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一本通-语言文学拾遗·轶闻趣话寻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经过千年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以海纳百川的恢宏气度、多元一体的形态,矗立于世界之中。中国文学好似独具特色的中国语言文字砌成的美丽宫殿,是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中国语言丰富多彩、风格独特、个性鲜明、充满智慧、耐人寻味。智慧的语言让人有欣赏的乐趣。语言文学、轶闻趣话的魅力也就在于此。

    风骚指的是什么

    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是指《楚辞》中的《离骚》,风骚就是《诗经》和《楚辞》的代称。因为《国风》是《诗经》中最优秀的作品,《离骚》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故用《国风》和《离骚》代表《诗经》和《楚辞》,风骚为二者的代称。《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座高峰。后世也用风骚代指文学和诗文之事。

    何谓楚辞

    楚辞的叫法最早出现于《史记·酷吏列传》中。楚辞最初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演变成两种含义:一种指的是诗歌的体裁,这种新诗体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开创,以屈原为代表,是战国后期的诗人开创的,因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故又名“骚体”;另一层含义指的是诗歌总集,西汉文学家刘向在前人的基础上辑录了一部分“楚辞”体作品的诗歌总集,其中包括战国时期的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还有汉朝文学家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等的仿骚作品。

    赋、比、兴分别指什么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最早提到赋、比、兴的是《周礼·春官》。赋,指平铺直叙,铺陈和排比,类似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为比喻,即比喻修辞;兴,为托物起兴,先言其他,再借以联想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和事物,类似于象征修辞手法。南宋朱熹解释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作为文学体裁的赋有哪些特点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主要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用铺陈夸张的手法,体物言志,辞藻华丽而不歌唱,兼具韵散,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按照体裁,赋可分为三种:一是骚体赋,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二是散体大赋,以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为代表;三是抒情小赋,以张衡的《归田赋》为代表。

    赋这一文体萌生于战国时期,汉唐时期最为盛行。赋是汉朝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时代精神的文学样式之一。它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赋颂传统,还吸收战国纵横之文,具有先秦诸子作品铺张恣肆的风格特点。赋是一种综合性的新文体,它与汉朝诗文一起成就了汉朝文化的灿烂与辉煌。汉朝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和张衡四人被称为汉赋四大家。

    最初,诗和赋有本质的区别,“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但是,在汉唐时期,诗和赋通常是并举连称的,如曹丕的“诗赋欲丽”,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汉唐时期的文人才子中,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却难找只作诗而不写赋的。从建安到六朝结束这段时期,文人雅士更推崇赋,当时的赋盛于诗。

    乐府、乐府诗和新乐府三者有什么区别

    古代的乐府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官府机构的名称,另一个是诗体的名称。

    乐府作为官府的机构产生于秦朝,是负责收集民间音乐、整理改编和创作音乐,并训练歌女,令其在皇宫中演唱、演奏的机构。汉朝时继续使用乐府的名称,汉武帝时将乐府这一机构进一步扩大。后人将乐府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为汉乐府。而汉朝乐府的民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成就极高,是乐府诗最辉煌的时期。唐朝的乐府诗注重叙述社会现实,去掉音乐,成为一种批判现实的、具有讽刺意味的诗。人们将用自创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称为“新乐府”。

    玄言诗中有多少“玄”的东西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大夫阶层托意玄虚以求全身远祸。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佛教传入中国,玄学与佛教结合,诗人用诗歌形式表达对玄理的领悟,故而产生了玄言诗。玄言诗在东晋时期达到成熟和高潮期。东晋末期逐渐走向衰落。

    玄言诗中的“玄”一方面指的是内容上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也包括佛理的表述,另一方面是指在表达上背离艺术表现的形象和情感等原则,而抽象玄虚,谈乎寡味,只是以韵语阐述玄理。例如,孙绰的《答许询》中所用的都是道、神、玄风和蒙园等玄学的词语。

    玄言诗是东晋特有的诗风,直接影响和启发了陶渊明的平淡自然风格。后代冲淡自然、旷达闲适的诗歌风格都深受影响。此外,玄言诗对山水的体悟和描写也为晋宋的山水诗提供了审美心理以及创作方面的准备。

    永明体是一种诗体吗

    永明体出现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当时是一种新诗体。永明体是格律诗的开端,其后的诗多具有格律。当时的文人学者翻译诗经,周颙从中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的四音规律,后沈约和谢脁等诗人将其运用到了诗歌创作之中,并结合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讲究“四声”、“八病”等,规范了诗的声韵,使得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得到增强,人们称之为永明体。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沈约、王融、范云、江淹和齐梁时期的何逊、吴均,还有陈朝的阴铿。

    为何有人称宫体诗为“艳情诗”

    宫体诗是南朝梁代宫廷创作中形成的一种诗风。这种诗多描绘声色闺情,其语言清绮靡丽,过于轻艳,格调不高。此类诗是由梁简文帝萧纲所倡导,徐陵和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故也称为“徐庚体”,其创作风格“辑裁巧密”而轻艳流丽。徐陵的《玉台新咏》,其中只收录“艳诗”、宫体诗的合集。陈后主和江总亦有此类作品。

    宫体诗在题材内容上可分为咏物、游宴、登临、艳情等。其中咏物、游宴和登临题材的宫体诗多是以娱乐的心态创作,没有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和人生追求,过于琐屑,而不具有诗人的个性。而艳情题材的宫体诗多是对女性容貌、体态和服饰的描写,诗中的女性多是赏玩对象,而非爱情的对象,格调很低,且卑靡秽荡。从风格上,宫体诗的特点就是浓艳、绚丽,但是诗中缺少内容的充实和情感的注入,因而显得浮艳而卑弱。

