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济世佛道-“忍辱负重”的思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一切不如意就是辱

    在佛法上讲,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譬如我们老了病了,老病就是辱,老病招来自己许多烦恼,也带给别人许多烦恼。

    南怀瑾先生在此讲的是佛祖对于“辱”的定义,辱的宽泛性。辱并不是一定是受之于别人,一切的自我感觉不良好都是辱。

    以前,一位禅师的门下有500弟子,其中,有个小和尚的名字叫“恶者”。这个名字听起来让人心里很不舒服,于是,他想让师傅给他起一个好听一点的名字,而师傅让他自己到外边找一个吉利的名字。小和尚非常高兴,走街串巷地去找好名字。

    一次,小和尚看见一群人正在为一个死者送葬,于是,他走上前去问道:“请问,死者叫什么名字?”送丧的人说,叫“有命”。他一听,摇摇头,不无痛惜地说:“名字叫有命,为何却没了命呢?”送丧的人冷笑.一声,说道:“名字只是一种符号,人都难免一死,怎见得叫有命就不会死了?你这小和尚也真糊涂。”

    小和尚边想边往前走,一会儿,他来到了一个富家大户的门前,看见主人正在用皮鞭抽打一个女仆。小和尚见女仆非常可怜,就上前问主人道:“你为何这般打她?”主人气愤地说:“她欠了我的钱不还,难道我还不该打她?”小和尚又问:“请问这女仆叫什么名字?”主人答说“宝玉”。小和尚一听,惊叹道:“宝玉这名字多吉利,怎么没钱还债,并且还要挨打呢?”主人听了,讥笑道:“叫宝玉又怎么了,她还不是一个女仆?名字只是一个符号罢了,与有没有钱有什么关系?”小和尚一听,觉得有理,就决定不再找名字了,开始向寺庙的方向走。

    在回去的路上,他遇到一个迷路的人,他问那人的名字,那人说叫“指南”。小和尚很好奇,就问他:“你既然叫指南,为什么还会迷路呢?”迷路人听了哈哈大笑,说道:“名字只不过是个符号而已,叫指南难道我就不会迷路了吗?”小和尚无言以对。

    最后,他回到了寺里,来到了师傅的身边。师傅问他是否找到了满意的名字,小和尚懊悔地说:“我不再找了,我还是叫原来的名字吧,它只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

    这个故事讲的是小和尚找名字,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的辱不是来自别人,而是来自自我本身的感觉,而在他列出找名字的途中看到女仆受辱,来自于她借钱不还,而鞭打她的女主人也受了辱,这辱便来自于女仆借钱不还,他自我心中产生的辱感。而大多数时,我们受到的辱,来自外界而干扰了我们内心。

    一个妇人是私生子,别人都对她指指点点,为此她整日烦恼不已。无论她走到哪里,这种烦恼都如影随形,不断地折磨着她。

    有一天,妇人实在忍受不了了,便想投水自尽,一死了之。可是,妇人刚刚跳人河中,就被人救了起来。当听完妇人的不幸遭遇时,那个救她的人劝她投人佛门,寻求解脱。

    于是,这位妇人拜访一位禅师,对其叙述自己的不幸。禅师在听完妇人的叙述之后,只是让她静默打坐,别无所示。

    妇人打坐了三天,非但烦恼不除,羞辱之心反倒更加强烈了。妇人气愤不过,跑到禅师面前,想将他臭骂一顿。

    “你是想骂我,是吗?只要你再稍坐一刻,就不会有这样的念头了。”禅师的未卜先知,让她既吃惊又心生敬意,于是,她依照禅师的教示,继续打坐。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禅师轻声问道:“在你尚未成为一个私生子之前,你是谁?”

    妇人脑子里的某根弦仿佛突然被拨动了一下,她窘得双手捂着脸,随后更是嚎啕大哭起来:“我就是我啊!我就是我啊!”

    辱的消除,不在于别人停止对你的侮辱,而在于自己不去多管别人辱你的这样的“闲事”。

    有一个小和尚非常苦恼,因为师兄师弟们老是说他的闲话。无处不在的闲话让他无所适从。

    念经的时候,他的心却不在经上,而是在那些闲话上。

    他跑去向师父告状:“师父,他们老说我的闲话。”

    师父双目微闭,轻轻说了一句:“是你自己老说闲话。”

    “他们瞎操闲心。”小和尚不服。

    “不是他们瞎操闲心,是你自己瞎操闲心。”

    也许有人会说,佛法中的对辱的处理过于消极,但实际情况是“无言就是最大的蔑视”,何况有些事本身就是“越描越黑”。本无辱感,何来辱呢?

    2.众生堪忍

    忍辱并不是完全讲侮辱,大家不要搞错了,一切的痛苦能够忍的都是辱。……反正能够忍得住就这样忍下去;所以说娑婆世界的众生堪忍,能够忍受。

    南怀瑾先生是佛教中所说的居士。身居佛门的出家之人尚且要忍受许多“辱”,身居在世的“居士”更要忍受许多辱,何况入世甚深的俗人呢?众生堪忍,就是说既然不回避,又无计可施,那就忍受吧!

