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宋朝卷宋朝卷·内忧外患的万里河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和疆域的变迁,可分为北宋和南宋,合称两宋。宋朝是以文治国的国家,因此造成了军事上的积弱,而也正因为如此,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朝代之一。外国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当时的农业、手工业、制瓷业、造船业等都非常发达。

    陈桥兵变的真相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政变。公元959年,周世宗驾崩,七岁的恭帝继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以及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

    次年正月初,朝廷听说契丹兵要南下攻打周朝,连忙派赵匡胤率领诸军北上反击。周军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义和赵普谋划政变,众将将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他为帝。尔后,赵匡胤率领军队返回京都开封,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并强迫恭帝让位。赵匡胤当皇帝后,改国号为宋,依然定都开封,史称“陈桥兵变”。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继位不到半年,便有两个节度使叛乱。他费了很大劲,才将叛乱平定。事后,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他便决定解除将领们的兵权。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祖宴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宿将,在酒席上他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让众将让出兵权。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他又宴请节度使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劝他们罢镇改官。因为这些决策都是在酒席上实行的,所以史称“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监察后面还有监察的“人盯人”

    宋朝中央政府实现了事实上的多重分割,臣子们谁都不能独断专行。不仅如此,臣子们还时刻面临着另一个体系官员的监督,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多重监察制度”。

    宋朝最高的监察机构是“御史台”,依照的是唐朝的制度。御史台的长官叫“御史中丞”,凡是和宰相有关系的人都不得担任此官职。御史台是皇帝从外部言论上制约宰相最重要的官职。

    除了御史台,还有谏官,他们具有封还诏令的权力,只要他们觉得皇帝或中书的命令不合适,他们就可以封还。人们熟悉的“包青天”包拯就曾担任过谏官。

    监察的一个重要对象便是司法部门。另外,还设有登闻鼓院、登闻检院、理检院、军头引见司等机构受理直接诉讼,相当于今天的信访办。而皇帝也常常参与诉讼案。加强司法监察的另外一个措施,那就是朝廷定期向全国各地设派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带有钦差性质的官员,以便明察各地案情。

    带兵不统兵,统兵不带兵

    在军事部门的设置上,宋朝建立了枢密院和三衙相互制衡机制。虽然枢密使和宰相官级同等,不过都是文官出任,而武将是不许担任最高军事长官的。枢密院和三衙各司其职,两部门互不相干,枢密院负责军事决策,三衙负责平日练兵。三衙之间更是不许有任何的关系,它的武官大多是中下级军官,如果出征就由枢密院临时派出将带兵。如此以来,便造成了宋朝三百年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虽然有效防止了军队叛乱,但这也是宋朝会被辽金很快灭亡的原因之一。

    宋朝宰相不再是“一人之下”

    赵匡胤当了皇帝后,一次性罢免了后周旧臣的三个丞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任谋士赵普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完成了从后周到赵宋的宰相人选过渡期。不过他觉得赵普也不可靠,还设立了一个“参知政事”的职务作为掣肘。

    这样便确立了宋王朝政府“两府”格局的形式:一个是宰相,一个是参知政事。同时赵匡胤在解除统兵将领们的军权后,又特设了一个“武府”枢密院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这两府分管文武,如此以来,宋王朝便有效实现了对宰相权力的最大分割,两府的正副首脑统称“执政”。

    同时,宰相和参知政事的关系也体现了权力制衡的重要准则。在宋代,曾出现过二相二参、二相三参,二相四参,这样皇帝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他便可以进行权衡和制约。

    辽宋之间的首次交锋地:高粱河之战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公元979年)五月初,宋太宗赵光义不顾宋军数月攻占的疲惫,天气炎热等不利因素,贸然转兵东进。

    六月十三日,宋太宗亲自率领大军出镇州,兼程北进,连续攻占金台顿(今河北易县东南)、东易州(即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涿州等地。当时的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统军使萧讨古等戍守幽州,为了阻止宋军北进,他们带兵南出围截。宋太宗便派傅潜、孔守正率前锋军出击,他率主力继后,在沙河大败耶律奚底部。然后在二十三日推进幽州城南。

    攻击幽州时,屡攻不克。辽景宗耶律贤乘机派耶律休哥率所部骑兵救援。七月初六,两军在高梁河畔决战,辽兵败退,宋兵追击。在黄昏时刻,耶律休哥率大军,兵士人持两炬从间道奔驰而来,在耶律斜轸部配合下,左右夹攻,耶律学古部也出城参战,使得宋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死伤惨重。宋太宗南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高粱河之战”。这次战争,宋朝除了损失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外,更重要的是挫伤了将士的自信心。

    困惑今人的“烛影斧声”之谜

    开宝九年十月十日(公元976年11月14日)晚,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第二天,他的弟弟赵光义便即了位,也就是宋太宗。

    关于宋太祖的死,文莹的《续湘山野录》有记载:这天大雪纷飞,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寝宫,商量国政大事。两人屏退侍女,斟酒对饮,内侍们退到寝宫门,站在外面。从殿外有人看到屋内烛影下,赵光义不时地离席,尔后又听到斧头戳地的声音,接着太祖大声对其弟说:“干得好!干得好!”不大工夫,太祖便突然死去。赵光义便走出寝宫,传宦官及侍女叫皇后皇子来。稍后皇后皇子相继赶到,这时太祖已死。

    太祖究竟是怎样死的?史书上只留下了“烛影斧声”这样的记载。那么,太祖是怎么死的呢?有人认为赵光义“弑兄夺位”。这是根据文莹的《续湘山野录》为依据的。也有人说,太祖的死和太宗无关,持此说的人是以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依据的。

    关于太祖的死,近代学术界也确定他是死于非命。但关于他的死因,至今未找到确凿无疑的材料。

    夏景宗李元昊的志向

    李元昊(公元1003年-公元1048年),西夏开国皇帝,党项族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李姓为唐朝所赐。少年时代的李元昊,英武非凡,文武双全。

    李元昊长大后,对于先辈称臣于宋,尤其是依赖于宋的恩赐而改变本族的生活习惯非常不满。父亲李德明曾对他说:“吾久用兵久疲矣,吾族三十年衣年锦绮,此宋恩也,不可负!”他便愤而反驳父亲道:“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为?”他展露才华是在1028年的回鹘政权战争中,这年他24岁。李元昊在这次战争中,一举攻破了甘州城,由于显赫战功他被封为太子。

    在他的父亲去世之后,李元昊取得了党项政权的最高统治权。在他的统治之下,天下呈现夏、宋、辽三国鼎立的形势。

    西夏王元昊抛弃赐姓

    北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十月,李明德病逝。李元昊便以太子的合法身份以及自己军事才能,再加上显赫的战功,在兴州(今宁夏银川)得到了党项政权的最高统治权。这时的西夏已非常强大,足以与宋、辽抗衡。

    李元昊继位后,他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抛弃唐、宋王朝赐封给其祖的李姓、赵姓,改姓为嵬名,称“吾祖”。“吾祖”是党项语,也就是“青天子”的意思。元昊认为他们的祖先是鲜卑拓拔,为了纪念祖先,保持旧俗,他带头剃光头,并穿耳戴重环饰,以示区别。不仅如此,他还强行让党项部族人一律“秃发”,并限期三天,违者斩。元昊的做法强化了西夏的民族意识,增强了党项内部的团结,并取得了贵族上层以及广大党项部落人民的支持。

    西夏与宋的三川口之战

    三川口之战是北宋和西夏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也叫做延州之战。这次战争为西夏的生存以及发展奠定了军事基础。

    北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夏景宗元昊带领十万大军攻打宋延州(今陕西延安),他们先佯装攻打安军(今陕西志丹),引延州兵出来救援保安兵,然后再趁机攻占延州北的金明寨,从而包围延州。延州知州范雍便四处调兵,宋将刘平、石元孙等率领万余兵力,救援延州。

    夏兵埋伏在三川口(今陕西安塞东),将宋援兵包围。夏军四面夹击,宋兵全线崩溃,宋将刘平、石元孙等被俘获。夏兵乘胜围攻延州,连攻七天,但因天降大雪,最终夏景宗只好班师回朝。

    再败宋朝的好水川之战

    三川口之战以后,宋仁宗不敢再小觑西夏,他下令封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共同负责迎战西夏,韩琦负责泾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

    宋庆历元年(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二月,夏景宗元昊再次率领十万大军南下进攻宋朝,并将主力埋伏在好水川、姚家川(今隆德境)沟壑之中,另一部分兵力至怀远(今宁夏西吉东部)诱击宋军。韩琦便集中数万兵力,让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等将率兵出击。夏兵假装失败,从而让任福等产生轻敌情绪。尔后,任福沿着川西进至羊牧隆城(今西吉西北)东时,发现夏兵严阵以待,才知道中计了,但为时已晚,早已陷入夏兵的重重包围之中。两军决战,宋兵大败。

