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文集-王火序跋集(1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近年来,散文的繁荣形成中国文坛一大景观。映森,有写诗的基础,这是一种优势!他现在喜欢写散文,而且常读从古到今的散文大师和名家的作品,向中国的大师和名家也向外国的大师和名家学习。看到过高山大海的人,有利于开阔眼界,懂得什么是高大与广阔,必然会在创作上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从而产生大气的作品,我为他高兴。

    文章之道,其道多端;运用之妙,在乎一心。我已年近八十,但是比我更老得多的季羡林先生说过:“写散文虽然不能说是难于上青天,但也决非轻而易行,应当经过一番磨炼,下过一番苦工,才能有所成。”这是名言。对于写散文,我至今仍觉得非我所长,且常在琢磨如何增强现代意识,以超前的眼光来审视生活,以便写出情浓意美且富于前瞻性的精锐散文来。写序至此,愿与努力耕耘、与时俱进的映森老友共勉之。

    (2002年6月于成都浣花居)

    看这一片春华秋实

    ——闻辅《芳草集》序

    我是1983年认识闻辅(文甫)老友的,那时他是四川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的一位编辑副主任。我们曾工作过一个时期,相处得很好。后来,他调四川教育出版社任副社长去了,虽不常见面,只要发现报刊上有他写的文章,我都要读一读。不过他有许多笔名,有些文章是用我生疏的笔名写的。因此,现在这本厚厚的《芳草集》原稿放在面前时,我不禁一惊:嗬,居然有这么多文章我没有读过!

    说是“一惊”,其实并不该吃惊。闻辅是个热爱写作的人,但从事编辑工作近三十年,一直致力于为他人出书。他责任心强,工作认真,想写,每每少的是时间,许多创作计划都搁置了,不少该下笔的好文章都水也似的流逝了。尽管如此,他写得还是很多的,无论顺境、逆境,无论春夏秋冬,只要能抽挤出那么点空隙,他就要“见缝插针”。《芳草集》是一个自选本,内容丰富多样,形式不拘一格,有熬夜笔耕的产物,有带病孜孜的佳作,看得出他对文学的热爱与陶醉,对写作的勤奋与执着。

    看到他比十年前显然多了点皱纹,也多了些白发。于是,面对着一位辛勤耕耘者收获来的花朵、果实,想着他那艰辛而喜悦的风采,我不能不带着感情,仔细阅读他这许多带着感情的散文。

    行文之自由自在和自然,使他的多视角、多层面、多场景的散文都发自内心,抒情、描叙及议论富于人情味,都平易近人。用自然、平和、朴实、清纯八个字来形容读后的总印象,也许是恰当的。

    “山水篇”中的三十多篇游记,在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中,流注着清晰的历史意识,景物风情,韵味旖旎。发怀古之幽思、咏时代之美奂。白马秋风的蕴蓄,青城后山的秀丽,鸟岛奇观,邛海横渡……泛现着丰富的遐想与沉思,采撷着古今的感慨与启迪,读来,美丽如画,色调斑斓。作者洋溢着饱满厚实的激情,常使人掀起低回不已的汹涌心潮,仿佛身入其境,能借壮丽的自然山水陶冶襟怀。

    坚持从生活出发,扎根于生活,立足于真实人生,“人物篇”中十九篇人物散文给我这种直感。十九篇,写古人,也写今人,以彩墨点染的笔触描绘人生图画,读来有纵横开合之气度,又有沉甸甸的沧桑变迁的感喟。

    “书影篇”中二十多篇散文评论,言之有物。闻辅是以一位有高级职称的资深编辑的身份,在捕捉和开掘出版物和影剧的韵味和价值。文中熠熠闪烁着的,是炽热情怀。他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编辑实践经验,在戏剧方面也有较深造诣。书评和影剧评论中发挥了他的所长,反映了他的爱憎与独到的体会。

    我看,真诚是这部散文集中的聚光点,也是这部散文集的灵魂。闻辅为人真诚、实在,在我印象中,是个于无声之中自奋自强、廉洁耿介颇为奇崛的人。文如其人,我总觉得这里选集的散文都是感情很真的作品。他在断断地倾吐心声,真诚的情与真诚的思紧密合在一起,既有他生命的剪影,又有他对生活的关切与坦露。因此,这些散文就不乏有一种诚实美。