    一天,天台山国清寺的丰干禅师在松林漫步时捡到一个小孩,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大家都叫那孩子“拾得”。

    就这样,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长大以后,上座就让拾得担任添饭的行堂工作。时间一久,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与其中一个名叫寒山的相交最为莫逆。因为寒山贫困,拾得就将斋堂里吃剩的饭渣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去用。

    有一天,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

    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事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弥勒菩萨偈语说: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如果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事秘诀。”

    日本东京有一个武功高强的武士,精通禅道,尽管他年纪很大了,但在和人交手的时候,仍然次次获胜。

    一天晚上,一个年轻力壮的武士前来拜访。这个武士不但武功高强,而且胆大妄为,横行乡里。他和人比赛的时候,经常先用各种方式将对方激怒,逼得对手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先出手,然后,他自己抓住这个时机,平静而仔细地观察对方的漏洞,一旦抓住对方的弱点,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进行反击。因为使用这种招数,再加上自己的超常武功,年轻武士在和人交手时,也从未失败过。

    年轻武士久仰老武士的声名,但因为年轻气盛,仍不把老武士放在眼里。他这天前来拜访的目的就是踢馆,想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名望。

    弟子们担心老武士年龄太大,不是年轻武士的对手,都纷纷劝他不要接受挑战,或者挑选自己的年轻弟子迎战。可是,老武士接下了对方的战帖,并决定亲自出战。

    两大高手比赛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来到市区的大广场前,观看这场不同寻常的比赛。

    比赛开始了,年轻武士像往常那样,开始侮辱老武士,对他扔石头、香蕉皮,还往他脸上吐口水,用脏话侮辱他,想以此来激怒他,但老武士不为所动。

    这样折腾了好几个小时,老武士始终一动不动,既不生气,也不抢先出手。这是年轻武士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情况,他骂得嗓子都哑了,并且精疲力竭,已经没有力气和勇气向老武士进攻了。最后,血气方刚的武士不战而退,灰溜溜地逃跑了。

    回来后,老武士的弟子们都气不过,纷纷质问道:“师傅,您为什么不好好教训一下那个狂妄自大的家伙呢?”“就是!那个小子太过分,师父您怎么能忍受?再说,这样也有损师傅您的声名。”

    面对弟子们的质问,老武土没有辩解,反而问道:“假如有人带着礼物来见你,你不接下礼物的话,礼物归谁?”

    弟子齐声回答道:“当然是归送礼的人。”

    老武士微微一笑,说道:“妒嫉、愤怒和侮辱难道不是同样的道理吗?如果这些东西你都拒收,它们还是归对方所有。”

    老武士最后说:“从对招的角度来说,他是有,我是无,无招胜有招。”

    弟子们听了这番话,才明白了师傅的用意,也从中领悟到了许多的道理。

    西晋太尉王夷甫曾经嘱托一个同族的人办事,过了一段时间也没有办;一次王夷甫在宴席上和那个人相遇,于是借机会对他说:“前一阵嘱托您办的事情,怎么还没有办?”族人大发雷霆,举起食盒摔在他脸上。王夷甫一句话也没说,洗完手和脸之后,拉着王导的胳膊,和他乘一辆车离开了。王夷甫在车里照着镜子,对王导说:“你看我,根本就不计较这些挨打受辱的小事。”

    人们在无缘无故地遭到羞辱,肯定会还以颜色,而王夷甫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族人用食盒砸到脸上却不动肝火。王夷甫之所以这样做,固然是因为他气量大,为人宽宏,但更重要的是他清楚自己和族人的身份以及对事情理智的态度。尽管族人没有遵守诺言办成事情,还毫无道理地动手打人,但王夷甫贵为朝廷重臣,如果和他一般见识,也用食盒还击,那就有失身份了。而且事情没有办成已经是事实,就算自己责骂族人出了气,也于事无补。这样想来,与其跟一个小人无谓地争斗,还不如趁机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博得一个好名声。人们应该像王夷甫一样,在遇到突发的事情时保持清醒,不要意气用事。同样是遭到别人的羞辱,如果因为一时冲动以牙还牙,可能当时觉得很解气,但事情的后果也许会更糟。

    3.忍是最难做到的

    我们要想学佛,要想修行成就,“忍”是最难做到的,就像打坐修息,为什么定不住啊!两个腿痛,你就忍不住了。这个忍就是忍辱里的一忍啊!

