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家训大全集-心理——抚摸意念的手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不要让心理成障碍

    布勃卡是举世闻名的奥运会撑竿跳冠军,享有“撑竿跳沙皇”的美誉。他曾35次创造撑竿跳世界纪录,所保持的两项世界纪录,迄今无人打破。

    在参加“国家勋章”的授勋典礼上,记者们纷纷提问:“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布勃卡微笑着说:“很简单,每次撑竿跳之前,我先让自己的意念‘跳’过横竿。”

    作为一名撑竿跳选手,有一段日子,尽管布勃卡不断尝试新的高度,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他苦恼过、沮丧过,甚至怀疑过自己的潜力,但无论怎么努力仍然是在原地踏步走。

    有一天,他来到训练场,禁不住摇头对教练说:“我实在跳不过去。”教练平静地问:“你是怎么想的?”布勃卡如实回答:“只要踏上起跳线,一看清那根高悬的横竿,心里就害怕。”

    教练看着他,突然厉声喝道:“布勃卡,你现在要做的就是闭上眼睛,先让你的意念从横竿上‘跳’过去。”教练的训斥,让布勃卡如梦初醒。遵从教练的吩咐,他重新撑竿。这一次,他顺利地跃身而过。教练欣慰地笑了,语重心长地说:“记住,先将你的意念从横竿上‘跳’过去,你的身体就一定会跟着过去。”突破心灵障碍,才能超越自己。如果你的意念屈服了,那么你可能真的就不行。

    现在有不少老师和教练运用这个法则教育自己的学生,有的教练故意更改高度而没有告诉学生,让学生以为还是原来的高度,等身体翻跃过去后,告诉学生真实的成绩。

    学会克服心理的意念,勇敢迈出那坚定的一步,不要让心理成为你成功道路上的障碍,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让思维拐个弯

    斐塞司博士有一天午饭后坐在门前晒太阳,看见一只猫在阳光下安详地打着盹,很是悠闲。时间一分一分地流走,每隔一段时间,猫都会随着阳光的转移而不停地变换睡觉的场地。这一切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司空见惯,可是却唤起了斐塞司博士的好奇。

    猫为什么喜欢待在阳光下呢?

    猫喜欢待在阳光下,那么这说明光和热对它一定是有益的。那对人呢?对人是不是也同样有益?这个想法在斐塞司的脑子里闪了一下。这个一闪而过的想法,成为闻名世界的“日光疗法”的触发点。之后不久,日光疗法便在世界上诞生了。斐塞司博士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为什么千百年来只有斐塞司博士发现这个理论呢?

    如果我们家的院里也有这么一只睡懒觉的猫,我们也看到它一次次地趋近阳光,我们是不是能像斐塞司博士那样去想问题呢?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因病卧床休息。在闲得无聊的时间里,他茫然地看着墙上悬挂的一张世界地图。一天,他突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地形好像是互动的,南美大陆东部亚马孙河流域地区突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西海岸的刚果、几内亚陷入的部分正好对应,可以把它们完全拼合在一起。

    这个发现让魏格纳兴奋不已,这两个大陆是不是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如果是的话,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分开了?魏格纳立即着手收集大量的地质学、古生物学资料,终于推出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大陆板块漂移说。

    每天都有许多人在看世界地图,为什么只有魏格纳得出了大陆板块漂移说?有些人几乎天天见到猫晒太阳,可为什么只有斐塞司一人发现了日光疗法呢?道理很简单,在很多时候,天才和普通人想问题的方式没什么区别,只是他们往往会多想一步,让思维拐个弯。

    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说不定你也会有大的发现。

    缺少的是什么

    古代印度有一个国王,他的国家广大而强盛。他得到一个美若天仙的女子,就收为王妃,两人相亲相爱,琴瑟和谐。

    然而好景不长,天夺人爱,他的宠妃得了绝症,全国最好的医生也束手无策,最终宠妃还是香销玉殒。悲痛欲绝的国王为爱妃举行了盛大的葬礼,用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木材,让最好的工匠为爱妃做了棺椁。为了能日日见到爱妃,国王下令把棺椁停放在王宫旁的大殿里。国王一有时间就来此陪伴爱妃,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

    时日久了,国王觉得这灵殿周围的景色太单调贫乏,不配爱妃的容颜,于是在周围修建花园,从全国各地搜寻来奇花异草。花园建成后,觉得还缺些什么,就又引恒河水来建成一个美轮美奂的人工湖。湖建成后,又修造亭台楼阁,后来又请来一流的雕刻师制作精美的雕塑……

    国王总不满意这个园林,一直不断地扩充和完善。一直到国王暮年,还在苦苦思索怎样让这座绝世园林更加完美。有一天,他的目光落在爱妃的棺椁上,觉得它停在这样的园子中根本不协调,就挥了挥手说:“把它搬出去吧!”