    文学是寂寞、艰难的事业,同时也应该是辉煌的事业。它重在参与,只要有那许许多多矢志不渝热爱文学的人在忘我地迷恋、开拓与开掘,只要人类的精神与心灵的渴念不灭,文学就永远会伴随着人类社会一同蓬勃向前,它不会变成沙漠,更不会消亡。

    人间需要真、善、美的求索,每个真正在生活的人应当坚信,生活之树总会带给你一片浓郁的绿色。生活绝不亏待每一个真正投入并奉献过的人。把自己沉淀到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进入生活和时代的海洋,与群众同呼吸、同忧共乐,生活就会充实。你就不会心河干涸、笔头枯涩,你就会像果农对果树的精心培育,春天时有繁花满树,秋季时有硕果累累。

    我很高兴看到有闻辅这样一位热情、正派、优秀勤奋的同行者在潇洒前进!

    风神潇洒,率性而行

    ——贺祥麟文集《散文随笔卷》序

    花了三天时间,津津有味地读完了本卷数十万字的文稿,正是深夜,但心潮依然澎湃,有激动,也有解悟;有喜悦,也有感慨。窗外的雨仍在淅淅沥沥地降落,灯下听雨,与贺祥麟教授交游的一些往事一时又都浮上心头。

    那是去年10月,我们在贝尔格莱德相逢,一同出席第34届国际作家会议。这位眉发银白的老教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虽是初相识,他爽直而风趣,极易同人交流。我们似乎很快就成了老朋友。

    他英语流利,在会场上戴着“译意风”听各国作家发言,每个发言他都勤奋地用笔在本子上记下内容。他在大会上的发言,题为《时代·作家·文学创作和人文精神》,眼光广泛,内容精辟,谈了20世纪的世界文学和当前的中国文学,也谈到要真正与世界各国种种丑恶的现象和社会罪恶斗争,就必须提高各国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据我体会,他讲的人文精神,显然既包括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也包括人道主义。他说: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有的国家强调多元化是可以的,但不管怎样“多元化”,任何一国不能没有“中心”,没有中心的国家就没有凝聚力,而中心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同我闲谈间,他还说了一个论点:有人认为现代派是反人文主义的,这是极大的误解。实际上现代派优秀作品也是站在人文精神立场,无情揭露现代社会之堕落、哀叹人文精神之式微的……我们没有深入探讨什么问题,但他给我的印象是:思想活跃,博闻强记,有是非感,也有锐气。会议上有诗歌朗诵的安排。他穿一套蓝灰西装打一条红领带,朗诵的是一首爱情诗。白发老人朗诵自己的爱情诗,给人一种浓浓的浪漫主义气质,格外引人注意。朗诵前,他用英语介绍了他的爱情故事,就更使人唏嘘。他说:40年代末,我在美国求学,爱上了一位中国女留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我出于对新生祖国之向往,别了女友回到祖国。但后来朝鲜战争爆发,通信中断,一晃数十年。1986年我应邀去美教书,到处托人打听她的下落,却杳无音讯。有一次,去亚特兰大开学术会议时,特地去拜访她当年的旧居,旧居如昔,人事全非,站在楼下门首,念起旧情、想起旧事,心潮似海,热浪翻滚,写下了这首诗。故事动人心弦,诗很美,感情凝重,最末有“我在等候,我在等候,我在等候……”三个排句。朗诵完,引起听众反响。有的上来握手表示感谢,有的上来问他:后来找到人了吗?他说,找到了!她在加州住,我们通了信,还相约1987年我回国前路过加州时去看她。但一位老朋友知道后劝道,她已结婚,你何必要让一位当年如花似玉的妙龄女郎在你眼中变成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太太,破坏了你当年心目中美好的形象呢?于是,我经过思想斗争,接受了友人的劝告,没有去同她见面。这引起了争论,有同情,也有非议……白发红领带相映的贺教授显然也不禁沉醉在往事中,给我富有人情味的感觉。

    会议中,我们常有交谈的机会。近年来,有些老年人在一起,爱谈病、谈过去的坎坷、谈牢骚。他这个老头却同我一样,不是绝对不谈那些,爱谈的都是当前的热点、焦点问题,从中国到外国,从文学到社会,从教育到经济……这样,大家共同语言更多。