    虽然宫体诗确实格调不高,但是它在格律和声韵上有所发展,其描写上的细腻精巧也被后代诗人所借鉴。在宫体诗出现之后,五言诗的创作逐渐由长篇走向短篇,七言诗更加普遍,对后代诗歌的对偶、平仄和定型的律诗产生影响。

    骈文出现于何时

    骈文是古代一种文体,出现并兴盛于南北朝时期,其主要特点包括4个方面:一是裁对,即讲究对仗工整,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音节数目相同,表达对立或相对称的意思,有四字句和六字句;二是录事,即用典,追求含蓄典雅;三是敷藻,即讲究文采,通过语言显示作者的才华;四是调声,即要求语言的平仄协调,追求语言的韵律美。

    骈文确定于魏晋时期,是相对于古文而言的。当时,骈文比较盛行,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体。在《宋元戏曲史·序》中,王国维将“六朝之骈语”作为一代文学的代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自觉意识逐渐发展。当时的作家开始探索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刘勰《文心雕龙·总术篇》载:“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中将论文和叙笔分开,并论述了十多种文体。梁元帝萧绎强调了辞藻、声律和抒情三方面的特点,他说:“至如文者,惟须绮毂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而同一时代的永明体作家也在声律方面做了探索,促进了骈文的发展。骈文就此在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

    骈文具有以下三方面文体特征:一是,骈文又称为“四六文”,其句式上多用四六句,而且讲究对偶;二是,骈文讲究平仄的谐和调,虽然没有诗歌那样“四声八病”的严格限制,但也追求平仄的配合和声调的谐美,反复使用,也是骈文文体的特点之一;三是,骈文注意用典和辞藻的华丽,可算是诗化的散文。

    古体诗、新体诗和近体诗如何区分

    古体诗:也称为“古风”,在唐朝以后,指的是不同于绝句、律诗的一种诗体。该诗体有五言和七言,也有少量四言、六言和杂言,不限句数,不讲究对仗、用韵和平仄。

    新体诗:也称为“永明体”,形成于齐武帝永明年间。代表诗人是沈约,在诗歌声律上运用了四声,结合诗歌对偶形式,讲究平仄、音韵、对仗,其辞采华丽,是一种新诗体。

    近体诗:也称为“今体诗”,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上都有严格的规定,是唐朝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律诗是什么诗体

    律诗是近体诗的代表,讲究用韵、平仄和对仗。因对格律的要求严格,故称为律诗。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在唐朝逐渐成熟。律诗一共八句,分别为首颔颈尾四联,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但是句首可押可不押。按照每句字数的多少可将律诗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特殊的十句以上的律诗叫做排律。

    绝句是什么诗体

    绝句的字数比律诗少一半。其中,五言绝句是二十字,七言绝句是二十八字。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两类:古绝可用仄韵,即使是押平声韵,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限制;而律绝不但押平韵,还要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形式上等同于半首律诗,也可归纳入近体诗。

    词牌是什么

    词牌就是词的曲谱。最初是先有词,再配曲,后来人们根据前人创作的曲谱来依声填词,就形成了固定格式的曲谱,其字数、句数、用韵和平仄都有一定的规定。词有一千多个曲谱,每个曲谱都有一个名字,就是词牌。有些词牌在正名之外还有异名,还有些是同名异调,也有的是一名数体。

    阕指的是什么

    阙的原意是“祭事结束而闭门”,引申义是“止息、终了”。在诗词歌赋中,歌曲或词的一首叫一阕,一首词中的一段也叫一阕。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有上、下两阕。此外,“阕”也叫做“片”、“遍”,是指乐曲演奏完一遍。

    词这种文体有哪些叫法

    词这种文体有多种别称,首先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曲子词就是能够合着音乐而歌唱的歌词。唐五代时期,人们将词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此外,词的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为“长短句”。一些人认为词是诗的余绪,故又称为“诗余”。词还有其他一些别称,如乐府、琴趣和乐章等。

    小令指的是什么

    小令的说法有多种,一种是短小的词,如明人曾将五十八字以内的词称为小令,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绝对。唐宋时期的文人在酒宴上行酒令,就会即席填词,利用短篇小调,这种小令造句凝练,追求言有进而意无穷。第二种小令是散曲中的只曲,与“套数”相对,通常以一支曲子为一个独立单位。

    但是也有“带过曲”、“集曲”、“重头”、“换头”等小令的特殊形式。小令的第三种意思指的是民间的流行小曲。

    何谓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也称为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是一种专门记录人物言行和历史人物传闻轶事的杂录体小说,流行于魏晋六朝时期。志人小说是在品评人物的社会风尚中形成的。著名的志人小说有《世说新语》《笑林》等。志人小说在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何谓志怪小说

    顾名思义,志怪小说就是以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志怪小说形成于魏晋时期,在汉朝也有同类作品出现。当时社会盛行神仙方术之说,形成称道灵异、谈论鬼神的风气,志怪小说便由此而产生。从内容上,志怪小说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比如东方朔的《神异经》;第二类是正史以外的历史传说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第三类是讲述神仙鬼怪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的《搜神记》。

    志怪小说为后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对后来小说中的鬼狐派产生重要影响,也为后人呈现了古代小说的艺术魅力。

    唐传奇是一种什么文体

    唐传奇是一种文言短篇小说,流行于唐朝。作者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记录奇闻逸事,如《柳毅传》。

    唐传奇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唐和盛唐时期,这个时期六朝的志怪小说向唐传奇过渡,出现了少量作品,其艺术表现上还不够成熟,比如王度的《古镜记》、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和张的《游仙窟》。

    第二个阶段是唐代宗时期到唐宣宗时期,这一百年里是唐传奇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名家名作。在这个时期,一些诗人,以诗人兼传奇家的身份将歌行和传奇配合起来,用不同的体裁和方式叙述描写同一件事情,不仅扩大了传奇的影响,还提高了传奇的地位。这些诗人有如元稹、白居易、白行简、陈鸿等。其中,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和陈鸿的《长恨歌传》,都有与之相配的长篇歌行。

