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安全读本-防避自然灾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少儿与科学家爷爷等的心灵对话

    一、天灾地祸,重在防避

    自然灾害的破坏力是巨大的,一转眼之间,什么都毁灭了。洪水可以把摩天大楼吞掉,好像砌在海边的沙堡,一个浪头过来,什么都没有了;火山可以把整个城市像水一样煮开;龙卷风就像个巨大的吸尘器,吸走地面上的一切东西。但是,自然灾害也不可怕,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伤害。灾害发生时,要运用自己的应急知识进行自我保护;灾害发生后,还应该做到积极有效的自救。在自然灾害发生前,通常会发生一些异常现象。要重视这些预警信号,抓住这些自救的机会。

    遇 到 台 风 怎 么 办

    祸福相依。自然界的现象是神秘又令人摸不着头脑的。人类执着对大自然的开发、探索,对台风的关注也一直没有停止,已取得斐然的成绩。虽然只是处于预防相持阶段,要与之抗衡,还需要时间,还需要更多有志人士加入。台风潜在能量大得很,如果被有机利用开发,人类将会从中获得收益,风是取之不绝用之不完的再生能源,而且还是清洁的能源。

    但愿有一天,台风能成为人类的朋友。

    【少儿内心独白】

    电视里的天气预报老是播台风几级,风速多少,几时登陆。可我们对台风的了解真是太少了,有一部进口的灾难电影片,一场飓风几乎把一个美丽城市夷为平地,难道真的像电影中那么可怕吗?那么台风是怎么形成的,会不会对内陆有破坏性呢?

    【科学家爷爷的话】

    小朋友,你们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发表看法是一个不简单的事情。动脑筋的好习惯要保持。

    台风是一种海洋洋面上空气涡旋,破坏力极大,快速度地毯式前进,沿途破坏性逐渐减弱。台风的形成是自然现象,不可避免,危害极大。随着科学飞速的发展,恶魔一定能够被降伏。而且要变害为利,造福地球,为人服务。

    【抗台风的注意事项】

    (一)台风的产生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猛烈的风暴。你一定看到过江河中不时有涡旋出现的情景吧。实际上,台风就是产生在大气中的绕着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的、同时又向前移动的、强烈的、大范围的空气涡旋。由于受到地球表面的摩擦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台风在北半球作逆时针方向转动,而在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因为台风这种大气中的涡旋产生在热带洋面上,所以,气象学上将它作为热带气旋的一种。

    过去把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带的大风称台风,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以及东太平洋等地区的称飓风,在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称热带风暴,在澳大利亚的则称热带气旋。很多地区还赋予它浓厚的带有地方色彩的俗名。例如,在墨西哥称为“可尔多那左风”,在海地称为“泰诺风”,在菲律宾称为“碧瑶风”,等等。从1989年起,我国和世界上多数国家均采用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台风定义,即把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达到8-9级的叫热带风暴,10-11级的叫强热带风暴,12级或以上的才称为台风。

    (二)台风的命名和编号

    初期各国对热带气旋的命名、定义、分类方法以及对中心位置的测定都有差异,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气象台之间也不完全一样。因此,常常引起各种误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时,美国首先确定了以英文字母(除了Q、U、X、Y、Z以外)为字头的四组少女名称,给大西洋台风命名。每组均按字母顺序排列次序。如第一组:Anna(安娜)、Blanche(布兰奇)、Camille(卡米尔)等,直到Wenda(温达);第二组;Alma(阿尔玛),Becky(贝基),Celia(茜利亚)等,直到Wilna(威尔纳);第三组,第四组也按A至W起名。当飞机侦察到台风时,即按出现的先后给予定名,第一个即命名为Anna,第二个即命名为Blanche等。当第一组名称用完,又从第二组A为首的第一个名称接上使用。第二年的第一个台风名字是接在上一年最后一个台风名字后面的,循环使用下去。一年中任何一个区域出现的台风不可能超过这四组名字的总数目。就以世界上台风发生最多的西北太平洋来说,一年最多也不超过50个。所以在同一年的同一个区域内不可能出现重复的名称。当然,在不同的年份里台风的名字会重复出现。因此,在台风名字的前面,仍要标明年份,以示区别。

    有趣的是,在70年代,美国妇女对这种命名提出抗议。认为用女人名字给凶恶的台风命名,岂不是歪曲了妇女的形象吗?于是从1979年起,便改为一男一女的名字交替使用了。

    我国从1959年起开始采用对台风编号的办法。凡是东经15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的范围内有台风形成或侵入,就按照它出现的先后,顺次进行编号。例如,1983年发生的第一个台风,编为8301,第二个台风,编为8302……这个方法简单明确,广大群众一听气象广播,就知道这是当年的第几个台风了。

    这种对台风编号的办法,目前已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气象台采用。有的国家考虑到国际上台风英文名称沿用已久的习惯,除了编号以外,还同时标明该次台风的英文名称。

    1989年改用台风新定义后,编号仍从达到热带风暴标准时开始编,发展到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后它的编号仍不变,只是名称有变。

    (三)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知道,在热带海洋上经常有许多弱小的热带涡旋,我们称它们为台风的“胚胎”,因为台风总是由这种弱的热带涡旋发展成长起来的。通过气象卫星已经查明,在洋面上出现的大量热带涡旋中,大约只有10%能够发展成台风。据统计,从1968年到1977年的10年中,在大西洋上,平均每年约有100个热带涡旋,其中只有四分之一发展成热带低压,最后发展成台风者不足10%.

    全世界每年平均有80-100个台风发生,而且绝大部分发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根据1949-1980年32年的统计,西北太平洋发生的热带风暴和台风共有903个,7-10月的台风约占全年总数的70%,其中尤以8月为最多。

    经统计得出,台风的发源主要集中在4个地区: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海面,这一带几乎全年都会有台风发生;关岛以东的马里亚纳群岛附近;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上;我国南海的中北部海面。

    一般说来,一个台风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高温洋面和不稳定能量

    台风发展的能量是靠空气对流上升、水汽凝结释放潜热来维持。因而只有在大气层很不稳定、抬升后有大量能量释放出来时,台风才有可能形成。还要有一个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水温高,通过湍流交换,把热量和水汽输送给大气,空气得到高温高湿条件。一般水温在27.5℃以上,且有60米左右的厚度,才有可能形成台风。

    2.微弱垂直切变

    在台风形成之前,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在涡旋区内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生成。如果垂直切变强,高空风大,涡旋潜热释放的能量很快吹向远方,不利于涡旋加强,也不利于台风形成。

    3.纬度位置因素

    在赤道附近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偏向力很小,几乎等于零。这时即使有一定的辐合流场,由于风将沿着垂直于等压线的方向流进低气压而“填塞”,也就不可能再发展成为台风。因此,只有在距赤道一定纬度以外地区,如在北半球,纬度5-20度地带内才最容易形成台风。

    4.低层辐合流场

    台风形成要有低层辐合流场。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

    (四)台风的巨大能量及其危害和带来的益处

    1.台风的巨大能量

    台风是一种突发性灾害天气现象,目前人类对台风的灾害只能防御,还不能驾驭。为什么台风会造成狂风暴雨,掀起惊涛骇浪呢?为什么在登陆时会造成海啸,甚至会吞没整个城市呢?这是因为台风具有惊人的能量,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

    一个成熟的台风,在一天内所下的雨,大约相当于200亿吨水,由于水汽凝结所放出的热能,就相当于50万颗1945年投炸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的能量,也就是说,每秒钟释放出相当于6颗普通原子弹的能量!一个成熟的台风,在一天内所释放的热能,如将其转变成电能的话,可供全美国6个月的用电。

    一般台风的直径有600-1000公里。如果取一个直径平均为800公里左右的台风来计算,它所释放出的能量可达735×1010千瓦。如果将台风3%的热能转化为电能,那么,这个数字也相当于176万个12.5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大约等于35万个新安江水力发电厂的发电量。

    2.台风的危害

    台风在海洋上移动时,会掀起巨浪,狂风暴雨接踵而来,对航行的船只可造成严重的威胁。当台风登陆时,狂风暴雨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尤其对农业、建筑物的影响更大。

    1959年9月26日侵袭日本的“薇拉”台风,是日本历史上最惨重的一次台风灾害。受灾区广达数县,尤以全国第三大城市名古屋为最重,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名古屋到东京之间的东岸地区,全部被高达6米的浪潮所淹没。火车停开,机场关闭,狂风掀起的浪潮,将一艘7000吨货轮推上海岸,摧毁了近6000栋房屋。“薇拉”台风造成4464人死亡,2000人失踪,32285人受伤,约有40万人无家可归。造成这样巨大的损失是罕见的,这个台风被称为“超级台风”.

    1954年9月下旬,在吕宋岛东方的海面上向西北行进的“玛瑞”台风,突然转了一个大弯,直冲日本而去。停泊在函馆港的一艘4337吨的“洞爷丸”最新式渡船,被强风吹到港外,直吹到距七重滨海滩约300米处触礁沉没,船上1254名旅客遇难,港内另有4艘货轮也相继沉没。这次台风致使1440人死亡,造成世界航海史上第二次大灾难(第一次在1914年,一艘邮轮铁达尼号在大西洋触冰山而沉没,死亡旅客1500余名),和北海道的损失加在一起,这次台风共死亡和失踪1761人,房屋全毁和半毁达3万栋以上。

    1970年11月2日,孟加拉湾遭到一次最可怕、最悲惨、举世震惊的“天灾”,罪魁祸首仍是热带风暴。死亡约30万人,非官方估计为50万人。

    1956年8月1-2日,一个强台风在浙江象山港登陆,上海也遭到了12级大风袭击,道旁树木大部分被刮倒,徐家汇天主教堂顶上十字架也被狂风刮断,杭州三潭印月几人合抱的大树也被连根拔起……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死亡人数在4629人,伤15617人,农田被淹没600万亩。

    我国的台湾省是台风灾害最重的地区之一。据80多年资料不完全的统计,台湾因台风灾害而死亡(包括失踪)的共有8100余人,受伤的14700余人,房屋全倒塌的约30万间,半倒塌的约79万间,仅1919年8月25日一个台风入侵台湾省,就损失房屋13万间。