    进取中原美梦的破碎

    定川之战是继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后的宋夏战争的第三场战事,最后以宋败夏胜告终。

    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闰九月,夏景宗率领十万大军,兵分两路攻打宋朝,并包围了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宋泾原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葛怀敏兵分四路向定川寨(固原西北)进发。在镇戎城北和夏军相遇,葛怀敏的四路兵均败。宋兵入保定川寨,被夏兵重重包围。宋兵突围东走,但行走到长城壕(今宁夏固原西北)时,壕桥断裂,他们便没有了归路。这时夏军两面夹击,宋军大败。

    不过,西夏另一路遭到宋朝原州知州景泰的顽强反击,士兵全军覆没,夏景宗进取中原的美梦就此破碎。

    大宋与西夏的议和

    康定元年(公元1040)至庆历二年(公元1042)间,西夏对宋发动的三次战事,宋朝每次都遭到惨败。西夏虽然是战胜的一方,但比较掳掠所获的财物和以前依照和约以及通过互市贸易所得的物资,觉得实在是划不来。

    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双方达成协议。和约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宋予以册封;双方在本国领土上可以自由建立城堡;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3千两、绢15万3千匹,茶3万斤,恢复双方榷场贸易。史称“庆历和议”。

    “庆历和议”的达成使得北宋皇帝以宗主国名号得到了心理上的极大满足,而西夏也获得不菲的经济利益。不过,事实上西夏依然是独立的。

    庆历新政的始末

    宋仁宗时,朝廷官僚队伍庞大,人浮于事,人民生活贫苦,西夏和辽又在西北和北方威胁着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韩琦、富弼同时执政,欧阳修、王素、余靖、蔡襄同为谏官。宋仁宗便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改革,称“兴致太平”。

    这年,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整顿政事的主张,大部分被任总采纳,颁诏推行,号称“新政”。不过新政触及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切身利益,实行时遭到强烈反对,改革仅仅持续一年便罢,范仲淹遭诬陷被贬。

    范仲淹与族田义庄

    族田就是宋以后某一个宗族所共有的土地。族田分为两种,一种是祭祀田,就是说一个家族拨出一部分土地,征收地租,所收取的地租作为家族祭祖开支,这种祭祀田通常数量不是很多,但很为普遍。另一种就是族内为官者、富有者捐置或者合伙捐置,所收的田租用来接济族内贫穷者及协济族人读书应试等所用。这种族田称做义田、义庄。

    族田义庄为北宋范仲淹所创。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范仲淹在苏州长洲、吴县购田十多顷,将每年所得的租米,供给各房族衣食、婚嫁和丧葬所用,始称“义庄”。南宋时,范氏义庄的田产日益增多。到了宋宁宗时,族人购置田产,另设“小庄”,来补充义庄的不足。宋理宗时,义庄田地有三千多亩。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

    范仲淹(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杰出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举荐的一大批学士,为宋朝学术的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以及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独放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为官正直清廉,体恤民情,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范仲淹死后,朝野上下一片哀痛,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也为他举哀。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百姓都为他建祠画像。范仲淹以他的思想和行动,赢得了身前身后几代人的敬仰。

    更戍法的出台与废止

    北宋的兵役制度,也叫做更戍法。北宋初,宋太祖赵匡胤采纳丞相赵普的意见,将禁军分驻京师和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所以叫做更戍法。更戍军以三年为期轮换,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半年轮换一次。更戍军通常以驻泊、屯驻、就粮等名目出戍。戍兵统兵将官是由朝廷临时任命,这样就比较便于朝廷控制,但也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情况。更戍法有效地防止了将领专权,可是它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宋神宗时,将更戍法废除。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王安石开始实施新法,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以“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出发,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还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

    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库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缓解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熙宁六年大旱,有人画《流民图》,图中暗示皇上说实验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开始对变法产生怀疑。熙宁七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八年,召王安石复职,继续执行新法。熙宁九年,王安石因爱子去世,求退金陵,从此一心学问,不问世事。

    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历史上总结其失败的原因有:首先变法触及了大地主打官僚主义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其次神宗的立场不坚定,曾对变法产生怀疑;王安石本人刚愎自用等。

    司马光PK王安石

    在元祐年间(公元1086年-公元1093年),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被称为“元祐更化”。

    元丰八年(公元1085)春,宋神宗病逝,其子赵煦即位,即宋哲宗,年仅十岁,其母宣仁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执政。宣仁太后是原来宫廷中反对王安石的后台,她掌权后便援引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到政府中,从而将反变法的力量聚集在了一起。

    司马光便以“以母改子”为由,反对新法。他把所有变法的责任都归咎于王安石,并全盘否定新法。新法大部分被废除,许多旧法,被一一恢复。他全部罢黜了王安石等人的变法派官员。变法派人人人自危,惶恐不已。直到宣仁太后死后,复辟旧制的反变法派才随之垮台,也受到更加沉重的打击。

    改革官场的宋神宗

    元丰改制是宋神宗元丰年间的管制改革。宋初以来的职官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机关重叠,人浮于事,有些官员在其位不谋其职,官职名实之间悖离、混乱。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亲自负责官制改革,历经三年时间。改革的内容有:其一实行三省六部制,以三省长官为宰相、执政,实权归于中书;其二省并机构,三司并入户部、工部,审官院并入吏部,审刑院归入刑部等;其三“以阶易官”,变更官阶,制定《元丰寄禄格》,以后升迁、俸禄都按新格办理。历史上将这次官制改革,称为“元丰改制”。不过改制后,行政效率并没有得以改善,且比过去还显得拖沓。

    被贬到五百里外的“六君子”

    宋宁宗赵扩继位后,由于其宗室赵汝愚曾经参与拥立赵扩升为右相,外戚韩侂胄迁枢密都承旨(宋官名,掌管枢密院内部事务,检查枢密院主事以下官吏功过及其迁补等事。),两人便结下了积怨。

    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二月,韩侂胄派谏官奏疏宋宁宗,说赵汝愚以宗室居相位不利于社稷,宋宁宗便贬赵汝愚到永州。太学生杨宏中、周端朝、张道、林仲麟、蒋傅、徐范六人上书为赵汝愚据理抗争,也被充军到五百里外,当时称他们六人为“六君子”。

    韩侂胄当政,只要和他意见不合的人,他都称为是“道学之人”,后来他抨击道学为“伪学”,并禁毁所有理学家的《语录》同类书籍。在科举考试中,凡是涉及理学者,一律不予录取。庆元三年,宋宁宗下诏,订立伪学逆党籍,总共59人,包括周必大等。他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跟他们有关的人,也不能为官或参加科举考试。禁伪学历时六年,史称“庆元党禁”。公元1202年2月,党禁解除。

    又一次党争:同文馆之狱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变法派人重新上台后,大力排挤打击反对变法的保守派人。他们编造“同文馆之狱”,再次策划了一场重大的打击旧党事件。

    当时刘挚、吕大防为相,文彦博之子文及甫正在老家居丧,他曾被刘挚弹劾外调,就害怕丧后不能回京,于是给好友邢恕写了一封信,信中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济之以粉昆,朋类错立,欲以眇躬为甘心快意之地”等话。邢恕也知道他的意思所在,但他唆使已故新党领袖蔡确之子蔡渭,上书皇上,以此信为证据,说刘挚、吕大防陷害蔡渭,并想做危害朝廷之重。

    朝廷为此置狱同文馆,逮捕文及甫审问此事。蔡京主持此狱,他的同党章惇为辅。此案涉及到许多人,但都无从考据。后来,向太后便向哲宗进言罢狱。最后文及甫被放,蔡京、章惇升官,此案不了了之。章惇不甘心,又上书说司马光等人变神宗之法,不愿哲宗亲政,有欺君之罪。宋哲宗下令禁锢刘挚、梁焘的子孙于岭南,削王岩叟诸子官职。历史上将这次事件称之为“同文馆之狱”。

    “元祐党籍碑”事件

    宋徽宗时,蔡京勾结宦官独揽朝廷大权。为了能够自己把持朝政,他便给反对他的司马光、苏东坡等309人扣上“元祐奸党”的帽子,还在德殿门外树立“党人碑”,上面刻上这309人的名字,昭示全国。在党人碑上有名字的官员,不是被关押,便是被贬放。

