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世界史-黎明前的黑夜——中世纪早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世纪早期,在统治者的压迫下,人们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残酷的制度摧残着人们的身体,强大的宗教力量桎梏着人们的心灵。统治者打着各种旗号,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灭绝人性的战争。

    跟着感觉走——日耳曼人的迁徙

    原来住在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地带的日耳曼人是一个由若干部落组成的古老欧洲民族,其中较重要的是法兰克人、伦巴德人、汪达尔人、西哥特人和东哥特人。

    日耳曼人的居住地南临罗马帝国,东邻阿兰,多瑙河和莱茵河也就成为他们和罗马的分界线。在罗马帝国衰落的那段时间,部分日耳曼人迁入了罗马境内,主要做雇佣兵或者手工工人,还有的是在庄园劳动。日耳曼各部和罗马打过很多零星的小战争,互有输赢。4世纪末,匈奴人入侵日耳曼人的领地迫使日耳曼人如潮水般涌向罗马帝国境内,并形成了一场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运动,持续了两百多年,波及了大半个欧洲以及北非广大地区,在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上耸立起了很多日耳曼民族的国家,重新编写了西欧历史的篇章。

    哥特人是日耳曼人中最强的。哥特人又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哥特人集中在多瑙河下游,而东哥特人则分布在顿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大迁徙的开路先锋是西哥特人,迁徙于4世纪下半叶才开始,后来还得到了罗马皇帝瓦伦斯的允许,渡过多瑙河进入帝国的色雷斯避难。由于罗马官员的肆意役使和侮辱,最终迫使日耳曼人奋起反抗。公元378年,进行镇压的罗马军队在君士坦丁堡附近的阿德里亚堡被西哥特人打败,允许迁徙的皇帝瓦伦斯本人也被打死。公元396年,西哥特王阿拉里克攻陷雅典,并进行大规模的掠夺。公元401年,西哥特人又攻陷意大利,并洗劫圣城罗马城。随后占领了高卢南部阿基坦地区,建立了以图卢兹为首都的西哥特王国。

    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后,他们的兄弟部落东哥特人也强行冲入罗马帝国境内。

    公元476年,罗马雇佣军将领奥多亚克(日耳曼人出身)在帕维亚发动了兵变,废黜了西罗马最后一位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并建立了奥多亚克王国,西罗马帝国就此灭亡。前车之鉴,东罗马帝国皇帝为防止东哥特人的进攻,便唆使东哥特将领狄奥多里克对抗奥多亚克。

    公元489年,狄奥多里克率兵进攻意大利,经过三年激战,几乎吞占了整个意大利。

    493年,狄奥多里克设计杀死了奥多亚克,建起东哥特王国,定都拉文那。

    公元406年,罗马帝国在莱茵河边界撤除守军后,汪达尔人与苏维汇人和萨尔马特部落的阿兰人等联合起来,越过莱茵河涌入高卢地区。一路烧杀劫掠,于公元409年越过比利牛斯山,成为西班牙半岛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的新主人。罗马无力阻止,眼睁睁地看着这伙强盗在自己的地盘上肆虐,却又不得不承认他们为“同盟者”,是驻守西班牙。尽管如此,西班牙这块土地仍未得到平静,时隔不久,来自北方的西哥特人又夺取了西班牙大部分地区,迫使汪达尔人退守到半岛南端和西北一隅。

    公元429年,汪达尔军政首领该萨里克审时度势,率领8万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向北非进发,在公元439年建立了以迦太基为首都的汪达尔王国。迦太基的陷落切断了西罗马在非洲的财政来源,这个打击对西罗马来说是非常沉重的。到了442年,罗马无奈之下承认了汪达尔王国对北非大部分地区的统治。公元455年,该萨里克趁罗马四处混乱无暇东顾之机,一举攻陷罗马城,纵兵焚掠两星期(6月2日-16日)。此次行动使罗马古文物遭到严重的破坏,“汪达尔主义”也由毁灭文化而得名。到了公元461年后,汪达尔人仍不断侵袭西西里和意大利,使罗马防不胜防。

    公元5世纪初,西哥特人与勃艮第人将高卢占领。勃艮第人建立了以里昂为首都的勃艮第王国。到了公元534年,勃艮第王国又被法兰克王国吞并,不过它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却得以保留下来。

    在北方,以法兰克人最为强大。公元3世纪中叶到6世纪,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逐步占领了卢瓦尔河以北高卢的大部分地区。在公元5世纪下半叶,萨利安法兰克人和利普利安法兰克人是法兰克诸部落中最强大的两支。

    公元486年,萨利安法兰克人的军事首领克洛维率兵清除了罗马在高卢的残余势力,建立起以苏瓦松为都的法兰克王国。公元496年,克洛维率三千亲兵在兰斯接受洗礼,皈依天主教。公元500年,克洛维征服了勃艮第王国,507年将接替西哥特人占领了高卢,508年东罗马皇帝授予他执政官的称号。在克洛维去世前,他领导下的法兰克已成为西欧蛮族王国中疆域最大的国家。

    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原本居住在北海之东的日德兰半岛,由于两部落语言风格相近,故合称盎格鲁-撒克逊人。他们是公元5世纪渡海来到大不列颠岛的。这里原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在日耳曼人迁徙浪潮中,罗马政府自顾不暇,拆东墙补西墙,于公元407年撤回了最后一批驻军。

    这对于盎格鲁-撒克逊人来说无异于天赐良机。

    尽管如此,征服的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逃入西部或北部山区的不列颠人,直到13世纪才被征服。盎格鲁-撒克逊人最终同当地的克尔特人以及后来的丹人、诺曼人等经过长期的磨合,建立了英格兰王朝。

    公元6世纪,原居于易北河左岸的伦巴德人移居到潘诺尼亚,并以雇佣兵身份为东罗马帝国效力。公元568年,阿尔波音率领伦巴德人入侵北意波河流域,在此定居立国,定都拉文那。公元774年,被法兰克的查理大帝所兼并。

    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破坏,但在新兴国家建立的同时,也吸纳了罗马的先进文化,加速了西欧的封建化进程。不过,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很多都是昙花一现,只有法兰克和英格兰长期保存了下来,法兰克后来还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

    血染的风采——法兰克成立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了,罗马城留给后人的是一片废墟。在这片废墟上,日耳曼人慢慢地强大起来,并建立起很多国家,法兰克就是其中最强大的一个。

    法兰克人从3世纪就开始了频繁的掠夺活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人分成了“河滨法兰克人”(活动在莱茵河中部)和“海滨法兰克人”(居住在莱茵河三角洲一带)。很多年过去了,也没有人将居住在两地的法兰克人统一起来。直到公元486年,莱茵河三角洲年仅21岁的克洛维继承了王位,成为“海滨法兰克人”的新领袖。克洛维胸怀大志,发誓要完成统一法兰克的大业。继位当年,克洛维就向残留在高卢北部的罗马部队发起进攻,他在苏瓦松击败了罗马军队,取得胜利的克洛维,趁热打铁把军队开到了卢瓦尔河与塞纳河流域,并抢占了两河之间的大片土地。

    虽然克洛维年轻有为,但仍有些人认为跟着一个年轻人是看不到自己民族命运的。恰恰这时,西哥特国王的长子贡多巴德打伤他的三弟戈迪吉塞尔,还将他的两个女儿流放,克洛维很早便听人说过戈迪吉塞尔的一个女儿倾城倾国,于是就把她迎娶过来。这个女子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结婚当天,她就曾劝说克洛维受洗,但克洛维则对此嗤之以鼻。

    此后的一次败仗使克洛维改变了对基督教的态度。那是发生在公元496年,克洛维与阿勒曼人的战斗,最后是损兵折将,失败而归。克洛维在撤军的途中再三思忖,下定决心皈依基督教。就这样,一直被认为是外来入侵者的法兰克人因为皈依了基督教,很快就得到了罗马教会的支持。

    在基督教会的支持下,克洛维在自己民族人的心目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克洛维的岳父戈迪吉塞尔更是欣喜若狂,他派人告诉克洛维,如果他可以率部队去攻打贡多巴德,便会得到一大片土地。对于自己的岳父,克洛维当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公元500年,克洛维率军大败贡多巴德,贡多巴德最后答应分割部分土地并每年交纳大量的贡赋。

