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唐朝卷唐朝卷·封建文化的璀璨巅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唐朝是世界上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的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现在西方华人聚居的地方也被称为“唐人街”。

    隋炀帝的重臣:李渊

    李渊(公元618年-公元626年),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李渊家族世代显贵,受北周唐国公爵号。后来李渊被隋炀帝受为弘化留守,兼领潼关以西的军事指挥大权。李渊见隋炀帝荒淫无道,天下混乱,便起兵太原,定鼎关中,创建了唐朝。

    李渊是我国历史上功业卓著的帝王,但也是颇有争议的帝王之一。他打下了盛唐江山,并因此得到后人褒扬;不过因为他无力阻止亲生骨肉间的相互残杀,还被李世民请下了丹墀,因此也被人看做是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

    “唐”这一国号的由来

    李渊的祖父李虎,先祖家世居住之地是传说中的帝尧始封唐国,因为他佐周有功,而被封为唐国公,此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便自称为“唐王”,后来废除隋恭帝杨侑(随炀帝孙)建立唐朝。

    唐初的太平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代英明帝王,他的业绩一直被后世所传颂。他即位后,因为曾经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所以常常拿隋炀帝的例子来警戒自己和大臣们。他励精图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不计出身,任用了许多敢于直言的大臣。

    李世民在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并休养生息,减轻徭役,使得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在文化上,他大力奖励学术,并在长安设立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子弟来京都留学。在边疆上,他尊重边地民俗,并稳固边疆,使大唐的威名远扬。唐太宗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可以说是当时东方的国际盟主。

    总之,在唐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十三棍僧助秦王李世民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各地诸侯自立为王。占据洛阳的王世充自称为“郑王”,与占据河北的窦建德联合起来对付李唐王朝。唐武德年间,秦王李世民亲自率领大军来虎牢关迎战窦建德。

    在十万火急的时刻,少林寺十三名僧人决定出手帮助李世民。他们夜入城内活捉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并将他交给唐军。郑军顿时群龙无首,乱成一团,很快被唐军攻破城门,王世充也被迫投降。唐朝统一大业由此奠定。而这十三名僧人的武器仅是一根木棍,也就是少林棍,这蕴含着佛祖的慈悲和法力的武器,堪称世界上最质朴的兵器,完成了世界上最经典的斩首行动!李世民当皇帝后,对少林武僧大加封赏,赐给少林寺田地四十顷,水碾一具,十三棍僧也都受到了封赏。

    中华帝国的千古一帝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公元649年),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被称为是“中华帝国的千古一帝”。“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源自李世民,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接纳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兄弟俩的大位之争

    唐朝建立之初,李世民就和太子李建成因皇位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唐朝的建立,李世民出力是最多的,而且他还网罗了尉迟敬德、秦叔宝、李靖等著名将领,所以他的势力无人能比。但太子李建成虽说没有李世民那么大的势力,但却有太子的合法身份,还有他在京城长安一带有坚固的基础,齐王李元吉也被他拉拢了过去。所以,李世民和李建成算是平手。

    唐高祖武德九年的一天,李世民上朝控告李建成和李元吉,说他们在后宫胡作非为,还说他们还要谋害他。唐高祖决定亲自审问。夜里,李世民开始调兵遣将。这年的七月二日,李世民亲自率领长孙无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门附近。玄武门的守卫将领原是李建成的心腹,不过早已被李世民收买。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临湖殿,感觉不对,马上调转马头向东宫跑。后面便有人喊:“太子、齐王为什么不去上朝?”李元吉回头一看,正是李世民。他朝李世民射了三箭,没有射中。李世民对准李建成射了一箭,李建成坠马身亡。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一箭射死。

    三兄弟自相残杀的时候,唐高祖正和大臣、妃子们在海池中游玩。这时尉迟敬德赶过来告诉他太子叛乱,秦王已将他杀死。唐高祖很是伤心,问后面的大臣该怎么办。大臣们说李世民功德盖世,理应立为太子。三天后,唐高祖宣布李世民为太子。

    这年的八月,唐高祖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当了皇帝。历史上将这次政变称为“玄武门之变”。

    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人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李世民告发,说东宫有个叫魏征的官员曾劝说李建成杀害秦王。李世民一听,连忙召见魏征,还问他为什么要在他们兄弟中间挑拨离间。魏征却神态自若地说:“只可惜当时太子没有听他的话,要不然也不会有今天。”李世民听了,觉得他这个人直爽,有胆识,很是欣赏他。

    李世民即位后,提拔魏征为谏议大夫,并且鼓励大臣们将意见当面说出来。在他的鼓励之下,大臣们都敢于说真话了。尤其是魏征,对朝廷大事想得很是周到,给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一次,唐太宗问他,为什么历史上的君王,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征答说:“多听听各方的意见,就明智;只听一方所言,就昏庸。”

    魏征非常能犯颜直谏,即使是太宗在大怒的时候,他也毫不相让。因此,太宗对他是又敬又怕。有次,太宗要出去打猎,已经收拾好了行装,但魏征过来问及此事,太宗怕他说什么,便说取消打猎了。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等的鹞鹰,把他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魏征这个时候过来了,太宗赶紧把它藏在怀里。魏征也看见了鹞鹰,便故意奏事很久,结果鹞鹰被生生闷死在太宗怀里。

    魏征去世后,太宗很难过,他说:“一个人用铜做镜子,可以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衰的原因;用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做得对或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犯罪率低下的唐初

    贞观年间,社会秩序空前安定,甚至好得让人难以置信。全国判死刑的只有29人。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死刑犯增加到290人,这年的年底,唐太宗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然后次年秋天回来再执行死刑(古时秋天行刑)。第二年九月,290名囚犯全部回还,没有一人逃亡。当时政治清明,管理者各司其职,百姓安居乐业,很少有不公平的现象,所以人民心中很少有怨气,没有什么怨气人自然也不容易走极端,所以犯罪的概率非常低。

    唐朝开放国门的迎客之道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都城长安就如同现在的纽约,是国际性的大都会,是世界上各国仁人志士所向往的地方,有许多外国的青年才俊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到当时的中国来。一些外国人看到当时的中国如此繁荣和文明,便设法留下来。贞观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外国人入境以及国人出境都没有什么严格的限制,既不担心国人忘本忘祖;也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喧宾夺主。而且当时的国民素质非常高,他们对外国人既不逢迎也不歧视,总之是一副不卑不亢的大国民气度和王者风范。外国人享有和当时中国人一样的权利,既可以经商也可以做官。当时除了大量移民以外,还有不少的外国学生到当时的中国学习。

    “分权学说”的第一实践者

    我国封建制度的显著特征就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听中央的,中央又只听皇上的。所以这种专制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以及灵活性,而且很容易造成暴政。不过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却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