    佛门堪净,不论是僧众、居士还是信徒都应小心行事,来此之人都是虔诚学佛的,所以南怀瑾先生说,要想学佛,要想修行成就,就要先忍。

    天刚破晓,朱友峰居士就兴冲冲地抱着一束鲜花和供果,赶到大佛寺想参加寺院的早课。

    可是,没料到刚踏进大殿,左侧突然跑出一个人,正好与朱友峰撞个满怀,将他捧着的水果撞翻在地。朱友峰看到满地的水果忍不住叫起来:“你看!你这么粗心,把我供佛的水果全部撞翻了,你得给我一个交待!”

    那个人名叫李南山,他非常不满地说:“撞翻已经撞翻,顶多说一声对不起就够了,你干吗那么凶啊?”

    朱友峰十分生气:“你这是什么态度啊?自己错了还要怪人吗?”

    接下来,两个人互相咒骂起来,互相指责的声音很大。

    广圄禅师正好经过这里,问明原委后,说:“莽撞地行走是不应该的,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都是愚蠢不堪的行为。能坦诚地承认自己过失及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举止。”

    停了片刻,广圄禅师又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协调的生活层面的事情太多了,比如,在社会上,如何与亲族、朋友取得协调;在教养上,如何与师长们取得沟通;在经济上,如何量人为出;在家庭上,如何培养夫妻、亲子的感情;在生活上如何使身体健全;在精神上,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如此才不会辜负我们可贵的生命。想想看,为了一点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一片虔诚的心境,值得吗?”

    听到这里,李南山先说:“禅师!我错了,实在太冒失了!”他说着便转身向朱友峰说:“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我实在太愚痴了!”

    朱友峰也由衷地说:“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该为点小事就大发脾气,实在是太幼稚了!”

    元代名士许名奎在他的文章中就详细阐述了德量从隐忍中增大的道理:

    不能忍受别人冒犯的人,发起怒来不会顾及别人;不能忍受别人压抑的人,怨愤时不会考虑自身。受到一点挫折就好像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侮辱,就怒发冲冠,难道这是壮士?不能忍受挫折,不是害了别人,就是害了自己,不如忍耐性情从旁慢慢观察胜败。名誉在屈辱中得到显彰,德量从隐忍中增大。黥布恃仗意气,以为会拜他为汉将,当汉王坐在床上洗脚召见他时,他气得要自杀,召见后受到的礼遇超过了他的想像,又大喜过望。黥布最后未能以功名终其身,当时就已经见出他的度量了。

    仕途的升迁,就像台阶那样一级一级地升高。攀引跨越,何必那么急躁。有远大见识的人,退隐而至恬淡无争的境界。朝廷官府征召他做官,第一次委任,他辞掉,第二次委任,他仍然推辞,还要等待第三次。热心名利地位的人,不能忍受贫寒;向灶献殷勤的人,不能忍受谗言的诱惑;跳墙去幽会的人,不能忍受男女间的情欲;翻墙盗窃的人,不能忍受贪财的物欲。爵位称做天爵,俸禄称做天禄。可以继续做就继续做,可以马上离职就马上离职。用车装载着黄金锦绣,为权力地位奔波。吃的粮食比玉贵,烧的薪柴比桂木贵,随顺着鬼而见到神。就像做了一场虚幻的南柯梦,对事情又有什么补益?

    东晋大臣王述性情急躁。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去叉,没叉到,立即大发脾气,拿起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滚来滚去还没有停,他又下地用木屐去碾,又没碾着。他气得要命,从地上拿起鸡蛋放进嘴里,嚼碎了立即吐出来。王羲之听说后哈哈大笑,说:“即使是王承有这种急性子,尚且没有丝毫可取之处,更何况是王述呢?”谢无奕性情粗暴蛮横,因为一些事情和王述产生了矛盾,就亲自去数落他,还毫无顾忌地破口大骂。当时王述表情严肃,面冲着墙不敢动。骂了半天,谢无奕走了。过了很长时间,王述转过头问身边的小吏:“他走了吗?”小吏说:“已经走了。”王述这才回到座位上。当时的人都赞赏他虽然性情急躁,却能够有所容忍。

    王述是个急性子,脾气火暴。但是当谢无奕在自己家门口大骂,他却能够从容平静。王述虽然急躁,但没有丧失理智,做事情的时候很有分寸:他可以对鸡蛋又扔又碾,但对人却十分容忍。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对没有生命的鸡蛋发脾气,鸡蛋不会报复自己;但是如果对人出言不逊,很可能遭人嫉恨。如果和自己有仇怨的人太多,日后难免被人家找机会报复,这时遭受的损失就不是自己碾碎的一个鸡蛋了。性格急躁的人往往由于自己言行粗暴得罪人,这实在是性格上的一大缺陷,会给自己的前途发展造成种种障碍。所以脾气大的人应该看到这种坏脾气给自己带来的危害,努力培养平和冷静的心态,从根本上改掉急躁的毛病,这是标本兼治的最好方法。但是如果短时间做不到,可以选择适当的发泄方式,比如像王述一样将火气发泄在不会给自己带来危害的鸡蛋上,这样就不会和别人发生冲突,避免了遭人怨恨,不失为性情急躁者安身立命的一条好方法。

