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半功倍的生活法则:懒人非常成功的14个秘密-懒人一定要知道的社交本领——事半功倍的社交法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交往前要了解他人对你的态度

    只有在交往前了解他人对你的态度,才能高效地和他人交流。这也正符合许多懒人少花时间多办事的初衷、如果人为地掩饰内心的不安,有时反而会表现出特别和善客气的态度;初见面的对方侵入你的心理防护地带,是在刺探你的弱点;请人抽烟有时并非只为了客气,也是一种表示好感的方式。

    日本著名的人寿保险推梢高手原一平曾说过,当对方对你特别客气、和善地听你说话时,十之八九,这笔保险拉不成。因为对方最后总会说:“让我考虑两三天,再给你答复好吗?”基于他刚才的客气态度,你自然会忙不迭地说:“没关系,我等你的好消息!”

    可是第二天,便接到对方的拒绝电话。因此如果你认为对方如此和善地对待你,事情必定可以成功,那就大错特错了。

    下面的话可能会引起保险公司的不满,但却是实情。一般人得知对方是来向自己推销保险时,神情总会不太愉快(除非是来理赔保险金),因为无论是健康保险还是人寿保险,听起来总是不太舒服。

    所以,如果你是位保险业务员,当你与对方洽谈时,对方竟神情愉悦、态度和蔼,你就得提高警觉了,他心里可能有某种企图想设法隐瞒。也许他对自己的健康感到不安,或者是与家人的关系搞得不好,不想把财产留给家人……

    总之,态度和善,并不表示你的话引起了他的共鸣,而纯粹是内心有所隐藏的一种表现。

    人在遇到与自己的不安有关的话题时,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不安,往往会采取相反的态度,这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反动形成,也是一种防卫手段。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对自己憎恨的人反而特别客气,如后娘对继子、妻子对风流的丈夫……前者不愿意承认自己对继子的厌恶,后者也不愿意相信丈夫对自己不忠实,这些不安的心理所产生出来的便是非常和善、客气的态度。

    所以,若为对方亲切的态度所蒙蔽,以为对方已经接受了自己,就是个很大的错误。相反的,你必须觉得可疑,详细观察这是不是对方为了隐藏不安而表现出来的演技。

    因此,只有在确定对方的意图以后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懒人在社交前一定要想方设法弄清楚对方的意图。

    ●一定不要表现得比别人聪明

    表现得比别人聪明,你可能一点好处都得不到。懒人要想少惹是非,就一定不能表现得比别人聪明。

    也许你做出了一点成绩,就以为自己是最优秀的;也许你拥有某方面的能力,就以为很少有人超过自己。这是很多人常有的心态。实际上,当你有这种心态时,你正是处于危险状况。因为强中自有强中手,山外青山楼外楼,世上总有比你强的人。即使你在某方面很优秀,你也不可能在各方面都优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项,如果骄傲自大,将会给自己带来意料不到的损失。

    当你了解的知识不断增多,你就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大,外面的天空更加辽阔,周围的人群中有无数奇人高手。你永远不可以断定:“我就是最了不起的。”

    无论面对比自己强的人还是比自己差的人,我们都要谦虚地和他相处,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

    谦虚自然地与人相处,别人舒服,自己也舒服。谦虚不是抬高别人,也不是压低自己。谦虚恰恰是一种能容忍他人的能力,是一种成功者的胸怀。

    阳子居有一日去徐州,恰巧碰到老子去秦国。郊外相逢,阳子居自以为有学问,态度傲慢,老子便为阳子居深感惋惜,当面批评阳子居:“以前我还认为你是个可以成大器的人,现在看来不可教诲啦。”

    阳子居听了老子的话,心里很不舒服,后悔自己为什么当时那样。回到旅店后,阳子居觉得自己应当做得自然一些,起码要敬重长者,敬重有道德有学问的老子,便主动给老子拿梳洗的工具,脱下鞋子放在门外,然后膝行到老子面前,谦虚地说:“学生刚才想请教老师,老师要行路没有空闲,因此不便说话。现在老师有空了,请您指教我的过失。”

    老子说:想想看,你态度那么傲慢,表情那样庄严,一举一动又如此矜持造作,眼里什么都没有,这样,将来谁和你相处呢?人,没有他人围绕着你,行吗?应该懂得:最洁白的东西好像总有些污秽的感觉,德行最高尚的人总认为自己远不十全十美,学问虽了解了,在许多方面他是不行的。知道自己不行,你才知道自己真正行的地方;眼里只看到自己行,买际上,你哪个地方都不真正行。”