    第三个阶段是晚唐时期,这时的唐传奇开始转向衰落。这一时期出现的传奇专集大多篇幅短小,内容单薄,有言神志怪,也有搜奇猎异,思想和艺术成就不再如之前那么突出。这一时期的作品有袁郊的《甘泽谣》、裴铏的《传奇》、皇甫枚的《三水小牍》、李复言的《续玄怪录》等。

    变文是什么文体

    变文是唐朝的通俗文学之一,直到敦煌藏经洞发现大批的手写本之后,这种古代文学形式才受到人们的重视。变文是受到佛教僧侣的影响,在多种古代文体形式发展成熟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相关学者认为,“变文”与演义相类似,是将古典的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再演说一遍。

    变文分为两类,一类是讲唱佛经故事,一类是讲唱世俗故事。讲唱佛经故事的变文主要内容是宣扬佛门佛理和封建迷信,同时也会加入一些儒家道德观念。此类变文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故事展开之前引入一段经文,然后再边说边唱;而另一种形式是直接讲唱佛经故事。变文的主要特点是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语言通俗易懂,想象丰富,体制上是韵文和散文的结合。变文以七言诗为主,同时存在三言、五言、六言等句式。

    变文对唐传奇的创作以及唐代文人的其他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唐朝初年的《游仙窟》的风格与变文相似,其通篇是散文叙事,用韵语对话,与变文散韵夹杂、唱白并用的形式相一致,其语言通俗易懂,描写形象生动,与变文颇为相似。此外,唐朝中期的传奇《柳毅传》、《莺莺传》和《长恨歌》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变文的影响。变文的叙事表现手法与唐、宋、元时期的白话小说相通,比如宋、元以后的话本、拟话本等。

    “青词”从何而来

    唐人《翰林志》载:“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书朱字,谓之‘青词’。”青词就是道教举行法事时,献给天神的祈祷词。青词也叫做“绿章”。随着道教逐渐盛行,写青词的人也逐渐增多,而青词的作者大多是文人,遂形成一种文体。如明朝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就将“青词”专门列为一类。明朝时,道教非常流行。嘉靖皇帝就是道教的爱好者,而他所宠信的大臣都写得一手好青词。

    “话本”是什么

    话本简称为“话文”或“话”,是宋朝说书人所依据的底本。话本起源于唐朝的“说话”,并随着说话的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当时的“说话”类似于现在的说书,就是讲故事。北宋时期,许多城市都有“瓦舍”,“瓦舍”中的“勾栏”就是“说话”的场所。话本在宋朝开始有刻本流传。

    小说、讲史、说经等说话人的底本都称为话本,“小说家”用的话本多为短篇故事,俗称为“小说”,例如《新编小说快嘴李翠莲记》。而长篇的讲史话本俗称为“平话”,也作“评话”,比如《新编五代史评话》。此外,皮影戏、杂剧和诸宫调的底本也叫做话本。后来,也有人将明清时期,文人模拟话本而写的短篇白话文小说叫做话本。也有学者只将小说家的底本称为话本。明朝时,文人将其称为评话或词话。话本,就是说话人讲故事用的底本,最初只是一种叙述故事大意的话本,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题材,编印成书后通俗易懂。话本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一个发展阶段。其题材包括神怪、公案和爱情等多个方面。

    古代话本在创作之后多次加工润饰,以白话为主,也添加古典诗词,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主角多为市民阶级喜闻乐见的手工业者、市井商人和妇女等。在古代,话本经过多人加工,故作者多为无名氏。话本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对我国的通俗文学、戏剧和曲艺产生了较大影响。明清小说就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如《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等。

    元曲、元杂剧各指的是什么

    元朝杂剧和散曲统称为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并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元曲使用长短句,格律使用较自由,形式类似于词。元曲口语化程度更强,可直率地表达情感。在元曲的各个类别中,剧曲,即元代杂剧的成就最高。故人们常将“元曲”用作元代杂剧的同义词。元代杂剧是用北曲歌唱,同时结合唱、念、科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表现完整的故事。《元曲选》实际上是元代杂剧集。人们将“剧”称为“曲”,足见其对曲的重视程度。“元曲”用的都是北方的曲调,因此,也称为“北曲”。

    章回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章回小说的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故事连贯、叙事完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最主要的形式。章回小说源自宋元讲史话本,可追溯到唐代的佛教寺院的俗讲。说话人将各朝代的历史故事,分回标目,为吸引读者,常在情节高潮处停住,并用易记易背的对偶句将故事概括,制定出回目。章回小说在长篇话本的基础上产生,形成于元末明初时期。文人加工而成的著名小说有《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这两篇名著都有历史的依据,根据其虚构成分的多少而分为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其标志着民间话本向案头小说转变。明朝中后期形成了历史传奇类、神魔志怪类和世俗风情类三大系统。变化最大的是事情类小说,虽然形式上仍是章回,但内容上已经与原来的“说话”相去甚远。《金瓶梅》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从古典故事的情节模式,向近代人物小说转变。

    “八股文”的特点是什么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时所采用的专门文体,要求文章中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共分八个部分,因此称为“八股文”,也叫做制义、制艺、时艺、时文、八比文等。

    八股文的特点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点是,题目必须出自四书、五经的原话。

    第二点是,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标准,不允许自由发挥。

    第三点是,文章的结构体裁固定,即每篇都是八个部分组成,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开头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展开为破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说明是承题。而且,起讲议论时,开头的首二字为“意谓”、“以为”、“若曰”、“尝思”、“且夫”等。起讲之后入手之处称为入手。正式议论的部分包括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其中中股是全篇文章的重心。

