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人们通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事物的一些表面属性的不同类的感觉,把这些感觉在大脑中综合起来,形成了关于该事物的整体的感性形象,这就是知觉。
它是人的各感觉器官受大脑支持协同活动和大脑皮质对感性材料进行初步分析和综合的结果。知觉是较感觉高一级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因此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方面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
知觉和感觉一样,是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直接反映,仍属于感性的认识形式。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对知觉的形成有独特的作用。实践是知觉的基础,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反映客观事物的各种感觉,由此才能获得反映事物整体形象的知觉。一般来说,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是多方面的和零碎的,因此,人们对事物的整体反映总是要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果对某事物没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那就不可能对该事物立即产生整体的感性形象的反映。
在知觉的发生和发展中,语言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语言有助于人们对知觉对象的表述,并使知觉的形成更迅速,更完整。
知觉是感觉和思维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感觉材料进行加工,为思维准备必要的条件。
下面这则寓言故事反映了狐狸的知觉,在只看到葡萄的情况下,两次对葡萄的味道做出判断。
葡萄架上,绿叶成荫,挂着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紫的像玛瑙,绿的像翡翠,上面还有一层薄薄的粉霜呢!望着这熟透了的葡萄,谁不想摘一串尝尝呢?
从早上到现在,狐狸一点儿东西还没吃呢,肚皮早饿得瘪瘪的了。它走到葡萄架下,看到这诱人的熟葡萄,口水都流出来啦!可葡萄太高了,够不着。
怎么办?对!跳起来不就行了吗?狐狸向后退了几步,憋足了劲儿,猛然跳起来。可惜,只差半尺就够着了。
再来一次!唉,越来越不行,差得更多,起码有一尺!还跳第三次?狐狸实在饿得没劲儿,跳不动了!一阵风吹来,葡萄的绿叶“沙沙”作响,飘下来一片枯叶。狐狸想:要是掉下一串葡萄来就好了!它仰着脖子,等了一阵,毫无希望,那几串葡萄挂在架上,看起来牢固得很呢!“唉——”狐狸叹了口气。忽然,它笑了起来,安慰自己说:“那葡萄是生的,又酸又涩,吃到嘴里难受死了,不呕吐才怪呢!哼,这种酸葡萄,送给我,我也不吃!”
于是,狐狸饿着肚皮,高高兴兴地走了。
知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体的态度、知识和经验。知觉包含一定的思维,但不是精确的思维,如果在感觉阶段,一个拇指是无论如何也遮不住帝国大厦的,可有了知觉为什么就能做到呢?那么我们就看一下知觉的特性,它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知觉的特征有哪些?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如何借助知觉选择性反映客观事物的? 知觉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许多与其他概念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讲,主要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四点。
知觉的选择性是首先被提到的一个特征。客观事物总是多种多样的,人总是有选择的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知觉对象的知觉比较清晰,而对其他的知觉比较模糊。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在日常生活中,在一定时间内,人们不能感受所有的刺激,而仅仅能感受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此时注意的对象好像从其他事物中突出出来,出现在面前,而其他事物就退到后面去了,前者成为知觉的对象,后者成为知觉的背景。
众所周知,古希腊的《维纳斯》雕像,直到16世纪,才在米洛斯岛的泥土里被挖出来,维纳斯出土时就失去了双臂,很多艺术家给维纳斯设计双臂,但雕塑家罗丹在创作巴尔扎克的雕像时竟有意砍去已经完成的这尊雕像的双手,一天深夜,罗丹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感到很满意,于是叫他的一个学生来欣赏,他的学生却只关注雕像的双手,说:“这是多么美的一双手呀!”罗丹听了,并没有高兴,抡起大斧把双手砍掉了。罗丹说:“这双手太突出了,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不需要雕像的整体了。”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巴尔扎克的雕像是没有手的,罗丹的大斧砍的很成功,这尊雕像更诱使观赏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最能揭示人物性格的面部表情上,人们从表情中,可以更深刻的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内涵。
知觉的选择特性使观察者在认知过程中能够更清晰的反映特定对象,罗丹果断地一斧砍掉了雕像的手臂,使人们的知觉对象更加鲜明,排除了由于知觉的选择性造成的干扰,从而达到雕塑创造的本来目的。琼斯是一个心理学爱好者,他照过一张照片,照片上有一个大拇指,而照片的背景则是帝国大厦,在这样一幅照片里,拇指成了知觉的对象,而作为庞然大物的帝国大厦,却成了背景,当我们的知觉选择拇指时,帝国大厦也就被拇指遮住了,所以由于有了知觉的选择性,拇指能遮住帝国大厦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
知觉的整体性如何让我们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 人们的知觉不是孤立地反映事物的个别部分和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例如,一个人可能穿上不同的衣服,面容略有改变,但他的亲属和朋友仍能毫无错误地把他认出来,知觉的整体性对生活具有重大意义,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人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一旦人在新环境中遇到对象的时候,能够根据对象间的各种标志间的联系来辨认他。比如,一个人去新公司应聘,从他们穿的衣服,语态,便可以分出谁是领导,谁是员工?
