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与净土-净土思想与现代生活(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如何健全人生净土?

    实践眼耳鼻舌的净土。

    实践行住坐卧的净土。

    实践人际间的和谐净土。

    实践居家环境的净土。

    实践思想见解上的净土。

    实践心田识海的净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每一尊佛都有每一尊佛的净土,释迦牟尼佛以三劫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来完成他的净土。阿弥陀佛以四十八大愿,去实践他的极乐净土。东方药师佛以他的十二大愿,来实践东方琉璃净土。一切诸佛如来及圣贤,都以他们的慈悲愿力,来完成他们的净土。那么,我们要如何完成自己的净土呢?

    一、如何建立人生净土

    1.实践眼耳鼻舌的净土: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世间种种不惯的事情时,就想到“眼不见为净”,但实际上心里却无法清净。我们不是聋子,对于刺耳之音、逆耳之言,不得不听。所以实践人生净土,首先要把眼、耳、鼻、舌的净土庄严起来,经常以慈悲的眼睛视众生,与人关注、给人温馨、对人瞻仰。常说良言美语使人欢喜,说帮助慰勉的话,说有建设性的话,说鼓励赞美的话。时常面带微笑,流露慈悲,布施祥和。如此,人人皆具慈悲的眼睛,温暖的微笑,以及良言美语,就是人生的净土。佛教有四句偈说:

    面上无瞋是供养,口里无瞋出妙香;

    心上无瞋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2.实践行住坐卧的净土:如果我们的行人车辆,都能遵守交通规则,不争先恐后,不违规犯法,一切都守秩序,此即行的净土。日常生活里,能够做到举止安详、进退有礼,一切落落大方,就是行、住、坐、卧的净土。佛教讲四威仪,所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如能持恒实践,则行住坐卧,举手投足,处处都是净土。

    有一初学青年请教赵州禅师道:“我是刚入门的求道者,诚恳地请求老师给予一些特别地指教。”

    赵州禅师道:“你吃过早饭没有?”

    “谢谢,用过了。”

    “那么,去把自己的碗筷洗干净吧!”

    “洗干净了。”

    “请将地清扫一下吧!”

    初学青年终于非常不满意地道:“难道洗碗扫地以外,老师就没有别的禅法教我吗?”

    赵州禅师也很不客气地说道:“我不知道除洗碗扫地以外,还有什么禅法?”

    禅,离开不了生活,穿衣吃饭是禅,搬柴运水也是禅,一个人不把生活照顾好,禅安住在什么地方呢?

    碗不洗,地不扫,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生死怎么能解脱呢?

    有诗云:

    粥罢令教洗钵盂,豁然心地自相符;

    而今参饱丛林客,且道其间有悟无。

    3.实践人际间的和谐净土:人与人之间的不愉快、不融洽、有误解、有怨隙,都是由于彼此之间有着一道无形的鸿沟及高墙,使人际关系日渐疏离隔阂。人与人之间必须加强沟通、交流,增进谅解、同情、友爱、互助。彼此交往,要开诚布公,礼尚往来,常以幽默做润滑剂、开心果,才能化解紧张误会,增进团结合作。如此,净土即在人我之间。

    松云禅师出家学禅后,因为挂念年老的母亲无人照顾,就自己建了一座禅舍,带着母亲同住。松云禅师每天除了参禅打坐以外,就是帮人抄写佛经,赚些生活费用。有时上街为母亲买些鱼肉,街上人总指着他说:“你们看那个酒肉和尚!”

    松云禅师不去解释,因为他不介意别人的闲言碎语,但他母亲放不下别人的批评,因此也跟着出家食素。

    一天,有一位美丽的小姐在路上遇到他,为其庄严的仪表所感动,请他到家中说法,松云禅师没有推辞,以为说法是好事,但事后别人传言,说有人亲眼见到松云禅师到妓院去嫖娼。

    乡人捣毁他的禅舍,赶他离开。松云禅师不得已,只好把母亲托人代养,自己出外云游参访。事经年余,母亲因思儿成病,未几病重过世,乡人不知松云禅师何去,只得草草收殓,等松云禅师回来再奉行安葬。

    不久,松云禅师回来,在母亲灵柩前站了许久,然后用手杖敲打棺木说道:“慈爱的母亲!孩儿回来了!”

