青年要好好把握这剂良药,自省奋发,使自己成为健康的人。

    1977年6月22日讲于佛光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