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杰克顺利地从中学毕业,离开了这所中学,却仍然能与利普、里斯这两位好友在普林斯顿大学见面。在大学开学之前,有一段很长的假期,可以到海恩尼的别墅去享受游泳、驾游艇、打网球的乐趣。但是,杰克听从父亲的安排,暑假要去听拉斯基教授社会主义的课程。最终杰克按照计划,起程前往伦敦。拉斯基教授还记得杰克的哥哥——乔的表现,他说:“你的哥哥是一位擅长辩论的好学生。”
在第一次见面时,拉斯基教授立刻提到大哥乔,这难免在杰克心中已燃起了一争长短的雄心。在拉斯基教授家中,杰克常会见到许多知名学者、作家、革命家等。杰克对他们十分好奇,很希望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然而却事与愿违。
杰克因为水土不服,生了场重病,因此,伦敦之行就这样草草结束了。杰克患的是肝病,后来又转成黄疸。在举目无亲的异国生病,更使杰克感到寂寞与难过,好不容易得到医生的许可,他立刻从伦敦出发回到海恩尼的别墅中。
杰克的假期大半是在床上度过的,这个盼望已久的夏季就在枯燥无聊中消逝了。秋天来临,普林斯顿已经开学,但杰克的病还未痊愈,他躺在床上干着急。一直到开学好几个星期之后,才得到医生的许可,到普林斯顿大学去上课。
来到这所闻名遐迩的大学,抬头打量着眼前这栋具有古老传统的建筑物,杰克不由得涌起一阵喜悦,心砰砰地跳着。或许是一方面庆幸自己的康复,另一方面则是高兴自己终于跨进了大学之门。在普林斯顿大学,杰克仍与杰特时代的老友——里斯、利普同住一个房间。
无论从那一方面来说,这间房子都不是间舒适的房间。房间里摆放着些旧家具,窗帘也不好看,墙上的油漆早已经褪色。最重要的是,洗脸的地方在地下室,为了洗个脸要上上下下爬75级楼梯。
其实,当时杰克只要多付一点房租,就可以租到更好、更豪华的房子。因为里斯和利普的经济情况都不太宽裕,杰克不会因为漂亮的房子而选择放弃和老朋友在一起。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生活,从表面上来看,大致还算是顺利。杰克虽然希望能立刻参加体育活动,但为了慎重起见仍然没有参加。里斯与利普则早就参加了,杰克在这段期间练练拳,偶尔也为利普服务,例如:在他参加比赛前替他按摩,或者在比赛途中为他加油,或者提供各种忠告。
然而,这种情形没能维持多久。圣诞节的时候,他的肝病又复发了,医生警告他:“在这个冬天,你最好到亚利桑那州一带去疗养,不可以勉强运动或做太多的活动。”
这个冬天直到第二年的春天,对杰克而言实在是太漫长了。像他这种原本活跃在运动场上的青年,要他过着安静的疗养生活,实在是件很痛苦的事,因为担心旧病复发,只好耐心地忍受着。由于他严格遵照医生的嘱咐,安心静养,所以当夏天来临时,他的健康已经完全恢复了。
新学期已快开始,但杰克反而感到烦恼。因为他即使回到普林斯顿大学去,也不能再与利普、里斯念同一年级了,他因为请假太多,必须留级一年。杰克心想与其留级一年,还不如不回普林斯顿大学。
父亲非常了解他的心情,曾写了一封信给杰克,问他要不要转到哈佛去上学,杰克没有拒绝的父亲这次建议,他终于正式成为哈佛的学生了。
进入哈佛大学
1936年9月,杰克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波士顿。最高兴的莫过于外祖父,他仍住在波士顿。而祖父帕特里克早在1929年就已去世了。
兴奋异常的外祖父望着刚从病中痊愈的孙子,从头看到脚,感觉非常满意。外祖父认为杰克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有为青年。“我有九个孙子,如今可以看到的只有乔,现在你来了,我的满足感已经从原来的九分之一,升为九分之二了。”
