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4-人的社会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群集的人类与文明发展有何关系?

    “我们是胆小怕事的绵羊,总是要看看畜群正在朝什么方向移动,然后才跟过去。”马克·吐温的话是对人的社会性最经典的表述,我们不喜欢单独行动,总是喜欢先看看别人怎么做,再决定,我们需要社会,需要社群生活,同样社会也需要我们。

    人类是群集的动物,几乎所有的人类个体都是在与其他人的密切交往中度过其一生的,这种交往不只局限在其狭窄的家庭成员中间,人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群体之中的。许多事实和研究已经证明,之所以只有我们人类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并且在有了人类后,地球文明日新月异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人类是群集的,我们在群体中和其他人彼此相处,并相互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狼孩为何无法成人?

    常常听到这句话——“喜欢孤独的人不是神灵就是野兽”。任何人类个体都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并结成团体的倾向。这就是人类的社会性。心理学家说,社会性是人的本能。当生命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就不再绝对地依靠他人才能生存,我们可以根据内在的需要变成独立自主的人。但一开始如果人就脱离群体和社会,后果是相当可怕的。即使还有人的生理特征,但心理上已经脱离人类社会了,也就是失去了人的社会性。 1920 年,一个名叫辛克莱的牧师,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发现两个狼孩。这两个和狼生活在深山老林自然环境中的女孩,大的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辛克莱把她们救回送到孤儿院抚养,并给大女孩取名卡玛拉,给小女孩取名阿玛拉。阿玛拉入院后第二年死去。

    卡玛拉习惯用四肢行走,用双手和膝盖着地歇息;她害怕强光,白天喜欢蜷伏在黑暗的地方睡觉,睡觉以腰臀着地;夜间潜行,夜视敏锐,午夜号叫,闲逛游荡,企图寻找出路,逃回丛林;她用鼻子四处嗅闻,寻找食物,嗅觉特别灵敏,不吃素食,喜欢吃生肉,不吃人手里的,只吃扔在地板上的肉,舔流质食;她怕火,也怕水,从不让洗澡,即使天气寒冷,她也撕掉给她穿上的衣服,摆脱给她盖上的毯子。辛克莱为了改造卡玛拉的动物行为,对她进行了细心照料和耐心教育,而她进步却非常缓慢,2年后才学会站立,6年后才学会独立行走,但在快跑时仍四肢并用。智力发展尤为迟钝,8 岁时只具有相当 6 个月婴儿的智力发展水平;4年后学会6个词;到 7年后才学会45个词,能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17岁时,卡玛拉死去,当时她的智力发展水平仅相当于正常的三四岁的儿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心理虽然是脑的机能,但是它又不是由人脑单独决定的。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即使有一副正常的人脑,也不会形成和发展成人类的正常心理。

    人在印记学习中,与世隔绝却为何不会痴呆?

    狼孩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人必须要在社会中成长才能有正常人的心理。但是,在大仲马《基度山伯爵》中的唐泰斯从19岁起因为被诬陷送进了伊夫堡监狱,一直长达十几年没有与人接触、说话,但他却没有痴呆,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成功地回答了这一问题的是奥地利生态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劳伦兹,他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启示后人,动物包括人类的某些行为的形成有一个关键期,即要赶在生命的一个特定阶段形成,超过这一关键时期,后天的弥补就难了。