    这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则是执行命令。一个政令,先是由各个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决议达成后再向皇帝批准,然后由中书省以皇上的名义发布诏书。发布诏书之前。必须通过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觉得不行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没有副署,便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是国家正式法令,才能由尚书省执行。

    这种政治运行方式很像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17世纪才兴起的分权学说,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运用,可见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之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也规定自己的诏书必须通过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这样便能阻止他在心情不好或者心血来潮时作出冲动的决定。我国历史上853名帝王中,也只有李世民拥有如此的智慧和胸襟。

    唯一一位女皇君临天下

    武则天(武曌)(公元624年-公元705年),中国的唯一一名女皇帝。她具有绝顶的才华和不同于常人的智慧和胆识,不仅工于心计,而且心狠手辣。她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李世民去世后,她成为唐高宗李治的昭仪。经过长期的苦心孤诣终于当上了皇后。最后她推翻李氏王朝成为皇帝。武则天在位期间,任用酷吏用强硬的手段来统治天下。虽然她的手段比较强硬,但她在位期间,并没有损害大唐的元气,并且使得唐朝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

    武则天的两大酷吏:来俊臣和周兴

    唐代女皇帝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他的人,任用了一大批酷吏。其中最为狠毒的就是来俊臣和周兴。

    来俊臣曾任司仆少卿、侍御史、左台御史、中丞等职务。他是典型的迫害狂,像疯狗一样咬人,非常嚣张。来俊臣的“整人”不仅是为了排除异己,他还有许多变态的行为,比如,他喜欢人家的妻妾,若是谁家的妻妾被他看上了,他便会罗织罪名上告别人,然后用酷刑迫使别人认罪。来俊臣以逼供为乐,以施暴为趣,以杀人为荣,根本无人性可言。

    周兴,也是滥杀无辜达数千人。他还创造了许多刑法,用刑十分残酷。后来有人向武则天告密,说他要造反。武则天便派来俊臣去查办他。来俊臣先请周兴喝酒,然后询问他对付囚犯的方法,周兴得意地说用大瓮烧火对付,来俊臣便用这个方法“对付”了周兴。“请人入瓮”这个成语也就是从此得来的。

    武皇十万宫廷乐舞

    女皇帝武则天非常喜爱诗歌舞乐,她曾花了十万两银子精心培育了“武皇十万宫廷乐舞”。武皇十万宫廷乐舞每天都要在万象神宫进行演练,寓意着武则天的江山稳如磐石。武皇十万宫廷乐舞气势磅礴、雍容华贵,构成了我国古典音乐舞蹈的灿烂辉煌。

    武皇十万宫廷乐舞的乐曲主要是歌颂太平盛世、赞美祖国河山等。乐器有数十种,有琵琶、琴、筝、管子、笙、琵琶、编钟等。十万宫廷乐舞讲威仪、图声势、尚奢华,保留了皇家风范,并且只是在祭祀、庆典及重要活动中演出。

    武则天为何立“无字碑”

    从古至今,树碑是为了立传。可是武则天却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给后人留下了不解之谜。有学者以为女皇立“无字碑”是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德,要显示她的功绩不是文字所能表达的。还有一种说法,说她自知罪孽太大,所以还是什么都不写为好。除此之外,还有人说武则天立“无字碑”,也就是说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不过,到底她为什么要立无字碑至今谁也说不清楚。

    懦弱无能的唐中宗

    唐中宗李显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儿子,他遗传了父亲软弱无能的基因,甚至比他父亲更甚。他不仅纵容自己的老婆韦皇后和臣下偷情,还事事听命于韦皇后,最后竟被自己的老婆和亲生女儿用毒酒毒死。他算得上是中国帝王中最窝囊的一位了。

    唐中宗曾是英王时,以父命聘赵氏女为妃,不过武则天不喜欢赵氏,所以把她关了起来。赵氏自囚禁一直到自杀,中宗都听任他母亲所为。中宗为太子时,武则天为他娶了一名韦氏女为妃,也就是他即位后的韦皇后。中宗登基后,韦皇后便效仿武则天,牢牢控制中宗。韦皇后非常淫荡,使得皇宫中男女关系十分混乱。中宗却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们的女儿安乐公主也像她母亲一样淫乱、为所欲为。后来韦皇后和安乐公主都想日后自己能做女皇,于是两人合谋将中宗毒死。不过,恶有恶报,她们俩最后都被李隆基杀死。

    中宗的一生,算是吃尽了女人的苦头,起初受制于母亲武则天,后又受制于韦皇后,到后来竟然被自己的老婆和亲生女儿杀死。看来,他对女人充满了恐惧心理。

    恃宠而骄的唐朝第一美人

    安乐公主是唐中宗的幼女,名为李裹儿。她十多岁时,聪慧美艳,中宗对她十分宠爱,可谓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因此便养成了她骄横任性的脾气。安乐公主有“唐朝第一美人”的称呼,她起初是嫁给武则天的内侄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后又嫁给武承嗣之子武延秀。

    在唐中宗统治时期,她更是为所欲为,大肆开府设官,干预朝政,贿买官爵,宰相以下的官员多奔走于她门下。她曾向中宗要求立她为皇太女,企图中宗死后自己能改朝换代。只是她没想到的是,李隆基发动了唐隆政变,她死在乱刀之下,在死前的一刻,她还在化妆,准备和丈夫武延秀狂欢。安乐公主在生前有许多之最:出生时最苦的公主、最漂亮的公主、最有野心的公主、最受宠的公主等。

    李隆基发动的政变

    唐中宗死后,韦后开始显露出野心,她想效法武则天自己做皇帝。她立温王重茂为帝,改元唐隆,是为少帝,然后临朝摄政。不过,还没等她动手,一直静观其变的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便抢先发动了政变。他们率领万余名御林军攻占了皇宫,把韦皇后一伙全部消灭掉。然后,由睿宗李旦再次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为太子。

    姑侄之间的大位之争

    睿宗李旦再次即位后,太平公主开始野心膨胀起来。李旦也和中宗一样软弱无能,他不想和太平公主发生正面冲突,一味忍让。太平公主依仗着自己给了他做皇帝的机会,掌握了朝中大权。随着势力的不断强大,她想像她的母亲那样做女皇帝。

    太平公主的主要对手自然就是太子李隆基了,开始她没把李隆基放在眼里,觉得他还是个孩子。可是当她了解到李隆基的英勇果断之后,就开始防范他。她制造舆论说,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子,没有资格做太子,更没资格继承皇位。