“可爱的弗兹”常常会面露微笑地对杰克这么说,从老人家的表情看来,确实是高兴极了。哈佛大学位于波士顿近郊一个名叫剑桥的小镇上,它是美国最古老的一所大学,建于独立战争前140年(1636年),是由当时的清教徒所创办的。那些清教徒把这个小地方取名剑桥,就是因为他们怀着很大的希望,希望这所大学能与英国的剑桥大学一样成为世界闻名的学府。
事实上,哈佛大学的地位确实不逊于英国的牛津及剑桥大学。英国这两所大学培育出不少英国的领袖人物,同样的,哈佛大学也培育出美国政治、经济、学术等各方面的领导人才。
杰克进入这所具有辉煌历史与传统的大学后,是否能一改他过去的作风,痛下决心认真念书呢?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这么做。成为哈佛大学新人的杰克,最热衷的仍然是体育,足球、游泳、高尔夫等样样都是他所喜爱的,因此,他主动参加各种社团。
一位正在看新生练习足球的教练,对他身边的朋友说:“你看那位如何?是不可多得之才,现在正在那边跑的年轻人,就是那位中锋,将来一定可以训练成优秀的体育选手。”这位教练所指的青年,就是后来哈佛大学足球队的灵魂人物——托巴·麦克唐纳。
“喂,你看那个排骨,人虽瘦,斗志却很旺盛,球也传得不错,只是以那种身材踢足球,似乎有点吃不消。”
现在他们注意到的是杰克。杰克原本就不是那种体格健壮的类型,再加上最近长期卧病在床,外表上来看,当然不够强壮。杰克身高是183厘米,勉强还算可以,就是体重太轻不能配合。像他这种条件,对一位足球选手来说,实在是相当不利的。但是杰克不会因为这一点小挫折而放弃,他还是参加了一年级的球队,进行激烈而辛苦的练习。
最令人高兴的一件事,是他因为参加足球队而认识了托巴·麦克唐纳这个好朋友,大家都叫他托比。托比后来成为马萨诸塞州的众议员。不久之后,他们两个人就成为室友,形影不离经常一起活动。
杰克非常佩服托比在足球方面的天赋,他总是看托比的神色而行动,同时也经常向他讨教。在一次足球练习之后,杰克一边淋浴,一边对站在身边的托比说:“托比,我有件事想请你帮忙。”
“什么事,怎么这么客气?”
“我是想麻烦你,帮我练习传球。”
“咦?你可真奇怪。传球不是你最拿手的吗?”
“为了弥补我体重过轻的缺点,我必须练好一项绝技,希望将来能够凭借这一点进入校队。我的传球还算不错,我想再下工夫练习,希望到时没有人能比得上我。”
托比听完话,立刻表示赞成。从此以后,每天黄昏时,都可以在运动场上看到他们两个在认真练习传球的场景。没有多久,技巧娴熟配合默契的二人,果然受到高年级老师的注意,偶尔也被叫去作为练习的对象,这使得他们在同学面前大出风头。
杰克虽然一直拼命地练习足球,但限于体重过轻的缘故,最后还是没能成为校队的一员。这对他来说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是,杰克并未因此而灰心,他仍然没有放弃练习。终于,有一天因为他过分激烈的练球,背部受到严重的外伤。这次受伤,后来几乎令他因此而丧命。
事实上,并非每一个哈佛大学的学生都只热衷于体育,他们对于世界局势、国家大事也相当的关心。在1930年下半年,国际形势越来越险恶,社会也日趋混乱。希特勒在欧洲的野心昭然若揭,西班牙又发生内战,各国之间的形势日趋紧张。在亚洲方面,日本在1937年的夏季开始侵略中国。
哈佛学子经常围在收音机旁,收听罗斯福总统的广播或者是希特勒发表的激烈演说。同时,校园中存在着和平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自由主义等派系的区分。但杰克却未参加这些活动。也许,当时的杰克对政治并不太感兴趣。