    劳伦兹把这个关键期称作印记学习期,所谓的印记就是指个体出生后不久的一种本能的特殊学习方式。印记学习通常在出生后极短的时间完成,学得后,将永久保存不易消失。我们还记得冯巩曾经说过的一个相声吗?冯巩说,出生第一眼决定了孩子的长相,因为他刚出生时见到的是演员刘江。所以,长成了一副丑样子,当然这只是说笑。相貌是由生理遗传决定的,不会因为光看到谁,就像谁,但这里面也包括了印记学习的意义。研究表明,动物刚出生的极短的印记学习期对其以后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心理学家1954年以雏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如果实验者在雏鹅出生四天后才出现,雏鹅非但不与之亲近,反而掉头就跑,因而出生后头四天就是雏鹅与活动物体亲近的关键期。还有心理学家发现,狗与人的亲密关系,也有形成的关键期。如果狗自出生时与人隔离十周以上,以后就很难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实验研究印记现象以及印记行为发展的关键期的研究,最为著名的是心理学家海斯1972年的实验研究。海斯观察发现,野鸭孵卵时,在雏鸭破壳出生前一周内,在壳内发出声音时,母鸭随即以嘎嘎声回应。海斯认为那是印记的开始。海斯以机器孵化法取代母鸡的工作,并在听到卵壳内有声音时,以“come、come、come”之声回应。结果发现,雏鸭破壳后,就会随着“come、come、come”之声吆唤,这就是印记学习。

    人为什么没有主见?

    心理学上把受他人影响、有意无意地跟着做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因为大家都在坚持一种意见,我们不得不跟随,于是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主见了,这就是社会服从,社会服从是由从众心理决定的。

    即使所从之众是不对的,受心理的影响也要跟随。其实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到处可见。

    比如,当你一个人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散步,没有非去不可的路线,这时你看到前面的人都在一个特别的交叉路口向右转弯,你很可能会被引诱着也向右转弯。再比如,一天你正在走自己的路,忽然看到有一些人停在马路上并都抬头向天上望着什么,你往往也会停下自己的脚步,像他们那样望向天空。如果有人对你说,一瓶某某牌子的啤酒比原先的瓶子大20倍是一项了不起的艺术,你也许真的会同意他的看法,并自愿地拿出上千元买了一瓶,自豪地摆放在客厅展示给客人看。生活中我们之所以有这些行为,常常是因为看到他人如此行为,即使明显地感受到他人的判断与自己的感觉不一致时,我们也常常会放弃自己的感觉,而跟随社会或团体中的大多数人的行为决定自己的行动。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社会服从现象。可以说,遵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没有人告诉我们非得这样做不可,但我们还是这样做了。

    对社会服从的研究当属米尔格拉姆先生最为深入,他曾经做过一个电击的实验,此实验被称为心理学关于服从研究的经典实验。首先,他与一个被试串通好,故意回答错他的问题,按照规则,回答错问题要遭受电击,其他的被试要跟着串通好的这个被试一起被惩罚,当电击已达到很严重时(串通好的被试佯装遭受电击),因为串通好的被试还在坚持,其他的被试居然没有悟出要走,他们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也就是社会服从。

    影响服从的因素有哪些?

    在日常生活中,服从往往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个体因素和群体因素。

    1个体因素

    个体对刺激对象越了解,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不容易从众,反之则越容易从众。如果一名医生和一群教师讨论教育问题,他往往不会反对教师们的意见,因为他对此问题不甚了解;而如果是讨论营养问题,他往往会反对教师们的一致意见,因为他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多的个体拥有更强的自信心,他倾向于把自己看成是群体中的专家而不愿从众。

    除此外,个人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誉需要等个性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智力高的人,掌握的信息比较多,思维灵活,自信心较强,不容易发生从众行为,而智力低的人则容易从众。有较高社会赞誉需要的人,特别重视别人的评价,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誉,较易从众。性格软弱,暗示性强的人也容易表现出从众倾向。

    2群体因素

    如果只有两个人反对你,你很可能会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如果有100人反对你,你多半会惊慌失措,内心不安,最终从众了事。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有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所感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从众。如果群体中只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则他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如果群体中另外还有一个人持反对意见,则使前者所面临的从众压力大大缓解,从而明显降低从众的程度。另外,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之间的依恋性及对群体规范和标准的从众倾向也越强,个体会为了群体的利益而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有人曾经特意设计了一个阿希式的实验,但是以小组式的方式,使五个实验小组相互竞赛。在线段对比实验中,出错最少的小组,其成员将得到两张戏票。结果表明,个体在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中更容易从众,因为不如此就可能达不到目标。

    如何掌控好个人空间的大小?