    公元712年,李旦厌倦了皇帝的生活,便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这更加剧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公元713年的7月3日,李隆基先下手为强,亲自带兵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干几十人,并罢黜了倾向太平公主的所有官员。这样,李隆基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

    武将之家走出的千古一相

    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因避讳唐玄宗的“开元”年号,所以改名为姚崇。姚崇出生于陕州一个武将之家,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的第二十一世孙。

    姚崇年轻的时候喜欢逸乐,等到年长以后才知道刻苦读书,大器晚成。

    姚崇曾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数时宰相”之称,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宰相。

    姚崇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为开创“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开元初年,唐玄宗任命姚崇为相,他向玄宗提出了十项中肯的建议:其一,废除严刑峻法;其二,不要穷兵黩武;其三,执法要公平;其四,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其五,废除苛捐杂税;其六,皇亲国戚不得担任高官显职;其七,皇上对臣下要以礼相待;其八,皇上要虚心求谏;其九,严禁滥建佛寺道观;其十,鉴戒过去国戚干政之教训。玄宗看到这十项建议后,大为赞赏。然后姚崇立即将这十项建议贯彻在施政实践中。

    谁是“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公元678年-公元740年),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人。唐中宗初时进士,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朝有名的贤相。他的五言诗写得也很好,那句有名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便是出自他之手。张九龄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出生于宦官世家,年少时便聪慧能文。他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一,也是唐朝唯一一个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正直温雅,十分有凤仪。开元末年,玄宗渐渐沉溺于享乐,近小人,远贤人。在小人得志的情况下,张九龄依然能站出来直言。他曾拒绝武惠妃的贿赂,粉碎她危机太子的阴谋;他也反对任用李林甫、牛仙客为相,最后因为屡次违背玄宗之意而罢相。他曾对玄宗说安禄山有叛乱之心,但玄宗不信。后来安史乱起,玄宗在蜀逃难时,才想起九令之言,但为时已晚。

    安史之乱的助推手

    唐玄宗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平盛世天子,难免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他觉得自己不用再为国事操心了,就开始一心享乐起来。宰相张九龄看到皇上这样,就很着急,于是经常给皇上提建议,但唐玄宗根本听不进去。这时,不学无术,专会阿谀奉承、拍皇上马屁的李林甫,跟宦官、妃嫔们熟悉起来,所以皇上有什么动静,他便最先知道。后来玄宗觉得李林甫能干,而且又听话,便不再任用张九龄为相,而是任命李林甫为宰相。

    李林甫是历史上有名的奸相,他工于算计,表面上甜言蜜语,背后却给人一刀。起初他还亲往去交结被玄宗信任或反对他的人,但当他当上宰相后,他便设法除掉此人。即使是老奸巨猾的人,也败在了李林甫的手下。时间一久,大家就看清他的真面目了。他当了十九年的宰相,在这期间,所有有才能且正直的大臣都被排挤,而会钻营拍马的小人却受到重用,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唐朝开始由兴转衰。李林甫搞得社会矛盾极其激烈,他死后,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了“安史之乱”。

    文成公主进藏

    文成公主,唐朝宗室之女。她自幼聪慧美丽,知书达理,并信仰佛教。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他统一了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他派大使禄东赞去唐朝京城长安,奉上五千两金子,数百珍玩,向唐朝请婚。当时的唐朝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经济文化,唐太宗崇尚“一桩婚姻就相当于十万雄兵”。16岁的文成公主主动应征做25岁的松赞干布夫人。

    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之后,对藏族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当时大唐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都先后传到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代诗人杜牧曾有一首诗《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描述的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据说杨玉环喜欢吃荔枝,她听说海南的荔枝要比四川的好,便向唐玄宗要海南的荔枝。海南离长安有几千里之遥,而且当时交通十分不便,要是运得慢了,荔枝就会腐烂。但唐玄宗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就传令快马日夜兼程运送荔枝,在途中不知累死了多少战马,士兵们也不知流了多少汗水,才将荔枝完好运往长安。唐玄宗的这一举动可比得上“烽火戏诸侯”。这首诗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辛辣尖刻地描绘出了唐玄宗荒淫的生活,抨击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

    安史之乱的经过

    唐玄宗晚年,也就是天宝年间,他一味沉溺于享乐,不理朝政,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结果导致军阀拥兵自重,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就是其中之一。安禄山深知唐朝政府腐败虚弱,他就趁中原兵力空虚,发动叛乱。他联合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十五万部队,号称二十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由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他占领长安、洛阳。唐玄宗获悉安禄山反叛的消息,十分震怒。他命封常青准备防守,接着让第六皇子荣王以及高仙芝东征。

    随着长安失守,玄宗逃亡蜀中,让帝位于太子,唐肃宗继位。由于安禄山的叛乱并不得民心,而且他本人热衷享乐,所以没两年,他便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害。安庆绪还不如他的父亲,继位后屡败不胜,最后被其部将史思明所杀。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唐朝从此开始走下坡路,并且一去不回头。往日的繁华都成为回忆,战争的创伤成为唐朝人难以愈合的心灵之痛。

    马嵬驿兵变的始末

    马嵬驿兵变,又叫马嵬驿之变。安史之乱爆发后的次年七月,唐玄宗逃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北)。保护皇帝的禁卫军因为没有吃的,他们将怨恨都发泄在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身上,因此他们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玄宗立即处死杨贵妃。玄宗无奈不得不命令杨贵妃自缢,这才稳住军心。

    “权倾天下朝不忌,功盖一代主不疑”

    “权倾天下朝不忌,功盖一代主不疑”,这句话指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意思就是说拥有很大的权力而朝堂上没有人忌讳,功绩卓著但却不遭皇上的怀疑。郭子仪(公元697年-公元781年),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郭子仪出身一个中层官吏家庭,是通过武举考试走上政治生涯的。他一生历仕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二十多年中他身系唐朝的安危重任,为保卫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直到84岁才告别沙场。大唐因为有他才获得了二十多年的安宁。他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声誉,吐蕃、回纥以他为神人,皇上都不直呼他名字,甚至一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

    诛灭宦官的“甘露事件”

    唐朝末期,宦官专权的情形比较严重。当时连天子的废立都常常由宦官来决定。从唐穆宗起,九个皇帝中七个皇帝都是由宦官所立。甚至可以说,唐朝后期的八十年,皇帝都是受制于宦官的。唐文宗虽然也是被宦官所立,但他十分想铲除宦官势力。大和九年(公元835年),27岁的文宗在大明宫紫宸殿和李训等人,计划诛灭宦官,夺回皇上应有的权力。然后以观露为名,将仇士良骗到禁卫军的后院想要杀死他,后又与和仇士良有关的宦官集团发生了激烈冲突,不料李训等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有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唐文宗和李训等人策划的杀宦官计划彻底失败。