至于学业成绩方面,杰克还是没有积极的表现,虽然还不至不及格,但平均成绩总是C,所以在功课上,杰克称不上优秀。直到1937年,也就是大二那年夏天,他的情况才有一些转变。那年夏天,杰克与里斯·布林克斯前往动荡不安的欧洲旅行。
在意大利,他们去攀登维苏威火山;在西班牙,他们欣赏斗牛表演;在巴黎,他们去凭吊拿破仑的坟墓、参观罗浮美术馆。也曾在路旁的露天咖啡店坐下来,一边品尝着充满浓郁香味的咖啡,一边与身边的法国人闲聊。表面上,他们似乎与普通观光旅客没有什么区别,但事实上,这两个年轻人都没有忘记自己大学生的身份,因此,每到一处,他们都很认真地用心去观察、去思考。
在意大利,他们发现法西斯主义竟然深受该国人民的欢迎;在西班牙,他们深深地了解到以往对这个国家的认识是多么浮浅,尤其对于佛朗哥与政府军队及教会的关系更是知之甚少。因此,这次旅行杰克的收获实在不少。
到了秋天,杰克又回到学校,他开始认真的学习。正是这次欧洲之旅,让他深切地感觉到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与实际上的国际状况,仍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从此以后,杰克更注意看报纸,同时,也阅读不少政治理论的书籍。曾有一位教授评价杰克说:“肯尼迪的学习方式,在准备方面还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但是,他在各方面的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他如果做研究工作那是再好不过了。”
外交官实习生
就在杰克和同学去欧洲旅行的这一年,罗斯福总统委派肯尼迪的父亲出任驻英大使。这个职位是当时美国外交人员所期望的最高职位。一位爱尔兰移民的子孙,同时又是天主教徒,却被任命为驻英大使,这确实是令许多人惊讶的人事指派。这一来,约瑟夫·肯尼迪不但拥有巨额财富,同时也拥有令人称羡的职位。
不久,约瑟夫就带着夫人以及凯瑟琳、帕特里夏、爱德华等住进了伦敦的公寓。从此一家人就分住英美两国。由于父亲出任驻英大使的关系,使得这个家庭的子女能够得到扩大国际视野的机会。尤其是对杰克而言,这正是他研究国际问题的绝佳良机。
杰克由于尚未从哈佛大学毕业,无法随着父亲长时间住在英国,不过,前往伦敦的机会却从此增多。例如1939的初秋到冬季,杰克就是在英国及欧洲度过的。
此时,正值“二战”爆发前夕,欧洲的气氛十分紧张,杰克所见所闻,又与1937年的夏季欧洲之旅完全不同,这里到处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感受,对杰克而言,这次的收获也相当丰富。
在这半年中,杰克做了哪些事呢?约瑟夫大使就任以后,一直觉得大使馆中的人手不足,再加上当时国际关系紧张,几乎天天都有新消息或出现某种新情势,需要向本国政府报告的文件相当多,工作极为忙碌。
长子乔本来还能帮助父亲处理一些事情,但是,如今乔也开始向政坛进军。1939年正好是美国民主党提名总统候选人大会的前一年,因此,乔无法一直待在伦敦,他必须回国为自己的前途活动。
杰克一方面想帮助父亲,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这些工作可以扩大自己的视野,非常理想,因此,在得到学校的许可之后,就立即来到伦敦。约瑟夫面对前来助阵的次子,所下达的工作命令是:“我希望你能到各国去,然后把你所观察到的事向我报告。你最好能访问各阶层的人。这是你学习的最好机会,如果你对这份工作感兴趣的话,将来也可以当外交官。”