    壮大了实力,克洛维便将河滨法兰克人列入下一个目标。然而河滨法兰克国王也是有勇有谋很难对付的一个强者。克洛维想常人不可想、做常人不敢做,他首先派人找到河滨法兰克国王的儿子小克洛德里克,然后对其进行威逼利诱。不料,愚蠢的事情竟然发生了,小克洛德里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将大片的国土拱手让给克洛维,然而还是没有逃脱一死。克洛维就这样简单地成了河滨法兰克人的统治者,他也因此很顺利地完成了统一法兰克的大业。

    哥仨分家——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在日耳曼人的大迁徙潮流中,萨利安法兰克人的军事首领克洛维建立了法兰克王国,掀开了一个强大的墨洛温王朝(得名于克洛维的祖父墨洛温)的历史。

    墨洛温王朝时的法兰克国王是当时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占有高卢大片土地。但是最初,国内贵族拥兵自重,常常掀起内战,致使国家分裂。达戈贝尔特执政期间(公元629年-公元639年),国土得以统一,政治略显清明,局势比较稳定些。而在他之后的12位国王则懒散成性,不思政事,被史家称为“懒王”,王权都掌握在宫相之手。

    最初宫相只不过是王宫的管家,无非就是国王的仆人。由于其地位显要,逐渐执掌机要,不仅掌控着内政,还身兼国家军队的最高首领。公元678年,宫相赫里斯塔尔·丕平消灭其他劲敌,成为唯一的宫相。公元715年,丕平的儿子查理·马特继任宫相,拥立墨洛温家族的克罗泰尔四世作为他的傀儡,自己掌握实权,他还有一个奥斯特拉西亚公爵的身份。克罗泰尔四世执政以后,他率军击溃了阿拉伯人和萨克森的入侵,使自己的威望进一步提高。查理·马特又积极推行改革,实施采邑制度,改变了原有的无条件土地封授制度,领受国家爵位和封地的大小领主都必须向自己效忠并服兵役,而且所得的土地不得世袭,只能供本人享用。子孙必须重新履行受封仪式,再次确认效忠关系后才能继承。这一改革表面上增强了法兰克的军事力量,而实际上却加速了洛林王朝取代墨洛温王朝的进程。

    公元742年,查理·马特之子矮子丕平继任宫相。为了发展自身力量,丕平不断扩大采邑分封缺席,却取消征用教会土地,这样做是为了讨好教会,因为当时的基督教势力很庞大。公元751年,矮子丕平在苏瓦松贵族会议上得到教皇的支持,废黜墨洛温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取而代之成为新的法兰克国王(公元751年-公元768年在位),从此开始了加洛林王朝的统治。为了回报教皇的帮忙,丕平曾经两度出兵攻打威胁教皇的伦巴德人,并把抢来的大片土地献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这不仅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也加固了洛林王朝的地位。

    矮子丕平死后,加洛林王朝的第二代君主查理(公元768年-公元814年在位),即查理大帝,掌权后率领军队四处征伐,建立了一个十分庞大的法兰克帝国。

    公元774年,查理击败巴德人,控制了意大利北部,随后翻越比利牛斯山,在厄布罗河以东地区建立起“西班牙边区”。查理又出兵巴伐利亚,把多瑙河上游地区纳入自己王国的版图,并继续向阿瓦尔汗国进攻,并在多瑙河中游建立起“东方马克”,该地区就是现在的奥地利。查理也是一位好战分子,他一生所进行的历时最久、最激烈的征服战争是萨克森战争。33年间,查理先后发动18次大规模进攻,最终才确立了莱茵河下游至易北河之间的广大地区的统治地位。在查理的不断扩张下,法兰克疆域北达北海,东到易北河、多瑙河,南至厄布罗河,南部包括意大利半岛北部与中部,其疆域幅员可与昔日的罗马帝国媲美。公元799年,罗马教皇立奥三世被罗马贵族所逐,向查理求援。为了回报旧恩,查理率大军进兵罗马,帮助教皇恢复了权位。公元800年圣诞节,立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加冕,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

    从此西方史书称查理为“查理曼”(查理大帝之意),把法兰克王国称为“查理帝国”或者“加洛林帝国”。

    为了统治好版图辽阔的法兰克帝国,查理曼实施了伯爵领地和巡按使团制度:以阿亨为帝都,将天下划分为98个区,每行政区都设伯爵一人;在几个伯爵区之上设立公爵,专理军务。另外,他还派遣巡按使分赴各区,代表皇帝巡视监督地方伯爵,相当于巡察御史。在中央,设立由廷臣组成辅助查理处理日常政务的枢密会议,并且每年召开一次由公爵、伯爵、主教、修道院长参加的贵族大会,用来确定军国大计。查理曼非常器重教士,重用一批颇通文墨的教士,有时令其起草敕令文书,参与中枢机要;或命其担任外交使臣,出访各国;还会派其出任监察官,巡视地方。

    查理曼对文化教育是非常关注的。他甚至带头读书学习,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以此来改变日耳曼人文化落后的局面,有时还会经常邀请各国的饱学之士来宫中设帐讲学,其中有《伦巴德人史》一书作者保罗,编写文法、修辞等书的盎格鲁-撒克逊人阿尔琴和为查理大帝作传的艾因哈德。他下令搜集古典文献和早期基督教文献,让人加以誊抄,书法上追求艺术,字迹秀美,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加洛林楷书。在查理曼的积极倡导下,许多教会和修道院学校建立起来。修道院设立了图书馆,收藏教父作品及中世纪早期的史学著作,甚至还包括一些古典时代的作品。

    查理曼还兴办了许多主教学校,甚至强令贵族子弟入学读书,目的在于培养传播基督教和管理国家的人才。查理曼还搜罗了欧洲最好的建筑师、雕刻家、工匠模拟拜占庭风格建造修道院和教堂,卢瓦雷的日尔米尼·雷·普雷教堂便是此时代的代表作。查理大帝所做的一切令一度文化暗淡的西欧又重现辉煌。

    查理曼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开创了君主为欧洲倡导学问的良好风尚,甚至对后来的欧洲君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查理曼的文化建树千古流芳,但是他辛辛苦苦建立的庞大帝国却在他死后不久就被他的孙子分成了3个国家。

    查理曼于公元814年去世,其子路易即位(公元814年-公元840年在位),这是一个醉心宗教而疏于政事的皇帝。公元817年,路易死后,长子罗退耳即位,但他的两个弟弟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不同意,便起兵反抗,三兄弟之间爆发了内战。

    公元841年,他们在奥塞尔附近的丰特内展开大战,最终未分胜负。公元843年,三兄弟缔结《凡尔登条约》,条约规定:罗退耳保留皇帝头衔,并兼意大利国主,领有意大利半岛中、北部及东、西法兰克之间狭长的洛林地区;日耳曼路易为东法兰克王,拥有莱茵河右岸和巴伐利亚地区,其地域大致在现德国西部地区;光头查理为西法兰克王,领有大体在今法国境内的地区。

    公元870年,另外两个兄弟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又签订《墨尔森条约》,此条约就是为了瓜分在他们中间的洛林地带。《凡尔登条约》使三兄弟把强大的帝国分为了3个国家,即日后的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

    罗马遗脉——拜占庭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因其都城地处古希腊商业殖民城市拜占庭的旧址上,所以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而西罗马帝国急剧败落,被蚕食后走向灭亡,许多新的欧洲国家就在其废墟上建立起来。

    拜占庭帝国的版图还是相当广阔的,它包括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亚洲的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以及非洲的埃及等地,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拜占庭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经济比较发达,社会环境和西罗马帝国相比也较为安定,保持了国家体制的完整性,并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频繁的对外战争加速了拜占庭的封建化。公元6世纪初,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与拜占庭抗衡,从而导致其不断扩张。查士丁尼当政时期(公元527年-公元565年),拜占庭疯狂向西扩张,动辄举兵西进。公元533年,拜占庭帝国的进攻铁蹄踏入汪达尔王国。公元535年,率兵转向意大利,进攻东哥特王国,由于东哥特人民的强烈抵抗,致使这场战争持续了20年,拜占庭最后才将东哥特王国消灭,但自己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惨重的。就在东哥特的战事还没有结束时,查士丁尼又派出大军踏上远征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的征程,但很快就将西班牙东南部以及撒丁岛、科西嘉岛和巴利阿里群岛占领。到此,查士丁尼的西征计划才算结束。

    公元610年,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希拉克略王朝逐渐将其从前用在局部地区的军区制在整个帝国推行起来。帝国把土地作为军饷,按照军种和级别分发给各级官兵,士兵定居在其部队驻守的附近,没有事情时经营田产,用土地经营所得武装自己。军区制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整套军事化体制,本国公民就是军队的稳定来源。