    会议后期,我和他与一批外国作家同去北部诺维萨德、弗尔巴斯等城市访问。在南匈边境美丽的小城松博尔那夜,开完诗朗诵会后,那些外国诗人快乐地喝酒唱歌。到十一点半时,我困倦了,他也想睡。东道主马上以贵宾相待派车送我俩去郊外一处尖顶的古堡睡觉。管事是个五十多岁微秃的人,礼貌地欢迎、接待我们。古堡楼下是华丽的餐厅、大会客室,楼上则是卧室、盥洗室,并不奢侈,却很舒适。原来这里是铁托元帅当年来松博尔狩猎时常住的别墅,现在只偶尔供贵宾寄宿。睡前,我们自然而然谈起了铁托。对铁托的评价,在南斯拉夫有人肯定,有人否定,有人对他一分为二。贺教授既看到铁托当年主政时的失误及他肇下的后遗症,同时也认为铁托无论如何是位民族英雄,除了二战中率游击队痛击法西斯侵略者外,战后几十年能同时无畏地顶住两个超级大国的重大压力,又保持了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很不容易。他的见解自然是公正的。

    会议结束,同贺教授分别那天是10月24日,我还要去访问黑山共和国,他要经瑞士回国。大家握别,那时距他登机时间已很紧迫,出乎意外地他竟要乘出租车去看望已故的南斯拉夫著名大诗人瓦斯科·波帕的夫人。因为十七年前他在贝尔格莱德时,与波帕夫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听说波帕去世后,夫人生活十分枯寂,热心肠的他就决定挤时间前去看望老友。他看重友情使我敬重。后来听说波帕夫人当天开门见到他时,悲喜交集,双手捂了脸就哭出声来……

    我同贺教授的友谊就是这样在国外建立的。回国后,我们的友谊不但保持而且竟发展起来。我在成都,未想到他那位九十四岁高龄的老母亲也住在成都。而且他的妹妹贺佩大姐竟正巧是我抗战时期在四川江津国立九中时的校友。贺教授不但是位爱国者,1950年为了新中国毅然离美返国;而且是位孝子,去年10月至今,他为了省亲,已来过两次成都。同我谈起老母时,那种人子之爱溢于言表。他两到成都,我们均见面欢谈并畅叙。不但如此,还频频通信。今年春节后,他去国外度假,简直像考察,四个半月间,先在南美智利漫游,又再到美国观光探亲,7月间才经日本东京回来。他眼勤、脑勤,手也勤,一封封信来,每封信上都将见闻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不禁想:这人年轻时如果做个记者必定出名!读他的信是一件快乐开心的事,我喜欢同他交朋友。

    贺祥麟教授1921年生,比我大三岁,西南联大外文系毕业,美国艾莫黎大学文学硕士,美国新英格兰学院名誉文学博士。1950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广西大学、广西师院和广西师大,曾任民进广西自治区区委会主委、广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广西分会副主席、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广西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曾先后在美国威克森林大学及美国新英格兰学院讲学任客座教授。

    有人说过:“对一个作家不了解,那只可能看到他作品的一半。”这是我写上面这些的原因。但这句话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对一个作家的作品不了解,你也只能看到这个作家的一半。”我读了这卷几十万字的散文随笔,感到对他的了解又加深了不少。他不但学有所长、有所成,而且风神潇洒、率性而行,于是就有下面这些片断的读后感了。

    文如其人,是有一定道理的。

    他的散文随笔自行其是,言之有物,有的写得有智慧,有的写得有情调,有的有理性和良心的责问,有的给人以知识和新鲜的见闻,有的记下史料,总的来说,都有思想,有见解,有个性。正因如此,读来不但受到吸引,而且不断感到作者热情灼人,能体会到作者学识、见识、阅历、胸怀融化于文章中的人格境界。

    他的散文随笔,写得十分真诚。一位对散文很有见地的散文家说过:“散文之道无他。写自家的真感受,发他人未曾发的议论而已。”深感受才有真情,真感受才有真议论。他始终以一双锐利的眼关注着天下,关注着过去和今天,眼睛背后的心地广阔得很,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发现和描写真善美,去批揭假恶丑。感受真切,情愫真诚,观点真实。他的散文随笔并不以舞文弄墨讲究辞藻的华丽为胜,但功力自到,由于发之于心,出之于胸臆,泻之于笔端,朴素自然,每每无雕凿粉饰,无矫情与做作,无匠气,可贵的是一个“真”字,即使信手写来,也实实在在,娓娓袅袅有其自己的独有风格。

    他的散文随笔,写得放松和自由,写得通俗有趣,滔滔呵成,丰富复杂也明白如话。笔调从容,心态闲适,读来生动活泼,常常有幽默感妙趣横生,一如听他谈话,决不枯燥乏味,读时使你发出会心的微笑,笔墨情趣,常多回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