    阳子居先是吃凉,渐渐地脸上浮现渐愧的神色,谦虚地说:“老师的教导使我明白了做人的真正道理。”

    一位哲学家说过:“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这句话可以说是至真哲理。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人都有一种心理,当别人表现得比他优越时,他心里会不自觉地产生嫉妒和自卑的情绪,从而感到不快;如果你表现得不如他,他和你在一起比较容易感到舒服。学识丰富的人,由于对知识过于自信,多半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不仅如此,他们往往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判断,或擅自作决定。一旦这么做,将会导致什么后果呢?被压制的人会觉得受到侮辱、伤害,而不会心甘情愿地听从,他们可能会愤怒、反抗,更严重的,也许会诉诸法律。年轻人应懂得,知识要丰富,态度要谦虚。

    为避免上述情况,随着知识量的增加,你必须更加谦虚。即使谈到自己有把握的事,有时也要装出不太有把握的样子。陈述自己的意见时,切勿太过武断。若想说服别人,就先仔细倾听对方的意见。这种程度的谦虚,是不可或缺的。要是你讨厌被批评为假道学或俗不可耐,也不喜欢被认为没有学问,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故意卖弄学问,用和周围的人同样的方式说话。不要刻意修饰措辞,只要纯粹地表达内容即可。绝对不可让自己显得比周围的人更伟大,或更有学问。

    知识恰似怀表,只要悄悄地放在口袋里就好。没有必要为了炫耀而从口袋中取出来,也不必主动告诉别人时间。若有人问你时间,只要回答那个时间即可。

    很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由于年轻气盛、互不相让,从而使自己和他人陷入尴尬的境地。

    当你指出别人的错误时,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即使只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胜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会使对方产生极大的不满。你以为他会同意你所说的吗——即使你说的是对的,一般不会。因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不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可能还会进行反击。这时,你就是搬出所有柏拉图或康德的逻辑也无法说服他。

    永远不要对别人说:“看着吧!你总有一天会知道我是对的!”这等于说:“我会让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这难道不是一种挑战么,在你还没有开始证明对方的错误之前,他已经准备迎战了。这样只会增加说服的困难。

    人类的嫉妒心理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我们对于自己的成就要轻描淡写,永远不要得意忘形。我们要谦虚,只有这样,才会受到欢迎。做人要做到: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这样才是明智的做法。比别人聪明,却显得愚钝,这才是大智慧,也正是所谓的“大智若愚”。

    ●以人为师,而不好为人师

    好为人师的人有很多,他们往往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从而对别人的行为指手画脚。可是好为人师的人很多时候都会招来别人的白眼。懒人为了少惹是非,更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对每个人的自我成长而言,孔子的这句话是相当有价值的,因为人各有所长,智慧也各有高低,因此人应在人群中寻找可以启发自己智慧的人。

    所以,我们要以人为师,而不好为人师。

    这里的“好为人师”指的不是“喜欢当老师”,而是喜欢指点、纠正别人。

    有一种人,喜欢在工作上指出别人的错误,并“贡献”自己的意见,也喜欢在言语上指正别人各方面的缺点,例如交友方式、衣服发型、教育子女的方法……

    这种人有的纯粹是一片善心,对旁人的错误无法袖手旁观;有的则是自以为是,认为别人观念有问题,只有他的才是对的。

    不管基于什么心态,也不管你的意见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一旦你主动提出来,你就触犯了人际交往的忌讳——侵犯了人性里的“自我”!

    你要知道,每个人都在努力建立一个坚固的自我,以掌握对自己心灵的自主权,并经由外在的行为来检验自强坚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此点而去揭露他的错误,他会明显地感受到他的自我受到你的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采取不友善的态度。尤其是在工作中,你的热心在他看来根本就是在否定他的智慧,甚至他还会认为你是在和他抢功劳。总之,他是不大领情的。

    所以,“好为人师”是人际关系的障碍。如果你非要“为人师”不可、则必须建立在以下几个基础上才行:

    1.两人关系密切

    你基于“义”而提出,他有可能会接受你的意见,但不接受的可能性也相当的高,这是人性,没什么道理好说。

    2.你在他心目中够分量

    所谓“人微言轻”,如果他一向敬重你,那么他有可能会接受你的意见,但表面听从、私下不理的可能性也很高。如果你分量不够,那就别自讨没趣了。

    3.你是他的长辈或上司

    基于伦理及利害关系,你的意见他有可能会接受,但也不完全是这样的。

    总而言之,人都有排他性,也有“虽然知道不对也要做下去”的自我毁灭意识。但这是他个人的选择,你没有必要强加干涉。因此,与其“好为人师”招惹麻烦,不如去“拜人为师”以求自己成长,而且即使是他自己来“请教”你的,也要尽量少说,说话要加以斟酌。

    ●小心地和嫉妒心强的人相处

    嫉妒心是人际关系的一副毒药,它往往能侵害人们正常的交流。在社会上生存,如果你取得了一点成就,立刻就会有人嫉妒你。这样的人我们身边时刻都有,因此,我们要小心地与这样的人相处: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与有嫉妒心的人相处时,最好不要特意采取一些方式或方法来对付他。因为嫉妒心理本身就是多疑的、爱猜忌的。所以,倒不如将嫉妒心强的人当做普通人来看待,俗话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与其费尽心思去琢磨,不如来个“无为而治”,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2.采取妥协和退让的必要策略——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孔子曾说:“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策略,它还告诫人们:当一个人处于鲜花与掌声中时,更需谦虚、谨慎,这不仅能防备被嫉妒,而且能从根本上调整自己。

    3.以爱化恨,以让抑争

    以爱化恨法主要是以真诚的爱心去感化嫉妒者,从而消除和化解嫉妒。老百姓常说,“恨是离心药,爱是胶合剂”。因此,当你遇人嫉妒时,如果能够用爱心去感化嫉妒者,恩怨也就自然会化解了。

    以有原则的忍让来抑制无原则的争斗,这是根治双向嫉妒和多向嫉妒的关键之举。如果嫉妒者向你发出挑战,你不但不迎战,反而退避三舍,以不失原则的适度忍让来求同存异都不失为化解嫉妒、免遭嫉妒的好方法。

    4.说服、鼓励的对策

    有些嫉妒是因误会而产生的,此时就需要交换想法、增进了解,否则,误会就会越来越深,甚至严重干扰和破坏人际间的正常交往。在进行说服时,要注意心平气和,也要做好多次才能说服的准备。

    对嫉妒者还要采取鼓励的态度。因为嫉妒者一般是在处于劣势时产生的心理失落和不平衡,虽表面气壮如牛,其实内心是空虚的,且隐含着一种悲观情绪。所以对嫉妒者采取鼓励的态度十分必要,主要是客观地分析他的长处,强化他的信心,转变他的错误想法,而且还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其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使嫉妒转向公平竞争。

    ●懂得与人为乐

    与人为乐,自己才能得到快乐。如果想要自己生活得简单一点、快乐一点,懒人们不妨试一试给别人带来快乐的方法,与人为乐。

    所谓与人为乐,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自觉以善意的态度、友好的言行,着意营造和谐美好的交际氛围,让交际对象感到愉快欢乐,把交际活动引向深入。事实证明,与人为乐是聪明人的交际选择。心理学认为,人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心理倾向。也就是说,你以什么样的言行态度对人,对方也会以同样的言行态度对你。如果我们懂得与人为乐,以友好言行待人处事,那么就会换取对方同样的情感回报。

    有些人似乎忽略了这个问题。不管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他们不是与人为乐,而是叫人厌烦。这些人从不考虑他人的情绪感受,往往我行我素,在有意无意之间,对他人使性子、拉脸子、挖苦讥讽、出言不逊,结果把交际气氛搞得十分紧张,甚至不欢而散。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就成了不受欢迎的孤家寡人,这实在是可悲的事情。

    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与人为乐,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微笑面对他人

    有些人不能与人为乐,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些人通常所处的家庭环境较好,生活一帆风顺,没有遇到过什么坎坷,于是便以为自己什么都可以,所以较少考虑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很少在如何为人处世的方法上动脑子。对于这些人来说,首先应从思想认识上解决问题,要懂得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人本领再大也不能离开其他人而生存。你需要朋友,朋友也需要你。人们正是在相互联系中生活,在相互帮助中发展。如果弄清了这一点,就会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当成一种追求,把友谊当成一笔可贵的财富,加倍珍惜它,把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看成是一种义务和责任,看成是人生的一大乐趣。这时,思想必然变得豁达些,境界变得高尚些,有与人交往时,就能自觉把握自己的言行态度,以微笑面对生活,努力追求与人为乐的言行效果。

