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这一节选自《中庸》“哀公问政”一章,题目系编注者据正文所拟。“学习”的本义是小鸟学飞,源于《礼记·月令》:“鹰乃学习。”陈澔集说:“学习,雏学数飞也。”鸟只有会飞方能生存,人期望在社会中谋生,也要如同小鸟学飞一样,而且要不断“学习”,广泛深入的学习实在不可或缺。学习要主动,《论语》对此有多方论述,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而“学以致用”又非一蹴而就,中间须有探讨、思索、辨识的三个环节,方能保障实践成功。而这一目的的实现,还要讲求方法,“人一己百”的执著努力,即使是愚笨者或柔弱者也能取得明显的效果。明王阳明《传习录》卷上:“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博学之[1],审问之[2],慎思之[3],明辨之[4],笃行之[5]。有弗学[6],学之弗能,弗措也[7];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8],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礼记·中庸》
[1]博学:谓广泛地学习。
[2]审问:谓对学问的深入探讨与追求。
[3]慎思:谓谨慎思考。
[4]明辨:谓辨识清楚。
[5]笃行:谓切实履行。
[6]有弗学:即“不学则已”的意思,下文“有弗问”、“有弗思”、“有弗辨”、“有弗行”取义略同。有,或许。弗,不。
[7]措:弃置;搁置。
[8]人一能之己百之:即“人一己百”,意谓别人化一分气力,自己用百倍力量。即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
君子食无求饱
〔解题〕这一节选自《论语》,题目系编注者据正文所拟。在物质条件相对落后的春秋时代,饮食起居绝非小事。孔子曾赞誉他的得意学生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又曾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为政》)连吃饭问题都难以保障的上古时代,将慎言慎行与追求道义置于第一的位置,体现了古代儒家对于自我修养的真诚与坚持。在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的今天,如何摆正物质享受与追求真理两者的关系问题,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不可掉以轻心!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1],就有道而正焉[2],可谓好学也已。”[3]
——《论语·学而》
[1]敏:勤勉。
[2]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三国魏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有道,有道德者。”正:纠正,匡正。
[3]好(hào浩)学:喜爱学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解题〕这一篇节选自《孟子》,题目系编注者据正文所拟。人材的成长与家国之勃兴皆因困苦而来,这一辩证关系,自孟子以来,古人每有议论。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何以如此?唐初魏徵早有解析,他曾上《论时政疏》给唐太宗,提出其治国方略,其第二条就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治国如此,人材的成长历程也充满艰辛困苦,否则就难以担当大任。在文中,孟子连用六个历史人物的成功事例说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所必经的磨练之路,对于今天也有积极的认识价值。如何正确地对待人生挫折,变被动为主动,是我们迎接一切挑战所当预先思考的问题。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3],管夷吾举于士[4],孙叔敖举于海[5],百里奚举于市[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7],必先苦其心志[8],劳其筋骨[9],饿其体肤[10],空乏其身[11],行拂乱其所为[12],所以动心忍性[13],曾益其所不能[14]。人恒过[15],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7]。入则无法家拂士[1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1]舜发于畎(quǎn犬)亩之中:相传舜曾耕于历山,并以此获得尧帝的赏识。据《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舜躬耕历山的辛勤与对父母的诸多孝行感动了尧帝,终于禅让帝位给舜。发,提拔;举荐。畎亩,田地。
[2]傅说(yuè悦)举于版筑之间:相传“说”这个人曾经在傅岩筑土墙,为武丁(殷商国王名,后世称为高宗)寻访而得,举以为相,终于令殷商中兴。因说被举于傅岩,故以“傅”为姓,称傅说。事见《书·说命》、《史记》卷三《殷本纪》。版筑,古代两种筑土墙的工具,这里即指筑土墙。方法是用两版相夹,填泥其中,以杵捣实成墙。
[3]胶鬲(ɡé隔)举于鱼盐之中:商纣王之臣,据《国语·晋语》以及《吕氏春秋》中《诚廉》、《贵因》篇,仅知他为商纣时代的贤臣。另据汉赵岐注:“胶鬲,殷之贤臣,遭纣之乱,隐遁为商。文王于鬻贩鱼盐之中得其人,举之以为臣也。”鱼盐,这里当借指经营鱼盐的小商人。
[4]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齐国颍上(颍水之滨)人。初为公子纠侍从,公子纠为公子小白所杀,管仲为友人鲍叔牙荐于齐桓公(小白),被拜为相,终于使齐国国富兵强,一匡天下,齐桓公遂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士,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5]孙叔敖举于海:传说春秋时楚国的孙叔敖隐耕于僻远之地,被人荐之于楚庄王为令尹(宰相),发展农业,楚国因而富强。海,古人认为陆地四周皆为海,故用以指僻远之地。
[6]百里奚举于市:春秋时虞国大夫,虞国亡后被俘,曾由晋入秦,又逃于楚,隐于市井,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回,委以国政,人称“五羖大夫”,与蹇叔等共助秦穆公成就霸业。
[7]大任:重任,重要职务。
[8]苦其心志:谓令其意志刻苦。苦,形容词作动词。
[9]劳其筋骨:谓使其身体受劳累。筋骨,韧带及骨骼,这里引申指身体。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以下“饿”、“空乏”用法略同。
[10]饿其体肤:使其躯体挨饿。体肤,身体和皮肤,这里指躯体。
[11]空(kònɡ控)乏其身:汉赵岐注:“使其身乏资绝粮。”空乏,困穷;贫穷。
[12]行拂乱其所为:谓每有行动就遭受干扰。拂乱,违反其意愿以乱之。
[13]动心忍性:谓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汉赵岐注:“所以动惊其心,坚忍其性,使不违仁。”
[14]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曾,通“增”。
[15]人恒过:人经常会犯错误。恒,经常;常常。下文“恒”用法同。
[16]“困于心”三句:意谓精神困苦,思虑堵塞,然后方能奋发而有所作为。衡,汉赵岐注云:“衡,横也,横塞其虑于胸中。”
[17]“征于色”三句:意谓人的气质或情绪表现在脸色上,吐露于言语中,才能被人所了解。
[18]法家:守法度的世臣。拂(bì必)士:辅佐的贤士。拂,通“弼”,辅佐。宋朱熹集注:“法家,法度之世臣也;拂士,辅弼之贤士也。”