    “二王八司马事件”

    “二王八司马事件”指的是,在唐顺宗期间由王叔文等人领导的一次政治革新运动。二王指的是王叔文、王伓。八司马指的是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都被贬为州司马,所以得此名。

    顺宗深知宦官专权以及藩镇割据对中央集权的危害,继位后便起用王叔文等人着手改革,希望能够改变艰难的局面。其主要内容是:收夺宦官兵权,制裁藩镇跋扈,打击贪官污吏,废除宫市、五坊小儿及进奉等弊政,免除民间欠税和各种杂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为官等。但却遭到宦官和藩镇的激烈反抗,改革失败,顺宗被迫禅位。王叔文被贬后又被赐死,王伓则死于贬所。

    因举棋不定而亡的王仙芝

    王仙芝,濮州(今山东鄄城)人,贩私盐出身。当时,盐税比较重,百姓没有盐吃。虽然官府打击民间贩卖私盐很重,但一些穷苦人为了生活就结伙贩卖私盐。王仙芝以贩盐为生,为了不被官府抓到,他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唐朝末年,朝政更加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百姓衣食不继。在这生死存亡之际,王仙芝率领数千人在长垣(今河南省长垣县)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这时,黄巢领导的起义军也发展到数万人。两支起义军合在一起,声势更加浩大。接着,王仙芝攻破了濮州、曹州,并且击败了前来镇压的唐军,声势喜人。

    唐僖宗看到王仙芝起义军如此厉害,害了怕,就开始使用软招,想要收买王仙芝,封他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王仙芝这时便想投降,因遭到黄巢的责骂以及起义军的反对,他才没有投降,不过从此后他便和黄巢分开作战。后来唐朝又有几次招安王仙芝,王仙芝决定投降,他派人去唐军那里请降,但派去的人被杀害。这下激怒了王仙芝,他继续与唐军作战,最后不幸死在战争中。王仙芝从起义到战死,不过三年多的时间,他虽然取得了不少喜人的成绩,但因他经不住胜利的考验,一再乞降却削弱了对敌斗争,分裂了义军内部力量。他的动摇妥协,导致了起义的必然失败。

    落第书生黄巢的豪言壮语

    黄巢(公元820年-公元884年),唐曹州人,贩盐出身,在同官府缉私的斗争中,他练就了一身好武艺。黄巢为人仗义,爱打抱不平。后来,他曾几次应考进士,但都名落孙山,于是他写了一首充满豪情的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当时的唐朝十分腐败,黄巢就率领群众起来反抗。黄巢以他的人格魅力以及过人的胆识,最终取代了王仙芝成为起义军的最高领袖。广明元年(公元880年),起义军攻陷洛阳、长安,唐僖宗逃往成都。黄巢称帝,国号为大齐。但后来唐朝利用李克用救援,起义军大败,黄巢自刎身亡。

    葬送了唐朝的人:朱温

    朱温(公元852年-公元912年),宋州砀山午沟里(今安徽省砀山县)人。曾被赐名朱全忠,称帝后改名朱晃。他的父亲是老师,但他幼年丧父,随着母亲王氏佣食于萧县刘崇家。他从小不务正业,是乡里的地痞。后来加入黄巢的起义军,受到黄巢的重用。在黄巢危难之际,他背叛了起义军,率军投降唐朝。被唐僖宗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全忠。然后和李克用一起镇压起义军,并在混战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成为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

    公元901年,他趁唐政府内部混乱,控制了唐昭宗,随后控制了唐朝,然后杀尽了朝廷内的宦官。后他又杀掉唐昭宗,立李祝(即唐昭宣帝)为帝。公元907年,他逼迫昭宣帝退位,自己称帝,建国号为梁,史称后梁。

    站在梁太祖背后的女人

    朱温这个人就是个无赖,不过他的霸业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得益于两个人,一个是军师敬翔,一个是他的老婆张惠。张惠和朱温是同乡,生于富裕之家,她不但有教养,还有政治和军事谋略。她刚柔并济、贤惠机智,朱温凡是有大事总是向她询问。有时候,朱温已率兵出征,中途被张惠派的人拦住,说是奉夫人之命,战局不利,请他速回营,朱温就马上下令收兵返回。

    张惠为人和善,通情达理。朱温比较狡诈,还常常滥杀属下,张惠这时就会站出来为将士们说情,解救了不少将士,因此大家对张惠非常敬爱。在和朱温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后,张惠在朱温建梁前夕病重去世,临终前,她交代朱温戒杀远色。她死后,朱温和部下们都十分伤心。但朱温后来却忘记了妻子的交待,他开始放纵声色,后竟然与自己的儿媳妇乱伦。最后遭了报应,被自己的儿子杀害。

    盛唐时代的疆域版图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达朝鲜半岛,西至中亚咸海以西的西亚一带,南包越南顺化一带,北到贝加尔湖至北冰洋以下一带,总面积达1251万平方千米。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也有很多,为了有效管理他们,唐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唐朝疆域版图最大时仅次于元朝。

    中日白江口海战

    唐建立以后,进一步插手到朝鲜半岛事务中来,中日关系开始恶化。双方各自支持新罗和百济,使得半岛内战迅速成为东亚的“国际战争”。公元655年,百济与高句丽各自从西、北两个方向攻打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五年之后,唐朝派大军救援,并一举灭了百济,俘获了乙慈王。百济的残余势力开始向日本求援。公元663年春夏之交,百济统治内部混乱,唐朝乘机联合新罗再次进攻百济,兵围都城,水师则封锁了白村江口,严阵以待。时年8月27日,唐军和来救援的日军在白江口激战,中日之间的首次战役打响了。战争以大获全胜、日本惨败结束。这次战役,彻底粉碎了日本侵略朝鲜半岛的野心,他们开始向唐朝臣服,并以唐朝为师,谋求自强。

    僧侣中走出的科学家

    僧一行(公元683年-公元727年),本名张遂,唐代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天文学家,邢州巨鹿人(今河北省邢台市)。青年时期出家,一行是他的法名。他天资聪敏,潜心窥测。公元717年,僧一行来到京都长安,成为唐玄宗的顾问。他把天文学和数学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他组织并领导在全国的12个点测量北极高度和日影长短,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对子午线的实测;他推算出了“开元大衍历”,后世赞它为“历千古而无误差”。令人惋惜的是,僧一行的著作后来全部失散了。

    101岁高寿的药王

    孙思邈(公元581年-公元682年),活了101岁,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他自幼多病,家庭贫寒,但酷爱学习,20岁前便读了许多有关诸子百家学说和古代名医的著作,所以他既博通经书,又精于医道。孙思邈的突出成就是《备急千金要方》以及《千金翼方》。《千金要方》中有药方达五千三百个,《千金翼方》中所收载的方子也有两千多个,其中不仅有“经文古方”,还有“俗说单方”。这两部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为唐以后许多中医药学书籍所引据。