    时间过去了93年,当年被列为309人之一的梁焘的曾孙梁律,依照家藏碑刻拓本重新刻制了一块。这块新刻制的碑便是现存唯一的一块元佑党籍,对于研究宋朝统治集体内部斗争有着极大的作用。

    提出“均贫富”的农民起义

    宋太宗继位后,川峡地区天灾频繁,饿死人众多,民不聊生。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王小波以及其妻弟李顺等忍受不了官府的残酷剥削,带领群众起义。他们宣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提出这样的均贫富口号,得到贫民的纷纷响应,队伍迅速扩大,增加到数万人。

    这年的十二月,起义军在江源县和宋官军决战,王小波受伤身亡。起义军由李顺领导继续斗争。起义军纪律严明,李顺又善用人才,因此队伍又扩展到数十万人。

    淳化五年(公元995年),起义军攻占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改元应运。宋太宗派宦官王继恩乘虚攻占剑门关,通过栈道长驱进川。五月,王继恩攻破成者,杀死义军三万,李顺也战死。十一月,起义军余部也战败,起义失败。王小波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

    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

    两浙路是北宋最为经济繁荣的地区。当时的财赋,有一大部分来自于此。宋徽宗时,又对该地区的农民、工匠等大肆剥削,引起百姓强烈不满。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方腊领导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农民发动起义。

    方腊,又名方十三,是当地地主方有常家的佣工,也有一种说法说他是漆园工。十月九日,方腊假托“得天符牒”,杀方有常一家,揭竿起义。附近农民纷纷响应,很快队伍发展到上万人。起义军称方腊为“圣公”,改元永乐,并设六等将帅。

    宣和三年,宋徽宗派童贯镇压起义军。这年八月,方腊英雄就义。宣和四年三月,起义军被镇压下去。

    卑微宋朝的“海上之盟”

    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金国,尔后屡败辽兵。宋朝认为辽国必亡,便想联合金国,攻打辽国,然后乘机收复燕云等地,于是便派人同金谈判联合攻辽。

    金国觉得与宋朝联合有利可图,便在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与宋签订了史上有名的“海上之盟”。盟约规定:宋攻取辽的中京大定府,金攻取辽的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灭辽后,宋将原来输给辽的岁币转输给金,金将燕云等地还给宋;双方均不可单独和辽讲和。

    结果,宋攻辽大败,便要求金攻辽,金军取胜。两方经过几次交涉,宋答应给金大量财物,金才答应交还燕云等地。不过,金将燕京城内抢掠一空后,才交还给宋。

    宋朝的区域划分制度与“转运使”

    宋全国划分若干路作为府、州、军、监以上中央派出监察辖区的制度。从宋太祖赵匡胤乾德往后,便设置诸道转运使,以总财赋,将全国分为十三道。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后,“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皆委于转运使”,转运使便成为北宋朝廷派遣到各路掌管财赋和监察的官员。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将全国定为十五路: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即峡西)、广南东、广南西等。

    宋朝的邮差快递分级

    宋代的邮驿传递,按《梦溪笔谈》的说法主要有三种形式:步递、马递以及“急脚递”。步递指的是一般文书的传递,是接力步行传递。这种传递因为同时还承担着官物运输的任务,所以速度很慢。马递一般不传送官物,速度相对快些,他们负责传递紧急文书。不过他们所用的马匹大多是军队挑剩下的老弱病残,所以还是不能用最快的速度承担最紧急的任务。

    所以,从北宋开始,便产生了一种新的传送文书的形式:急脚递。急脚递大约是从真宗时开始的。最早用于军事。在真宗时对辽的战争中,以及后来神宗时对南方交趾的战争中,都使用过这种形式的传递。

    龙图阁是干什么的

    龙图阁是宋代阁名,约建于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龙图阁收藏有藏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各种典籍、图画、宝瑞之物,以及宗正寺所进宗室名册、谱牒等,类似于皇帝的个人图书馆。龙图阁的官员职位,先后设有龙图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龙图阁学士、直龙图阁等。掌管阁内所有事务,待遇非常优厚。而且这种官职要求很严,一般文士经过考选才能授职,这都是因为跟皇上有关才如此严格。

    宋朝的海关署:市舶司

    市舶是主管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收入也就是外贸收入。市舶收入是宋朝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北宋中期,市舶收入约有42万缗。南宋初期,宋朝社会危机严重,市舶收入在财政中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当时国库年入1000万缗,而市舶收入达150万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九月,真宗下诏在杭州、明州设置市舶司,以便利于外来客商经营贸易。

    嘴唇里面刺字的将军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名扬天下。其实,在宋代还有一位将军也有相似的境遇,他就是北宋名将呼延赞。呼延赞从小便练武,为人豪爽。曾多次请求去守边防,皇上不应。因此他在身上刺上“赤心杀契丹”的字样,他将这些词刺满全身,甚至嘴唇里也刺满。他命令儿子在耳朵后面刺上“出门忘家卫国,临阵忘死为主”,然后还给妻妾胳膊上都刺上字才罢休。

    誓不做匹夫的将军狄青

    狄青(公元1008年-公元1057年),字汉臣。北宋汾州西河(即今山西文水西糟头乡狄家社人,北宋大将。他当官前脸上曾用朱砂刺过字,十年后做了枢密副使,宋仁宗劝他用药抹去,但他拒绝说“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

    狄青出身贫寒,但胸怀大志。16岁时因为哥哥和乡人争斗,他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狄青勇而有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累累战功。范仲淹曾赠他《左氏春秋》,并跟他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便因此发愤读书,誓不做匹夫。由于他英勇善战,屡立奇功,升迁很快,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任推枢密副使。

    宋朝的抗辽名将:杨业

    杨业,生年不详,卒于986年,本名重贵,又名继业,《宋史》记载为山西太原人。宋代著名的大将军、军事家。杨业从小习武,擅长骑射。20多岁时在太原的北汉政权当官,受到北汉皇帝的重用。当时,赵匡胤建立大宋,听说他是一名勇将,便派人劝他投降。见到皇上派来的使者,杨业悲愤地大哭一场后,投降了宋。宋太宗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他驻守代州,并在雁门之战中将契丹击破。后来契丹见了他的军旗,便立刻退兵,因为他被人称为“杨无敌”。这以后,杨业一直守在北部防御契丹。

    后来,杨业在与辽兵的作战中,遭到辽兵的伏击,被辽俘虏。被俘后,他拒绝投降。这位威震敌人的沙场老将,在被押解去燕京的途中,绝食三天而亡。

    福利最好的宋代“公务员”

    历朝历代的“公务员”,最幸福的还数宋代“公务员”。宋代的“公务员”的工资和福利都相当高。每个月除了固定工资外,还有一份减免赋税的职田。他们的工资内容丰富,从衣食住行到家眷从人的开销。他们的职田按官品高下给田40顷至1顷不等,且大部分是良田。

    宋代“公务员”还从没有下岗分流之说,而且,还可以通过考核升迁。考核过后,只要无大错便可升迁。另外,他们的工作也很轻松,一般没有什么具体工作。还有,宋王朝为了让他们安心工作,还允许中高级官员的直系、旁系亲属,甚至门人到朝廷工作。不过这种幸福生活没有维持多久,随着女真攻入汴梁,他们的幸福生活也宣布结束。

    包拯为何叫“包青天”

    在民间,包拯被称为“包青天”。青天就是代表朗朗乾坤,可以明察秋毫,洞察细微。为什么将他称作“包青天”呢?作为官员,能像青天一样执法如山,断案公平,便是老百姓最希望的,他们将这样的好官比为青天。而包拯正是如此的好官,因他姓包,便被百姓誉为“包青天”。

    包拯(公元999年-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嘉佑元年(1056年),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包拯在开封府为官期间,不怕权势,凡是告状的,都可以直接见官,直接陈述案情。当时的贵戚宦官们对他很是害怕。百姓们却对他甚是爱戴,亲切地称他为“包特制”。开封府还广泛流传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狸猫换太子”确有其事吗

    “狸猫换太子”是历史上真事吗?其实是有仁宗认母一事,但和传说却大相径庭。据史料记载,宋仁宗不是皇后所生,也不是皇妃之子,而是侍奉真宗刘德妃的宫女李氏所生。仁宗是由德妃抚养长大,他继位后,德妃便成了皇太后。仁宗继位时年幼,乃由刘太后垂帘听政。

    仁宗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不过刘太后为人仁慈厚道,她得知李氏病重时,将她晋升为宸妃。后来李氏病故,她以皇后之礼厚葬。若干年后刘太后去世,有人奏明仁宗他是李宸妃所生,并说宸妃死于非命。仁宗便开启宸妃之棺察视。宸妃遗体保存甚好,冠服也确如皇后。仁宗得知母亲确实是病死,感慨地说:“人言哪能相信啊!”

