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知识博览4-人类社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类起源

    人类在地球生命演化中的地位

    像我国古代史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历史朝代一样,地球的历史也划分为不同的时期、阶段。地球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一层层岩石,好比一本书的书贞。地质学家就用地质年代来计算地层形成的时间和先后顺序,共分为五个代。太古代是距今24亿年以前地球历史中最漫长和最古老的一个阶段。在它的晚期,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原核细胞的菌类出现。元古代(24亿年前~6亿年前)是原始生命逐渐发展的时期,生命由单细胞生物向多细胞生物发展。古生代(6亿年前~2.5亿年前)是生物大发展的时代。前期,珊瑚、海绵、三叶虫等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晚期,从4亿年起,随着地壳大变动,生长在海水中的动植物纷纷“登陆”,形成两栖类动物及高大的蕨类植物,从而揭开了陆生生物大繁荣的新篇章。距今2.5~0.7亿年,地球历史进入中生代。这一时期,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异军突起,海陆空三界都成了它们活动的场所。因此,中生代又称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中最近的一个阶段,长约7000万年,共分两个纪:第三纪和第四纪。这一阶段,南于造山运动的影响,相对稳定的温润环境被寒暖悬殊的气候代替,大批动植物灭绝,被子植物、哺乳动物空前繁盛。第三纪时最早的灵长类出现(6千万年前),猿类出现于3000万年前。而真正的人,能制造工具和征服自然的人,出现于第四纪,距今约二三万年。在人类形成和不断扩大生活区域的过程中,他们成为对地球历史进程施以重大影响的一个物种。从此,地球的演化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即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历史时期。

    人类的始祖——古猿

    在距今3000万年前,在地质年代第三纪渐新世的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生活着一种高度发展的类人猿,恩格斯称它们为“攀树的猿群”。他们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即长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的共同祖先。这些古猿都是林栖动物,能四足爬行,手和脚已有了某种分工,身体呈半直立状态,身体骨骼和内脏器官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从而为向人的方向发展准备了内在条件。这类古猿都有32颗牙齿,排列顺序同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牙齿相似。目前所知最早的古猿化石是在埃及发现的原上猿和埃及猿,较晚的则有森林古猿,生存年代从3000万年前到1000万年前。

    人类的直接祖先——腊玛古猿

    在地质年代第三纪中新世到上新世之末,东非、南亚的气候、地形发生变化,造成森林面积减少,迫使一部分古猿常到地上寻觅食物,逐渐习惯于用两脚直立行走,从而开始了从猿到人转变的过渡阶段。恩格斯称它们为“正在形成中的人”,其早期代表是腊玛古猿。

    腊玛古猿是1934年由耶鲁大学研究生刘易斯在印度的西瓦立克山区首先发现,后来在我国云南的禄丰、开远及肯尼亚、土耳其、希腊和匈牙利等国也曾发现同类化石,生存年代距今约1400万年至800万年。目前已发现的腊玛古猿化石几乎都是一些上下颌骨碎片及牙齿,只在土耳其安那托利亚和中国禄丰各发现一个完整的下颌,颅骨及肢骨至今未见。人类学者据此推测腊玛古猿的身高约1米多,脑量约300毫升,体重在15至20公斤之间,已能初步用两足直立行走,并能使用石块和木棒等天然工具,但还不能制造工具。和森林古猿相比,腊玛古猿的吻部远为短缩,犬齿较小,臼齿齿冠较平,齿列成弧形,这些更近于人类,表现出从猿到人过渡的趋势。此外,肯尼亚腊玛古猿的犬齿窝与人类的近似,而犬齿窝是用来固定一块有助于说话的筋肉的。由此推测,腊玛古猿可能已具有说话的能力。

    正在形成中人的晚期代表——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是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晚期代表,生活在距今550万年至100万年之间,化石最早于1924年发现于南非金伯利,之后在东非也有发现。南方古猿的牙齿、头颅、腕骨等和人相近,和猿类有显著的区别,被认为是最接近人类的古猿。但这一发现却引起了争论。有人认为它与早期人类并生,但在100万年前自然灭绝,是人类进化中的一个旁支。还有人认为它只是一种灭绝了的早期类人猿的亚科。

    目前多数人类学家认为,南方古猿有两种类型,纤细种(又称非洲种)和粗壮种。人类是从南方古猿纤细种发展而来,根据化石推测,纤细种身高约1.20米到1.30米,脑容量不到450毫升,已逐渐习惯于直立行走,双手开始解放出来。而粗壮种并没有进化成人,在距今约100万年前灭绝了。

    人类的“幼年”阶段——早期猿人

    在大约二三百万年至几十万年前,地球又出现了气候寒冷的时代,在欧、亚、美洲北部几乎到处覆盖着厚厚的冰层,这一时期被称作第四纪冰期。在与严寒气候的抗衡中,为适应气候的剧变,部分古猿被迫南迁并下地行走。在这一过程中,古猿学会了,用后肢走路,用前肢采集食物并制造简单的工具,头盖骨内已有了“布罗卡氏区”突起,即语言中枢。人终于脱离了动物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恩格斯把能够制造工具作为人类形成的主要标志,称这种能制造工具的人为“完全形成的人”。我国学者把其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依次递讲的阶段。

    早期猿人是人类发展的初期阶段,生存年代约为170万年至300万年之间,化石都发现于东非。目前所知最早的早期猿人化石是70年代在坦桑尼亚伽鲁西河流域发现的人类化石(上下颌骨和牙),距今377万年至359万年之间,但没有发现人工制造的石器,人类学者只是根据化石的形态特征判定他们是最早的人。但在此之外,在埃塞俄比亚哈达尔地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符均发现了早期猿人化石。

    早期猿人的体质仍带有较大的原始性,脑容量680毫升,但肢骨接近于现代人。

    直立的人——晚期猿人

    晚期猿人的学名是直立人,我国学者将其统称为猿人,生存年代距今约180万年至30万年前,最早的晚期猿人化石是荷兰人杜布瓦在印尼发现的一一个头骨、一个大腿骨和三颗牙齿。因头盖骨与猿类相像而大腿骨与现代人很接近,证明它已能直立行走,杜布瓦将它定名为“爪哇直立猿人”,认为这是从猿到人过渡的中间环节。但这一发现在当时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这是长臂猿的头骨,有人说是畸形人的头骨,还有人说这是长期埋在地下被压扁了的现代人的头骨。直至1921年中国北京猿人的发现才平息了这场争论,最后确立了“直立人”在人类进化上的地位。

    晚期猿人的头骨仍较原始,如额向后倾,眉脊突出,脑壳厚,脑容量(1059毫升)低于现代人(1400毫升),但四肢与现代人极接近,已会直立行走,有的(如北京人)已懂得使用火,并能制造简单的打制石器。

    晚期猿人化石在欧、亚、非洲都有发现,除爪哇直立人、北京猿人外,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印尼的莫佐克托人、德国的海德堡人、我国的元谋人和蓝田人。

    人类体质的新发展——古人

    原始人类经过世世代代的劳动、生息和繁衍,在30或20万年至5或4万年期间,人的体质和生产力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早期智人阶段。早期智人的代表是1856年发现于德国的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我国境内的同类化石有马坝人(广东)、丁村人(山西)、河套人(内蒙古)、长阳人(湖北)等。

    早期智人已能直立行走,但直立步态还不如现代人完善,膝部稍弯,不能完全伸直,手非常粗大。鼻部扁宽,眼眶圆而大,两眼间距相当大,上眼眶的眉骨还突出,但不像猿人显著,嘴虽然还有些向前伸,但比之猿人却已往后退缩了,脑容量平均达到1350毫升,但脑形及褶纹不及现代人发达。早期智人的体质已接近于现代人,但骨骼上(如腿骨)还保留猿类的某些特点,比现代人原始些,所以又称之为“古人”。

    古人时代是冰河到来的时期,古人有较长时间住在洞穴里,开始了相对的定居,并已能控制火。制造打制石器的水平进一步提高,类型也增多了,如供砍砸用的“砍砸器”,供打猎用的“球形投掷器”,裁割兽皮、制作衣服的“刮削器”及供钻、凿用的大型三棱“尖状器”。在古人遗址中发掘到大批鹿、象、野牛骨骼,证明古人的狩猎业也有了发展。

    这一切说明,经过几十万年的劳动,人类的体质、智力和生产力都有了很大发展。

    现代型人类的形成——新人

    距今约四五万年前,人类的体质结构已发展到与现代人没有什么差别的程度,被称为晚期智人或新人。这一时期,冰河渐渐消退,气候转暖,人不仅住在山洞里,有时也住在平原上,或向别的地方移动,如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居民就是分别从亚洲北部和东南亚进入两地的。到这时,地球上除南极洲外,其他各大洲都有人类居住了。新人化石分布极为广泛,具有代表性的是1868年在法国西南克罗马农山洞发现的克罗马农人和1930~1934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

    新人的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已基本相同,眉骨几乎消失了,前额升高,下颏长了出来,整个躯干的结构表明他们已能完全直立行走,脑容量达到1400毫升以上。人类体质发展的过程至此已到了最后完成的阶段,向现代人类的过渡已基本完成。

    原始时期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彼此间的相互隔绝,逐渐形成了种族的差异。人种是具有与其他人群相区别的共同的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群。各人种间只有肤色、发型、鼻型、唇型和身体比例等外部形态上的差异。1868年发现的克罗马农人身材高大,鼻梁狭而高,下巴很发达,具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以后在意大利发现的格里马狄人,从前额倾斜,鼻子很宽,颌部较突出,表现出尼格罗(黑人)人种的基本特征。而从我国的山顶洞人、资阳人、柳江人的化石则可看出原始黄种人(蒙古人种)的特征,脸部较宽较扁,鼻子不高。从这些体型外表分化较大的新人化石看来,可知在新人阶段,现代人类三大种,即蒙古利亚人种(黄种)、欧罗巴人种(白种)和尼格罗人种(黑种)已经形成了。

    人类社会的雏形——原始群

    从猿到人过渡的过程中,由于人类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生产力水平低下,为对付严峻的生活环境,他们几十人结成小群体,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正在形成中的人的群体称作“群”。列宁在1913年在致高尔基的信中正式将其称为“原始群”。在这种群体中,人们使用天然工具,尚不知制造工具和用火,群体规模有限,游动转徙于各地,无婚姻、家庭,过着群居杂婚的生活。

    原始群是人类社会的雏形,是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摩尔根称它为蒙昧时代低级阶段。

    人类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血缘家族

    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原始群便跨入人类社会的第一阶段——原始社会。这一阶段先后经历了血缘家族、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三个依次更替的阶段。

    血缘家族是原始社会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占原始社会历史的99%以上,相当于旧石器石代的早期和中期。它因出现在氏族制度之前,所以也称前氏族公社。

    血缘家族的出现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使原始群分裂为若干小的集团,这种小集团就是血缘家族。血缘家族内部实行内婚制,所有同辈的兄弟姐妹可以互为婚姻,排除了长辈和幼辈间的婚姻关系,使人类逐渐开始避免因原始群乱婚所造成的人口繁殖能力和体质低下的问题。这种婚姻状况在许多民族的古老神话传说中都有反映,如埃及大神奥西里斯和女神伊西丝既是兄妹也是夫妻;印加人的神话中,日神和月神也是兄妹婚配;古希腊神话中的天神宙斯和天后赫拉是姐弟关系。此外,在血缘家族内部,人和人之间完全平等。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它仍是一个不大的群体。在它的内部,两性间的社会分工已经开始。血缘家族成为氏族公社产生的基础。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在血缘家族时期,人类开始相对定居,为各血缘群体间的联系提供了可能。同时,人类在实践中意识到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对人的体质的危害,于是开始禁止血缘集团内部同辈男女的婚姻关系。当一切兄弟姊妹间,直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族间的婚姻关系被禁止时,就组成一个坚固的女系血族集团了,换句话说,就是转化为氏族了。

    最初的氏族是母系氏族,这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由妇女所处的经济地位与血缘关系所决定的。男子用简陋工具所从事的狩猎的成果带有偶然性。而妇女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可以比较稳定可靠地取得生活资料,妇女还担负着养育子女等家务活动。她们的活动,对于维系整个氏族集团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松散和不稳定的婚姻关系,使所生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此,世系只能按母方确定,氏族成员死后,财产也只能归母方的血缘亲族继承。这就决定了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主导地位,普遍受到人们的尊敬。在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许多妇女小雕像,就是妇女这种地位的反映。

