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在官方人员护卫下,被迎到长安城内朱雀街的驿亭,这是京城驿传文书中心所附设的行旅休息处。他们把玄奘带回来的佛典、佛像接运上岸,统计了一番,玄奘带回的物品,大、小乘佛典及有关因明、声明论方面的典籍共六百五十七部,出动了二十匹马驮运。另外还有佛陀舍利一百五十粒、佛像七尊。
第二天,长安城内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众人将玄奘所带的这些佛典、佛像由朱雀门迎接到弘福寺。当时长安城门大都是以星宿命名,玄武在北,朱雀在南,所以长安城内的皇城,北门叫玄武门,南门叫朱雀门。
玄奘在长安待了半个月,将诸事安顿一番就专程赶到东都洛阳去见太宗。二月初一,太宗在仪鸾殿接见了他。提到当年的偷渡出关,太宗亲切地玄奘说:“出家人和一般俗人当然不同,何况法师是为了度众生而舍身求法,更没有什么犯禁可言。”玄奘紧接着就把沿途各地的风土人情,包括政治状况报告给太宗,太宗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玄奘的观察力本就敏锐,还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都用笔记了下来,加上之前受到过的因明学的训练,使他的讲述听起来有条不紊、引人入胜。太宗在兴奋之余,提议把这些见闻撰写成书,让天下的臣民都可以了解。太宗的这个提议,最终促成了《大唐西域记》的问世。而在与玄奘的交谈中,太宗发现他具有惊人的政治潜能,当场就劝玄奘还俗辅政。玄奘婉言但是很坚定地拒绝了,并说要他还俗从政,就好比舟行陆地,不但浪费了之前所学的佛法,还会徒然招来恶名。玄奘表示自己生平最大的愿望就是弘扬佛法,除此之外别无他求。太宗当时正在为远征高丽作准备,也没有过分强求玄奘,但是他请求玄奘同行,以便视察高丽的地理民俗,太宗觉得西域那么苦,玄奘都能去,这回随驾前往应该不会有问题。玄奘无奈只好拿出出家人的法宝,说是释迦牟尼规定,出家人不得观看军队作战。太宗沉思片刻,也就不再强逼玄奘了。
玄奘见状,就趁机向太宗请求,说自己想要到嵩山少林寺隐居译经,这样一来,既表明了绝无出仕之意,也符合玄奘自己的心愿。但太宗没有答应,他让玄奘在长安城内的弘福寺译经,答应由官方供给所需的人力、财力。玄奘自从回长安以后,经常有人去拜访他,甚至还经常出现成群结队的现象,严重打扰了玄奘的清净,既然太宗让玄奘留在京城,为了不影响译经的工作,玄奘只好要求太宗指派一些人帮忙维持秩序,太宗总算答应了。
三月初,玄奘从洛阳回到了长安弘福寺,这是太宗为其母后所建造的寺庙,建筑风格相当宏伟。玄奘就在这里开始了一生中最伟大的事业——译经。玄奘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组建一个团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运用官方支援的庞大财力和人力。
佛教东传初期的翻译工作,多是由私人完成的,没有一定体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而且佛教兴起的最初那段时期,所谓的经、律、论三藏,系由直接受业于佛陀的弟子们领导合诵而固定并流传下来的。早期的译经,大部分都没有典籍,译者们完全凭记忆翻译。其中翻译的人员可以有几种组合,由“懂梵文而且懂中文或不懂中文者”与“懂梵文而且懂佛学或不懂佛学者”两组人的各种排列组合而成,这种翻译方式非常不可靠。