劝学
荀子
〔解题〕这篇《劝学》节选自《荀子》首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一向为历代读书人所尊崇。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战国赵人,学者称之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讳,或改称孙卿。据说他五十岁始游学于齐,三为稷下祭酒,以遭谗去齐至楚,官兰陵(今山东枣庄一带)令,并卒于此。其学以孔子为宗,主张性恶说,与孟子性善说适相反对。今传《荀子》三十二篇,韩非、李斯为其门人。其事见《史记》卷七四《孟子荀卿列传》。
《劝学》一篇原文较长,一般入录皆为节选。论证严谨,说理透彻,多方设喻与排比罗列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增加了本文的说服力。
持之以恒的问学可以培育优良品德,增长能力;有所持择,专心致志,就会成效显著。劝学之旨在历代皆不乏嗣音,如汉代《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唐代孟郊《劝学》诗:“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虞世南《劝学篇》有云:“自古贤哲,勤乎学而立其名。若不学,即没世而无闻矣。”至于传为宋真宗赵恒的《劝学篇》,更为世人所熟知:“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常向窗前读。”劝学功利性目的的大胆展示,反映了古人在这一问题上务实态度逐步加强。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3],□以为轮[4],其曲中规[5],虽有槁暴[6],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9]。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10],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11],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12],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13]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14]。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5];吾尝跂而望矣[16],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17],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18],而闻者彰[19]。假舆马者[20],非利足也[21],而致千里;假舟楫者[22],非能水也[23],而绝江河[2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25],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26],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27],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28];白沙在涅,与之俱黑[29]。兰槐之根是为芷[30],其渐之滫[31],君子不近,庶人不服[32]。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33],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34]。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35]。荣辱之来,必象其德[36]。肉腐出虫,鱼枯生蠹[37]。怠慢忘身[38],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39]。邪秽在身,怨之所构[40]。施薪若一,火就燥也[41];平地若一,水就湿也[42]。草木畴生[43],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44],林木茂而斧斤至焉[45],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46]。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47]!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48];积水成渊[49],蛟龙生焉[5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51],圣心备焉[52]。故不积蹞步[53],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54],不能十步;驽马十驾[55],功在不舍。锲而舍之[56],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7]。螾无爪牙之利[58],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59],用心一也[60]。蟹八跪而二螯[61],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62],用心躁也[63]。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64]。行衢道者不至[65],事两君者不容[66]。目不能两视而明[67],耳不能两听而聪[68]。螣蛇无足而飞[69],鼫鼠五技而穷[70]。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71]故君子结于一也[72]。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73],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74]。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75],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76]。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77]?
——《荀子·劝学》
[1]已:停止,废弃。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谓青色的染料从蓝草叶中提取,却比蓝草的颜色更深。此与下一句“冰寒于水”,皆比喻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比学习以前更有进步。
[3]木直中(zhònɡ仲)绳:谓木材笔直符合墨线。中,符合。绳,木工用以测定直线的墨线。
[4] □(róu揉)以为轮:谓将直木经火烤变弯曲制成车轮。□,通“煣”,用火烤木材使弯曲。
[5]其曲中规:它的曲率合乎圆规。规,圆规,画圆形的工具。《吕氏春秋·分职》:“巧匠为宫室,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直必以准绳。”
[6]槁暴(pù铺):枯干,晒干。
[7]金就砺则利:谓刀剑等金属物在磨石上磨后就会锋利。金,武器,如刀剑等。《淮南子·说山训》:“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汉高诱注:“金,刀剑之属。”就,靠近。砺,砺石,磨刀石。
