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与净土-禅者云游与参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禅师们的云水行脚,另有一种潇洒风姿,

    他们来去无碍,也不沾不滞,

    对自己的故乡不留恋,对风景际遇也不执取;

    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如雪泥鸿爪不留痕。

    禅,主要就是让我们觉悟。过去有禅者悟道了,有人问他:“你悟了什么呢?”

    他说:“原来佛祖是凡夫做的。”

    也有禅者悟道了,有人问他:“你悟的什么道呢?”

    他说:“啊!我现在才知道,原来那些拜佛的师姑都是女人哪!”

    古代禅师四处云游参访,无非为了寻求一个“道”,“道”究竟是什么?禅师们悟道的情况是怎么样呢?

    常人言:世间上最快乐的事,就是能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人能够自由自在地到世界各地旅行,这种逍遥的人生令人向往。古代禅者的行脚参访,就像我们现在的旅游那么样地逍遥、洒脱、自在。以下分为四点,对禅者的云游与参访来加以说明。

    一、云水行脚的风姿

    古时候的禅者,他们行云流水似的各处行脚、参访、教化,那种随遇而安、随缘度化的风采,为人间树立了圣贤的典范,就连赫赫尊荣的大清顺治皇帝也不禁称羡:“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这种芒鞋竹杖,以天下为家的洒脱无滞,实在不是一个日理万机的君王所能企及,无怪乎他要慨叹:“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禅师们平日生活是随缘而又简单的,“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在清茶淡饭、粗布单衣的生活里,有着“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怡然自得;清茶淡饭里有甘美的妙味,粗布单衣里有无上的庄严。在这个世间,百年岁月犹如一场乾坤大梦,人生不过是乾坤里的一盘棋局,到最后输赢又能如何?还不如学学禅师们的随缘放旷,任性逍遥,摆脱物质尘劳的束缚,安住于丰富的心灵世界。

    有一首描写禅师生活的诗偈:“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道尽禅师们安贫守道的高旷风骨。三衣一钵,竹杖芒鞋,随处参访,随处行化,看起来像是清苦的乞者,其实是世间最富足快乐的人。一般人睡在高广大床上,犹有千般剪不断、万绪理还乱的烦恼、计较;但是禅师们只要“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心里就很满足自在,没有牵绊,也没有烦恼。

    佛陀时代,有一位跋提王子,和两个同参法友在山林里参禅打坐,不知不觉中,三个人异口同声地叫出:“快乐啊!快乐啊!”

    佛陀听到了,就问:“你们刚才一直叫‘快乐啊!快乐啊!’什么事让你们这么快乐?”

    跋提王子回答:“佛陀啊!想当初,我住在高墙深院的王宫里,每天吃的是珍馐美味,穿的是绫罗绸缎,多少卫兵日夜保护着我,但是我仍然感到恐惧,好像有人要行刺我;每天都在不安的情绪里生活。现在出家了,参禅了,吃的东西虽然素简,却甘美饱腹;住的地方虽然是林间树下,却觉得好安全、好自在,所以忍不住欢喜得叫了出来。”

    许多人在每天的生活里面,不知道是以什么为快乐。有人以为世间上爱情最快乐,但是爱情像花朵一样,虽然美丽芬芳,却不能长久;爱情像柿子、菠萝一样,虽有那么一点甜味,但是那个甜味里面有酸、有苦,也有涩啊!爱情好像是南北极一样,有时候情欲炽燃热如火,热得我们头昏脑涨,不能自已;有时候爱恨交织冷如冰,让人觉得人生没有意思。

    也有人说,世间不一定要有爱情,金钱一样使人快乐。但是金钱并非万能,金钱可以买到一切山珍海味,却买不到健康的食欲;金钱可以买到高级的化妆品、漂亮流行的服饰,却买不到优雅的气质;金钱可以买到名贵的床褥,却买不到安心的睡眠;金钱可以买到千万本书籍,却不能买到智慧;金钱可以堆砌权势,却得不到众人的敬重啊!金山银山,能买到恒久的快乐吗?