玄奘根据当时这种既有的形式,拟订了一份更合理的计划呈给太宗核准。计划大体如下:玄奘担任主译,下设证义(负责译语与梵文原义的核实)、缀文(负责汉语的文辞修改及文体语气的连贯)、笔受(负责主译人口译时的记录工作)、书手(负责缮写)。除此之外,玄奘还特地要求指派一名中文的字学专家和一名梵文专家。若要加以归类,这两位专家可归入证义部门,一般的证义人员只需懂得或能背诵大、小乘经论,而这两位专家则除此以外还必须有文字语言学的修养,《三藏法师传》里没有讲明他们的工作,但这两人很可能担任译场的总勘工作,以及专门解决特殊的疑难问题。不得不说,这个团队的组织方式很完备。
玄奘呈上这份计划的时候,太宗已亲率大军到了河北,计划书是房玄龄特地派员呈送的,很快就得到了太宗的批准。当年四月间,中原各寺遴选出的高僧大德或杰出的沙门齐集长安弘福寺,最后选出的有证义十二人、缀文九人,后来这九人中出现了不少人才,包括来自长安会昌寺,后来又协助编写《大唐西域记》的辩机,以及来自陕西照仁寺的慧立。长安大总持寺的玄应作为字学大德,负责校勘文字,长安大兴善寺的玄暮担任证梵,也就是梵语专家。其他还有很多人担任笔受、书手及支援的官吏等。
组建好了团队,玄奘就开始思考第二个问题:如何翻译?玄奘在意译与直译之间犹豫。三国时代的译经,专主意译。晋以后逐渐有人主张直译。那位首倡天下佛门弟子一律姓“释”的道安法师就认为翻译就要务存原意,他指责那些由意译翻译过来的经典,往往为了使文字简约而擅削原文,译者也经常私自发挥揣测,偏离了本来的教义。鸠摩罗什有偏向意译的倾向,而后慧远、僧佑等人则取折中办法。
玄奘之所以有了西去求经的想法,就是因为他在国内修学的时候,读了那些不同立场翻出来的经论(意译居多),令他产生了许多疑惑。玄奘曾经在写给高昌王的谢表中,对意译所产生的弊端有所陈述,他认为鸠摩罗什等高僧,在佛法东传方面的贡献很大,但作为外国僧侣,他们所翻的经典经常出现歧义。
以前的主译人员大多是胡人或印度人。这些人要么在汉语上,要么在梵语上的修为有限,翻经史上就常看到他们为此而争吵的描述。他们翻译的方式有很多弊端,往往先根据倒装的梵文语句写下汉语,然后再由负责书写的人修改和整理,玄奘认为这种方法“中间增损,多坠金言”。这种方式使得原经文至少经过两次的转述,主译人增减一次,修整的人再增减一次,又往往出于表达通顺的必要,认为很多废话可删,最后就连不懂的也一起被删掉了。整个过程减的多,增的少。这样一来,有些经典就被改得面目全非了。
玄奘主张直译,恨不得达到让大家直接受教于佛陀,过于删减内容,玄奘是无法忍受的。此外,玄奘还有一个优势是历来译者无法企及的,那就是他对语言的掌握,他精通汉语和梵文,对印度地方语也有所涉猎,一人就可负起口译和笔受两项任务。所谓笔受,并不是说玄奘亲自写下来,而是说从梵文转到中文表达的心理思考。
专注译经
译场组织完成,译法也基本确立,玄奘就手持经文原本开始翻译。以玄奘的佛学与文字修养,庞大的翻译组织对于他来说,只不过是一套检验体系而已。
玄奘开始了第一本佛经的翻译,那就是《大菩萨藏经》。第一年,玄奘总共完成了三部经书的翻译。
远征高丽的太宗,在安市城与高丽军相持不下,太宗怕天气转寒对唐军不利,于九月间班师回朝。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七月,玄奘把完成的翻译作品及奉命编写的《大唐西域记》呈给太宗皇帝,这年的五月,玄奘开始了一项大工程,就是翻译他在那烂陀寺主修的《瑜伽师地论》。
因为玄奘的关系,大唐与印度的往来也开始频繁起来。先前戒日王派的使者很快就到了长安,太宗很高兴,立即派王玄策去回访。这个使团与玄奘在同一年返回长安。后来太宗又以王玄策为正使,率领着三十余人的使节团再度访印。使团临走前,太宗还请玄奘把使节团所携带的太宗敕书翻译成梵文。此外,玄奘还将《道德经》翻译成了梵文托使节团带走,那是鸠摩罗王曾通过第一次的使节团要求的。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王玄策等人到达印度,戒日王已经去世,应验了玄奘当年梦中的预言。