    个人空间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名词,是指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一个不可逾越的距离,一旦距离受到侵犯,必然引起个人的恐慌和不安,个人空间会随着个体的移动而移动,比如,两个人不可能挨得太近的坐着,总要保持一定距离,挨得太近,就会感到局促和不安,而两个人所保持的距离就是个人空间,是每个人的身体缓冲区。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常选择既能给人留有一定空间,又不会对人家造成无形伤害的位子。心理学把这一现象称为“尊重个人空间的适当疏远原则”。

    心理学家在一个小型电影院里做实验,在房间里依次排列好10个座位,并在第6和第10号位子上安排两个被试且他们互不相识先坐好。被试来到了实验室,研究人员对他说:“对不起,我还没有准备好,已经有被试先到了,坐在隔壁房间,你也先到隔壁房间等一下吧。”其实,实验已经开始了,但被试不知道。结果发现,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个被试进入实验场地时,通常选择的是第8号位子,第二个被试进入实验场地后,一般会坐在第3或第4号位子上。不同的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得到了同样的上述结果。为此,心理学家们坚信,陌生人之间在自由选择位子时通常会遵循这样的法则,一方面既不会紧紧地挨着一个陌生人坐下,而任由其他许多空位子空着;但同时,也不会坐得离那个陌生人太远。如果紧紧地挨着陌生人坐下,人家就会变得十分不安,有可能把身子移向另一边,甚至很有可能索性换一个位子坐;而你也极有可能会觉得很不自在。反过来,如果你选择了离那个陌生人很远的位子坐下来,你又有可能会无声地伤害了人家,给人以是否我什么地方不对,遭到了嫌弃的感觉。

    生活中也许你曾经有过这样的遭遇。一天,你正在图书馆里看书,周围没有什么人,这时突然有一个陌生人坐在了紧靠你身边的位子,你会觉得这个人有点奇怪,明明有那么多的空位子,干吗非要坐在我的身边呢?你一下子觉得别扭起来,不能再像刚才那样专心地看书了,甚至你干脆换了一个位子。

    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个人空间,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的距离是必要的,一旦过于亲密,必然会产生危机。

    什么是孤独心理?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个人空间,可这个个人空间需要一个度,把握不好距离就不会再产生魅力了,而是孤独。

    长期孤独是由于长期社交不足和存在社交缺陷。暂时性孤独涉及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时不时体验到的偶然的孤独感。长期孤独的人难以与他人发展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会经常感到孤独无援或与他人疏离,并为此而深感痛苦。情境性和暂时性孤独只是对环境变化的暂时性反应,但是如果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仍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亦可转化为长期性孤独。心理学家研究了大学新生及成年住院病人的孤独感,发现因对新环境不适应而产生孤独的大学生与长期具有孤独感的住院病人,在孤独的表现形式如情绪、认知和行为上有明显的不同。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人都逃脱不了孤独的痛苦,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一般而言,短暂的或偶然的孤独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人体格失常。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与孤独有关的环境因素。当人处在孤单、陌生、封闭、不和谐或突遇挫折的客观状态时,就极易诱发人的孤独感。例如,个人在受到周围人的冷漠与孤立时,易产生孤独感。当你爱情关系终止和破裂、配偶亡故、失去亲人、同他人不和时,也易感到寂寞和孤独。独在异乡,就更易诱发孤独思亲的感情。那些长期处于社会交往隔离状态或人际环境较为封闭状态的人,往往备受孤独之苦。

    也有人认为引起孤独的社会关系,既可以是数量上的,也可以是质量上的。比如,我们可能觉得朋友太少,不足以满足交往的需要;也可能觉得朋友虽然不少,但朋友关系大都浮于表面,不能与之倾心交谈。其中社会关系质量对孤独的影响更大。这些进一步说明个体社会关系对孤独的影响。