    说完,他又学母亲的口气道:“松云!看你完成禅道回来,母亲很高兴!”

    “是的!母亲!”松云又自语道:“孩儿以此禅道,回向您上生佛国,不要再来人间受苦受气,我也和您一样高兴!”

    松云禅师说后,接着对众人道:“丧礼已毕,可以安葬!”这一年母亲68岁,松云禅师30岁。

    松云禅师56岁的时候预知时至,他召集弟子辞别,并在母亲遗像前上香,写下一首偈语:“人间逆旅,五十六年;雨过天青,一轮月圆。”写后,安详而逝。

    世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与好坏,就有光明与黑暗,说好的未必好,说坏的未必坏。松云禅师的冤屈,助长他的禅道;母亲的病逝,回报她的佛国安养。只要有禅,有净土,就没有悲苦,就没有怨恨。

    一个人内心没有净土,很容易为外物所牵,被外境所转。喜怒哀乐,都受别人控制,自己不能做主。这种没有定见,不能自我肯定的人生,必然是非常痛苦的。

    “小姐,你的衣服好漂亮噢!”她听了就高兴。其实衣服漂亮与人的容貌气质又有多少关系呢?所以对别人语言上的赞美或批评,要能淡然处之。

    人生在世,为了生活不得不工作,工作中难免有委屈与艰难困苦之处,但大多数人都嫌别人不好:警察不好,多管闲事;老师不好,没有认真教学;学生不好,不肯用功读书;领导不好,不照顾下属;职员不好,不认真办公……世界上的好人,究竟都到哪里去了?

    只要对别人的指摘转化为对自我的检讨,一切从要求自己做起,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马上改观,而觉得人人皆有他的特长,个个都有善良的一面。这样一想,就能主动负责,甚至公而忘私,舍己为群,把公家或老板与自己视为一体,如此工作才会有兴趣、有成就。

    过去,我们到公家机关办个手续,常因为办事员的磨难,再三往返奔波,办一次手续往往费时好几天,甚至好几个礼拜。台湾《青年守则》里第十条是:“助人为快乐之本”,但是有些人没有这个观念,反而以“折磨人为快乐之本”,表示他有权力可以摆布别人。这种想法不是愚痴,就是病态。

    统一企业公司故董事长吴修齐曾说:“事业若要成功其实很简单,当初我也只是一个小职员,看到乡下人来办事,发现他们不认识字,不会填表格,我就主动去帮他们填写。我一直给人方便,与人结缘,在工作上认真努力,大概就是我事业成功的原因吧。”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临终时,亲戚、朋友、学生来探望他,他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谢谢你们。”说完眼睛一闭就往生了。他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不管在什么时候,甚至到临终的最后一刻,对人间还是如此的关怀,如此的亲切,如此的友爱,如此的有礼。

    4.实践居家环境的净土:居家要宁静整洁,环境卫生美化,才是生活的净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除了庄严自己心理的净土,还有四色莲花、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八功德水等环境的庄严、美化。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出和雅音以音乐来改变人的气质。极乐世界也是黄金铺地,并以七宝装饰楼阁。可以说阿弥陀佛不但是个伟大的工程师,也是最优秀的环保局长。

    为了真正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不能光从物质上比高下,应该从精神上来分优劣。看谁的家庭最慈悲高雅,谁的家居环境最美好、最清洁,谁的家庭最有道德、情操和文化素质。

    5.实践思想见解上的净土:在见解上有见解上的烦恼、愚痴,思想上有思想上的烦恼、愚痴,要建立净土,净化思想与见解是非常重要的。

    要实践思想与见解上的净土,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一肯回头:佛教讲回头是岸,回头就是我们思想、见解上的净土。

    南泉普愿禅师有一次在打坐时,突然大吼一声,把侍者吓了一跳,赶紧走到南泉禅师的身旁,南泉禅师说:“你去涅槃堂看看,是不是有人逝世了?”