    2.以感激之心待人

    能不能与人为乐,与人们的思维方法有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缺点、长处短处。如果我们盯住别人的缺点问题不放,就会产生厌恶之情,自己的言行必然流露出不满和厌烦;假如我们多看人家的优点长处,就会感到对方有一种吸引力,并由衷地表现出亲近感,言行就会表现得和善而友好。所以,要端正思想,学会全面看人,尤其要多看看他人的长处、优点,多看看自己的差距、不足。对于同事、朋友家人,则应多想想人家对自己的好处、帮助或恩遇。事实上,不管是家人、朋友还是同事,大家在一起生活、工作,他人或多或少地都曾给过自己帮助,对自己都可能有过恩遇。多想想这种情分,感激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自己的言行态度也就会变得友好和善起来。

    3.要善于自我控制和调整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心情不好是正常的,但是切不可把这种不良情绪带到交际中去,更不要无端地把气撒在他人身上。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思想性格的修养,善于对坏心情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对自己的情绪、心理进行自我控制和调整是一种交际能力的体现。有一位经理过去脾气很坏,心气不顺时立即就会发出来,有时甚至拿下级出气,搞得人人自危,不敢接近他,有时本来很欢乐的场面,他一出现大家可能立即噤若寒蝉。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努力克服自己的坏脾气,试着以微笑对人,这样一来,他在大家心目中也变得友善了许多。有一次,因生意失误给公司造成了很大损失,他的心情不好。这时,正好有一个重要会议要出席。出发之前,他在办公室对着镜子足足呆了10分钟,努力控制自己,恢复平静心态、当他出现在会场的时候,己是乌云散尽、满面春风,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似的。他的这种态度,使严肃的会场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大家畅所欲言,会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显然,这位经理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总之,在人生道路上谁都难免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只要学会了自我控制,善于以得体言行为人处世,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当然,我们说与人为乐,并不是不要严肃,也并不是要回避矛盾和问题,当遇到原则性问题时当然是需要严肃对待的。这说的是在一般交往中,和善待人、微笑对人要比满脸乌云好。

    ●要会对付让你头痛的人

    让人头痛的人谁都会碰到,赖人遇到这些人的时候,如果不想浪费过多的脑细胞应该怎么做呢?一般来说,有下面几种方法:

    1.怎样对付“烈火战车”式的人

    “烈火战车”指的就是那种性子急、行为颇具攻击性的人。对待“烈火战车”的做法包括:

    ①站稳脚步,直视对方的眼睛,控制自己的隋绪。

    ②打断对方的攻击(或咆哮),例如重复叫他名字,直到引起注意。

    ③很快回述对方指控的重点。表示你尊重他,而且专心聆听。

    ④摊牌。提出你的建议,把谈话导向你希望的结果。

    ⑤留些回转的余地,和平解决问题。例如:“等我做完报告以后,我会很乐意听你的意见。”

    2.怎样对付暗箭伤人的人

    ①狙击手的特长就是在暗中出你的洋相。因此,对应的首要原则,就在于让他无所遁形。

    ②停止你目前的谈话,搜寻狙击手,重复他刚刚说的话。

    ③问他“探照灯式”的问题。例如:“你说这句话真正的用意是什么?”或“你所说的和我们的主题有什么关系?”让谈话焦点回归主题。

    ④了解他的委屈,摸清隐藏在你们之间的真正问题。

    ⑤建议以后双方的互动模式。例如:“以后如果你对我有什么意见,可以直接来找我,我好好听你说。”

    3.怎样对付“万事通”先生

    “万事通”先生通常知识丰富,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喜欢掌握局面。面对“万事通”先生,千万要按捺下你的不满和想辩论的冲动。做法包括:

    ①准备充分,让他无法挑出你的毛病。

    ②怀着敬意重述他说的话,让他觉得你充分了解他的“英明”。

    ③了解他的顾虑和期望,并且据此提出你的想法。

    ④婉转提出你自己的看法。多用“或许”之类的字眼,以“我们”代替“我”,多用问句,而非叙述句。

    ⑤把“万事通”,先生变成你的导师,你将会受益良多,而非饱受威胁。

    4.怎样对付自以为是的人

    这些人特别需要别人的注意和肯定,因为他们喜欢夸大,明明只懂得皮毛,却说得天花乱坠。对这种人,要有同情心和耐心。

    ①给他们一些注意。重述他们的话,或肯定他们的用心。

    ②假如觉得实在是不知所云,可以问他几个问题,帮他摸清论点。

    ③用你的观点,实事求是地把事实讲清楚。

    ④放他一马,不要出他洋相,为他找台阶下。

    5.怎样对付一触即发的人

    这种人会突然为一件不相干的小事情完全失控,大发雷霆。碰到这种状况,千万不要以暴治暴或默默怀恨在心。

    ①以真诚的关心和倾听打动他的心。

    ②当对方开始试图克制脾气时,你也要降低音量,减缓紧张气氛。

    6.怎样对付满口应承的“好好”先生

    “好好”先生喜欢冲突,他们希望和每个人和睦相处,但又缺乏组织力,往往不经深思熟虑就轻易承诺。面对这种人,你必须协助他只承诺做得到的等情。

    ①和他一起坦诚地检讨哪些是做不到的承诺。

    ②协助他学会如何规划,认清完成一件工作必经的步骤和流程,排定优先顺序。

    ③确定他会履行这次的承诺。例如请他重述一遍他的承诺,让他清楚食言的后果等。

    7.怎样对付犹豫不决的“或许”先生

    在面临作决定的关键时刻,这种人总是迟疑不决,总会看到每个方案的缺点和风险,所以一直拖延,直到错失良机。这时,逼他作决定只会适得其反,应该帮助他找到决策的策略。

    ①耐心地从“或许”先生的角度探讨阻碍决定的因素。

    ②运用决策系统。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一张白纸上列举出选择方案的益处以及危害,再比较每个方案的利弊,选择一个有利或缺点最少的方案。对这种人来说,写下利弊得失通常会让他们想得更清楚。

    ③一旦作成决定,要提醒“或许”先生,没有任何决定是完美的,肯定他做了个好决定,而且促使他会执行决定。

    8.怎样对付闷声不吭的“没事”先生

    这种闷声不吭的人,任凭你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总是默默不语。无论“没事”先生怎么三缄其口,你的目标是要说服他开口。其做法是:

    ①眼睛注视着他,以期待答案的语气,问他开放式的问题。多问“你在想什么?”“我们该怎么进行?”“下一步该怎么办,”这类的问题。

    ②轻松一下。来一点无伤大雅的幽默打破僵局。

    ③假如他到这时候还坚持沉默,那么就设身处地地想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及可能的后果,把你的猜测说出来,观察对方的反应。

    ④让他们脱离目前,看到未来,他们才会开口。

    9.怎样对付负面思考者

    负面思考者会打击士气,遏阻发展,令人心灰意冷。面对负面思考者,你的目标是把焦点从挑毛病转为解决问题,从拒绝现状转为改善现状。

    ①不要逆向操作、不要劝他们说情况没那么糟,这只会让他们更加努力说服你:情况真的很糟糕。

    ②不要把他们排拒在外,告诉他们:“当你想到解决方案时,欢迎你来告诉我。”

    ③运用“物极必反”的原则在他还没来得及批评前,就提出负面的意见。例如:“你说得没错,简直毫无希望,即使是你,大概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别惊异,你可能会听到他滔滔不绝地告诉你怎么解决问题。

    10.怎样对付牢骚大王

    牢骚大王是负面思考者的表兄弟,不同的是,负面思考者是因为事情没有照他们的方式、达到他们的标准而不满;牢骚大王只知道哪里出问题,却不知如何改善。

    ①不要附和他们,这会鼓励他们一直抱怨。

    ②不要反对他们,他们会被迫一再重复叙述问题。

    相反的,你应该:

    ①聆听重点。

    ②主导谈话,要求他们把问题说清楚,不要泛泛而论。

    ③把谈话焦点导向解决方案,让他们思考现实。

    ④让他们看到事情改善的可能性,有所期待。

    ⑤如果他们还是不停地发牢骚,那么就直接制止他们。

    ●懒人成功社交的秘法——中庸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懒人成功社交也要遵循中庸之道。提倡“中庸之道”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因为这一思想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处世圆滑、态度暧昧、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而遭受人们的大加挞伐和批判。其实,从“中庸”思想的本意看,它并不是“奸猾”,不是置仁义于不顾、为保全自己而明哲保身,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德行和智慧。