    4.忍:不动嗔念,只有慈悲

    像佛说的身体被人家残害,而只有慈悲的,不动瞋念,到达忍受没有痛苦的境界,这是理的境界,智慧的成就。

    “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应该把右脸也伸过去给他。”这句话听来是不是很愚蠢,但南怀瑾先生却认为这才是修行的至忍境界。这不是退让和怯懦,也不是思想愚固,而是人性中的宽容与理解。因为如果你把右脸也伸过去了,那打你之人还好意思再打吗?他肯定会脸红心跳。但是如果他又打了,那么,说明这人蛮横无理,已经无可救药,既然这样。既然你忍无可忍,也无补于事,那又何必跟这种人斤斤计较,一般见识呢?

    唐朝开元年间,有位梦窗禅师,他德高望重,并且还做了国师。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刚要离岸,远处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将军,大声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载我过去。”他一边说,一边把马拴在岸边,拿了鞭子朝小船走来。

    船上的人纷纷说道:“船已经开了,不能回头了,干脆让他等下一班船吧。”船夫也大声喊道:“请等下一班船吧。”将军非常失望,急得在水边团团转。

    这时,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对船夫说道:“船家,这船离岸还没有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船家一看,是位气度不凡的出家师傅开口求情,就把船开了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了船后,就四处寻找座位,无奈座位已满。这时,他看到了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还粗野地骂道:“老和尚,快走开。没看见你大爷上船了吗?快把座位让给我。”没想到,这一鞭正好打在梦窗禅师的头上,鲜血顺着他的脸颊汩汩地留了下来。禅师一言不发,把座位让给了那位将军。

    看到这一切,大家心里既害怕将军的蛮横,又为禅师抱不平,人们纷纷窃语:这将军真是忘恩负义,禅师请求船夫回去载他,他不仅抢了禅师的位子,还打人家。从大家的议论声中,将军明白了一切。他心里非常惭愧,懊恼不已,但身为将军,他又不好意思认错。

    不一会儿,船到了对岸,大家都下了船。梦窗禅师默默地走到了水边,洗掉了脸上的血污。此时,那位将军再也忍受不住了,他走上前,跪在禅师面前,忏悔道:“禅师,我真对不起您。”

    谁知,梦窗禅师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忍字头上一把刀,说明忍的难得和可贵。“忍他人之不能忍,方为人上之人。”忍,是一种高深的修行之道。小忍可以避免争端,忍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且可以修身养性。

    有位青年脾气很暴躁,还常喜欢跟别人打架,因此,很多人都不喜欢他。

    有一天,这位青年无意中游荡到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休禅师正在说法。他听完后发誓痛改前非,于是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口角了,免得人见人烦,就算是别人往我脸上吐口水,我也只是忍耐地擦去,而默默地承受!”

    一休禅师听了青年的话,笑着说:“嗳,何必呢,就让唾沫自己干了吧,何必去擦掉呢?”

    青年听了,有些惊讶,于是问禅师:“那怎么可能呢?为什么要这样忍受啊?”

    一休禅师说:“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做是蚊虫之类停在脸上,不值与它打架或者骂它,虽然被吐了唾沫,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就微笑地接受吧!”

    青年又问:“如果对方不是吐吐沫,而是用拳头打过来时,那可怎么办呢?”

    一休禅师回答:“这不一样嘛!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认为一休禅师实在是岂有此理,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一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办?”

    一休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没什么感觉,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愣在那里,实在无话可说了。

    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将相和的故事更是忍辱求和的经典例子。

    蔺相如、廉颇“将相和”的故事在历史上一直被传为美谈。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廉颇一而再、再而三的羞辱,体现了一个大臣对国家的耿耿忠心,同时也显示了自己深厚的修养。蔺相如说:“尽管秦王是那样的威风凛凛,但我还是在秦国的宫廷上当众斥责他、羞辱他的大臣们。我是不怎么样,难道还怕一个廉将军吗?我只不过是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发动战争,就是因为赵国有我们两个人在。现在如果我们两个人有矛盾,两虎相争,势必不能同生共存。我之所以对廉将军一再忍辱回避,无非是把国家存亡的大事放在第一位,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罢了!”廉颇听说后很受感动,当即脱去了上衣,裸背背着荆杖,在宾客陪伴下,来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鄙浅陋的人,不料您这么宽容我,容忍我到这种地步。”于是两个人言归于好,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廉颇因为蔺相如升迁很快而心理不平衡,总想找机会羞辱他,似乎是一个莽撞而浅薄的人,但是当他知道蔺相如之所以忍让自己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就幡然醒悟,毫不顾及自己大将军的身份,主动赤裸着背,背着荆条,上门请罪,同样难能可贵。