杰克听着父亲的指示,心想当外交官也很不错啊,对肯尼迪家族而言,长子乔献身政治已成定局,次子杰克的前途则还是个未知数,就连杰克本人都还未决定将来要做什么事。
杰克遵照父亲的命令,首先来到法国巴黎。他住进美国驻法大使馆的官邸。后来他又到了波兰,在波兰停留了两三个星期。利用这段时间,杰克访问了很多有名的、无名的波兰人,例如外交官、新闻记者等,探听当时波兰与德国的状况。当时的波、德正为了国境上领土的归属权而交恶,彼此的敌对意识日渐加深。杰克把这件事写成一份报告,呈给父亲:
“波兰人对于这个问题,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都反对为了领土问题而与德国开战,这是我所感受到的最强烈的印象。”杰克所做的报告的最大特色就是冷静、客观,而且他的看法颇具弹性,并不局限于某一种立场。这种冷静、客观的个性是他的特色之一。在这一方面,乔就比不上杰克。乔容易冲动,判断问题会受感情的影响,不像杰克那样知道做某些改变,乔较缺乏这种弹性。
“二战”前夕
夏天很快结束了,杰克必须回到美国。欧洲的形势越来越严重,各国政府对于民众期望和平的愿望似乎都置之不理,开始积极地准备应战。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正式入侵波兰,画着“卐”字符号的德国坦克、飞机,毫不留情地攻打这个国家的城市。
9月3日,与波兰订有安全防卫条约的英国和法国正式对德宣战。当日半夜时分,约瑟夫大使官邸的电话铃声划破了黑暗的寂静,拿起话筒的大使脸色突然变得凝重而紧张。原来电话的另一端正向他报告一艘在大西洋航行的英船“亚瑟尼亚号”,在格拉斯哥附近的海面上受到德国潜水艇的攻击而沉没的消息。
那个紧张的声音依然在继续报告这个噩耗:“如果仅是如此,与我国仍然没有直接的影响,可是在亚瑟尼亚号上,却载有两百多名的美国乘客。”满载中立国乘客的客轮受到攻击,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但现在已没有时间去评论这种攻击行为是否应该,大使只是立即要求对方进一步的报告罹难人员的救助情况。
“救援的船只现在正驶往出事地点,目前情况不明,不知能救起几个人。如果有人被救起,一定会送往格拉斯哥的医院去治疗的。”
“哦。我知道了,谢谢你,辛苦了!我马上就派人去处理生还者的事情。不过,还请你继续照顾那些罹难人员!”放下电话的约瑟夫大使在心中盘算了一下。约瑟夫来到杰克的房外轻敲着房门。他原本不想打扰这几天工作异常辛苦的杰克,然而此刻事情紧急。
听到敲门声,杰克半睡半醒地下了床,打开房门,睁着一对惺忪的睡眼,注视着门外的父亲:“杰克,我知道你现在很累,但情况紧急,你马上准备行装。现在你先穿上衣服,让我来告诉你具体的情形。”
杰克迅速准备着随身携带的行装,就在他准备及穿衣服时,父亲已简单扼要地把这一事件说了一遍。同时,要他立刻赶往格拉斯哥,去帮忙处理搭乘“亚瑟尼亚号”的美国人的事情。“幸存者一定都很激动,所以你必须保持冷静,而且要随机应变。另外,别忘了把沉船当时的情形调查清楚。同时,不要忘了随时向我报告。”
来到格拉斯哥,杰克所见到的是前所末见的混乱、悲惨场面。由于客船被击沉时还发生爆炸,因此当场就死了12个美国人。其余的幸存者虽被救起,但绝大部分都受了伤。因此,整个医院里只见医生及护士们来去穿梭地忙碌着,这种情形更加深了杰克对战争恐怖的印象。
杰克首先向伦敦的大使馆报告死亡者的名单,并对死难者的家属深表哀悼之意,接着又去安慰受伤者。杰克特别注意这些伤者的吃、穿方面的情形,然后再挤出时间去了解船被击沉时的状况,他了解的主要对象就是当时船上的船员及乘客。