    第四点是,八股文的字数和书写款式都有固定的要求。清顺治时期规定一篇八股文的字数为五百五十字,康熙时增加到六百五十字,乾隆时是六百五十字。

    此外,八股文还要求点句、勾股、避讳,其中勾股就是表明段落。试题要低二格,诗文全部顶格。如果考生的八股文不符合要求,将取消其考试资格。八股文过于注重形式,而在内容上却很匮乏。

    八股文起源于北宋时期,在明清时期成熟,在科举制度废止后被废除。

    何谓“试帖诗”

    试帖诗是在“帖经”和“试帖”的影响下形成的,起源于唐朝。试帖诗分为五言六韵和八韵排律,最初题目范围和用韵都较为宽泛,后在乾隆年间用于科举考试,严格要求要依题写作,多以歌功颂德、赞扬当朝统治为内容。试帖诗的题目之前都用“赋得”二字,故又名为赋得体。取古人五言或七言诗句,指明以其诗句中的某个字为韵,叫做“得某字”,使用该字的韵部,而且这个字还必须同时出现在诗的第二句或第四句的韵脚上。出题者还应指明要求是“五(七)言六韵”、“五(七)言八韵”等。除了首联和尾联,中间各联都要对仗工整,限制多而且各不相同。作者只能依格式,填写诗句,作出来的诗不仅形式呆板,内容也空洞、乏味。

    何谓“口号诗”

    古时的“号”与“吟”是同义词,是随口吟诵的意思。因此,“口号诗”就是随口吟诵的诗歌。因为,口号诗大多是随口吟诵而成,不免过于草率,而不注重文辞的含蓄和语言的锤炼。严格来说,“口号诗”并不能算是一种诗体。“口号诗”一般只要求表达一时的情感。李白的《口号诗》曰:“食出野田美,酒临远水倾。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口号诗诗句意思平白,语言通俗易懂,只是在特定环境下,抒发一时的感情。

    弹词流行于何时

    弹词流行于明清时期,在乾隆时期流行于江浙一带,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弹词是一种说唱艺术形式,用琵琶、三弦琴等伴奏。据说,弹词源自变文或词话。这种曲艺形式主要分为说白和唱词两个部分。其中,说白多为散文体,而唱词主要以七言韵文为主,同时也穿插有三言语句。从语音上,弹词分为国音和土音,国音指的是普通话。方言弹词中最多的是吴语。弹词多用第三人称叙述,通俗易懂,语言浅显,篇幅较长。

    弹词演唱通常只需要两三个人,再加一两件乐器,有时一个人就可以演出。因此,弹词是适合人们消遣的活动,适合家庭日常娱乐,深受人们喜爱。

    古代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哪些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余、予、吾、我”和“朕、卬、侬”等,这些代词通常没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分,与现代汉语中的“我”和“我们”颇为相似。

    其中,“余”和“予”常用于主语、宾语和定语,其互相通用,表示单数。比如《孟子·万章上》“予既烹而食之”,意思是我已经做熟了而且吃掉了。

    而“吾”和“我”也常用于主语、定语和宾语,在古籍中通用,可表示复数,但必须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其中的“我”就是指我们;而《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这里的“我”指的就是我,单数。

    在先秦以前,“朕”是一般的自称,而从秦始皇以后就成了皇帝的专用代称。比如《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朕”指的就是我。《史记·秦始皇本纪》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卬”较为鲜见,多出现在《诗经》中。比如《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这里“卬”的意思为我。

    而“侬”是吴地的方言,在魏晋南北朝时作为第一人称的代词。

    古代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哪些

    古代第二人称的代名词为“汝、尔、而、乃、若、你”,最常见的是“汝、尔、若”。上古时期将“汝”写作“女”,用于主语和宾语。如《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其中“女”通“汝”,是你的意思。

    古语中常将“尔”用作定语,后来也写作“你”。如《诗经·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若”可用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史记·淮阴侯列传》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而”和“乃”在古代多用作定语,意思是你的、你们的。例如《史记·项羽本纪》:“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古代的第三人称代词有哪些

    古代第三人称包括“之、其、厥、彼”等指示代词,“伊、渠”也可做第三人称代词。

    在古语中,“之”多用作宾语。如《左传·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立之”。

    “其”常用作第三人称的定语,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其”指他的。而“厥”与“其”是异体字,用法相同。

    “彼”的指示性很强,常用作主语和宾语,常带有“那一方、对方”的意思。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彼”指他们的,或者是对方的。

    “伊”最初是指示代词,后来用作人称代词。如《世说新语》:“汝兄自不如伊”。

    “渠”是“他”的意思,为江南地区方言。

    “鄙人”指的是谁

    先秦时期,“鄙”的意思是荒郊野村、不开化的地方,也指代居住在荒郊野外的人。后来,古人用“鄙人”自称,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短浅。在与他人谈话时也经常加入“鄙”字,表示谦虚,如“鄙人”是称呼自己,“鄙意”指自己的意见,“鄙见”指的是自己的见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此语是说自己是见识短浅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厚到了这样的地步。

    “鄙人”除了对自己的称呼外,也用于对别人的称呼。《荀子·非相》载:“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这里的“鄙人”用的就是它的本义。此外,《庄子·应帝王》中“汝鄙人,何问之不豫也”,其“鄙人”带有贬义。

    “老先生”指的是谁

    在现代,“老先生”一词含义颇多,不仅是一种尊称,有时还有戏谑和讽刺的意味。在古代,“老先生”最早出现于《史记·贾谊传》,是对有学问的人的一种尊称。

    在明朝时期,“老先生”指的是翰林院的学士和官员,他们虽然年龄不大,但学问很高,在常人眼中,他们都是老学究,故称为“老先生”。清朝时,老先生也指相国和两司抚台的官员,他们的年龄多很大,而且多半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走向仕途,同样有很高的学问。