    实行军区制,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拜占庭国家因此拥有了充足而稳定的兵源。其次,在战争连年和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这种制度为小农的复兴创造了条件。军区制的成功推行,逐渐稳定了拜占庭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的疆域,同时也使那些进入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臣服,并最终也成为了拜占庭的臣民。军区制的推行为拜占庭此后数百年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拜占庭借助军事力量击败了波斯人,打垮了阿瓦尔人,并将阿拉伯人的扩张势头组织在小亚细亚和东地中海一带。

    另外,军区制的推行也为拜占庭封建化开辟了道路。由于各种原因,各军区的将军和中央政府的一些高级官职,都逐渐变成世袭,慢慢便形成了军事贵族阶层。将军们手中握有对农民的管理、征税权和调动大权,很容易将农民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军事贵族的兴起对小农阶层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到了公元11世纪末,小农几乎就不复存在。科穆宁王朝(1081年-1185年)时期,军区制被监领地制所取代,按这种新规定,自由农民就成了依附农,拜占庭的封建化至此宣告完成。

    封建化的完成,更加强了拜占庭的国力,但有利必有弊,长此以往,致使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最终却导致了帝国力量的削弱。12世纪晚期,拜占庭人已无力抵抗塞尔柱突厥人入侵,最后只好向罗马教皇求救,一场长达近两百年的西方封建主对东方的掠夺战争由此引发了。这场漫无天日的浩劫,使得拜占庭帝国元气大伤,土地逐渐减少,最后也只能偏安于君士坦丁堡,强悍千年的拜占庭帝国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延续了千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国的对外影响也很大,尤其是对东正教的传播。通过侵略攻占的方式,拜占庭将其政治模式和文化传播给了东欧的斯拉夫人。所以有人说:“拜占庭对东方的斯拉夫世界来说,犹如罗马对西方的日耳曼世界一般。”

    现在人家说了算——诺曼底公爵执政英国

    1世纪时,英国还正处于封建化的激荡风云中,一些地主趁机掠夺了农民的大量田地,农民由此被转为农奴。吞并大量土地的地主有了巨额财富后,开始在政治上谋取席位,大规模的封建庄园犹如雨后春笋,阶级矛盾演化加剧。

    1042年,爱德华坐上了英格兰王位宝座,并任命一批诺曼人在朝廷和教会中担任要职,想借此和贵族势力相抗衡。1066年,爱德华去世了,但他没有子嗣,因此很多贵族们便都出面推选哥德温家族的威塞克斯伯爵哈罗德继位。哈罗德刚即位就遭到了两个人的强烈不满:一个反对者就是诺曼底的公爵威廉,另一个是哈罗德的兄弟陶斯提格,他得到了挪威国王的支持。

    1063年,威廉征服了缅因,后来又控制了布列塔尼,威廉身为诺曼底公国的第七位公爵,并将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南岸一线攥在自己手中,这些都成为他争夺王位的筹码。他首先下令伐木造船,大批招募水手,并招揽了很多骑士,为了加大胜算的机会,威廉还想方设法地取得了教皇、法德以及丹麦王储的支持。

    哈罗德得知威廉前来夺取王位,背水一战,他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舰队,还把很多农民都招来充当士兵。一切准备就绪的哈罗德就等威廉来犯,但守株待兔了很久,也没见到威廉的人影。哈罗德手下的士兵都说威廉不过是说说而已,不会真的爆发战争,很快军队的士气就涣散了。

    哈罗德怎能知道,威廉随时都可以出兵,正愁没有合适的机会呢。威廉一直在等待顺风,因为风可以让他的舰队渡过英吉利海峡变得更顺利。

    1066年9月,机会姗姗而来,威廉借助一股强烈的海风率领舰队穿过英吉利海峡,抓住战机,大军直奔对面的英格兰。9月28日,威廉的军队在伯文西顺利登陆。为了引哈罗德前来应战,威廉下令军队在伯文西周围大肆烧杀抢掠。此招果然奏效了,哈罗德很快闻讯而出。10月14日,双方在哈斯丁激战了一天一夜,最后哈罗德的军队伤亡惨重,哈罗德本人也在沙场上阵亡,哈罗德一死,群龙无首,残余军队被威廉打得四散奔逃,威廉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威廉一鼓作气,率军一举攻下了伦敦,于当年12月25日加冕英国皇帝。诺曼底王朝从此开始了对英格兰的统治。

    “借刀杀人”这招毒——诺曼底之战

    征服英国后,诺曼底公国的威廉称为威廉一世。虽然称帝了,但威廉仍然拥有诺曼底公国的领地,因此诺曼底地区就意味着成了英国的领土,从此不再受到法国的管辖。法国国王试图要回,但十分困难。

    卡佩家族自从公元987年统治法兰西之后,日子一直不好过。国王手中掌握的权力非常有限,王室的领地仅限于巴黎和奥尔良两大城市,其他都在封建主手里。

    尽管如此,法国国王还是拥有相当大的优势,必定是全国的军事首领,全国的封建主还得向他行君臣之礼,并承认自己的土地是国王恩赐的。另外,每一任国王均被视为超自然力量的化身,因为即位时都由主教涂饰圣油,卡佩王朝的历代君主正是利用这样的方式扩张王室领地的。

    威廉的根据地——诺曼底距离巴黎仅仅十余千米,法国国王对此很顾虑,所以想尽快削弱诺曼底的势力,并将它吞并。为了实施这样的打算,法国国王鼓励威廉一世的长子罗伯特向威廉提出要求,继任诺曼底公爵之位。继位心切的罗伯特,在法国国王的极力怂恿下,最后竟然与父亲威廉在战场上刀兵相见,罗伯特根本不顾父子之间的亲情,差一点用长矛将威廉刺死,父子二人从此反目成仇。

    威廉于1087年在英国去世,他的另一个儿子罗浮斯继承了英国王位,称威廉二世,而长子罗伯特也获得了诺曼底公爵的头衔。这样的分治局面无疑为法国国王插手诺曼底和英国之间的事务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在法国国王的操纵下,英国国内的贵族叛乱经常发生。1100年,威廉二世在打猎时被人暗杀。随后威廉的弟弟亨利登上王位,称亨利一世。初登王位的亨利十分明白动乱的根源在于诺曼底没有控制在国王手中,他下定决心征讨罗伯特。

    1105年,亨利一世率领大军渡过英吉利海峡,一举征服了诺曼底,并将罗伯特公爵押回英国永远囚禁。1109年,亨利一世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让自己唯一的女儿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订立婚约,法国陷入腹背受敌的尴尬境地。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法国国王于同一年被迫向英国宣战,挑起了一场长达两个世纪的战争。

    给点阳光就灿烂——阿普利亚公国

    “诺曼”的本意是指北方人,诺曼人的祖先最初都居住在波罗的海、北海以及北欧的一些岛屿上。9世纪至10世纪间,正处于阶级分化和国家建立前夕的诺曼人,对当地一些新兴国家政权很厌恶,许多人便成群结队地向外进犯,其中的一支于公元841年进入法国西海岸,最后还威逼法国皇帝将其占领的土地分给他们作为封地,随后他们在封地上建立了诺曼底公国。

    11世纪初,法国诺曼底公国的部分诺曼人,前往意大利著名的圣地加尔诺山的圣迈克尔朝圣,此后,他们一不小心便陷入意大利南部各派政治势力斗争的旋涡之中。当时的意大利南部混乱不堪,东罗马帝国统治着卡拉布里亚和阿普利亚,阿拉伯人控制了西西里地区,伦巴德贵族掌握着加埃塔、那不勒斯和本尼凡托、卡普亚以及萨勒塔等城市,这些人为了各自的利益各不相让,斗争很激烈。

    意大利南部的贵族梅洛是强烈反对东罗马帝国的人物,看见诺曼人的到来让他有了想法。梅洛想要借助诺曼人的力量摆脱东罗马帝国的统治,他便费尽心思利诱诺曼人到意大利南部冒险。前来朝圣的诺曼人由于受到梅洛的怂恿,回到诺曼底公国后,便行动起来,开始招兵买马,然后打着朝圣的旗号翻越了阿尔卑斯山,卷入意大利南部的政治斗争。