    据统计,全世界历史上一次造成死亡人数达5000人以上的台风至少有20次,其中死亡达10万人以上的就有7次之多。

    3.台风给人们带来的益处

    当人们说起台风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它那斑斑劣迹和十恶不赦的罪行,但台风作为地球热带大尺度天气系统的重要角色,对沿海地区也有很大的益处。

    台风为陆地送来了宝贵的生命甘泉--淡水。在号称“粮仓”的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恒河平原等地区,台风降雨占全年雨量的大部分以至全部。台风对水稻生长、水利灌溉和水力发电,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在,台风作为地球资源的重要成分,已经纳入了人类管理大气资源的宏伟蓝图中。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台风将不再是一匹脱缰的野马了。

    (五)台风的移动路径及其预报和防御措施

    1.台风的移动路径

    西太平洋是全球热带气旋发生数目最多、势力最强的一个海区。一般说来,热带风暴在源地形成后,一面移动,一面加强。当发展成为台风后,势力达到最强时,范围也扩展到最大。台风的灾害主要发生在离中心100多公里的范围内,在台风中心登陆地区,危害更为严重,所以,台风的移动路径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西太平洋上的台风在源地生成热带风暴后,一般是向西到西北方向移动,并逐渐发展成台风。其中相当一部分在我国登陆,一部分经南海在越南登陆,另一部分在我国沿海转向东北,或先登陆我国然后再入海转向东北。1-4月我国很少受台风影响;5-6月在北纬10-15度自东向西移动的台风多影响我国海南岛或华南沿海;在东经120-125度转向东北方的台风有时能影响我国舟山群岛以南的沿海地带。7-9月为台风盛季,在北纬10-25度间自东向西移动的台风多影响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在海上转向的台风,部分在日本或朝鲜登陆,也有相当数量的台风侵袭浙江、上海,甚至山东、华北和东北地区。10-12月我国大陆基本不受台风影响。

    2.台风的探测与预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台风的监测能力,也在大大提高,从40年代起国外开始使用飞机对台风进行侦察,这种飞机可以一直穿入台风眼内,它能较早发现台风并正确地确定它的位置和强度。到了70年代,我国自己制造的雷达投入使用,并在沿海地区逐步建成了一个雷达监视网。它对于正确地掌握靠近我国沿海地区的台风和在我国近海生成的台风的活动情况,起了很大的作用。1974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获得成功,这种卫星静止在36000公里的赤道上空,它可以监视很大区域,使台风在行将生成时或生成初期就被发现。气象工作者根据卫星照片上台风云系的位置和特征,就可以判断台风的位置和强度,再依据不同时刻卫星照片上所反映的台风云系的连续变化,就可以掌握台风路径和强度的变化。但要预报台风的移动方向、移动速度、强度及天气变化,还必须全面了解台风发生、发展、消亡及移动等各方面的规律。

    目前气象业务工作中经常应用的台风路径预报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外推法:又称持续预报法。就是认为某次台风在未来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仍旧按照它前一段的变化趋势向前移动。

    (2)天气学法:各种气压系统的位置、强弱都和台风路径有一定的关系。应用天气学原理可以预测各气压系统未来的变化。例如西风带长波槽的形成、发展、前进、后退,都有相应的理论可以进行预测。这样就大体上确定了大范围气流的运行,实际上也就是分析出了台风的引导气流的分布。再结合气象预报员的经验,就能预报未来24小时内台风的移动。

    (3)数理统计预报方法:如上所述,台风的移动总是和某些因素,如引导气流的方向和大小,周围气压系统,如副热带高气压和西风带长波槽的位置、强弱及其变化等等有关。这样可以通过一套严格的数学统计方法来进行挑选那些与台风移动关系密切的因素,经过电子计算机筛选以后,便可以得到一个台风路径预报的统计方程式。在实际作预报时,只要读出各因子数,经计算机运算,便能很快地预报出未来台风中心位置了。

    (4)数值预报方法:又称动力学方法。是根据现时高空天气图上的资料,对描述大气运动的数学和物理方程组,在大型快速电子计算机上求解,能直接计算出未来所需要预报时刻的气压场或流场分布。这样,根据当时的气压场和流场分布,就可以预报台风未来24小时的位置和强度了。

    3.防御台风的措施

    当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消息时,表示台风在洋面上已经形成,正在不断发展,有可能登陆某地。当地及相邻地区的人们,一定要注意收听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台风预报、警报信息。按照台风警报的不同等级,采取相应措施。

    (1)海上作业单位要通知出海船只回港或开往就近港口避风。

    (2)若是在水稻成熟期间,对可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应组织劳力进行抢收,其他作物也应进行适当防护。

    (3)对可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有关部门应检查危险房屋及易吹倒的危险物,注意做好防台的准备保护工作。

    (4)当气象台站发布台风紧急警报时,预示台风在12-24小时内将影响本地。这时各级政府应立即组织官员亲临第一线,加强对防台工作领导,各种防台抗洪队伍要各就岗位,服从统一指挥,立即出动执行各种任务。预计将受台风影响的中心区域,要开始进行重要物资和人畜的安全转移工作。

    (5)当发布台风特急警报时,表示按气象预报,在12小时内台风将正面袭击本地,这时就会出现海啸现象,各级领导要做好山区暴雨、山洪的防御和水上及陆地上的救护工作。

    (6)船舶遇台风时怎样脱险呢?根据气象科学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台风的风力分布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以台风眼为中心,前后左右半径相同各处的风力大小和分布并不一样。我们以台风前进方向为准划分左右半圆,由于右半圆内风向和台风前进的方向基本上一致,所以风力比左半圆大,被称为“危险半圆”.而风力较小的左半圆则称为“可航半圆”.尤其是在台风中心右前方的象限内,不但风力特别大,而且是台风中心即将移到的区域,在这个象限内的船舶往往有被卷入台风最大风速区的危险,因此这个部位被特称为“危险象限”.

    由台风风力分布的原理可知,当船舶一旦与台风遭遇,应保持镇定,按照航海时的一切必要措施,迅速确定台风中心的方位,并尽一切能力估计台风与船的距离。可根据气象学上的风压定律确定台风的方位。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你的左边;在南半球,低压在你的右边。如果测到的气压比正常气压值低5个百帕,则台风中心离船不会超过300公里;若风力已达8级,则台风中心离船约150公里左右。船舶万一在台风范围内行驶,可以依照下列步骤驶出危险区:

    (1)判断船在台风中的位置以及距中心的远近。

    (2)如果船在危险半圆内,应采取风向对右弦船首的航向行驶。

    (3)如果船在可航半圆内,应采取风向对右弦船尾的航路行驶。

    (4)如果船在台风前部,而且还在台风行进路线中,也应采取风向对右弦船尾的航路行驶。

    (5)台风路径可能随时改变,所以应密切注意风向的改变,据此修正航路。

    (6)随时与海岸电台保持联系,以获得最新的台风消息,确保船舶安全。

    遇 到 龙 卷 风 怎 么 办

    1993年4月17日,湖南省常德市的丘陵一带,天气闷热异常。下午5点左右,12岁的小学生姚明舫放学后,牵着三头水牛到附近的小水库边去放牧。不一会雷声隆隆,乌云压向头顶,天色一下暗了下来,跟着雨点打来,明舫同学正想牵牛回家,突然刮起一阵狂风,并带有像小石头子般的冰雹。狂风从西北方呼啸着由远而近,三头牛本能地向水库里钻去,明舫正要跑去追牛,却被咆哮的强风托起了几十米的高度。他被吓昏迷了。不知过了多久,他突然感到头部受到碰撞,身子掉到了地上,但又痛得昏迷了过去。当清醒时,发现自己躺在一棵油茶树下。回想刚才的情景,禁不住大哭起来。这时雨变小了,但风还在刮。原来他被旋风托起越过两座小山和一口水塘,飞行了1000多米,落下来时碰到了茶树枝,再摔到地上,因而只受了轻伤。这种突然到来的旋风,就是龙卷风。这次的龙卷风,是从湖南省的石门县境内产生,向东南方经过三个县境,直到沅江县才消失,行程150多公里。

    (一)龙卷风产生的原因

    龙卷风是一种从积雨云底部下垂的漏斗状云及其所伴随的强烈旋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把这种现象叫龙卷风。1988年我国气象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把这种天气现象定名为龙卷风。

    龙卷风的母体是强烈发展的积雨云。积雨云是一种厚度很大,内部对流很强的主要降水云系。它下降的都是阵雨,其下降量常达暴雨或大暴雨的程度。积雨云中几乎都有雷电发生,因此下降的雨多为雷阵雨,有时带有冰雹。但并不是每个积雨云都会出现龙卷风,只有积雨云中出现较强的涡旋状气流时,才会出现从云底下垂到地面或水面的漏斗状云。因而有人把会出现龙卷风的积雨云叫龙卷风云。

    漏斗云内的气压很低,具有很强的吸力。当漏斗云伸到陆地表面时,能把地面的沙尘吸到空中形成尘柱,或在海面把海水吸到空中形成高大的水柱。不仅如此,它接地时还能把地面的建筑物和人畜吸入空中或加以毁坏,因此尽管它的范围很小,但有很大的破坏力。过去发生过的银币雨、青蛙雨、黄豆雨等等也都是龙卷风把地面的这些东西吸入空中后,又随雨降落到另一处所造成的。

    龙卷风的直径在几米至几百米之间,平均约250米,最大的达1600米。它的平均移动速度为56公里/小时,慢的8公里/小时,快的100公里/小时。移动距离一般为几百米到几公里,个别的可达上百公里。龙卷风的中心气压极低,一般比周围低几十百帕,强的龙卷风中心气压连周围气压的一半还不到。比台风中心的气压还要低得多。由于中心气压极低,它附近的气压梯度极大,因而它周围的风速和上升气流速度也很大。估计中心风速可达百米/秒,上升速度也可与其相当。

    龙卷风的旋转方向,在北半球一般都是逆时针旋转的,也就是气旋式旋转。也有少数呈顺时针旋转的,即呈反气旋式旋转的。

    单个龙卷风的生命史平均不到15分钟,最长的有7小时20分钟的,短的只有几分钟。

    (二)龙卷风的形成

    前面已经说到龙卷风产生于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中,但只有云内具有涡旋气流的积雨云才会产生龙卷风。这种积雨云有人就叫它为龙卷风云。龙卷风云的范围比积雨云小,约宽5-10公里,厚4-5公里。它常悄悄地尾随着积雨云后移入积雨云中。典型的龙卷风云的云底是一个大致平坦的、浓密的水平面。这是由于开始时云的底部存在着水平涡旋云,它离地约2000多米高,像一根管子一样呈滚轴状,因而有人称它为管子云。当它绕水平轴旋转的一头延伸到地面时就成龙卷风。