    “难兄难弟”有什么典故

    “难兄难弟”的“难”字同为去声读音时,可理解为共同历经患难的人。但是,如果其中的“难”字读阳平二声,其意义就略有不同了。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时期,一个名叫陈寔的人,为人忠厚,还有很高的德行,他的两个儿子在他的教导下也有很高的德行。他的儿子一个叫元方,一个叫季方。一日,元方的儿子长文与季方的儿子孝先争论谁的儿子德行更高。这两个孩子都说自己的父亲好,争执不下,最后决定他们的爷爷陈寔评判。陈寔听后,笑着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陈寔的意思是元方德行高尚,别人难为其兄,而季方也出类拔萃,别人难为其弟,两个人不相上下,都很不错。这里所说的就是“难兄难弟”的最初意思。现代多用其反义,用“难兄难弟”指两个人都很坏。

    “孔子”、“老子”的“子”是尊称吗

    “子”最初是一种爵位的名称。据先秦文献记载,周代分封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子”就是其中一个。后来人们将“子”作为一种称谓保留下来,而作为一种尊称,称呼有学位、有道德、有地位的人。如《左传·僖公三十年》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孔子和老子都有名有姓,人们在其姓之后加上“子”来称呼,表示尊敬的意思。《论语》中的“子”就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尊称。而后出现的“夫子”是在“子”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更为郑重的称呼,多指老师和年老有声望、有德行的人。因此,孔子也被称为“夫子”、“孔夫子”。《论语·先进》中有“夫子何哂由也”,这里的“夫子”就是孔子的学生曾晳对他的尊称。

    “令兄”和“令妹”中“令”是什么意思

    古语中的“令”是美好的意思。古人在称呼上遵循对自己谦虚、对别人尊重的原则。因此,在称谓前加上家、舍、令等词,表示尊敬。称呼对方父母则为令尊、令堂;称呼对方兄弟姐妹就为令兄、令妹;称呼对方子女则为令郎、令爱。现代的“令”字多用于第二人称,表示“您的”。《孔雀东南飞》中“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这里的“令”就是第三人称的用法。除此之外,古语中的“令”也有第一人称的用法。

    “孺子牛”的由来

    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自己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后来,人们用“孺子牛”来指代为人们服务的忠诚公仆。而“孺子牛”则最早出现于《左传》。

    《左传·哀公六年》载:“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这里的“孺子”是一个人的名字。

    春秋时期,齐景公的幼子荼名为“孺子”,齐景公非常喜欢这个孩子。一次,齐景公自己口里衔着绳子,在地上爬,让孺子把他当牛骑。孺子玩得非常高兴,可是一不小心从“牛”背上跌了下来,这样,那绳子一下子把齐景公的牙齿给折断了。由此看来,最初的“孺子牛”指的是齐景公对孺子的宠爱。

    “巾帼”的由来

    “巾帼”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宣帝纪》,指的是古代妇女戴在头上的头巾和发饰。古代巾帼的种类繁多,颜色也不一,多选用高级的丝织品制成,发饰上也常点缀一些珍贵的翡翠或者玛瑙。因此,巾帼用料讲究,价格昂贵,做工精细,非常难得,故后人将妇女尊称为“巾帼”。“巾帼英雄”是指为国为民英勇奋斗的女豪杰。

    “耳旁风”的由来

    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载:“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耳旁风”就是从“秋风过耳”演变而来。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在这四个儿子当中,寿梦最喜欢小儿子季札,他才能出众、品德优良。寿梦临终前还想传位给季札,并将这个想法与其他的儿子说,但是季札不肯。寿梦就立下遗书,规定由他们兄弟相继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季札的兄长分相继继承王位,余昧便按照父王的遗训准备让季札继位,但是,季札坚决不从,他说:“父王在世时,我已经表明态度,不会继承王位。做人要正派,荣华富贵不过是过耳秋风,不值得留恋。”于是,他隐居山林,待余昧的儿子继承王位后才回到朝中,继续辅佐吴王,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效力。

    “耳旁风”由此而来,其意义稍微发生了变化,现代指一些人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丝毫不往心里去。年长的人也经常用“耳旁风”来形容年轻人不听劝导。

    “两面派”一词带有怎样的血泪史

    “两面派”的来历联系着一段血泪史。元朝末年,元军和朱元璋的红巾军在逐鹿黄河展开了拉锯战,附近的百姓苦不堪言。当时,城池的得失乃是常事,不管两军谁打赢进城,百姓都得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标语,表示欢迎。河南怀庆府的人想到了一个方法,就是用一块木板,一面写上标语“保境安民”,另一面写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标语。如此,不管哪方胜利,都可快速贴上标语,欢迎对方进城。但是,这个方法暴露后就惹出了大祸。

    这一年,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来到了怀庆府,百姓们就将标语换成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常遇春看了非常高兴。但是,正当他在大街上走的时候,刮起了一阵狂风,许多家的标语木牌都被刮掉了。常遇春一看,气急败坏,将挂两面牌的人家满门抄斩。

    而现在的“两面派”就是由当时的“两面牌”演变而来。现在的“两面派”指那些善于伪装、口是心非的人。

    “纸老虎”来自哪里

    “纸老虎”指代外强中干的人。陈独秀是首次将“纸老虎”用于书面的人,事实上,纸老虎是来自民间。

    民间有“纸糊的”这种说法,而“纸糊老虎”的工艺造型自古有之,主要用于元宵花灯和殡仪队列的纸佣中。因此,人们在纸糊老虎的启发下创造了“纸老虎”一词,进而出现了“纸老虎”的比喻意义。