[8]参省(xǐnɡ醒)乎己:对自己参验省察。
[9]知(zhì智):同“智”,谓智慧。《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行:行为。
[10]深谿:深谷。
[11]先王:指上古贤明君王。遗言:这里犹言古训。
[12]干越:春秋时的吴国和越国。干,亦作邗,本国名,后为吴所灭,故用以称吴。夷貉(mò默):即夷貊,古代对东方和北方民族之称,这里当泛指各少数民族。
[13]“诗曰”数句:见《诗·小雅·小明》最末一节。此诗为周王朝一位出使远方牢骚满腹的官吏所作。宋朱熹《诗集传》:“大夫以二月西征,至于岁暮而未得归,故呼天而诉之,复念其僚友之处者,且自言其畏罪而不敢归也。”所引诗句大意是:“你们这些官员啊,不要总想图安逸。恭谨地履行你的职守,崇尚这正直之道。神明审察到,就会以洪福佐助你。”荀子引用此诗,意在劝学。俞樾《荀子诗说》:“荀子之意,以人性本恶,必以学正之,故引此诗以正之。”靖共,即靖恭,谓恭谨地奉守。共,通“恭”。好,爱好,崇尚。是,指示代词“这”。神,神明。听,审察。介,佐助。景福,洪福;大福。
[14]“神莫大于化道”二句:意谓学问的熏陶可使求学者的气质发生变化,达到一种神妙莫测的境界;修身自能远祸,无祸就是最大的幸福。化道,谓受道的教化,彻悟于道。唐杨倞注:“为学则自化道,故神莫大焉;修身则自无祸,故福莫长焉。”
[15]须臾:片刻,短时间。
[16]跂(qǐ起):踮起脚跟。
[17]招:打手势呼人。
[18]疾:急剧而猛烈。
[19]彰:明显;显著。
[20]假:凭借;依靠。舆马:车马。
[21]利足:善于行走。
[22]舟楫:泛指船只。
[23]能水:谓泅水。
[24]绝:横度;越过。
[25]蒙鸠:即鹪鹩,一种鸟名。形小,体长约三寸。羽毛赤褐色,略有黑褐色斑点。尾羽短,略向上翘。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善于用苇草编织鸟巢,故俗称巧妇鸟。
[26]系:悬挂。苇苕(tiáo条):芦苇。
[27]射(yè业)干:多年生草本,夏季开花,花被橘红色,有深红斑点。根可入药。
[28]“蓬生麻中”二句:意谓蓬草生于麻中,不须扶持就能生长得很直。蓬,叶形似柳叶,边缘有锯齿。麻,大麻,茎秆挺直。
[29]“白沙在涅”二句:意谓白色的沙砾落于黑泥中,就混同黑泥的颜色。涅,黑泥。
[30]兰槐:香草名,即白芷,古人常用为香料佩带。
[31]其渐(jiān坚)之滫(xiǔ朽):意谓假如将兰芷浸入臭水中。其,连词,表示假设。渐,浸泡。滫,酸臭的陈淘米水,这里泛指污臭之水。
[32]庶人:平民,百姓。服:佩带。
[33]游必就士:意谓外出交游必接近有学问的贤良之士。
[34]邪辟:品行不端的人。中正:正直之士。
[35]“物类之起”二句:意谓万物皆以类聚,必由一初始原因所致。
[36]“荣辱之来”二句:意谓一个人的享誉与蒙羞,必与他的德行相关。象,体现,表现。
[37]枯:这里谓干鱼。蠹(dù杜):蛀虫。
[38]怠慢忘身:因懈怠轻忽而忘记切身的利害。
[39]“强自取柱”二句:意谓刚强的东西容易自己折断,柔弱的东西容易被约束。柱,通“祝”,折断。束,约束;限制。
[40]“邪秽在身”二句:意谓人有邪恶污秽的品行,就会招来仇怨在身。构,造成。
[41]“施薪若一”二句:意谓将柴薪同样铺排在那里,火焰总是先向较为干燥的柴薪烧去。
[42]“平地若一”二句:意谓同为平地,水总是先向较为潮湿的地方流去。《易·乾》:“水流湿,火就燥。”
[43]畴:同“俦”,同类。或谓“畴”通“稠”,稠生,即丛生,亦可通。
[44]质的:箭靶。
[45]斧斤:泛指各种斧子。
[46]醯(xī西)酸:醋酸。蜹(ruì瑞):同“蚋”,蚊类害虫。体形似蝇而小,吸人畜血液。
[47]立:谓立身,即处世、为人。
[48]“积土成山”二句:意谓少量的土看不出作用,然而一旦堆积成山,就能积云生雨,影响气候。与以下两句皆比喻学习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效果从而显现。
[49]渊:深潭。
[50]蛟龙:古代传说的两种动物,居深水中。相传蛟能发洪水,龙能兴云雨。
[51]神明:谓人的精神,心思。
[52]圣心:圣人的心怀。
[53]蹞(kuǐ亏上声)步:即跬步,半步,跨一脚。
[54]骐骥(qí jì其寄):骏马。
[55]驽(nú奴)马:劣马。十驾:谓马驾车走十天的路程。
[56]锲(qiè窃):用刀刻。
[57]镂(lòu陋):雕刻。
[58]螾(yǐn蚓):同“蚓”,即蚯蚓。
[59]黄泉:地下的泉水。
[60]用心一也:谓专心一意。
[61]八跪:八足。跪,足。原作“六跪”,今正。螯(áo獒):螃蟹等节肢动物变形的第一对脚,形状如钳,能开合,用来取食或自卫。
[62]蟺(shàn善):通“鳝”、“鱓”,即黄鳝。
[63]躁:浮躁。
[64]“是故无冥冥之志者”四句:意谓不专心致志的学习,就无显著的成效;不精诚专一,就不会有显赫的业绩。冥冥,专心致志貌。昭昭,显著。惛(hūn婚)惛,专一。赫赫,显赫盛大貌。
[65]衢(qú瞿)道:歧路,岔路。
[66]不容:不能容纳。
[67]目不能两视而明:意谓眼睛不能同时注视两样东西而看得清楚。明,看清楚。
[68]耳不能两听而聪:意谓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得清楚。聪,听觉灵敏。
[69]螣(ténɡ腾)蛇:即腾蛇,传说中一种能飞的蛇。
[70]鼫(shí石)鼠:原作“梧鼠”,通“鼯鼠”,“鼯”又当作“鼫”,今径改。据说鼫鼠有五种技能,却皆不能精,等于无用。穷:困窘。
[71]“诗曰”数句:见《诗·曹风·鸤鸠》首节。唐孔颖达疏:“言有鸤鸠之鸟,在于桑木之上为巢,而其子有七兮。鸤鸠养之,能平均用心如壹。以兴人君之德,养其国人,亦当平均如壹。”宋朱熹《诗集传》:“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均平专一。”荀子引用此诗,意在讲治学须始终用心均平专一。尸鸠,即鸤鸠,俗称布谷鸟,以其鸣声似“布谷”,又鸣于播种时,故相传为劝耕之鸟。淑人,善人。仪,仪态举止。心如结,比喻用心专一。
[72]结于一:谓为学精神集中于一点,心无旁骛。
[73]瓠(hù互)巴:又作“瓠芭”,传说春秋时楚国的著名琴师。《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流鱼:即沉鱼。流,用同“沉”。
[74]伯牙:春秋时楚国精于琴艺的人。六马仰秣(mò末):形容乐声美妙,正在吃食的马亦仰首倾听。秣,牲口的饲料。以上两喻谓学问精深自能感动万物。
[75]“故声无小而不闻”二句:意谓声音即使微小也会被听到,行为纵然隐蔽也总能显露。比喻学问无论大小,总会有成效。
[76]“玉在山而草木润”二句:意谓有玉石的山上草木就会滋润,能产珍珠的深潭崖岸也不显干枯。比喻有学问者气质外露,举止不凡。
[77]“为善不积”二句:意谓难道是做善事未能积累吗,否则哪有不为人知的道理。比喻治学贵在坚持。
贵学
刘向
〔解题〕这一篇节选自汉代刘向《说苑》,题目系编注者据正文所拟。刘向(前77?—前6),初名更生,字子政,汉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说苑》是刘向校书中据皇家与民间所藏有关典籍整理而成,内容颇具故事性,多为对话体的杂著,反映了汉代儒家思想。活到老,学到老,孔子即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的自我写照。北齐颜之推对此更有所发挥,其《颜氏家训·勉学》有云:“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馀,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唐周昙《春秋战国门·师旷》:“老能劝学照馀生,似夜随灯到处明。往行前言如不见,暗中无烛若为行。”可见古人对于学习贯彻终生重要性的认识。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1]:“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2]?”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3]?”平公曰:“善哉!”