    欧阳修为何自称“醉翁”

    欧阳修在他的代表作《醉翁亭记》中,自称为“醉翁”:“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为什么要自称为“醉翁”呢?

    欧阳修(公元1007年-公元1073年),字永叔,吉安永丰人,自称庐陵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在文学上卓有成就,在政治上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他希望通过新政,能让百姓安康。但也因为他正直、敢于谏言,被贬为楚州太守。他写《醉翁亭记》时39岁。当时“酒”成了他忘却失意的方式,他醉于美好的山水之中,更是借醉来忘却失意的痛苦;而“翁”自嘲的背后,隐藏着他功业未建,而人生蹉跎的感叹。

    著名的中式“帕斯卡三角”

    贾宪,北宋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楚衍的弟子。约在公元1050年,他完成《黄帝九章算经细草》,原书已佚,但书中主要内容被杨辉著作抄录,所以能传于世。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中载有“开方作法本源”图,并注明“贾宪用此术”。这就是有名的“贾宪三角”,或叫做“杨辉三角”。

    贾宪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贾宪三角和增乘开方法。增乘开方法就是求高次幂的正根法。目前我国数学中的综合除法,原理和程序都和它相似。杨辉《详解九章算法》书中的贾宪开方作法图,便是贾宪三角形。贾宪三角在西方文献中被称为“帕斯卡三角”,是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在1654年重新发现的。

    纵横古今的艺术天才:苏轼

    苏轼(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画家、诗人、书法家、散文家、词人。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他幼年受到良好的教育,自己又非常努力,在青年时期就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在文学方面,他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就要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他的散文便是如此,行文流畅,自然成文。他的诗也是内容广阔,风格多样,主要是以豪放为主,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在词上,他不同于婉约派的男女缠绵,而是开创了豪放词派,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苏轼还擅长书法、绘画等,他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乌台诗案:苏轼也坐了四个月的牢

    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莫须有之狱,主犯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苏轼。乌台,也就是御史台,汉朝时御史台外的柏树上有许多乌鸦,因此人称“乌台”,也戏指狱吏们都是乌鸦嘴。

    宋神宗时,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流露出对新政的不满。当时苏轼在文坛上是领袖,他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将会对新政有极大的不利。因此,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关了四个月。每天都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词的由来以及其中典故的出处。不过宋代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名贯一时的“苏门四学士”

    在苏轼众多的门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的有四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在苏轼的推誉下,这四人很快名扬天下,被人称为“苏门四学士”。虽然这四人都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导,但他们造诣各异,文学风格也不大相同。

    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流宕豪迈,与秦观齐名,但成就却不如秦观,晚年时词风比较接近苏轼风格。秦观的最大艺术成就便是词,他的词不走苏轼路子,多为抒情,同时也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婉约清丽。晁补之散文成就较高,其文风格温润,流畅俊迈。张耒在诗文创作上有自己的看法,其核心是以理为主,辞情次之。

    北宋四大书法家

    北宋后期出现了四名最有名的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打破了晋代“二王”以及唐颜、柳书法的严整之风,建立了展现个性、纵恣疏放的书风,统领南宋书坛并影响后来的各朝各代。

    苏轼书法,博取古之众长,擅长行、楷。他的书风绵里藏针,笔形丰腴酣畅,被黄庭坚成为“本朝善书,自当推第一”;黄庭坚书法长于行、草,做书以险为胜,奇崛不平,恣肆纵横,风韵洒脱;蔡襄擅长各体,尤擅草书,书风多变;。米芾则是更具有个性的书法家,他的草书具有二王之韵致,笔态纵横不羁,雄毅高迈。

    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由来

    婉约派和豪放派是中国宋词的两个流派。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等人都曾用“豪放”一词评论文章。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个故事,表明了这两种词风的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等作为豪放派的代表。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通常认为是明人张綖。豪放派大体创作比较广阔,气势宏伟,不拘音律,有时甚至设于狂怪叫嚣,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侧重儿女风情,有一种清丽柔婉之美,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江西诗派中都是江西人吗

    北宋晚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仿他的诗人众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因黄庭坚是江西人,所以称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宋徽宗时期,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出陈师道、高荷等25人,认为这些诗人和黄庭坚是一脉相通的。江西诗派中的人并不都是江西人,后来被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曾纮、曾思等人接着被补入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的诗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中,他们“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独特,自为一体,是宋朝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影响了整个南宋诗坛,甚至对近代的同光体诗人也有影响。

    柳永:慢词的开拓者

    在我国词曲史上,有一位开拓慢词,转变词风,使词从狭隘的上层社会回返到市井里巷的优秀词家,他就是柳永。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北宋词人。景佑进士。他一生在功名上郁郁不得志,惟以词著称于世。

    柳永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歌妓捐钱安葬。他的词多描写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儿女之情,尤其擅长羁旅行役之情。柳永的词凄约婉转,细腻独到,虽写儿女情长,却不靡靡。构词意境脱俗,豪放不羁。以至于“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柳永的词在当时流传很广,甚至有西夏人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晏殊:宋朝词家的初祖

    词是宋代文学的标志性体裁。北宋的晏殊被认为宋代词家初祖。晏殊(公元991年-公元1055年),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抚州临川文港乡人。晏殊自幼聪慧,五岁能诗,有“神童”之称呼。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横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

    晏殊以词著称于文坛,尤其是小令,写得甚为出色。他有《珠玉词》等一百三十多首词,他的词和婉明丽,多表现诗酒生活以及闲情逸致。他的代表作有《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等,其中《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什么是“杨辉三角”

    杨辉,字谦光,南宋数学家,杭州人。杨辉三角,也叫贾宪三角、帕斯卡三角,是二项式系数在三角形中的一种几何排列。约1050年,北宋人贾宪首先使用“贾宪三角”进行高次开方运算。13世纪,杨辉在他的《详解九章算术》里讨论这种形式的数表。

    “金石学”这一行业的出现

    “金石学”也就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类考古学,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前期的铜器和碑石,尤其是上面的文字铭刻和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金石学形成于北宋,到清代才正式有“金石之学”的命名。

    北宋时,统治者比较看重经学,提倡恢复礼制,从而出现了对古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的热潮,并且墨拓术及印刷术的发展,为金石文字流传提供了条件。当时也出现了一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金石学家以及著作,最有名的要数名儒赵明诚(李清照丈夫)。他历经20年,搜集收藏两千卷金石碑刻,整理成集,并撰成《金石录》,一共30卷。

    第一个绘画学校:图画院

    北宋建国初期(公元960年-公元997年)创立图画院。北宋翰林图画院虽是为皇帝服务的机构,但它不同于皇帝顾问性质的翰林院,而是隶属于内侍处,由宦官负责管理事务。

    画院的画家有待诏、艺学、祗候、画学生等职。宋代初期,一些南唐、西蜀等亡国的画院成员也都集中到北宋画院。画院的画家不同于工匠,他们享受良好的待遇。同时他们还有考核制度,有一定的考试标准。

    画院的画家的创作主要是为皇帝服务,他们的工作主要是:绘制宫廷壁画;表彰“贤臣”,也就是为他们画肖像等;搜访鉴别名画;为皇上代笔等。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是宋代画家张择端。张择端是山东人,早年在汴京学画,后来在北宋画院任画师。有关他的记载很少,但这幅了不起的作品,让后人永远记住了他。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图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风俗习惯,就好像今天的节日集会。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概分为三个段落:一是郊区,二是汴河,三是城内街市。

    画中有550多人,60多匹不同的牲畜,20多只木船,30多栋房屋楼阁,推车乘轿也有20多件。内容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画中的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十分合理,整幅画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展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以及高度的艺术修养。《清明上河图》不但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而且展示了北宋大都市生活的丰富的形象资料。

    是谁创造了“寒林”形象

    北宋的山水画家中,以李成和范宽为代表,他们的画都是以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为主。而李成是以山水画创造“寒林”形象的画家。

    李成,字咸熙,其先人为唐宗室。出身贵族,极有文才,因为世变而不得志,寄情于饮酒和山水,擅长画山水自娱。他的山水画,在继承先人成就的基础上,拓展了内容,更进一步增加了技巧。有记载说,他的山水画不仅展现山川形象的变化,还特别强调季节气候的特点,尤其突出的成就就是创造了“寒林”的形象。