    其次,与孤独有关的人格特征。在深入探索孤独的影响因素时,人们越来越强调个人与人格因素的作用。研究表明,孤独与人格和个体差异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到人们对其社交情景或社会关系状况的知觉与评价,影响人们对其自身处境的理解,进而影响到人们的孤独感。面对同样的人际情景,不同的人所热爱的孤独是不一样的。当个体的人际关系缺失时,有的人可能会将此视为一种挑战,试通过发展新的社交关系改变现状,或学会了愉快地独处;而有的人可能易于感到孤独或持续感到孤独。因此,人格因素是孤独与环境的中介变量,也是孤独的直接原因。

    最后,与孤独有关的背景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婚姻、职业等。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似乎老年人更易感到孤独。但有关的研究结果发现,十几岁至二十几岁的青少年有更强烈的孤独感。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年轻人面临上学、工作、建立家庭等各种社会变迁,经历了较多的人际变化。二是年轻人比老年人有更高的社交渴望,更愿谈论情感方面的问题,也容易承认孤独的事实。

    很多研究孤独的学者探讨了孤独与性别的关系,然而结论不一。大多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孤独感。

    一般研究认为,已婚的成人比未婚的成人较少感到孤独,生活也较幸福。良好的婚姻可为个人提供依恋和感情寄托、信任与关心,因而能减缓孤独或防止孤独的发生。然而,也有研究指出,有些已婚成人由于朋友太少或婚姻不满而感到更孤独。

    一般的研究结果还发现,富有的人比贫穷的人较少地感到孤独。这可能因为富人有更多的金钱和机会参加娱乐及社交活动。

    虽然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孤独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或状态,然而由于孤独是一种很强的个人主观体验,难以直接观察,缺少明确的表现形式,因而准确地评定和判断一个人是否孤独,或者把孤独从其他心理现象中区分出来是十分困难的。人们只能依靠孤独者的内部描述或从其他相关特征去推测一个人是否是孤独的。此外,人们在孤独的自我判断上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由于羞于窘迫,一些人不愿承认孤独。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人的社会性必然产生人际交往的需要,而人际交往与心理的关系很大,有人招人喜欢,有人讨人嫌,这都是由于人和人心理的不同造成的。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很多,如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时间因素等。在所有的因素中,心理因素是最根本的,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因。归结起来,影响人际交往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偏差

    按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所谓认知即认识。人生活在社会中,会产生对自我、对他人及对种种意义关系的认知。在人际接触中,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偏差,那么就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对自我认知的两种偏差。一是过高评价自己,孤芳自赏;一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轻自贱。对自我的这两种不正确认识都会影响人际交往。

    对他人的认知偏差:一是以貌取人,二是以成见待人,三是从众,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没有个性特色。这几种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有不同表现。

    人际交往中,正确认识自己还要正确认识他人,知己知彼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对双方交往的目的、内容、方法也要正确认识,否则交往最终也会中止。例如,交往动机不良,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而交往,一旦目的达到,交往活动也随之而结束。

    2态度

    态度是人们对一定对象较一贯、较固定的综合性的心理反应倾向,它不是某种心理过程,而是全部心理过程的具体表现,认知、情感、动机同时在其中起作用。

    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对人际交往也会产生影响。在交往中,态度给交往一方造成心理压力,因为态度总是指向并倾注于某个对象,具有压迫性。如态度和蔼、真诚、坦荡,会使人有安全感并亲而近之;反之,态度圆滑、缺乏诚意、狂妄会使人有危机感并疏而远之。有的人在别人面前,自以为是,对别人轻蔑相向,即使有求于人也表现出一副考验别人的架势,长此以往,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有的人则缺乏诚意。如评价别人一味吹捧、奉承,极尽吹拍之能事,或者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使人产生虚伪之感;有的人只喜欢听好话,对批评、意见不屑一听,甚至不满。如此交往态度。别人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敢与你接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这并非是缺点或不足,当你不喜欢别人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时,大可不必表示鄙夷,留一点心灵的空间,容纳别人,善待别人,你得到的不仅是朋友,还有精神上的愉悦,因为你对别人表示了理解。 3语言