    蔺相如、廉颇的故事的感人之处就在于两个人尽管地位很高,却都能够以国家为重,一个不计较个人得失,另一个知错就改。生活中人们都可能被冒犯,这个时候立即还击并不一定就能体现出一个人有多么英勇,相反,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做适当的忍让更显得高尚。另一方面,谁都免不了要犯错误,但知道错了之后能不能改正,就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到底如何。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碍于面子,死不悔改,一错到底,和廉颇比起来就差了一个档次了。

    忍辱负重,宽宏大量,知错就改,是一个人的美德。

    5.忍辱波罗蜜

    忍辱的时候有痛的感觉,有非常痛苦的感受,而心念把痛苦拿掉,转化成慈悲,这才是忍辱波罗蜜。

    元代作家元名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能够忍受侮辱的人,一定能建立统一国家的大业。张良在桥下爬着给老人捡鞋,从此他胸怀帝师的智谋;市井之人讥笑韩信从别人胯—下爬出,其实他负有王侯的器量。《说苑·众谈篇》中说:“能够忍受耻辱的人安全,能够忍受羞辱的人可以生存。”被看成是不可能复燃的死灰,韩安国受到何等侮辱;被裹在厕所的席子里,范雎最后封为应侯。侮辱实在是给人治病的毒药,不使病人昏迷又怎能冶好病呢?所以为别人系上裤子的人当了廷尉,甘心让自己的脸被人吐唾沫的人居于宰相的地位。忍受耻辱者促命,忍受羞辱者安全。

    当我们被别人冤枉时,如果费尽心机地去解释,往往会适得其反,佛家倡导:“禅门宜默。”遇到这种事情时,与其争辩,不若一默,要相信事情总会有真相大白的时候。暂时的隐忍,是为了真想更快的到来。

    日本的白隐禅师,是一位修行有道的高僧,向来受到大家的尊敬。

    有一对夫妇,在白隐禅师的住处附近开了一家食品店。这对夫妇有一个漂亮的女儿,不经意间,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地大起来。

    出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这对夫妇又惊又怒!夫妇俩对女儿爱恨交加,发誓要惩罚那个惹事的家伙。在父母的逼问下,女儿起初不肯招认那个人是谁,最后才吞吞吐吐说出“白隐”两个字。

    夫妇俩当即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听清事情的原委以后,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是这样吗?”

    孩子生下来后,就被怒气冲冲的夫妇俩抱给了白隐禅师。此时的禅师,早已经名誉扫地,但他并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着孩子。

    禅师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和冷嘲热讽,但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般。

    一晃一年过去了,那位未婚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摊牌:孩子的生父是在市场里做工的一名青年。

    随后,三人来到白隐禅师那里,不住地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说要将孩子带回去自己抚养。

    白隐禅师仍然是淡然如水,他没有任何表示,也没有乘机教训他们。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禅师轻声说道:“是这样吗?”就好像不曾发生过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霎时即逝。

    这样的故事很多:

    唐朝时,裴玄本生性幽默,爱开玩笑。他任户部郎中的时候,左仆射房玄龄得了重病,尚书省的官员们要去探望他。裴玄本开玩笑说:“如果仆射的病好了,那是需要慰问他;现在既然严重了,还去探望什么?”有人把这番话告诉给了房。玄龄。不久之后裴玄本按规矩去问候房玄龄,房玄龄笑着说:“既然裴郎中都来探望我了,那我就死不了了。”

    房玄龄在历史上以善于谋划而著称,自然知晓其中的奥妙,因此在裴玄本的事情上表现得十分幽默与豁达,博得了众人的赞许。房玄龄知道裴玄本的这句话只是玩笑,并没有给自己的名誉与地位造成任何损害,与其死抓住这句话不放,还不如摆出宽宏大量的姿态,于是以一句玩笑话从侧面婉转地批评了裴玄本,更显出他的高明,可谓一举两得。对于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来说,心胸是否宽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决定了他在仕途上的升降命运。房玄龄能够官至宰相,和他这种宽宏的胸襟和气量是不可分的。启示

    忍辱是一种美德,只有宽以待人,才可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6.忍辱不是无为

    青年同学们注意,不要听了《金刚经》讲忍辱,就万事不做,自以为那是忍辱;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修菩萨道的基本精神。

    “小不忍则乱大谋”。南怀瑾先生提倡“忍”,但不提倡无为。忍是为了厚积薄发,而不是偷懒。楚庄王就是一个例子,他“三年不鸣”却“一鸣惊人”。

    楚庄王的祖父是曾和晋文公争夺霸主地位的楚成王。城濮之战败于晋国后,楚成王为太子商臣生性残忍,于是想改立王子职为太子。商臣知道这件事后,便先下手为强,率领宫廷卫队冲进成王的宫殿,催逼成王自杀,自己即位为楚穆王。

    楚穆王在位12年,死后由其子侣即位,号楚庄王。在楚庄王继承王位之前,楚国已经历长达12年的混战。即位时,楚庄王即位时还很年轻,群臣期待着新王能励精图治,而楚庄王却连即位之初的“三把火”都没放,而是舍弃国政,一味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去云梦等大泽游猎;有时在宫中饮酒观舞,浑浑噩噩,不分昼夜的纵情声乐。