    故事中,国王对王妃的爱因太多外在的修饰而变了质,这样的抉择一定会使他之后的生活充满悲哀,只有等到顿悟的那一天,才发现自己丢失了心中的宝贝。

    心理的问题往往会影响人类的行为,当一种思维占据了人们的心理,人们很快就遗忘了最初的想法及目的,周围的环境对人能产生深刻的影响。人在追求的过程中,常会因物质或形式化的东西进驻头脑,而忽略原本生命中珍藏的宝贵的东西,真爱也是一样。

    这个时候,人们应该冷静下来,好好想想,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找回曾经遗忘的东西。

    暗示比明说更有效

    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劝说或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因为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讲,人们都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主的”地位,不愿意受别人的干涉或控制。

    一般家长简单地吩咐孩子:“快去睡觉!”“闭上眼睛!”往往并不见效,有时反倒使孩子更加兴奋。这时,聪明的家长在被窝里给孩子讲故事:“有一天,小鸭子要出去玩。妈妈对他说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小鸭子不听,走到河边一看,鱼都睡觉了。走到树林一看,小狗都睡了。走到田野里,小鸡都睡觉了,睡觉了,睡觉了,他们都睡觉了,他们都把眼睛闭上了。小鸭子想,妈妈说得对,我也想睡觉了。于是,他……”在讲故事的时候,注意用一种单调的疲倦的声音,同时不断地重复“睡觉了”、“闭眼了”等,声音逐渐逐渐减弱,最后若有若无。你在讲故事的同时闭上眼睛,并不住地打呵欠。这样孩子往往睡着的很快。

    美国田纳西州有一座工厂,许多工人都是从附近农村招募的。这些工人由于不习惯在车间里工作,总觉得车间里的空气太少,因而顾虑重重,工作效率自然降低。后来厂方在窗户上系了一条条轻薄的绸巾,这些绸巾不断飘动着,暗示着空气正从窗户里涌进来。工人们由此去除了“心病”,工作效率随之提高。

    暗示不仅对人们的心理或行为发生影响,还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变化。在实验室里,反复给被实验者喝大量的糖水,经过检验,可以发现其血糖增高,出现糖尿并且尿量增多等生理变化。后来,不给糖水,实验者用语言暗示,同样会发生上述生理变化。这一实验表明,语言暗示可以代替实物,给人脑以兴奋的刺激,虽然被实验者并未喝糖水,但人脑仍然参加了体内糖的代谢活动。人们常讲的“望梅止渴”,也是由于暗示的积极影响。

    有人曾经做过“人工印记”的实验。用邮票大小的湿纸片贴到被试者的皮肤上,告诉他说,贴上之后这块皮肤就会发烧。不一会儿,揭去纸片,皮肤果然变红了。还有人将一块金属硬币放到暗示者的手臂上,暗示说这块硬币刚在火上烤过,会把皮肤烫起泡来。没过多久,硬币下面果真“烫”起了水泡,呈现了二度烧伤痕迹。

    瑞典一位老妇人只是患了感冒,但由于教堂牧师在一天内探望了她三次,因而怀疑自己是患了绝症。几天以后,她便因精神崩溃而去世。许多生机勃勃的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后,精神立刻萎靡不振、卧床不起、不思饮食,病情迅速加重,甚至在短时期内死去,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心理暗示的缘故。

    当孩子参加高考时,父母总是叮咛:“千万不要紧张”;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父母总斥责他:“笨得不行”;当孩子挑食时,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诉说:“他不吃白菜”;当孩子尿床时,父母总是为他辩护:“他憋不住尿”。这些都能助长某些不良的倾向。重复暗示能引起对方形成相应的心理定向,产生与父母愿望相反的效果。暗示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