——《说苑》卷三《建本》节选
[1]晋平公:即姬彪(前?—前532),春秋时晋悼公之子,在位二十六年。即位之初曾一度恢复晋国的霸业,后期大兴土木,堕于政事,至大权旁落,为此后三家分晋埋下祸因。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字子野,据说生而目盲,但善辨声乐。《左传·襄公十四年》、《国语·晋语八》有其事迹。
[2]炳烛:义略同“秉烛”,谓持烛以照明。三国魏曹丕《又与吴质书》:“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汉《古诗十九首》:“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3]昧行:谓暗中行走。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解题〕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后以镇压黄巾军起家,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黄河流域,位至丞相、大将军,封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曹操为太祖武帝。善于用兵,军事之馀,亦擅长文学。
在秦代,只有皇后与皇太子发文称“令”,至汉代,诸侯王皆可称“令”。明建安以后,曹操任大将军封武平侯,即有《置屯田令》发布,可见这一文体书写者身份的每况愈下,也是汉末人臣势力逐渐上升的体现。这篇令当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年末,时曹操已是汉丞相,朝廷欲加封其四县,食邑三万户,曹操让三县并申明本志,表示决不放弃军权,就有了这篇《让县自明本志令》。作者在文章中非常自负地追叙自己于乱世中的奋斗历程,踌躇满志、顾盼自雄中实话实说,毫无矫饰之态。其人生主观意志与客观情势如何相互促进,乃至不屈不挠,华丽转身,至今对于读者无疑仍有相当的励志作用。
孤始举孝廉[1],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2],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3],欲为一郡守[4],好作政教[5],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6]。故在济南[7],始除残去秽[8],平心选举[9],违迕诸常侍[10]。以为强豪所忿[11],恐致家祸,故以病还[12]。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13],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14],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15],于谯东五十里[16],筑精舍[17],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18],欲以泥水自蔽[19],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20],迁典军校尉[21]。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22],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23],然后题墓道言[24]:“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25]。是时合兵[26],能多得耳,然常自损[27],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28]。故汴水之战数千[29],后还到扬州更募[30],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31],破降黄巾三十万众[32]。又袁术僭号于九江[33],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34],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35],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36]。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37],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38],发病而死[39]。及至袁绍据河北[40],兵势强盛,孤自度势[41],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42],以义灭身,足垂于后[43]。幸而破绍,枭其二子[44]。又刘表自以为宗室[45],包藏奸心,乍前乍却[46],以观世事,据有当州[47]。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48],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49]。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50]。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51]。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52],恐私心相评[53],言有不逊之志[54],妄相忖度[55],每用耿耿[56]。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57],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58]。《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59],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60],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61]胡亥之杀蒙恬也[62],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63]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64]。
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65],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66],过于三世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67],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68],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69]。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70],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71],归就武平侯国[72],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73],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前朝恩封三子为侯[74],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75]。孤闻介推之避晋封[76],申胥之逃楚赏[77],未尝不舍书而叹[78],有以自省也[79]。奉国威灵[80],仗钺征伐[81],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82],意之所图,动无违事[83],心之所虑,何向不济[84]。遂荡平天下[85],不辱主命[86],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87],食户三万[88],何德堪之[89]。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90],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91],少减孤之责也。
——《曹操集·文集》卷二
[1]孤:古代诸侯君王的自称,曹操时封武平侯,故自称孤。举孝廉:察举为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荐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孝廉为当时求仕者必由之途,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三国志·武帝纪》:“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2]岩穴:谓岩穴之士,即隐士。古时隐士多山居,故称。
[3]海内:国境之内,全国。古人认为天下疆土四面临海,故称。凡愚:平庸愚昧。
[4]郡守:郡的长官,主一郡之政事。秦废封建设郡县,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为佐。汉因之。
[5]政教:政治与教化。
[6]世士:当世之士;文士。
[7]济南:济南国,东汉灵帝熹平三年,河间王刘利之子刘康被封为济南王。曹操于汉灵帝末年曾作济南相。
[8]除残去秽:扫除残馀,荡涤污秽,比喻指彻底革新。
[9]平心选举:意谓用心公平地选拔孝廉、贤良、方正等方面的人材向汉廷举荐。
[10]违迕殷盘”二句:意谓《尚书》中的殷商与周代文献的文句艰涩,不通顺畅达。周诰,《尚书·周书》中有《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等篇,这里即代表《周书》。商盘,《尚书·商书》中有《盘庚》上、中、下三篇,这里即代表《商书》。佶(jí吉)屈聱(áo敖)牙,形容文词艰涩难读。