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些美国人送回国内。因为“亚瑟尼亚号”的幸存者最盼望的就是早日安全回到自己的祖国。杰克与伦敦方面紧急联络后,得到的确切答复是将尽快派“欧里巴号”赶到格拉斯哥,护送生还者回到纽约。
但是这些生还者对于这个安排并不满意,他们要求政府给予安全保障。也许是因为情绪太激动了,他们提出的要求都是随意而任性的,想要说服他们,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了说服他们,杰克觉得头都要炸裂了。好不容易才把他们安抚下来,答应乘“欧里巴号”。可是,杰克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又立即搭火车赶回伦敦。杰克已经是筋疲力尽了,但是,一股关心这场战争未来的发展及祖国将来命运的力量,使他支持下去。
畅销书作者
沉船事件过了两三个星期之后,杰克才回到哈佛大学继续他未完成的学业,算来他离开哈佛已半年有余了。这时的杰克已经是22岁的高年级学生。在过去的半年中,他为了帮助父亲到处奔波,这种体验给予他新的印象与信心。
回到学校后,杰克开始担心起自己的功课。为了追赶落后半年多的功课,杰克比其他的学生更用功,准备更多的讲义,可是他一点都不觉得辛苦。由于对功课的态度重视了,杰克的成绩提升很快,以前成绩是C的科目,如今都是B,有的甚至还拿到A。
当时指导杰克的教授们对杰克评价说:“肯尼迪从伦敦回来以后,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长大了也稳重了,他的智力比以前成熟,反应也比较敏锐。”这时,杰克正在积极准备他的毕业论文。
在这段期间,杰克每天都到学校图书馆去查看英国国会及外交部的记录,同时也仔细地阅读英国报纸和经济杂志。他常常工作到很晚,托比虽然偶尔会邀请杰克去参加派对,但杰克多半都拒绝了。1940年初春,杰克终于完成了这部苦心撰写的论文,送请指导教授审阅。
严格地说,这到底还是学生的毕业论文,有些地方用词不当,整篇文章的结构也不是很成熟,而且有的地方叙述得太繁琐,但就整体而言,仍然是一篇好论文。这篇论文给指导教授印象最深的是:杰克已能够用成熟、冷静的眼光来观察事情。
美国什么时候卷入这次欧洲的动乱,没有人知道。在美国国内,有人主张应该参战,也有人极力反对。总之,大家都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注视着大西洋彼岸的形势变化。1940年6月,杰克在这种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中,从哈佛大学毕业。毕业典礼的一切程序都是依照惯例进行,杰克的母亲和妹妹们都赶来参加他的毕业典礼。
“哥哥,恭喜您!穿上学士服的杰克,才像是我的哥哥。”与杰克感情最好的妹妹凯瑟琳,以一种半开玩笑的口吻说着。母亲罗丝望着穿上学士服的儿子,显得非常高兴:“你还得了优等奖啊。来,把奖状拿给我看看!啊,政治学优等生!如果你父亲能来参加典礼的话,看到这张奖状,一定非常高兴!”
身为父亲的约瑟夫,在这种日渐紧张的国际局势中,实在无法前来参加杰克的毕业典礼。“啊,对了,我今天收到父亲打来的祝贺电报。妈妈,您看!”
杰克从口袋中拿出一张纸,罗丝接过去,慢慢地念着:“‘对于你,我早就清楚知道:第一,你非常聪明。第二,你是位了不起的人才!’啊!杰克,你看你父亲这么高兴,好极了,杰克,你总算是有始有终地走完了这个阶段!”
“妈妈,现在还不能说是走完了,我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呢!”