    但是情况并非想象中的那样顺利,1018年,这支前来冒险的队伍在巴里就被东罗马帝国收拾了一顿。两年后,引诱并支持他们来此地的梅洛也死了,诺曼人只好开始流浪生活,并靠掠夺为生。意大利南部的贵族们争相利用这支好战的队伍,想在内战中称雄称王。贵族们认为,适当给诺曼人些好处是非常必要的。1029年,诺曼人很幸运,从那不勒斯公爵手中得到了一块富饶的土地阿韦尔萨,并可永久居住。诺曼人尝到土地的甜头后,越来越多的忍受不了诺曼底公国封建主的盘剥的诺曼人也大批大批地来到阿韦尔萨,于是,这里很快就成了诺曼人新的侨居地。

    1095年,罗伯特·吉斯卡尔作为这批冒险者中的佼佼者,率领众人夺取了东罗马帝国掌控下的阿普利亚和卡拉布里亚,一发不可收拾,他们很快就将东罗马帝国的势力排挤出局。之后,罗伯特又胁迫教皇尼古拉二世承认他为阿普利亚和卡拉布里亚公爵,为了得到教皇的支持,罗伯特还向教皇许诺,他可以从阿拉伯人和东罗马帝国手中抢夺土地,然后全部交给教皇管辖。

    教皇出于贪心最终答应了罗伯特的恳求,罗伯特也很快在意大利南部建立了强大的阿普利亚公国。

    1071年,东罗马帝国坚守了4年的巴比伦城被罗伯特率领的诺曼人攻破。从此,东罗马帝国失去了在意大利南部的最后一个立脚点,诺曼人从此成了这片土地上的真正统治者。

    抢到了又怎样——十字军东征

    众所周知,耶路撒冷是闻名世界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诞生地,因此也是最著名的宗教圣地。所罗门王曾经在耶路撒冷建造了圣殿,所有犹太人都把耶路撒冷看做是“流着奶和蜜的地方”;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也是在耶路撒冷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此地自然成了基督教徒心目中的朝拜圣地;伊斯兰教徒也把这里作为心灵中的圣土。于是,这片充满了各种神秘色彩的地方便成了各个教派的你争我夺的宝地。

    为了夺取这片肥沃的土地,古罗马人和古巴比伦人,都曾在耶路撒冷留下了自己的脚印。到了11世纪,西欧渐渐强盛,城市不断壮大,商业和贸易也得到长足发展,封建贵族对各种商品包括东方商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仅靠那点本土的剥夺是不能满足的。此外,当时的西欧都是实行长子继承制,即是由长子来继承封建领地,其余的儿子只能作为骑士,而他们的日常开销一般都是靠服兵役和掠夺过往的商旅获得。因而封建主们都渴望向外扩张掠夺财富,富饶的地中海各国便成为人们掠夺的首选目标。因此,那些大封建主便和罗马教廷联手,打着“拯救圣地”的旗号,号召人们东征,去夺回伊斯兰教掌控下的耶路撒冷。因为在每个东征战士的衣服上都缝上十字,所以这支军队就被称为“十字军”。

    十字军东征表面上是一场宗教之间的争夺,而实际上却是社会和经济因素引发的战争。在当时的西欧,最大的封建领主一般都是基督教徒,如果教皇利用他们发动战争,便可从中渔利,不仅可以争夺封建霸权,还可以凌驾于西欧各国君主之上,甚至还有希望重新建立统一的基督教世界,顺便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伊斯兰教区域。

    十字军东征的主要支柱就是骑士和城市商人,威尼斯、比萨和热那亚的商人都想从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手中争夺地中海东部的贸易市场和港口。受到封建主繁重剥削的农民,也是梦想着通过东征可以摆脱封建枷锁的桎梏,过上几天舒坦日子。

    东方的情形也不容乐观,当时的塞尔柱王国与东罗马帝国的连年战争,开始由盛转衰,想要阻止西方入侵者也是很困难的。1095年11月,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勒芒召开宗教会议,参加会议的几个重要西欧国家的各个阶层达数千人。教皇进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怂恿那些封建主和骑士,还有农民们都到东方去清除异教徒,拯救圣地耶路撒冷。

    没多久,受到鼓动的各阶层人士便迅速集结起来。1096年,法国和德国的农民在骑士华尔特和僧侣彼得的领导下开始向东方进发,这批徒有其表的强盗刚到小亚细亚就遭到塞尔柱人的致命一击,最后全军覆没。

    1096年秋,法国、德国与意大利的封建主和骑士开始组织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东征,这支队伍人数众多,组织严密,装备精良,有着极强的战斗力。

    1097年春,这支十字军进入亚洲,由于东征之路遥远,缺少供给,士兵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再加上塞尔柱人不时地发动袭击,所以十字军一路虽然攻占了很多重要城市,但人员也急剧锐减,战斗力逐渐下降。

    1099年,十字军付出惨重的代价才拿下了圣城耶路撒冷,巨大的代价使他们对耶路撒冷进行了疯狂的烧杀掠抢,耶路撒冷几乎就此毁灭。这是十字军的第一次东征。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耶路撒冷争夺战

    虽然十字军第一次东征受尽挫折,但最后还是从侵略中尝到了甜头。公元1144年,塞尔柱帝国的总督马德·丁·赞吉攻占了埃德萨,罗马教廷因此想趁此机会再次发动东征。1147年,德国和法国各组织了一支七万人的大军,组织发动第二次东征。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农民根本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好处,所以参加第二次东征的人数锐减,仅仅有一千余人参加,其中则主要多为骑士阶层。

    德国皇帝康拉德三世亲自率领本国十字军,穿过匈牙利,从色雷斯进入都城君士坦丁堡。10月底,德国十字军在多里利昂附近遭遇突厥人攻击,最后惨败,康拉德三世只好率领残兵败将等待法国十字军的增援,怎料法国十字军也伤亡过半,此次东征再次以失败告终。

    1148年,路易和康拉德各自率领残余的部队与耶路撒冷王国的军队会合,三人联手围攻了大马士革,大马士革驻守的总督使用一条离间计,最后这次战争又以十字军全线溃退结局,路易和康拉德狼狈逃回国。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彻底失败了,从此以后,东征的事宜就此被搁浅。

    除了阻止东征剽悍的突厥人外,随着埃及军事长官萨拉丁·优素福·伊本·阿优布发动政变,建立阿优布王朝取代了法蒂玛王朝,埃及便成了十字军东征的一大劲敌。登基后的萨拉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十字军久攻不下的大马士革,占领了阿勤颇纳,并且还将北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纳入自己的版图,从此以后,穆斯林世界再一次强大起来。

    1187年7月,萨拉丁歼灭所有耶路撒冷守军后,又连续攻占了阿克、西顿、贝鲁特、雅法、阿斯卡伦和恺撒利亚等沿海城市,彻底斩断了耶路撒冷通往欧洲的交通线,使耶路撒冷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9月20日,萨拉丁再次以重兵围攻耶路撒冷城,圣城摇摇欲坠。10月2日,耶路撒冷彻底失守。

    耶路撒冷被萨拉丁攻占的消息引起了西欧各国极大的震惊,不久一支由英、法、德三国封建主和骑士组成的十字军启动了第三次东征。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亲自率领德国十字军,原计划吞并拜占庭。结果拜占庭与萨拉丁结盟一起对付德国十字军,1190年6月,出师不利的腓特烈一世率领三万十字军进入小亚细亚后,可笑的事情发生了,腓特烈一世不小心落水淹死在了一条小河里,德国十字军无奈之下退回到国内。

    1191年,英、法两国的十字军在各自国王的率领下抵达叙利亚,很快发起围攻阿克城的战斗,十字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于1191年7月攻破阿克城。

    但是此后,法国十字军没多久就撤军回国了,最后只有英国十字军留在东方,因此,十字军进攻耶路撒冷的计划又一次落空。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拉丁帝国

    十字军东征除了第一次胜利外,第二、三次皆以失败告终,又酝酿了一段时间,教皇英诺森三世准备发起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次的参与者主要有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贵族,而意大利的城市威尼斯则是起支配作用。

    1201年,十字军的使者抵达威尼斯后,与威尼斯的总督恩里科·丹多罗商谈运载十字军前往东方的条件。当时的威尼斯和埃及在商业上往来密切,贸易频繁,威尼斯向埃及输送大量的木材、铁以及尖端的武器,而从埃及换取大量的奴隶。鉴于这种关系,丹多罗自然不希望十字军攻打埃及,而是希望他们去攻打拜占庭,因为它是威尼斯的一个劲敌。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维持与埃及的贸易关系,丹多罗向前来游说的使者提出十分苛刻的条件,想使十字军知难而退。丹多罗答应可以提供运载十字军的船只,但要求运送一名士兵需付2马克,运送一匹马则需付4马克,如果把十字军全部运送完,算下来共需运费85000马克,最终东方的诱惑还是让使者答应了丹多罗的要求。