[41]春秋谨严:《春秋》为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所记起鲁隐公元年,迄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凡十二公(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二百四十二年。续事简略,用字寓褒贬,故曰“谨严”。
[42]左氏浮夸:《左传》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时鲁左丘明所撰,记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四年间二百五十馀年史事。《春秋》、《左传》原为二书,至晋杜预始以《左传》附于《春秋》,并为之作注。唐初编《五经音义》,《左传》取杜预《注》、孔颖达《正义》,是为通行本,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文辞铺叙夸张,内容有超越《春秋》处,故曰“浮夸”。
[43]易奇而法:《易经》,又称《周易》,古代占卜书,儒家重要经典。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西汉经传别行,以后合一,唐孔颖达有《周易正义》。《易经》卦象变化多端,故曰“奇”;但其概括事物变迁有一定规律,故曰“法”。
[44]诗正而葩(pā趴):《诗经》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民歌及朝庙乐章三百零五篇,分为风、小雅、大雅、颂四体。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今文)与毛(古文)四家,以毛诗独传至今。《诗经》思想内容醇正,《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故曰“正”。《诗经》文辞华美,故曰“葩”(华美)。
[45]“下逮庄骚”四句:意谓向下取法,从《庄子》、《离骚》到汉司马迁《史记》以及扬雄、司马相如的文章,皆各有特色,却同样美妙。逮,及,到。庄,即《庄子》,书名,又名《南华真经》,道家著作。今存三十三篇,相传内篇七篇为庄子所作,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为其弟子与后人所作。有晋郭象注。骚,即《离骚》,楚辞篇名,战国楚屈原所作,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汉王逸《楚辞章句》、宋朱熹《楚辞集注》。太史所录,即《史记》,汉司马迁撰,一百三十篇,记事起黄帝,止于汉武,首尾三千年,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子云,即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博通群籍,长于辞赋,著有《太玄》、《法言》等。《汉书》卷八七有传。相如,即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著有《子虚》、《上林》、《大人》等赋,文辞华丽,多有讽喻。《史记》卷一一七、《汉书》卷五七皆有传。
[46]闳(hónɡ洪)其中而肆其外:即闳中肆外,谓诗文内容宏富而文笔发挥尽致。
[47]“少始知学”四句:意谓从幼小知学开始,就勇于担当,长大以后,通晓礼义,适应世务,能够左右逢源。
[48]“跋前踬(zhì质)后”二句:意谓进退两难,一做事就获罪或受到责怪。跋前踬后,即跋胡疐尾,语本《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意即狼往前跑,脚踩颔下垂肉,向后逃,又被尾巴绊住。后以“跋胡疐尾”比喻进退两难。跋,跌倒。踬,音义皆通“疐”,跌倒,绊倒。
[49]“暂为御史”二句:韩愈于唐德宗贞元末官监察御史,因上疏谏宫市,被贬阳山令。窜,放逐。南夷,谓南方边远地区,这里即指阳山(今属广东)。
[50]“三年博士”二句:意谓做了三年国子博士,因职务闲散,难以见到政绩。冗(rǒnɡ容上声),闲散。治,政绩。
[51]“命与仇谋”二句:意谓命运与仇敌会合,将不时遭受挫折。谋,会合。几时,多少时候,这里有随时随刻的意思。
[52]“头童齿豁”二句:意谓头发秃了,牙齿脱缺,到死又有何补益呢。童,头秃。裨(bì必),补益。
[53]杗(mánɡ芒):屋的正梁。
[54]桷(jué决):方形的椽子。
[55]欂栌(bó lú博卢):柱上承托栋梁的方形短木,即斗拱。侏儒:梁上短柱。
[56]椳(wēi威):承托门轴的门臼。闑(niè臬):古代门中央所竖短木。扂(diàn店):门闩。楔(xiē蝎):门两边的木柱。
[57]施:用。
[58]匠氏:工匠。
[59]玉札:药名,玉泉的别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二·玉》:“今仙经三十六水法中,化玉为玉浆,称为玉泉,服之长生不老,然功劣于自然泉液也。”丹砂:即朱砂,矿物名。色深红,古代道教徒用以化汞炼丹,中医作药用。
[60]赤箭:天麻的别名,中医以块茎入药,治眩晕、头痛、抽搐痉挛、小儿惊风等症。青芝:一种贵重的中药材,相传生于泰山,又名龙芝。据说可明目,补肝气,安精魂。
[61]牛溲:即牛遗,车前草的别名。马勃:一名屎菇,生于湿地及腐木的菌类。牛溲、马勃皆至贱,均可入药。
[62]败鼓之皮:即败鼓皮,可入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败鼓皮》(集解)引宗奭曰:“此是穿败者,不言是何皮,马、驴皮皆可为之,当以黄牛皮者为胜……今用处绝少,尤好煎胶。”
[63]登明选公:进用贤明的人,举荐公平。
[64]杂进巧拙:谓量材而用,对于人才合理使用。
[65]纡馀:迂回曲折,形容人有才气从容不迫。妍(yán研):聪慧。
[66]卓荦(luò洛):超绝出众。杰:才智超群的人。
[67]校(jiào轿)短量长:谓衡量人物的长处和短处。
[68]惟器是适:意谓根据人才的适应性为他选择职务。
[69]宰相:古人称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方:谓治国的方略。
[70]孟轲好辩:《孟子·滕文公下》:“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轲,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受业于子思的门徒,继承孔子学说,开宋代理学家心性说之先河,明代嘉靖间被尊为“亚圣”,遂成为地位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传人。
[71]孔道:谓由孔子倡始的儒家之道。
[72]“辙环天下”二句:意谓孟子为弘扬孔子的儒家学说,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皆不能用,最终与其门人万章等著述《孟子》七篇。辙,车迹。卒,终究。
[73]“荀卿守正”四句:意谓荀子坚守孔子的儒家理念,弘扬其学说,在齐国为祭酒,因受谗言而到楚国作兰陵令,终于被废,死在那里。荀卿,即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战国赵人,学者称之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讳,或改称孙卿。据说他五十岁始游学于齐,三为稷下学宫祭酒,以遭谗去齐适楚,官兰陵(今山东枣庄一带)令,并卒于此。其学以孔子为宗,主张性恶说,与孟子性善说适相反对。今传《荀子》三十二篇,韩非、李斯为其门人。守正,谓恪守儒家正道。大论,正大的议论,这里指儒家学说。弘,弘扬。
[74]吐辞:谓言论。经:经典。
[75]举足:谓行动。法:法则。
[76]绝类离伦:谓在儒学中出众超群。
[77]优入圣域:意谓进入圣人的境界绰绰有馀。
[78]先生:作者自称。不繇(yóu由)其统:没有承续儒家的道统。繇,通“由”。
[79]不要(yāo邀)其中(zhònɡ众):意谓说话不能达到预计的目的。要,探求。中,箭射着目标。
[80]不济于用:不顶用,难以成事。
[81]俸钱:旧时官吏所得的薪金。
[82]靡(mí迷):耗费。廪(lǐn凜)粟:特指公家供给官吏的粮食。
[83]乘马从徒:谓出门骑马,有下属随从。
[84]“踵常途之促促”二句:意谓拘谨地按照老路行走,沿袭古人旧说而无创见。踵,跟随。常途,平常的道路。促促,拘谨小心貌。陈编,指古籍、古书。
[85]圣主:对当代皇帝的尊称。
[86]投闲置散:置于闲散职位,意谓不被重用。
[87]乃分(fèn奋)之宜:谓理所应当之事。
[88]“若夫商财贿之有亡”二句:意谓至于计量俸禄的有无与计较官职的高低。商,计量。财贿,俸禄。班资:官阶和资格。崇庳(bì毕):即崇卑,谓高低,高下。
[89]“忘已量之所称(chèn趁)”二句:意谓忘记自我能力与何者相称,却去挑剔前行者的缺失。称,相当;符合。前人,前面的人,或指为贵显者,亦通。瑕疵(cī此阴平),玉的斑痕,这里比喻人的过失。
[90]诘(jié结):责备,质问。杙(yì艺):一头尖的短木,木桩。楹(yínɡ盈):厅堂的前柱。
[91]訾(zǐ子):指责。昌阳:菖蒲别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根茎可做香料,中医用为健胃剂。引年:延长年寿。
[92]豨苓(xī línɡ西灵):即猪苓,又称豕零,药草名,多孔菌科植物,利水渗湿,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淋浊,带下。
士别三日
司马光
〔解题〕这一篇节选自《资治通鉴》,题目系编注者据正文所拟。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反对王安石新法。宋哲宗即位,入朝为相,尽改新法,恢复旧制。卒赠太师,谥文正,追封温国公。司马光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与文学家。他主持编纂《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为我国重要的编年史著作。《通鉴》通贯古今,上起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前403),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959),记述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为治中国史学者的必读之书。本文所记乃三国吴吕蒙读书事,其最早见于《三国志》卷五四《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原文颇长,司马光加以剪裁,叙事省约紧凑。读书的功利性目的以外,其作用还可提振个人的精神气度,难以造假作伪。宋苏轼《和董传留别》诗:“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妙处尽在不言之中!
