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家训大全集-幸福——终生享用的财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父母的爱是伟大的

    珍惜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并时刻准备着用孝心去回报吧。父母的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因为它从来不要求回报。有一对夫妇是登山运动员,为庆祝他们的儿子一周岁的生日,他们决定背着儿子登上海拔6500米的雪山,开始夫妇俩很轻松地登上了5000米的高度。然而,就在他们稍事休息准备向新的高度进发之时,风云突起,一时间狂风大作,雪花飞卷。气温陡降至零下34°C。由于风势太大,能见度不足,这时或上或下都意味着危险或死亡。两人无奈,情急之中找到一个山洞,进洞暂时躲避风雪。

    气温继续下降,妻子怀中的孩子被冻得嘴唇发紫,最主要的是他要吃奶。要知道在如此低温的情况下,任何一点裸露的肌肤都会导致体温迅速降低,时间一长就会有生命危险。怎么办?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弱,他很快就会因为缺少食物而死。丈夫制止了妻子几次要喂奶的要求。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妻子被冻死。然而,如果不给孩子喂奶,孩子就会很快死去。妻子哀求丈夫:“就喂一口。”丈夫把妻子和儿子揽在怀中。喂过一次奶的妻子体温下降了2℃。她的体能受到了严重的损伤,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孩子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喂奶,妻子的体温在一次又一次地下降。几天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丈夫已冻昏在妻子的身旁。而他的妻子,即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结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倒。她的儿子,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的怀里满足地睡眠,而且脸色红润,神态安详。

    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不顾及自己的生命,这种爱中不掺杂一丝利害关系。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丈夫决定将妻子最后的姿势铸成铜像,让她的爱永远流传。

    我们应该对父母的伟大而无私的爱顶礼膜拜。在我们的心里头,应该永远牢记他们的恩情,用一颗赤诚的心去回报他们。

    幸福是拥有亲人和朋友

    有一个皇帝偶然得到一颗长生药,但皇帝得到药后非常谨慎,不敢贸然吞下去,他想知道吃完药后自己会不会幸福,于是他招贴告示,说谁能帮他预知未来,谁就能获得丰厚的奖励。

    贴出榜文的第二天早上,卫兵带来两个人,一个是白须飘髯的智者,一个是蓬头垢面的乞丐。皇帝坐在高台上,和蔼地征询他们的意见:“你们谁能告诉我,吃了长生药,我会幸福吗?”

    智者抢先一步站出来,手捋长须,连声高喊:“当然要吃,当然要吃。尊贵的陛下,您难道没有想过吗?您长生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征服整个天下,到时候看着四周全是您的臣民,您能不幸福吗?您长生不老便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屯聚天下财富,到时候看着一大堆属于您的金银财宝,您还会不幸福吗?”

    皇帝微笑着点了点头,挥手示意智者退下,然后脸转向另一侧,去听乞丐的话。乞丐慢吞吞地走上前去,语气平稳地说:“陛下,智者刚才只讲了长生的幸福,却没有讲长生的不幸,现在我来讲给您听。服了长生药,您固然有足够的时间去聚集更多的财富和征服更多的臣民。可是,有一天您的妻子会死去,接着您的儿女,您的子孙也会陆续死去,您的朋友,您的仆人,您的熟人,也都会相继死去,有一天,您会发现这世上再也没有一个亲人和朋友。这就是长生药带来的‘幸福’,假若陛下觉得满意,就赶快把它服下去吧。”

    “那怎么能行。”皇帝从座位上猛然站起来,声音高昂地说:“如果没有亲人和朋友,我要财富和权力干什么?我又为什么要活着?”

    思考再三,皇帝想着乞丐的话,想到服药后的孤独,于是他毅然把长生药投入面前熊熊的炉火中。

    人人都渴望幸福,人人都追求幸福,但许多人却并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往往把财富、名誉、权利等东西和幸福画上等号,殊不知,那样,是真正的错误。

    父母、亲人和朋友,我们尽所有的力量去爱他们,关怀他们,这就是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幸福。

    幸福由心生

    幸福是自己找的,只要换个想法,转个念头,人生会更好。

    俗话说得好,相由心生,如果你整天沉溺在自己悲伤的情绪中,久而久之,别人眼中看到的你就是眉头深锁的苦命人;相反,若你可以在生活中随处取得点点滴滴的快乐,自然而然的,你的眉宇间就会散发光彩。一年冬天,一个衰弱不堪、嘴唇冻得发青的乞丐伸出肿胀、肮脏、颤抖的手,向作家乞讨。作家掏遍了所有的口袋,但什么都没找到。他窘极了,便紧紧地握住乞丐颤抖的手:“别见怪,兄弟,我身上一无所有,兄弟。”乞丐也紧紧地捏了捏作家的手指说:“哪里的话,兄弟。”乞丐口齿不清地慢慢说道:“就这也该谢谢您啦,这也是一种救济啊,兄弟。”

