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4-附录四 11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逗乐疗法

    逗乐疗法是通过笑来改善情绪,笑能促使大脑产生一种名叫内腓肽的化学物质,它可起到轻度的麻醉和镇静作用,人的情绪也随之会变得愉悦,从而一扫心理的阴影,达到医治心理疾病的目的。

    据传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却一天天严重。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老中医望闻问切后,对巡按大人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巡按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医生,连男女都分不清。自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好了。一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但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气则疏结通达,便能不治而愈。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巡按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这位老中医所用的正是逗乐疗法,这种心理疗法产生了极其有效的效果。

    怡悦疗法

    、欣赏音乐、书法、种花等方法来改善患者郁闷的心境,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清代名医魏之秀所著《续名医类案》中亦有怡悦疗法的记载,大致意思是传说古代名医张子和,善治疑难怪病,在群众享有崇高威信。一天,一个名叫项关令的人来求诊,说他夫人得了一种怪病,只知道腹中饥饿,却不想饮食饭菜,整天大喊大叫,怒骂无常,吃了许多药,都无济于事。张子和听后,认为此病服药难以奏效,告诉病人家属,找来两名妇女,装扮成演戏的丑角,故作姿态,扭扭捏捏地做出许多滑稽动作,果然令病人心情愉悦。病人一高兴,病就减轻了。接着,张子和又叫病人家属请来两位食欲旺盛的妇女,在病人面前狼吞虎咽地吃东西,病人看着看着,也跟着不知不觉地吃起来。就这样,利用怡悦引导之法,使病人心情逐渐平和稳定,最后终于达到不药而愈。

    怡悦疗法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疗法,这位名医张子和用的亦相当巧妙。

    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是日本学者森田正马先生在1920年创始的心理疗法。它的主要适应证是神经质症。森田疗法的秘诀是“顺应自然”。其含义是顺应自然地接受自己的症状和不良情绪,对症状不能抵抗,自己的行动和态度也不要受症状的干扰,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学习和工作。森田疗法的主要内容:

    1让患者弄清症状的本质,这样可以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对治疗发挥极重要的作用。

    2神经质性格的陶冶。“忍受痛苦、为所当为”是必须首先采取的生活方针。否则,就不会得到在实际行动中产生的适应人生的自信。

    3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与积极服从。如对不安、恐怖等本来正常的心理产生抗拒之心,就会进一步增加痛苦。

    4注意力的转移。如果患者固执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症状,就应该使患者的注意力从症状上转移开来,采取顺应自然、为所当为的态度。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至所做的事情上去。

    森田疗法是森田正马在总结国内外心理治疗方法,以及自己十多年临床治疗经验基础上,反复探索实践,不断改进完善而创立的一种基于东方文化背景的、独特的、自成体系的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森田博士生前把他独创的心理疗法称为神经症的“特殊疗法”。1938年森田博士病逝后,他的弟子们将这种疗法命名为“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自创立以来,以其对神经症治疗所取得的满意的临床疗效而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并获得了高度的评价。西方人称森田博士为“日本的弗洛伊德”。

    目前,森田疗法这种根源于东方文化背景和传统思想的心理疗法不仅风行于日本,而且也受到欧美学者的关注。雷诺氏将森田疗法介绍到美国,并应用于神经症的治疗中。国际森田疗法学会于1991年成立。在我国,1992年召开了首届森田疗法研讨会。1994年4月底,第三届国际森田疗法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世界14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就森田疗法的研究及应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

    艺术疗法

    世界上最大的室内雕塑是一个巨大的钢铁人物塑像,名为“杂技演员”。它没有陈列在博物馆或者艺术长廊里,而是摆放在伦敦的切尔西和威斯敏斯特医院。路过医院接待处的时候,你不会看不到它。

    参加美术班是一种已被广为接受的治疗方法。它对患者的社会交往、情绪和生理都有好处。

    有专家用标准心理问卷来测定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他们发现油画能使患者的抑郁减轻1/3左右。然而,平均来说,油画组的焦虑程度下降了18%。

    艺术作品促进患者的康复,这是转移作用。艺术转移了他们对烦恼的注意力。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艺术治疗。

    艺术治疗是通过自我表现来治疗疾病,它开始发展于19世纪20年代,至于艺术疗法的源起甚至可推溯至史前人类的岩洞壁画。所谓艺术疗法是医疗人员利用艺术活动了解病人的内心意识,帮助情绪受困的病人表达内心感受,如以绘画让病人投射其想法、内心矛盾、人际关系,以及因疾病引发的不安等。艺术治疗可通过任何美术、艺术活动,如绘画、拼贴、捏塑与雕刻,依病人的需要用颜料、蜡笔、彩色笔、碳笔、黏土或其他艺术材料表达出来,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专家认为,由于艺术疗法可以反映出个人的人格发展、人格特质和潜意识,因此在治疗的过程和方式中,联想非常重要。专家认为,由病人以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比用语言表达更为清楚,医疗人员可以针对病人的绘画过程,了解其病理及病情。