玄奘在第二年译完了百卷的《瑜伽师地论》,完成了这部他最重视的著作,使他感到特别安慰。六月,太宗在离长安东北六百多里的玉华宫接见了玄奘。他仍然不放弃劝玄奘还俗,还建议他脱下袈裟,以在家修行的居士参与国政,也可在朝廷讲经弘法。玄奘为了断绝太宗的这个念头,说了一段很长的话来表明自己事佛的决心。玄奘说:“汉武帝以后没有再出现制伏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的时代,而汉武帝以后中国仍有无数贤臣良将出现,为什么他们无法辅佐国君平定北方?陛下登基后,远征匈奴,使各游牧民族俯首称臣,可见并非归功于贤臣,而要归因于陛下的智慧和天的旨意。”玄奘又进一步指出,即使现在为了治国而需要吸收人才,像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太公那种人才已多得是,也不在乎少他一个和尚。最后玄奘又说:“我只愿弘扬佛法,请勿剥夺我的志节!”听了玄奘掷地有声的说辞,太宗无言以对,终于答应今后不会勉强他,并尽力协助完成他的心愿。
太宗又问玄奘最近翻译些什么经论,玄奘回答刚翻译完《瑜伽师地论》,并为太宗简要地讲解了一番,被太宗赞叹为闻所未闻的高论。太宗还应玄奘的请求,亲自为译经撰写了名为《大唐三藏圣教序》的序文,全文七百八十一字。这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文中太宗对玄奘推崇备至。后来弘福寺的沙门怀仁搜集了王羲之的书法而拼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当时的名书法家褚遂良也亲自书写《圣教序》,这两篇文章很快就风行天下。
十月,玄奘和太宗一同回长安,奉命住在皇城内新建的弘法院,玄奘白天要随侍在太宗身边,晚上则继续自己的翻译工作。十二月,皇太子李治为其死去的母后建造的大慈恩寺落成,玄奘奉命把译场迁移到大慈恩寺,并在这里住了十年,所以他所创的法相宗又称为慈恩宗。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四月,玄奘陪同太宗游幸长安南山上的翠微宫,太宗时不时地向玄奘请教佛教的教义,玄奘一一引经文作答,太宗很感慨地说:“朕与大师相逢甚晚,不得广兴佛事!”此言表示太宗对于没有大兴佛法而感到遗憾。
五月,太宗驾崩,在驾崩的前一天,他还特地要玄奘值夜。前一年,也许是受到玄奘的影响,唐太宗在京师和其他各地度僧一万八千多人。如果唐太宗能够多活几年,也许就会更大规模地提倡佛教了。
与命运赛跑
太宗驾崩后,玄奘回到大慈恩寺专心译经。他严格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工作:先拟订进度表,规定每天应完成的进度,白天如果有事耽误,那么就用晚上的时间做完。很多时候玄奘都深夜才睡觉,第二天天没亮就起床。先圈出当天要翻译的梵文原本,然后开始工作。除了译经,玄奘每天还要讲经,解答来自各地的学僧的疑惑。因为玄奘担任上座(僧人居最高位者,在住持之下,为一寺领袖),还要时常处理一些寺务,为皇室中人讲解佛经,回答他们的咨询。虽然杂务缠身,但玄奘从来不让这些事影响自己的译经工作,凡事他都能从容处理,不露半点倦容。玄奘还不忘劝导来访的王公卿相多行善事。他学养深厚,见识又广,讲解深入浅出,不令人厌烦,所以很受大家的爱戴。