    国事堆压如山,大臣们急得每每进宫汇报,他总是不耐烦地回绝,任凭大臣们自己处理。这样,上上下下的臣子都知道新君昏匮了。

    许多正直的大臣刀如焚,他们不忍看到千秋基业毁于一旦。许多人都进宫去劝谏,可楚庄王不仅不听劝谏,反觉劝谏妨碍了他的兴趣,便发了一道命令:谁再来进谏,杀无赦。

    此令一出,再无大臣敢于劝谏。三年过去了,朝中的政事乱成一团,但楚庄王仍无悔改之意。在这期间,他的老师斗克和公子燮趁机掌握了权力。斗克对秦、楚结盟有功,由于楚成王没给他足够的赏赐,就心怀怨愤;公子燮要求当令尹,但未能实现,心中也愤愤不平,于是,俩人便串通作乱。他俩派子孔、潘崇外出征讨。待子孔、潘崇外出后,便把二人的家财分掉,并派人刺杀二人。刺杀未成功,子孔、潘崇就班师回国来杀斗克和公子燮。斗克和公子燮竟挟持庄王逃跑。一直到庐地,当地守将杀掉了斗克和公子燮,庄王才得以回到国都。

    接说,,经历了这样的混乱,楚庄王应该有所警醒,但他仍不悔改。

    大夫伍参忧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他决定冒死讲谏。来到宫殿,只见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姬妾,右手搂着越国的美女,案前陈列美酒珍馐,正观赏着轻歌曼舞,一派纸醉金迷。

    庄王看到伍参进来,厉声质问:“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吗?是不是嫌活得长了?”

    伍参不慌不忙道:“臣不是来讲谏的,只是有一个谜语,猜了许久也猜不出来,想让智慧的大王帮忙猜一猜,也好给大王助兴。”

    庄王这才敛去怒容,说:“那你就说来听听。”

    伍参说:“高山上有只奇怪的鸟,身披着鲜艳的五彩,美丽而又荣耀,只是一停三年,三年不飞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

    庄王眼中一亮,他略思考一番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非凡鸟,凡人莫知。”

    伍参听后十分欢喜,知道庄王心中有数,便趁机说:“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一猜就中,只是此鸟不飞不鸣,恐怕猎人会射暗箭。”庄王听后身子一震,随即就叫伍参下去。

    伍参回去后告诉大夫苏,认为庄王不久即可觉悟。

    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后,楚庄王仍一如既往,不仅没有改过,还变本加厉。苏从见状,觉得不能再忍耐了,就闯进宫去对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即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

    庄王一听,暴跳如雷,他抽出长剑指着苏从说:“你是个什么东西,竟敢辱骂我,你难道不知道自己死期将至吗?”

    苏从正色说:“我死了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大王却落个暴君之名。如果我能用死使大王振作起来,能使楚国强盛,微臣心甘情愿!”说完,面不改色,等待庄王处死。

    听到此,庄王激动地扔下长剑,走下台阶抱住苏从说:“苏大夫,您正是我多年寻觅的社稷栋梁之臣!”

    说完,庄王立刻斥退那些歌舞姬,拉着苏从的手畅谈起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竟然废寝忘食。

    苏从惊异地发现,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朝中大事及诸侯国的情势都了如指掌,并对各种情况想好了对策。

    第二天,庄王在即位三年后第一次召集百官开会,提拔了苏从、伍参等贤能的大臣,杀了一大批奸妄小人并颁布一系列法令,楚国渐渐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昌盛。

    楚庄王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更深知“韬光养晦”的谋略。历史上这样的名君贤臣数不可数,越王勾践为了东山再起连吴王夫差的大便都尝,司马懿蜇伏多年,为的就是日后大权在握。王莽缩起尾巴做人,谋的却是刘家的大汉天下。忍耐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绝佳战术。如果不能马上掌握那就暂时收手。但是,如果时机到来,一样要行动起来,切莫因为懒惰和贪图享乐而错失了良机。倘若庄王只知隐忍,不知暴发,那还有楚国的鼎盛吗?

    7.法忍是六度的中心

    切断一切万缘叫做法忍。有时我们剑是拉不开啊!有时候又只拉一半;有时候剑拉出来了,看看剑却愣住了。不要说斩啦,扯都扯不断,那个剑早就钝了。所以说,法忍也就是六度的中心,忍辱的意见。

    在南怀瑾先生看来,佛家提倡的法忍与世俗的忍辱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那就是佛家的忍比佮世的忍更彻底,俗人已经忍无可忍,出家人还要继续忍。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忽有一个婆罗门愤怒地冲进精舍来。因为他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这里来,故使他大发怒火。

    佛陀默默地听着他的无理谩骂,等他安静下来后,向他说道:“婆罗门呀!你的家偶尔也有访客吧!”