    “两税法”的大致意思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由宰相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也就是以户税和地税取代租庸调的新税制。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第二,不分本地或是外来的,只要在当地有土地和资产,就算是当地人,都要上籍征税;第三,不再按丁征税,而是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然后按照户等征收户税。先“定税计钱”,再“折钱纳物”;按照田亩数征收地税;第四,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夏税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两税法”因此得名;第五,没有固定住所的商人,其所在州县按照其收入的一定比例征税。

    令李白抑郁的政治生涯

    诗仙李白,他一生的抱负不只是写诗,而是在于从政。但作为诗人,他可以说是个天才、奇才,但作为政治人物,他实在是没有天分,甚至沦落到“世人皆欲杀”的地步,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虽然在他诗中有许多是他对自己的政治才能的自夸,但纵观他的一生,实在看不出他这方面的才华,只有纸上谈兵以及仕途上的不断失意。

    我们所看到的是,李白进宫后目空一切: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砚,有时甚至把玄宗都不放在眼里,他的狂傲让唐玄宗很是反感。更要命的是,李白嗜酒如命,工作期间也是狂醉不醒。之后,李白便被玄宗赐金放还。后来永王李璘急缺人才,亲自派人三请李白,李白成为永王的幕僚。但不到两个月,永王便对他的政治才能失去了信心。

    为什么称杜甫为“诗圣”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当时朝廷黑暗,百姓生活疾苦,杜甫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自己能为解救人民的苦难而做出自我牺牲。他的诗歌,多是反映他的忧国忧民情绪,主角是普通的老百姓。因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因此被后人尊为“诗圣”。

    “酒狂又引诗魔发”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小时候家庭贫寒,因此对社会生活以及百姓疾苦有深刻体会和了解。白居易曾任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苏州刺史、刑部尚书等官职。白居易在诗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富有韵味,雅俗共赏,就是普通的老太太也能懂。他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他的诗中有一句“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因此他有“诗魔”之称。

    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平易自然,其刻画人物形象鲜明,并以情动人,故流传甚广,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则代表着他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李贺何得“诗鬼”这一声誉

    李贺(公元790年-公元816年),字长吉,晚唐诗人,祖籍陇西,家居福昌昌谷。他是唐宗室郑王李良的后裔,不过其家已没落。他一生体弱多病,在28岁就因病去世。李贺自幼便能吟诗写文,他十几岁的时候,便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他的诗有讽刺政治黑暗和社会不良现象的,也有发愤抒情的,也有描写神仙鬼魅等。李贺的诗想象力丰富奇特,句斟字酌,色彩瑰丽。

    不过,他的诗中出现“死”字、“老”字比较多,还有他写神仙鬼魅的作品,常常让人觉得有鬼灵出没,阴森可怕,因此他有“诗鬼”之称。

    王维为何被称为“诗佛”

    王维(公元701年-公元761年),字摩诘,诗人。他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叫做《维摩诘经》的书,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钦佩他,便将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王维的诗画都很有名,苏轼曾说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山水田园诗成就最大。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毫无人间烟气,充满了禅意,其意境超出了平常平淡自然的美学,进入了一种宗教的境界。因此,他被人称为“诗佛”。

    最轰动的诗歌

    唐朝诗人白居易、元稹曾倡导过一次诗歌革新运动,也就是“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提出的,意思就是说以新的自创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所以叫做“新乐府运动”。其代表作家有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等。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

    名不副实的“古文运动”

    唐朝的“古文运动”,也就是一场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革新运动,其主要内容就是复兴儒学。所谓“古文”,是相对骈文而言,先秦两汉的散文,不受格式拘束,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能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以及表达思想。但从南北朝以来,文坛上开始盛行骈文,华而不实,流于形式。唐朝初期,骈文仍在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唐玄宗时,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相继提出宗经明道的见解,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后韩愈和柳宗元又进一步提出更为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创作出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在当时文坛上被热烈响应,终于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将散文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不过,古文运动虽然发于中唐,却成功在北宋。唐宋八大家中,除了韩愈、柳宗元外,其他六人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都是北宋中期人。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

    “文起八代之衰”是苏轼对韩愈的赞誉,“八代”说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形成以及鼎盛的时期。不过,也可以从虚的角度来理解“八代”,意思就是很长的时间。“衰”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从骈文的发展而言,这一描述也可以说是非常贴切的。两晋之后,骈文风气大盛,形式主义严重,内容多是无病呻吟,趋于衰落。唐中期,韩愈和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作文。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他以优秀的理论以及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因此,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来赞誉他。

    边塞诗的鼎盛时期

    盛唐时期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中高适、岑参、王维、李颀、王昌龄等就是当时有名的边塞诗人。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等长篇诗歌反应了盛唐边塞诗的雄浑悲壮、气势磅礴、浪漫瑰丽等风格。盛唐诗人李白、杜甫也写过边塞诗,比如李白的《关山月》、杜甫的《前出塞九首》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边塞诗的千古名篇,比如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等。

    文坛的“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的是唐代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比较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少年时便才名远扬。他们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对宫体诗做出了巨大的突破,为唐诗带来了使人耳目一新的风貌。而且,他们的作品在唐代文学风气的转变上有过渡的作用。

    “郊寒岛瘦”一词的来源

    “郊寒岛瘦”说的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和贾岛,二人都是以苦吟著称,而且他们的生平遭遇相似,诗风相当,所以被后人称为“郊寒岛瘦”,也说是“岛瘦郊寒”。孟郊(公元751年-公元814年),字东野,排行十二,湖州武康人。年少时便隐居在嵩山,称处士。到了五十岁才中进士,任溧阳县尉,和韩愈是好朋友。他抑郁不得志,贫困潦倒终生,死后也无钱下葬。孟郊诗的“寒”,表现在内容嗟悲叹苦,也有人说他的诗有清冷的意境之美。

    贾岛(公元779年-公元843年),字浪仙,自称碣石山人,范阳(今北京附近)人。开始的时候是和尚,法名为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而不第。在洛阳他以诗文求见韩愈,还有因吟诗而冲犯韩愈马头的“推敲”之佳话。贾岛的诗风清奇僻苦,峭直深刻,以铸字炼句取胜。让人感觉十分有趣的是,这“郊寒岛瘦”,一隐一僧,都和一代文宗韩愈结下了不解之缘。

    谁是晚唐的“小李杜”