    也有人把龙卷风云称之为龙卷风气旋,表明龙卷风实质上和台风一样,是一种中心气压很低的旋转涡旋,只是它的范围远不及台风罢了。

    龙卷风云既然也是一种气旋,那就应该有眼(类似于台风眼)那样的结构。有一位科学家在距龙卷风75公里的6000米高的飞机上拍到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已达地面的1000多米高的旋转云柱,这个旋转云一直伸展到10000多米的高空。1958年4月22日有人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从雷达回波上,观测到了一个较大的龙卷风气旋,它的旋转云柱一直伸展到10000多米高空,中心部分很浓密,边缘部分较松散,龙卷风气旋的直径约150公里,与一个小台风不相上下。

    龙卷风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龙卷风云出现滚轴状的水平轴旋转云底;第二阶段为云底伸出漏斗云状云柱,触及地面或水面;第三阶段为漏斗云回缩和消失,涡旋气流减弱消失。

    漏斗云下伸时,有时看上去未接地,但地面出现房屋被毁或尘土上卷的浪花,表明这个龙卷风有一段只是涡旋气流,而没有云柱相连,只是一段呈“透明”的龙卷风。

    (三)龙卷风的分布

    出现龙卷风,季节性很强,而且各地差别较大。例如在欧洲多出现在春末和盛夏,在印度多出现在春季和春末夏初,集中在4-6月份;在南美洲则以初夏出现最多;在澳大利亚则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在美国,也是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但以春夏最多;我国出现较少,但出现时间比较分散,除了冬季以外,其余三季都可能出现,多集中在7-9月,在西沙群岛则一年四季都可见到,但仍以8-9月最常见;在日本,东西两岸出现龙卷风的季节却不一样,西岸出现最多的季节在隆冬,东岸则在夏季,这可能都与当地随季节而变的盛行风向有关。

    过去由于观测资料缺乏,以为只有美国才有龙卷风,后来发现世界许多地方都有龙卷风出现。它多产生在中纬度(南北纬20-50度之间)地带。除美国以外,就数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意大利和日本为最多。

    美国对龙卷风的观测和研究最早,资料最丰富。现在我们来集中看看美国的龙卷风。美国的50个州里都出现过龙卷风,无一例外。但发生的时间随季节而变化。龙卷风冬季发生在墨西哥湾附近的各州,3、4月份移向中部平原,密西西比河中游及俄亥俄河流域,5、6月份伸到大平原的北方、中西部的北方及大湖区,到9月份又开始南撤,11、12月份回到海湾各州。在阿拉斯加的南部和夏威夷都有龙卷风出现,但西部各州相对较少,本土大平原中部和南部的7个州占一半以上,尤以得克萨斯州最多。

    我国的龙卷风观测资料较少,难以作出细致的统计分析。但从上海的资料看,以东北--西南走向的宽带内出现最多。从时间上来说,上海的龙卷风多出现在12-24时内,又以18时左右出现最多。

    各地龙卷风的移动方向,一般由西南移向东北,或由西北移向东南,向西移动的非常罕见。

    (四)龙卷风的形状和分类

    过去总以为龙卷风的外形,就是在积雨云的底部向下伸下来的一个云柱,很像大象的鼻子,上粗下细,有时到地面或水面,有时不到地面或水面。经过近几十年的观测发现,实际上龙卷风是各色各样的,而且常常不只一个云柱。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即轮廓鲜明的浓密状龙卷风、轮廓不清的松散龙卷风和在龙卷风周围派生出来的派生龙卷风。

    浓密龙卷风的特点是有一个轮廓鲜明、稳定、浓密的云层底部,并有一个上粗下细的长管子略有倾斜地下垂下来。垂下来的漏斗云外形,又可分为略带弯曲的细长的绳状、鞭状或蛇状龙卷风和比较粗壮的漏斗状和柱状龙卷风。这种漏斗状龙卷风上粗下细,很像大象的鼻子,是最典型的龙卷风形状。柱状则是上下粗细差别不大,好似一根顶天柱,把浓密的云层顶住。

    松散龙卷风的特点是云层底部下垂的云柱没有明显的轮廓。来临时像一团黑雾压在头顶似的,它的宽度和高度相近,有时甚至宽度超过高度,远看像个大木桶立在地面上。云底像挂满叶子的树枝。这种松散龙卷风的破坏力很大,几秒钟内可把一条街道扫平。松散龙卷风的形状很多,有矮胖龙卷风、桶状龙卷风、带棱角的龙卷风、双角龙卷风、倒锥状龙卷风及带黑球上下晃动的龙卷风等。

    派生龙卷风是在漏斗云周围产生的涡旋。一般只在漏斗云底部,并在其周围旋转。有人称其为浪花。在海面上,这种浪花由水花组成,在陆地上,则由尘土、碎片等组成。这种浪花高的可达一二百米,低的只有几米。有时也会在龙卷风紧接云底处伸出一个涡旋,围住漏斗云上部旋转,有人称其为围壁。它是松散的,轮廓不甚明显。

    龙卷风一般分为陆龙卷风和水龙卷风(海龙卷风)两大类。陆龙卷风最常见,其危害性也大。它的巨大的吸力有很大的破坏力。水龙卷风是在海面上出现的龙卷风,它的强度和危害程度都不及陆龙卷风。

    (五)龙卷风的危害

    龙卷风的危害主要来自急速旋转的旋风,它的极大的吸力,能把它所经过的地物一扫而光,或将其携带到空中移过一段路程后又摔落下来。因此,它是一种突发的、小范围的、破坏力极强的一种灾害性天气。被龙卷风卷入空中的人,死伤的多,幸免于难的很少。美国每年平均有112人丧生于龙卷风,比飓风的伤亡还大。

    下面请看一些事实。

    1974年4月3-4日,在美国芝加哥西南方出现了148个龙卷风,波及13个州,财产损失达5亿美元,死亡315人,一次过程中出现龙卷风的个数可能是最多的一次。

    龙卷风在我国的出现和危害的记载较少。只有上海在这方面的观测和记载较为详尽。

    1956年9月24日,一次强龙卷风袭击上海市,造成56人死亡,490人受伤,5人下落不明。龙卷风竟将一只11吨重的空储油罐吸到十多米高的空中,带到100多米远的地方再摔下来。

    近年,南起两广,北至河北、内蒙古,都有发生龙卷风的报道。

    为了对龙卷风的强烈程度有一个量的描述,美国等国根据龙卷风的风速和破坏程度分成6个等级。据美国统计,F0-F1为弱龙卷风,占61%;F2-F3为强龙卷风,占36%;F4-F5为猛烈龙卷风,只占3%,但2/3的伤亡是它造成的。

    龙卷风内的强风无法用仪器测到,只能根据破坏情况进行推测,例如,一小卵石击穿玻璃,一根松木穿透一块1厘米厚的铁板,这些只有在超声速的巨风下才能实现。有人估计80%以上的龙卷风速小于400公里/小时(约110米/秒)。这个风速,往往被用来作为设计建筑物抗风能力的界限风速。

    龙卷风的破坏力,主要在于中心气压极低所产生的极大吸力。不仅如此,还因为它使经过地出现巨大的气压差而发生爆炸现象。

    龙卷风的破坏方式不仅是抬升,由于是旋风,还会出现把铁塔扭转、掀倒,把树皮剥去,把建筑物和农作物压倒等。它简直是个力大无比的大力士。

    龙卷风除了本身造成的灾害外,它所伴随的天气也常带来综合的灾害。如龙卷风云多数出现较强的雷阵雨,甚至暴雨,还可出现球状闪电,暴雨往往引起山洪暴发。还可伴随出现冰雹,甚至将龙卷风卷上空中的物体作为雹心又下落到地面。在龙卷风云中,由于强烈的涡旋气流,可以形成很大的雹块,有时几个雹块合并组成一个更大的雹块。因而龙卷风云下的冰雹往往又多又大,对地面物有很大的威胁。有人在雹块中见到有一只15×20厘米大的乌龟,有人看到过有一条4厘米长的鱼藏在雹块中。

    (六)遇龙卷风时的自救

    在美国,早就对龙卷风观测、研究和防范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他们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如多普勒雷达等观测手段来进行监测,并及早根据天气背景作出有关的预告和警报。我国有条件的地方也在积极进行这项工作。

    许多观测事实说明,涡旋气流和很小范围的气流的垂直运动多数从雷雨云中发展起来。在雷雨云中先出现涡旋气流,这个涡旋气流向下伸展就形成了龙卷风。另一种说法是:空气旋转运动的强烈集中也会造成龙卷风。还有一种说法,即当雷雨云中的水平气流和上升气流都很强时,就会形成水平轴的涡旋。按流体力学原理,这个水平轴形成后必然向两端伸展寻求闭合,可能在尚未闭合前就接地而出现龙卷风,其右侧接地的为气旋式旋转,左侧的若接地则呈反气旋式旋转。多数情况下只出现右侧的气旋式旋转的龙卷风。在天气图上,冷锋前方的飑一带常会有涡旋气流出现,容易形成龙卷风。出现长距离行程的龙卷风一般不是单个漏斗云龙卷风,而是一个接着一个地产生和消失,每个漏斗云龙卷风的生命史都是较短的。

    在天气雷达的探测中,若发现在雷雨云中出现钩状回波,这就是一个龙卷风云的形象。因此雷达可以发现和跟踪龙卷风。若建成雷达网,就可在大范围内对龙卷风云的位置、发展和移向、移速进行监测和预报。目前美国应用多普勒雷达进行监测和预告,其空报率为25%(过去为50%),预报时效为20分钟(过去为5分钟)。这对小范围的强对流天气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根据上述可能出现龙卷风的天气背景,结合多普勒雷达进行针对性的探测,就可较好地对龙卷风云作出预报。这种预报由于时效很短,只能通过广播电视和天气警报器向公众发布。因此,人们除了注意气象台站的天气预报外,还应具备一些必要的防范知识。美国在出现龙卷风最多的季节,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建立每三公里一个的志愿观测哨,当气象部门提前5小时作出预报后就上岗监视,作好抗灾准备。