    1202年,十字军到达威尼斯集结,等待被运送,但是人数比预定的要多,十字军一时交纳不够原定的款项,丹多罗便以此为借口,向十字军提出最好别去攻打埃及,而是进攻信奉基督教的扎拉城(也是威尼斯的商业竞争对手),然后用掠夺扎拉城的财产和战俘补交十字军所欠的款项。

    出于无奈,十字军被迫答应了丹多罗的要求。1202年11月,十字军攻破了扎拉城,并将那里洗劫一空,将所得的财产和俘虏都交给了丹多罗。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拜占庭帝国的皇帝伊萨克二世被人民赶下台,十字军以此为借口,率兵攻打君士坦丁堡。由于拜占庭帝国以前对付诺曼人和突厥人而耗费了大量的开支,连年战争使经济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国库早已虚空,此时已经十分虚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十字军轻而易举地拿下了君士坦丁堡。

    不堪一击的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破,十字军在城中抢劫后纵火焚城,大火一直燃烧了3天3夜,所有的金银珠宝、绸缎和皮货都被十字军运回国内。

    在这次战争中,威尼斯是获利最大的,它瓜分了3/8拜占庭帝国的领土。拜占庭帝国沦陷后,十字军便在巴尔干半岛建立了拉丁帝国,但是当地不堪忍受压迫的人们很快纷纷起来反抗。1261年,没有建立多久的拉丁帝国就宣告灭亡了,拜占庭借机复国。

    各怀鬼胎——第五次东征

    十字军在巴尔干半岛建立了拉丁帝国,圣地耶路撒冷被十字军糟践得面目全非,引起了当地民众的强烈反抗,十字军在东方的根据地很快陷入危机。教会再三呼吁发动新的东征,响应的人却寥寥无几。教会为了掀起新的宗教热潮,一场残酷可笑的闹剧开始上演了,教会宣称:只有“纯洁无瑕”的儿童才能够获得神的保佑,儿童可凭借奇迹解放穆斯林手中的圣地耶路撒冷。于是,1212年,几万名童子军踏上了东征之路,可怜的孩子们根本不懂得照顾自己,很多孩子忍受不了风餐露宿而惨死于东征的途中,侥幸存活的也多被黑心的商人卖为奴隶,十字军东征再次被搁浅。

    不久,奥地利公爵波尔德六世、匈牙利国王安德鲁二世以及德国南部的几个大封建主,为了各自的利益出面支持东征。1217年,这些为谋取利益的寡头们组成十字军,从达尔马提亚港出发了。但是,十字军的暴虐行径很快遭到东方人的强烈反抗,就连支持东征的叙利亚基督教徒也不再欢迎十字军,十字军的战争损害了他们的商业利益,而他们更愿意与当地的穆斯林进行平等交易,和平相处。所以,十字军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毫无收获地度过了一年。安德鲁二世想到此次东征恐怕又要无功而返了,便下令军队撤回匈牙利。

    滞留下来的十字军可不想再次空手而归,便筹划攻打埃及的商业城市达密伊塔,此城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一条支流上,城市不仅商业发达,而且城市还有三道城墙和异常坚固的城防设施。十字军对达密伊塔围攻了几个月,毫无进展,一些感到无望的人便趁机偷偷回国了。十字军的长时间围攻致使达密伊塔城内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守城的士兵面临严峻的生死考验,最后没办法就逃离了达密伊塔,十字军进入城后,疯狂地进行烧杀抢掠。

    攻克达密伊塔城后,十字军尝到了甜头,又转攻曼苏拉,最后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突然暴涨的尼罗河水淹没了营地。一直伺机而动的穆斯林士兵切断了他们的退路,最后断粮断草的十字军被迫与穆斯林士兵求和,把军队灰溜溜地撤出了达密伊塔,狼狈地逃回老家欧洲。

    这次失败引起了民众的激烈争斗,教皇格列高里九世则将失败的原因抛到了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1194年-1250年)身上,因为他曾在即位时向教皇许诺,一定支持十字军东征,但他继承帝位后,却一直没有兑现诺言。因此,恼羞成怒的格列高里九世把腓特烈二世驱逐出基督教,并宣称他是基督教的最狡猾敌人。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顽固的十字军

    腓特烈二世使用计谋,没用一兵一卒就获得了十字军第六次东征的胜利,但腓特烈二世在耶路撒冷的统治也没维持多久。1244年,里海附近的花刺子模人开始向西迁移,他们击败法兰克人后,不久又攻下了叙利亚,埃及苏丹趁机占领了耶路撒冷,圣城又重新回到了穆斯林手中,腓特烈二世的统治也随之告终。

    1245年,罗马教廷在里昂召开了一次庞大规模的宗教会议,十字军第七次东征的计划在教皇英诺森四世的支持下得以通过了,法国国王路易九世非常支持这次出兵,因为他想巩固法国在地中海的地位。1248年,此次东征由路易九世率领十字军从本土出发,在塞浦路斯聚集,进攻的目标仍然是埃及。第二年六月,热那亚船队把法国十字军送到尼罗河岸的达密伊塔,因为当地人准备不足,十字军很快攻陷了这个城市,但是暴涨的尼罗河水阻挡住了十字军前进的步伐,一直到深秋,河水退去后,十字军才开始进攻曼苏拉。

    上次的胜利令法国十字军晕了头,士兵普遍产生轻敌的情绪,以为敌人不堪一击,十字军因此损失惨重。路易九世带领的部队陷入了军需和粮食断绝的险境,无奈之下只好撤军,最后还反遭到埃及军队的追击,十字军被打败,很多人还变成了俘虏,就连路易九世的两个兄弟也未能幸免。路易九世最后以十字军退兵为条件,并交大量的赎金,才把两个兄弟从埃及人手里换回。路易九世对此次败战一直耿耿于怀。

    1256年,十字军在东方的殖民地遭到穆斯林的蚕食,路易九世认为复仇的时机终于来了,便在巴黎召开贵族会议,主动请缨再次东征。1270年,路易九世亲自带领3个王子、6000名骑兵和3万名步兵再次踏上了东征之路,并把国家事务交给信任的重臣管理。

    此次东征路易九世只是为了复仇,根本没有明确的进军目标,更没有制定什么作战计划,当大军抵达撤丁岛后,路易九世才下定决心攻打北非的突尼斯,然后再进攻埃及。路易九世登陆北非后发现,当地人不但不欢迎十字军,而且还严阵以待,怒不可遏的路易九世马上下令攻城。突尼斯早已和埃及取得联系,埃及得到消息后,增援很快就到达,十字军腹背受敌,最后伤亡惨重。更不幸的是一场瘟疫在士兵中间流行开来,懊悔不已的路易九世也被瘟疫夺去了性命,十字军因此全军覆没。

    从此以后,十字军在东方的殖民地越来越少。直到1291年,埃及苏丹攻占了阿克城,十字军彻底失去所有在东方的殖民地,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也到此结束了。

    一块“奶酪”引起的战争——英法百年战争

    在1337年至1453年,英法这两个隔海相望的邻邦发生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这场战争起因错乱复杂,包括领土争端、王位继承以及对佛兰德尔的争夺等问题。

    先说说领土争端的事。长期以来,英国王室一直都和法国贵族通婚,因为英国的诺曼王朝(1066年-1154年)和安茹王朝(1154年-1399年)都是由法国封建主创立的,英王室还掌控法国境内北部沿海一带大片领地。后来一些领地渐渐被法国国王收回,但这时南部的加斯科尼和阿基坦仍在英国手中。于是一个想不断扩大领土,一个想完成领土的统一,双方就此产生冲突,最后便干戈相向。

    再说说继承王位的事情。1328年没有儿子的法王查理四世去世,加佩王朝因此绝嗣。法国三级会议推举查理四世的堂弟——瓦罗亚家族的腓力即位登基,这便是腓力六世(1328年-1350年在位)。英王爱德华三世想以法王外孙资格要求继承法国王位,因为他的母亲正是腓力四世的妹妹,但法国以女子无继承权为由加以拒绝。爱德华三世没有得逞,便开始伺机报复。