    屠格涅夫后来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这件事,他最后写道:“我懂了,我也在我的兄弟那里得到了救济。”这似乎是一次有悖于常理的不可思议的“施舍与被施舍”——作家明明没有给予乞丐东西,乞丐却说得到了他的“救济”;乞丐更不可能给作家东西,但作家也像乞丐那样认为自己得到了对方的“救济”。

    的确,没有比这更好更慷慨的施舍了——不是漫不经心地随手丢给他一枚硬币,而是用力紧紧地握住乞丐那只“肿胀、肮脏、颤抖的手”。施舍者握手的同时也得到了对方同等的回报,双方共同分享着,他们已经从精神方面得到了新生的幸福感。

    不用怀疑,我们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在你的掌心永远有一种叫做善良的阳光,把手伸出去,只需简单地一握,你收获的绝不比你播撒的少。即使你两手空空,只要心是慷慨的、真诚的,你就不是一无所有。即使身无分文,你也能给予别人救济,至少你还有善良和爱。

    人与人之间可以有经济的差距,但大家在人格和灵魂方面都是平等的。平等的眼光,纯净的心灵,对所有生命的尊重,这些都是金钱衡量不了的,却是人人都能给予的。因为那是一种别样的幸福,这种尊重是人最大的快乐源泉,所以用真诚、用关爱去对待每一个人,我们的灵魂也能得到升华。

    幸福不能被胁迫

    丹尼斯·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有一天,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红色睡袍。他非常喜欢,穿着它在家里找感觉。穿上睡袍的他很快发现家具的风格有些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连床看起来都那么扎眼。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把旧的东西先后更新,最后,家具终于都跟上了睡袍的档次。一番心力交瘁的折腾后,他越想越觉得不舒服了,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指挥了,甚至是胁迫了。现在的他相反却很怀念以前舒适的旧睡袍,于是狄德罗就把这件精致高档的睡袍扔进了柜子里,找回以前的睡袍,把家里变成了原样,再后来,狄德罗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题目是《与旧睡袍离别的痛苦》。

    “狄德罗效应”给人们一种启示: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因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如何才能摆脱“狄德罗效应”的摆布呢?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他的处理方式。有一天,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他们七嘴八舌地说:“集市里的东西可多了,有很多好听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东西应有尽有。您如果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他想了想,同意了学生的建议,决定去看一看,于是,在集市上苏格拉底认真地转了几圈,最后竟然是空手而归。

    第二天,苏格拉底一进课堂,学生们立刻围了上来,热情地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他看着大家,停顿了一下说:“此行我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随后,苏格拉底说了这样的话:“当我们为了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幸福很简单,追求自己所需要的,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仅此而已。

    幸福有自己的定义,不能因为无关紧要的外界因素影响了自己的判断,而胁迫到自己原先的思维方式。

    一个关于幸福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在那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是能够将这个小小的斑点剔除,那么它肯定会成为世上最珍贵的宝物。

    于是,他就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又削去第二层,原以为这下可以把斑点去掉了,殊不知它仍旧存在。他不断地削掉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后来,那个人心痛不已,并由此一病不起。在临终前,他仍无比懊悔地对家人说:“若当时我不去计较那一个斑点,现在我的手里还会攥着一颗美丽的珍珠……”

    兹鲁每次看到这个故事,就会使他联想起另一件事儿。有一段时间,兹鲁几乎每天傍晚都要到海边去散步,因此经常会看到一对头发斑白的老人依偎在海边的一条长椅上看海。他俩总是静静地坐着,而脸上则始终挂着一种祥和的微笑,宛如神态安详的雕塑。

    有一天,兹鲁好奇地走到他俩近前,轻声地招呼道:“你们也喜欢看海吗?”老人微笑着朝他点头示意,然后,抬手指了指身旁的老伴。此时,兹鲁才发觉他原来是一位聋哑人,而他的妻子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盲人。蓦然,兹鲁为自己刚才的失言而感到后悔。然而,在那两位老人的脸上却找不到一丝的不悦。相反,她竟用一种极其温和、坦诚的语气说:“是啊,我们老两口经常来‘看’海的——你一定会感到奇怪吧,其实只要彼此心灵之间不存在着残疾,我们仍旧是两个正常的人啊。”也许,就从那一刻起,兹鲁恍然从那一对残疾老人的笑容里寻求到了幸福的定义。

