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一次非常平常的讨论,而在讨论中我和同事们达成的共识——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其实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却早已照亮了我的教师生涯,像点点星光,无声地洒在无垠的原野。
遇见与追随:一线教师十三年
1991年,我走上教师岗位,2002年被评为特级教师,2004年成为语文教研员,算起来有近十三年的一线教师经历。许多人讶异于我的成长速度之快,猜测我是否有什么过人的天赋,或者得到了什么特殊眷顾。其实,如果说我得到了什么特殊眷顾,那就是我在教师生涯的起始阶段就非常幸运地遇见了一个人,读到了一本书,而这个人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书就是他最著名的《给教师的建议》。
我曾不止一次地与青年教师朋友讲起我的经历,像许多中国教师一样,我也深受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尤其是他的经典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在走上教师岗位的最初两年里,我从豪情万丈变得充满迷惘,无力感与挫败感一度淹没了我,我找不到方向,甚至动过离开的念头。但就在这时,我在学校阅览室里无意间遇见了苏霍姆林斯基,读到了他的《给教师的建议》。我第一次发现,教育可以作为一种信仰融入一个人的生命;第一次发现,做教师,哪怕是做一个小学老师、幼儿园老师,都会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我开始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写作大量教育日记,也写了许多教育教学类的小故事(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教育教学案例)。渐渐地,我观察学生的眼光发生了变化,我对课堂的思考也逐渐走向明晰和深入。这些又反过来让我的教育写作更加丰富、有力量。就这样,我开始了最初的教育叙事研究,而这些文字也成为我后来出版第一本教育专著的主要内容。
在做一线教师的十几年里,也正是一个青年教师逐渐成长、形成教育信仰与价值观的关键阶段,苏霍姆林斯基无数次将我从迷惘与困惑的泥潭中拉了出来。对我来说,他不仅是一位精神导师,甚至在许多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上,他的一系列百科全书似的著作都在不断地指引和教导着我。我发现,在基础教育领域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他的著作中几乎都可以找到答案,甚至可以找到非常具体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他的著作中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成为解决教育问题的教科书,也成为我的教科书。
不仅如此,他让一个青年教师懂得了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素朴的道理:好老师都是为了爱孩子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而孩子们都只爱那些爱孩子的人,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否则,再多的智慧,再高明的技巧,都是徒劳。
沉潜与求索:教育研究十年功
做教研员之后,我有了更多的时间研读教育理论经典。当我读得越多,我愈加发现,由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视野涵盖了基础教育的各个领域,回答了基础教育领域中教师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他的著作也更有针对性和借鉴价值,甚至某些案例具备了很大程度的可操作性。而这是他区别于或者是超越于其他教育大家的地方。认识到这一点后,我重新研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在国内出版的所有著作,以及大量关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评述著作,并做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同时,我更多地站在一个中国教师的立场,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全面反思和梳理了当下中国教师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试图寻找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种研究改变了我的教研员生涯:我的研究视野逐渐超越了单纯的语文学科教学领域,转而朝向多方位、多板块、多主题的教育研究领域,并深深地沉潜其中,乐此不疲。
这种沉潜历时近十年,固然十分寂寞,但又无比美好。2009年,我完成了《跟苏霍姆斯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翌年,我又完成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这两本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多次重印,成为教师用书市场上的一个奇迹。其实,真正让我自豪的是,当我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写作这些与苏霍姆林斯基有关的文字,就是在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他的著作中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悲悯的情怀,对心灵的关切,对人性的尊重,以及永不言弃的理想与信念,也深深地鼓舞着我:在这个世界上,教育这项工作固然充满了艰难和历险,但它是值得做的,因为当你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就一定能够找到每个人心底蕴藏着的宝藏,也一定能够想到办法去挖掘这些宝藏。
回归与前行:做校长数载忧欢
2013年,在做了将近十年的语文教研员之后,我离开了教研室,来到学校做了校长。
为什么要做校长?这是许多朋友心中的疑问。其实,对我来说,做出这样的选择是非常自然的,苏霍姆林斯基不也从教育局局长的位置上退下来,来到帕夫雷什中学做校长了吗?真正的教育家应该生长在学校。这些年我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写作《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这两本书,其实在我的心中早已种下了一个梦想——我要回到学校,回到教育的现场,我必须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在最真实的教育现场中,让梦想的阳光照进现实。
感谢苏霍姆林斯基,他始终鼓舞着我,不仅给了我梦想的指引,也给了我行动的勇气。
我去的是一所普通学校,当时正面临发展的种种困难。我做校长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打造“家校联盟”,开办家长学校,构建家长课程。有些朋友不理解我为什么不首先去抓教师队伍、课堂教学,不首先去搞一些能够让学校看起来马上“焕然一新”的项目,反而去做“家校联盟”这种十分繁难又很可能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这些年我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家校合作的教育思想深感认同。他说,教育学应当成为一门众人的科学——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懂得教育学。苏霍姆林斯基凭借着对教育高度的洞察力和对儿童成长规律的深切理解,看到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十分重视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尤其看重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影响。他甚至认为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反映出来,学校在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家长就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力量加入到教育中来,他们既是教育者,同时又是被教育者。
我做校长后另一个重要举措是将学校打造成了书籍的王国。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校的描画,也成为我做校长的一个梦想。我和同事们创办了爱丽丝绘本馆,被朋友们誉为“国内最美的校园图书馆”,同时研发了爱丽丝绘本阅读课程。我们还在每一间教室、每一条走廊都摆放了孩子们爱读的书,让孩子们随时随地都能读到书。
支撑我克服困难、构建书籍王国的还是苏霍姆林斯基。他凭借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发现了阅读与学习困难生之间的关系,认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会让孩子们看到这个所生活的世界之中万物之间的复杂联系,并由此逐渐学会认识世界、认识别人、认识自己,智慧之门由此开启。因此,我在与学校老师一起讨论如何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生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逐渐成为我们的共识:帮助学习困难生不是靠补课,也不是要求家长在周末一定要把孩子送去各种补习班,更不是布置大量的试卷让学生回家去做,而是强调让这些孩子大量地阅读,先从感兴趣的书籍入手,再逐步阅读那些有助于开启学生智慧的好书;不光是利用在学校的时间阅读,还要求家长参与进来,给孩子提供阅读的基本条件。我和家长聊天的时候,谈论比较多的话题也是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以及孩子在家庭中读些什么书。当家长为孩子的学业成绩不理想而焦虑时,我们给出的重要建议也往往是阅读。
去年,我和同事们又创办了“功夫熊猫班”,旨在用快乐的身体游戏帮助一群肥胖的孩子减轻体重。同事们为此付出了许多辛劳,没有任何津贴,也不在上级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指标之内,但我们都认可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对健康的关注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工作”,因此,“功夫熊猫班”坚持了下来,也得到了家长们由衷的感激。
这些努力让学校在短短几年内实现“逆袭”,成为一所教育质量优异并得到广泛认可的区域名校。许多人问我“成功”经验,其实若真有什么成功经验,那就是我比较成功地将这些年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研究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进行了尝试。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引领着我,也鼓舞着我,我是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校长的。
希望我有幸所受的一切鼓舞,也能鼓舞到读到此书的您。
最后,感谢大夏书系对我的鼓舞。
闫学
2016年初夏于杭州良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