知觉理解性是如何运作的?
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们总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解释知觉的对象,并以此来概括它,对知觉对象的理解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是概括化的认识,即把知觉对象归入某个较一般、较广泛的类别。比如说平行四边形是“几何图形”、鸟是“动物”。
二是分化认知,即把知觉对象归入一个严格的确定类别。比如说,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它们是平行且相等的;鸟有羽毛、温血、卵生、是脊椎动物。知觉在理解事物时包含着思维的因素但不像思维那样精确,一般不是在区分出对象的所有标志后才进行归类的,而是根据个别标志去认识对象。学生常常根据少数字母就读出整个外语单词就属这种情况。
知觉恒常性如何让我们适应具体环境?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我们与感知对象的距离、观察角度、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感觉到的信息也会随之改变,但知觉能告诉我们这仍是同一对象。例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原理和他在照相机感光胶片上的成像是完全相同的。物体离我们近,在视网膜上的像相应较大。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就会相对缩小到距我们一米远时的百分之一,但是我们知道物体的大小并没有变化,这就是知觉恒常性。
此外,还有形状、亮度、颜色等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对生活有很大作用,它保证了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能够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适应环境。如果知觉不具有恒常性,那么个体适应环境的作用就会更加复杂。
心理学上如何定义注意?什么是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分心? 注意属于知觉的范畴,是心理层面对外界事物一种主动的组织、分析的程序。它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例如,学生聚精会神看书,上课专心听老师讲,全神贯注做试验,这里的“聚精会神”、“专心”、全神贯注是注意的心理状态。
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我们专心观察某一件事或者是仔细注意某一人。无意注意完全靠兴趣引起,例如,我们正在用心看书,听见别人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我们的注意都会不由自主的转向他们的谈话。
小王女士是一家公司的会计,这是她所喜欢的工作,她一直想找个既稳定又有技术性的工作,会计无疑是佳选。通过朋友介绍,小王顺利进入了一家水处理设备公司担任会计职务,当老板交给她任务的时候,由于对会计工作充满了热情,所以她总是非常勤快。但时间一久,她对会计工作逐渐失去了兴趣,整天与繁琐的数字打交道,甚至一看到数字就恶心。小王不得不辞职,重新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
小王的困境就在于她犯了一个错误,她没有利用好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对于会计工作,她应该有一个长期的打算,而不是凭一时热情,看自己究竟合不合适,如果觉得自己合适,就应该靠意志力坚持下去,运用有意注意。如果感到实在繁琐难耐,就应该好好休息,调整心态,重新回到无意注意的心态中来,一般而言,无意注意维持的时间较短,而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较长。
注意维持的时间又称为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越长,注意稳定性越高。
据观察,不同年龄人能够维持高度集中的时间是不同的,一般的,小学生维持20分钟,中学生可以维持半个小时,大学生则更长。这种注意的稳定性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有起伏的,经常是处在间歇地加强或减弱之中。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的重要品质,一个注意稳定性高的人,做事成功的几率是比较大的,一个意志坚强、善于控制自己跟各种干扰作斗争的人,注意比较稳定,易成大事,毛泽东小时候为了锻炼自己的注意力,专门跑到集市上去看书。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缺乏抗干扰能力,就难以保持长久的注意,就容易出现注意分散,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分心。
注意的稳定性和分心与后天的培养有很大因素,如果一个人刻意锻炼自己的注意能力,那么他做事就不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分心,但分心却未必是注意力不集中,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一些人也可以“分心”,这种现象被称为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要求更为严格的一种稳定性,必须经过严格系统的训练,一般人难以做到这点。
但分心也不一定就是注意的分散,注意里有一种高度集中的“分心”叫做注意的分配。
注意如何完成分配?