“你说得也有道理。”母亲高兴地说。
“哥哥,你从现在开始要做什么?是不是打算先痛快地玩一阵子?”望着哥哥严肃的神色,妹妹帕特里夏故意逗他说。
“当然!我很想好好地玩玩,去年夏天连游泳的时间都没有,今年我打算好好地游一游。”
“好,你可以尽情地游。”帕特里夏以一种很大方的口气说。这下子把大家都逗笑了。
虽然,他们表面上都这么轻松地谈笑着,但事实上,每个人的心里都在担心着往后国际上的局势发展,担心到现在这种和平、幸福的日子到底还能维持多久。
杰克知道自己所写的毕业论文会带给众人很大的震撼。因此,他计划把这份论文重新加以修改、补充,然后出版。
对他的这个计划,哈佛大学的指导老师和在伦敦的父亲都深表赞同。毕业典礼之后没多久,7月,杰克撰写的《英国为何沉睡》这本书问世了。出版以后,销路出乎意料地好,美国国内就销售了4万本,在英国也卖出4万本。顷刻之间,成为一本畅销书。
约瑟夫大使对于儿子的成功自然深感得意,他甚至还送给英国女王、丘吉尔首相和杰克以前的老师——拉斯基教授每人一本。“这本书受到知识阶层的一致好评,对于你的将来很有帮助!”这是1940年8月约瑟夫大使写给杰克信中的一段话。
爸爸的话
1940年夏天,肯尼迪家族的九个孩子,齐聚在海恩尼别墅。这也是九个人在一起享受的最后一个暑假。乔为了将来能成为一位政治家,目前正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继续充实知识;23岁的杰克是一位畅销书的青年作家;凯瑟琳则是华盛顿泰晤士报的记者。有这么优秀的哥哥姐姐做榜样,因此海恩尼的夏天生活,他们都过得很愉快,也很充实。
他们玩高尔夫球、足球,驾驶游艇、游泳,也常聚在一起辩论。吃饭时是他们话题最多的时候。国内政治、国际问题固然是他们讨论的对象,至于书籍的出版、电影、运动也是他们热衷的话题。总之,他们讨论的范围广泛,过程又活泼有趣。这种情形常使来访的朋友深受感动。
有人说:“像这样的家庭,在美国国内是不容易找到的。”当时曾是肯尼迪家朋友的最高法院推事道格拉斯,曾经对这个大家庭子女们相处的融洽,有过下面的评论:“一般小孩子长大之后,都是到家庭外面去寻找快乐或刺激。可是肯尼迪家族的这些年轻人却不同,他们在自己的家里就可以找到更多快乐、刺激的事。”
碧绿的海洋,洁净的沙滩,舒适的别墅,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炎热的夏天,自然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但是,全家人却为单独留在伦敦的父亲——约瑟夫大使而担心,当时伦敦正受到德国猛烈的空袭,有时德国甚至会派出1000架飞机的大型机队来轰炸,父亲的处境实在令人担忧。
他每年都会有几次回国述职,每次回国都成为新闻记者们包围的对象,向他打听伦敦遭受德国飞机轰炸的情形。对于这种问题,约瑟夫大使从不直接回答。皱皱眉头简单地说:“如果你们能够亲身去体验一下,就会了解我坚决反对美国参战的理由了。”
约瑟夫大使对英国未来的前途抱着消极的看法。他虽然支持美国援助英国,但反对美国卷入这场战争。对杰克来说,偶尔回家一趟的约瑟夫大使,仍像以前一样是最好的讨论对象。杰克从哈佛毕业之后,原本打算进入耶鲁大学研究所继续深造,但如今又考虑到很多其他的事,所以有些犹豫不决。
杰克原来就对历史很感兴趣,曾经打算成为一位大学的历史教授。可是,当他的著作成为畅销书之后,他又改变了主意,现在他想当一位新闻记者,靠着一支笔杆成为民众的喉舌。就这样,他考虑的事情很多,喜欢做的事情也很多,真正要他下定决心选择做什么时,他又有点拿不定主意。比如,杰克对政治方面很有兴趣,可是大哥乔已经向这一方面发展了,杰克就不想再投入,以免将来兄弟还要相争。
有天晚上,杰克去找父亲商量自己对未来的打算。
“你不是计划秋天就到耶鲁大学念研究生吗?”
“本来是的,可是现在我又改变主意了。”
“为什么?”