    “眼中钉”的典故是什么

    “眼中钉”的来自一个有趣的故事。据传,在北宋真宗年间,宰相丁谓是一个奸佞小人,他与太监狼狈为奸,把持朝政。当时的宰相寇准早有警觉,但碍于没有证据,只得在暗中调查丁谓。

    丁谓深知寇准为官刚正不阿,很怕自己的事情败露,便在皇上面前说寇准的坏话,将寇准排挤出京城。

    丁谓的行为受到众人痛恨,朝中大臣不断抨击,百姓也编出一首民谣来骂丁谓。这首民谣就是:“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民谣中的“丁”指的就是丁谓。

    民谣被传诵开来,“眼中丁”也逐渐被用来形容仇人。其中的“丁”最终演变成“钉”。“眼中钉”就用来形容极为仇视的人。

    “露马脚”跟谁有关

    “露马脚”一词与朱元璋的元配夫人马氏有关。封建社会的妇女都裹小脚。但是,马氏是练武之人,她没有裹小脚。马氏成为皇后之后,居住于豪华富贵的皇宫中,开始对自己的大脚感到很羞愧。她怕别人说闲话,就用裙子将自己的脚盖起来。可是,有一次,她坐着轿子到金陵街头游览,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将轿帘掀起一角,而马氏的脚正踏在踏板上,结果就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马氏赶忙将脚缩了回去,但是街上的人已经看得一清二楚。后来,这件事在民间传开了,“露马脚”一词便产生了。

    “露马脚”流传至今,意义发生了较大变化,用来形容暴露不便公开的、不光彩的事。

    “目不识丁”是指不识字,还是不识“丁”

    据多位学者研究,“目不识丁”一词来源于《唐书·张弘靖传》。唐宪宗时,张弘靖住幽州节度使。他的有两个“从事”,一个是叫韦雍,一个张宗厚。这二人仗势欺人,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让士兵们点着灯笼火把他们送回家,弄得满城风雨,百姓也非常讨厌他们。一日,这二人又喝醉了,他对着士兵大骂:“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两石,即二百斤),不如识一‘丁’字……”他们是侮辱士兵没文化,只能低声下气,听人指挥,打仗卖命,没什么用处。此后,士兵们非常痛恨他们俩。

    恰逢节度使刘总回朝廷,他派人送来一百万犒赏军中士兵。张弘靖劫取了二十万留给自己,剩下的八十万分给士兵。因为这件事,下层官兵更加愤怒,遂一呼而起,杀了韦雍和张宗厚,将张弘靖关了起来。当地百姓也支持下层官兵。朝廷也没有办法,只得将张弘靖贬到抚州。

    “目不识丁”这一成语就是由此而来,意思是连一个“丁”字都不认识,肯定是没文化。在甲骨文中,“目”是眼睛的形象,“丁”是表示眼珠。“目不识丁”的本义就是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珠。后来,人们用“丁”代表汉字中最简单的笔画“点”,认为如果连构成汉字最基本的一个笔画都不认识,更不能认识别的字。因此,“目不识丁”的意思就发生了改变,演变成不识字的意思。

    “了了”和“寥寥”有什么不同

    古语中“了了”的本义是聪明,通达事理。《世说新语》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孔融十岁时随父亲去拜谒李员外。结果,孔融因为口齿伶俐得到大家称赞。太中大夫陈韪说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他的意思是,孔融小时候聪明,长大后一定会聪明,长大后未必佳。此外,“了了”还有清楚的意思,如“说之了了”。

    而“寥寥”在古语中是空虚、空阔的意思。例如左思的“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后来,现代汉语中将其引申为少或非常少的意思。

    古汉语中的“信”和“书”各指代什么

    古代汉语中的“信”是指信使,即送信的人,比如《世说新语·雅量》中有“外启信至,而无儿书”。古代汉语中“书”指的是书信,唐朝诗人杜甫《春望》中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此中的家书就是家信的意思。但是,“信”在古代也作书信讲,如《梁书·到溉传》有:“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此处的“书信”就是写信的意思。

    后来,“书”和“信”的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汉语中,“书”就是书本,而“信”则在不同的语言环境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书信、信息、信用等。

    “百姓”和“黎民”的由来

    “百姓”和“黎民”出处不同,故其最初的意思也大相径庭。首先,“民”字最早出现在《尚书·盘庚篇》中,金文中的“民”字就是由此转化而来。“民”字义训是为瞑、为冥、为盲,有恶的含义。《说文解字》中描述“民”是一把锥子刺进眼睛,并失去了瞳子的形象。在我国奴隶制社会,奴隶主将奴隶的一只眼睛刺瞎,逼迫他们劳动。因此,“民”的本义是奴隶。后来,“民”被引申为被统治的人,其原意逐渐消失。直到战国时期,“民”的地位在发生了改变。《孟子·尽心下》中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汉代时,“民”字与“人”字联系到了一起。《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而“黎民”又是如何而来的呢?据《中国通史》记载,远古时代,南方的“蛮族”中九黎族最早进入中原,其首领就是蚩尤。而九黎族中属黎族人和苗族人最多,因此称为九黎。蚩尤被黄、炎、夷三族的联盟打败后,战后的俘虏就成为民、黎和苗,其中黎族人最多,故称为黎民。而黄、炎、夷三族是由百个氏族组成,统称为百姓,“百姓”一词就由此而来。

    蚩尤战败后,“黎民”被俘,成了“百姓”的奴隶。为了强迫奴隶劳动,防止他们逃跑,给奴隶穿上木靴,再加上锁,并用锥子刺瞎他们的一只眼睛,令其终生为奴。在古代,“黎民”和“百姓”是奴隶和奴隶主的区别。