注意的分散、注意分配是在同时完成两个或几个动作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它与注意的分散不同。因为在注意分配时人的注意不断地从一个事物转向另一个事物,是一种紧张的高度的集中,并不是真正的分心。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里,正在列宁的主持下举行重要会议。到会的有俄国各省市的代表。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又快又好地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生产。彼得罗夫代表在发言。彼得罗夫在发言时,不时斜着眼看一看列宁,看列宁是否注意听他讲。突然,他看到列宁从一叠公文中抽出几份文件,放在自己面前,就埋头阅读起来。彼得罗夫停下来不讲了。列宁不听他发言,使他觉得很难过。他停下来,可列宁说:“说下去,同志。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我省还存在着许多各种各样的缺点,那么你省有哪些缺点?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彼得罗夫吃了一惊,列宁竟一字不差地重复了他的话,他于是继续发言。
一面发言,一面看列宁,见列宁拿了一张白纸,开始迅速的写东西。彼得罗夫觉得列宁又不听他讲了,于是又停下来了。列宁却说:“继续讲,你说邻省的同志刁难我们,那么他们是在哪些方面刁难我们?”彼得罗夫非常吃惊,他继续发言,他看到秘书走过来向列宁提了些问题,列宁又做了回答。这次彼得罗夫看得清清楚楚:列宁总不能同时既回答秘书的问题又听他发言,他又来了一次停顿。“说下去,”列宁讲到,“你说对人民委员会有一个请求,请问是什么请求?”彼得罗夫“啊”了一声,他太惊讶了,刚才他在讲台上讲的正是这几句话。彼得罗夫结束了自己的发言,他对列宁惊人的才能赞叹不已。
列宁正是通过注意分配同时处理了几件事,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随心所欲地进行注意的分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训练的!
在同一种活动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替进行可以使注意稳定持久地在活动对象上,人们从事任何一种活动如果只凭无意注意去工作,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任务难以完成,因为任何工作都会有干扰和困难,并不都是我们感兴趣的。另一方面如果总依靠意志努力来完成工作,会造成很大心理压力,容易使人疲劳,以致注意力容易分散,任务也难以完成。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需要让自己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替发挥作用,尤其在职场上,如果碰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可能会通宵达旦地去工作,这时有意注意便起了重要作用,但如果一直保持有意注意的状态,我们的身体绝对吃不消,必须有一些休息、空闲时间,这时无意注意便起到主要作用。
知觉如何借助短程系统和长程系统完成组织过程的? 知觉系统对运动的物体是非常敏感的,比如,打篮球时当球飞过的时候,我们能够准确的接住,而且接着能把它投进指定的篮筐里,经过训练后,这动作会做的异常娴熟,而且准确无误,所以当我们看到飞人乔丹、大鲨鱼奥尼尔、小巨人姚明那精彩的表现给我们带来美感的同时,我们要感谢人类的知觉系统,所有的动作,都是因为知觉的一系列复杂过程发生后才开始的。知觉组织过程是通过两种主要过程进行的。它们被称为“短程系统”和“长程系统”。
运动知觉的短程系统就是当你所看的物体与物体之间间隔距离非常短时,你是识别不出物体来的,而只能看到运动本身,最经典的例子当属观察瀑布,瀑布不是连续的,它是由一段段的水流接起来的,而水流又是由水滴接起来的,因为水滴间的距离非常短,所以人们看不见水滴,只能看见整体的瀑布,但如果水滴和水滴之间距离非常远,你就完全可以看到水滴,房檐上的水滴向下滴时,每个水滴滴落的时间和距离都是很长的,所以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是水滴,但下雨时我们却看不到水滴,只能看到水线。所以在短距离时我们的知觉短程系统会发生作用,但我们看不见物体本身,比如子弹,它在发射时速度快得惊人,这时,对我们而言,短程系统就发生作用,我们永远都接不住子弹,因为我们看不见子弹本身。
长程运动系统与短程系统不同,它不仅仅记录运动本身,而且还记录下是什么物体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
长程系统的发生是因为物体运动时间隔的距离和时间都足够长,以至于我们能够辨别出物体,而不仅仅是运动本身。长程运动系统受注意的影响,在长程系统中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注意一个物体,所以当篮球飞来时我们能够接住,因为我们的长程系统让我们能够识别物体了,并看见球本身,并且注意它了,所以轻易接住了。让我们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知觉组织过程中长程系统与短程系统的区别,以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
一个红色方块在屏幕上闪烁很短的时间,再隔一段时间后,在离红方块不远的地方紧接着出现一个闪烁的蓝色三角形。如果时间、距离等恰好使运动知觉的长程系统发挥作用,那么观察者就会看到红方块变成蓝三角并从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的运动。另一方面,如果选择的时间和距离主要激发短程系统(时间间隔和距离都很小),那么观察者将只看见运动而看不见运动的物体。观察者感受到运动但不知道什么在运动。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两种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同时起作用。只有精心设计的刺激才会仅仅激活一个系统。我们在接住飞来的东西或观察运动的物体时,都是两种系统在起作用的,比如,在打篮球时我们有时接不到球,就是因为在球飞速向我们飞来的过程中,短程系统发生作用造成的。由于我们没有注意(一般认为注意只与长程系统有关),导致球到我们面前的距离和时间都很短,来不及辨别物体,导致接球失败。
知觉组织过程对我们的行动是有很大帮助的,不管是短程系统还是长程系统,都是心理学的一种规律。了解了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事物的本质。
人们在辨认与识别过程中如何遵循四大规律的?