    何谓中庸呢?孔子认为“中庸”即为“中和”。孔子认为:“中”是有喜怒哀乐之情而未表现出来;“和”是感情表达时合乎节度。“中”,是天下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遵循的通则。如果人们能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间的一切就会各得其所,万物也就顺应自然了。

    凡事取乎中,是社会交往的良方。中是不偏不倚,不左倾也不右斜的。非中则不能正,非正则不能稳,非稳则不能久,人生处世的要点,就存于“执中致和”。传说远古时期的舜帝就是一个善于遵循“中庸之道”的智者,他不仅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又能加以审视,扬其善,隐其恶,取其中,而施行于民,从而使天下“化而治之”。治理朝政者若能采用“中庸之道”,就可以避免过于专制、过于偏激、过于依恃,这表面看似愚拙,却实在是一种智慧。

    孔子对“中庸”的评价甚高,他认为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德行,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超过它,若能把握好中庸的道理,就能达到至高无尚的境界。但是,一般人又很少能做到这一点。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这就是说:聪明的人过于聪明,认为它不值得去实行,而愚蠢的人又理解不了。君子和小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就截然不同。君子的所作所为大多都合乎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之道,是因为君子能时时居于中,不过亦无不及;而小人因为对什么都太在乎或肆无忌惮,不知也不能遵循中庸的道理。孔子深知“中庸之道”不是谁都能明白的,也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只有那些有修养的君子才能够坚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导向容易使人们急功近利、追求表面的外在的东西。而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又容易使人们往往简单地理解矛盾的两个方面。对满足、成功、富贵、权力等,总是期望达到顶峰,人人在我脚下才好;对空虚、失败、贫穷、低下等,则唯恐降临自己身上。这样他们处高位不觉得满足,处低位又一蹶不振。这两个极端都不会使人安宁和快乐,并且,对位高者而言,他们难以守成,很快会转入低下,而对位低者而言,则欲速不达,结果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他们都处在不安与失意之中,他们所缺乏的正是先哲提出的并加以践行的“中庸”智慧。

    ●懒人社交的原则——圆通而不圆滑

    做人做事必须圆通,只有圆通才有方式方法可言。懒人想更容易地被别人接受,也要注重圆通,但是不能圆滑。

    每个人都必须分清是非,建立自身的道德原则和价值标准,这是“方”,“无方则不立”但是,只有方而没有圆,为人处事只是死守着一些规矩和原则,毫无变通之处,过于直率,不讲情面,过于拘泥于礼仪法度,不懂得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把握,则会流于僵硬和刻板。比如郑人买履的故事,他在去市场买鞋之前,先量好自己脚的大小尺寸,等到了市场才想起自己忘了拿尺码。卖鞋的告诉他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不信自己的脚。还有刻舟求剑的故事等,就是指这种做人拘泥于已有的条条框框,刻板、僵化、不知变通。做人,要学会圆通,但不能圆滑。

    圆通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持经达权。它意味着一个人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对社会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复杂的局面能控制得住。

    圆滑这两个字,人们一般是不太喜欢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圆滑呢,它形容人善于敷衍讨好,含有不诚实、不负责任、狡诈、滑头滑脑之意。圆滑的人外圆内也圆,为变通而变通,失去原则有圆无方则失之于圆滑,表面上看是对人一团和气,实际上已丧失了原则立场。

    圆滑是一种“泛性”它可以表现在一个人如何做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之中,既可以表现在他的“政治行为”之中,也可以表现在“工作行为”之中,还可以表现在待人接物的细小事务之中;有成熟意义上的圆滑,如“老奸巨猾”,也有一般意义上的圆滑,如为了占小便宜之类的圆滑。

    圆滑的人在回答问题时,不是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林语堂先生把这种表现称之为“老猾俏皮”。他打了一个比方:假设在一个九月的清晨,秋风劲峭儿,一位年轻小伙子兴冲冲地跑到他的祖父那儿,一把拖着他硬要他一同去洗海水浴,老人家不高兴拒绝了他的请求,少年忍不住露出嗔怪的怒容,而老年人则仅仅愉悦地微笑一下。这一笑便是俏皮的笑。