    充满阳光的心灵

    毕加索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他会做惟妙惟肖的剪纸,还创作了许多惊人的绘画作品。左邻右舍都称叹不已,称毕加索为天才。然而,这个“天才”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上课对于他来讲简直就是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看着窗外的大树和鸟儿。而且他似乎永远都学不会枯燥无味的算术。他无奈地对父亲说:“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几,我脑子里根本就没去想。不是我不努力,我拼命想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就是办不到。”而且他为此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他们喜欢跑到毕加索的课桌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然后看着毕加索呆呆的样子哈哈大笑。就连老师也认为这孩子智力低下,根本没法教,他经常在毕加索父母面前,绘声绘色地描绘毕加索的“痴呆”症状,毕加索的母亲听了又羞又恼,觉得没脸见人。左邻右舍也不再为他的绘画天赋叫绝,而私下议论说:“瞧那呆头呆脑的样儿,只会画几幅画有什么用。”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

    面对风言风语的议论和嘲笑,毕加索的父亲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绘画是极有天赋的。他对孩子有真正的理解和赏识。他对儿子说:“不会算术并不代表你一无是处,你依然是个绘画天才。”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总是似乎毫不费力就能绘出才华横溢的图画,也渐渐忘记了自己功课方面的“无能”。但是,嘲讽却并没有就此停息,反而愈加猛烈。小毕加索脆弱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他变得不爱说话了,更不爱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这个时候,父亲每天坚持送儿子去上学,一到教室,父亲便把画笔和用做模特的死鸽放在课桌上。父亲成了儿子强有力的心理依靠,似乎离开了父亲,毕加索根本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以至每天上学,必须得到父亲会来接他回家的承诺后,毕加索才会松开父亲那温暖的手。

    作为“坏学生”,在学校关禁闭已成了毕加索的家常便饭,禁闭室里只有板凳和空空的墙壁,可是毕加索却很高兴。因为他可以带上一沓纸,在那里自由地绘画。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每天都沉浸在想象的天地里,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在绘画的天地里找到了快乐。

    毕加索的父亲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孩子。做父母的也应该尽可能地扬孩子所长,避孩子所短,使孩子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赏识自己的孩子不是容忍孩子一错再错的缺点,也不是盲目地溺爱,如果孩子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弱点,而我们又一味地不顾实际情况,恨铁不成钢,以恶言恶语、冷嘲热讽对待孩子,这会给孩子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因为全世界都可以嘲笑讥讽他,都可以遗弃他,而作为父母的你却不能,只有你能给他信心和勇气,让他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点,积极健康地对待自己、对待人生。即使他没有毕加索那样的绘画天赋,也至少给他一个没有阴霾、充满阳光的心灵!

    心理作用

    美国人有个习惯,星期天去教堂听牧师讲道,松弛一下平日绷得太紧的神经,净化自己的心灵,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好让新的一周有一个新的开始。

    因此,每到星期天,当镇上的教堂钟声响起,人们便会陆陆续续地朝着教堂走去。牧师是这里的主角,他负责讲解那些生活中的小事。比如:为什么事情募捐、不要大声吵闹、不要发牢骚、不要背后说别人坏话、不要歧视弱者、不要逃税、要爱清洁、爱思考、爱谦让、爱护公物等等主题。虽然牧师讲述的都是上帝的旨意,但却都是每个人能听得懂的浅显道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教堂听牧师布道,但是几乎每家都有信教的人。一人影响多人,一代传授一代。

    当然,在众多的牧师中,也会因为演讲的水准而分为上、中、下三等。这主要在于牧师的演讲技巧如何。就像美国著名的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的时候,他看着牧师站在那里手扶讲台滔滔不绝,不仅演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牧师的肢体语言也表达得淋漓尽致。于是,马克·吐温觉得在募捐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比别人多捐两倍,来表示自己对这位牧师的尊重和支持。然而,牧师在那里已经讲了四十多分钟,却依旧没有要结束的迹象。这让马克·吐温有些不快。又过了近三十分钟,牧师的演讲依旧没有结束。马克·吐温已经很生气了,觉得他这样做只是在耽误大家宝贵的时间。于是,他决定在募捐的时候,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于是马克·吐温生气地决定,自己一分钱也不会捐,真是太过分了。结果,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了。当牧师端着募捐箱来到马克·吐温面前的时候,由于气愤,马克·吐温不仅一分钱未捐,而且,他还从箱子里偷了两美元。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重复、冗长地讲解一件事情,会使人从最初的接受到不耐烦,最后产生反感、讨厌的反抗心理和行为。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上司一日多次的教训、妻子没完没了的唠叨都会使对方产生反感和叛逆的心理,过多的唠叨只会让人觉得厌烦。