    在母系氏族公社里,生产资料、土地以及劳动产品都属于全体成员共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均分配产品,无贵贱贫富之分,过着平等的生活。

    母系氏族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新石器时代达到繁盛。但它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的基础上的。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会被冲破而走向解体。

    家庭革命——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金属器的出现,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有着显著的发展并成为人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由于农业、畜牧业主要由男子承担,男子在整个生产活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妇女逐渐被排斥在主要社会生产部门之外,其劳动也成为无足轻重的附属品。男子取得了支配全部剩余产品的权力。在婚姻家庭形态上也相应地从男女平等但不稳定的状态转变为以男子为主的家长制家庭,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按父系继承。男子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了维系氏族的中心。父系氏族于是代替了母系氏族。这是人类历史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现象,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

    在父系氏族下,生产资料如土地、森林、牧场等仍归全氏族公有,但生产资料的分配则从以集体为单位变成为以家庭为单位。这个时期,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新产品日益增多,原来属于氏族公有的财产逐渐变成私有财产。氏族成员间贫富差别扩大,出现了阶级分化,战俘和一些穷人逐渐变成富人的奴隶,原始社会逐步解体并为奴隶社会所代替。

    “茹毛饮血”的旧石器时代

    二三百万年前,从形成中的人能制造工具成为完全形成的人开始,人类跨入了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制造和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因此自人类跨入原始社会开始,就进入了考古史上的石器时代,并与漫长的原始社会历史相始终。考古学家习惯上将其分为旧石器、中石器和新石器三个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后最初制造和使用的工具。这种石器是用石块互相敲击而成,加工粗糙,形状简单,类型也少,与天然石块没有多大差别,考古学上称之为“旧石器”。目前所知最早的石器发现于肯尼亚特卡纳湖的库彼弗拉,距今261万年。但许多人认为旧石器时代可能在300万年之前或更早一些就已开始。

    旧石器时代早期相当于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阶段。石器多是用砾石打制的粗糙的砍砸器。到晚其猿人时出现了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类型的石器,还出现了叫斧但并非斧子的手斧。它一端钝厚,便于手握,另一端锋利,用于挖掘、割削和砸击,是一种“万能工具”。这一阶段人类同大自然斗争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开始使用天然火。旧石器时代中期相当于早期智人阶段,这时石器类型增多,制作精巧,还出现了骨器。晚期智人出现时,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时石器制造得更加精致,骨器和角器已广泛流行,有的骨器、角器和石器还装上木柄,结合成为复合工具、复合武器,如带柄的石斧、石头标枪、投矛器等。

    整个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是极端低下的,人类以采集野生动物的根茎果实及狩猎为生。当时的人类长期过着“茹毛饮血”、以树叶兽皮蔽体、以洞穴为居的艰苦生活。但随着工具的改进加上对火的使用,到旧石器晚期,人类的物质生活有所改善,并开始向相对定居的生活过渡。

    发明了弓箭的时代——中石器时代

    大约在1.5万年前,人类的石器制造技术有了较大进步。当时的人们制造出精细、规整、体积较小的石器,并被镶嵌在木棒、骨棒上,用于刮削树皮、兽皮,或被当作矛尖和鱼叉用于狩猎和捕鱼。为了与过去粗糙的打制石器相区别,考古学家把这种石器称作细石器,把使用细石器的时代称为“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考古学上通常把它划入新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是弓箭的发明。弓箭是在投掷武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一种复合武器,具有射猎快、射程远、可瞄准和命中率高等优点,大夫提高了狩猎效率,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生活资料,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狩猎的发展,人们开始驯养家畜,最先被驯养的是狗和绵羊。

    农人的时代——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前后,人类由中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当时,晚期智人先把石料打成一定形状,然后在砥石(磨刀石)上加砂蘸水磨光,还使用钻孔技术,主要工具有石铲、石锄、石刀、石镞、石犁、石杵、石磨等。

    在新石器时代,经济领域里的重大成就是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出现。最早向原始农业过渡的是西亚,在巴勒斯坦的细石器文化中已发现最原始的农具,如装有石制刃口的镰刀、磨光的石杵、石臼和骨锄等。其次是东亚和美洲,这三个地区成为原始农业最早出现的三个中心。最主要的农作物有,起源于亚洲、北非和欧洲的小麦,起源于西亚、阿拉们的大麦,起源于印度支那、中国的水稻,印第安人则培植了玉米、甘薯、马铃薯和烟草等作物。此外,中国最先培植了茶和粟,印度人最先培植了棉花。当时的原始农业规模很小,还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工具主要是最简陋的石犁和木锄。

    原始农业的出现使各部落渐渐定居下来,这使驯养牲畜成为可能。继狗和绵羊之后,山羊、猪、牛、驴、马、骆驼、羊驼等都被驯养成家畜,原始畜牧业从而形成。

    新石器时代还发明了制陶技术,人口也有了较大的增长,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面积较大的有一定布局的村落。

    使原始社会走向解体的金属器时代

    继新石器时代之后人类进入金属器时代,金属时代分为金石并用、青铜和铁器三个时代。

    石器时代末期,人们把自然铜当石料磨制,发现它不易碎裂,可锤薄、拉长,适于制造小器物和装饰品。后来又发现它可烧熔,凝固时可变形,因而发明冶炼术。最早掌握此技术的是西亚、埃及和印度的一些地区,时间在公元前四千年或更早一些。但此时冶炼出来的是纯铜(红铜),熔点高,硬度低,产地有限,不能大量使用,石器仍为主要工具。因此,这个时期考古学上称为金石并用时代(或铜石并用时代)。

    到公元前三千年代,西亚、印度、埃及、中国的一些地区进入青铜时代。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生锈后呈青色),其优点为熔点低,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加减含锡量得到不同的硬度;熔液在浇铸时气泡少,易铸造锐利的锋刃和细密花纹等。因此,逐渐成为器具制造的主要原料。但青铜器造价很高,硬度也没有超过石器,所以未完全排除石器,直至铁器的出现。铁器的出现是金属器时代的最高阶段。在此之前,已使用陨铁,但未普遍使用。

    金属器的使用,首先推动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使农业、畜牧业生产日益专业化,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与此同时金属冶炼和各类手工业也日益专业化,于是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发生分离。

    两次社会大分工是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产物,它为经济领域生产关系的变化,即为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开辟了道路,为原始社会的解体创造了条件。

    “原始共产主义”的终结——国家的建立

    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对抗的时间和地点才出现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产品,因而不可能有剥削和阶段,也不可能有国家。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使一部分人有了剥削另一部分人的可能;同时,以军事首领为代表的氏族贵族集团,凭借战争和日益增大的权力,占有大量财产和战俘奴隶,并把部分贫穷成员也变成奴隶。于是社会分裂为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特权地位,逐渐把部落联盟管理机关作为既用于对外掠夺,又用于对内压迫的工具。这样,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便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产生了。

    国家的产生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人类开始进入阶级社会,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人类历史上有四种基本类型的国家:奴隶制国家、封建国家、资产阶级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国家是奴隶制国家。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先后出现于北非尼罗河流域、西亚两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及爱琴海地区。

    你知道山顶洞人吗

    随着时间车轮的不断前进,到了距今约五万年前,早期智人发展为晚期智人,即新智人。这时,人类体质形态上的原始性质已完全消失,并因所受居地环境的影响,逐渐分化为名色人种,现代人开始形成了。

    晚期智人的遗迹,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更为普遍,其中以山顶洞人最为典型。

    1933年到1934年在发现北京猿人的龙骨山山顶部发现了一个经过修整的大洞。洞长12米,宽约8米,面积达90多平方米。在洞中,先后发现有分属于至少8个以上的男女老幼不同个体的完整的头骨、上下腭骨、牙齿和体骨化石,时间约在18000年前。这种人类被称为“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用的还是打制石器。但是,他们已经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会制造相当精致的骨角器,最有代表性的是一根骨针。针长82毫米,有火柴棍那么粗,针耳微弯,一头是锋利的尖,一头是用极为尖利的器物磨成的针孔。这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缝纫工具。山顶洞人还学会了把石珠、兽骨、兽牙、鸟骨、鱼骨及海蚶壳等磨制、钻孔后做成装饰品。有的还涂上红色。这表示这些刚刚懂得穿衣御寒的人类,就已经知道爱美了。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他们活动的范围很广,曾到遥远的海边去捕捞鱼虾蚶蚌。

    半坡与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六七千年以前,我国境内的母系氏族公社达到繁荣时期。半坡和河姆渡文化就是我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两个典型氏族公社。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郊半坡村。遗址略呈椭圆形,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居住区的周围有一条深宽各五六米的壕沟。沟北边是氏族公共墓地、东边是窑场。在居住区和沟外的空地上,分布着各种形式的窑穴,是氏族的公共仓库。居住区中,有一座规模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半坡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陶片。其中不少是红色底子,上面画着人面、鱼形、鹿形等黑色、褐色花纹的彩陶。彩陶上的花纹绘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是原始艺术的结晶。

    半坡人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磨光石器。妇女用磨得很光滑、锐利的石刀、石铲,在火烧过后荒地上种植粟等庄稼,经营着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半坡人还使用弓箭、鱼叉等,从事渔猎活动。他们还学会了把猪、狗、牛、羊等野生动物驯养成家畜。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可靠的食物来源,丰富了原始居民生活。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在遗址的居住区发现了“干栏”或木结构建筑遗迹。“干栏”式建筑就是把一根根木头打进地下,然后在桩柱上架设房屋。河姆渡人根据自己的生存环境,大量栽培了水稻,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生产工具除了伐木用的石斧、石凿,还有农耕用的骨耜,骨耜是该遗址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是用个体较大的动物的肩胛骨去掉骨脊制成的一种翻土工具。陶器制造粗糙,为“夹炭黑陶”。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文明发源地。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母系氏族公社经过长时期的发展,进入了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随着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男子逐渐取代妇女成为氏族大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由男子掌握的财富,如粮食、家畜、皮毛等也日渐增多,开始出现剩余。掌握了经济大权的男子在取得社会生活支配权后,逐渐废止了旧的按母系计算血统的制度,确立了按父系计算血统的制度,并且产生了财产的父系继承权。在氏族社会里,妇女渐渐失去了崇高的地位,过去的男女平等渐渐被男尊女卑所代替。这种变化最直接地反映在了墓葬形式上。在公共墓地里,原来体现母系大家庭的迁移合葬和男女分区埋葬的现象,已经基本消失,而盛行单人葬,并普遍地出现了成年男女合葬墓,但随葬品多偏置在男的一侧,这显示了男女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在这一时期发现的遗址中以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最为典型,因此被统称为大汶口文化。

    父系氏族公社取代母系氏族公社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它带来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大量的谷壳谷粒、家畜骨骼,显示了当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出土了多种新型生产工具,如开荒用的大而厚重的磨光石斧、石刀,翻土用的扁薄锋利的石铲、骨铲和双齿木耒等,穿了孔可安装木把的半月形石刀,以及蚌镰、鹿角锄等。手工制品中出现了薄如蛋壳的黑陶和用玉石、玛瑙、象牙雕刻的装饰品,这些都反映出农业和手工业的巨大发展。

    在大汶口的墓葬里,还出土了许多作为随葬品的猪头、猪下腭骨。这些随葬品用来标志死者生前财产的多少,随葬的越多,表明死者生前越富有。随葬品最多的达180多件,不仅有大量的猪头,还有玉器、牙雕、酒杯等。而在其他一些墓葬中,有的甚至连一件随葬品也没有。这反映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的现象已经出现,漫长的原始社会将要解体,人剥削人的社会——阶级社会即将诞生。

    黄帝和炎帝

    海外华人常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这里的炎黄指的就是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

    炎帝和黄帝是传说中的国原始社会晚期的两个非常著名的部落首领。炎帝姓姜,因崇尚火,所以称为炎帝。黄帝姓姬,号轩辕氏或有熊氏,因崇尚土德,而黄河流域的土地是黄色的,故称为黄帝。