    真正的幸福,是要我们把握好自己手里的那一颗实实在在的珍珠,学会包容与珍惜,不是让我们冒着背负终身之憾的危险,刻意去剔除对方身上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瑕疵,这样,我们才能从彼此心灵的和弦里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要懂得珍惜幸福

    大学毕业,离开母亲温暖的怀抱,她随他一起来到创业者的天堂。她以为,能够与他在一起,就是幸福和人生的全部。可是现在,他还是提出了分手,她两滴晶莹的眼泪平行下坠,划破冰冷的夜,“吧嗒”一声,泪花四溅。

    “可以答应我一件事吗?”她的声音有些颤抖,有些哽咽。

    “你说吧。”他的语气极不耐烦。

    “让我保留你房间的钥匙。”她从手提袋里拿出一串钥匙,摆弄其中的一把。那是一把银白色的钥匙,在皎洁的月色下泛着浅浅的柔和的光……

    之后的每个星期五,他下班回到家时,冰箱里依然像从前一样,总是填得满满的。水果、饼干、啤酒、饮料,凡是他想要的,伸手可及,她真的很傻。而他,心安理得地享受着。

    接下来,他似乎终于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他为此而感到兴奋,激动不已,并更加坚信当初和她在一起简直就是浪费青春年华。

    然而,激情过后,爱情,生活,一切都又归复平静。他没有钱,没有地位,也没有出众的容颜,唯一可以引以为豪的高学历,只在炫耀了几个月之后,便被滚滚而来的后来者挤进了历史。他一边大骂世道不公、真情不再,一边继续心安理得地享受她的傻,和她填在冰箱里的一切。

    日子又过去一截。爱情、事业,一潭死水。他终于心灰意冷,万念俱灰。

    某一天,当他打开冰箱想拿啤酒浇愁的时候,忽然想起好久没有见到她了。她是多么好的女孩啊!聪慧、贤淑、美丽、可人。他痛恨自己在此之前竟然没有发现这一点。明天是星期五,这是她为他填冰箱的日子。

    飘逸的长发,艳红的长裙,比当年更美更风情了。她放下装满了食物的手提袋,拉开冰箱。

    一大捧火红的玫瑰,骄傲地蓬勃地绽放在冰箱里。玫瑰的旁边有一只红色的心形小盒,她犹豫了一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打开,是一枚银白色的铂金指环,她的眼中隐约有波光闪动。

    这款名叫“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指环,她心仪了许久。那时,他只在一旁扯着她的衣袖说,“快走,快走……”

    她终于没有哭出声来,只是用纸巾拭了拭眼角,顿了顿,便又恢复了平静。把玫瑰取出,放在床头柜上,然后把带来的啤酒、水果和饼干依次填进冰箱,轻柔地合上。然后,带着那捧玫瑰从他眼前走了过去。

    等她一出门,他迫不及待地拉开冰箱,里面堆满了食物。最上面的一层,放着那只心形的指环盒,他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打开,那枚“月亮代表我的心”恬静地躺在里面,旁边,是一把钥匙,泛着浅浅的柔和的光。

    之后的每个星期五,女孩再也没出现过。

    幸福要珍惜,把握好自己的幸福,不要让幸福从你指缝中无声无息地溜走。

    幸福的味道

    有一个人,他生前善良且热心助人,所以在他死后,升上天堂,做了天使。他当了天使后,仍时常到凡间帮助人,希望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一日,他遇见一个农夫,农夫的样子非常忧愁,他向天使诉说:“我家的水牛刚死了,没它帮忙犁田,那我怎能下田作业呢?”于是天使赐他一只健壮的水牛,农夫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他遇见一个商人,商人这个时候非常沮丧,他向天使诉说:“我的钱被骗光了,没钱回乡,不回家我不可能再去重新经营我的生意”。于是天使给他银两做路费,商人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他遇见一个作家,作家年青、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温柔,但他却过得不快活。天使问他:“你不快乐吗?我能帮你吗?”作家对天使说:“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你能够给我吗?”天使回答说:“可以。你要什么我也可以给你。”作家直直地望着天使:“我要的是幸福。”这下子把天使难倒了,天使想了想,说:“我明白了。”然后把作家所拥有的都拿走。

    天使拿走作家的才华,毁去他的容貌,夺去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性命。天使做完这些事后,便离去了。一个月后,天使再回到作家的身边,他那时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躺在地上挣扎。于是,天使把他的一切还给了他。然后,又离去了。

    半个月后,天使再去看看作家。这次,作家搂着妻子,不停地向天使道谢。因为作家此时感到很幸福,天使也从他身上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幸福往往离我们并不遥远,也许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可以时时刻刻嗅到幸福的味道。

    只要善于发现,懂得寻找,学会满足,每个人都会很幸福。

    幸福是什么

    村子里有三个小孩,都是牧羊的。他们常常把羊群赶到很远的树林里去放牧。树林里有一口老喷泉,已经不喷水了。一个牧童说:“来,咱们把这口喷泉往深处挖一挖,再把泉口清理一下,好不好?”