    “当然有,何必问此!”

    “婆罗门呀,那个时候,偶尔你也会款待客人吧?”

    “那是当然的啊。”

    “婆罗门呀,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要是他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再归于我!”

    佛陀盯着他看了一会儿,然后说道:“婆罗门呀,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无理谩骂,那是归于你的!婆罗门呀,如果我被谩骂,而再以恶语相向时,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菜肴!”

    佛陀于是随口说出这样的偈:

    “对忿怒的人,以牙还牙,是一件不应该的事。面对忿怒的人,不为所动,将可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忿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能胜于自己,也能胜于他人。”

    后来,这个婆罗门就在佛陀门下出家,不久成为阿罗汉。

    关于佛陀忍辱的故事还有这样一个:

    有一次,有一个人去侮辱佛陀,——他朝佛陀的脸上吐了一口唾沫。

    佛陀擦了擦脸,然后问他:“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好像他说过什么似的。

    这个人糊涂了,因为他从来没有料到会有这种回答,他走了。可他整夜不能人睡,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做了件绝对错误的事,觉得有罪恶感。

    第二天早上,他来了,跪在佛陀脚下说:“饶恕我吧!”

    佛陀说:“现在谁来饶恕你?你对着吐唾沫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了,吐唾沫的那个人也不在了——所以,谁将饶恕谁?忘了它吧,现在,什么事都无法做了,一切都已经结束了!因为没有人了,昨天的两个人都已经死了,还能做什么呢?今天你是一个崭新的人,我也是一个崭新的人。”

    佛家说:“难忍能忍,难行能行”。

    月船禅师是一位绘画高手,他的画惟妙惟肖,却贵得出奇。同时,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要先收钱再作画。有一天,一个女子找月船禅师作画。

    月船禅师问:“你能付多少钱?”

    女子回答:“你要多少就付多少,但要在我家当众作画。”

    月船禅师答应了,如约而去。

    那女子正在家中宴请宾客。月船禅师当众画完画之后,拿了酬劳正想离开。那女子却对宾客说道:“这位画家只知道要钱,画虽好,其中却透露着金钱的污秽,这种画是不宜挂在客厅里的,它只配用来装饰我的裙子。”说着便将自己的外裙脱下,当众要月船禅师在上面作画。

    月船禅师仍不动声色,问道:“你能付多少钱?”

    女子答道:“随便你要。”

    月船禅师又要了一个高价,然后平心静气地在那女子的裙子上作画,画完之后又若无其事地离去。

    众人提说此事都非常纳闷:“月船禅师衣食无忧,为什么如此看重金钱?只要给钱,好像受任何侮辱都无所谓,真是不可思议!”

    多年后,大家才知道原因。原来,月船禅师禅居之地常发生灾荒,那些有钱的富人不肯出钱赈灾,因此他准备建造一座粮仓,以备不时之需。除此之外,月船禅师还想完成师父的遗愿——建造一座寺院。他又不愿一味地等待他人的布施,只好以作画筹集资金。心愿完成之后,他便退隐山林,不再作画。

    人生在世,总得有点追求。无论身处多深的苦难中,只要找到生存的意义,找到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树立自己的理想,再大的困难也无法将人击倒。西方心理学家弗兰克的经历足以证明这一点。

    二战时期,弗兰克被关押到纳粹集中营。当时,在纳粹集中营,每个人全身上下的毛发都被剃光,只剩下一个编号,每天的食物就是一片粗面包和难得的一碗汤,却必须在天寒地冻中不停地工作,否则就会被鞭笞,甚至送到毒气室烧死。在那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曾有过自杀的意图,但当他们了解“生命对他仍有指望,未来仍有某件事等待他去完成”之后,都打消这种念头,默默地继续忍受那非人的生活。而对很多人来说,“某件事”就是指他亲爱的儿子仍在远方等待他生还的消息;他正在撰写一部尚未完竣的书籍;他要亲手挽着女儿走上红毯……这些事都是别人无法取代的。一个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无可取代,就会产生惊人的毅力,忍住“任何”煎熬,千方百计使自己活下去,因为他了解自己“为何”而活。

    无疑地,故事中的月船禅师,明确地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作画,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意义,因而,即使那位请他作画的女子当众侮辱他,他依然不为所动,只是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也许这是因为月船禅师的修养极好,有涵养的他能够容忍他人对自己的侮辱;也许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有意义,因而不在意别人的侮辱,一心一意只为了实现理想。

    8.姿婆世界难堪忍

    所以,这个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难堪忍,没有一样事情是圆满的,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众生堪忍,受得了;所以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了生命,因为生命会折寿。如果忍一时之气,不仅利人,而且利己。

    古时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

    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

    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气也没有办法。”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看了很久后,顿时领悟,向高僧道谢后离去。

    很多悲剧都是由于一时冲动和鲁莽造成的,如果我们在遇事时保持冷静,有些事忍一忍,然后再做决定,那么很多悲剧都可以避免。

    从前,有个愚人,他一直很穷,可是他的运气还不错。在一次下雨的时候,有一堵围墙被雨冲倒了,他居然从倒了的墙里挖出了一坛金子,因此他一夜暴富。可是他依然很笨,他也知道自己的缺点,于是就向一位禅师诉苦,希望禅师能指点迷津。

    禅师告诉他说:“你有钱,别人有智慧,你为什么不用你的钱去买别人的智慧呢?”