    “炎黄”两个部落原先都居住在今天的陕西境内,他们向中部地区发展时,与从我国东南部来的蚩尤部落发生冲突。蚩尤先率部打败了炎帝族,炎帝逃到涿鹿向黄帝求援。黄帝联合黄河流域的各个部落,在涿鹿与蚩尤展开了激战。相传,蚩尤和他的81个兄弟,个个凶猛善战,冲杀在前。蚩尤请来风伯雨师,掀起了狂风暴雨。黄帝和炎帝由熊、罴、狼、豹、虎为前锋,用鵰、鹖、鹰、鸢作为旗帜,与蚩尤部展开激战。黄帝还请来女神旱魃助战,用猛烈的阳光和狂风驱散了风雨。蚩尤又施放大雾,企图逃跑。黄帝用指南车指明方向,攻进了蚩尤的九黎阵营,除掉了蚩尤,取得了胜利。这场战争就是传说中的著名大战——涿鹿之战。后来,炎帝与黄帝为争夺领土在阪泉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后服从黄帝的领导,两个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

    禅让制

    相传在远古时代,尧在帝位70多年,年老准备退位,在部落联盟会议上就继承人问题征询大家的意见。众人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却还是让他担任了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推举舜。舜于是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舜继位后,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用禹治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舜老时,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推举为后继人。这种通过部落联盟会议选举,更替联盟首领的办法,就是“禅让”制。

    尧、舜、禹的禅让,已经可以看出原来老的联盟首领已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最终还得服从联盟会议的决定。因此,当时的禅让制实质上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随着私有制的逐步发展,禅让制终于被世袭制所取代了。传说禹往位时众人推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死于禹前,众人又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可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位自立,禅让制度便从此废弃了。

    大禹治水

    禹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中原地区最后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也是我国传说中一个治理洪水有功的人。

    传说在尧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水灾。人们推举鲧去治水。鲧采用筑堤的方法,想把滔滔的洪水挡住。鲧足足治了9年洪水,但结果洪灾不仅没减少,反而越来越严重。后来,舜继承尧当了联盟首领,处死了鲧,又根据众人的意见选派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

    禹采用了和鲧截然不同的治水方法。实地考察后,他发现洪水堵是堵不住的,只能用疏导的办法,把堵塞的河道疏通,把积水引入河中,再流向大海。大禹为了治水,整整辛勤劳作了13年,脚趾甲脱落了,腿上的毛也磨光了。这13年中,他曾三次路过家门,甚至听见儿子的哭声都没有进去看一看。

    汗水换来了收获,经过13年的艰辛,大禹终于把洪水治住了。昔日泛滥成灾的洪水如今终于乖乖地流向了大海。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同时,还指导人们利用水土之利发展农业生产,引导人们互通有无。水灾消除后,农业生产和商品交换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禹治水有功,受到人们的拥戴,也得到了舜的赏识。舜老时,大家都推举禹为舜的继承人,使他成为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科学知识的萌芽

    原始人在科学知识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关于动植物方面的成就。原始人在长期采集、狩猎活动中,逐渐了解和掌握了一些野生植物的生长规律和某些野兽生活习性的知识,从而开始培育作物、驯化动物,这些知识为后世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农业使人注意季节的变化,猎人最早赋予山、川、森林以种种名称。这些粗浅的知识是后来天文学、地理学的萌芽。

    医药知识也产生于原始时代,原始人已能区别一些疾病及其防治方法。克罗马农人能用燧石工具作外科手术,把脑壳锯成一个洞,然后缝上头皮,以治疗头骨破裂、偏头痛等病,称为环锯术。原始人也掌握了许多植物、矿物的医疗效能,印加人就用野生的金鸡纳树树皮治疗疟疾。而我国更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但原始医学更多与巫术纠缠在一起。

    为解决记数和分配的问题,数学开始萌芽了。原始人已有数的知识,但记数能力很差,许多部落只知道一、二、三这三个数目,五被认为最大,如比五更多。就松开头发表示像头发一样多或笼统地说“很多”。此外,由于原始人已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最初的数字概念,所以这也是人类逻辑思维的萌芽。

    文字的发明

    劳动的发展和交往的增多引起了记事的必要,但原始时代还没有文字,仅用些辅助性的东西或简单图画来传递消息,帮助记忆,而文字就是从此发端的。

    结绳记事是原始人长期普遍采用的记事方法,到了新石器时代又产生了图画文字。北美印第安人的图画文字很发达,如某部落记1800年的大事,画一个人行,遍身画上红黑两色的点,表示那一年有痘疫。

    图画文字没有读音,只在表意,画法很简单,但它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是文字的雏形。到原始社会末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真正的文字——象形文字。

    原始艺术的起源

    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是原始人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艺术再现。它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

    在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岩画作品,如西班牙阿塔米拉野牛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充分显示出史前猎人对于动物所具有的精熟的解剖学知识和精细的观察力。此外,这一时期还发现大量以女性为题材的雕刻品。

    音乐舞蹈也是从原始人的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劳动的呼号,发展为由歌词和节奏组合成的原始声乐。歌唱时敲打器物来加强节奏以助兴,就产生了最早的乐器——打击乐器,最早的乐器是鼓。这种声乐和乐器的结合就形成了原始的音乐。原始舞蹈最早是一种模拟艺术,以再现人们劳动时的热情和快感,并与巫术有着紧密的联系。

    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是原始人在同大自然作斗争时的软弱无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产生于旧行器时代中期。万物有灵的观念是原始宗教产生的思想基础。

    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最古老的形态之一。它源于北美印第安人的阿尔昆琴部落,意思是“它的族类”或“它的氏族”。每个氏族成员都相信本氏族起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他们用它的名称来称呼本氏族,并加以崇拜,这就是“图腾”。图腾就成了氏族成员共同信仰的象征和保护神。

    此外,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在原始礼会也很盛行。

    在原始宗教发展中,原始人想用取悦、祈求和吓唬的办法来影响崇拜的神,于是产生了巫术,巫术活动后来演化为各种宗教仪式。到原始社会末期,从部落内部分化出以宗教和祭祀来为专职的僧侣和僧侣集团,进行巫术活动则成为僧侣的特权。

    中国古代历史

    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它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共传14代17王,统治了约500年左右。夏朝的统治范围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到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它的势力和影响从黄河南北直到长江流域。

    夏的建立者启是禹的儿子。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接替舜做了联盟的首领。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逐渐增多,联盟首领的权力越来越大,利用权力占有的财产也越来越多。禹年老的时候,准备让位给伯益。但禹死后,他儿子启利用已得的权势,杀死伯益,继承禹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这样一来,原先的禅让制就被王位世袭制所代替。

    夏朝社会已分化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对抗阶级。原来的氏族、部落首领转化为氏族贵族,拥有相当数量的奴隶。奴隶大部分是来自战争的俘虏,也有部分氏族内部的人因穷困无奈沦为奴隶。此外,还有部分“平民”,即自由民。他们大都是各级贵族比较疏远的家族成员,或由原来的氏族公社一般成员转化的。夏朝建立了国家机构,设立各级官尹管理“民事”。还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禹刑》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奴隶制法典。

    夏朝的农业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骨角器和蚌器、木耒耜也还在使用,但总体上夏的农业较前期有了较大发展。青铜铸造已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与农业生产发展相适应,夏代的天文历法知识有了相当进步,《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桀的暴虐引起人民的反抗、各地诸侯的叛乱,夏的统治摇摇欲坠。黄河下流的商汤乘机起兵反夏,夏桀战败逃亡,死在南巢。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商朝

    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后,在亳(今河南商丘附近)建立都城。相传商的始祖契是他母亲简狄吞食了玄鸟(燕子)蛋所生,因此商人一直把燕子作为他们的图腾。

    从公元前16世纪商汤建国到公元前11世纪中期商纣灭国,共传了17代30王,统治约600年的时间。商的势力范围比夏有了扩大,在东至于海,西抵陕西,南越长江,北达辽西。

    商朝建立前期,由于政治动乱和水患曾多次迁都。直到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才稳定下来。因此历史上也把商朝称为殷朝或殷商。

    商朝是一个奴隶制度盛行的王朝,以商王为首的大小奴隶主贵族构成统治阶级,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而广大的奴隶却境地悲惨,他们不仅要带着刑具干活,而且常常会被奴隶主杀掉,用来祭祀祖先或陪葬。

    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经济有了很大发展。黍、稷、粟、麦、菽、稻已成为主要农作物,马、牛、羊、鸡、狗、猪“六畜”已经大量饲养。商的手工业发展也很突出,其中以青铜器的制造最具代表性。商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也是闻名中外的青铜精品。

    商朝的文化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了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和阶级关系,大大丰富了我国奴隶社会的历史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商纣同桀一样,是个有名的暴君。他好酒淫乐,大修宫殿,滥施酷刑,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渭河流域的周部落在武王姬发领导下,起兵伐纣。商纣兵败自焚,商朝就此灭亡。

    奴隶制发展的西周

    西周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奴隶王朝,也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到极盛和开始衰落的转折时期。从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起,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死于骊山下,前后共12王,约280年。

    周朝最主要的政治制度就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周朝为了有效地控制广大被征服的地区和部族,分封姬姓贵族、功臣和联盟的异姓部落首领为诸侯,到各被征服地区进行统治。西周初年一共分封了70多个诸侯国,其中姬姓的就有50多个。各地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纳贡,随天子出征。两周统治者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时,又施行了宗法制。宗法制规定,周天子是全体姬姓家族的大宗,是最大的族长。各诸侯是小宗,要服从大宗。周天子的王位和诸侯的封爵由嫡长子(宗子)继承。这种宗法制和配合宗法制制定的礼乐和刑罚,成了维护周王朝统治的支柱。

    西周的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农作物种类很多,还普遍种植桑麻和染料作物,已有人工灌溉,开始使用绿肥。生产工具也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农具,青铜铸造的手艺和产量都比商代有所发展。

    西周第10个王周厉王统治时,实行专利政策,霸占山林川泽,不许平民采樵渔猎,还派人监视国人的言行。公元前841年,国人举行暴动,推翻了厉王统治。国人暴动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群众暴动。之后大家推举周公和召公临时主持政事,称为“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端。

    西周末年,政局动荡不安。公元前771年,西北的犬戎攻破镐京,杀死西周最后一个王周幽王。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争霸割据的春秋战国

    从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国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这500多年的东周史,习惯上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王室势力衰落,不得不依附于强大的诸侯。而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先后出现的霸主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战争改变了西周时期小国林立的局面,加快了统一步伐,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和融合。

    春秋后期,由于战争的减少和铁器农具、牛耕的使用、推广,社会经济有了较迅速的发展,大量私田得到开发,井田制逐渐瓦解。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政治结构发生变化,一些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开始与国君争夺权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贵族瓜分晋国,分别建立起三个强国。这样,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并峙的战国格局正式形成。

    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最早的是魏国李悝变法,最彻底、成果最大的是秦国商鞅的变法,它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六国为对抗秦国,运用“合纵”策略,建立政治联盟。秦国为了能远交近攻,破坏六国联盟,采用了“连横”策略。秦王嬴政凭借强大的武力,先后消灭六国,并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春秋战国时出现了以孔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等为代表的儒、墨、道、法等学派“百家争鸣”的局面。留下了世界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等不朽之作。同时诗歌、绘画、音乐也都有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嬴政自称“始皇帝”,梦想他的江山能够“千世”、“万世”永传下去。但由于秦的暴政,秦只存在了15年,传了3代2个皇帝1个王。秦的疆域广大,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郡,人口达2000万之多。

    秦嬴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他把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都集中到自己手里。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辅佐皇帝;在地方,废西周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个郡),郡下设县,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经济上,他统一了度量衡,并把秦的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他还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为了巩固边防,秦始皇北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南边,征服岭南地区,设郡县,从中原移民50万之众去戍守。

    为巩固统治,秦始皇收集全国兵器,销毁铸成12个大铜人。还强迫六同贵族迁到都城咸阳居住,加以控制。为钳制思想,他发布了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问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烧毁。秦始皇还以妖言惑众的罪名活埋了460多名儒生方士,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

    秦朝的赋税徭役很重,刑法也很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等十多种。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巡游途中。他的儿子胡亥即位后,和宦官赵高狼狈为奸,对人民的剥削、压迫更加残酷。

    公元前209年,戍边的900贫苦民众在陈胜、吴广率领下起义,许多六国旧贵族也乘机起兵反秦。陈胜、吴广失败后,起义军在刘邦、项羽领导下继续向秦进攻。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起义军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王朝灭亡。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今安徽固镇)被刘邦团团围住。项羽在“四面楚歌”中,突出重围,逃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后自刎。随后,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西汉。刘邦称高祖。

    从公元前202年建国,到公元8年王莽篡权,西汉统治中国210年,共传12帝。它的疆域东南至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西南达今云南、广西的中部,北至大漠,东北达朝鲜半岛北部。