    要能自救,首先要能识别龙卷风云。龙卷风云除了有雷雨云(积雨云)的一般特征外,主要表现为云底出现乌黑的滚轴状云,当云底见到有漏斗云伸下来时,龙卷风就出现了。它的旋转速度很大,但它的移动速度开始并不大,小的只有8公里/小时,快的也只十几到几十公里/小时,人们开始还来得及躲避。当龙卷风正面袭来时,都有一种巨大的呼哨声,亲自经历过的人说“像千万条蛇发出的嘶嘶声”,有的说“像几十架喷气式飞机或坦克在刺耳的吼叫”,有的说类似火车头和汽船的叫声。这种声音由远而近,沉闷逼人。如果听到这种声音,就要马上采取各种安全措施。

    第二,当确定龙卷风向住房袭来时,要打开门窗。自己马上躲到小房间内或混凝土的地下蔽所,上面若有25厘米厚的混凝土板就最为理想。汽车和活动房屋对龙卷风都没有防御能力。

    第三,如果在野外遇上龙卷风,应迅速寻找一个与龙卷风路径垂直的低洼区。因为龙卷风一般不会突然转向。

    总之,只要防范及时,龙卷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可以显著减少。

    遇 到 沙 尘 暴 怎 么 办

    (一)什么是沙尘暴

    在我国西北部沙漠地区,有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一遇强劲阵风或大风时,把大量尘土沙粒吹起,飞扬于空中而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有时可使能见度接近于零,白昼如同黑夜,当地人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黑风暴。内蒙古一带称为“黑毛风”,气象学上则称沙尘暴。

    (二)沙尘暴的分布

    沙尘暴一般发生在土地干燥、土质松散而无植被覆盖的地区。中国的沙尘暴日数的分布规律一般是西北地区多东南地区少,春季和初夏季节多其他季节少,山麓平原多高山沿海少。我国沙尘暴日数最多的地方当然在我国西北内陆的沙漠地区。如新疆的柯坪每年平均有38.8天沙尘暴,最多年达53天,是我国年平均沙暴日最多的地方;其次是三面临沙漠的甘肃民勤县,年平均沙暴日数为35.4天,最多年达58天;新疆民丰与民勤一样,年平均沙暴日数也为35.4天,最多年也为58天。此外,新疆的和田、皮山等地沙尘暴也不少,年平均沙尘暴日数分别为32.9天和30.4天。这些地方都处在沙漠边缘或者沙漠绿洲之中。

    一般说来,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的年平均沙尘暴日数都在20-30天以上;东北、华北地区年平均沙尘暴日数一般只有1-10天;仅局部地区可以超过10天,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沙尘暴日数在10-20天之间;我国东部地区约北纬35°以南,沙尘暴就已很少,年平均沙尘暴日数一般都不到1天;北纬30°以南的江南水乡一般已见不到这种沙尘暴天气;北方湿润山区如天山西段高山区和大兴安岭北部山区,一般也很少有沙尘暴发生。

    高山上的沙尘暴比山麓平原少。这是因为沙尘易于沉降,强风一般难以将沙尘吹送到海拔1000-2000米以上的高山上去,而且高山区一般植被覆盖较好,地面沙尘来源也极少。例如,海拔2897米的五台山每年平均沙尘暴日数仅0.3天,而海拔2160米的小渠子60年代的10年中总共才只有1次沙尘暴。

    (三)沙尘暴的成因及沙漠气候

    一般沙尘暴形成必须具备两个客观条件,一是要有比较丰富疏松的沙尘物质,二是要有持续的大风。风速要在10米/秒以上并且大气层结构不稳定。只有同时具备这些条件沙尘暴才有可能发生,但是这些条件都具备了,沙尘暴也不一定会发生。原因是引发沙尘暴爆发的内在机制目前还不太清楚,需要气象科学家不断探讨,从而揭开“庐山真面目”.一般来讲,局部性的飑线大风、龙卷风或其他不稳定性天气的大风,皆可造成十几公里乃至几十公里的局地性沙尘暴;寒潮冷锋后的大风,往往也能造成范围更广、时间更长、危害更大的系统性沙尘暴。

    当我们打开中国地图,你会发现一条呈弧形带的沙漠,绵亘于西北、华北和东北大地上。这条弧形沙漠带,南北宽600公里,东西长达4000公里,面积有71万多平方公里。若连同戈壁,总面积达128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我国沙漠约有75%的面积分布在乌鞘岭和贺兰山以西的西北地区。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等。在这些地区降雨稀少,气候干燥,蒸发量远远大于降雨量。造成西北地区这种气候特征的主要原因是受地球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我国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是由西南太平洋、南海、孟加拉湾和印度洋上吹来湿润的夏季风带来的。因此,处于我国温带的广大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离海洋遥远,夏季风到那里已成了强弩之末。再加上其南部和东南边缘,有天山、昆仑山、秦岭、吕梁山及大兴安岭等高大山系,特别是有巨大的青藏高原,成了夏季风难以逾越的屏障。这样,湿润的海洋气流(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无法吹进,水汽来源被隔绝。致使夏季的西北和内蒙古地区,水汽十分贫乏,降雨量稀少。例如,新疆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1961年至1970年10月平均降水量,每年只有3.9毫米,为全国现有降水的最小记录;1968年这里只下过两次雨,一次0.4毫米,一次0.1毫米,全年总计才0.5毫米。

    沙漠地区降水十分稀少,而蒸发却极为强烈。以多年平均蒸发量而论,一般在2500-3000毫米,有的地区高达4000毫米,超过降水量的十几倍,甚至上百倍。

    西北地区除了干旱少雨外,还是我国著名的大风区。大风为沙尘暴的生成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资源。

    当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沙尘暴形成的条件后,对我国西北地区多发沙尘暴就不足为奇了。

    (四)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一般说来,风力在4级以上就会发生沙尘暴;当风力达到4-8级时,可将地表面的细沙和粉沙吹到15-30米高度,能见度在1000米以内,形成中等强度的沙尘暴;当风力达到8级以上,大气中低层垂直对流强烈时,往往会把沙漠戈壁和半干旱沙质草原地区的大量沙尘夹卷到2000米以上的高空,能见度很低,从而形成强沙尘暴。强沙尘暴的危害性最大。1993年5月5日,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强沙尘暴席卷了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部分地区,8级以上的大风(部分地区出现了12级大风)夹卷着大量的尘沙,遮蔽了整个地平面和半个天空,瞬间日黯无光,能见度几乎降至零米,以致“对面闻声不见人,白昼点灯仍昏黑”.仅甘肃省的武威、古浪、景泰三县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3.3万公顷,经济作物4.3万公顷,被流沙淹埋和地表耕作层连同作物吹走,造成绝收面积达3400公顷,丢失伤亡牲畜6.32万头(只)。供电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停电、停水达170小时,114个厂矿企业被迫停产,设备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4所中小学校舍被摧毁。

    沙尘暴还会破坏土地环境和污染空气,甚至影响地球的太阳辐射,进而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据科学家估计,每年全球由大气中的风力搬运的沙尘可达1.3-8.0亿吨,最高可达50亿吨。强沙尘暴不仅破坏性大而且影响范围广。如1988年4月9日20时从乌鲁木齐开始出现大风和沙尘暴,随着冷空气向东南移动,黄沙天气也向我国东南部地区延伸,经过西北、华北、华东及西南等广大地区;到12日黄沙天气蔓延的范围,南至广西的桂林市,西南抵四川的南充,东至黄海、渤海等地。所以,沙尘暴不仅直接危害作物生长,而且还破坏了原有的土壤成分和土壤结构,如果要恢复到原来的生态环境,有人估计需要几年的时间,甚至更长。

    (五)沙尘暴的防御

    多年实践的经验,只要做好以下几点防御措施,强沙尘暴所带来的危害会大大减轻。

    1.要加强预防沙尘暴灾害意识

    对沙尘暴的多发区要加快建立健全沙尘暴的监测和预报警报系统。提高传递灾害天气预报等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只要各地能够及时收听当地气象台站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和警报,并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就可避免人畜伤亡,大大减少经济损失。

    2.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当遇到沙尘暴袭来时,不要惊惶失措,要尽快到最安全的地方去,如室内。在野外时,切勿乱跑,要尽快就近蹲靠在避风沙的矮墙处,或趴在高坡的背风处,或抓住牢固的物体等。同时用衣服蒙住头,这样一可以减少空气中大量沙尘通过呼吸进入肺部,二可以避免或减轻沙尘暴吹起的砾石砸伤头部。一般沙暴区(能见度<10米的区域)经过本地时间较短,在能见度开始转好后再走动,这样不会迷失方向。另外,不要沿着河边水渠走,由于阵风变化大,容易发生意外。

    3.要加强保护环境意识

    “93.5.5”强沙尘暴发生后,中国科学院立即组成专家组,深入到损失巨大的县、市进行调查。一致认为,此次特大沙尘暴形成发展的原因,除系统性锋面大风天气过程与有利的大地形相互作用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人类活动严重地破坏了植被和地表结构。科技工作者总结出沙尘暴有“两喜三怕”的特点:喜干旱、喜风,怕草、怕树、怕水。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不少防治沙害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两类措施:

    一类是工程技术措施。目前用得最多、使用效果最好的是草方格沙障。草方格沙障是利用麦草、芦苇等在沙丘上设置的一种半隐蔽式的格状沙障。在流动沙丘上设置这种沙障后,增加了地面的粗糙度,加大了对风的阻力,从而降低了近地面的风速,使沙子吹不起来,有效地防止沙丘移动。

    二类是植物治沙措施。主要方法有封沙育草和营造防护林。目前,我国在风沙线上已组建了数以百计的大型国营治沙林场,广大林场职工常年奋战在防沙第一线上,并且在建设“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体系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实践证明,甘肃省河西地区,在“93.5.5”强沙尘暴的袭击下,凡是防护林体系比较完整的绿洲,以及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覆盖面积达30%左右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受到沙尘暴的危害。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只要我们进一步掌握沙尘暴发生、发展的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轻因沙尘暴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完全可能的。