    爱情,不是最快乐的资源;金钱,也不是最快乐的资源;那么,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呢?如果我们的生活里面有禅,像禅者的参访、云游或者是打坐,看世间烦恼如流水,横逆是涅槃。因为有禅,哪怕是短短的一瞬,也足够一生一世受用无尽了。

    禅师们云游参访,到处行脚,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有的慢慢会体悟:道,不是在云游参访里面。道在哪里?道在我自己的心里。赵州禅师有一首诗: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

    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赵州禅师非常精进,虽然是年高80岁的人,仍然虚心访道,四处行脚,走遍天涯海角方才知悟:道,原来是在自己心里。

    宋朝的江西从悦禅师参访云盖守智禅师的时候,对谈不到几句,云盖守智禅师就批评他:“看你虽然是长沙道吾山的首座,但是谈吐竟如醉人一样!”

    从悦禅师面红耳赤地回答:“请和尚慈悲,不吝开示!”

    守智禅师问:“你曾参访过法昌禅师吗?”

    “学人看过他的语录,已经融会在心,因此没有去参访。”

    守智禅师再问:“你曾参访过洞山克文禅师吗?”

    从悦禅师不屑地回答:“洞山克文吗?终日疯疯傻傻的,拖一条布裙,作尿臭气,算不上大德禅者!”

    守智禅师严肃地开示:“禅在那里!你就往尿臭气去参!”

    从悦禅师见守智禅师说得很认真,就依守智禅师的指示,去参访洞山克文禅师,因而深领奥旨,回来后便感谢守智禅师。

    守智禅师说:“你去参访克文禅师,觉得如何?”

    从悦禅师诚恳恭敬地禀告:“若不是您的指示,我此生就蹉跎了,因此特来礼谢!”

    守智禅师道:“礼谢什么?礼谢尿臊气好了。”

    以貌取人,这是人间的通病,以衣取人,更是肉眼常见的事例。禅在哪里?禅不一定在庄严相好上,不一定在美好穿着上,“一条布裙,作尿臭气”,这是慧眼看到的禅境,因此莲花出于污泥,金玉藏于土石也。大千世界云游尽后,才知道大千世界原来不在彼处,在我们的心里,禅就是这么一个味道。

    禅师们云游参访,不是贪看风景,完全是为了寻找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道”;访道,就是他们的风姿。禅者像行云流水一样,处处逍遥自在。世人被功名富贵、五欲六尘束缚的人生,假如也有那么一点“禅”的闲情逸致,也那样的逍遥参访、云游,也体会那么一点禅的味道,人生不是就美化了吗?

    禅师们的云水行脚,另有一种潇洒风姿,他们来去无碍,也不沾不滞,对自己的故乡不留恋,对风景际遇也不执取;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如雪泥鸿爪不留痕。例如,有名的马祖道一禅师回到家乡,遇见一个老婆婆在河边洗衣服,老婆婆看到出家僧,就问旁人:“哎哟!那不是马家那个小三子吗?”她不叫他马祖道一,叫马祖的小名。马祖道一禅师不禁感叹说:“为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长;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云游天下的禅师,常常是连自己都遗忘的人。

    二、挂单求法的虔诚

    禅师们为了云游参访,经常会到一些禅寺挂单食宿。他们为了寻师访道,那种求法的虔诚又是怎样的情况呢?禅宗里有这么一则公案:

    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当时有一位博览群书、善读玄理的神光,知道少林寺有一位来自天竺的高僧,便前往就教。但是好几天过去了,每次他来,达摩祖师瞧也不瞧一眼,更别说有只字词语的开示,想起古德那种为求道而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甚至投崖饲虎的决心,神光决定彻夜站立,等候达摩祖师开示。十二月的大雪天里,神光独自默立于雪中,寒风刺骨,积雪深埋过膝,却仍动摇不了他求法的决心。达摩祖师知道他是法器,终于开口问他:“你站那么久做什么?”