“我自己也不知道。也许我说的话很令人困惑不解,我只觉得很想做点别的事,可是到底要做什么,我也不知道。”
“不,这种情形我很了解,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一段时期的。像你这样的年纪,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可行性,事实上,只要你想做一件事情,一定可以做得到的。我不希望你成为一位思维狭隘的专家,你为什么不从自己最不擅长的事情着手,下苦功来学习呢?比如,做生意。”
“行吗?不过,对于这方面我也觉得很不错。因为我认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经济、商业方面的知识,所以……”
投笔从戎
在没有明确的目标的情况下,杰克进入斯坦福大学的商学研究所读书。杰克在真正进入研究所之后才发现自己无论怎样都不能对商学产生兴趣。好不容易熬过6个月,学期结束了,也就是1941年的2月,杰克出门旅行,这次他所去的地方,是以前从没有去过的南美洲。
他去了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国家,对于每一个国家的特色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然而在这次轻松的旅行中,杰克并不觉得满足。因为当时欧洲的战火已经蔓延到巴尔干半岛和苏联,因此,美国参战已是迟早的问题。
去年年底的时候,父亲约瑟夫辞掉了驻英大使的职务。因为他对英国的未来没有信心,因而反对美国参战,经常发表言论,结果这些随口所说的话,却经常被一些新闻记者刊登在报纸上,使他的立场越来越为难。
但是,杰克这时的想法却与父亲、哥哥截然不同,他认为美国与德国终有一战,这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既然如此,就应该早作准备。旅行回来的杰克已没有心情再回到学校去了,他认为自己应该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对美国参与欧洲战事一直持反对态度的哥哥乔,此时停止了在哈佛研究所的功课,而去应征海军航空队,准备7月就从军。杰克也希望能参加航空队,但是在大学时代由于背部受过伤,他自知即使前去也不会录取,所以他转向陆军去应征,遗憾的是,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未能通过体格检查。
普通人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会放弃当兵的念头,但杰克不同。虽然他并不是对军队特别热爱,但却希望能够为国家效力。为此,他决定去求助医生。
“医生,请问我背部的旧伤有没有办法治愈呢?”
“我看没有这个必要。只要你不做太繁重的工作,自然会慢慢痊愈的。”
“我不知道现在要做的事是不是很繁重,我很希望能够从军。”
“什么,你要从军?”医生颇为吃惊地看着杰克,“在我看来,你还是打消这个念头吧,打仗不是游戏!”
“这一点我也很清楚,所以我才来拜访您。如果有什么补救的办法的话,请你告诉我,只要通过体格检查就行!”
这位医生被杰克这种从军报国的热忱所感动,说:“好!既然你有这种决心,就让我来为你想办法吧,不过,你必须要忍耐,因为这是需要耐心的。”的确,这种矫正训练需要坚忍的耐力,在这5个月期间,杰克每天都在庭院中用手抓着树枝,让身体悬空,同时还练习举重,此外每天要跑上三四公里的路。
杰克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终于通过体检,也如愿以偿地进入海军。就在这一年的9月,他拿到了海军将校的派令。杰克被分派到华盛顿的情报部,他的任务是为海军军官们撰写新闻稿。
海军方面考虑到杰克23岁就写出一本畅销书,让他来担任这种工作是最适合不过了。事实上,杰克本人对这份工作却非常不满意。他5个月的艰苦锻炼,难道仅仅是为了来撰写新闻稿的吗?即使不能驾驶飞机,至少也可以到军舰上去接受实际战斗的训练,否则参加海军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这个工作到底要做到什么时候?”有一天,杰克终于忍耐不住,跑去问他的长官。
“你不要小看这个工作,它是很重要的,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你应该引以为荣才对。”
“是吗?如果是在平时,我会喜欢这个工作,但是在目前这种国际局势中,我实在没有心情做这样的事。”
“现实情况是我们还没有参战,如果将来参战的话,你一定有机会实现你的愿望,但现在别心急,慢慢地等。”杰克虽然满肚子的牢骚,但也没有办法,只好认真撰写他的新闻稿。此时,杰克的哥哥乔,已经在佛罗里达州接受驾驶飞机的训练。
在这个时刻,不只肯尼迪家的兄弟,同时还有很多美国青年都放下了他们的学业或工作入伍。这种情形不只在美国,在欧洲、亚洲已有不少青年为国牺牲了。
日本强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在世界舆论上,与德国一样,同样被指责为侵略者。这时美日关系日趋恶劣,美国为了制裁日本,对日本采取经济封锁政策。日本为了得到石油等战略物资,派军队强行占领婆罗洲,如此一来,更引起西欧各国的愤慨。
为了调和越来越恶化的美日关系,日本派了海军大将野村吉三郎,出任驻美大使。此时双方都在加紧作战准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