初,权谓吕蒙曰[1]:“卿今当涂掌事[2],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但当涉猎[4],见往事耳[5]。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6],与蒙论议[7],大惊曰:“卿今者才略[8],非复吴下阿蒙[9]!”蒙曰:“士别三日[10],即更刮目相待[1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3]。
——《资治通鉴》卷六六节选
[1]权: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建安十三年(208)与刘备合力大败曹操于赤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黄龙元年(229)称帝,建都建业(今南京),国号吴。吕蒙:字子明(178—219),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西南)人。从周瑜破曹操于乌林,拜偏将军。后定计袭取南郡,下荆州,擒关羽,封孱陵侯。
[2]卿: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晩辈的称谓。当涂:谓掌权。掌事:掌管事务。
[3]治经:研究经学。博士:古代学官名,由经学精深的人充任。
[4]涉猎:谓读书治学,但作一般的阅览或探索,不求深入研究掌握。
[5]往事:过去的事情。《荀子·成相》:“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
[6]鲁肃:字子敬(172—217),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经周瑜推荐,辅佐孙权,坚持联合刘备共拒曹操的策略。周瑜死后,代领其兵,授奋武校尉。卒后,吴、蜀皆为举哀。寻阳:县名,三国吴属蕲春郡,治所在今湖北黄梅县西南。
[7]与蒙论议:《三国志》卷五四《吕蒙传》:“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8]才略:才能和谋略。
[9]吴下:泛指吴地。阿:名词前缀,用在人名、或姓的前面,有亲昵的意味。
[10]士:智者、贤者,后泛指读书人与知识阶层。
[11]刮目:拭目,谓改变旧看法。
[12]大兄:旧时对朋辈的敬称。见事:识别事势。
[13]“肃遂拜蒙母”二句:古代挚友相访,行登堂拜母礼,结通家之好,表示友谊的笃厚。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解题〕宋濂(1310—1381),字景濂,因祖籍金华潜溪,遂号潜溪。生于浦江(今属浙江)。幼年嗜学,曾师从吴莱、柳贯、黄溍诸名师。元末至正间召为翰林院编修,以亲老为辞,隐居龙门山著书十馀年。朱元璋兵取婺州(今浙江金华),宋濂出山佐之,入明修《元史》,为总裁官。后因受胡惟庸一案牵连,病死在发配夔州(今重庆奉节)途中。明英宗正统间追谥文宪。《明史》卷一二八有传,称其为“开国文臣之首”,文名远播于高丽、日本、安南。
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已经致仕一年的宋濂到南京去朝见朱元璋,其邻乡晚辈、太学生马君则问学于宋濂,后者即写下这一篇赠序对后生晚辈加以勉励,语重心长,情见乎辞。现身说法的坦诚,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朴素简练的文笔,皆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宋濂刻苦勤学的精神,至今仍有不可磨灭的认识价值。东阳,位于今浙江省中部,与浦江相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3]。录毕,走送之[4],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5],益慕圣贤之道[6],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7],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8]。先达德隆望尊[9],门人弟子填其室[10],未尝稍降辞色[1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2],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13],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14]。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15],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16],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17]。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18],媵人持汤沃灌[19],以衾拥覆[20],久而乃和[21]。寓逆旅[22],主人日再食[23],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24],戴朱缨宝饰之帽[25],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26],烨然若神人[2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8],略无慕艳意[29],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0]。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31],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32],而承天子之宠光[33],缀公卿之后[34],日侍坐备顾问[35],四海亦谬称其氏名[36],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37],县官日有廪稍之供[38],父母岁有裘葛之遗[39],无冻馁之患矣[40]。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41],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42],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43]。余朝京师[44],生以乡人子谒余[45],撰长书以为贽[46],辞甚畅达[47]。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48],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49],岂知予者哉。
——《宋文宪公全集》卷三二
[1]致书:获取书籍。
[2]假借:借。
[3]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式宾语提前,以强调不敢懈怠之心。之,代指“手自笔录”一事。
[4]走送之:急速送还。走,跑。
[5]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之礼,以示成人。这里即指二十岁。
[6]圣贤之道:这里指孔子儒家学说。圣贤,圣人和贤人的合称,古代特指孔子及其传人。
[7]患:忧虑。硕师:博学有名望的老师。
[8]先达:谓治学有成就的前辈。叩问:请教。
[9]德隆望尊:道德高尚,名声显赫。
[10]门人弟子:泛指从学者。
[11]未尝稍降辞色:谓言辞与态度一向极其严肃。降,谦抑。辞色,言辞与脸色。
[12]援疑质理:谓提出疑问,究诘道理。
[13]叱咄(duō多):大声斥责。
[14]卒:终于。获有所闻:谓从所听到的获取学识。
[15]负箧(qiè怯)曳屣(xǐ喜):背负书箱,拖着鞋子。形容求学的艰辛。
[16]穷冬:隆冬;深冬。
[17]皲(jūn军)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18]僵劲:僵直坚硬。
[19]媵(yìnɡ硬)人:这里指婢女。汤:热水。沃灌:冲洗浸泡。
[20]衾(qīn亲):大被。拥覆:围盖。
[21]和:指身体舒适。谓从寒冻中缓过来。
[22]逆旅:客舍。
[23]主人:留宿客人的店主。日再食:谓一天吃两顿。
[24]同舍(射社)生:谓同学。舍,学舍。被(pī披)绮(qǐ起)绣:穿着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衣服。
[25]朱缨:红帽穗。宝饰:谓以宝石为饰物。
[26]容臭(xiù秀):香囊。
[27]烨(yè页)然:光彩鲜明貌。神人:谓姿容等非常人所及者。
[28]缊(yùn韵)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形容贫者所服。敝衣:破旧衣服。
[29]慕艳:谓极度羡慕。
[30]口体之奉:指对衣与食的享用。
[31]耄(mào冒)老:老年人。《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宋濂时年六十九岁,称“耄老”略带夸张。
[32]预……之列:身在……之中。君子:这里指有一定声望且有官阶的读书人。
[33]宠光:谓恩宠。
[34]缀公卿之后:意即当了官,义同“预君子之列”。
[35]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这里指在朝中陪侍皇帝。备顾问:谓准备接受帝王的咨询并提出意见。
[36]四海:犹言天下,全国各处。谬称:不适当的称誉,这里是谦词。
[37]太学:古代中央最高学府,明代称国子学,后改称国子监(jiàn建)。
[38]县官:古代天子之别称。此谓朝廷。廪稍(lǐn shāo凛烧):旧指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语本《仪礼·聘礼》“惟稍受之”,汉郑玄注:“稍,廩食也。”
[39]裘葛:皮衣与布衣。遗(wèi魏):赠送。明初国子监生待遇优厚,《明史》卷六九《选举一》:“厚给廪饩,岁时赐布帛文绮、袭衣巾靴。正旦元宵诸令节,俱赏节钱。孝慈皇后积粮监中,置红仓二十馀舍,养诸生之妻子。历事生未娶者,赐钱婚聘,及女衣二袭,月米二石。诸生在京师岁久,父母存,或父母亡而大父母、伯叔父母存,皆遣归省,人赐衣一袭,钞五锭,为道里费。其优恤之如此。”
[40]冻馁(něi内上声):谓饥寒交迫。
[41]司业:明代国子监祭酒(正官)的佐官,一人,秩正六品,与祭酒共掌诸生训导之政令。博士:国子监属官,有五经博士五人,秩从八品。
[42]天质:天然资质。卑:低下。
[43]流辈:这里指国子学的同辈。
[44]朝:朝见皇帝。京师:这里谓南京,明永乐十八年(1420)以前为明廷首都。
[45]乡人子:同乡人的子弟。浦江与东阳在明代同属金华府,故称同乡。谒(yè页):拜见。