    画坛中的大、小米

    米芾(公元1051年-公元1108年),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后迁居襄阳。传说他这个人个性非常怪异,喜欢穿唐服,遇石称“兄”,且膜拜不已,被人称做“米颠”。米芾六岁就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岁做官,的确是个早熟的怪才。他擅长山水画,欣赏江南水乡瞬息万变的“烟云雾景”,“天真平淡”,“不装巧趣”的风貌,他所创造的“米氏云山”都是信笔作来,烟云掩映,创造“米家山”的画法。

    在画坛中,米芾和他的儿子米友仁一起被称为“大小米”。米友仁(公元1074年-公元1153年),字元晖,米芾的长子,他继承并发展其父的山水技法,奠定“米家山”的特殊表现方式。他同他的父亲一样,以表现江南水乡的烟雨蒙蒙、变幻空灵见长。

    是谁创造了“蟹爪枝”

    郭熙(公元1023年-公元1085年),字淳夫,河南温县人,曾在图画院做过“艺学”。他以山水寒林画著称,他画画开始是自学,后来临摹李成之画,画艺大长。他画山石用“卷云”或“鬼脸”皴法,画树枝好像蟹爪下垂,所谓的“蟹爪枝”或许就是由他所创。

    郭熙的山水画笔力劲健,水墨明洁。早年时期巧赡致工,晚年则落笔益壮。他的画作,还受到了苏轼、苏辙、黄庭坚等文人的赞扬。他与李成并称“李郭”,和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

    统治者如何治假币

    自古以来,凡是有巨大利益的地方就会有罪恶随之发生。我国从宋代以来发行纸币开始,制造假币的行为渐趋猖狂。那么,宋代的统治者是如何防治假币的呢?

    首先宋王朝通过严厉的法律来遏制作伪者的不法行为,若有人揭发造假币者,便会对其进行奖励。其次杜绝制造假币的源头。铸造钱币是需要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伪钞则需要钞纸,宋王朝采取禁铜、榷铁以及垄断钞纸等措施。再次,宋王朝收缴收兑私钱,阻止私钱在社会上的流通。然后就是提高法币的质量,改善工艺水平,以加强货币本身的防伪功能。还有,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宋代之所以有私钱在社会畅行无阻,也是因为官钱不足,所以政府采取了这项措施。

    大宋《推背图》谣言事件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励精图治,北宋王朝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可就在他励精图治的时候,却传出了一种扰乱民心的说法:唐朝的李淳风写了一本叫做《推背图》的书,说它可以预言朝代兴衰。有人说它准,更有人传言通过它可以预测宋代到宋太宗这一朝灭亡。

    谣言传到太宗那里,他便下旨将这本书查抄,可是这本书已流传了数百年,很难查抄干净。于是太宗便学大禹治水的方法,不禁而疏。《推背图》重印,并且删除了许多内容,还增加了一些无关痛痒的话,百姓可以随意购买。后来,大家看了之后,觉得也没有什么稀奇,便也不再读了。逐渐,大宋王朝恢复了平静,社会也恢复了稳定。

    “文艺复兴”在宋朝

    有一位外国学者说过,宋朝就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宋代的哲学、伦理、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医学、工艺等,可以说在当时世界都是居于最前列的。闻名世界的三大发明——火药、活字印刷术以及指南针,便是在宋代诞生。在有农业方面有兴修水利、实施水稻的双季栽植、茶叶种植面积扩大、棉花成为普及性农作物等,都是出现在宋朝。另外算盘的应用,也在宋朝时成为东亚商人的主要计算工具。

    还有在天文方面,杨忠辅制定《统天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这个数字,与现代天文学所测数值只差26秒。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南宋宋慈创作的《洗冤集录》一书,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医学著作。宋代的绘画以及文学艺术不用说,成就更是辉煌。

    另外宋朝是文人治国,宋朝一代没有出现过文字狱,最让人惊叹的就是,宋朝不以言论治罪,且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不仅如此,宋朝经济还相当繁荣。历史上虽然有“弱宋”一说,但实际上宋朝也是相当富有的。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公元1019年-公元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陕州夏县人,曾做过宰相。

    司马光一生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司马光用十九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本书,耗尽了他的心血。《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三百多万字,记载了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文字优美,材料详细,它成为后人编写编年体史书的典范,也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文化遗产。

    最早的一部官修兵书

    我国最早的一部官修兵书便是宋朝的《武经总要》。宋仁宗时,按照以往官修正史的组织形式,专门设局,派翰林学士丁度以及曾公亮一班通晓军事的文人编写此书。北宋宝元三年(公元1040年),此书完成。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军事百科全书,它在许多方面都非常有创新性,对于研究我国军事学术史以及兵器史都有重要的价值。

    《武经总要》主要论述了军队建设和用兵作战的基本理论、制度以及常识。它还根据兵法,分类介绍了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并分析用兵得失,总结经验教训。

    宋朝农学的兴盛

    宋朝农学在我国农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当时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因此农学空前地发展起来。宋朝农书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以前各代,农学有了很多新的发展。邓御夫所著的《农历》,便是综合论述农桑经营和耕作技术的巨著,此书一共有120卷。北宋晁补之推崇该书,称它“言耕织、刍牧与凡种艺、养生、备荒之事,教《齐民要术》尤密”。

    谱录类农书以及专科研究的农书,在宋朝也增加很多。难能可贵的是,在农学中,还出现了“劝农文”以及“耕织图”的新形式。并且这两类农书,占了宋代全部农书的百分之七十八。在这两类农书中,有不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宋朝的男人为什么爱戴花

    戴花,一向是女人的专利,然而两宋时期,男人戴花却蔚然成风。看《水浒传》便可以得知,那些梁山英雄们简直是“花团锦簇”。大宋民间敢如此肆意地戴花,自然是官方的时尚潮流在前面引领。其中最具有时尚标杆作用的要数风流皇帝宋徽宗,他更是崇尚戴花的领军人物。

    那么宋朝的男人为何爱戴花呢?其实他们戴花和性情风流无关,与出身贫富也无关,只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风气。归根到底是跟两宋的国情有关。宋是以文治国,宋人争做文人,并热衷享受生活,崇尚文学艺术。如此浓烈的文人气氛,便很容易将一切风雅之事都发挥到极致。这其中便包括将原本是风情爱好的男子戴花,演变成一个国家的礼制。

    宋朝人繁华的夜生活

    历史上,最早的夜市是在唐朝中早期,但真正属于市民本人的夜市,则是在宋朝。北宋商业非常繁荣,自宋朝坊墙倒塌之后,便打破了宵禁的限制,出现了夜市。当时的夜市充满文明情调,又不失其商业性。一些文人的诗作中有过这样的句子: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繁。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彻夜酒客行。

    夜市商品五花八门,各类小吃、饮料等,便宜又美味。宋朝夜生活的主题便是享乐。酒楼常有吹箫、弹阮、歌唱、散耍的人伴奏助兴,大些的酒楼则是有钱人的娱乐场所。酒楼为了招揽顾客,常常安排一些雅俗共赏的娱乐活动,宛如现在的夜总会。甚至连皇上都觉得深夜宫中冷清,羡慕起皇城墙外的夜生活了。

    信仰自由的宋朝人

    宋朝算是我国历史上最民主的朝代,宋人的信仰也是非常自由的。儒佛道三教关系历来是我国文化的核心,宋代是三教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宋代士人是社会文化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三教观是以三教根本相同为主,对三教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他们这种观念不仅是宋代宗教和谐的重要基础,也影响到了以后中国宗教文化的和谐。

    利用职权“炒房”的北宋官员

    丁谓是北宋人,这个人非常聪明,曾负责为宋真宗修建玉清昭应宫。他用最少的钱和时间将整个工程做的完美无缺。为大宋省了大笔银子,深得皇上赞赏。可就是这么个“聪明”的丁谓,在宋仁宗时却买了一套无论地段还是地势都非常不好的房子。大家都觉得他疯了,但丁谓却将这套房子卖了个好价钱,他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他在附近修了一个水池,来解决他家房子地势低洼的问题;其次他上奏皇上,要在自家门前拓宽马路,并在附近修了一座桥,皇上答应了。就这样,丁谓的家门口成了黄金地段,房价也不断地往上涨。不过,丁谓利用职权来增加自家房产,也损坏了他从前的好名声。

    北宋人的“小资生活”:行酒令

    宋人的的生活是非常有情调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非常“小资”。他们的小资情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文人之间的行酒令。后来这行酒令发展为“小词”“散曲”等。