    最后说说富饶的佛兰德尔,这是一块吸引人的“奶酪”,地处法国北部,毛纺织业发达,因此物富民殷。而当时英国羊毛最重要的销售地区也正是此地,羊毛输出更是英王的重要财源。在王位争夺战中失败的爱德华三世为了报复,下令禁止出口羊毛,腓力六世则一还一报,下令没收英王在法国的领地。两国关系由此日益恶化。战争的导火索便是佛兰德尔,在政治上这块地隶属法国,但在经济上它却和英国关系更为密切。为了保持纺织原料来源,佛兰德尔最后反对法国的政策而支持英国的意见,这无疑使英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1337年英法两国开始宣战,战争就此爆发。1340年,英国海军战胜法国舰队,控制了两国间的重要通道——英吉利海峡,这场百年战争从此在法国的领土上打响了。

    1346年在法国北部克勒西小镇上,英法两军进行了第一次大战,双方均是国王亲自上阵。英军阵容严整,步兵和弓箭手作为主力,骑兵则分布在两翼。而法军则以骑士为主力,弓箭手却是从热那亚雇来的,兵阵杂乱无章。结果法国损失了一千五百名骑士,英军只牺牲了三名骑士和大约四十名步兵。

    克勒西战役后,英吉利海峡沿岸蔓延起黑死病,大量人员因感染而死,这场可怕的传染病迫使双方休战。1356年,英法两国打响了普瓦提埃战役,第二次交锋开始了。新即位的法王约翰二世率领了近两万人的大军,而英国王子爱德华只带领了七千人。爱德华将长弓手呈V形排列于两翼,而骑兵全部下马排为3个防御队。英军左翼首先挑战,接着再从正面发动了三波步兵冲击。双方交战的关键时刻,英军事先隐藏在背后树林中的精锐骑兵突然绕道法军背后。没有防备的法军立刻陷入绝境,最后法王约翰二世和许多贵族都被英军俘虏,英国并借此向法国索取大笔赎金。

    此时法国因战争而陷于经济困境,人民生活极端恶劣,于是一场又一场起义逐渐爆发了。法国被逼无奈于1360年与英国在布勒丁尼签订和约,和约规定:法国交纳巨额赎金换回约翰二世,并割让大片领土给英国。

    约翰二世回国后于1364年病逝,由王子查理即位,即查理五世(1364年-1380年在位)。

    查理五世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方面整顿税收,增强国内财政实力;另一方面加强军队的建设和训练,起用杰出将领,加强陆军,组建炮兵,建立海军,重建防御工事。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军事形势逐渐好转,法军收复了大部分失地,只有沿海少数城市还在英国手里。

    1380年,查理五世去世,由未成年的查理六世即位(1380年-1422年在位)。查理六世成年后患有间歇性精神病,无法正常处理朝政,大权便落到封建贵族手里,这些人结党营私、明争暗斗。当时主要有两派,一派是以勃艮第公爵为首,另一派以奥尔良公爵为首,这两派封建贵族互相倾轧,法国这种内讧正好被英国利用了,1415年英国再次发动侵法战争。由于勃艮第派暗中与英国结盟,奥尔良派则仓促应战,最后也是惨败收场,法国很快失去了巴黎以及法国北部地区。1428年,英军进攻法国南部的军事重镇奥尔良,一旦攻下奥尔良,英军便可以长驱南下。

    在法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沉重的苦难唤醒了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一个东北边境的农家姑娘贞德挺身而出,拯救了危难之际的法国。贞德身披戎装,手执军旗,带着军队向奥尔良猛进。守住了奥尔良,并又率领士兵和农民收复了许多城市,贞德成了民族英雄,被人们称为奥尔良姑娘。但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贞德最后很不幸,被勃艮第公爵以高价出卖给英国人,最后被英国人活活烧死在鲁昂的广场上。但贞德的牺牲更加激发了法国国民的爱国热情。人们开始拿起武器奋勇杀敌,最后节节取胜。1453年7月,法国将英军逐出去了,英法百年战争最终以法国收复失地和统一国家领土而结束。

    百年战争虽然给法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最后却促进了法兰西国家的统一。法兰西人民都希望能过上和平稳定的生活,人们因此都主动捍卫王权,这也使得近代法兰西民族逐渐形成。

    力挽狂澜的法国女英雄——贞德

    经过一百多年的战争,虽然英国已经占领了法国北部的广大地区,但并没有因此感到满足,为了达到占领整个法国的目的,英国的军队继续往法国南部开进,双方由封建主之间的混战逐渐变为英国向法国发动侵略战争。1428年秋,英国将所有的兵力调集到法国南部,大举围困奥尔良城。

    奥尔良城作为通往南方的必经之地,在战略地位上举足轻重,一旦奥尔良失守,英国军队便可长驱直入。如果让英国的军队抵达法国的心脏,那么法国将陷入空前绝境。情况已经到了万分紧急时刻,在偏安南方的法国国王查理七世面对英国大军步步压境,感到如坐针毡,如履薄冰。就在这紧急危难之际,一位名叫贞德(1412年-1431年)的女子毛遂自荐,请求见查理七世,并愿意亲自率领军队抗击英军。

    贞德是一位出生于法国杜列米村的普通农民女孩,从小受到亲人的影响,信奉天主教。在贞德童年时,她就曾亲眼目睹英国军队在自己的家乡烧杀掠强,那些豺狼一般的英国士兵洗劫百姓的财物,骑马踏坏农田,焚烧居民的房屋,最后还将土地据为己有。从那时起,贞德的幼小心灵里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她发誓一定要将英国人从自己国家的土地上赶出去。长大后,她参加了家乡人民抗击英国入侵抗敌团队,在战火的历练中,贞德逐渐开阔了视野,得到了锻炼,并成为一名出色的战场指挥员。

    像许多普通群众一样,贞德把国王当成国家最高的象征,正值国家垂危之际,她自当勇敢地站出来,请求带兵赶赴战场抵抗敌国的侵略。

    当时很多大臣对这个“不自量力”的弱小女子都嗤之以鼻,有人甚至不肯让贞德觐见查理七世。最后贞德只好女扮男装,向朝野大臣慷慨陈词,大臣们最终还是被她的举动深深地打动了,带她面见了国王。贞德以自己忠心报国的精神、坚决的态度最终说服了国王。这样,年仅18岁的贞德获得了法国的军事指挥权,奉命率领六千大军去保卫奥尔良城。贞德的故事感染了国人,一路上,自带武器加入抗击英国队伍的贫苦农民越来越多,贞德的大军在不断壮大。

    已经被围困半年之久的奥尔良城日夜盼望援军能够早日到来,1429年4月29日,贞德的队伍终于抵达了奥尔良城,一举冲破英军的层层围困,冲进了奥尔良城,和城里的队伍会合了。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贞德最终认为只有攻下土尔斯堡才能解除奥尔良城的压力。同年5月7日凌晨,贞德率部队向土尔斯堡发起猛烈的连环攻击,她身先士卒,不畏生死,在受伤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指挥战斗。所有的士兵都被深深鼓舞了,最后以排山倒海之势拿下了土尔斯堡。后方失火,英国军队最终放弃了围困奥尔良城,引兵北去,贞德的围魏救赵之计最终使奥尔良城化险为夷。

    奥尔良城的困境解脱后,贞德立刻主张收复巴黎,然而胆小如鼠的查理七世害怕贞德功高盖主,只是表面上支持贞德,而实际上却不提供任何援助,最后使贞德攻打巴黎的计划变成了泡影。

    1430年5月,毫无支援的贞德在康边城和英军孤军作战,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驻守在康边城的法国军队害怕英军闯入城内,竟然关闭城门,斩断了贞德的退路,最后贞德被英国军队俘虏。不到20岁的贞德于1431年5月30日被英军用火活活烧死。

    贞德最后成了法国历史上的民族女英雄,像中国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穆桂英一样,她的英雄事迹流传千古。贞德虽然慷慨就义了,但她的精神鼓舞了法国民众的士气,人们纷纷拿起武器,加入到抗击英军的行列,最终将英国军队从国土上赶了出去,并收复了被英军占领的土地。

    老子英雄儿好汉——奥斯曼帝国

    土耳其人本是突厥人的一个分支,且他们属于黄种人,当初是因为躲避蒙古人的铁骑才逃到了小亚细亚半岛,后来,他们依附于塞尔柱人建立了自己的王国——鲁姆苏丹国,并信奉了伊斯兰教。14世纪初,鲁姆苏丹国分裂成了10个酋长国,埃尔托格鲁尔是其中一支部落的领导,1288年,他的儿子奥斯曼继承了酋长的职位,从此掀开了土耳其历史的新篇章。