    “小李杜”指的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如果说“大李杜”李白、杜甫共同创造了盛唐诗歌的一个不可超越的巅峰,那么李商隐和杜牧则是在晚唐诗将要没落时添上了瑰丽的一个页章。两人同处于晚唐,诗风也受当时文坛影响,既有忧怀,又含清雅。李商隐的诗,风格艳丽,擅长化用典故,题材多为儿女情长,但又很隐晦。杜牧的诗,既有清丽婉约,又有磅礴之势。他曾在扬州被贬官十年,这期间他的诗达到了顶峰。

    唐玄宗得意之作是什么

    《霓裳羽衣舞》又名《霓裳羽衣曲》,它是唐玄宗最为得意的作品。关于它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登三乡驿,看到女儿山,有了灵感而作;一说是他根据《婆罗门曲》改编;一说是此曲的前部分(散序)是望女儿山后的灵感;后部分(歌和破)是根据《婆罗门曲》的音调改编。

    《霓裳羽衣舞》乐调优美,构思精妙,是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时至今日,它依然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当时,它先是在宫廷表演,杨玉环在华清池初次进见时,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舞》为导引。在开元、天宝年间《霓裳羽衣舞》盛行一时。但随着唐王朝的灭亡,一代名曲《霓裳》羽衣舞竟然“寂不传矣”。

    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都有谁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位功臣,让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也就是《二十四功臣图》。李世民是一名非常杰出的皇帝,他很善于处理君臣关系,恩威并施,使得名将功臣多半都得以善终。凌烟阁二十四元勋像就是代表。这二十四位功臣分别是: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尉迟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和秦叔宝。

    “温八叉”:花间词派的鼻祖

    温庭筠(约公元812年-公元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晚唐著名诗人、词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贵族家庭,少年时代便以才华横溢著称乡里。晚唐时期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为一韵,叉手八次后就告完稿,因此被称为“温八叉”、“温八吟”。温庭筠虽早年以词赋闻名于世,但后来却屡试不中。他性格放浪,不受拘束,一生坎坷,终身潦倒。他的诗词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遇,有时也反映时政。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精巧浓艳,清新明快,是花间派主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

    中国两位“门神”的来由

    每到过年的时候,民间便会粘贴有尉迟敬德和秦叔宝画像的“门神”,来看家护院、祈求平安。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我国很早便有贴门神的风俗。唐朝以后,除了从前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将尉迟敬德和秦叔宝这两位武将作为门神。传说,唐太宗生病,听到外面有鬼魅叫喊,使得他彻夜不得安宁。因此,他便叫来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站在门外镇守,结果次日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相扰了。后来,唐太宗让人将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也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闻名唐朝的女诗人都有谁

    唐朝是诗歌最绚烂的时候,在其三百年的历史中,诗人辈出,群星灿烂,其中独具风格的约有五六十家。而在众多诗人中,女诗人也有一百二十多位,比较杰出的有上官婉儿、武则天、李冶、晁采、刘采春、鱼玄机、薛涛、花蕊夫人徐氏等。而在这些杰出者中,最为有名的要数薛涛、李冶和鱼玄机。

    薛涛的诗,以清词丽句见长,代表作有《送友人》、《题竹郎庙》等。李冶容貌俊美,天赋很高,从小便显露出诗歌才华,代表作有《相思怨》、《感兴》等。鱼玄机,初名鱼幼薇,字蕙兰,曾嫁李亿为妾,被弃,后出家改名为鱼玄机,其作品有《冬夜寄温飞卿》、《情书》等。

    公孙大娘:宫廷的第一舞人

    公孙大娘是开元盛世时宫廷的第一舞人。她擅长舞剑器,舞姿震惊天下。她在民间献艺的时候,看得人如山如海,被邀请到宫廷表演时,其他的人顿时逊色。公孙大娘在继承传统剑舞的基础上,创造了《西河剑器》、《剑器浑脱》等多种剑器舞。然而,公孙大娘虽有盛唐第一的技艺,最后却流落民间,寂寞而终。不过,据说当年的草圣张旭,看了她的剑器之舞,因此有了灵感,成就了落笔走龙蛇的绝世书法。诗圣杜甫,也是看了她的剑舞,写下了慷慨悲凉的《剑器行》。这位绝代佳人也将不再寂寞了。

    疯疯癫癫的“草圣”:张旭

    张旭(公元675年-公元750年),唐代书法家,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张旭才华横溢,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学识渊博。他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草书大家,经常喝得大醉,然后呼叫狂走,最后落笔成书,有时竟然用头发蘸墨书写,因此有“张颠”之雅称。有人说他粗鲁,其实他很细心,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他的灵感,然后融入到书法当中。他的草书笔墨恣肆,酣畅淋漓,好像龙腾虎跃,又像风驰电掣。

    尝遍中国名茶的“茶圣”

    陆羽(公元733年-公元804年),字鸿渐,季疵。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他精于茶道,并写成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被后世誉为“茶圣”。他原是个因相貌丑陋而被遗弃的孤儿,后被寺庙的禅师收养,名字为智积禅师所起,之后他又进入戏班子当了“优伶”。河南尹李齐物很是赏识他,便将他介绍到邹夫子那里读书。读书之余,陆羽也常为邹夫子煮茶烹茗。

    后来,他回竟陵定居在东冈村,在此后的生活中,他开始采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的茶叶资料,最后著成《茶经》一书。在他去世之后,他在茶业界的地位就渐渐突显起来。在茶叶市场上,他被奉为神明,凡是做茶叶生意的人,都将他的陶瓷像供在家里,认为这样有利于茶叶生意。

    “颜筋柳骨”一词的来源

    “颜筋柳骨”的“颜”是指颜真卿,“柳”是指柳公权。“颜筋柳骨”是说他们二人的书法风格像筋、骨那样劲挺有力而又各具风格。

    僧侣中走出的书法大家:怀素

    怀素(公元725年-公元785年),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小时候便喜欢佛教,所以出家为僧。他的草书在当时与张旭齐名,人称“颠张醉素”或者“张颠素狂”。怀素的书法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被称为“狂草”。

    唐玄奘的取经记

    玄奘(公元602年-公元664年),名陈炜,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师,河南人。他出身在一个世代儒学之家。他就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玄奘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艰难跋涉,终于到达佛教的发源地——古印度。往返经历了19年,旅程达一万里,所经历的国家为138个。回到长安后,又用19年的时间,呕心沥血翻译出佛经75部,凡1335卷,计1300万言。