    音乐疗法

    和艺术疗法一样,音乐疗法也愈来愈受医学界重视。事实上,中国医学界数千年来都认为,音乐对于身心疾病患者有很大的助益。早在唐代之前,中国已发展出以宫、商、角、徵、羽五音调和心、肝、脾、肺、肾五脏的音乐治疗理论,认为五音六律对于养生、保健、医疗疾病很有帮助。

    过去数十年来,医学界一度非常讲求“科学”,音乐与医疗的密切关系因而被忽略,甚或在有意无意间被否定。近年来,东西方医学界都再次认真研究及肯定音乐的治疗价值。

    专家认为,音乐的确有舒解情绪、降低压力及焦虑感的疗效,音乐的节奏、音调的高低起伏都会感染人们内心深处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专家也认为,以音乐疗法医治疾病,首先应了解病人病情和病因,以便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取向。

    值得一提的是,以音乐疗法治疗疾病,最重要是要放松心情,并选择自己心仪的音乐。一些旋律优美,音频不太高、音量不太大的乐曲对许多病人都有好处,至于流水声、鸟叫声等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由于曲子缓慢悦耳,对焦虑症病人更具疗效。

    当我们静坐聆听或积极参与时,音乐就有很好的医疗效果。它对任何年龄、种族、宗教的人,或在任何治疗阶段下都有作用。音乐对个人和团体都有效果,可以由医生指导或自我进行。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选用合适的音乐。音乐疗法在医院、疗养院和家里都可以进行。作为一种独特的、有章可循的医疗手段,音乐疗法首先应用于二战后美国的退伍军人医院。今天,培养音乐治疗师有很多程序。美国现有从业音乐治疗师5000名左右。

    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人格理论及心理治疗方法。这种理论及治疗方法强调认知、情绪、行为三者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及因果关系,特别强调认知在其中的作用。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此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这一理论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艾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

    2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

    3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

    4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5情绪困扰的持续,实际上就是那些内化语言持续作用的结果。正如艾利斯所说:“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变成了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为此,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催眠疗法

    催眠疗法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催眠治疗在精神科及其他科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其主要适应于神经症,以及胃溃疡、结肠炎、高血压、慢性哮喘、冠状动脉机能不足等。此外,还可作为镇痛手段,在“催眠麻醉”下施行外科手术。

    通过催眠后的求治者,认知判断能力降低,防御机制减弱,表现得六神无主、被动顺从。这时,暗示的效果比在清醒状态下明显,求治者的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可凭心理医生的暗示或指令转换,而对周围事物却大大降低了感受性。求治者在催眠状态下呈现一种缩小了的意识分离状态,只与心理医生保持密切的感应关系,顺从地接受心理医生的指令和暗示。求治者能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经历和体验,畅述内心的秘密和隐私。心理医生对求治者运用心理分析、解释、疏导或采取模拟、想像、年龄倒退、临摹等方法进行心理治疗。

    催眠疗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1775年奥地利医生麦斯默首次使用催眠术并运用于医疗。在催眠状态下,由于人的大脑皮层高度抑制过去的经验被封锁,对新刺激的鉴别判断力大大降低,从而使当作刺激物而被应用的暗示,具有几乎不可克服的巨大力量。

    认知领悟疗法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则病例:

    一个癔病患者,打开伞举在头上,称自己变成了“蘑菇”,整天蹲在角落里,不吃、不喝、不动。一位有经验的精神病科大夫也打着一把伞,一声不响地蹲在病人的身边。过了一会,病人问:“你是谁?”医生说:“我是蘑菇。”又过了一会儿,医生站了起来收了伞。病人忙问:“蘑菇能站起来吗?”医生回答说:“怎么不能,我不是站起来了吗?”于是病人也收了伞,站了起来。医生去喝水,病人也去喝水;医生不停地做着日常活动,病人也跟着学。几天之后,病人完全正常了,忘记自己曾经是蘑菇了。

    从这则病例可以看出,医生对这种患者的治疗,不动刀,不开药,通过言语,再借助一些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这种治疗就叫做认知领悟治疗。认知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领悟疗法的治疗原理,是把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变成有意识的,使求治者真正认识到症状的意义,以得到领悟,症状即可消失。这也是心理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疗法的治疗原理。