    遇 到 冰 雹 怎 么 办

    冰雹,在民间又叫雹子、冷子或冷蛋等。

    冰雹是以砸伤为主的气象灾害。它对农业、交通、建筑设施,甚至生命财产等都可能造成巨大的危害。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的国家之一。我国劳动人民早在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冰雹的记载;西汉以来,许多史书和地方志中就记载有冰雹灾害的资料。由于气象科学日益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我国在降雹规律、冰雹预报、雹云探测、识别、防雹作业、原理和效果检验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约500多个县开展了人工防雹科学实验,为雹区抗灾夺丰收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一)冰雹的形成

    冰雹是怎样形成的呢?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从天上掉下来的冰雹,很不理解。人们见了它,非常恐惧,以为是神鬼在发怒施威。如今虽然有了一些认识,但仍然有一些未解之谜。现在冰雹的定义就是从云中掉下来的小冰球或冰块(有时呈圆锥形等不规则形状)。据观测,只有积雨云才有可能降雹。因此,人们把下冰雹的积雨云称为雹云。

    什么是积雨云呢?在气象学上,积雨云的定义为:云体很厚,垂直发展极旺盛,耸立如山;云顶常达对流层顶,顶部具有纤维结构,呈白色的鬃状或砧状,云底呈铅黑色。常产生雷暴、阵雨,有时有冰雹,偶尔还有龙卷风。

    为什么说有积雨云不一定降冰雹,而降冰雹必须有积雨云呢?因为虽然都是积雨云,但有强弱、水汽等条件不同,而有的积雨云只能降雨、雪,有的能降冰雹。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还得从冰雹的形成谈起。我们知道,在积雨云里,起初和降雷雨的积雨云一样,也是由水滴、过冷却水滴、雪花、冰晶的混合组成。后来,云中的上升气流比较强,它把云底部不断增长的水滴送到云的中上部成为过冷却水滴,它们跟冰晶、雪花碰在一起,或者自然冻结,形成雹核,由于水滴在冻结时会释放一部分潜热,再加上冻结时间短促,所以冻结的雹核里面常混有空气,比较疏松,表面湿润,呈不透明颜色。当遇到过冷却水滴时,过冷却水滴便在雹核上冻结成一层冰,它降到0℃线以下时,表面的一部分就溶化成水,同时也有一部分水滴粘上去。这时碰巧遇到增强的上升气流,又被带到0℃线以上,雹核表面的水又冻起来,形成一层比较透明的冰壳,当这雹核继续上升,不断和过冷却水滴碰撞,产生冻结,以及冰晶、雪花的粘附,使它又包上一层不透明的冰层。因为积雨云内的上升气流时强时弱,变化无常,所以冰雹也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在空中翻腾着,不断裹上一层又一层冰衣,直到上升气流再也托不住的时候,便从云里掉了下来,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冰雹。

    从上面所述中,我们可了解到,积雨云降冰雹,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①积雨云发展要特别旺盛,其垂直厚度要超过8公里。这是因为只有在这样的高空温度才比较低,过冷却水滴能自然冻结,产生适当的雹核。要满足这个条件必须是对流层中大气层结不稳定,以低层暖湿、中层有一层不太厚的逆温层、上层冷干的情况最为有利;②要求积雨云中有强大的上升气流,至少要在15米/秒以上(相当7级以上的大风),它要能托住冰雹,使冰雹长成前不提前掉下来,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在对流层内风的垂直切变大,以低空为偏南风、高空为强劲的西北风,最为有利;③要求积雨云内有丰富的水汽含量(达到10-20克/米3以上),在0℃层以上有过冷却集中区,以保证冰雹的迅速增大。在满足了上述三个条件时,再有一定的启动条件,促使不稳定能量迅速释放,这样就会形成冰雹。

    冰雹有大有小,古今中外,关于最大冰雹的记载和传说很多。我国早在《后汉书》中记载说,“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河西雹如斗”,在近代还观测到最大冰雹直径是30厘米,比篮球还大。在国外也有最大冰雹的记载,如1894年5月11日下午,美国维克斯堡城东8英里的博文纳降下了特大冰雹,冰雹的最大直径达20厘米,里面却包着一只穴居美国南部的乌龟,堪称一大珍闻。更有甚者,人们传闻,前苏联西伯利亚的一次特殊降雹中,却落下一个约100公斤重的“巨雹”,层层冰壳之内竟包裹着一个全副武装的伞兵,这更是奇闻。

    (二)冰雹的时空分布

    从冰雹形成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冰雹具有地区性、季节性和时间性的特点。

    1.地区性

    就我国全国范围而言,中纬度地区多于高低纬度地区,山地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具体来说,我国冰雹多发生在西北、西南、华北等内陆山地。江淮沿海的苏北、皖西、浙江等山地,也常出现冰雹,广西、福建、台湾极少。我国多雹区主要有几个地区:

    青藏高原多雹区(带)。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多雹区。青藏高原大部分雹日都在10-20天或以上,最多年份达20-30天以上。在那曲、班戈多雹中心常年多达30天以上,最多年达53天(那曲),居全国之冠。

    祁连山及天山多雹区,是仅次于青藏高原的多雹区。

    沿阴山、燕山到大兴安岭多雹带。这是全国较长的多雹带。多伦和集宁附近为这个带的多雹中心,年平均雹日在5-7天,最多年份达10-15天。

    云贵高原向东出武陵山,经幕阜山到浙闽丘陵,这是南方多雹地带。其中武陵山区降雹日数最多,一般达3天,最多达9-10天。

    这些多雹区的降雹形式非常奇特。一般说有三种:带状、块状和跳跃状,以带状为最多。在谚语中有“雹打一条线”、“降雹蛤蟆跳”和“雹走熟道”的说法。这些说法正说明了冰雹活动的一些特点。为什么下冰雹会形成一条线呢?这是因为雹云单体直径只有一二十公里,而其中能形成的上升气流区的直径只有几公里,雹的生命期在半小时以上,移速每小时达几十公里。于是在雹云经过的地方就形成了一条狭长的降雹带。一般来讲,雹云带宽5公里左右,长20-30公里,有的带宽而长,如1959年4月28日,在我国贵州威宁移向云南宣威、曲靖等地的降雹带宽约15公里,长达200公里。所谓“降雹蛤蟆跳”,是因为有几个雹云降雹,由于雹云移速快,水分来不及供应,常常雹云的各个单体间出现了间隙性的发展;另外在雹云过山时云体由于背风坡作用,在坡谷处主体减弱,到坡峰区加强也常常会产生“降雹蛤蟆跳”.山西昔阳县这种跳跃式降雹占17.5%.而“雹走熟道”是由于地形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使雹云易在某些地方产生。雹云形成后受地形影响,常常从山口并沿山谷移动。因而对一地区固有地形来说,在一定的天气形势下都会有一些冰雹常走的路线。当然,这“熟道”只是相对的,它还随季节和天气形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季节性

    一般来说,我国降雹多出现在4-9月份,而5、6月为峰值,即冷暖空气产生剧烈交锋的过渡季节。但冷暖空气剧烈交锋的季节各地又有所不同。华北地区多发生在5-6月,属于春末夏初多雹;淮河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多发生在2-5月,属于春季多雹;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山区多发生在6-9月,为夏季多雹;东北及青藏高原的东南侧多发生在5、6月及9、10月,属于初夏、秋季多雹。

    3.时间性

    从每天出现的时间看,一般多出现在下午到傍晚。因为这个时间对流作用最强,上升气流易超过15米/秒的速度,有利于冰雹的形成。据西北地区127个气象台站1951-1980年的统计结果,西北地区降雹日变化可分为三种类型。午后型的降雹峰值在13-15时,而11-17时降雹次数占全天的60%以上。傍晚型的降雹峰值在16-17时,而17-23时降雹次数占全天的40%以上,第三型是午后傍晚型。根据统计资料,山西省有65%的冰雹降在12-19时,山东在14-19时下降的冰雹占58.5%,其中又以15-17时降雹机率为最大。

    (三)冰雹的危害

    据世界气象组织召集的防雹专家估计,世界上由于冰雹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不下20亿美元,这是人类活动中又一个重要灾害。中国、美国和前苏联同为世界上雹灾损失最严重的国家。据统计,我国每年农业遭到冰雹危害面积平均为2600万亩,重灾年份超过6000万亩。降雹较多或受雹害严重的年份平均每4年就有一次。如1987年,我国共有2000多县次,先后遭到冰雹袭击,累计受雹灾面积达7600万亩,毁坏房屋108万间,10000多人受伤,死亡400人,直接经济损失在11亿元以上。

    1972年5月3日,我国贵阳地区出现一次强冰雹灾害,冰雹平均直径为3-4厘米,最大达20厘米,使贵阳机场停放的30多架飞机遭到严重的损伤。有的飞机被砸成多达1300多个洞,有的洞直径达20厘米,造成严重损失。

    1989年5月8日12-18时,山东省潍坊、东营、惠民、青岛、德州等地市20多个县(区)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风雹袭击。据初步统计,受灾农作物达370多万亩,其中青岛市有71万亩农作物受害,小麦绝收面积近20万亩;刮坏房屋1.7万余间,有119人被砸伤。据估算,这场冰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1亿多元。这些地市受灾的地方,一般降雹5-15分钟,风力5-7级,阵风达8级以上,伴有小雨。最大冰雹直径为18厘米,地面冰雹厚度约3厘米。

    1969年8月29日,北京市10个区(县)先后降雹10-30分钟。灾情最重的是城区和近郊区,市内雹粒盖地、雨水过膝,交通中断。许多楼房玻璃被打碎,电杆刮倒,长安街上65%的路灯被打碎。房山县一个冰雹直径为16.7厘米,重2.8公斤,还有人畜受伤。海淀区4个乡万余亩蔬菜大部分毁种,延庆县重灾1万亩。

    冰雹灾害有哪些特点呢?综合分析众多的雹灾事例,可以看出冰雹灾害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发性强,难以防御。据山西昔阳17次雹灾的统计,雹云移速31公里/小时,最大42公里/小时,且在移动中又迅速加强,往往是云到风雹到,倾刻间狂风大作,冰雹倾砸,措手不及。

    (2)成灾冰雹的降雹时间比不成灾冰雹的降雹时间长。例如山西昔阳县小于5分钟的降雹中成灾的占18%,6-20分钟的占44%,大于20分钟的占83%.但多数降雹对当地危害时间短,仅几分钟,很少超过30分钟。