    “向您求法啊!”

    “无上妙道,需要旷劫修持各种难行难忍之行,哪里是轻心慢心就可以求得到?”

    神光一听,立刻取出利剑自断左臂,表示自己求法的决心。

    达摩祖师沉默了一会儿,问他:“你要向我求什么法呢?”

    神光说:“我的心不安,请师父替我安心。”

    达摩祖师说:“好!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

    达摩祖师笑着说:“好!我已经替你安好了。”

    神光恍然大悟。原来达摩祖师要他拿出心来,是让他发现自己的妄心,以唤起他直观自性,了悟真心。古代禅师为法忘躯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或许有人会想,所谓的“恍然大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以日常生活中一些浅显的例子来作譬喻:悟,好像是电光石火在刹那间进出的火花,在那轰然乍现的一刻里,很多久远以前的人、事、物一下子都集中到眼前来,前尘旧事一点一滴都浮现脑海,时间、空间都不能阻碍他所感的这个悟。所以这一悟,他知道自己已不是一个个体,而是和宇宙万有休戚相关;他看到大家,也不会有你张某某、王某某、李某某的差别距离,芸芸众生与他都是一体的。我们所计较的功名富贵,我们所执着的人我是非,我们所懊恼的污辱诽谤,在禅者悟道的胸襟里,不过是一场人间儿戏罢了!

    我们到韩国、日本的禅寺去参观,常可以看到许多年轻的和尚跪在寺院的门口,伏在衣单上。他们是在休息吗?不是!他们是在求法。到底要在那里跪多久,知客师才会接受他们挂单?一般大约是七天七夜,也就是要跪足七天七夜,知客师才肯跟他讲话,接他进去。

    此外,在日本、韩国的禅寺,每天早上也可以看到许多年轻力壮的出家人,在那里擦地板,打扫水沟;他们都是各个大学毕业的学僧,必须到禅寺擦地板,打扫水沟,或每天出去托钵化缘,做一些修行的工作,经过一年的磨练,才能领到毕业证书。

    我在栖霞寺受戒以后,也到各处去挂单。还记得在挂单的时候,可以说受了很多的责骂,很多的委屈。坐在那里,知客师来了,我先向他顶礼,他问:“你从哪里来的?”

    假如我用眼睛看着他说:“我是从某某寺来的。”

    用眼睛注视对方讲话,本来是很礼貌很正常的事,可是在丛林里,知客师父会大喝一声:“眼睛收起来!看什么?这个地方什么东西是你的!”

    有时候,他停下来坐在那里,大家都不讲话,这个场面很尴尬啊!我们只有报告知客师父,很想跟他说话;正要开口,他马上又是一声雷鸣:“闭起口来!这里有你讲话的资格吗?”

    为了要参学,要访道,光是这个挂单,就要很恭敬、很虔诚,磨尽我执法执,才能通过。有时知客师父会问:“你到本寺来挂单,有什么供养吗?”

    年轻的出家人没有钱,也没有东西,只有说:“我只有身、口、意来供养你。”

    他上来就给你几记耳光,这一记挨得很痛啊!忍不住就摸摸头,这个动作又得找挨骂了:“摸什么头!你不是把你供养我吗?你的头已是我的了,还摸什么?”

    现在的出家人很有福气,也很没有福气。在台湾,不论你到哪个寺院,还没挂单,大老远就有人招呼:“噢!您来了呀,欢迎!欢迎!”跟过去真不能相比了。过去的禅者在挂单时,受尽种种委屈、种种严厉地考验,但是,他的道就在忍耐里慢慢成长,攒聚养深积厚的功夫。那个时候虽受委屈,却是很有福气。现代的出家人生活在众人欢迎、众人疼爱之中,欠缺我们当初的那种磨炼,未尝不是一种修道的损失。

    挂单求法时,要守五条规矩:

    1.要有谦恭下意之心。

    2.要知道次第坐处,也就是懂得长幼进退,知道该坐哪里,知道自己的顺序在哪里。现在的一些青年们访师云游,常常连自己该坐在哪个位置都不晓得。

    3.不论说余事,就是不可以说参访求道以外的闲事杂话。

    4.要细心聆听。到外面参访游学,要多用耳朵注意听、注意看,把它融会铭记在心。

    5.要能信受奉行。

    现在的青年学子们,有时候进步很慢,觉得考试好苦好难,主要是事前他没有好好地注意听,好好地用心复习……学佛的人也一样。所有的佛经开头第一句就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最后一句是:“欢喜踊跃,信受奉行”。有时不免慨叹学佛的人只有半部经,没有一部经,为什么?因为大家都能“如是我闻”,“信受奉行”却没有。

    希望学佛的人,能够从头到尾,有“如是我闻”,也能有“信受奉行”。

    三、入室接心的参访

    入室接心的参访,是学禅者很重要的一课。如果能够跟老师心心相印,念念汇流,在那一刻意志的契合,精神的相融,心意的和谐交流是很宝贵的。

    我们向老师参学,第一,要经常呈上我们参访学习的心得。第二,经常地审察自己学习的过程,把自己的见解给老师知道。第三,在公开的地方,要经常地求老师为自己印证,就是“我现在到什么程度了”。经过了前面的三个条件以后,才能单独地入室跟老师对谈。所以我们平常参禅、参学,都说“一定要明师指导”,没有明师指导,盲修瞎炼,难保不出差错。

    当初,佛陀在灵山会上说法,一字不语,只拿了一朵花,大迦叶尊者会心一笑,佛陀就将正法眼藏嘱咐摩诃迦叶尊者。这个意思就是,佛陀和大迦叶尊者在那一刻接心了——心心相印啊!

    两个相爱的人,有时还说这样一句话:换你心为我心,两心结同心。爱情是变幻无常的,爱情的心不容易接得起来;道是永恒不变的,真正用道来彼此接心,就等于现在好的电线和开关接合很好,不会短路出毛病。

    六祖惠能在五祖弘忍那儿,经过了八个月的学习以后,根基沉稳了,五祖把他叫到自己的室内,为他印证讲说《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豁然大悟,就说了这样的话: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一刹那,五祖和六祖接心了。

    禅师们的接心,有时候也会话不投机,不容易彼此接心。像临济禅师参访黄檗禅师,一直不开悟,黄檗禅师就说:“你的因缘不在我这里,你到大愚禅师那里去!”

    宋朝时代,日本道元禅师到中国留学,当船在庆元港停泊时,一位年约70岁的老禅师上船来购买香菇。道元禅师很亲切地跟他招呼,言谈中知道老禅师名叫有静,是浙江阿育王寺的典座师父,于是就对他说道:“禅师,天色已暗,您就不要急着赶回去,在我们船上过一宿,明天再回去吧。”

    有静老禅师也非常有礼地回答道:“谢谢您的好意,明天阿育王寺里正好煮面供养大众,今天特地出来买香菇,以便今晚带回,赶着明天应用,所以不方便在此过宿。”

    道元禅师道:“就算您不在寺里,难道就没有人代理吗?”

    有静老禅师道:“不,不能让人代理,这是我的职务,怎可轻易放弃或请人代理?何况我未曾获得外宿的同意,不能破坏僧团的清规。”

    道元禅师道:“您已是年高德劭的长者,为什么还要负责典座这种职务呢?应该安心坐禅,勤于读经呀!”

    有静老禅师听后,开怀大笑,说道:“年轻人,或许你还不了解何谓修行,请莫见怪,你是一个不懂禅心经语的人。”

    道元禅师羞愧地问道:“什么叫禅心经语?”

    有静老禅师不做思索,立刻答道:“一二三四五。”

    道元禅师再问道:“什么叫修行?”