    行酒令是一种文人相互敬酒的小雅文化。从他们的行酒令中,可以看出这种文化的雅致之处,他们先是“斗酒”,再到“斗才”,斗来斗去,最后斗的是生活情调,是俗态中的风雅。行酒过程中,是不许人耍赖的,为了防止人耍赖,就先请一位才色双全的艺妓担当“录事”,也就是仲裁,相当于现在的主持人。宋代文人行酒取乐的最大成就,就是形成了许多慢词、小曲等。许多词牌名也就是在行酒令中固定下来的,比如:调笑令、天仙子、水调歌、荷叶杯、醉公子、南乡子……从这些词牌名中,便可一见宋朝人的小资情调。

    巾帼英雄梁红玉

    梁红玉(公元1102年-公元1135年),她是南宋大将军韩世忠的妻子,曾是井口的妓女,在一次庆功宴上,遇见韩世忠,两人一见钟情,并相互以终身相许。

    韩世忠和金兵在黄天荡对峙时,敌强我弱。韩世忠便听取梁红玉的计谋,先率领小队兵舰诱金兵深入苇荡,然后让大队宋兵埋伏,以梁红玉的鼓声为命,以灯为引,用火箭石矢焚烧敌船。金兵中计,梁红玉站在金顶上擂鼓台,韩世忠带领船队迎战。鼓声响起,韩世忠将金兵引入黄天荡。梁红玉三通鼓响,埋伏的宋兵万箭齐发,金兵纷纷中箭,弃船而逃,死伤严重。至今,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故事仍被人们所传诵。

    梁红玉与韩世忠的爱情

    在两宋之交,乱世之中,有一对神仙般的眷侣,既有豪情烂漫,又同有千秋家国壮志。他们一同走过了命运的起起伏伏,并最终白头偕老。这就是梁红玉和韩世忠。

    梁红玉,原籍池州,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她的祖上几代都是武将出身,受家庭影响,她自小就跟着父兄习武,并学习兵法。只是遭遇战乱,沦落为官妓。一日,宋兵与方腊的作战小胜,他们便开始庆功。所有的人都兴高采烈,唯有一名小的军官抑郁不乐,这引起了梁红玉的注目。那军官也感应到此目光,他抬头看,正看见梁红玉那不俗的神气,两人互生怜惜,于是英雄美人成眷属。

    后来,韩世忠做得宋朝大将军。战场作战,梁红玉一路相随,她巾帼英雄的本色也在战争中初露锋芒。在金戈铁马的岁月里,她比寻常女子又多了一种幸福,那就是在危难时刻,能和自己爱的人站在一起。只是岳飞被害后,韩世忠也被罢掉军权。夫妻二人便不再问世事,白头偕老度过晚年。公元1151年,韩世忠病逝。不久,梁红玉也抑郁而逝。夫妇合葬在苏堤灵岩山下。

    盛行朝野的文人举荐之风

    宋朝开启了一个和唐朝截然不同的文化盛世,造就了中国文化史的新高峰。造就高峰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盛行朝野的文人举荐之风,是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在北宋欧阳修可以说很有名气,而此时苏东坡刚到中原,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一次偶然的机会,欧阳修读了苏东坡的文章后拍案叫绝。尔后,每逢机会,他便大力推荐苏东坡,苏东坡很快名扬天下。苏东坡成为北宋文坛的重要人物之后,也不断注重提携优秀的后来者。后来有名的“苏门四学士”便都是得到苏东坡的提携才被世人所知。唐宋八大家的曾巩,也是因为欧阳修的提拔才得以崭露头角。成名后的曾巩也是见到优秀的晚辈便大力举荐。王安石便是由曾巩向欧阳修推荐的。不难想象,在北宋的文坛,这样一代一代,比肩接踵,从而产生了一个繁荣的文学盛世。

    “漫流系统”有什么功用

    北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宋人燕肃发明了莲花漏,首次使用了漫流系统。

    莲花漏就是浮漏,用两个放水壶,一个受水壶,两根叫做“渴乌”的细管。先利用虹吸原理,将放水壶中的水,慢慢放到受水壶中,使得受水壶中的水的平面高度保持恒定。在同一时间内受水壶的水流速度恒定,然后根据此来测定时间。只可惜莲花漏实物在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科技革命。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这标志着活字印刷术诞生了。毕升的发明要比欧洲的活字印刷早了大概四百年。

    活字印刷的方法就是:首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接着按照稿件需要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子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阳文反文字模拆下来,以备下次再用。

    《武经七书》指什么

    《武经七书》,又称《武学七书》,简称《七书》,是宋王朝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武经七书》是宋朝以来封建社会武举考试的基本教材。统治者选拔军事人材的一条重要标准,便是能否谙熟《武经七书》。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政府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针灸铜人的出现

    针灸铜人是我国古代为了针灸教学,用青铜浇铸的人体经络腧穴模型。北宋时,针灸学非常盛行,但是有关针灸学的古籍错误很多,用以临床时,常常会出现不应有的差错。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翰林医官王唯一奉旨考订针灸经络穴位。为了确定穴位,王唯一率先提出用人体模型表示经络穴位的构想。次年,在工匠的帮助下终于铸成了两座针灸铜人。铜人体内的五脏六腑雕刻得栩栩如生,它不仅可以用于针灸学,也可以用在解剖学上,这比西方的解剖学早了将近八百年。

    爱读话本小说的宋朝人

    随着宋朝的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人口的激增,通俗的民间文学也在宋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话本小说便是宋朝民间文学的代表。话本,也就是当时在城市的娱乐场所“瓦肆”中说书人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就是用易懂的文言讲历代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是用大白话讲述老百姓的故事。

    宋朝除了歌楼酒馆以外,最吸引百姓的也就是瓦肆的“说话”了,当时的说话艺人很受欢迎。因此作为底本的话本小说,自然也是很受百姓喜爱。

    是谁发明了《百家姓》

    《百家姓》是我国流传最广、流行最长的一种蒙学教材。根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百家姓》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很有讲究的:“赵钱孙李”,赵排在前面,宋朝国君姓赵,自然要排在首位;“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则是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是南唐国王李氏的姓氏。而且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的“有国”,据史料记载,宋太祖开国时,吴越还存在过一段时间,到宋太宗兴国二年才投降。可见这本书是在北宋初年问世的,作者大概是“两浙钱氏小民”。

    宋朝为何官员冗杂

    北宋时期,朝廷内部官员冗杂,人浮于事,工作效率非常低下。那么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其中,宋朝滥施恩荫制度,便是重要原因之一。北宋时期恩荫补官极为盛行,许多官员子弟入仕靠的不是科举,而是通过各种名目的恩荫补得正官、散阶、馆阁职、试衔或得赐出身,而且皇上恩荫的机会很多。宋仁宗时,范仲淹曾针对恩荫制度提出了改良措施,但效果不大。北宋滥施恩荫的结果是:既加重了冗官之弊,又使得官吏整体素质下降,社会政治生活逐渐腐败。

    一个亡国的艺术家

    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年-公元1135年),宋神宗第十一子。在位期间,治国无能,荒淫无度,穷奢极侈。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他被金兵俘虏,后被押往北边囚禁,死于吴国城。不过宋徽宗虽是个失败的皇帝,但如果他没有登上皇帝宝位的话,也许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伟大的艺术家。

    宋徽宗酷爱艺术,而且艺术天分极高,他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高到中国历史最高峰,成立翰林书画院。宋徽宗本人也非常擅长作画,他的传世画作有《芙蓉锦鸡》、《池塘晚秋》等,他还能诗词。另外,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算是独步天下,直到今天也几乎没有人能超越。他的瘦金体书法,即使是不懂书法的人,看了之后也会觉得极佳。他的传世书法作品有《瘦金体千字文》、《欲借风霜二诗帖》、《夏日诗帖》、《欧阳询张翰帖跋》等。

    理学的开山鼻祖

    周敦颐(公元1017年-公元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他是我国理学的开山鼻祖,其理学思想在我国哲学史上起了过渡的作用。

    他在抨击佛、道,振兴儒学的过程中,创建了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濂学”。

    他继承了部分道家和道学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他认为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另外,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也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北宋开国仅有700个“公务员”

    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定都开封以后,开始着手缩减公务员的数量,来减少国库支出。他认为公务员人数多了,既难管理,又花销极大。于是,他实行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的政策。

    为了减少公务员的数量,他废掉了16个州,每个州县的公务员也是尽可能的缩减。除此之外,他还尽量缩减中央政府的公务员。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六月,北宋整个朝廷只有七百多名公务员。后来,赵匡胤还通过考试淘汰掉四百多名。

    赵匡胤在缩减公务员方面的政策是非常值得借鉴的,这种政策大大减轻了国库以及百姓的负担,促进了北宋的发展。遗憾的是,到北宋第三代皇帝宋真宗继位后,便废除了这项政策,使得公务员人数开始激增,官场上的弊端也开始出现,国库以及百姓的负担也随之加重了。