    所以,人们要记住说话办事不要过火,适可而止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心态的变化

    1920年,她出生在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小镇上,她是一个私生女,妈妈给她取了个小名叫小芳。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芳慢慢懂事了,她很快发现自己与其他的孩子不一样的地方,她没有爸爸。

    不少人都对她投来歧视的目光,小伙伴们也不愿意跟她一起玩。她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感到十分迷茫——她是无辜的,而世俗却是严酷的。任何人都知道,什么东西都能选择,父母不能选择,小芳在这种环境下变得很自卑。

    小芳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一直跟妈妈相依为命。上小学以后,她受到的歧视并没有因此减少,很多人还是用冰冷、鄙夷的眼光看她,认为她是没有教养的孩子……

    在别人的心理暗示下,她自己也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因而变得越来越懦弱——自我封闭,逃避现实,不愿意与人接触,因而变得越来越孤独……

    小芳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跟妈妈一起到镇上的集市去——因为她总能感到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窃窃私语:“就是她,那个没有父亲,没有教养的孩子!”

    小芳13岁那年,镇上来了一个牧师,她的一生从此开始改变了。

    一到礼拜天,别的孩子便跟着父母,手牵手地走进教堂去,过了好一阵子,又高高兴兴地出来,她猜测里面肯定发生了很有趣的事情……

    一天,等其他人都进入教堂以后,她偷偷地溜了进去,躲在后排注意倾听——

    这位牧师正在说:过去不等于未来。如果过去成功了,并不等于未来就可能成功;如果过去失败了,也不等于未来就要失败。过去的成功或失败,都只是过去的事情,未来是靠现在来决定的。

    牧师的话深深地震动了她,她感到一股暖流在温暖着她那冷漠、孤寂的心。她听入迷了,居然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卑和胆怯,直到教堂的钟声清脆地敲响,她才惊醒过来,可是已经来不及抢先“逃”走了。她低着头,尾随人群,慢慢朝门外移动……

    突然,一只手搭在她的肩上,她惊惶地顺着这只手臂望上去,此人正是牧师。牧师温和地问:“你是谁家的孩子?”

    这是小芳十多年来最害怕听到的话,这句话就像通红的烙铁,直直地戳在她流着血的幼小心灵上。小芳不知所措,眼里噙着快要掉下来的泪水。这个牧师脸上立即浮起慈祥的笑容,说:“噢——我知道了,我已经知道你是谁家的孩子了——你是上帝的孩子。”

    他抚摸着小芳的头,发表了一篇简短的演说:“这里的人和你一样,都是上帝的孩子!过去不等于未来。不论你过去怎么不幸,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未来必须充满希望。你现在就可以做决定,做你想做的人。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从哪里来,而是你要到哪里去。只要你对未来充满希望,你现在就会充满力量。”

    牧师的话激起了教堂里热烈的掌声。那些平时瞧不起小芳的人没有对小芳说一句抱歉的话,掌声就是理解,就是歉意,就是承认,就是欢迎!

    压在小芳心灵上整整13年的陈年冰封被“博爱”瞬间融化……她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怒哀乐,眼泪夺眶而出。小芳的心态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若干年后,她出任美国田纳西州州长;再后来,她弃政从商,成为世界500家最大企业之一的公司总裁,成为全球赫赫有名的成功人物。在67岁的时候,她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攀越巅峰》,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因为他在童年时饱尝了人生的艰难,在成长以后,才会更加奋发向上,最终成为有所成就的人。过去不等于未来!

    有一个苦难的童年,也许是人生之福。

    为人,就必须处世。为人和处世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为人处世其实就是指一个人在面对社会时的方式方法。但是如果细细研究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观察那些高超的处世者,你会发现他们把生活经营得更像是一个艺术品,分寸之间,高低立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