    (3)危害范围小。据昔阳县1970-1975年34次雹迹中成带状占65%,其他各占17.5%.一条雹击带以宽约几公里,长几十公里为多,最宽的有几十公里,最长的带达数百公里。由热力作用形成的冰雹,其范围较小,而与强烈天气系统如切变线、冷锋、飑等相联系的降雹范围较大。

    (4)综合破坏性大。由于降冰雹常伴有大风、雷暴、暴雨等强烈天气,所经之地,往往房倒屋损,树木电杆倒折,农作物被毁。

    冰雹灾害大小能否有一个等级标准呢?在农业上有的根据冰雹的大小、降雹时间以及降雹后地面积累深度、作物被损害程度及复生能力大小的关系,并结合各地经验把冰雹的灾情,大体上分以下三个等级。

    (1)轻雹害:冰雹大小如豆粒,直径0.5厘米左右,降雹时有的冰雹盖满地面,有的随下随化。作物的叶片被打落或打成麻状,茎秆折断或打成秃茬子。

    (2)中雹害:冰雹大小如杏子、核桃,直径2-3厘米,降雹时冰雹盖满地面,积雹深度13厘米左右,树木细枝被折断,树干皮层被打成遍体鳞伤,作物茎叶被打断,甘薯等被打烂。

    (3)重雹害:冰雹大小如鸡蛋、拳头,直径约3-7厘米。积雹深度10-16厘米或以上。冰雹融化后,地面雹坑累累。各种作物地上部分被砸光,地下部分也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四)冰雹的预防与自救

    古今中外,人类与冰雹灾害斗争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雹灾并不可怕,它是可以预防的,甚至还可以消灭它。

    1.群众防雹经验

    由于冰雹天气出现有地区性、季节性和时间性等特点,一般难于作出准确而且及时的预报。可是在多雹地区的广大劳动人民因深受其害,所以他们特别注意观察并总结了不少当地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及预防措施,并代代相传,不断充实,还以顺口溜的形式记载下来。我国已出版的《中国气象谚语》中收录了一部分冰雹谚语。现将未载入此书,且又有实用价值的部分谚语列出几条供参考。“清晨山间有雾,下午必有雹”,“伏天早晨凉飕飕,午后冰雹打破头”,“热过头下冰球”,“天气闷热,有冰雹”,“雹前顶风吹,冷蛋满天飞”,“低云打架,冰雹就下”,“不怕云里黑,就怕云里黑夹红,最怕黄云下面长白虫”,“黄云绿沫乌云滚,防备冰雹别出门”,“浓云发红,雹子重”,“浓云像奶,雹子就来”,“蜂子朝王,冰雹将来临”,等等。

    2.人工消雹

    就我国来说,对人工消雹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年),河北磁县南来村就已开始使用土炮轰击雹云消雹;明末清初,甘肃境内以炮火轰击雹云消雹;清初雍正年间(1723-1735年),在甘肃固原使用鸟枪向雹云发射,以消减冰雹。本世纪60-70年代我国许多地区大量使用土炮、土火箭消雹曾取得了一定减轻雹害的效果。80年代以来,改为采用高炮、火箭向云中发射携带碘化银的炮弹(火箭),并使用雷达、闪电计数器等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识别雹云和指导作业,普遍受到各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

    目前国内外人工防雹试验使用的方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类是过量播撒催化剂,另一种是爆炸法。近17年来,世界各国进行人工防雹中多采用过量播撒催化剂法,常用的催化剂是碘化银。

    过量播撒催化剂法就是利用火箭、飞机或炮弹将碘化银等催化剂播撒入开始发展15-20分钟的雹云中,促使云中冷却水滴变成较多的冰晶(1克催化剂可获得1012个结晶核)。而播入碘化银的微粒增多,使冰晶大量增加,从而限制冰雹生长,同时还促使水汽加速凝结成水滴而下雨,以此达到防雹的目的。使用这种方法对多单体,有累积区的对称雹云和较弱的超单体是很有效的,而对强大的超单体没有什么效果。

    爆炸法,就是利用炮或火箭直接射击雹云,而利用炮击的冲击波影响雹云不易形成,而强爆力还可以短时切断上升气流,破坏冰雹形成的有利条件。这是我国防雹作业中很多地方最常用的方法。常用的工具多为3.7厘米口径的高炮弹。国内外采用这种方法防雹已取得一定成效。

    爆炸法,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广大雹区人民和防雹工作者在使用爆炸法作业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如“一听、二看、三打”,就是听云内的雷声、吼声,看云的颜色、翻滚、运动等特征,然后适时射击云的适当部位,打云头、云腰、闪电翻滚的地方。关于打法还有如下几条经验:“打早不打迟,打头不打尾”,“打云头,云转向;打云腰,雹云裂;打云尾,防不住”等。

    3.冰雹灾害如何自救

    冰雹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极大,防止冰雹危害农业生产,除上述办法外,还需要在多雹地带的山区,大力种草植树,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变当地气候环境,从而减少减轻雹害。如我国云南、广西等山区,过去冰雹危害较多,由于大力开展了植树造林,调节了气候,从而使冰雹大为减少,还改变了裸露的盐碱地。因此,采用这种办法是防雹的一个长远之计。

    多雹区还应根据冰雹出现季节调整作物品种,使作物生育期避开冰雹多发期,还应多种些抗雹和再生力强的作物,选择茎类作物如玉米、谷子等。这些作物虽易受雹害,但易于恢复生长。或者选种生长、成熟及收获期与冰雹季节错开的一些作物,如将小麦改为种其他作物等。

    冰雹对农作物的危害常常是冰雹砸坏庄稼。根据老农多年的经验认为,如遇到冰雹砸坏庄稼,要按照受灾的不同轻重程度,对症采取综合抢救措施。对受灾较轻的地块,有的叶子被打烂,要立即进行铲趟疏松土壤,提高地温,使苗株尽快恢复生长。对受灾重的地块,若是没被水冲土压,如高梁、玉米受灾后在地面上还有茬秆的,大豆有小芽的,就不要轻易毁地翻种。应把被冰雹打烂的叶子和茬秆剪掉,促进茎叶新生快发,茎秆要尽量留高一些;要把被冰雹打倒的苗株扶正,以利作物正常生长。凡是降了冰雹的地块,都应及时铲趟,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地温,促进茎叶生长。

    对受水冲、砂压、叶片全无的地块,可改种些蔬菜等短生育期的作物。

    防避雹灾:①要增强减灾意识,对灾害要有警惕,在行动上应有防灾的准备。②要懂得一点灾害知识。法国灾害学家曾说过:“世界上大部分的不幸,都来自无知。”可以说,无知就是受害之母,应该知道冰雹的形成,有哪些特点以及如何防御冰雹;③要重视群众防雹经验和人工消雹方法,冰雹危害是以砸伤人和物为主,防御方法就是一个“避”的方法。当确定冰雹即将来临时,应进入坚固的建筑物内躲避。由于冰雹来时常伴有大风、雷电出现,因此躲避冰雹的同时还应预防雷电击伤人,人畜不能到大树、高压电杆、高塔、高墙或高地等地方去;也不要靠近和接触潮湿带电的金属物体;不要在河岸停留或乱跑等等。

    遇 到 地 震 怎 么 办

    (一)防地震伤亡

    发生地震时,人们如果缺乏应急知识和自救能力,就会临震慌乱,容易造成伤亡。

    为了避免或减少地震伤亡,同学们要学一点地震常识,增强自救能力。

    1.学习一点地震常识

    由地球内部的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叫地震。按照地震发生原因的不同,分为陷落地震、火山地震、构造地震三种。全球95%以上的地震是构造地震。地震震级分为九级,是按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而划分的。

    (1)地震震级不同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就不同。

    一般情况下,1~2级地震人们必须通过地震仪才能测到,人是感觉不到的。

    3级地震人们在家里能感到轻微的振动,不会有破坏和伤亡。

    5级以上的地震就会造成破坏和伤亡。地震往往是几十秒钟的事,造成房屋倒塌、人畜伤亡。一瞬间,一座现代化都市就会瘫痪,成千上万的人伤亡,几十万人成为灾民。

    震级越大,放出的能量就越大,造成的破坏也就越大。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大陆地震占全球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的二分之一。我国有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或7度以上的地区。由此可见,加强减灾能力,防震、抗震,对于我国尤为重要。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学习抗震知识。

    (2)近震的特点常常是从上下颠簸开始,然后才左右摇摆,还能听到响声。

    地震发生的地方离你的所在地是远、是近,可以从房屋的振动情况来判断。如果是近震,你会先感到整个房屋上下颠簸,接着又左右摇晃。你也可以从家具的振动和桌上东西的振动情况看到地震的反应。

    (3)远震的特点往往是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音小,震动小。

    如果你只感觉到屋子在左右摇摆,声音不大,这表明地震发生在较远的地方,不必惊慌,也不用出外躲避。

    (4)地震可以预测,而且一般有前兆,要注意观察。

    采用地震仪可以预测到哪些地区、什么时间会发生地震。地震局会及时向群众发出地震预报,同学们要注意收听。

    地震前,自然环境中也常常会出现异常现象。例如:动物惊恐不安、井水翻花打漩等。

    群众中常流传这样一些歌谣、谚语: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咬;

    冬眠蛇儿早出洞,鸽子惊飞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留心,分析识别防范好。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无雨泉水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建立观察网,异常快报告。

    这些歌谣、谚语是群众经过多年观察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有参考价值的。

    地震前除了动物和地下水有异常外,还有植物异常,如花草树木不合时令地开花结果。

    气象异常,如严寒酷暑、洪涝干旱。

    电磁异常,如日光灯自照、电磁器件畸变。

    地表形变异常,如地面产生鼓包、裂缝、塌陷等等。

    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发现这些情况,就可以早日做好防震、抗震工作。同学们如果发现有异常现象要及时告诉大人,尽早注意防震。

    2.做好防震、抗震工作

    如果听到地震预报或见到地震前兆,要积极做好防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同学们可以协助大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1)撤离危房。如果你住的是危旧房屋要赶快搬到坚固安全的房屋去住,以免发生地震时房屋倒塌。

    (2)疏通室内的通道。楼内、屋内的通道不能堆放东西,如果放有杂物要搬走,以便地震时撤离不会受阻碍。

    (3)桌下、床底的东西要清理,以便地震时作临时避难处。

    (4)临震前,要把窗打开,门虚掩着,以防地震时打不开门窗,人出不去。

    (5)准备好救护药品、干粮和饮水,以备地震时使用。地震时,也许人被压在墙角、桌下,只能靠水和干粮来维持生命。早准备好水和干粮就能应急食用。万一受轻伤,备有药物就可自救了。