    侍者走到半路上,碰巧遇到涅槃堂的堂主,于是相偕一同去报告南泉禅师:“刚才有一位云水参学的禅僧圆寂了。”侍者和堂主话刚说完,却见一知客僧匆匆地跑来,向南泉禅师道:“刚才圆寂的禅僧又复活了。”

    南泉禅师问道:“那位逝世的禅僧既已活转过来,现在怎么样啦?”

    知客僧道:“他很想见见老师,但那是一个不知修福,不肯结缘的人。”

    于是南泉禅师就到涅槃堂见生病的禅僧,并问道:“方才你到哪里去?”

    病僧回答道:“我到阴间去了!”

    南泉禅师道:“阴间的情形如何?”

    病僧道:“我大约走了一百里路的时候,就手脚疼痛得走不动,尤其是喉咙干渴得很,忽然有人要把我叫进大楼台阁中,因我实在很累,很想进去休息,才一上楼便见一位老僧,对我怒吼,不许我上去,吓得我抽身就往后倒下,所以现在才能再见到老师。”

    南泉禅师申斥说:“那是一所多么富丽堂皇的大楼阁呀!但没有积聚福德,怎能进去?假如你不是遇见老僧,恐怕早已钻进地狱受苦了。”

    “浪子回头金不换”,从此以后这位病僧便日夜不停地积德修福,活到70多岁才安然坐化,人们便称他为“南泉道者”。

    二要换心:换心是我们的净土。只要自己换一换心,当下就是净土。有人离婚,换个丈夫,或换个太太;有人换朋友、换环境、换职业。换来换去,不一定更好,而且很伤感情。只须换心,把厌烦心换成欢喜心,动摇心换成信仰心,那么夫妻永远是夫妻,朋友永远是朋友。所谓:“心中无事一床宽,眼内有沙三界窄”,只要我们心好,看一切都好,父母疼爱,子女孝顺,朋友护持,你感到人好,自然就会待人好;你感到事好,就会得心应手!

    一个人不能光是要求世间好、环境好、朋友好,要先求自己好。要能从心好起,才能感受到世界一切都美好。

    三要转身:转身是我们的净土。做人处事能转身,肯转身,多留一点空间,保留一点余地,大家都会感到轻松愉快,彼此都有好处,这就是净土。

    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自忖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为什么就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说道:“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学僧依样葫芦,遵示照办,过不多久,跑回来说道:“葫芦口太小,我把盐块装进去,它不化;伸进筷子,又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只摇几下,盐块就融化了,禅师慈祥地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世间事,不是一味执着就能进步的,读死书而不活用,不能获益。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那就是人道之门了。而做人处事也是一样道理,话不可说绝,事不可做绝,人际之间要留给彼此一些转身的空间。

    四要改性:改性是我们的净土。改自己的缺点、恶习、性格、方法,以求进步。别人不改我改,社会不变我变,这是大智大勇,也就是我们的净土。

    世间一般人都希望我好你不好,只追求自己的快乐,置他人的痛苦于不顾,所以纷争不断。如果我们能秉持另一种观念,你好他也好,让我来承担不好的,譬如我们经常在人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改进自己的态度,凡事过错在我,那么种种纷争就能消弭于无形。

    只要我们能回头、换心、改性、转身,那我们的思想见解,当下就是净土。凡事往好处想,愈大愈好,愈多愈好,好就是我们的净土。

    五是实践心田识海的净土:拔除我们心田里的杂草,让功德的禾苗生长茁壮,并把八识的身心放大至广大无边。

    如果去掉我们自私的心,就能庄严心田识海的净土。

    有一位女居士,请了一尊美丽庄严的白瓷观世音圣像,她把这尊观音像送到佛殿里开光。她烧香祭拜时,发现缭绕的香烟随风飘到别的菩萨面前,她的观世音却闻不到,于是,她用铁丝把香绑在菩萨的鼻子上,如此菩萨就可以闻到香了。但是这尊庄严的观音菩萨,一下子就变成了黑鼻子观音了。

    有些人拿水果、饼干到寺庙里去祭拜,看到佛前已经有供物,便把别人的东西挪到旁边,而将自己的供品放在中间。我们必须去掉这种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自私心,所谓化自私而公正,化黑暗而光明,化污秽而清净,化狭小之心而予以扩大,这样的心田识海就是净土。