向来注重未雨绸缪的玄奘,为了避免带回的典籍和佛像遗失或遭水火之灾,就在大慈恩寺的正门对面建造了一座塔,塔中存放着七年前所带回来的经像。开始的时候玄奘打算用石块来建塔,但高宗指示要改为砖造,因为石造的佛塔工程浩大,费时费力。这座塔高一百八十尺,是一座西域风格的塔。整个工程费时两年,玄奘在百忙中还曾亲自挑土搬砖。
这年五月,玄奘收到了印度来的问候信和礼物,一封是戒贤的得意门生智光写的;另一封来自精通小乘理论曾遭玄奘痛斥为谬论的慧天。玄奘写了回信让使者带回,玄奘之前从大唐的使团那得知了戒贤大师的死讯,他在信中表示了哀悼之意。
玄奘在大慈恩寺收了一位特殊的弟子,那就是来自日本的留学僧道昭。他是日本史上第二批,同时也是大化革新后的第一批遣唐使及学生(僧)之一,深受玄奘的赏识。道昭很认真地跟玄奘学习,认为玄奘所倡的唯识学是很新的佛学思想。玄奘圆寂的第二年,在长安待了十二年的道昭带着大批经论回到了日本,在奈良建立法隆寺收徒授业,是第一个将玄奘的法相宗传到日本的人。另有智通、智达两位留学僧也受业于玄奘,他们对于法相宗在日本的传播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还有一些留学僧在玄奘那里学习,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智周。
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正月,武则天废太子忠,改立三岁的李弘为太子,为了庆祝,武则天在大慈恩寺置五千僧斋,给每位僧人布施布帛三匹。后来,武则天产期将近,她想请玄奘为她祈福,请求诸佛保佑她生产平安。玄奘说:“圣体必然平安,生下的可能是皇子。”玄奘还请武则天准许这位皇子出生后剃度,武则天欣然答应。后来武则天果然产下皇子,封其为佛光王,由玄奘为他剃度,但孩子仍然留在宫中,这位皇子就是坎坷多难的唐中宗李哲。
在这次为皇子剃度之前,玄奘的风湿病又犯了,而且这次的发病尤其严重,玄奘痛苦难当,高宗特遣御医为他治疗,五天后才痊愈。为了让玄奘能够更好地养病,皇帝干脆把他接到宫中住,玄奘就在宫中继续他的译经工作,佛光王李哲就在他住所附近的宫里长大。
公元659年,武则天与高宗迁居东都洛阳。玄奘跟随高宗到洛阳,顺便回到自己的家乡陈河村去看一看,一别几十载,玄奘发现除了一位姐姐外,其余亲朋好友都已去世,就连祖坟也荒芜了,玄奘立刻奏请高宗要改葬其父母,高宗立即批准,并答应一切费用由官方承担。
回到故乡,玄奘就不由得想起了少林寺,玄奘觉得那里是个安度余生的好地方,这个已有一个半世纪历史的寺庙让他觉得很亲切和安详。于是玄奘又上表请求,希望能够准他退隐少林,玄奘认为佛弟子要断绝烦恼,必须要“定”与“慧”相互配合,二者缺一不可。他一辈子求法读经是属慧的功夫,而定的功夫则要靠隐居山林、静坐禅定来实现。玄奘自认慧的功夫他已经尽了心力,只希望能够在剩下的日子里得到修定的机会。不料玄奘的请求遭到高宗的拒绝,玄奘只得次年随高宗再回长安。这年,高宗为皇太子所建西明寺落成,玄奘离开大慈恩寺,奉命为西明寺上座。
虽然被帝王所重视,但玄奘始终不改俭朴的生活作风,他曾对弟子说过:“我若无常后,请一切从简,只要用粗陋的竹席子把我包起来,找个偏僻的山涧谷底埋了就算了。”
玄奘感到生命的终结在一天天地迫近。当时,有很多人向玄奘反映,那部被看做大乘教根本经典的《大般若经》的译本很不完善,纷纷建议玄奘加以重译。玄奘觉得这是相当有意义的工作,但是那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太好了,而《大般若经》有二十万颂,六百卷之多。玄奘心中很是着急,京城里让他分心的杂事太多,玄奘当即上表请求把译场转移到长安东北方六百余里的玉华寺。玉华寺就是当年的玉华宫,太宗驾崩后改为寺。那时大唐的政治中心已开始向东都洛阳转移,玄奘的请求终于获得批准,十月,译场就被搬到了玉华寺,第二年年初,玄奘又开始了翻译工作。