    奥斯曼不仅有雄才伟略,还有雄心勃勃的野心,继任酋长后不久,便开始向东扩张,使土耳其迅速强大起来。

    奥斯曼接二连三地吞并了临近的部落,1300年,已经有相当势力的奥斯曼自称苏丹,在卡加希沙尔定都,就此宣布为独立的公国。善于领兵打仗的奥斯曼把部落成员训练成一支组织严密、战斗力极强的军队,这支队伍所向无敌,每次战争胜利后都将土地分给有功劳的将士,以此鼓励他们英勇作战。此外,奥斯曼借用古老的伊斯兰“圣战”思想武装自己的部队,并积极笼络各地圣战者及其他突厥部落的成员,他的队伍很快就壮大起来。

    在“圣战”思想的鼓动下,那些半宗教性质的牧民、商人和手工业者也都纷纷响应,“圣战”思想则成了奥斯曼发展开拓基业的重要精神力量,可见信仰的力量如此之大。奥斯曼的军队蚕食了东罗马帝国在小亚细亚的领地,1306年,东罗马帝国在小亚细亚西北部的重要城市布鲁沙城也被沦陷。不久,奥斯曼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布鲁沙城的一座教堂里。土耳其人迁都到布鲁沙城,从此控制了通往欧洲的咽喉要道——达达尼尔海峡。

    奥斯曼的儿子吴尔汗继承了王位,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将东罗马帝国在小亚细亚的领地全部纳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吴尔汗一边领兵作战开疆扩土,一边对政治实施改革,加强帝国的综合国力。吴尔汗还利用东罗马帝国和塞尔维亚的矛盾,找机会插手欧洲的事务。1354年,土耳其人攻占了加里波里岛,并以此作为进军欧洲的桥头堡。

    1359年,穆拉德一世苏丹即位后,东罗马帝国的城池相继被他攻陷,最后只剩下首都君士坦丁堡。1363年,可怜的东罗马帝国再也没有抵抗的能力了,只好向奥斯曼帝国求和,并自贬为奥斯曼的一个附属国。

    然而土耳其人的无限扩张遭到了巴尔干各国人们的激烈反抗,双方进行了数十年的战争,最终奥斯曼帝国耗费了很大的精力才控制了巴尔干半岛。

    该更新换代了——胡斯的宗教改革

    从10世纪开始,捷克就只是神圣罗马帝国统辖下的一个王国而已,捷克国王和贵族之间存在着长期斗争,他们都想寻得强大帝国的支持。在此期间,大量的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涌向捷克,捷克国王和贵族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壮大起来,因为长期的争斗令他们早已没有能力对日耳曼人加以控制,相反,双方不顾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对,反而去讨好罗马帝国的皇帝和日耳曼诸侯,因此日耳曼人最后控制了捷克的经济和政治命脉。然而,内斗的毕竟是兄弟,外人终究是外人,捷克民族和日耳曼人的矛盾日渐激化。

    在捷克国内,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最后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势。教会不仅在捷克享有特殊的地位,还是各种矛盾的聚焦点。于是,一场由杨·胡斯领导的反宗教斗争在捷克上演了。

    胡斯(1370年-1415年)出生于捷克南部胡西茨村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1396年,胡斯毕业于布拉格大学,经过两年实习成为该校的正式教授。1400年,胡斯被任命为神甫,他曾受到英国宗教改革家约翰·威克里夫的著作影响,所以立志也要在捷克进行一场宗教改革。

    从1402年起,胡斯在布拉格的伯利恒教堂开始担任传教士。在与现实的亲密接触中,胡斯发现普通百姓是深受教会压迫的。于是,胡斯开始反对天主教会和德国封建主对捷克民众的剥削压迫,揭露教会的种种丑行,以及教会那些无情地谴责和榨取穷人的残暴行径。

    胡斯后来担任布拉格大学校长,他认为教会是由上帝所定的人组成的,教会的元首不是教皇而是基督,教会的法律是《新约》,并主张民族独立。当时,波希米亚王国的国王是温茨勒(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他非常欣赏胡斯的民族独立思想,便支持胡斯。

    胡斯从最早抨击教会的奢侈堕落,到最后强烈要求进行宗教改革,一点点看清了宗教的本来面目,他主张废除烦琐奢华的宗教仪式,要求传教士服从世俗的政权,他认为教会占有大量土地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并且认为教会应该将占有的财产退还出来。胡斯的言论和思想反映了捷克民众的心声,得到了热烈的响应。布拉格的大主教斯宾内克起先也支持胡斯改革教会,后来因为立场的改变而与胡斯形成对立,1409年他在比萨召开的宗教会议上,向教皇亚历山大五世控告胡斯抨击教会的“罪行”,并把威克里夫的思想在波希米亚地区流行传播的情况作了汇报。

    1412年,教皇约翰三十三世为了筹集钱财,对那不勒斯发动战争,派人到捷克兜售赎罪券,借此骗取民众的钱财,胡斯看穿了他的伎俩,对他的无耻举动进行了抨击,他号召人们抵制这种无耻的行径。布拉格民众进行了反对教皇的示威游行,但这次活动遭到了捷克政府的镇压,胡斯也被迫离开布拉格来到农村。

    1414年,西基斯门接替兄长温茨勒担任德意志的皇帝。随即在帝国南部的康士坦斯召开宗教会议,这次宗教会议旨在解决天主教会内部大分裂的局面,同时还商讨镇压波希米亚异端活动的问题,胡斯被命令出席会议。

    皇帝西基斯门作了负责胡斯人身安全的保证。然而,这一切原是策划好的圈套,杨·胡斯到达康士坦斯不久,即被教皇约翰二十三世逮捕。1415年,胡斯被判犯有“异端”罪行,剥夺神职,移交世俗司法机关处以火刑。7月6日,杨·胡斯在烈火中慷慨就义。

    胡斯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他的许多言论为后来的新教所接受。胡斯一生有多部著作,在捷克文学历史上贡献卓越。胡斯认为《圣经》至上,而非教宗等圣职人员所订的规条,强调教会的主权属耶稣基督。为了此种意念及想法,他还撰写了《论教会》一书,甚至大肆批评教宗等圣职人员偏离基督真道,贪爱钱财及滥权等,可谓改教的先驱之一。胡斯逝世的这一天——7月6日,被后人称为胡斯日,是捷克的公共假期。如今,很多捷克人都自认为没有宗教信仰,而且捷克的天主教信徒要远多于胡斯信徒,但杨·胡斯仍然被认为是国家英雄。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红白玫瑰战争

    15世纪,英国国内爆发了一场内部政权战争。战争是由两大家族为了争夺王位而引发的,一个是以红玫瑰为标志的兰开斯特家族,另一个是以白玫瑰为标志的约克家族,因此这场战争又被称作红玫瑰与白玫瑰之战。

    1422年,尚且年幼无知的亨利六世登上了王位,此时正值国内大乱,一个不懂得政治斗争利害的人自然很快就成了政治的傀儡,大小军事集团都趁机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甚至敢公然和朝廷分庭抗礼。

    有两个大贵族势力集团在长期的斗争中脱颖而出,兰开斯特家族得到西北部贵族们的支持,而约克家族则得到东南部贵族的支持。约克家族甚至认为亨利六世不享有充分的王位继承权,为此积极地准备篡夺王位。1455年5月,亨利六世要在莱斯特召开会议,约克公爵以保证人身安全为由,竟然带兵赴会,在王后玛格丽特和萨姆塞公爵的支持下,亨利六世也带领着队伍赴会。5月22日清晨,亨利六世得知约克公爵的军队就在附近,便派兵抢占了阿尔朋斯镇,赶来赴会的约克公爵到达阿尔朋斯镇后,要求惩治萨姆塞特公爵,但是遭到了亨利六世的拒绝,玫瑰战争就此爆发了。

    亨利六世的军队在这次战斗中有一百多人伤亡,亨利六世成了俘虏,萨姆塞特公爵被杀死。约克公爵虽然胜了,但深知夺取王位的时机还未到,于是就故意放走了亨利六世,企图再找机会夺取朝政大权。