    二、如何认识人间的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不一定只在西方净土,人间就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四个字,虽是佛的名号,同时也是一个真理。阿弥陀佛是梵语,中国话译为“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是光明普遍一切空间,超越空间不受空间的限制;无量寿是无限的时间,超越时间不受时间的限制。什么东西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就是宇宙的真理,就是阿弥陀佛。

    宇宙间一切的语言加起来,都没有“阿弥陀佛”这句话好,也没有这句话的通行无碍。不管是不是佛教徒,都知道“阿弥陀佛”这句话;不管有没有信仰,到了生病、灾难、痛苦的时候,许多人自然而然地会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时说一声:“阿弥陀佛!”表示问好。分手时说:“阿弥陀佛!”表示再见。看到别人不小心摔了一跤,赶紧说:“阿弥陀佛!”表示同情和关心。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从内心里流露出来,对宇宙世间的一种亲切悲悯。

    三、如何获得阿弥陀佛的灵应

    慧远大师曾三次见过阿弥陀佛。善导大师虔念“阿弥陀佛”,后每念一句“阿弥陀佛”,就从口中射出一道光明,所以大家称他为“光明和尚”。永明大师每念一句“阿弥陀佛”,十里之内都可以听到。少康大师每念一句“阿弥陀佛”,口里就出现一尊阿弥陀佛,念十句就有十尊阿弥陀佛,念百句就有百尊阿弥陀佛,念千句就有千尊阿弥陀佛。这些都是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的感应。

    阿弥陀佛虽在极乐世界,但也化身在此娑婆世界。过去,在佛光山嘉义圆福寺,有一位住持喜欢养狗、养鸟,所养的几只九官鸟,都会念“阿弥陀佛”。1985年,打佛七的第二天,有一只鸟死了。在第五天做三时系念时,点了很多的蜡烛,于诵经中,每支蜡烛的火焰都大放光明,而且形同鸟的姿态,大家惊讶不已,怎么每支蜡烛的火光都像鸟的样子呢?后来,用照相机摄影留念,并把此事记载于佛光出版社出版的《佛光山灵异录》中。

    如果阿弥陀佛不在人间,怎么会有这么多奇异的灵异事迹呢?当然,因念“阿弥陀佛”而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人就更多了。

    四、如何念佛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里,德云比丘为善财童子介绍了21种念佛三昧,由此可知念佛法门的深广。此外,历代祖师也多有提倡,如华严宗澄观大师的“五门念佛”、天台宗智者大师的“五方便念佛”。其后华严宗五祖宗密大师,更根据二师之说,将念佛方法分为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四种念佛。在这四种念佛法门中,又以“称名念佛”最受推崇,以下加以详细介绍:

    (一)四种念佛

    1.称名念佛,即《阿弥陀经》所说的持名念佛。心系一佛,专心称念名号,念念相续。

    2.观像念佛,对佛的塑画等像,谛观分明。如《思维要略法》云:“人之自信,无过于眼,当观好像,便如真佛无异。先从肉髻、眉间白毫,下至于足,从足复至肉髻。如是相相谛取。”

    3.观想念佛,这是以前面的观像念佛为基础,内心观想佛相好光明的一种念佛方法。首先以双眼谛观佛像的一相至多相,留下深刻印象后,再到静处闭目忆念观想。

    《坐禅三昧经》云:“还至静处,心眼观佛,令意不转,系念在像,不令他念。若心中观想佛像不明,则须再以眼取佛相好。”另外,在《观佛三昧海经》也提到:如是心住、出定、入定,恒见诸佛悉在目前;开目、闭目,处处无非极乐。

    4.实相念佛,也就是观想自身及一切万法的真实自性,是无形无相,犹如虚空,而心及众生本来平等。《文殊般若经》:“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华严经》也说:“一切诸佛,唯是一法身。念一佛时,即一切佛。”