    (6)要落实防火措施,如:防止炉子、煤气炉等震时翻倒;妥善保管好易燃物品;浴室、水桶要储水并准备防火用沙等。

    (7)要加固房屋的墙、楼盖、屋盖和房屋的突出部分,如烟囱、女儿墙、高门脸等。

    3.地震时怎样自救

    (1)要抓住临震前瞬间的自救机会。在大地震发生前的瞬间,往往有地声、地光和地面微动,光在强震前十几秒钟出现,它是大震就将发生的预警信号。这些临震异常现象为人们提供了一次自救机会。同学们一定要抓住这时机。

    地声78%出现在震前10分钟内,到临震十余秒时声响最大。一般在临震时先听到“呼呼”风吼声,接着是“轰轰”声,再就是“咚咚”的闷雷声,在这以后地面就开始振动了。

    地光是地壳内喷溢出的气体,它的形状有带状、片状、球状、柱状。它的颜色有蓝、白、红、黄等。

    地面微动可能是临震前震源区断层预滑造成应力波所引起的。

    同学们如果能注意到这些临震前的异常现象,判断有大震来临,赶快采取避险措施,迅速离开建筑物,就能保全性命,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异常,或看到了异常又没有立刻想到地震,行动迟缓,就会失掉这最后的逃生机会。

    (2)地震时一定要镇静、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生地震时,最最重要的是要镇静不慌乱。首先要冷静地判断一下地震的远近和大小。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躲避方向。一般小震和远震不用往外躲避。在家里要跟大人一起行动,在学校要服从老师的指挥。

    (3)地震时人在室内怎么办?地震时如果人在教室里,不要乱作一团,要听老师的指挥。靠门的同学可以跑到门外去;靠墙的同学可以靠墙根蹲着;在教室中间的同学可以钻到课桌底下。所有的同学都可以用书包顶在头上保护头部。

    如果是在家里,可以用枕头或被子顶在头上保护头部,躲在坚实的家具底下,或到厨房、厕所等跨度小而强度大的地方躲避,一定要避开墙薄易倒的地方。

    住在楼上的人在房屋震动后,最好跑到楼下去。地震时最好不用电梯,以免停电、出故障,人进去后出不来。

    如果在影剧院,坐在靠门口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出门外;如果你坐在中间,千万不要乱跑,以免被挤伤,最好的办法是躲在排椅下面;坐在前排的同学可以到舞台、乐池下躲避。

    如果是在商店里,要赶快躲在大柱子旁边或没有堆东西的通道里,千万不要靠在商品橱窗边,以免被震碎的玻璃和物品砸伤。

    (4)地震时人在室外怎么办?地震时人在室外千万不要往屋里跑,以防房屋倒塌;要保护好头部,往开阔的地区躲避。

    如果你靠近加油站、煤气站等易燃、易爆及储存有毒气的地方,要迅速离开,以防地震引起爆炸,人被炸伤亡或中毒。

    如果你是在体育场看球赛,要听从大会的指挥,有秩序地从看台向球场疏散,千万不要跟人群乱跑,以防被挤倒踩踏而伤亡。

    如果你走在大街上,要尽量避开人行天桥和高层建筑物,一定不要在狭窄的巷道里(胡同里)避险,以防房屋等建筑物倒塌而被砸伤亡。

    (5)地震时,人在船上怎么办?地震时,常常会随之发生海啸,船如果离岸近,人应该上岸躲避更安全。如果人来不及上岸,在甲板上要蹲下并抓住固定物体,以免被抛入海中。

    (6)地震时人在海边怎么办?地震时,你如果是在海边,要赶快离开,到高的山丘或地基较结实的高地上躲避。不然的话,海啸一来,狂风巨浪会把你卷走。

    4.地震时怎样救护伤员

    地震发生后,首先要将伤员救出险区,然后才能进行医疗救护。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用手刨挖寻救伤员。地震会使房屋倒塌,把人压在里面。搜寻伤员时,要尽量用手刨挖,尤其接近伤员时,要防止工具误伤。在救护时要注意伤员附近的房架、断墙、砖垛的情况,防止刨挖伤员时墙、砖倒塌,人被砸伤,加重伤情。

    (2)搬送骨折伤员不用软担架,要用平板。地震时,人被压、埋在倒塌的屋里,往往容易造成脊柱损伤。救护时发现有脊柱骨折的伤员时要格外小心,防止发生脊柱弯曲和扭伤,加重病情。搬送伤员时不能用软担架,同时千万不能用一人抱胸,一人抬腿的方式搬动。这种办法最容易造成伤员脊髓损伤,以致造成终生瘫痪。最好的办法是由3~4人托扶伤员的头部、背部、臀部、腿部,抬平放在平板上,然后用布将伤员固定后搬送。

    (3)伤员呼吸困难时,要先清除他口鼻中的泥沙,然后做人工呼吸,可以进行口对口吹气和心脏挤压。

    (4)发现颅脑受伤的伤员要迅速送救护站或医院抢救。如果发现伤员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甚至神志不清、昏迷了,这可能是颅脑损伤而出现的症状,要赶快送医院抢救。

    (5)如果伤员是开放性的外伤,伤口出血,首先要止血。止血可先用指压法,就是用手指压住动脉经过骨骼表面的部分,以达到暂时应急止血的目的。也可以用较干净的毛巾或衬衣将伤口扎紧。对小的表皮伤口,可涂红药水或紫药水。对大的深伤口,不要先涂药,而要先送医院观察后治疗。

    (6)对腿骨折的伤员可以就地取材,固定伤腿。对腿骨折的伤员,可以就地找树枝、树皮、木棍等把伤腿固定起来。如果没有器材,也可以用健康的腿作固定,如:左大腿骨折可用右大腿作固定,用带子将左大腿缠绕在右大腿上。

    二、参加保险,保护人身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的生命在大自然界中实在太渺小。谁没有个磕磕碰碰、三病两疼的时候。保险行业的发明、诞生如一缕阳光,一开始就关照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在进步,保险行业也不断发展完善,队伍在壮大,给势单力薄的人以帮助,对出险个人、家庭无疑是打了一剂强心针。人总是渴望平安,渴望安宁祥和,高枕无忧地享受天伦之乐。但风险无处不在,而孩子的成长阶段又是一个非常时期,风险有加,尤其是天灾人祸。何不投保呢?拿出一部分闲钱,给自己、家人定做一个实惠的保障。保险的偿还、标的设立是科学的,并有专门法律。提高保险知识,踊跃参加投保是必要的。

    什 么 是 人 身 保 险

    【少儿内心独白】

    班里的同学几乎都入了保险,学校里也给入了团体险。听妈妈说保险挺好的,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购买的是平安保障,也有储蓄功能,还有升值的可能性。还能反应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文明程度。保险真的有这么好吗?

    【保险营销员叔叔的话】

    小朋友说得对,看来你们对保险行业并不陌生,知道的还不少,句句话都切中保险关键之处。保险业的确是阳光的事业,带来的是平安与保障,不仅可减轻个人、家庭经济方面压力,而且还是一种有力保障商品,同时提醒人们注意安全。投险与没投险是有区别的。因为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这一点也不危言耸听。投保是抗拒飞来横祸的重要手段,投身保险,何乐而不为?

    【保险启示录】

    保险公司帮他们治病

    苏州市第二中学二年级一个女学生,发现患有心脏病,经过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现已康复,又回到了同学们中间。因为她所在的学校为全校学生办理了住院医疗保险,所以家长得到12000多元的医疗保险金。这位家长说:“在我家孩子生大病时,是保险公司帮助我们一家度过了难关。”

    苏州市第十中学高中一年级一位男同学因患白血病,先后几次住院治疗。由于治疗及时,病情得到了控制和缓解,但医疗费开支数额巨大,他的父母收入不高,虽有子女统筹医疗制度,但只能报销一部分医疗费用。由于他参加了“学生住院医疗保险”,保险公司支付了18000多元医疗保险金。家长领到这笔钱后,也激动地说:“保险公司为我儿子治病一下子支付18000多元钱,救了我的燃眉之急,这笔钱比我们夫妻俩一年的工资收入多得多啊!保险公司做的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这一年中,苏州市人民保险公司总共支付了近百万元的住院医疗保险金。像这位男同学一样,每个投保的学生都只缴了10元保险费。

    她和白血病抗争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生彭某从四川农村来到苏州求学,在校期间生了白血病,苏州人民像亲人一样关怀她,使她及时得到治疗,病情日益好转。如果她和同学们都参加苏州市的“学生住院医疗保险”的话,她的后顾之忧就会少一些。

    被汽车撞了之后

    人的旦夕祸福是难以预料的。江苏某中学一同学在1988年夏天真是祸不单行。5月中旬,他在课间锻炼时不慎将右手拇指扭伤。经学校报案,人保公司支付了所有的医疗费。不巧7月5日他又被汽车撞伤了腿。孩子两次受伤给家庭蒙上了阴影。

    好在学生1987、1988年连续两年都参加了中小学生团体平安保险。当学校告诉家长,参加保险的同学在遇到意外事故时,可按规定向保险公司索取保险金,补偿家中为孩子治病的再次支出。可是保险公司却对第二次出险拒绝赔偿。为什么第一次可以赔,第二次却不赔呢?理由是:出险时间不在保险期内。这使大家感到十分惊奇。

    原来,第一次保险到1988年7月2日就期满了。该中学生在保期中断8天之后,于1988年7月10日才办理续保手续。而该同学第二次出险的时间是7月5日,恰恰在保险期限之外。这一例子告诉大家:按期续保是相当重要的。只有按期办理续保手续并缴纳保险费,才能持续不断地得到保险保障,才有可能得到遭受意外伤害的补偿。否则,保险合同便自动终止效力,到那时,倘若出了大事故,便损失惨重了。

    保险已经深入各个领域、各行各业,风险的存在,人们保险意识的提高,保险才得以长足发展。疾病、意外事故,往往难以预测、避免,一旦发生就会给家人、社会带来经济上的压力,许多人因此生活拮据,丧失生活勇气。保险是件利己利人的事,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金钱投入其他事业。精打细算是个好习惯,居安思危方为智慧人生。