    “好!”他的同伴快乐地喊道。

    第二天,他们带着锄头和铁锹,到树林里去挖那口喷泉。又过了一天,他们搬来一些石板,砌成了一口小井。

    这时候,从树林里走出来一位美丽的姑娘,金黄色的头发一直垂到脚跟,头上戴着一个白色的花环。她说:“我可以喝你们井里的水吗?”

    “你喝吧!”孩子们说,“我们砌这口井就是为了让人喝的。”

    姑娘用手捧起一捧水,喝了三口。

    “你们做了一件好事,祝你们幸福!”

    一个孩子问:“你祝我们幸福,可幸福是什么啊?”

    “你们应当自己去弄明白。十年以后,让咱们再在这口小井旁边相见吧。”说完,姑娘突然不见了。

    孩子们都诧异地互相看着。一个孩子说:“让咱们分头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弄明白幸福究竟是什么。我往东走。”

    “我往西走。”另一个孩子说。

    “我留在村子里,”第三个孩子说,“也许在村子里,我就能弄明白幸福究竟是什么。”

    过了十年,他们又在小井旁边相遇了,三个人都成了强健有力的青年。清凉的泉水仍旧静静地流着,小井旁边的树苗已经长成了枝叶茂密的大树。

    第一个青年说:“咱们分手以后,我就去一个城市里,在那里进了学校,学了很多东西,现在成了一个医生。”

    “你弄明白幸福是什么了吗?”另外两个问他。

    “弄明白了,很简单。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也感到幸福。”

    第二个青年说,“我在火车上、轮船上工作过,当过消防队员,还做过许多别的事。我勤勤恳恳地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白费,所以我感到幸福。”

    “那么你呢?”他俩问留在村子里的青年。

    “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你们看,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幸福。”

    突然间,那位姑娘又出现了。她没有变样,还是金黄色的头发,头上还是戴着白色的花环。

    “我很高兴,”她说,“你们三个都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你是谁呀?”三个青年同声问道。

    “我是智慧的女儿。”姑娘说完又不见了。

    每个人追求的幸福标准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对幸福的渴望。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幸福的定义,只有付出才有回报,幸福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周围的人感觉快乐,自己的劳动没有白费,自己也会觉得快乐。

    幸福自知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思想家罗素,在1914年来到中国的四川。

    当时正值夏天,四川的天气非常闷热,罗素和陪同他的几个人坐着那种两人抬的竹轿上峨眉山。山路非常陡峭险峻,几位轿夫累得大汗淋漓。

    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罗素,此情此景使他没有心情观赏峨眉山的奇观,而是思考起几位轿夫的心情来。他想,轿夫们一定痛恨他们几位坐轿的人,这样热的天气,还要他们抬着上山,甚至他们或许正思考,为什么自己是抬轿的人而不是坐轿的人?

    罗素正思考着的时候,到了山腰的一个小平台,陪同的人让轿夫停下来休息。罗素下了竹轿,认真地观察轿夫的表情,很想去宽慰一下辛苦的轿夫们,让他们的心理能到得到短暂的平衡。

    但是,他看到轿夫们坐在一起,拿出烟斗,有说有笑,讲着很开心的事情,丝毫没有怪怨天气和坐轿人的意思。他们还饶有趣味地给罗素讲自己家乡的笑话,还给这位大哲学家出了一道智力题:“你能用11画,写出两个中国人的名字吗?”罗素承认自己猜不到。轿夫笑呵呵地说出答案:“王一、王二。”罗素陡然心生一丝惭愧和自责,我凭什么去宽慰他们?我凭什么认为他们不幸福?每个人的幸福只有自己能体会得到。

    后来,罗素因此得出了一个著名的人生观点: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或苦痛是错误的。

    热情,是点燃人心的一团火,没有人不愿意和热情的人在一起,和热情的人在一起,即便是在严冬之中,也会感到阵阵温暖。热情是鼓满船帆的风,它将带着你,去你想去的任何地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