前面讲了,知觉的组织过程让我们分清了什么是运动本身,什么是物体。当我们看见一个运动的物体的时候,或者是一个多维体的物体时是怎么辨别它们的呢?比如说,在长程系统中我们可以看清物体,这个辨认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呢?如何识别呢?
识别过程发生时,要遵循接近性定律、相似性定律、良好的连续性和封闭性定律!因为这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所以又叫做格式塔知觉定律。
接近性定律认为,我们倾向于将那些相互靠得很近且离其他相似物体较远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一般实验显示,接近律通常指“空间上接近”。
例如,我们在看两个人,一男一女如果走得很近,我们很容易把他们两个看成一个整体或者是夫妻,或者是父女等,也许他们的亲人就在后面,或者是女方的姐姐在后面离得远一些,我们也不会想到后面的人与他们有什么关系,但如果后面的人赶上来,我们立刻就会判断,这是他们的姐姐或妹妹。
如果两个人在空间距离上离得很近,我们很容易把他们想像成一个整体。
相似性定律是说,我们将那些明显具有共同特性(如颜色、运动、方向等)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如果你看见一只正在跑的兔子,你就会把它身体的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
小张去打野兔,他走进野地里,必须用脚四处蹚着走,因为野兔的颜色和草地差不多,如果野兔不动的话,它就会和草地有着共同特性,颜色相似、静止不动等,这样小张就分不出哪是草地,哪是野兔?所以必须用他的脚惊动潜伏的野兔,野兔在奔跑时,野兔的各部分就会具有共同特性,它的各部分朝一个方向运动,这时小张才能顺利辨识出野兔的整体,然后再瞄准目标开枪。
自然界动物的伪装一般就是利用这种相似性定律来逃脱噩运的。
良好的连续性定律是指我们能够把挨得很近的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连续的。
比如,当你看电影时,尽管银幕上看到的是一系列快速呈现的静止画面,而你却具有运动物体生动的印象。这是由于影片每一个画面所间隔的时间特别短,以至于你看到的画面在运动。还有,汽车或马车轮子的辐条有时看起来会向相反方向转动。这大体上是由于大脑把一幅图像中的一根辐条与下一幅图像中离它最近的那根辐条联系起来引起的。由于轮子在不停地转动,被联系在一起的可能并不是同一根辐条,而是其他邻近的一根。由于所有的辐条看起来完全一样,大脑很可能把相邻两幅图像中两根不同的辐条联系在一起。如果联系在一起的两根辐条所在的位置完全相同(相对于汽车),则轮子看起来就会是静止不动的。如果转速稍微放慢一点,则轮子的辐条看起来就会向后转动。
封闭性定律是指如果一条线形成了封闭的或几乎封闭的图形,那么我们就倾向于把它看成是被一条线包围起来的图形表面,而不仅仅是一条线。
比如,在战争时,常打包围战,这种战斗并不是把敌人完全彻底包围起来,而是大体围住几个方向,这样被围困的敌人就有一种被包围的感觉,敌人是把近于封闭的包围圈看成了封闭的包围圈,他就要寻求在某条线上的点的突破,这时我们知觉系统的封闭性定律就起了作用。
一般大脑在决定哪些视觉特征属于某个物体时,要依赖于大体上符合格式塔知觉定律的明显的视觉线索。因此,倘若一个物体较坚实(接近性)、具有明确的轮廓(封闭性)、朝一个方向运动(连续性),而且整个为红颜色(相似性),那么,我们就很可能认为这是一个运动的红球。所以当一个空中的球向我们抛来的时候,长程系统发生作用,可以让我们辨别物体了,我们的知觉便依据这四个定律认清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球,朝什么方向运动,从而给大脑信号,再决定我们的动作去接球。
对一个动物来说,拥有这套辨识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它就很难发现天敌或猎物以及苹果之类的其他食物。它必须能把图形和背景分离开来。所谓的伪装物就是试图混淆这一过程,伪装的作用是破坏表面的连续性(如战士穿的迷彩服),并产生一个易于混淆的轮廓,从而使真实的轮廓伪装起来。颜色也可能与背景混杂在一起。一只蹑手蹑脚移动的猫不时地停下来,就是为了避免给猎物提供任何运动线索。正如有人所认为的那样,我们由进化获得的良好的颜色视觉,使我们的灵长类祖先能够在纷乱的绿色背景中发现红色的果实。能给我们带来众多视觉乐趣的东西,可能就是最初发现食物和识破伪装的装置。