    以上四种念佛法门,持名最浅易,实相念佛则是深法。两千年来,持名念佛在祖师大德们积极地提倡下,已成为最普遍而深入民间的修行方法。

    (二)持名念佛法

    历代以来,对于持名念佛也有各种不同的方法。

    1.明持:出声称念如来名号。念佛时,如果昏昏欲睡,或妄想散乱,则应该勇猛提起精神,高声唱念,把全身的精力声音都贯注在一句佛号上,则能对治昏沉,驱除妄想,恢复正念。古人说:“大声念佛就见大佛,小声念佛就见小佛。”这是提倡此念佛法的方便说。净土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在杭州南屏山顶念佛时,山下行人听到他的声音如天乐鸣空,高朗嘹亮,六祖所用的就是高声念佛法。此外,金山活佛,夜里常到山顶上,大声唱诵“谁念南无阿弥陀佛”,声音悲切凄凉,听闻者,无不被他的念佛声所感动。

    2.默持:如果高声唱念佛太久,觉得耗气费力,则可改用默念,也就是唇动不出声,但阿弥陀佛圣号在心中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于清楚明白,所以心不散乱,正念分明。这种默念法,可于卧时、睡时、工作时、沐浴时、开会时、参加典礼时等情况下诵持。一个人临命终时,四大分离,六根销融,只剩下心识而已,这时候平时的默持念佛功夫,就有很大的帮助。

    3.半明半默持:高声念佛觉得费力,默念又容易昏沉,因此取其中道,念佛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行者一边念,一边听,不论四字或六字念,但能听得字字分明,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

    4.观想念:这是持名念佛与观想念佛的综合,也就是在持名念佛的同时,也观想佛身相好庄严,卓立我前,或以手摩我顶,或以衣覆我体;或观想极乐世界金地宝池、楼阁宝树等。平时极乐依正已历历存于心中,一旦身衰体谢,心中念佛的同时,极乐胜景便了然于心。

    5.追顶念:将字与字及句与句之间,连缀得极为紧密,使一字追一字,一句顶一句,声声追顶,中间不留间隙,无稍休息,努力直前,即名追顶念。

    6.礼拜念:即边念佛,边礼佛。或先念一句,后拜一下;或不论句数多少,但边念边拜,边拜边念,念拜并行,身口合一,所谓“念佛一声,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此外,宋明以来盛行的大悲忏、梁皇忏,过年礼千佛等各种忏法,也采用此“持名礼拜”念佛法。

    7.记十念:念佛号时,以念珠记数,每念十句佛号,拨一粒念珠,这种方法对治杂念极为有效。

    8.十口气念:这是以追顶念佛法,追顶念去,不论佛号多寡,总以尽一口气为度;待到出气已促绝,需再吸进一口气,方能再续念,名为一口气。如是十次,名为十口气。大约念完十口气,只需5分钟左右。这是专为工作忙碌的人特设的方便法门。

    此法根据《无量寿经》第十八愿“十方众生,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文而设。佛愿深广,而净土一法普被三根,所以虽仅十念,临终之时,佛必来迎。清末民初印光大师极力提倡此法,以作为方便接引众生学佛的简易法门。

    (三)以不同心境来念佛

    1.用欢欢喜喜的心来念佛:念佛时的心,好像在唱歌、跳舞一般高兴欢喜。

    2.用悲悲哀哀的心来念佛:好像内心十分感伤难过,而又无处诉说,只有向阿弥陀佛来诉说一样。

    3.用实实在在的心来念佛: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每句阿弥陀佛念得实实在在,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心里想得明明白白;每念一句就彷佛有一尊佛在眼前。

    4.用空空虚虚的心来念佛:念得手也空、脚也空,念得我也空、你也空、天也空、地也空,念得不知身在何处,心田识海无限地扩大,使心和宇宙合而为一。

    在物质充斥,生活繁忙的今日社会里,人人应该修持念佛法门,让心灵有一片静谧的园地。念佛法门,不会妨碍工作的进行,不受时空的限制,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修持,是各种修行法门之中,最方便的一个法门。

    我们要把一切的音声,都变成念“阿弥陀佛”的音声,无论是在汽车或火车上,每一根电线杆都是我的念珠,每一块田地就是我的念珠;每一棵树也是我的念珠,每一个人也是我的念珠,把宇宙间的事事物物,都念成“阿弥陀佛”,把法界所有一切,都念成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1986年5月讲于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