    西汉初年,刘邦实行了一系列减轻人民负担的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之后的文帝、景帝继续推行这类政策,西汉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西汉在政治上继承了秦的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分封制。楚汉战争中,为争取胜利,分封37名异姓功臣为王。后来,刘邦以各种罪名逐步取消了这些异姓王,又陆续分封了一些同姓王。随着这些王国势力的不断增强,在景帝时,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景帝立即出兵镇压,平定了叛乱。从此,王国势力大大削弱,汉武帝时颁布的“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使他们再没有力量和中央对抗了。

    西汉初年,匈奴经常侵扰北方边境。汉武帝统治时,大举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的威胁。汉武帝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不仅沟通了西汉和西域各族的关系,还开通了丝绸之路。从此,中国丝织品、瓷器等不断地运向西方,中亚及欧洲的物产东运到中国,使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

    西汉后期,统治阶级日益腐化,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公元8年,外戚王莽乘机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再次光复的东汉

    公元8年,掌握大权的王莽篡夺汉位后,立即着手进行经济改革,企图缓和阶级矛盾。但王莽改制失败,不仅没有挽救社会危机,反而激化了各种矛盾,最终导致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王莽被杀,新朝灭亡。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军的西汉皇族刘秀,即位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共传13帝,立国196年,到公元220年灭亡。

    为缓和王莽时期的社会矛盾,刘秀一登基,就采取了一系列调整统治的政策。如下令释放奴婢、降低赋税、兴修水利、移民垦荒等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他还调整民族政策,使南北匈奴及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先后归附汉朝。派班超出使西域,重建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关系。经过一个时期的调整,在刘秀统治末期,出现了繁荣景象,历史上称之为“光武中兴”。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政治日益黑暗。在桓、灵二帝统治时期,一些正直的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到宦官势力的严厉压制,有的被杀、被关,有的终身不得做官,发生了“党锢之祸”。与此同时,豪强地主大肆吞并土地,使许多农民流离失所,成为豪强地主的奴婢和佃户,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由巨鹿人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大起义。

    鼎足而立的三国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兼并中出现的封建割据局面。它是我国封建国家自秦以来第一次出现大分裂。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各地割据势力连年混战。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其根据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了优势。他又招贤纳士,实行屯田。奖励家耕,势力不断扩大。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令河南中牟县东北)决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控制了黄河流域。之后,他沿长江而下,企图消灭长江下游的孙权。公元208年,曹操与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今湖北嘉鱼县东北)打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后退回北方。孙权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刘备取得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攻占了四川,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上形成。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史称“曹魏”。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汉国,又称“蜀汉”。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正式称帝建立吴国,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史称“孙吴”或“东吴”。

    曹魏政权建国后继续推行屯田制度,招抚流民,开垦荒地,国力日益增强,在三国中最为强大。刘备任用诸葛亮为相,政治清明,加之“天府之国”四川土地肥沃,水利工程运用得当,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刘备死后,诸葛亮摄政,采取“东联孙吴,北伐曹魏”的策略,六出祁山,终因国力弱小,而均以失败告终。孙吴建国后,依靠大地主的势力来巩固统治,加紧开发南方,向岭南、闽中地区扩张势力。在其统治下,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较快,为后来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暂短统一的西晋

    公元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取了曹魏政权,建立了晋帝国,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立国52年,传4帝。

    西晋建国后也像它的前朝一样制定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来巩固其统治。颁布占田制就是其中一项,农民可以依照法令占有一定数量土地。占田制的颁布对西晋初年的经济繁荣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封了27个同姓王,并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这样,有些王就逐渐发展为雄霸一方的割据势力。晋惠帝时,先后有8个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进行了长达16年的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多年的混战给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同时也削弱了西晋自身的统治。

    西晋的衰落同掌权的士族大地主的腐朽也有关系。这些土族大地主有世代做官的政治特权,经济上得到种种优待,生活上极端奢侈腐化。此外,西晋政权对内迁的少数民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为奴。这又加剧了民族矛盾。

    西晋末年,匈奴首领刘渊起兵,进攻西晋。匈奴兵占领洛阳,俘虏晋怀帝,杀死官民几万人。因为晋怀帝年号永嘉,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战乱为“永嘉之乱”。洛阳失陷后,司马邺在长安称帝,即晋愍帝。公元316年,长安又被匈奴军队攻破,晋愍帝投降,西晋灭亡。

    偏安江南的东晋

    西晋灭亡后,以王导为首的南下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同江南大地主一起,于公元317年,拥戴晋朝皇族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史上叫作东晋。东晋共传11帝,历时104年。

    东晋建国的同时,北方陷入了大分裂。东晋政权为了收复北方,曾进行过两次北伐。一次是建国初年的祖逖北伐,一次是中期的桓温北伐。由于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牵制,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

    东晋建国后,朝政控制在南下的大士族手中,出现了琅琊王氏、颍川庚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大家族轮流执政的局面,造成了士族当权派和皇族之间的尖锐矛盾。为争夺权力,统治阶级内部经常火并,使东晋的政权极不稳定。

    公元376年,氏族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北方,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政权。秦王苻坚企图统一全国,于公元383年率师南下攻晋,在淝水与东晋军队遭遇,尔晋军队在宰相谢安、将军谢石、谢玄的指抨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军队。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迅速瓦解,北方又陷入大分裂。

    在东晋统治期间,北方的百姓为逃避战乱,不断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东晋政权也采取了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开展屯刚安置流民、兴修水利等,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政权更替频繁的南朝

    从公元420年东晋帝国灭亡到隋统一全国的160多年中,中国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南北朝时期。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因为这四个王朝都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势力范围又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所以称为“南朝”。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了刘宋王朝。他当政时期抑制豪强地主势力,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召回逃亡农民从事生产,这些措施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南方经济很快繁荣起来。宋文帝末年,因与北方的北魏政权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战争,损耗了国力,刘宋王朝开始衰落。

    公元479年,萧道成自立为帝,建立齐朝,历史上称“萧齐”或“南齐”。南齐成立没几年,由于贪官污吏任意盘剥百姓,促使矛盾不断激化,终于导致了公元485年冬的唐寓之大起义。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下去,但也沉重地打击了南齐政权。

    公元502年,萧衍称帝,建立萧梁王朝。萧衍在位48年,是南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他统治期间,北朝已经衰弱,无力大举南下,所以这是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此间,梁的经济和文化也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梁朝的统治十分黑暗,官吏奢侈腐化、贪污成风,官府横征暴敛,百姓被迫流亡或聚众起义。

    陈王朝是南朝最弱小的王朝,它的势力范围仅在长江中下游以南。陈朝前期的政局虽然稳定,但由于侯景之乱的大破坏,江南经济恢复缓慢。陈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每天只知饮酒作诗,不理朝政,政治日趋腐败。公元588年。北方隋朝大军南下,第二年攻入建康,陈后主被擒,陈王朝灭亡。陈统治33年,传5帝。

    五胡十六国和北朝

    西晋末年,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乘机起兵,建立政权。从304年刘渊称王起,到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部止,135年间,各族统治者先后在北方和巴蜀建立了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其中有匈奴建立的前赵、北凉、夏;鲜卑建立的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羯族石勒建立的后赵;巴氏族建立的成、氏族建立的前秦、后凉;羌族建立的后秦和汉族建立的前凉、西凉、北燕。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形势。各族统治者之间相互攻伐,社会动荡不安,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进入了北朝时期。

    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总称。北魏是公元386年,由鲜卑族的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的,定都盛乐(今山西大同)。北魂的统一,使中国北方从长期战乱进入相对安定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公元535年,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东魏建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境内),权力控制在大将高欢手中;西魏建都长安,权力控制在大将宇文手中。公元550年,高欢独生子高洋夺取了东魏的政权,建立北齐政权。公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夺取了西魏的政权,建立北周。

    北齐的几个皇帝残暴荒淫,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连绵不断。但北周的周武帝却是个有才能的君主。他在位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如释放奴婢、必修水利等,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就废止佛教、道教,令僧道还俗参加劳动,没收寺观的土地、财产以充国用。周武帝的改革大大加强了北周的实力。公元557年,周武帝攻灭北齐,统一了北方。

    重新统一的隋

    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杨坚逼迫周静帝退位,自己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隋也是个短命的王朝,仅存在38年,传2帝,文帝开国,炀帝亡国,一治一乱。公元589年,隋灭陈朝,重新统一了全国,疆域东、南到海,西到新疆东部,西南达云南、广西和越南北部,北到大漠。

    隋朝虽然短命,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重要的王朝,所做的几件大事对后世影响颇大。隋建立后,在中央设三省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是宰相;在地方,把原来的州、郡、县变为州县两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用人制度上,隋朝废弃了魏晋以来按照门第高低选用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推选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族大地主的特权,为庶族地主参政扦辟了道路。隋朝创设的这些政治制度被后代王朝沿用下来。经济上,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让无地或少地农民获得一部分土地,轻徭薄赋,这些都有利于发展生产。

    从公元605年到610年,随朝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四五千里,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便利了南北的交通运输和经济交流。

    隋文帝死后,隋炀帝继位。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时,四处巡游,大兴土木,频繁对外用兵,加之开凿大运河,动用民工数百万,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使广大农民背井离乡,大量田地荒芜。农民无以为生,只得起义。公元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在王薄领导下,发动起义,揭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唐朝

    由李渊建立的唐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帝国。它的疆域东到大海,南及南海诸岛,西越巴尔喀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必安岭一带。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到公元907年灭亡,经历了290年,共传21帝。

    唐朝建立之后,基本上继承了隋朝的制度,建立三省六部的中央政权机构,推行科举制度和均田制度,减轻赋税和徭役。唐太宗李世民统治的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之子李治的皇后武则天,于公元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成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年老时,唐中宗李显又恢复了李氏政权。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进入了极盛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段时间的统治称为“开元盛世”。唐朝时,中国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边防巩固。公元641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加强了汉藏两族联系。

    唐玄宗晚年日益骄奢,任用奸相,朝政日益腐败,终于在755年爆发了历时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这是唐朝南盛至衰的转折点。此后一些节度使凭借手中的军队,与中央对抗,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朝廷中又发生了“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公元875年,王仙芝、黄巢等发动起义。这次长达10年之久的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公元907年,唐终于被朱温推翻,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混战不休的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时期。唐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交替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北方的山四和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

    五代十国的皇帝,大多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领。他们之间经常进行战争,老百姓长期遭受战火的蹂躏和割据政权的压榨,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五代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后周世宗柴荣,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采取措施安顿流亡农民,减免苛捐杂税,奖励生产,均定田赋,减轻人民负担,惩治贪官污吏,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周世宗还大力整顿军队,严肃军纪,又派兵攻占南唐和后蜀的大片土地。后周的强大,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提供了重要条件。

    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于公元960年灭后周,建立宋朝,从而结束了五代的历史。

    守内虚外的北宋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统领赵匡胤在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到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京城,掳走徽、钦二帝。北宋共传9帝,历时167年。北宋的疆域东、南到海,北同辽国,西北、西南同西夏、吐蕃接界。

    宋太祖与其弟宋太宗,陆续消灭南唐等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为巩固统治,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首先“杯洒释兵权”,解除了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然后又陆续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唐朝以来专制一方的节度使,成了毫无实权的虚衔。在兵力部署上采取守内虚外的方针,把主力放在首都附近,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且把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防止了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北宋政府还派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厅管理财政,防止了地方武装割据。这些措施一方面防止了分裂割据和宦官弄权,但另一方而由于官僚机构膨胀,军费开支庞大,也造成财政困难等弊病。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出现危机。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实行变法,颁布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一系列新法,企图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新法推行十几年,取得一些成果,但由于保守派官僚的反对,公元1085年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被全部废除。

    北宋末年,政治十分黑暗,宋徽宗宠信奸臣、宦官,大肆搜刮百姓。而此时。在东北兴起的金灭掉辽国后,向北宋发动夫规模进攻。1126年,金军第二次南下,攻陷京城。1127年,会军掳走了宋徽宋、宋钦宗以及后妃、宋事、大臣等3000人,北宋灭亡。历史上称这一变故为“靖康之变”。

    蜗居临安的南宋

    北宋灭亡的同一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做了皇帝。1128年金军连续南下,宋高宗赵构一直逃至海上。后来金军被打败北撤,1132年宋高宗才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安顿下来。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从此蜗居临安一隅,北面以淮河、秦岭与金国接壤。南宋从建立到被元朝灭亡,共历9帝,153年。