    随着历史发展,“民”的地位发生了变化。“黎民”和“百姓”的差别也逐渐缩小。

    “一问三不知”来自什么典故

    “一问三不知”这句话来自“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攻打郑国,齐国为了阻止晋国强大,派陈成子带兵协助郑国。陈成子手下一个名叫苟寅的部将向他报告,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拥有一千辆战车将要袭击我军军营,准备将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非常生气,骂道:“出发前,国君命令我,不要追赶零星的士族,不必害怕大批的人马,即使晋军有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们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说的话,状敌人之势,灭自己威风,回去后我将你说的话报告给国君。”苟寅知道自己说错了话,感叹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说,聪明的人谋划一件事,考虑到事情的开始、经过和结局,之后再向上报告,而他这三个方面都不知道却向上报告,难怪引起将军大怒。

    “小巫见大巫”的来历

    “小巫见大巫”的原意是说小巫见到大巫,无法施展法术,后比喻二者相比,相差很远,一个远远比不上另一个。

    此语与裴松之《三国志注》中的一则故事有关。据记载,三国时期,在魏国做官的陈琳和东吴孙权的谋士陈纮是同乡好友。二人都很有才华,却各侍其主,只得通过书信来往。而且,他二人经常互相鉴赏彼此的作品。

    一次,陈纮做了一篇赋,并以书信寄给陈琳,陈琳看后赞叹不已,并在宴请宾客时让众人欣赏。他还不停地夸耀这篇文章写得清新脱俗,并告诉众人这是他的同乡好友陈纮所作。后来,陈纮也看到陈琳写得《武库赋》和《应机论》,同样赞赏有加,并写信给陈琳,称赞其文章见解独到、文辞清新,要向他好好学习。

    陈琳受到信后,感慨万千,回信时谦虚地说:“我生活在北方,这里消息闭塞,写文章的人也不多,很少与天下文人交往,没见过世面,我在这容易冒尖,但才学并不是真的好,和你们相比,差距太大了,就像小巫遇见大巫,无法施展巫术了。”

    “信口雌黄”最早指的是哪位名士

    “信口雌黄”源自《晋书·王衍传》,说的名东晋人王衍。《晋阳秋》载:“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晋朝的清谈家王衍在元城担任县令期间,很少办公事,而经常约人闲聊。他喜欢聊老子和庄子的玄理,清谈时手里拿着鹿尾拂尘,侃侃而谈,却经常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当旁人质疑时,他便随口更改。人们就说他“口中雌黄”。

    雌黄是在古时指的是一种矿物,主要成分是三硫化二砷,其颜色黄如柠檬,为颗粒状、片状或者块状,有珍珠光泽。古人用黄纸写字,写错了就用这种矿物涂一涂,然后再重写。因此,信口雌黄就比喻人不据事实随口乱说话。

    “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指的是谁

    “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指的不是山东的泰山,是比喻见识太少,而看不见面前有名望、有本事的人。此语源自鲁班收徒弟的故事。

    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他的手艺巧夺天工,相当高明。然而,这样一位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鲁班招收了很多徒弟,但是为了维护班门的名声,便会定期会考,淘汰一些人。有一个名为泰山的人,这个人看上去很笨,在班门期间手艺也没有长进,因此,鲁班将他扫地出门。几年后,鲁班在街上闲逛,看到一些家具,做工精致,惟妙惟肖,很受欢迎。鲁班便打听制作家具的人,旁人告诉他说:“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呀!”鲁班感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呀!”此后,这句话就流传至今。

    何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宋代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这样一个故事:“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唐朝中期,一位太守,名为田登,他专政专权,十分霸道,当地百姓都敢怒不敢言。古代有避讳的习俗,民间多避讳皇帝的封号以及名字,以免触怒皇帝。田登十分专政,也不允许百姓说与“登”字同音的字,否则会遭到鞭打,严重者还落得个“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被判刑。元宵之际,按照惯例,民间点灯庆贺。衙门要写告示,让百姓防患于未然,可是要避讳与“灯”同音的字,不得已将“灯”字改为“火”字,“放灯”就成了“放火”,其布告就是:今天百姓在三天放火期间要注意安全。百姓看到告示,都气氛地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什么世道!”后来,这句骂人的话就被传诵至今,比喻自己胡作非为,却禁止别人的正当行为。

    “坐山观虎斗”源于何时

    “坐山观虎斗”一词出自《战国策·秦第二》,曰:“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有两只老虎相斗,管庄子看见后想刺死它们。而管与阻止了他,说:“老虎是凶猛的动物,人是老虎的食物。现在两个老虎相斗,小的肯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伤,等到它们受伤后再刺死它们,就可以一次杀死两个老虎,而且不用费杀死两只老虎的力气,就获得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

    这个故事后来被提起于韩国与魏国发生战争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两国都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援助,大臣陈轸就以管庄子刺死老虎之事劝说秦惠王看两虎相斗,不要出兵。秦惠王听后恍然大悟,他说:“你的意思就是让韩国和魏国继续打,等一国打败,一国受损时,我军在出兵讨伐,这样就可以一次打败两个国家,就如卞庄子刺虎一样?”陈轸回答:“正是如此。”于是,秦惠王采纳了陈轸的意见,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现代汉语中,“坐山观虎斗”比喻对双方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两败俱伤时再从中获利。

    “太岁头上动土”的“太岁”是谁

    “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来自唐朝末年黄巢起义之时。当时的统治者荒淫无道,民间百姓不堪忍受欺压,纷纷起义。势力最大的要属黄巢率领的起义军。他率军进入潼关,直逼长安,并建立了大齐政权。但是,黄巢并没有在长安逗留,而是率领起义军到临潼继续消灭唐军。当时,他带人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半路中被一座大坟墓挡住去路。这正是汉高祖刘邦之父的坟墓。黄巢认为人死后还占这么大的地方,真是可惜,不如把它平了,让百姓种田。之后,他从附近的农民那里借了一把铁锨,平了这座坟墓,并在墓顶上挖了一个大坑。后黄巢放生大笑,吟诗道:

    辗转中原逐惊鹿,

    西进长安过齐都。

    吾辈岂是山野人,

    太岁头上敢动土。

    从此之后,人们便用“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形容敢于触犯权势的人。

    “哪壶不开提哪壶”最初的意思是什么

    “哪壶不开提哪壶”最初的意思是指让人喝凉水,哪壶水没开提哪壶。唐朝时期,有父子俩在县城里开了一个小小的茶馆。他们热情、实在,开门早,收摊晚,生意非常红火。可是,这一年,一位吃惯了大鱼大肉的县太爷也到这里喝茶。这个县太爷贪财好利,一个人占一个桌子,还骂骂咧咧。众人都不敢来这个茶馆喝茶了。小店的生意越来越差,店主也病倒了。后来,店主的儿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这日,县太爷又来喝茶。老板的儿子就在茶上做了文章,端给县太爷。县太爷喝后非常生气,说:“你这茶,水也没开,茶也没味。”小掌柜说:“老爷,茶还是为您准备的上好龙井茶,水用的还是滚开的水,怎么可能会没味呢?”之后,一连几天小掌柜给县太爷上的都是这样的茶。县太爷便不来了。小店又恢复了往日的兴旺。老掌柜便问儿子:“县老爷为什么不来了呢?”儿子说:“我给他沏茶,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县老爷喝的是不开的茶水,所以和以前的味道不一样。

    这样故事在民间私下传开。“哪何不开提哪壶”也引申为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说了不该说的话。

    “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是哪位宰相

    “宰相肚里能撑船”源自王安石的故事。据传,王安石是宋朝宰相,他丧偶、再娶,后又离异,婚姻一直不美满。他还曾做七言绝句抒发自己惆怅的心情:

    春日春风有时好,

    春日春风有时恶。

    不得春风花不发,

    花开又被风吹落。

    王安石离异后,本不想再娶,后经人撮合,娶一妾,名为姣娘。姣娘出身名门,才艺双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王安石并没有将她扶为正室。婚后,王安石忙于革新变法,忽略姣娘。姣娘终日独守空房,心中寂寞,便与一位与她年龄相仿的仆人勾搭成奸。王安石知道后,非常生气,本想训斥姣娘,可是苦于没有证据。

    一次,王安石回家,恰逢姣娘在与仆人在屋内调情。他为避免家丑外扬,故意用竹竿将乌鸦惊走,发出声音。果然,屋里的仆人听到声音后,从后窗逃跑了。事后,王安石与姣娘像往常一样谈笑自如。这日恰逢中秋,王安石作了一首诗,借此规劝姣娘:

    日出东来还转东,

    乌鸦不叫竹竿捅。

    鲜花搂着棉蚕睡,

    撇下干姜门外听。

    姣娘一看便知道其中意思,但她确实不想再这样生活下去。因此,她回信给王安石道:

    日出东来转正南,

    你说这话过半年。

    大人莫见小人怪,

    宰相肚里能撑船。

    王安石收到信,知道了姣娘的意思,想:自己已是花甲之年,而姣娘正值青春年少,有七情六欲也是人之常情,不能求全责备。于是,王安石将娇娘叫到跟前,问了她的愿望。后来,王安石休了姣娘,并给她一些银两,让她与仆人远走他乡,过日子去了。

    这故事流传到民间,人们不但没有笑话王安石,反而称赞他“宰相肚里能撑船”。后来,人们用这句话来形容一个人宽宏大量。

    “东窗事发”最初是谁说的

    “东窗事发”出自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其卷四载:“桧归,无何而死。未几,子熺亦死。王氏设醮,方士伏章,见熺荷铁枷,问:‘太师何在?’熺曰:‘在酆都。’方士如其言而往,见桧与万俟卨俱荷铁枷,备受诸苦。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秦桧夫妇将岳飞害死于风波亭,之后不久秦桧死了。他的妻子王氏请道士为他做道场,叫道士到阴曹地府探访。秦桧让道士捎话给妻子,说“东窗事发矣。”

    “东窗事发”是指密谋败露。

    “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由来

    这句话最早出现于《魏书·崔浩传》,曰:“其胸中所怀乃逾于甲兵。”《五朝名臣言行录》中也记载了一个范仲淹“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故事。

    北宋时期,西夏政权多次进攻西北地区。宋仁宗听人举荐,派范仲淹去守卫边防。范仲淹到了边关之后,对士兵十分关心,采取了“屯田久住”的方针。在他驻守西北地区期间,西夏人没有占得半点土地。因此,西夏人非常钦佩范仲淹,并说:“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小范老子”指的是范仲淹,“大范老子”指的是范雍,意思是说范仲淹胸中藏有好几万甲兵,不像大范雍那样好欺负。

    “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是形容一个军事家或者政治家精通战术、深谋远虑,让自己的军队立于不败之地。

    “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典故

    “冒天下之大不韪”原是“五不韪”,出自《左传》,曰:“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人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词,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公元前712年,郑国与息国同是周宗姬姓,双方因小事儿发生矛盾,弱小的息国派兵攻打强大的郑国,结果大败。公元前682年,息国被强大的楚国消灭。《左传》中分析息国,认为息国犯了五不韪,贸然出兵而导致失败。

    “五不韪”的意思就是不估计自己威德是否高于对方,不权衡自己是否按照德的标准来处理邦交事物,不衡量自己的力量是否比对方强,两国属于同姓而不亲近,不分析双方争执的言辞是非对错,不认识自己的错误,即“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词,不察有罪”。“冒天下之大不韪”就是指做天下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比喻不顾舆论的谴责去干坏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