完成了如此巨大的一部经典的翻译工作,玄奘感到筋疲力尽,有一天,他若有所感地集合弟子,对他们说:“由于《大般若经》的因缘,我来到玉华寺,现在这项工作完成,我的生涯也要结束了。”弟子们听了他的话都忍不住哭泣起来。门徒强忍悲痛地说:“和尚气力尚可,跟以前并没两样,为什么突然说这种话?”(和尚,起初是对能教人戒、定、慧之学的僧侣的尊称,后来成了僧侣之通称。)玄奘说:“我的身体怎样我心中有数,你们不会明白。”玄奘又抓紧时间翻译那些未翻译完的佛经。
大师圆寂
僧侣们为了激起玄奘的求生意志,都来要求他开始翻译另一部一百二十卷的《大宝积经》,玄奘叹了口气,说:“我已经没有足够的气力,翻不完的!”无奈众人一再恳求,玄奘只好勉强翻译了数行,便感到气力不支,只好停笔。他对大家说:“《大宝积经》与《大般若经》部头差不多,我气力不济,死期将至,再也无法将它翻译出来了,只好等待后人翻译了。”众人莫不为他的话伤心落泪。
正月初九的傍晚,玄奘在跨过一条水沟时不慎跌了一跤,最初几天还没什么严重的症状,但是从十三日开始,玄奘就倒卧在床,脑筋也不太清醒。蒙眬中玄奘梦见许多穿锦衣的人在玉华寺出出进进,玉华寺也被各种锦花和珠宝装饰得美轮美奂,有人带来了各种水果珍味来供养他。他想婉言拒绝,不料被旁边照料之人的咳嗽声惊醒,才明白那是一场梦。玄奘命人把译好的经论列出来进行统计,他翻译和主持翻译的经典总共有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正月二十三日,玄奘挣扎着坐起来诵念经文。到了二月初四的夜里,相传服侍他的明岁法师看见两个手捧白莲花的人走到玄奘面前,玄奘回头看了一看,就双手合十,默默祷告,然后身体向右侧卧,以右手垫住头部,左手放在左大腿上,两脚相叠。玄奘就一直保持着这个姿势,再也没有翻身。初五的夜里,玄奘呼吸逐渐变得微弱,不久就圆寂了。据说玄奘死时面带微笑,表情安详,他的遗体停放了七十七天,却没发出任何腐臭味。
四月十四日,玄奘的遗体被葬在长安东郊,淮水之东的白鹿原,他的哥哥长捷法师就葬在附近。遵照玄奘的遗言,灵柩用粗陋的竹席子编成的车运到坟地,送葬的人多达百万,在长安城外连绵不断,葬礼完毕后留下来过夜守坟的达三万人之多。
玄奘虽然离开了这个人世,但他的伟大成就和超乎常人的坚强意志却与日月同光,永垂不朽。而他历尽无数艰难,跋涉西域,遍游印度的事迹,在那样一个时代无疑是一种壮举。玄奘圆寂三个世纪后,成书于北宋时期的《太平广记》就有将其事迹神化的记载。南宋时期更是出现了名叫《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唱本,在这个唱本的基础上,元朝又出现了名为《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杂剧,最后明朝中叶的小说家吴承恩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将其创作成为了不朽的名著《西游记》。
唐太宗曾赞扬玄奘是“只千古而无对”。的确,纵观玄奘的一生,他以无比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去追求人生的真谛,这种为了实现理想而坚持不懈的精神足以照耀千古。而他对佛教的传播和古代的中印文化交流的贡献也是十分突出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