    金军南下烧杀抢掠,人民纷纷拿起武器反抗,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抗金将领。黄河流域王彦领导的“八字军”在太行山一带多次重创金军,老将宗泽留守开封,积极支持北方义军的斗争。南宋抗战派将领更是坚决抵御金军。韩世忠把金军阻截在黄天荡48天,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将兀术的主力骑兵,乘胜收复了许多失地。其他几路宋军也取得许多成果。正当抗金斗争顺利发展的时候,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的壮大,会威胁自己的统治,于是向金求和,宋、金订立了“绍兴和议”。之后,宋高宗、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合谋害死了岳飞,制造了历史上的一大冤案。

    从宋高宗开始的南宋大多数皇帝和官僚,满足于半壁江山的苟安,纵情享乐,根本无意收复失地,所以南宋主战大臣曾发动的两次北伐,均以失败而告终。公元1234年,蒙古人灭金后,矛头对准南宋。腐败的南宋根本抵抗不住强大的蒙古军队的进攻,终于在公元1276年灭亡。蒙古人建立了元帝国,统一了全国。

    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辽、夏、金

    在北宋和南宋统治时期,中国北方先后出现了三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们是契丹族建立的辽围、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国。

    契丹族一直活动在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契丹闰,后改称辽国,建都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契丹建国以后,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民族政权。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在位时,契丹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北宋建立以后,两次对辽用兵,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均遭失败。公元1004年,辽军南下,打到黄河边。宋辽议和,订立了“澶渊之盟”。此后,宋辽和平交往,进行通商贸易。公元1125年,辽国被金灭亡。

    党项族原是羌族的一个分支,活动在今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北宋初期,党项首领接受北宋的册封,公元1038年,夏王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历史上称为西夏。元昊仿效宋朝制度,建立官制和兵制,创制了文字。从1040年开始,西夏发动了对宋的战争,夏、宋双方达成和议,元昊向宋称臣,取消了帝号,北宋送给西夏岁币。议和以后,双方恢复了以往的通商贸易。1127年西夏被蒙古人灭亡。

    建立金国的女真族一直生活在东北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生活。11世纪,女真完颜部逐渐强大,统一了女真各部。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称皇帝,建立金国。不久,金发动了对辽的战争,1125年,金灭亡了辽国。灭辽之后,金国转而攻宋,于公元1127年灭亡北宋。南宋建立后,金兵曾渡过长江,企图消灭南宋,但是遭到顽强抵抗,于1130年北撤,此后形成了宋、金在秦岭、淮河一线对峙局面的形成。1234年,金在宋、蒙联军的进攻下灭亡了。金朝历时120年。

    大漠中兴起的元朝

    元朝是由生活在我国北方蒙古高原上的蒙古族建立的政权。12世纪时,蒙古各部之间经常进行残酷的战争。后来,斡难河流域的孛儿只斤氏部落首领铁木真征服了蒙古高原各部落,公元1206年建立了蒙古汗国。铁木真被推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军队先后灭亡了西夏、金。向西一直打到多瑙河流域。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疆域辽阔,北达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至今西藏云南,西北达今新疆境内,东北抵鄂霍次克海。为管理如此广大的领土,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当时,全国设立11个省。此外,元朝还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并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元统治者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各族人分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包括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第三等汉人,包括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南人,包括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各族。这四等人的政治、法律地位高低不同。

    元朝后期,皇帝昏庸无道,官吏贪污成风,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加之黄河决口,灾害连年,农民无法生存,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元朝便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陷于灭顶之灾。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时期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当年秋天,明军北伐,攻入大都,元朝灭亡。接着明太祖朱元璋一一削平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明朝立国227年,传16帝。

    明太祖为了巩固统治,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制,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直属中央。皇帝把军政夫权全掌握在了手中。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明王朝国势强盛,在世界上有很大影响。公元1405年到1433年,郑和前后7次出使西洋,与亚非各国进行了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明朝中期以后,皇帝大多昏庸无能,宦官王振、魏忠贤等先后专权。作恶多端,败坏了朝政。与此同时,边患也越来越严重。先是北方的瓦剌政权不断南侵,于公元1449年在林堡(令河北怀来县境内)大败明军,俘虏了明英宗,这就是“土木之变”。后来,一些日本浪人、武士等聚集起来,成为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经过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连续清剿,到16世纪60年代才消除了倭患。

    明代的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到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江南地区的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开始产生,这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到了后期。

    明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人民流离失所。人祸又遇天灾。1628年,明末农民以李自成、张献忠两支队伍为主力,向腐朽的明王朝发起总攻。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万岁山吊死,明朝灭亡。

    末代王朝清

    清朝是由女真的一支建州女真部建立的。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逐步统一女真各部。他创立八旗制度,促使女真强大起来。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都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老城),国号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占据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改国号为清,迁都盛京(今辽宁沈阳)。清兵入关以后,占领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

    清朝前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比明朝进一步加强。军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对知识分子,统治者一方面采取笼络政策,开设特科取士,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严酷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康熙、乾隆帝曾六下江南,建立满汉联合统治。他们优待蒙古王公,在两藏派驻大臣,册封达赖和班禅。乾隆时期,中国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疆域北接西们利亚,东临太平洋,南到南海诸岛,西至葱岭,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清政府一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又在国内设立许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这不仅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还使社会发展落后于西方各国。西方列强为了掠夺中国,用炮舰轰开了中国的大门。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中国历史人物

    西周的开国之君——周武王

    周武王是周文王之子,名发。周武王继承其父遗志,完成文王未斍事业,终于推翻商朝统治,成为西周王制的开国之君。武土继任后,继续积极准备灭商,任命姜尚为军师,负责军事;任命其弟周公旦为辅佐,负责政务;还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他还营建新都——镐京。周武王抓住商纣王统治分崩离析的有利时机,率师东进,观兵盟津(今河南孟津,古黄河渡口),大会八百诸侯。这是对商朝的一次武力试探,也是伐纣战争的预演。盟津之会后二年,商朝统治核心严重分裂,商纣王彻底孤立,伐纣时机成熟。周武王率大军伐商,在盟津会合各路诸侯,联合西南地区和江汉流域的羌、微、卢、彭等少数民族参战,从盟津渡黄河,杀奔商都朝歌,战于商都郊外70里的牧野。纣军全线溃退,纣王沈回殷都,自焚于鹿台。武王在此举箭连射三发,用铜铖砍下商纣的头,悬挂在大白旗上示众,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国后,为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推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度。这些制度对防止皇族兄弟间夺权内讧,巩固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使得西周前期统治秩序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春秋第一霸齐桓公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在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3年间为齐国国君。齐桓公是春秋初年称霸中原的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即位前为躲避齐国内战,和兄长公子纠流亡国外。齐襄公被杀后,他抢先回到到了齐国,登上王位。齐桓公即位后,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几年之间,齐国迅速地强大起来。而此时,周边少数民族蛮、夷、戎、狄等利用中原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向中原诸侯国发动进攻。这时,齐桓公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借机壮大了齐国势力。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也派人参加。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皇帝。公元前221年,他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姓嬴名政(公元前259-前210)。13岁继承王位。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秦朝,自称始皇帝。

    统一后,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政府,设三公、九卿作为辅佐,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修筑万里长城,加强了北部的防御。这些措施有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秦始皇实行专制统治,征用民力过多,赋税太重,严刑苛法,焚书坑儒等,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引起人民的不满。他死后不久,秦王朝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知人善任的刘帮

    刘邦(公元前256-前195)是中国汉朝的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字季,江苏沛县人。

    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他起兵响应,成为反抗和推翻秦王朝的一支重要力量。公元前206年,他率兵首先攻占秦朝首都咸阳(今陕西西安),宣布约法三章,废除秦朝严刑峻法。在随后同项羽进行的长达5年之久的楚汉相争中,历尽艰难,终于在公元前202年战败项羽,建立汉王朝。

    刘邦善于用人,在位12年,积极采纳各谋臣的建议,继续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重农抑商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这些政策安定了刚刚建立的政权,延续到文景时期,收到了富国的实效。

    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名籍,(公元前232-前202),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他的祖父项燕是楚国的名将。项羽11岁时,楚国被秦围攻灭,国破家亡,因此他立志灭秦。他自幼喜学“万人敌”。但对兵法只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起义,项羽也随同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杀秦会稽郡太守,起义响应。第二年,陈胜失败,项羽随同项梁率8000子弟兵渡江北上作战,屡战屡胜。公元前207年,他随同宋义率军援救赵王歇的起义军。见宋义畏敌不进,毅然杀死宋义,亲掌兵权,率军渡过漳河,凿沉渡船,砸碎饭锅,以破釜沉舟的气概,与秦军在巨鹿展开殊死战。他九战九胜,俘虏了秦将王离,迫降了秦军主帅章邯,活埋了已投降的秦军官兵20万人。

    巨鹿之战后,项羽声威大振,被诸路起义军推为上将军,汇集起义军40万,挥师西取秦都咸阳。这时,刘邦率领一支起义军已经进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项羽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准备与刘邦决战。刘邦的力量不如项羽,只得拱手相让。项羽进兵咸阳后,封了18个诸侯王,自立为西楚霸王。

    不久,项羽同刘邦展开了长达5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由于他只听信项伯等亲戚近臣的话,不信用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终于导致众叛亲离。在楚汉战争中,大战70次,小战40次,他每战必胜,但是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一战失败,四面楚歌中上演了霸王别姬的悲剧。项羽突围到乌江,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愿渡江,拔剑自杀。

    匈奴族的杰出领袖——冒顿单于

    胃顿(?-公元前174),姓挛鞮(luandi),头曼单于长子。头曼欲废冒顿而立其偏爱的少子,曾将他送到月氏作人质,企图借用氏之手把他杀害。他盗马驰归,头曼见他精于骑射,令其率领万骑。公元前209年,乘头曼射猎之机,冒顿率卫士射杀之,自立为单于。

    冒顿杀父自立后,以其优异的军事才能,指挥30多万大军,东击东胡,西逐月氏,南并楼烦、白羊、北服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族,首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强大的奴隶制的匈奴帝国。疆域东尽辽河,西逾葱岭,南达长城,北抵贝加尔湖一带。

    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匈奴族迅速强大起来。秦末汉初,中原混乱,匈奴乘机再次夺得河套地区,并继续南下,威胁中原。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胃顿围困在平城白登。经过七天七夜,才得以解围。白登之围以后,西汉政府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将汉朝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和亲政策持续了多年。此外汉朝每年向匈奴赠送大量财礼,以暂时避免匈奴的骚扰。

    “文景之治”的开创者——汉文帝

    汉文帝(公元前202-前157),即刘恒,汉高祖之子,封为代王。吕后死后,周勃等平定诸吕之乱,将其为皇帝。文帝在位期间大力执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主张轻徭薄赋。曾两次把田租减为30税一,前167年还下诏全免田租。文帝又把算赋(人头税)由每人每年交纳120钱减为40钱。徭役也相应减轻,原一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他还主张宽刑,下令废除了连坐亲属的法律和一些残损肉体的肉刑,如:黥(在脸上刺字)、劓(割鼻)、刖(断足)等。轻徭薄赋和减轻刑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文帝注意节俭,节省了财政开支,形成了廉政风气,减轻了人民负担。因而当时“海内殷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文帝之子景帝即位后,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在位40年,西汉出现了繁荣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雄才六略的汉武帝

    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是西汉王朝第五位皇帝,姓刘名彻,在位54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很有作为的皇帝。

    西汉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生产发展,积聚了大量财富。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实行了许多重大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打败匈奴,通两域,通西南夷,平南越、东越,增置郡县,建立了幅员广大的封建国家。推恩削藩,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割据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盐铁官营,统一铸币,打击了大工商业主操纵经济的活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树立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汉武帝在位的50多年,出现了大一统局面,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但汉武帝连年用兵,国力耗损,晚年不得不下诏“悔过”,表示从此不再用兵,要与民休息。从而使激化了的各种矛盾开始缓和。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县)人,是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曹操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后迎汉献帝到其根据地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并采用屯田政策和兴修水利,使北方的农业生产有了迅速的发展。公元208年,曹操进位为丞相,率军南征,在赤壁被孙权、刘备的联军打败。

    曹操用人唯才,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兼并。且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他擅长诗歌,与儿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著作已散失,经今人整理有《曹操集》。