    有静老禅师咬字清楚地答道:“六七八九十。”

    道元禅师初到我国时,即遇到有静这位老禅和子,让他知道中国禅林里真是藏龙卧虎,一个煮饭的老者,禅风高峻,深不可测。

    什么叫禅心经语?什么叫修行?有静老禅师回答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当然这不一定指的什么,也可以说“一即一切”,“一二三四五”还不够包括禅心经语吗?

    在禅师的参访里,接心有六个原则:

    1.不得贪求玄妙的境界。

    2.不得将心等待觉悟。

    3.不要希求证得妙果。

    4.不可以有妄心,常常怀疑、挂虑。

    5.不可以有恐怖之心。

    6.要肯定自己“自心是佛”、“即心即佛”。

    四、解脱自在的禅风

    人们常常追求金钱名誉,为名利所苦,禅师则不受世间声色犬马的迷惑,因为在禅的宽阔天地里,上下四方都可以供他纵横驰骋,解脱自在。甚至于生死临头时,禅师们也有了脱的本能,有超越的力量。

    例如德普禅师有很多门徒弟子,有一天,他把所有门徒全召齐了,问大家:“我死了以后,你们怎么样待我啊?”

    弟子们立刻热烈表示:“我们会以丰盛的果物来祭拜,开追悼会、写挽联啊!”

    师父说:“哎!我都死了,你们祭我、拜我,我又看不到,吃不到,有什么意思;不如趁我还活着的时候,你们先郑重祭奠我、礼拜我,让我实实在在大吃一顿,等我吃完以后再死,好不好?”

    弟子们面面相觑,觉得不可思议。

    “还有,我死了以后,你们怎么替我布置灵堂啊?是不是也可以先布置起来,让我看着高兴?”

    弟子们为了恭敬孝顺,于是赶快布置鲜花灵堂,准备了珍馐美味来祭拜,德普禅师吃完了以后说:“喂!喂!喂!祭文还没读啊!”

    弟子们赶紧再来一段祭文:“呜呼……呜呼哀哉!尚飨!”

    德普禅师吃饱喝足,很高兴,就说:“很真实!很好!我很满足,明天中午我就死给你们看。”

    到了第二天中午,他真的就悠悠坐化了。

    还有一位性空禅师,从他一首临终偈语,我们可以看到他解脱自在的禅风。他说:

    坐脱立亡,不若水葬,

    一省柴火,二省开圹。

    意思是说,不论打坐去世或者站着死,都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如水葬来得好。为什么呢?因为死了用火烧,还得花一笔柴薪费;如果用土葬,也得挖坑埋,太麻烦了!所以还是在水里面死最简单省事。

    撒手便行,不妨快畅,

    谁是知音,船子和尚。

    撒手便行,这是多么逍遥自在啊!谁是我的知音呢?恐怕只有船子和尚了。结尾的两句是:

    高风难继百千年,

    一曲渔歌少人唱。

    后来他做了一个木盆,在盆里挖了一个洞,自己坐到盆里头,摇到江心时,拔起洞里的塞子,人与盆就沉没了。

    他这样自我解脱不是自杀,活得不耐烦的人才要自杀。禅师们面对死亡,是那么洒脱,那么欢喜,那么自在,对生死都这么轻松,视如儿戏,其他荣辱毁誉,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名的大梅法常禅师,有一首诗偈叙述他的生活: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池塘里的荷叶是他穿不了的衣服,树上的松花是他吃不了的东西,刚刚被人发现自己的住处,唉!嫌烦了,又将茅舍再搬到深山里去。为什么?因为大自然的生活已经享用不尽了,世事浮云,对世间还要求什么呢!

    “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心中有事天下小,心中无事一床宽”,有了禅,大千世界都是我们的禅床,何愁居处不宽绰呢?做工有工禅,务农有农禅,治学有学禅……禅不是专属出家人,禅是属于大家共有的,但愿每一个人都能拥有禅心、体会禅味。

    1984年11月16日讲于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