什么是错觉?它有哪些分类?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错觉是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它不同于幻觉,而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下产生的一种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伪装本身就是让人们产生错觉的,我们可以用辨识系统来识破伪装,但事实上,错觉还是经常发生,不然伪装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除了上面所说的颜色伪装,造成的视错觉(比较常见的错觉)外,它还包括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生理性视错觉等。比如,同是一斤棉花和铁,但总觉得棉花比铁重得多,这就是形重错觉;在朗夜观月,几朵浮云掠过,此景本应是流云静月,但人们却把高挂的明月误视为穿云而过,这就是运动错觉。
当遇到重大的事件和有趣的事情,那么就会觉得时间过的很快,而当有不愉快的经历时,往往觉得时间跑得太慢,形成了时间错觉。
爱迪生对科研兴趣浓厚,所以他经常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从而发生时间错觉,他为了进行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一度推迟了婚期,直到1871年圣诞节,才举行婚礼,那一天,下午两点钟,爱迪生行罢婚礼,忽然想起解决自动电报机的症结点了,于是要求新娘玛丽让他回厂去一趟,并约定回来吃晚饭。但是直到掌灯时分,闹新房的人怎么也找不到新郎,只得各自离去。半夜里,有个工人走过华德街,看见自己所在的那个工厂楼上还亮着灯,便转身走向楼顶,他忽然发现爱迪生在这里,爱迪生也看到了他,爱迪生问:“几点了,到吃晚饭的时候了吗?我答应她回去吃饭!”工人惊讶地说道:“天呀,已经半夜12点了!”
爱迪生在这里就发生了时间错觉!以上这些错觉的发生都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生理因素造成的比较少见,一般是有生理缺陷或分析机器不正常。
但有一种生理性视错觉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比如,由于企盼爱人回家,可能就会把外面的其他声音当成爱人的脚步声;光线不良时,会把墙上的镜子当成透亮的窗户等,生理性错觉常与遇事闷在心里,不够开朗乐观、喜欢捕风捉影、凡事疑虑多端的性格有关。
有一年夏天县令应彬请主簿杜宣来喝酒,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在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特地请他来饮酒,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腹中移动,觉得腹部疼痛,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应彬前来问候,安慰了几句就回家了,应彬回去反复思考,不明白杜宣杯里怎么会有蛇。结果发现杯中有弓的影子,细细一看,的确像条蛇在蠕动,他赶紧把杜宣叫来,杜宣来了一看,疑虑顿消,病也很快痊愈了。
杜宣是由于心理上的恐慌而导致的躯体功能失调,在今天来看就是一种神经症,也就是一种心理疾病,只有通过心理治疗方能解决,应彬的解释让他认识到了真相,所以病很快好起来了。这种错觉是很容易纠正的。
我们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识别系统,同时还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所谓相克相生,所以错觉不一定完全不好,像爱迪生、牛顿这些科学家要没有时间错觉,也许,世界上就没这么多发明了;如果动物界没有了错觉,那动物伪装全部被识破,生物链也就断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