    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467-499),即拓跋宏,亦称元宏(因改汉姓为元),北魏皇帝。他即位时年仅5岁,太皇太后冯氏当政。490年冯氏死后,他才亲政。他为了巩同封建统治,增加国家税收,曾改革吏治。实行三长制和均田制。为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增强北魏的实力,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又进一步进行改革。493年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改变鲜卑风俗、服制和语言;鼓励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守旧的鲜卑贵族以太子恂为首,企图抗拒,受到了严厉的制裁。他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一代明君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古代杰出的政治家。18岁时劝其父李渊起兵反隋,李渊称帝,封他为秦王。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李渊退位称太上皇,李世民即帝位,史称唐太宗。李世民在治理国家时,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因此,他采取了很多措施,减轻人民负担,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知人善任,能够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避免了施政中的许多错误。

    公元630年,李世民被各少数民族共尊为“天可汗”。641年,他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加强了汉藏的交往和联系。历史上把李世民的统治期间出现的国富民强的治世,叫做“贞观之治”。但李世民晚年因连续用兵、营建宫室,赋役苛重,而加深了阶级矛盾。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14岁被唐太宗选入宫中为才人,655年被唐高宗立为皇后,参与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死后,她相继废其子中宗、睿宗的帝位,于690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统治时,一方面镇压反对派,同时明察善断,对有才能的人能够重用。她采取较开明的政治措施,例如劝农桑,薄赋徭,息兵;广开言路,提升才高位低者等等,因而在她掌权时期,社会稳定发展。但另一方面她又任用酷吏,几兴大狱,唐朝王室和功臣被牵连冤杀的不少。她在晚年生活奢侈腐化,独断专行,弊政颇多。705年,中宗恢复李氏政权,同年冬,武则天病逝。

    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国的创建者,629年继位为赞普,当时年仅13岁。他父亲郎日论赞在奴隶主集团相互争斗中被毒死。当时国内混乱,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举兵公开叛乱,与羊同、苏毗诸部内外呼应。松赞干布“骁武多英略”“少年奋发”,在叔父论科耳和宰相尚囊等帮助下,查出阴谋进毒的为首诸人,将其满门抄斩,消灭了宫廷内部的敌对力量。他团结支持王朝的力量,经过二三年的准备,组织训练了一支精锐军队,随即出兵平叛,攻取了叛乱者所据地区。平定内乱后,决定迁都逻些,因为那里形势险要,原野秀美。布达拉山居高临下,雄峙原中,松赞干布就布达拉山修筑王宫,即碉堡式的不达拉宫。迁都后真正占据了西藏高原的心脏地区,接着又征服了强大的苏毗、羊同等部,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起叶蕃王朝。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杰出人物,他在位的时候,创制了吐蕃文字,即今天的藏文,并制定了官制、兵制和法律。

    松赞干布继位后,羡慕唐朝国力的强盛和中原文化的繁荣,派使节献贵重礼物向唐王室求婚,唐太宗终于同意将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批丝织品,手工艺品,各种书籍及通晓所带书籍的文士、和制造各种物品的工匠等。这一行人成了一支传播中原先进农业、生工业生产技术的队伍。松赞干布和文成仅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宋朝的开国皇帝,涿郡(今河北涿县)人。

    赵匡胤原是后周禁军统领。960年,他乘后周恭帝年幼,在开封45里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四周响起一片“万岁”声,于是黄袍加身的赵匡胤率军回开封,灭后周,建立了宋朝。他先后攻灭南平、手蜀、南唐等国,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兴修水利,鼓励垦荒,减轻租税,这使北宋的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是他所推行的“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北宋王朝气“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1162-1227),名铁木真,是我国蒙古族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12世纪末,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蒙古各部落之间的联系逐步加强,蒙古族人民渴望统一,铁木真逐步征服了各部落,结束了部落之间的长期战争。1206年,蒙古各部族的首领推举他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他即位后创建军事、政治、法律等制度,开始使用文字,促进了蒙古社会的发展。成吉思汗四处征战,他所统帅的军队席卷了半个世界,建立了疆域辽阔、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他和他的继承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起到了促进作用。

    元帝国的创建者忽必烈

    忽必烈(1215-1294),成吉思汗的孙子。1253年,率蒙古军进攻云南,次年灭掉大理。1259年,在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武昌)时,得到蒙哥汗死讯,决定北还。次年在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北之石别苏木)即大汗位。其幼弟阿里不哥也在和林称汗,联合留居漠北和中亚的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各系贵族和他对抗,双方展开4年的争夺汗位的战争。1264年,他取得全胜,迁都燕京(后称大都,即今北京)。1271年,定国号为元,他就是元世祖(1260-1294年在位)。随后发动对南宋的战争,于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又曾进攻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国。他在位35年间,吸收中原地区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提倡程朱理学,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和交通,建立行省制度,设置驿站,加强对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管理,中国境内实现了空前规模的多民族大统一局面。

    佃农出身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出身佃农。少年时,因家中贫困,给地主放牛。17岁时当了和尚,曾经在安徽、河南靠化缘求乞度日。公元1352年,朱元璋参加了濠州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经过十多年的战争,于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同年北伐,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统治。他在位31年,采取宽猛结合的统治政策。在政治上,加强法制,加强皇权,压制富豪,打击贪污,他为了巩固政权,设立了秘密监视、侦察的特务机关“锦衣卫”,大事杀戮曾经帮助他取得政权的文武大臣,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在经济上主张“休养生息”,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制定“黄册”、“鱼鳞图册”,作为征徭役和租税的根据,使人民负担比较合理;解放“驱口”(奴隶),改善工匠地位。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一全国,并采取措施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奠定了明初盛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但他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过很大的消极作用。

    蒙古族的杰出政治家俺答汗

    俺答(1507-1581),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的首领,达延汗之孙。1517年,达延汗死,蒙古地区又陷入封建割据的状态。1520年,左翼兀良哈万户反叛,卜赤汗联合俺答多次出征兀良哈。俺答在几次出征中显示出优异的军事才干。嘉靖初年,他吞并了土默特等大小部落,后率部进驻土肥水足、气候适宜的丰州(东起今呼和浩特市东,西濒黄河,南起山西与内蒙交界的沙岭儿,北至大青山),积极招引汉族兵民,给予土地和农具,让他们从事农业,招募汉、藏工匠,并广泛吸收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把库库河屯(今呼和浩特旧城,意为“青色的城”)建成蒙古地区的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使土默特地区成为一个巩固的基地。卜赤汗病殂其子打来孙继承汗位。迫于俺答汗的压力,打来孙汗率部从宣府,大同塞外的察哈尔部旧地东迁到兴安岭以东,俺答汗的长子僧格等乘机进占察哈尔部旧地。这样,俺答汗的势力东抵辽西、蓟镇,西迄片肃,青海以两。此后,他又进一步向西方发展势力,攻打卫拉特(即瓦刺),攻取瑶海,征服甘肃西境的上下撒里畏兀儿(今裕固族),并侵入到喀木(西康)等地。在向西扩张的同时,俺答汗力图与明朝通好。达延汗时蒙古曾与明朝建立友好关系,后来双方发生冲突,互市中断。为了恢复和好关系,俺答汗几十次派人要求通贡互市。经过双方多次协商,终于在1575年达成协议,明廷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开放11处互市,史称“俺答封贡”。此后,蒙古各部与明朝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互市关系。

    清王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1552-1626),姓爱新觉罗。先祖受明册封,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曾一度投到明辽东总兵官李成梁帐下,受到军事训练,受汉文化影响很深。1583年,被明朝授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成为建州女真的首领。此后他用16年的时间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被明朝封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接着,又用武力统一了松花江流域的海西各部和长白山东北的“野人”女真。在统一过程中,他创建八旗制度,并命人用蒙古文字创制满文。1616年建立金国(史称“后金”),定都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建元天命。萨尔浒战役之后,攻占抚顺、开原、铁岭等地。翌年迁都辽阳,后又迁都沈阳。1626年,进攻宁远(今辽宁兴城)受伤,不久死去。努尔哈赤经过40多年的经营,统一了女真各部,对满族初期的历史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功勋卓著的清圣祖康熙

    康熙(1654-1722),我国清朝著名的皇帝。姓爱新觉罗,名玄烨,满族人。康熙是他的年号。

    康熙在位61年,是清朝的强盛时期。他先后平定吴三桂等的三藩之乱,攻灭台湾的郑氏政权,平定噶尔丹叛乱,有力地加强了多民族间国家的统一;打击沙俄侵略,遏制了沙俄入侵,于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遏制了沙俄侵略的野心,维护了国家主权。他重视农业生产,停止入关初期的圈地,并减免赋税,奖励垦荒,兴修水利,使耕地、人口和国库收入都有所增加。他提倡程朱理学,禁止、销毁不利于满清统治的书籍,同时大兴文字狱,以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

    康熙于68岁时病死在北京的行宫畅春园,庙号圣租。

    使清王朝鼎盛一时的乾隆

    乾隆(1711-1799),名爱新觉罗·弘历,是康熙的孙子,雍正帝胤禛的四子。继位后年号定为乾隆。

    他即位后,继续推行赋税、财政方面的改革,在全国实行将工银摊入土地的税法。遇到灾年,特例免征赋税,并两次实行全国各地赋税轮免。农工商业都有了较快发展。他在位期间,清王朝达到鼎盛。后人把他和他祖父康熙的统治,合称为“康乾盛世”。

    乾隆利用强盛的国力,先后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木等地方割据的叛乱,加强中央政权对西部的管理,同时大兴文字狱,以加强思想统治。1772年,他召集文人编纂《四库全书》,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并完成《明史》等书的编纂工作。他曾六次巡游江南,浪费无度。晚年宠信和坤,致使贪污成风,政治日趋腐败。

    乾隆在位60年,他声称不能超过祖父康熙帝执政的年限,于1796年传位给太子,自称太上皇。

    精于兵法的孙武

    孙武,春秋末年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孙武本是齐国人,被伍子胥推荐给吴国,曾率3万吴军,大破楚军25万,攻陷楚国都城郢。他所著的《孙子兵法》,是秦以前军事哲学集大成者,是我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根据战争的客观规律,制定比较系统的战略战术原则。它认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有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它重视政治斗争,认为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它认为在战争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敌人的情况,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它指出在交战中最重要的是争取主动。它要求正确使用兵力,强调“我专而敌分”,设法使自己兵力集中而迫使敌人兵力分散,以造成“以十攻一”,“以众击寡”的有利态势。战术要灵活,要“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要“避实击虚”。在战争指挥中,要冷静,又要果断、勇猛。此外,《孙子兵法》在地形、侦察,以及军队的纪律和教育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原则。

    《孙子兵法》在战国时开始流传,现被世界各国称誉为“世界古代第一部兵法”,是军事学上无比珍贵的遗产。

    锐意改革的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前338),卫国的没落贵族,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为在秦变法有功,分封属地商,所以历史上称为商鞅。

    公元前361年,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于是来到秦国。公元前356年,存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制定按军功给予爵位等级的制度;建立县制,全国设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但是商鞅变法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遭到他们强烈反列。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告谋反,车裂而死。但新法因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深入人心,得以继续推行。

    誓天匈奴的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是与卫青同时出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的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两临汾西南)人。

    18岁时,霍去病当了汉武帝的侍中。那时,西汉国力鼎盛,对北面匈奴贵族的侵扰由防御转入了进攻。就在这一年,霍去病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率领骁勇轻骑800名,远离大军几百里独立作战,斩杀匈奴兵将2000多人,被封为冠军侯。不久,他又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公元前121年,他率军从陇西出发,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境),打入匈奴境内千余里,缴获了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霍去病注重精选将士,所率都是劲旅。作战时,他又能够身先士卒,不怕深入匈奴腹地,因而屡立战功。公元前121年夏天,他又率军从北地出击匈奴,越过居延海(额济纳旗北),南下祁连山,围歼匈奴,控制了河西四郡。匈奴右部遭到了沉再打击,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领部众4万人降汉。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奉命率军向漠北追击匈奴,出长城2000多里,击败匈奴左部左屠耆王,控制了河套地区,到狼居胥山(今内蒙古苏克特旗北),登临瀚海(今西们利亚贝加尔湖)而回。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年仅24岁。

    霍去病先后六次率军出击匈奴,开拓河西地数千里。在霍去病等将领的打击下,匈奴主力向西北远远迁徙,河西走廊成为西域的通道。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