[46]长书:长信。贽(zhì志):古人初次拜见尊长所送的礼物。
[47]畅达:流畅通达。
[48]言和:言语和顺。色夷:神色平和。
[49]诋:毁谤。际遇:机遇;时运。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郑燮
〔解题〕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扬州兴化(今属江苏)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历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乾隆十八年(1753)罢官归里。工诗擅画,曾自订润格,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燮于乾隆十一年(1746)调任潍县知县,时年五十四岁。潍县即今山东潍坊市,清代属莱州府。郑墨是作者的堂弟,小于作者二十五岁,生平不详。在郑燮集中,有许多封寄郑墨的书信,可见兄弟情谊非同一般。这封家书专谈读书,区分了浏览与精读的不同,对于今天仍不无启发意义。浏览与精读,随目的的不同,各有妙趣,缺一不可。如何读书,也须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1],最是不济事[2]。眼中了了[3],心下匆匆,方寸无多[4],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5],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6]。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7],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8],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9]。虽生知安行之圣[10],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11]。东坡读书不用两遍[12],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13]。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14]。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15]。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16],以《项羽本纪》为最[17],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18]。反覆诵观,可欣可泣[19],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20]!更有小说家言[21],各种传奇恶曲[22],及打油诗词[23],亦复寓目不忘[24],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25]。
——《郑板桥全集·与舍弟书十六通》
[1]过目成诵:看一遍就能背诵出来。形容记忆力极强。
[2]济事:犹成事,常与“不”连用,表示否定。
[3]了了:明白;清楚。
[4]方寸:指心。古人认为心是人的思维器官。
[5]场:指表演技艺的场所。
[6]何与:犹言何干。
[7]读易至韦编三绝:谓读书勤奋、刻苦治学。《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春秋时书籍用竹简书写,以皮绳编缀称“韦编”,因反复翻览致令皮绳多次断掉。易,即《易经》,又称《周易》,古代占卜书,儒家重要经典。
[8]微言精义:精深微妙的言辞与义理。
[9]穷:终极。
[10]生知安行:为“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之省,古人以为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11]困勉:为“困知勉行”之省,谓克服困难以获得知识,努力实践以修养品德。下学:谓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三国魏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下学人事,上知天命。”
[12]东坡读书不用两遍:这是就苏轼读书可过目成诵而言。东坡:即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
[13]“然其”三句:据元元怀《拊掌录》:“东坡在玉堂,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即咨嗟叹息,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其一曰:‘也有两句好。’其人大怒曰:‘你又理会得甚底?’对曰:‘我爱他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叔党卧而闻之,明日以告。东坡大笑曰:‘这汉子也有鉴识。’”翰林,宋沿唐制,设翰林学士院,掌起草朝廷的制、诰、诏、令等,备顾问应对。苏轼曾官翰林学士。阿房宫赋,唐杜牧撰,借古讽今,总结秦王朝因骄奢淫逸而覆亡的历史教训,语言铿锵,声情并茂。四鼓,古代分一夜为五更,又称五鼓,四鼓相当于现代计时的凌晨1时至3时。洒然,洒然,犹欣然。
[14]“惟虞世南”三句:意谓唐人虞世南、张巡,宋人张方平等虽博闻强记,看书不再读,但并没有脍炙人口的文章传世。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馀姚(今浙江慈溪)人。初唐著名书法家,以博闻强识著称。宋王谠《唐语林》卷二:“太宗尝出行,有司请载副书以从。帝曰:‘不须,虞世南在,此行秘书也。’”张巡(708—757),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一说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唐玄宗开元末进士,博览群书,通晓兵法,尚气节,安史之乱中,与许远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阻遏了叛军南下江淮,最终壮烈牺牲。《旧唐书》卷一八七下、《新唐书》卷一九二皆有传。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尝见(于)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张方平(1007—1091),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宋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举茂材异等科,历官翰林学士、三司使、参知政事,反对王安石变法,对苏轼有知遇之恩。宋曾慥《高斋漫录》:“明允一日见安道,问云:‘令嗣近日看甚文字?’明允答以轼近日方再看《前汉》,安道云:‘文字尚看两遍乎?’明允归以语子瞻曰:‘此老特不知世间人果有看三遍者!’安道尝借人十七史,经月即还,云已尽。其天资强记,数行俱下,前辈宿儒,无能及之。”
[15]陋:谓见识贫乏。
[16]史记:汉司马迁著,一百三十篇,记事起自黄帝,止于汉武帝,上下三千年,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体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因文字语言叙述生动,形象鲜明,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显著的地位。
[17]项羽本纪:见于《史记》卷七,从项羽与其叔父项梁起兵抗秦到与刘邦争天下失败,乌江自刎,叙述了项羽这位失败英雄的短暂一生。本纪乃纪传体史书中帝王的传记。
[18]钜鹿之战:秦军围困赵军于钜鹿,项羽破釜沉舟,与秦军九战,大破秦军;诸侯军皆作壁上观,拜见项羽时,“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鸿门之宴: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秦都咸阳后,派兵守函谷关。不久项羽率四十万大军攻入,进驻鸿门,准备进攻刘邦,经项羽叔父项伯调解,刘邦亲至鸿门会见项羽,项羽留宴,险象环生,最终,刘邦机智脱逃。垓(ɡāi该)下之会:楚汉相争中的最后的关键一战,刘邦围困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兵少食尽,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终于兵败,于乌江自刎。
[19]可欣可泣:谓有时令人喜悦,有时又使人感动流泪。
[20]没分晓:谓没有分辨能力。钝汉:蠢人。
[21]小说家言:泛指性质不同的各种杂记琐言。这里主要指志怪、传奇一类的小说家言。在古代大多是助闲聊的谈资,不是正经的书。
[22]传奇恶曲: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以及民间俗曲等。这是旧时正统文人士大夫文学观念的反映。
[23]打油诗词:旧体诗的一种,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相传为唐代张打油所创,故称。
[24]寓目:犹过目;观看。
[25]龌龊(wò chuò卧啜):卑鄙,丑恶。
为学一首示子侄
彭端淑
〔解题〕彭端淑(1699—1779),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历官吏部郎中,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出为广东肇罗道,后辞官家居十馀年,主讲锦江书院。所谓“为学”,即做学问,治学,作者以平易近人的口吻,语重心长地教诲子侄勤勉为学,又通过蜀之贫富两僧南海之行的果与不果的对比,总结出“易”与“难”的辩证关系,发人深省。文章中以“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一对句劝学,也强调了治学不能只停留于口头上,必须身体力行,勇于实践,方能获得成功。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1],吾材之庸不逮人也[2],旦旦而学之[3],久而不怠焉,迄乎成[4],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5],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6]。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7]?