    赴日传法的中国僧人:鉴真

    鉴真(公元688年-公元763年),唐代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称他为“天平之甍”,也就是说他的成就可以与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媲美。鉴真十四岁在大云寺为沙弥,跟着高僧智满禅师学佛,后又到长安从弘景法师受具足戒,前后有三年时间,后又返回扬州。当时的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华学佛留学,邀请他赴日传佛,鉴真应允。他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六次始获成功。他携带佛经、佛具及佛象,在天宝十二年抵达日本。这时他已双目失明,但依然努力弘扬佛法,传播中国文化并讲述医药知识。

    “画圣”吴道子的绘画造诣

    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画圣”的只有吴道子一人,他至今仍被人推崇,保持着画圣的荣誉。吴道子(约公元680年-公元759年),初名道子,玄宗召他入宫时改名道玄,仍以道子当别号,河南禹县人,自幼便失去父母,被迫跟随当时画壁画的画工做小学徒,他是天纵英才,很快就学会绘画的基本技法,不到20岁,便被誉为“穷丹青之妙”而名震一方。后来虽有人赏识他,要他做官,但他是个天赋的艺术家,对从政不感兴趣,辞去官务,直接跑到当时被称为东都的洛阳,一心从事壁画绘作。

    吴道子是具有巨大创作热情的艺术家,他一生所画的壁画,仅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就有三百件之多。这些作品光辉灿烂,展现出了他艺术天才的异彩,并且每一幅壁画的构图和人物形态都没有雷同和重复。吴道子的壁画,最有名的要数《地狱变相图》了。这幅壁画不流于庸俗,让作孽的高官显贵也披上枷锁进入了地狱,使得人们知道善和恶是没有贵贱之分的。吴道子的绘画风格,被当时的画家们所崇尚。他画的人物,生动活泼,别出心裁。吴道子的流风遗韵,影响到后来的千秋万世,现在的坊间画工仍将他奉为师祖。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中国,甚至在整个世界美术史上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人们将他尊为画圣,是对他永远的敬仰。

    《唐宫仕女图》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璀璨的时代,也是仕女图的繁盛阶段。唐代仕女图端庄典雅、雍容华贵,其中最具盛名的仕女图大家有张萱和周昉等。张萱在盛唐时画贵族人物最为有名,他不仅能很好地表现上层贵族女子的仪容表情,还能刻画出“进京梧桐叶落黄”这种宫女被冷落的凄凉之情调。他的代表作有《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周昉出身比较显贵,他多画宫廷女子,其特色是悠闲自在,容貌丰肥,衣榴劲简,色彩柔丽,独树一帜,其代表作有《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展示了我国古代的仕女众生像,都是“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而《唐宫仕女图》系列则展示了唐代美女“回眸一笑百媚生”的众生像。它们所展现的贵族女子的生活情调,是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色。

    唐代文人的幸福生活

    唐朝算是我国历史上国力最为强盛的时代,文化艺术也可谓达到了巅峰时代。

    唐朝对待文人的政策是非常开明的,在开元年间,就封孔子为文宣王,颜回被封为公、闵子到子夏这些孔门贤人全部为侯,其他的孔子子弟被封为伯。而且唐代的翰林院,地位也是其他部门所不能相比的。不仅如此,唐朝的一些明君还善听谏言,重用文臣,这对文人地位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前代以来,做文章都要拘泥于骈偶对句,而唐朝则打破了窠臼,文风相对自由了许多。文人们可以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不再像前代各朝那么拘束。文人入仕途也相对比前代容易得多,更让人惊喜的是,当时的文人老有所养,文人年老后是可以封官的,这也算是开历史之先河了。

    盛唐女装可暴露无限吗

    通常印象中雍容华贵、坦胸露乳的大胆开放女子形象大都出现在盛唐。白居易曾在他的诗中记载了当时女子对宽大衣装的喜爱:“风流薄梳洗,时世宽装束。”盛唐时代,唐女子的风格爱好确实是从柳腰水袖转为宽衣体胖。不过露胸不露胸纯属是个人爱好了。

    盛唐虽然开放,但女子衣着的暴露也不是没有限制。据史料记载,中晚唐时,咸泰殿举行盛大的灯会,延安公主请人设计了漂亮的衣服,她的设计师将那衣服设计得非常夸张暴露。当延安公主兴高采烈地穿着那件漂亮的衣服去赏灯时,文宗皇帝看了十分愤怒,将她辞了出去,还扣了驸马两个月的俸钱。可见,唐朝女性的穿衣品味也并非脱缰野马,大髻宽衣之风也不是整个唐朝所追求的。

    唐朝有多少位和亲公主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期,国力强盛,四海折服,周边的各族首领纷纷要求和唐朝通婚,因此唐朝也是历史上和亲公主最多的一个朝代。大家所熟知的文成公主和藏王的故事就是流传千古的美谈,其实还有更多的和亲公主。

    那么,到底有多少位和亲的公主呢?从唐太宗李世民一直到唐穆宗李恒一共有十七位公主,这些公主都是非凡的人物,她们为促进各民族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朝“京漂族”的悲喜生活

    现代人将那些长期在京城工作和生活,但没有京城户口的人称为“京漂族”。其实,在唐朝,首都长安已有不少的“京漂族”。比如大诗人王维、杜甫、孟浩然等,都曾经是“京漂族”。

    王维15岁便来到京城长安,由于他天资聪颖,多才多艺,所以很快就在长安成了王公贵族的宠儿。他虽然在京城混得不赖,但毕竟是“京漂族”,因此难免想念故乡。他曾写了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其实这首诗也是当时许多“京漂族”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不过,王维的“京漂”生活还是蛮幸福的,他在京城结识了许多上流社会人士,这为他科举考试的胜出奠定了基础。21岁那年,他中了状元。王维算是“京漂”中混得很好的。同王维相比,杜甫和孟浩然就是失败者了,他们在京城的生活十分落魄,可以说是穷困潦倒。

    除了这些读书人以外,还有不少来京做生意的人。但是不管是在唐朝还是现在,大多数的“京漂族”都是为了求得一个更好的机会发展。

    唐朝第一围棋国手输棋

    唐朝时候,围棋很是流行。王积薪就是唐玄宗时的第一国棋手。他经常陪唐玄宗在宫中下棋,他在棋艺上精益求精,十分刻苦。王积薪有名望之后,也不以名家自居。每次出来游玩,总是带上棋盘,在途中无论遇到谁,只要会下棋,他都要和人家对弈一盘。谁要是赢了他,还可以享用他款待的一顿美味佳肴。

    不过,王积薪也曾遇到过世外高手。据薛用弱《集异记》记载:王积薪随唐玄宗在成都避难时,投宿在一户农家里,这农家里只有两个人:婆婆和媳妇。王积薪自然要避嫌,他睡在房门外的屋檐下。夜里,他听到婆婆和媳妇两个人在下棋,两人下到第36步时,媳妇输了,这时已是四更时分。这盘棋听得王积薪是打心眼里佩服。那家的婆婆见到王积薪后,觉得王积薪孺子可教,便指点了他几招。事后,王积薪曾多次推敲,始终没有推算出媳妇失败的原因。

    唐朝男人为什么害怕做驸马

    唐朝有个比较特别的现象,那就是士族不愿娶公主为妻,按说皇帝的女儿应该是最吃香的,为什么反倒愁嫁了呢?