    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卧龙”。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吴,对抗曹操,统一全国。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刘备采用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诸葛亮任相;刘备死后,他辅佐刘禅执政,被封为武乡侯。他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任人唯贤,推行屯田,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曾几次出兵攻打魏国,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

    击楫渡江北伐的祖逖

    祖逖(266-321),东晋名将。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年轻时怀有大志,每天清晨鸡叫时,就起来舞剑。这就是典故“闻鸡起舞”的由来。

    西晋末年,内迁的匈奴、羌、鲜卑、氐等北方各族纷纷起兵,反对两晋政府的统治,北方人民南迁避祸,祖逖率领亲族数百家也避难江南,不久被东晋任为豫州刺史。

    初任豫州刺史的祖逖在公元313年,率部渡江北伐,力图收复被匈奴等族占领的中原。船到中流,他敲着浆发誓:“祖逖如不能扫清中原,就决不再回江东!”以示收复决心。他率军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收复豫州地区。当时匈奴刘曜和羯族石勒互相攻击,时机对晋有利。

    祖逖采取正确的军事与政治的斗争策略,经过几年时间的艰苦斗争,收复了大片失地,前锋到达黄河沿岸,使石勒不敢进犯河南。在收复的区域内,祖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他自己的生活也很节俭朴素。这样,收复的支持下准备继续进军黄河以北、完成北伐统一大业的时候,已经称帝的司马睿却心怀疑惧,提心祖逖的力量过分强大而不可制约,就派了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戴渊充当都督,节制北方六州诸军事,来管辖和牵制祖逖。这时东晋朝廷内部又发生了王敦与刘隗争权夺利的斗争。祖逖忧虑交加,终于病死在雍丘,时年56岁。豫州百姓对祖逖的死十分悲痛,纷纷建立祠堂纪念他。

    敢于直谏的魏征

    魏征(580-643),唐太宗时期的宰相,因敢于直谏而受到唐太宗的赞赏。

    唐太宗以隋亡为诫,吸取教训,鼓励臣下进谏。在他的倡导、鼓励下,向他进谏的人有记载的就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就进谏200多次。魏征原是李建成的谋士,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见他为人正直,倍加器重。魏征进谏时,常据理力争,不留情面。唐太宗对他也有所畏惧。一次,唐太宗正在玩鸟,见魏征进来,忙把鸟藏在怀里。其实魏征已经看见,就故意说个没完。唐太宗只得静听,最后那只鸟竟被憋死。唐太宗在魏征死后悲伤地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他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魏征直谏的功劳。

    勇于变革的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针对当时社会政治的积弊。作了深刻的揭露和剖析,提出了反对因循守旧和革新政治的主张,主要是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巨贾对农民的掠夺,调整社会秩序,发展生产,以期富国强兵。1069年,他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积极进行改革。在财政经济方面,推行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在军政方面,推行保甲法、置将法;对学校和科举制度也作了一些改革。新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国力,但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遭到保守派官僚的猛烈反对。王安石主张“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保守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但因用人不当且保守派势力太大,王安石两次罢相。1085年,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死后,新法就被废止了。作为文学家,王安石很重视运用文学来进行政治争争,主张义学要“有补于世”,因此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礼会矛盾之作。王安石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抗金名将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河南汤阳人,南宋抗金名将。出身佃农,北宋末年投军。他为人正直无私,严于治军。他统率的岳家军纪律严明,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美誉。对金的南侵,他力主抵抗,曾多次上书反对朝廷南迁。在抗金战争中屡立奇功。1130年,他率军大败金兵于牛头山,乘胜收复建康,保住南宋的偏安局面。1134年,领兵收复唐、邓等六州。1140年,在郾城大败金兵。金兵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正当岳飞节节胜利时,以宋高宗、秦桧等为首的投降派却以12道金牌命令岳飞撤军。1142年,秦桧指使人诬陷岳飞谋反,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秘密处死,时年39岁。

    蒙古帝国名相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蒙古语名吾图撒合里(意为长髯人)。契丹族,辽朝东丹王突欲之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历法,任金燕京行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1215年,降于蒙古,很受成吉思汗的信任。1229年窝阔台汗即位,他协助制定君臣礼仪。后建议设立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反对以汉地为牧场,主张建立赋税制度。1231年被任为中书令。第二年蒙古军破开封,建议放弃屠城的做法。1237年,又以守城必用文臣为由,开科取士,释放被俘为奴的汉族知识分子。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手下任事近30年,立国规模多由其奠定。窝阔台汗死后,乃马真皇后称制,宠信回回人奥都刺合蛮等,于是渐被疏远。

    抗倭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8),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登州(今山东蓬莱)人。

    16世纪初,日本国内政治斗争中失败的一批武士,勾结我东南沿海的走私商人、官僚等掠夺、抢劫沿海地区,成为为患一时的倭寇。1555年戚继光被派到浙东抗倭,他招募农民、矿工、渔民,组织了一支抗倭队伍。这支队伍经过严格训练,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被称为“戚家军”。他统率这支军队先后在浙江、福建、广东多处大破倭寇,使之不能再在中国东南一带为患。1567年被调到北方,对付来犯的鞑靼,镇守蓟门16年。在任期间他积极加强北方边防力量,保卫了塞内的安全。但后来因受到排挤,辞职回家。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书,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独到的见解,极受军事家的重视。

    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名将。

    清军入关后,跟随其父郑芝龙起兵反清。其父降清后,他率军在中国的东南坚持了十多年的抗清斗争,后来退守厦门。当时荷兰殖民者占领中国的台湾,郑成功决定渡海收得台湾,在台湾建立抗清根据地。1661年,他率领大军25000人、战舰200艘,从厦门出发,在台湾禾寮港(今台南)登陆,围攻荷兰总督所在地赤嵌城,经过8个月的激战,于1662年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终于使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38年的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而这位民族英雄却在收复台湾5个月后病逝。

    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是中国走向近代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福建侯官人。26岁步入仕途,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任内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被誉为“林青天”。面对鸦片大量输入中国,林则徐上书道光帝,指出若任鸦片泛滥,几十年后,不仅无御敌之兵也无充饷之银,后果不堪设想。道光帝随即任命林则徐为钦察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谱写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页光辉篇章。与此同时,他大力整顿海防,多次挫败英军的挑衅,使英军在鸦片战争爆发后在广东无隙可乘。1840年10月,林则徐受诬害被充军伊犁。在新疆他仍不忘国事,致力于垦荒和兴修水利,并警惕沙俄对中国西北的侵略,告诫“终为中国患者,为俄罗斯”。林则徐是一位对中国近代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冲破“用夏变夷”的传统观念,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了解世界大势,他曾派人采访西事,翻译西书。购买外国报纸,编译出《四洲志》等书,介绍有关外国历史、地理和政治状况。林则徐反对因循守旧,提出许多兴利除弊、利国利民的改革,并建议准许招商集资、开发矿产,对中国近代变法维新思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林则徐还打破清政府的惯例,直接与外国人接触。他曾亲自去澳门视察,还购买了西洋船炮。他认为学习西方应“始则师而法,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和行动,冲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成见,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倡导维新变法的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著名政治家,宣传家。广东新会人。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好学敏思,16岁中举人。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人其主办的万木草堂学习,成为康氏的得意门生和助手,此从投身于变法维新的救国运动。1895年5月,正在北京会试的梁启超在康有为的带领下,发动震动朝野的“公车上书”。其后,又协助康有为创办维新刊物《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特别是在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期间,以其特有的饱蘸感情、畅达华美的文笔,发表了《变法通议》等一系列政论文章,振聋发聩,海内争相传诵,由是声名鹊起,与康有为齐名,人称“康梁”。百日维新失败后,逃亡日本,得以系统研读西学书籍,思想为之一变,空前广泛地介绍和宣传西方阶级的先进思想和学说,从而大大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为反封建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他的《新民说》等著名文章感召和启迪了连续几代的青年,强烈地激起了人们救国和革命的热情。梁启超作为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宣传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充当了中国进步思想的旗手,赢得了“舆论骄子”的巨大声望。1903年后,梁启超的思想退居保守,其影响和声望随之缩小。辛亥革命后,返国参政,成为进步党领袖,两次短期出任过北洋政府的司法、财政总长,对袁世凯、段祺瑞等曾寄幻想,希图按照他的民主宪政方案改造中国,然而一再碰壁。1915年袁世凯阴谋称帝,梁启超和其学生蔡锷冒险潜入云南发动反袁护国战争。1917年张勋复辟,又坚决加入反复辟的行列。1920年后,脱离政界,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事业,学术兴趣几乎涉及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并在史学、文学、经济学等方面卓有建树,他身后留下1500多万字的巨著《饮冰室文集》,是其全部政治论著和学术研究的结晶。

    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人。甲午战争前十余年,在江南制造总局和广学会大量阅读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政治上获得大量西学知识,加上旧的儒学、老庄学,构成了自己的变法理论,成为维新运动时期第一流的思想家。1895年,他在北京与梁启超结识,第二年写成代表作《仁学》,对中国二千多年以来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强烈要求变法救亡。1897年,谭嗣同返回湖南,创办时务学堂,刊行《湘报》,设南学会,积极倡导维新变法,在湖南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表现最为激进。1898年,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后,谭嗣同应召入京,被光绪接见,授四品职,参与变法。变法失败后,他拒绝了梁启超的劝告,不肯东逃日本,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9月28日,他和康广仁等人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外国历史人物

    以法治国的第一人——汉谟拉比

    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继位后,通过35年的扩张,统一了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当政期间,因每天须处理的案件太多,就让臣下把过去的法律条文收集起来,加上社会上已形成的习惯,编成一部法典刻在三块黑色玄武石石柱上,竖立在神殿中。法典正文共282条,内容之全、法治之明,实为古代世界立法之罕见。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正是靠这部法典,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成为古代东方统治最严密的奴隶制国家。法典现存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大力推行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改革者——伯利克里

    古雅典民主派代表人物,曾连续15年当选为首席将军,成为雅典的实际统治者。当政期间,他积极推进雅典的民主政治改革,如剥夺贵族会议权力,选举官职废除财产限制,向所有等级公民开放,实行薪金制,为贫苦公民参加政权管理提供物质保证等。经伯利克里的苦心经营,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体日益完备。伯利克里对内执行发展工商业和奖励文化的政策。大兴土木兴修雅典城,各地学者云集,雅典成为“希腊的学校”。对外控制提洛同盟,确立了雅典在希腊世界海陆两方面的优势和霸权。总之,在伯利克里时期,雅典处于全盛时期,其奴隶制经济、民主政治、海上霸权和古典文化臻于极盛,达到古代世界的顶峰。晚年,伯利克里锐意与斯巴达争霸,导致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事不利。公元前492年,死于瘟疫。

    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曾就读于柏拉图开办的学园20年,被柏拉图称为“学园的精英”。后任亚历山大的老师,7年后返回雅典在吕克昂体育场创办学园。因师徒常环绕园林漫步讲学,故其学派被称为逍遥学派。他主张知识只能从接触客观世界中获得,曾说“真理高于师”。亚里士多德知识广博,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哲学、修辞学等方面,总结吸收了前人成果并加以发展,创立了古代世界伟大的研究体系,成为古代世界中最博学的人、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

    古罗马奴隶起义的伟大领袖——斯巴达克

    斯巴达克,原是色雷斯人,在一次反罗马的起义中被俘后送至卡普亚一所角斗学校做角斗奴隶。因不堪奴隶主虐待,在公元前73年率同伴杀死卫兵,逃至维苏威火山起义。各地奴隶和贫民纷纷参加,队伍达10万人以上,屡败罗马官军。后元老院任命克拉苏为司令官倾全力镇压,同时起义队伍内部发生分裂,削弱了力量。公元前71年,双方在布林底西决战,起义军失败,斯巴达克在作战中大腿被长矛刺伤,跌下马背,仍继续战斗,直至牺牲。1927年庞贝城发现的壁画残片,就是这次战斗的真实写照。

    斯巴达克有能力、有智慧、富有反抗精神,马克思赞誉他“是整个古代史中最辉煌的人物。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大统帅,是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