    于是这个愚人就来到了城里,见到一个僧人,就问道:“你能把你的智慧卖给我吗?”

    僧人答道:“我的智慧很贵,一句话1000两银子。”

    那个愚人说:“只要能买到智慧,多少钱我都愿意出!”

    于是那个僧人对他说道:“遇到困难不要急着处理,向前走三步,然后再向后退三步,往返三次,你就能得到智慧了。”

    “智慧这么简单吗?”那人听了将信将疑,生怕僧人骗他的钱。

    僧人从他的眼中看出他的心思了,于是对他说:“你先回去吧,如果觉得我的智慧不值这些钱,那你就不要来了,如果觉得值,就回来给我送钱来!”

    当夜回家,在昏暗中,他发现妻子居然和另外一个人睡在炕上,顿时怒从心生,拿起菜刀准备将那个人杀掉。突然,他想到白天买来的智慧,于是前进三步,后退三步,各三次,正走着呢,那个与妻同眠者惊醒过来,问道:“儿啊,你在干什么呢?深更半夜的!”

    愚人听出是自己的母亲,心里暗惊:若不是白天我买来的智慧,今天就错杀母亲了!

    第二天,他早早地就给那个僧人送银子去了。

    能忍者能成大业。越王勾践,为了复国报仇,他屈膝为奴;尝人粪便,更是卧薪尝胆。

    周敬王二十七年,越国败于吴国,吴王夫差同意了越国的求和。但提出要越王勾践夫妻去吴国做人质。勾践没有“玉碎”,他选择了“瓦全”,因为青山在,一切生灵就有再次生息繁衍的可能。

    到了吴国以后,勾践将带来的金银珠宝全部送给了夫差和吴国的大臣,然后住低矮的石屋,吃糠皮和野菜,穿着连身体都遮不住的粗布衣裳,每天像奴隶一样,勤勤恳恳地打柴、洗衣、养猪,且毫无怨言。

    当时,每过一段时间,吴王夫差都要亲自巡视一番,每次看到勾践,他都勤勤恳恳地劳作,也就不再有所顾忌,认为困苦和劳作,已经将勾践折磨得麻木了,不值得提防。

    不仅如此,他还不断贿赂吴国太宰伯韵。伯韵为了私利,就不断在夫差面前替勾践说好话。同时,勾践还找来美女西施进献给吴王。吴渐渐对勾践心生好感。三年后,决定放勾践回国。

    夫差要放勾践回国的消息,被伍子胥知道了。伍子胥急忙来见夫差,说:“以前的事情您听说过吧,夏桀抓住了商汤,没有杀他,纣王抓住了周文王,也没有杀他,结果放虎归山,贻害无穷,最后都被自己所囚禁过的人灭掉。如今大王不但不将勾践杀掉,反而要放了他,岂非又要重蹈夏桀、商汤的覆辙?”夫差听到之后,心中不安,就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

    夫差生病。伯韶奏请夫差,获得准许后,带着勾践来到了夫差的病榻前。勾践一见到夫差,就赶紧伏地而跪,说:“听说大王病了,心中万分着急,特意奏请前来探望。大王对我恩宠有加,我略懂一些医术,可以为大王诊断病情,希望能得到大王的允许,也可借此表我的效忠之心。”这时,正赶上夫差人厕。勾践等人都退到屋外,再次回到屋内时,勾践拿起夫差的粪便,就放进嘴里仔细品味。品尝后,勾践热泪盈眶地伏地称贺:“大王的病就要痊愈了。我刚才尝出大王的粪便是苦味,这预示你的病情要好转了。”

    夫差看见自己的粪便,被勾践像宝贝一样捧在怀里品尝,他心中无比感动。

    夫差的病好后,便大摆宴席,为勾践饯行。伍子胥又一次进谏,说:“勾践做这些卑贱顺服的事情,是为了日后东山再起。卑微中隐匿着诡计,大王千万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否则的话,必将酿下大祸。”夫差哪里听得进去,他斥责伍子胥说:“我生病的时候,众臣中并没有谁像勾践那样对待我,对于这种忠心我看得很清楚,你不必再说了。”伍子胥心中叫苦不已,却又莫不奈何。

    “三千越甲再吞吴。”勾践忍常人不能忍,行常人不能行。他与民同吃,与民同住。终于攻克吴国,不仅报了三年受辱之仇,而且学成了一代霸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