    人际交往中,最经常使用的、最基本的手段是语言,由于语音的差异或语义歧义或语言结构不当会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由于历史的影响、地域的差异性和民族传统的不同,语言必然存在差异,即各地均有自己的方言。在交际中,各自使用自己的方言,那么语言误会也可能影响交际甚至引起纠葛,这是不言而喻的。在此主要谈谈语义歧义及语言结构不当所造成的交际障碍。语义即词语的意义,语义不明或语义含混不能正确地传达信息会使人产生误解,造成交际障碍。

    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语言的表达对交际也有明显影响。如有的人说话夹枪带棒,敲敲打打,或者出语尖酸刻薄,言外有意,或者冷言冷语;还有的人说话好用反诘语言,等等。这样说话常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有时还会带来口角甚至不良后果。即使你再是怎样的“豆腐心肠”,一张“刀子嘴”也难以使你与别人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4个性

    交往中,一个热情、诚实、高尚、正直、友好的人讨人喜欢,人们易于接受他而与之交往;相反,一个冷酷、虚伪、自私、奸诈、卑劣的人就会令人生厌,于是人们回避他,疏远他。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夫·阿德勒说:“情感疏远就易产生隔阂,有了隔阂自然格格不入,于是你会愈感孤立,当然也得不到别人的关系与帮助,成为一个无关紧要的孤家寡人了。”

    如何增加人际沟通中的魅力?

    社会关系中的人际沟通和互相吸引,都需要了解人的最基本的想法,只有了解了这些想法,才可以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从而让自己在社会关系中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吸引别人的魅力。

    首先,人们会根据实际需要出发和调整自己的需求。当这种人和别人合作的时候,如果别人对他付出的多于他自己原来计划得到的,那么他就会被吸引了。

    其次,一个人渴望得到尊重。曾经的不愉快可能会把他激怒。当一个人在社会中被否定的时候,他们就觉得自己的尊严扫地,就不能进行很好的沟通和合作,相反,当他们觉得对方很尊重自己的时候,他们就被对方吸引了。

    最后,还有人希望自己得到很好的表现机会,他们希望别人能更多地关心和注意自己。

    有这样一个例子:

    小雅剪了一个新发型,她把一头蓄了几年的披肩长发剪成了齐耳短发,同事们都齐声称赞她的短发很漂亮。小雅在这片赞扬声中,对理发师的怨气全都没有了。

    她说:“当时我剪完头发,觉得一点都不像我理想中的模样,气得我当时就跟他吵了一场,怎么给我做成了这样的发型?这不愉快的心情一直到今天上班。有一个客户来找我,我当时还有些生气,平时对客户很有礼貌的,今天不知怎么就看那个客户不顺眼,差点跟他发火。今天听了这些好听话,不知不觉气就消了,心里也觉得顺畅了,看客户也觉得顺眼了,真希望你们天天说让我开心的话!”

    在这个故事中,小雅本来是抱着把长发剪短后能够有一头清爽的短发的心理来剪发的,但在剪发之后,却发觉头发并不是自己想像的那个样子,就非常失望。这就是第一种心理过程。当她的同事开始夸奖她的短发的时候,才觉得心理开始平衡了,对客户也开始平心静气了。这个变化就是因为自己的心理得到了一定的满足,而小雅的同事正好是利用了小雅的这种心理获得了与小雅良好的沟通,同时也把小雅的心给吸引过来了。

    我们要想在社会中提高自己的魅力,就应该按照对方的实际需要和本着尊重的态度来进行沟通,就像小雅这位同事一样,必能够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从而让自己心情快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