    宋朝的八卦杂志:《鸡肋编》

    今人热衷八卦,娱记盛行,想不到古人也爱八卦吧?在宋朝有一位叫庄绰的人,他曾用诙谐的语言写了一部《鸡肋编》,里面便记述了不少当代人的趣闻轶事。

    比如,宋徽宗时,韩忠彦和曾布曾同为宰相,韩忠彦身材高大,性格淡泊;曾布比较矮小,但个性倔强。他们俩因为工作缘故,经常在一起进出,一高一矮的对比常常让人哑然失笑。因此,便有了“龟鹤宰相”这一称呼。当时的滕甫是翰林院的学士,他长得丰姿伟岸,为人又随和宽厚,被封为“内翰夹袋子”。秦观的儿子秦湛长了一个大鼻子,很像波斯人,他面相妩媚还是个大舌头,他的雅号是“娇波斯”。

    朝廷中大臣黎东美和在京城开书铺的陈嘉言长得很像,他们共有一个雅号“虾蟆”。他俩住的地方,一个是“虾蟆亭”,一个是“虾蟆窝”。不仅如此,还有人写了一首生动的诗:“佳名标上苑,窝窟近天清。道士行为气,梢工打作更。嘉言呼舍弟,东美是家兄。莫向南方去,将君煮作羹。”真是滑稽,但这两位仁兄又奈何不得!

    宋朝沙门岛如何虐待囚犯

    宋代的沙门岛风景优美,人民安居乐业,不过当时政府在那里设置了一个劳改营。凡是罪行重大,差一点要判死刑的人都要直接被送到沙门岛。宋沙门岛的劳改营的头头尤其喜欢虐待囚犯,宋神宗时的头头李庆便以虐杀囚犯为娱乐。他做了两年的监狱长,却差不多每天杀一个囚犯。

    当时虐待囚犯主要有两种方式:首先是长期拘锁,按规定,拘锁是有限制的,但那些管理者却比较变态,他们经常“忘记”去枷锁,以至于犯人颈骨变形,腕骨折断,甚至铁链子长到肉里去;其次是不给吃的,宋朝的法律是非常人性化的:犯人的饭食由监狱提供,如果管理人员克扣犯人伙食,要打责任人六十大板。但沙门岛天高皇帝远,监狱的管理者要是不喜欢某人,便会十天半月不给他饭吃,直到他饿死为止。

    为何称杨延昭为杨六郎

    戏文中,“穆桂英挂帅”是一出很有名的戏,那么,历史上真有穆桂英其人吗?其实这些都是传说,历史上的杨家将既没有佘太君,也没有穆桂英。据史料记载,杨廷昭是杨业的长子,但人们为何叫他杨六郎呢?

    我们来看下真相:杨家将第一代也就是杨业,他英勇善战,功名最盛,但被辽军俘虏,绝食三天而死。然后就是他的儿子杨延昭,他本名杨延朗,辽人很怕他,他们迷信,觉得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是专克辽的。他们觉得杨延昭很厉害,是那第六颗星转世,便称他杨六郎。接着就是杨家将第三代杨文广,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子。他也很有才能,宋英宗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候。但不久他死在任上。北宋朝廷追封他同州观察使。

    大臣中的“胖瘦香臭”

    北宋的许多大臣虽为朝廷命官,但他们依然改变不了个人的脾气秉性,在个人形象和做事风格上,也是不尽相同。宋太宗时曾任安州知府的张齐贤超级能吃,而且吃相很不讲究,据说他非常喜欢大块肥肉,一顿饭能吃一大木桶。而当时的大诗人晏殊不但吃得少,而且吃相很斯文。他每顿只吃半个薄面饼,还细嚼慢咽,文雅的程度简直不可思议。

    盛度和丁谓在宋仁宗时都是翰林学士,他们还是老乡,都是浙江人。但这两人长相迥异,一个瘦小,一个肥胖。据说盛度胖得弯不下腰,皇上命他起草诏书,他不得不请求皇上为他找来一张大桌子。仁宗时还有两个性格突出的人,一个是任馆职的窦元宾,一个是翰林侍读梅询。前者不修边幅,常年不洗澡,身上发出的臭味让人无法忍受;后者则非常清洁,满身都是香气。为了能长久保持香气,每天早上他都要焚上两炉香。

    后来,人们便把这几个人的个性归纳在一起,称为“盛肥丁瘦,梅香窦臭”。

    南宋的第一位皇帝

    靖康之难后,徽宗、钦宗两位皇帝被金人俘虏,而此时的赵构,徽宗的第九子,是皇室中唯一幸存的人。公元1127年,在大臣的推举下,赵构在当时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称帝,后迁都临安,恢复宋国号,史称南宋,他就是后来的宋高宗,也就是南宋第一个皇帝。赵构在位时,对外屈膝投降,杀害大将岳飞,对内大修宫舍,穷奢极欲,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不过,他虽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他在书法上却很有造诣。他精通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其书法对南宋舒坦影响很大,后人也有很多人效法他的书迹。公元1162年,赵构让位于太子,自称太上皇,公元1187年逝世,时年81岁。

    宋朝有哪四大书院

    北宋时,曾有“四大书院”,这四大书院分别是衡阳石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衡阳石鼓书院位居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它位于湖南的衡阳市石鼓区,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一千两百年的历史。书院主要建筑有武候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合江亭、禹碑亭、敬业堂、棂星门、朱陵洞等。

    衡阳石鼓书院曾出了不少大文人,比如苏东坡、周敦熙等。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星子县白鹿镇境内),南宋时朱熹曾在此讲学。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位于南岳衡山七十二峰最后一峰的岳麓山脚,始建于北宋初期。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位于商丘县城南。

    李清照的波折人生

    李清照(公元1084年-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化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受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李清照小小年纪便才华出众。李清照的幼年是幸福的,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18岁那年,她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都喜欢研究金石书画。那段时光,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美好的时光。夫妻二人过着神仙般的眷侣生活。只是好景不长,朝中的新旧党争愈演愈烈,李清照和赵明诚被活活拆散,两人尝尽了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着流落到江南。身在异乡,多年搜集来的金石书画也丧失殆尽,这给她带来了很大的打击。这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战乱中,赵明诚弃城逃跑,李清照对其很是失望。她还写下《夏日绝句》,来赞项羽讽刺赵明诚。赵明诚羞惭交加,在任湖州知事途中死去。

    李清照失去了爱人,有人便乘虚而入。张汝州以为她很有钱,便给了她许多安慰。李清照需要一个人来依靠,于是嫁给了他。可是婚后,张汝州发现她并没有钱,便开始翻脸,发展到最后甚至拳脚相加。后来,李清照发现张汝州是行贿买的官,便将他告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妻子告发丈夫,即使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坐牢。李清照入狱后,不久被家人赎回。两人的婚姻不到一百天。这段婚姻也给李清照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到了晚年,她一心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完成的事业。李清照的前半生幸福甜美,后半生颠簸流离,无依无靠,还因改嫁受到更严重的伤害,最后寂寥地死在江南。

    醉死在酒桌上的丞相

    当年契丹愈来愈强大,而中原也快分出胜负了。契丹退出中原,后晋大将刘志远称帝,建立后汉。不过,他当皇帝不到一年,便死了,他的儿子也就随之继位,继位不到两年,大将军郭威造反,篡夺了皇位,建立了后周。

    刘志远的弟弟刘旻,占领了河东。继续称“汉”,历史上称为“北汉”。刘旻不敢跟郭威打,便想联合契丹,共同攻打后周。他心甘情愿称契丹皇帝为叔父,并派宰相郑珙出使契丹。当时在位的辽世宗耶律阮是个豪爽的汉子,朋友来了要美味还要好酒,何况是侄子家的人!只是可怜这郑珙没福气,大块吃好肉也就罢了,他还带着病,酒不敢多喝。但耶律阮不同意:“你不喝酒就是看不起人!”郑珙心一横,算了!喝就喝!就这样,两人从傍晚喝到后半夜,郑珙就给喝死了!堂堂的宰相就死在了酒桌之上。

    货币“交子”的发明

    在英国伦敦英格兰银行中央的一个天井里,种着一棵在英国很少见的中国桑树,这是为了纪念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而设的,因为制造“交子”所用的主要原料就是桑树叶。北宋的张咏被誉为“纸币之父”,按照通常的说法,张咏是在益州担任知州时发明了“交子”。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先是益、邛、嘉、眉等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从记载中,我们可以界定交子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在公元993年至公元994年之间。当时的交子只是一种代替货币交易的信用凭证,随着它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了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逐渐地,交子具备了货币的性质和职能,走向了市场流通,但因尚未被政府认可,所以被称为“私交子”。