    著名的独裁者——恺撒

    古罗马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在罗马从共和向帝国的过渡中起了促进作用。公元前60年,他与庞培、克拉苏结成“前三头”同盟,共同统治罗马共和国。后任高卢总督,征服了高卢全境。公元前49年,恺撒击败庞培,夺取了政权。此后,他获得无限期权力,任终身保民官,兼领大将军,大教长之职及“祖国之父”尊号,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事独裁者。同此共和国名存实亡,元老院权力日渐削减。公元前44年,他被元老院贵族刺杀身亡。恺撒能文能武,著有《高卢战记》、《内战记》等,其文体简洁,为初学拉丁文者必学之书。“恺撒”后成为罗马和西方帝王习用的头衔。

    古罗马帝国的创始者——屋大维

    古罗马杰出的政治家。是恺撒的甥孙,并被收为养子。恺撒被刺后,屋大维经过与安东尼等人的明争暗夺,在公元前30年获得最后胜利,成为罗马的军事独裁者。但鉴于恺撒的教训,在国家制度上仍保存共和的外衣,没有恢复公开的军事独裁制。公元前27年,他自称“第一公民”,意即元首,而元老院则赠给他“奥古斯都”的称号,意为神圣、庄严、伟大。屋大维本人任元首、统帅、终身执政官、首席元老、大祭司长,独揽军事、司法、行政、宗教等大权,实际上是皇帝。元首制实质上是一种隐蔽的君主制,屋大维统治罗马即是罗马帝国的开始。“奥古斯都”后成为罗马皇帝及西方帝王习用的头衔。

    无冕之王——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1599~165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出生于亨丁顿郡的新贵族家庭。17岁入剑桥大学,后在伦敦学习法律。1628、1640年,两次当选议员。英王查理一世挑起的内战爆发后,他招募一批自耕农组织了“铁骑军”屡建奇功。1645年,议会授权克伦威尔改组军队,他以“铁骑军”为基础组成英国历史上的第一支常备军——新模范军。经纳西比等战役,结束了内战。1649年1月30日,他以议会和军队的名义处死了查理一世。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1649年,他率军远征爱尔兰,致使爱尔兰1/3的人口被剿灭。1652~1654年克伦威尔打败荷兰,使英国控制了海外贸易,促进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1653年,当部分议员有复辟企图时,他带兵驱散议会,并实行军事独裁,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公,成为英国的无冕之王,此时共和国已名存实亡。1658年,克伦威尔在危机四伏中去世。

    俄罗斯帝国的创立者——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生于1672年,10岁即沙皇位,由姐姐索菲亚摄政。彼得酷爱军事游戏,把一群孩子组成了两个童子军团。1689年,索菲亚见彼得羽毛日益丰满。决定谋杀他。彼得率童子军反击,夺取了政权,索菲亚则被囚于修道院中。彼得一心向西方学习,他派代表团去西欧考察学习,聘请专家,引进先进技术同时自己也乔装为代表团成员前往。彼得回国后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推进改革,他甚至杀死了反对他的儿子。对外,他要为俄国打通朝向欧洲的“窗户”——出海口。为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他对瑞典进行了21年的战争,终于夺取了波罗的海大部分土地。1713年,他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波罗的海沿岸的彼得堡。1721年彼得一世被枢密院封为“大帝”和“祖国之父”。俄国国号正式改为俄罗斯帝国。此后,他又派兵入侵波斯、西伯利亚等地。1725年1月28日,彼得在彼得堡去世。

    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华盛顿、1732年12月22日生于弗吉尼亚一种植园主家庭。早年为土地测量员。后参加过英法殖民战争,退役时已至准将。1775年4月19日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在来克星顿打响。6月,北美13个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组织大陆军。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此时的大陆军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几个人一支步枪,后勤毫无保障,许多士兵不得不在冬天赤脚行军。在战争初期,大陆军连连受挫,但华盛顿毫不动摇,终于把这支部队锻炼成一支强大的正规军,并在1781年约克镇战伐中击败英军,迫使英国在1783年签订《巴黎和约》,正式承认美国独立。1787年,在华盛顿主持下,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大会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1787年宪法。1789年,华盛顿当选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1797年,任二届总统期满,隐居弗吉尼亚的维农山庄。1799年12月14日,因患喉头炎去世。华盛顿因对美国独立作出重大贡献,被称为“美国之父”。

    法国大革命中最杰出的领袖——罗斯庇尔

    罗伯斯庇尔,生于1758年,毕业于巴黎大学法学专业,后回家乡担任律师。早年即倾心卢梭学说,并希望把他的思想付诸实施。1789年,他当选第三等级代表,次年成为雅各宾俱乐部主席,不久成为资产阶级节命派的领导人物。罗伯斯庇尔以其严峻的念度、高度的原则性和简朴的生活博得“不可腐蚀的人”的称号。他领导了1793年巴黎人民的第三次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面对严峻的形势,罗伯斯庇尔依靠人民,采取激进的革命措施,稳定了国内形势。但他不善于分清敌友,因协利导,反而使恐怖政策进一步扩大,以随意处死反对派。从1794年6月10日起,平均每天处死50人,从而使自己只益陷入孤立中。1711年7门27日,罗伯斯庇尔被反对派逮捕,当天即被支持者营救出求。似他未采取果断措施,丧失了时机。当他正起草号召人民起义的宣言时,反对派攻入巴黎市政厅,罗们斯尔开枪自杀受伤,第二天即被送断头台处死,时年36岁,这就是热月政变。它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

    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拿破仑

    拿破仑,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生于科西嘉岛阿雅克肖城一个破落贵族家庭,布里埃纳军校毕业,后在巴黎军事学院肄业。1785年任炮兵少尉。受启蒙思想影响,参加法国革命。雅各宾派专政时期任炮兵上尉。1783年,出色指挥士伦战役,击溃王党军队,获少将衔。督政府时期因与雅各宾派关系密切,一度被捕。1795年10月,任法军统帅,镇压王党军叛乱。1796年率军进攻意大利,1798年侵入埃及。1799年回国,发动雾月政变,成立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1804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民法(即《拿破仑法典》)、商法和刑法,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对内镇压王党复辟势力;对外多次粉碎反法联盟,严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后逐步对外扩张,几乎统治整个西欧和中欧。1812年侵俄失败后开始衰落,1874年反法联军攻入巴黎,重登帝位,史称“百日执政”。滑铁卢战役失败后,被流放于圣赫勒那岛,后病死于岛上。拿破仑是新兴时期资产阶级的代表,杰出的军事统帅,他亲自指挥50多次会战,取得了多数会战的胜利,其建军思想和作战原则对后世军事科学影响非常深远。

    印度人的“圣雄”——甘地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出身于一贵族家庭。1888年,就读于伦敦大学学习法律。印度教的佛教、印度教影响深广,两种宗教教义繁复,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反对暴力,以忍让、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甘地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因此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方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4~1934年、1940~1941年,甘地任印度国大党主席。其间,多次发动反英的不合作运动。他还提出解放贱民,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的团结。他经常采用绝食方式进行斗争,最多曾达21天。他在领导1947年印度独立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印度教狂热分子刺杀。

    甘地一生,为人正直、诚实,办事一丝不苟,把对祖国的奉献视为已任。他出身贵族,受过西方高等教育,但他生活俭朴,能脱下西服,身穿布衣奔走于群众中,被尊称为“圣雄”。他死时留下的财产仅有:一架木纺车,一本《薄伽梵歌》、一只怀表、一个脸盆。他的高贵品德、高尚情操,可与历史上任何一位圣贤相媲美。

    从流浪汉到元首的希特勒

    希特勒(1889~1945),法西斯德国元首,二战头号战犯。从小酷爱绘画,中学毕业后去维也纳求学,不仅未考中,反而因生活无着流浪于街头。1919年加入德国工人党(次年改组为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1921年掌握该党领导权,1933年1月,在垄断集团支持下出任总理。第二年,集总理、总统大权于一身,称为国家元首。上台后,解散国会,取消反对党,迫害和屠杀犹太人、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实行法西斯专政,并重整军备。1936年建立柏林——罗马轴心,武装干涉西班牙,次年与意、日结成军事同盟。1938年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1939年3月将捷整个吞并。9月,德军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1941年入侵苏联,经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在苏联节节败退。1945年4月30日苏军进攻柏林时,希特勒自杀身亡。

    身残志坚的罗斯福

    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1945),美国第32任总统,民主党人。生于纽约州,百万富翁,是第二十六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远房堂侄。1904年哈佛大学毕业。1905~1907年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肄业。1921年8月患脊髓灰质炎,下肢瘫痪。1929~1933年任纽约州州长。1932年当选为民主党候选人。他向选民提出恢复经济、实行“新政”的主张,结果以压倒多数票当选。由于二次大战的原因,破例连任4届共12年。罗斯福上任后向国会送交了一系列咨文,提出了构成早期“新政”的各项法案,使经济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对外提出“睦邻政策”,力图缓和美国和拉丁美洲等国家之间的关系。1933年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1940年7月在哈瓦那召集泛美会议,宣布美洲及其四周为安全区,由美国海军巡逻。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美英对日宣战,美国正式参加二次大战。罗斯福参加了一系列战时重要的国际会议和活动,其中包括:1942年1月1日由26国发表的反轴心国共同宣言;1942年6月~1943年8月在华盛顿、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加拿大魁北克与丘吉尔的3次会谈;1943年11月在开罗与丘吉尔、蒋介石的会谈;同年12月在德黑兰与丘吉尔、斯大林的会谈;1945年2月在雅尔塔与丘吉尔、斯大林的会谈。1945年4月第四次连任不久,因脑溢血逝世。

    血胆将军——巴顿

    巴顿,美国二战中著名将领,在北非地中海和欧洲战场屡建战功,威震敌胆,被誉为血胆将军。1942年,他率军在北非登陆,不久任被隆美尔多次击败士气低落的美第二军军长。巴顿就任后立即整顿风纪:每个军人必须随时戴钢盔、扎绑腿,护士也不例外。一周之内,人们意识到在“新老板”领导下,别想再过懒散日子了。在巴顿感召下,第二军在此后战绩卓著,巴顿被士兵称为“顶呱呱的鼓气人”。此后,在西西里,他与瞧不起美国大兵的蒙哥马利比赛,结果抢先占领首府巴勒莫。从此时起,他成了使德军望而生畏的少数西方将领之一。诺曼底登陆后,巴顿所统率的第三集团军转战欧陆281天,共歼灭德军144.4万,为结束欧战做出了贡献。

    巴顿熟读兵书,思想敏锐,治军严格。作风顽强。他虽有时因对下属作风粗暴遭到非议,但他平时幽默风趣,富有同情心,因而他的部下对他总是由最初的憎恨很快转为敬佩,并以曾在其麾下作战而自豪。1945年12月,即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巴顿遭车祸不幸逝世。

    军人政治家——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毕业于西点军校,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他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军人。1942年6月,在马歇尔的推荐下,他被任命为欧洲美军总司令。在此之前,他从未实地指挥过作战。但他上任后的第一次重大使命——北非登陆却马到成功,证明了马歇尔慧眼独具。艾森豪威尔属下的英军将领不少都具有比他丰富的指挥经验,同时他还要同一个喜欢直接干预战场指挥的英国首相打交道。然而他恰当地处理了同英国人的合作关系,又成功地保持了作为联军统帅的权威。人们说,他获得成功的秘诀首先在于他是位兼具政治家眼光的军人。欧战结束前夕,他被授予美国的最高军衔——五星上将。当他凯旋归国时,受到万人空巷的欢迎。1945年8月,访问苏联时,他作为第一个外国人被邀请到列宁墓上的检阅台,和斯大林观看体育节表演。他去世于1969年。

    拥有一个梦——马丁·路德·金

    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生于1929年。1955年,为反对蒙哥马利市公共汽车中的座位隔离令,他组织全市近5万名黑人对公共汽车公司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抵制,使那家公司濒于破产。1956年,法院判决取消运输工具上的座位隔离令。这是南部黑人第一次以自己的力量取得斗争胜利。此后,他紧张地往返于美国各大城市,为正义和平奔走呼号。到1960年,又迫使南方几十家商店取消了便餐部的种族隔离制。1963年,他在华盛顿林肯广场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色小山上,过去的奴隶和奴隶主的子孙同坐在友爱的桌前。”“我梦想,这个国家总有一天会觉醒起来,真正实现他的信条:‘我们相信真理不言自明,即人人生来平等。”’1968年,他在田纳西州被种族主义分子暗杀。

    从1986年起,每年1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的纪念日,以缅怀他领导席卷美国的黑人反对种族主义斗争中的功绩,在美国历史上,继华盛顿之后,他是第二位享有这一崇高荣誉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