    保 险 有 哪 些 种 类

    【少儿内心独白】

    家里常有保险推销员上门咨询,给我们讲保险的好处。什么平安、长寿、安泰,什么出一部分钱,保终身。上高中,上大学有教育金,结婚还有结婚费,60岁有祝寿金,真的有那么周到吗?希望是真的。

    【保险营销员叔叔的话】

    保险的确是善待人的商品,全方位关爱人,关注生活。保险把意外风险造成的损失予以经济补偿。早打算、早安排有什么不好。你们的父母这样考虑是正确的。

    【与少儿有关的主要险种】

    (一)学生团体平安保险

    南京市汉口路交叉路口,是10岁的三年级学生刘某遭车祸身亡的地方。家长、同学和老师沉浸在悲痛之中,大家都在思考怎样才能使悲剧不再重演。刘某的不幸引起了社会关注,许多人提出了很好的措施,其中一条意见是让小学生戴小黄帽。小黄帽很醒目,能使司机同志注意行车安全,孩子戴了小黄帽容易记住爸爸妈妈的叮嘱:过马路小心看车!南京、北京街上的小黄帽多起来了。但是,青少年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他们好动,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又不太了解,所以交通事故或其他方面事故的发生,有时还是难以避免,一旦出事,不仅给父母带来精神上的巨大痛苦,也给家庭经济造成损失。基于这样的情况,就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平安保险问题。

    以学生为对象的“学生团体平安保险”已在全国各地开办。凡在校就读的学生都可以参加这项保险,由学校为同学们向保险公司集体投保,保险费由学校代收,保险期限为一年;一年以后,学校可以重新办理保险手续。在一年的保险期限内,参加保险的学生凡因爆炸、碰撞、触电、烫伤、烧伤、中毒、淹溺、窒息、交通事故、人兽袭击等一切意外事故而造成伤亡的,保险公司将根据伤残程度等有关情况,给付相应档次的保险金。

    “学生团体平安保险”的保险费按保险金额的千分之一收取。最高赔偿不能超过保险金额。索赔的具体方法,通常由家长提出书面申请,学校协助办理,并提供事故、伤残医疗证明,保险公司接案,经调查审核后,书面通知家长到保险公司领款。

    “学生团体平安保险”通常附加意外伤害医疗保险,这对家长来讲,又解除了他们的一个后顾之忧。这项附加保险的办理手续与学生平安保险基本一样,保险金额的保险费比学生平安保险稍高,通常在千分之二左右。学生因意外伤残所需的医疗费,可由保险公司给予补偿,但最高补偿额也以保险金额为限。

    (二)子女教育金、婚嫁金保险

    保险公司为了帮助家长和他们的孩子,专门设计了一系列面向青少年的保险品种,供家长们选择投保,上面所说的“学生团体平安保险”就是品种之一。还有一个比较受家长欢迎的险种是“子女教育金、婚嫁金保险”.有了这种保险,家长们对孩子的关心和期望就多了一份经济保障。

    “子女教育金、婚嫁金保险”怎样协助家长们实现他们的愿望,它具有什么保险功能呢?这是一种综合保险,包括生存保险、意外伤害保险、死亡保险等,保险公司还赋予“免缴保险费责任”.这种保险手续简便,参加保险后,就享受保险和储蓄双重待遇。

    家长为子女投保“子女教育金、婚嫁金保险”,每年缴纳一定数量的保险费,缴到孩子22周岁为止。在这段相当长的保险期限内,如家长身故或子女伤残、发生意外事故,就能获得保险经济补偿。例如某人为其子女投保教育金、婚嫁金保险,后来不幸身故;按保险条款规定,自投保人身故之时到其孩子22周岁之间,应缴的保险费全部免缴,而保险责任却继续有效。这就是“免缴保险费责任”.也就是说,这个孩子到18周岁高中毕业后,同样可到保险公司领取高等教育金,22周岁时仍可到保险公司领取婚嫁金,享有与正常缴费者一样的保险待遇。

    在整个保险期间,子女因遭受意外事故致残,保险公司将按约定的保险金额给付部分或全部保险金,保险合同继续生效;如果孩子身故了,保险公司将退还历年所缴的保险费。

    家长每年定期缴纳子女教育、婚嫁保险费,使家长和孩子获得保险经济保障,同时这也是一种投资行为,起到积聚资金、获取投资回报的作用。例如,某家长为其两周岁的孩子投保婚嫁金保险,每年缴费120元,到孩子22周岁时,累计缴费2400元,而这时保险公司给付的婚嫁金是5871元。因此,这种保险具有较好的储蓄和投资功能,可以帮助家长积聚子女的教育、婚嫁费用,使家长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平时每年节省一点钱,积少成多,将来可以帮助子女成家立业。家长为子女投保教育金、婚嫁金保险,体现了对下一代的关怀和爱护,所以有人说这是“爱的投资”.

    (三)住院医疗保险

    现在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条件改善了,这让大家感到高兴。可是,在我们周围,也听到看到这样的事:青少年得了重病,由于医疗费用太大,家长无力负担,到处求助借钱。病看好了,家变穷了;病看不好,落个人财两空。还有的孩子得了重病后,因为没有钱治病,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还有的因此而中途放弃治疗;这两种情况的后果,当然都十分严重,必定令人非常痛心。

    从1991年起,人民保险公司开办了“学生住院医疗保险”,并在国内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推广。

    “学生住院医疗保险”开办后,很快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家长们减轻了经济负担,生病住院的学生得到了及时治疗。有些生重病的孩子康复后又回到了学校;有些孩子的病情得到减轻;即使有的孩子不幸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但在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得到了社会给予的温暖和关怀。有一位家长在失去孩子后深情地说:“失去了孩子,我很悲痛,但我尽心尽力了,对得起我的孩子。是保险公司帮助我尽了做父母的责任。”

    “学生住院医疗保险”是专门为青少年学生设立的新保险项目,凡在校就读的学生都可以参加这项保险。由学校为同学们向保险公司集体投保,保险费由学校代收,保险期限为一年,一年以后,学校可以重新办理保险手续。通常“住院医疗保险”和“学生团体平安保险”是一起办理的,都由学校在开学时代办。

    学生住院治疗后怎样向保险公司申请住院医疗保险金呢?一般由家长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证明,凭医院出具的“出院小结”、住院医疗费收据等凭证到保险公司办理有关手续。保险公司经过调查审核后,按规定的比例给付住院医疗保险金,并通知家长领款。

    【参加保险的注意事项】

    (一)居安思危早投保

    保险采用互帮互助的形式,及时投保,按规定缴纳保险费,办妥手续,就能获得相应的保险保障。保险公司为了方便客户投保,除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供家长、学生直接投保外,还通过学校或其他有关单位集体办理投保手续。这样做简化手续,方便投保,每年续保时不会脱保、漏保。

    人身保险时效性很强,错过了保险期限,保险责任就不能连续,一般的保险时间都以一年为一个周期,到期续保。上述案例如果保险期限耽误几天,保险公司就不能作出赔偿。我们经常讲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道理很简单,不能有麻痹侥幸心理,所以要具备安全保障意识并付诸行动,及时参加保险。

    (二)多保少保不一样

    人身保险有一个特点,它不同于财产保险。因为“财产有价人无价”,所以我们多投保一份人身保险,就多一份保障,多参加几种人身保险,保障的范围就会更宽。目前保险公司为青少年学生设计的人身保险,有些项目的保障金额高达10万元,如果几种保险都参加,保障金额会更高。

    近年来,政府倡导、社会呼吁用发展人身保险的办法,来解决青少年学生安全和大病医疗问题,保险公司推出的上述险种,使青少年学生得到了比较好的保险保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有人称之为“生命工程”.但是,我们也遗憾地看到,还有许多青少年学生游离于“保险”这扇大门之外。许多人对人身保险不了解,甚至有些家长还存有疑虑。参加过保险的人就有体会了,他们说:保险是花小钱保大钱,家长每天少抽一包烟,少花几个零钱,就足够给孩子“买保险”的了;而孩子多一份保险,家长就会少一份担心。

    (三)出险不报案,等于不保险

    如果有案子没人报案,保险公司也不知道,按有关保险条款和《保险法》规定,事故发生后在两年内不报案,视为自动放弃索赔权,保险公司可不承担赔偿责任。看来,参加保险后,投保者还须了解有关保险责任,有了什么事故、问题都应及时多与保险公司联系,以免失去自己应得的权益。

    (四)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保险”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千家万户帮一家”的公共事业。参加人身保险,自己首先就获得了人身保障,而帮助别人的事就由保险公司替我们做了。

    前面已经谈过,参加“教育金、婚嫁金保险”者,在应缴费的十来年中,如果投保的家长身故了,保险公司会免去其以后每年应缴的保险费,孩子长大后仍可领取教育金和婚嫁金。这免掉的保险费,就是由所有参加这一保险的人共同承担而以保险公司支付的形式,给不幸者以扶助的,既是“人人为我”,也是“我为人人”.

    再如“自行车第三者责任保险”,青少年学生骑自行车,撞伤了别人怎么办?如果你的自行车已投保“第三者责任保险”,保险公司就会承担对被撞者的经济补偿责任,而这位被撞伤的人如果也是这项险种的投保者,那么他所得到的赔偿金额里,实际也就包含着自己的份额。

    所以,参加保险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帮助了别人;如果你要获得别人的帮助,最好的途径便是自己先参加保险。

    (五)保险后更应讲安全

    有人认为参加保险就太平无事了,这是不对的,实际上保险就是以有危险并造成了损失为前提而设立的。参加保险后安全保护意识应该更强;如果疏忽大意或缺乏安全常识,就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人身保险专家们在分析各种保险案例之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一个人在他的青少年学生时代接受过两个小时的安全教育,那么在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将能避免许多灾祸的侵袭,减轻事故对他的伤害,受益一辈子。这是专家的忠告,也是许多惨痛教训的总结。保险部门在提供保险业务服务的同时,也把向广大人民群众和广大青少年宣传安全保障知识,进行安全教育,提供安全咨询,作为自己的业务、职责和义务。从这个角度看,“要安全,找保险”这句话的含义,就远远超出了经济保障、经济索赔的范畴,而成为一项“立体”的社会安全系统工程了。因而,学校、家长和广大青少年学生作为这一系统工程的参与者和对象,可以从保险事业得到经济范畴之外的更多帮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