    但如何领悟(方式)、领悟什么(内容)则有所不同。正统的心理分析疗法要经过长时间的自由联想,了解症状的象征性意义,除去精神防御机制的伪装,让求治者领悟到幼年期未得以满足的性心理症结;认知领悟疗法可以看做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的求治者自我教育,是对幼稚心理的改造。求治者在接受治疗前,对他们病态行为的幼稚性和幼年儿童的行为模式概不自知,通过医生的解释、分析、互相讨论,并联系自己深入思考后,才真正认识到病态行为的幼稚性,领悟到它是儿童期留下的痕迹,是成年人不应再保持的幼年心理行为模式。最后随情感和行为的改变,症状也就自然消失。

    认知领悟疗法从始至终强调求治者的主动性,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每次治疗后,都要求求治者写出自己的体会。还有一种作业是要求求治者暗中调查一下其他成年人对自己恐惧的事物、认为有意义事物的看法,以消除他们某些不正确的观念。这样才能放弃其病态行为,达到治疗目的。

    暗示疗法

    暗示疗法是一种通过各种积极主动的暗示,治疗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心因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属于心理疗法范畴。暗示疗法古已有之,如文挚激怒齐闵王治病,乐广将军的“杯弓蛇影”,张从正的“击本定惊”,等等。现在常用的暗示方法更多,有感情暗示、环境暗示、声音暗示、药物暗示、治疗经验暗示,等等,皆可起“谎”到病除的效果。

    已故的著名儿童故事专家孙敬修少年患吐血病,每到夜间钟敲三点,他就吐血。一天夜里,他被突然惊醒,他的妈妈拿起闹钟说:“都四点钟了,你今天没有吐血,你的病好了。”当时他心里一阵兴奋,害怕和恐惧感顿时无影无踪,以后也就没有再吐血,实际上,那天夜里并没有到四点钟,是他的妈妈为了减轻孩子的恐惧感,提前把钟拨到了四点。没想到这一着真灵。儿子不但摆脱了恐惧感,还治好了吐血病。

    孙敬修害怕夜间钟敲三点时吐血是一种自我暗示,这种暗示对疾病的好转是一种障碍,因为害怕和恐惧心理影响到身体功能,使病情加重或复发。而他妈妈的做法虽同属暗示,是积极的,对疾病的恢复有利,这种暗示可以帮助他清除心理压力,恢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机能。

    心理学家研究证实,暗示对人的心理、生理都会起很大作用。如让部分癌症患者所用药物说成向癌细胞发动强而有力的攻击,就像一排排炮弹射中敌人那样。患者接受医生的暗示后,想像敌人被炸得人仰马翻,如同进入人体内的药物确实杀死了一个个癌细胞。实验表明,受暗示的癌症患者,增强了战胜癌症的信心,比未接受暗示的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

    暗示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常常起到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暗示的积极作用,并避免暗示的消极作用,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不要忽视暗示疗法对疾病作顽强斗争的奇妙功效。

    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或称厌恶性条件法,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治疗技术。其内容为: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而达到戒除或至少是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40年代,临床医师使用了厌恶疗法治疗酒精依赖。先让病人服吐酒药,或注射阿扑吗啡,在即将出现恶心、呕吐时,即让病人饮酒。如此每天1次,重复7~10次,直到病人单独饮酒也出现恶心、呕吐,对酒产生了厌恶情绪,而自动停止酗酒。以后每月仍可作1~2次巩固性治疗。据莱默等对4096例此种方法戒酒治疗疗效统计,一个疗程治疗后,维持戒酒5年以上者占38%,维持10年以上者占23%,其余的人以后又继续饮酒。

    随后,厌恶治疗采用了痛性电击作为厌恶性刺激,使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恋物癖、异性装扮癖及各种性欲倒错者。

    反向心理调节法

    人们面对困境,情绪沮丧,怎么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呢?有一种方法,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常常能使人的心理和情绪发生良性变化,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心理学上把这种运用心理调节的过程称之为反向心理调节法,它常常能使人战胜沮丧,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

    有这么一位干部,利用假日骑摩托车外出兜风,本来精神头蛮好,情绪很高。不成想走出200余里路程车子出了毛病,把他扔在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的偏僻山沟里。这一下他着急了,没有办法,只好推着车慢慢往前走,等找到修车部时天色已黑,修好车已经半夜时分,只得骑着车行驶在夜幕中。这时他越想越气,觉得太倒霉,情绪坏到了极点。走着走着,感到何苦如此折磨自己。车虽然坏了,但修好了,人没有受伤,这不是不幸中的万幸吗?运用反向心理调节法,他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心情完全变了样:望着寂静的山道,闪烁的灯光,他感到夜间行车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这样在黑夜行车,一生能有几次,不是车坏还没有这样的机会哩。

    这就是利用了反向心理调节法的事例。

    反向心理调节法可以使拥有沮丧心理的病人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变内心的消极为积极,在具有心理治疗时可以灵活运用。

    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