    在对某些问题的判断和看法上,圆滑的人常以“很难说”或“不一定”之类的话来搪塞。每一句话都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说了等于没说。在遇到什么重大或难办的事时,圆滑的人更是一般不会轻易表态,往往只在有了“定论”之后才发表他的“智者的高见”,事后诸葛亮的“妙语”比谁说得都好听。

    圆滑的人一般都是“随风倒”的人,像墙头上的草,善辨风向,见风就转舵。这类人,没有是非标准,“风向”对他们来说是唯一判别的标准,谁上台了就说谁的好。对于圆滑的人还是毛泽东形容得好: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墙上苇草,头重脚轻根底浅。

    圆滑的人,情感世界复杂多变。待人接物显得非常“热情”,充满了“溢美”之辞,然而只要你细细地观察,这类“热情”中不乏虚伪的成分。这类人,当面净说好话,甚至设置一些圈套让不通世故的人往圈套里钻,“坑”了人家还要让他人说感激的话。

    ●社交要能弯腰,会低头

    弯腰和低头,并不是一种屈服,而是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一种谦和,代表能屈能伸,是社交中的两种智慧。要想让自己有所成就,就要做到能弯腰、会低头。

    大凡英雄豪杰、胸怀大志者多都能屈能伸。这就好比一个矮小的人,要登高墙,必须寻找一个梯子作为登高的台阶,假如一时找不到梯子,那么,即使旁边有一个马桶,未尝不可利用它作为进身的阶梯。假如嫌它臭,或许就爬不到高墙上去。

    韩信年少时曾受过胯下之辱,但他并不是懦夫。他之所以忍受这样大的屈辱,是因为他有高远的人生抱负,他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后来他跟随刘邦逐鹿中原,风云际会,先后当过齐王和楚王。他与部下谈起这件事时说“难道当时我真没有胆量和力量杀那个羞辱我的人吗?不是,而是如果杀了他,我的一生就完蛋了,我忍住了,才有今天这样的地位和成就。”人们在制定理想和目标时,往往在实践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致使人气愤、胆怯、自卑、情绪冲动、灰心丧气、意志动摇等。立志愈高,所遇到的困难就愈大。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乐观坚毅的表现。

    苦难是一种前兆,也是一种考验。它选择意志坚韧者,淘汰意志薄弱者。要达到奇伟瑰丽的人生境界,要成就任重道远的伟业,必须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坚韧的品质。

    一场大雪过后,树林子里出现了有趣的现象,榆树的很多枝条被厚厚的积雪压断了,而松树却生机盎然,一点儿也没有受到伤害。原来榆树的树枝不会变曲,冰雪在上面越积越厚,直到将其压断,而松树却与之相反,在冰雪的负荷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时,松树便会把树枝垂下,积雪就掉落下来,所以枝干依旧挺拔,巍然屹立。能屈能伸、刚柔相济,正是这种气度和风范使松树经受住了暴风雪的洗礼。

    人世间的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变化无常的,当你在遇到困难徘徊不前时,或许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当你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得意忘形。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能屈能伸方能取得大进展、大突破。

    富兰克林年轩的时候到一位长者家里去拜访,准备聆听前辈的教诲。没料到,他一进门头就在门框上狠狠地撞了一下。身材高大的富兰克林疼痛难忍,不停地用手指揉着自己头上的大包,两眼瞪着那个低于正常标准的门框。出门迎接的长者看到他那副狼狈不堪的样子,忍不住笑起来。“年轻人,很痛吧,”这位长者语重心长地说,“这可是你今天来这儿的最大的收获。”

    一个人要想在世上有所作为,“低头”是少不了的。低头是为了把头抬得更高更有力。现实世界纷纭复杂,并非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面对人生旅途中一个个低矮的“门框”,暂时地低头并非卑屈,而是为了长久地抬头;一时的退让绝非是丧失原则和失去自尊,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只有采取这种积极而且明智的方法,才能审时度势,通过迂回的方式而达到目的,实现超越。对这些厚重的“门框”视而不见,傲气不敛,硬碰硬撞,结果只能是头破血流。

    富兰克林终身难忘前辈的忠告,将“学会低头,拥有谦逊”作为自己生活的准则和座右铭,并且身体力行,后来终成大器,被誉为“美国之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