蜀之鄙有二僧[8]: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9]:“吾欲之南海[10],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11]?”曰:“吾一瓶一钵足矣[12]。”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13],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14],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5]!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16];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17]。
——《白鹤堂稿·杂著》
[1]资:谓天资,即天赋资质。昏:昏聩;糊涂。逮:比得上。
[2]材:资质。庸:平凡,平庸。
[3]旦旦:天天。
[4]迄(qì器):副词。终于。
[5]倍:谓加倍超越。
[6]“圣人之道”二句:意谓孔子的学说,最终是由较为迟钝的门徒曾参继承传于后世。《论语·先进》:“参也鲁。”鲁,谓迟钝。《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
[7]常:谓固定不变。
[8]蜀之鄙:谓巴蜀(今四川)的边远地区。
[9]语(yù遇):告诉。
[10]南海:特指南海观音所在处,即普陀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处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属舟山群岛。为观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
[11]何恃:凭借什么。
[12]一瓶一钵:旧时僧人出行所带的食具,瓶盛水,钵盛饭,用以化缘。
[13]买舟:雇船。
[14]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15]顾:却;反而。
[16]限:谓限定。
[17]自力:尽自己的力量。
黄生借书说
袁枚
〔解题〕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文学家。
“说”作为一种文体,是用来阐述某种道理或主张的文章。这篇文章就一位晚生后学黄生向作者借书而借题发挥,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著名论断,并联系自己的治学经历,进而讲述专心读书的必要性,在今天仍有相当的认识价值。旧题晋葛洪所作《西京杂记》卷二记述汉匡衡借书事很引人深思:“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凿壁偷光”的勤学故事令匡衡扬名后世,其实“为佣求读”更可见其人求知欲的迫切。汉代图书多为竹、帛抄写而成,收藏与借阅皆极其不便;随着纸张的日益普及、雕板乃至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书籍至明清时代的流通,绝非昔日可比,但对于贫穷的读书人而言,“读万卷书”又谈何容易!没有公共图书馆藏设施是重要原因,私人间的借阅或借抄是当时图书流通的重要形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今天纸质文本的图书已经极大丰富而外,电子文献的日新月异与互联网的无处不在,已令阅读不再是所有读书人的奢望,然而国人的读书风气却有江河日下的趋势。这的确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黄生允修借书[1],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2]:“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3],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4],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5]。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6],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7],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8],必高束焉[9],庋藏焉[10],曰‘姑俟异日观’云尔[11]。”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12]。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13]。故有所览辄省记[14]。通籍后[15],俸去书来[16],落落大满[17],素蟫灰丝[18],时蒙卷轴[19]。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20],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小仓山房文集》卷二二
[1]黄生允修:名黄允修的读书人,生平不详。
[2]随园主人:袁枚自称。随园,袁枚的别墅名。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余买小仓山废园,旧为康熙间织造隋公之园,故仍其姓,易‘隋’为‘随’,取‘随时之义大矣哉’之意。”
[3]七略四库:谓古代天子的图书收藏。七略,汉刘歆所撰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名,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属于当时汉廷藏书的总览。四库,古代宫廷藏书之所。《新唐书·艺文志一》:“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清乾隆间所修《四库全书》,即分经、史、子、集四部,收书三千五百馀种,为古代大型丛书。
[4]汗牛塞屋:谓书籍存放时可堆至屋顶,运输时可使牛马累得出汗,可见藏书之富。
[5]无论:不必说。
[6]夫(fú扶)人:这个人。强(qiǎnɡ抢)假:谓勉强借用。
[7]惴惴(zhuì坠):担忧害怕的样子。
[8]业:已经。
[9]高束:即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面,谓收藏不用。
[10]庋(ɡuǐ诡)藏:收藏;置放。
[11]姑俟异日观:姑且等来日再观赏。异日,犹来日;以后。云尔:用于语尾,表示如此而已。
[12]难致:难以获取。
[13]切:迫切。
[14]省(xǐnɡ醒)记:记忆。
[15]通籍:原指宫门处的登记簿,姓名在上即可自由出入。此指初做官,意谓朝中已有了名籍。
[16]俸去书来:意谓用做官的俸禄买来书籍。
[17]落落:形容多而连续不断的样子。
[18]素蟫(yín银):书籍中的蛀虫,白色,故称。灰丝:沾了灰尘的蜘蛛网。
[19]卷(juàn倦)轴:隋唐时谓裱好有轴可卷舒的书籍或字画等,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书籍多装订成册。这里即指代书籍。
[20]公书:意谓不以藏书为私产,可供人借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