    这其中是有缘由的,首先因为当时有服丧之礼的规定,如果公主死亡,驸马要为公主守三年丧,而唐朝毕竟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驸马在家中缺少男性的尊严。所以,做驸马的人内心感受,多半不好受;其次唐朝的人是非常看重门第的,所谓的门第不仅是拥有显赫的地位,还要有优良的家族文化传统。李家的皇室源自突厥,正因为出自胡夷,所以在家族文化上,他们无法与以往的汉族高门大姓相比。而且这些公主们,受胡风影响,生活开放,为当时士族们所不齿。公主们不修妇礼,甚至专横、残暴、淫荡,那些士族之家还怎敢攀高枝?

    因驸马外遇而剥其皮的公主

    唐中宗李显的女儿宜城公主发现她的驸马裴巽,外面还有一个女人,她十分愤怒,派人把这个女人抓来,剥掉她身上的一块皮,然后又剥掉裴巽额头上的一块皮,最后把这两块皮互换位置贴上。贴完后,她便让裴巽去前厅处理公务了。这裴巽到了前厅,真是狼狈不堪,底下的臣僚们,见了他这个样子,是想笑又不敢笑,忍又忍不住。

    元稹:西厢记张生的原型

    明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以唐朝元稹的《会真记》为蓝本的。《西厢记》中的张生是个重情重义、忠贞不渝的人,不过实际情况并不是那么回事。《会真记》差不多就是元稹的亲身经历,只是人物用的都是化名而已。在元稹23岁的时候,遇见了他的亲戚崔莺莺一家,元稹的脸皮厚,骗取了17岁的纯真少女崔莺莺。

    崔母知道了生米已煮成熟饭,便成全了他们。元稹入长安考试后,虽然落榜了,却得到了长安太守韦夏卿的赏识,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元稹非常得意自己能攀上韦夏卿这样的高枝,崔莺莺被他抛到了一边。元稹对莺莺毫不留恋,庆幸自己在他人之前占有了莺莺,不然就被别人占了先。所以,后来有的评论家说元稹是一个“小人”。不过,他好歹算是个“光明磊落”的小人,起码敢把自己做的事和真实的想法写出来。

    被妓女推上皇位的人

    唐武宗李炎是唐文宗的五弟,这个人一直是个逍遥自在的王爷,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要做皇上。他每天骑马游乐、求仙炼丹,日子过得好极了。他在邯郸游玩的时候,认识了一个王姓的妓女,此女容貌非凡,而且能歌善舞,李炎喜欢得不得了。便将她赎了身,带回了自己的王爷府。也正是这位王姓妓女,将李炎推上了皇位。

    当时在位的唐文宗曾两次立太子,太子都死了。后来他立唐敬宗第六子李成美为太子,遭到了大臣们的极力反对。文宗经历前太子暴亡的事情之后,身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后来就在他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两个大宦官仇士良、鱼弘志制造了假诏令,准备册立安王继位。

    当时的安王李溶和颖王李炎都深受哥哥唐文宗的喜爱,而且他们都住在王爷区——十六王宅。可是仇良英(仇士良的亲信)派去的人不明就理,到了王府一个人傻乎乎地喊了一句:“迎接大的!迎接大的!”安王年长于颖王,他们意思应该迎接安王。但神策军却不知道该接谁。安王和颖王虽然都听到了声音,可也不敢贸然行动。

    这时颖王李炎那位王氏夫人走了出来,她对那些神策军说:“你们所说的大的也就是颖王了,颖王身材魁梧,皇上都叫他大王。”随即她便将颖王从屏风后面推了出来。神策军一看,颖王果真英武不凡,便二话不说,立即拥颖王上马。没办法,那些宦官们只好将错就错,册立颖王为皇太弟。几天后,文宗病逝,李炎继位,也就是唐武宗。

    “老公”、“老婆”一词的来源

    唐朝一个叫做麦爱新的名士,看到自己的妻子人老珠黄,便想另娶新欢,还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他妻子看到了,从联中也意会到丈夫的念头,便提笔续了一副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对“老藕”,对得贴切工整,新颖不俗。麦爱新看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华以及深爱他的心所感动,便放弃了另结新欢的想法。妻子见他回心转意,便又写了一个上联“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

    这个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很快百口相传成为佳话,从此也便有了“老公”和“老婆”这两个词。

    收养异姓子要判刑一年

    中国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在古代,不能生育的家庭为了传宗接代便会收养别人家的孩子,一些宦官和将领也喜欢收养义子。平民百姓收养假子,多因为没有子嗣;而宦官则是因为不能生育,要传递自己的财产;将领们收养义子,大多是为了招揽人才。

    但是义子不是随便收的,唐朝的法律规定,无子的人可以在同宗内辈分相当的人中间挑选一个男子收养。如果收养的是异姓男子,就要判处徒刑一年;对于提供孩子给收养人的人,要笞五十下。不过,收养如果不是以立嗣继承宗祧为目的,也不限制性别,对同宗不同宗,同姓还是异姓都没有限制。唐朝法律规定,被遗弃的小孩只要在三岁以下,即使不同姓也可以收养,但法律禁止异姓养子为嗣子。

    大唐最牛的“钉子户”

    大唐武德五年(公元623年)五月,唐高祖李渊下令拆毁少林寺,解散众僧。接到诏书后,全少林寺几百名僧人都不肯服从。上座善护还把少林寺僧救秦王李世民并帮助唐朝军队擒拿郑王以及攻克轘州的事情,进表给唐高祖,恳求留置少林寺。

    经过少林寺的努力,李渊不得不承认少林寺的助唐之功,也默许了“留置”,但是却收走了秦王赐予少林寺的四千亩寺田。四年后,发生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被射死,李世民继位。少林寺重新又被赐地四千亩。

    唐朝的科举考生怎么作弊

    古代的科举制度,就如同现在的高考,是关系着一个人的命运大事,因此许多人便想法设法用作弊考取功名。在唐朝,考生作弊通常有两种手段,其一是威胁主考官,也就是达官显贵们对主考官施压,要求他们录取自己家的子孙;其二就是直接贿赂主考官。高宗时期,长安甚至出现了专门向主考行贿的巨富,而士子们为了考取功名,不得不成为这些巨富们的“好朋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