    交子盛行的时候,当然也有唯利是图的人进行金融欺诈,在这种情况下,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公元1007年)益州知州张咏对交子铺户进行了整顿,并甄选出一些商户特许经营交子。从此,交子的发行得到了官方认可。后来政府便将“私交子”改为官办,称为“官交子”。

    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朝廷设置益州“交子务”。它的建成,标志着交子之法的大体成型。张咏虽然算不上是交子真正发明的第一人,但他扮演了让交子合法化的角色,而且为交子的规范运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花石纲事件的始末

    宋徽宗在位时,任用宦官童贯以及奸臣蔡京,朝政非常混乱。宋徽宗本来就是个浪荡子、败家子,一心都在吃喝玩乐上,童贯和蔡京两人就变着法讨好他。很多好玩的宋徽宗都玩腻了,便想找一些奇草怪石来换换口味。

    童贯和蔡京两人为了讨好宋徽宗,便派了一个小混混朱勔,在苏州设了一个“应奉局”,专门搜罗花石。这个朱勔,手下养了一批差官,听说哪个百姓家里有好的花木或石头,便闯进去,用黄封条一封,说是进贡皇上的东西,不得有半点损坏。有的百姓家的花木高大,那些差官就将他们的房子拆掉,墙壁毁掉。很多被征花石的百姓,往往倾家荡产。

    这些花石还要运往东京,但船只不够,朱勔便截劫运粮的船和商船,倒掉船上的货物,转运花石。有船了,自然还需要人来运,因此便征用了大量的民夫,人们将运送花石的队伍称为“花石纲”。

    花石纲到了京城,宋徽宗很是高兴,给朱勔加官升职。这样,朱勔的官越来越大,剥削百姓也越来越狠毒。当时,他主持的苏杭应奉局被称作“江南小朝廷”,可见他的权力之大,作恶之多端。

    著名的靖康之耻

    在整个宋朝历史中,宋王朝最感到耻辱的就是“靖康之耻”了,靖康之耻,也叫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和靖康之变。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东京,他们在东京城内搜刮了数日,并掳走了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以及平民数十万人。东京城被抢掠一空,北宋自此灭亡。

    宋朝历史上两位做了俘虏的皇帝

    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宋神宗第十一子,他在位期间任用奸臣,荒淫无度。宣和七年,金兵南下攻宋,宋徽宗又气又急,身体日渐衰弱,就把皇位传给了太子。太子也就是宋钦宗赵恒(公元1100年-公元1161年),徽宗的长子。赵恒和他的父亲一样都是苟且偷安之辈。不久,这两人都做了俘虏,都被金人掳到北方。

    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到金朝京师会宁府时,金人让他们穿上百姓的衣服,裸露上体,到金朝阿骨打庙去行“牵羊礼”。金人还给两位皇帝封了号,一个是“昏德公”,一个是“重昏侯”。两位皇帝受尽了金人的侮辱和折磨,宋徽宗死在了土炕上。他死后,尸体还被驾到一个石坑上焚烧。宋钦宗最后也惨死在北方。

    抗金英雄岳飞

    岳飞(公元1103年-公元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人,北宋末年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一生出入疆场,奋勇杀敌,坚决抵抗金国南侵,他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百姓爱戴。他带领的军队被百姓称为“岳家军”,并且称其军队“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时候,曾写下一部诗篇《满江红》,至今依然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绍兴十一年(公元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在临安大理寺狱中。那年他才39岁。

    以少胜多的郾城大战

    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兵又大举进攻南宋。岳飞等将领分兵出击,岳飞负责中原一路。他一面派人到河北一带联络当地的民间抗金组织,一面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岳飞先后收复了河南许多州县,并坐镇郾城。

    两军在郾城展开决战。郾城大战中,金兵共计一万五千人,而岳军只有数千人。金兀术先是以头戴铁盔身穿铁甲的三千“铁塔兵”打头阵,再以号称“拐子马”的骑兵居左右,列队进攻。岳飞指挥儿子岳云等率兵迎战。将士们手持刀斧中,冲入金兵阵,上砍骑兵,下砍马腿。两方从下午决战到天黑,宋兵大获全胜,并追杀金兵十几里地。

    苟且乞和的绍兴和议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南宋和金签订了和约,史称“绍兴和议”。和约规定:宋向金称臣;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每年向金纳贡。绍兴和议是宋朝历史上第一条不平等和约,是南宋苟且求安向金求和的和约。

    当时宋军在反击金的侵略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和秦桧一味求和,并且唯恐岳飞等大将阻碍对金议和,为此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也就是签订和约的这一年,岳飞被杀害。

    不平等的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是南宋和金签订的又一个屈辱和约。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南侵,令他没料到的是,在采石矶遭到虞允文的顽抗,同时金世宗完颜雍称帝。金兵大乱,金海陵王被杀。南下的金军也北撤。

    刚刚坐上皇帝宝位的完颜雍无力对外进攻,便派使臣胁迫南宋和议。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双方签订和约,这就是历史上的“隆兴和约”。和约规定:南宋对金不再称臣,双方是叔侄关系;宋金的疆域依然是绍兴和议后的疆域;宋每年给金的“岁贡”改为“岁币”;金逃到南宋的人员不再追回。

    保住了南宋的钓鱼城之战

    宋蒙(元)战争从公元1235年全面爆发,到公元1279年崖山之战南宋灭亡,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宋蒙间的战争是蒙古崛起以来所遇到的费时最长、消耗最大以及最为棘手的战争。而发生在公元1259年的四川合州钓鱼台之战,是其中影响巨大的一场战事。

    钓鱼城之战又叫合州之战,是在南宋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到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在蒙哥进攻南宋的战争中,南宋大将王坚及副将张珏坚守钓鱼城,抵御了蒙古的进攻的战事。

    一场持续五六年的战役

    宋蒙(元)战争打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是襄樊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元朝取代宋朝的关键一战,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一直打到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历时六年之久。咸淳三年,蒙古将领阿术进攻襄阳,从安阳滩之战,中间经历南宋将领吕文焕的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最终吕文焕因孤城无援,投降元朝,襄樊沦陷。

    宋代的五大名窑

    宋代的瓷器生产,有五个窑口最有名,被后人称为“宋代五大名窑”,这五个窑口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汝窑是宋徽宗年间建的,它被推为五窑之首。汝窑的窑址到现在也没有发现。汝窑以青瓷为主。官窑也是在宋徽宗年间建造的,窑址也是至今都没有发现。大观年间,官窑以青釉瓷器名扬天下。哥窑的确切窑场也是至今都未找到。传说中有章家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的叫“哥窑”,弟弟的叫“地窑”。哥窑的主要特点是釉面有不规则的大小不等的开裂纹片。钧窑分为两种:官钧窑、民钧窑。钧窑大多分布在河南禹县,钧窑的釉色为一绝,曾有宋代诗人赞它“夕阳紫翠忽成岚”。定窑也就是民窑,以烧白瓷为主。

    中国剩余定理

    秦九韶(公元1202年-公元1261年),字道古,安岳人,宋元数学四大家之一。宋淳祜四至七年(公元1244年-公元1247年),他在为母亲守孝期间,写成了闻名于世的巨著《数学九章》,并创造了“大衍求一术”。这不仅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近代数学以及现代电子计算设计中,也有很大的作用,被称作“中国剩余定理”。

    宋代科举下的“剩男剩女”

    “剩男剩女”在现代社会已经是屡见不鲜。其实翻开历史,早在一千年前的宋代,就有很多的“单身贵族”了。现在的剩男剩女,大多是由于个人意识或者生活压力或者“不婚主义”的缘故,而宋代的大龄未婚男女却是由当时的科举制度以及禁欲主义思想造成的。

    宋代是我国科举制度最完善的时代,考中科举者将名利双收,所以有很多人将考取仕途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不及第不成家”便成为许多人的誓词。而且当时评价一个家族兴盛的标志是看其中有几人登科或者有几个女子嫁给士子。但凡有人金榜题名,便有许多豪富之家争抢,但毕竟大宋官位有限,佼佼者也就那么几人。所以便有许多人卧薪尝胆、寒窗苦读,期望有朝一日娶得“颜如玉”。相应地,就有许多大家闺秀因寻找佳婿而迟迟未嫁。

    除了科举制度,被“剩下来”的另一个原因便是有些人奉行独身主义,在江湖上有许多英雄认为“万恶淫为首”,大多“谈性色变”,比如《水浒》中的许多梁山英雄大多是未婚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