    1460年7月10日,约克公爵再次打败亨利六世的军队。约克公爵在伦敦提出了称王的要求,没有得到响应,最后迫使亨利六世宣布他为摄政王和王位继承人。

    王后玛格丽特出生于法国贵族没落家庭,不仅貌美,而且聪明有才,她见情形不妙,迅速逃亡北方并招兵买马,准备伺机而动。约克公爵派兵追剿,却遭到惨败,自己也在战场上战死了。兰开斯特家族由此士气大振,马上率领军队向伦敦进发,但是军队的纪律涣散,士兵一路烧杀掠抢,激起了英国百姓的强烈反对。伦敦市政府声明,如果玛格丽特的军队不加以约束,就不许进城,迫于无奈,玛格丽特只好停止了进兵。约克公爵死后,由19岁的儿子爱德华继承爵位,他趁着兰开斯特家族休整军队的机会,率军队火速向伦敦进攻,得到了沃里克伯爵和伦敦市民的支持后,自立为王,史称爱德华四世,约克王朝的统治从此开始了。

    爱德华四世登基后,立刻组建军队,1461年3月13日,爱德华四世率领军队向北进发。28日,在约克附近的艾尔河畔和玛格丽特的军队展开了激战,玛格丽特失败后,率领军队逃往苏格兰。此后,这两大家族之间的争斗不断,直到1485年才正式结束。

    到手的苹果永远不够大——殖民掠夺

    殖民主义者积累了巨额财富,但他们的财富是在征服、奴役甚至消灭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上获得的。帝国的殖民掠夺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损害了这些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

    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最早走上了殖民侵略之路,他们积极向外扩张。

    从15世纪起,葡萄牙人就开始在非洲西海岸的刚果、几内亚、安哥拉等地设立了殖民侵略据点。16世纪初期,葡萄牙殖民者攻占了东非海岸的素法拉、莫桑比克、基尔瓦、桑给巴尔和蒙巴萨等地,并将这些地方作为从西欧到东方这条漫长航线上的中转供给点。1506年,葡萄牙占领了亚丁湾入口处的索科特拉岛,1508年,又占领了波斯湾入口处的霍尔木兹岛,这两处都是海上交通要津,葡萄牙从而控制了连接红海和亚洲南部的海路。1509年,葡萄牙人在阿拉伯海的第乌港附近打败了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穆斯林舰队,确定了自己在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1510年,葡萄牙攻占了果阿,建立了自己在东方的殖民总部,接着入侵了锡兰(今斯里兰卡)。一年后,又夺得了通往东南亚的交通咽喉——马六甲。后来,葡萄牙人继续侵占了印度西海岸的第乌、达曼、孟买、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及摩鹿加群岛(今马鲁古群岛)建立商站。中国的澳门也被它占领,并作为经营东亚贸易的中心。1548年,葡萄牙人抵达了日本,并在日本的九州建立了第一个欧洲人的商站。从此,葡萄牙发展成为垄断欧亚之间及中国、菲律宾和日本之间贸易的霸主。

    葡萄牙扩张的主要方向就是非洲和亚洲各国,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它入侵了美洲新大陆。在1500年,葡萄牙一支远征队原打算去印度,但途中遇到了赤道海流的冲击,偏离航线后漂流到了南美洲的巴西。不幸的巴西也因此成了葡萄牙新的殖民地。

    西班牙在海外建立的殖民地比葡萄牙晚,但面积却大,其主体部分在美洲新大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揭开了西班牙殖民者远征美洲的序幕。西班牙自哥伦布首航之后,派出的所有远征队每到一地,就将该地宣布为西班牙王室的财产,这都是典型的封建殖民侵略。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西班牙人先后占领了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岛,并在海地、牙买加、波多黎各等地建立殖民据点,再以此向中南美洲广大地区进行暴力征服。1521年,西班牙贵族科泰斯率军占领了墨西哥,摧毁了印第安人古代文明的中心——“阿兹特克帝国”。1533年,西班牙冒险家皮萨罗率军占领了印加人的首府库斯科,使印第安人另一古代文明中心——“印加帝国”也惨遭生灵涂炭,并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此后不足二十年的时间内,西班牙殖民者又相继征服了厄瓜多尔、乌拉圭、哥伦比亚、玻利维亚、阿根廷等地。到16世纪中叶,除巴西以外,整个中南美洲几乎全部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在中南美洲西班牙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西班牙不仅在当地设立殖民政府,委派总督治理,还向殖民地大量移民,在此期间有很多贵族、商人、僧侣涌入美洲,有些人大肆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和财富。

    从早期殖民征服的目的来看,西、葡两国王室积极组织和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主要是为了扩大封建统治范围。而从早期殖民征服导致的直接后果来说,两国进行疯狂的掠夺和贸易,得到了大量的资本财富。然而两国在殖民征服的过程中掠夺了大量财富,都被王室、贵族和商人用在进口各种商品上,以满足其奢侈的生活享受,并没有促进经济发展,反而打击了本国工业,延缓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最终还致使两国丧失了殖民优势。

    最灭绝人性的交易——奴隶贸易

    从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非洲大地上出现了一次耸人听闻、没有人性的大灾难,这就是被马克思称之为“贩卖人类血肉”的奴隶贸易。这场长达四百多年的历史悲剧完全由西方殖民者一手策划。

    奴隶贸易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80年代是初期阶段,以海盗式掠卖为主要特征;16世纪80年代到18世纪下半叶是以奴隶专卖组织垄断为中心的全盛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是以奴隶走私为特点的“禁止”奴隶贸易时期。

    15世纪初,西方殖民者纷纷开展海外扩张。随着殖民扩张的发展,非洲的金钱被掠夺完了,人们开始掠夺黑人,把黑人当成奴隶贩卖。到15世纪中叶,美洲这块沃土被人们发现,金银矿的开发和种植园的创建随之兴起,罪恶的奴隶贸易也愈演愈烈。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就是最早开始掠卖黑奴的,16世纪下半叶,荷兰、英国、法国、丹麦等国的殖民者也相继加入其中。在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下半叶期间,奴隶贸易达到了最猖獗的程度。在贩奴活动的方式上,除了存在“三角贸易”外,英法等国甚至还成立了贸易公司,垄断非洲奴隶贸易生意。18世纪时,奴隶贸易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商业贸易之一,英国的利物浦成为奴隶中心市场,此时的英国取得奴隶贸易的垄断权。19世纪前半叶,美国殖民者也加入了劫掠非洲黑人的团队,高价卖给种植园主和矿主作为苦力,牟取暴利。西方殖民者掠夺黑人作为商品转卖世界各地,有的被卖到南、北美洲大陆的种植园里和西印度群岛,也有的被运到阿拉伯和亚洲其他国家。因此,奴隶贸易已经涉及今天除澳洲和南极洲以外的欧、北美、亚、非和拉丁美洲五大洲。据统计,超过两亿非洲黑人惨遭此劫,有的在捕捉时被杀害,有的在路上被苦苦折磨致死,幸存下来的也只能被当做商品买卖,多数都被卖到了美洲种植园,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奴隶贩子最典型的航线是三角形的。三角形第一条航程是满载盐、布匹、火器、五金和念珠等货物的船只从本国港口驶向非洲;第二条航程是将这些货物换成由非洲当地人从内地抓来的奴隶,装上那些货船,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运过大西洋,去往交易奴隶的新大陆;三角形的最后一条航程是船只满载换来的种植园的产品,如糖、糖浆、烟草、稻米等返回本国。

    在这个三角航程中,奴隶的待遇同样是没人性的。狭小的空间令人窒息,每天只给一次玉米和水。如果奴隶绝食,就会遭到鞭打。由于奴隶通常处在肮脏的环境中,因此,当流行病爆发时,往往都把生病的奴隶扔进海里淹死;也有些奴隶不肯忍受这些痛苦而跳海,这样的事情更是屡屡发生。

    奴隶贸易虽然没人性,但仍有很多人支持这种贸易,当有人提出废止这项交易时,还有很多人反对。首先,非洲经纪人曾从这种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他们也竭力反对所有废除这种贸易的建议;其次,所有的非洲酋长都反对,因为他们用一个强壮的奴隶可换得20到30英镑。除此之外,一些种植园主也非常反对,尤其是18世纪在英国议会中拥有席位的巴巴多斯的种植园主。

    奴隶贸易为西方殖民国家聚敛了巨额财富,为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资本。这场非洲的灾难却对美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曾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非洲大陆因失去大量劳动力,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非洲人不仅被当成奴隶贩卖,而且非洲各部落之间还曾发生争夺奴隶的战争,许多城镇衰落,村庄被劫,非洲社会甚至因此倒退了几百年。

    贩卖黑人奴隶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最为可耻的一页。19世纪初,工业发达的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带头开始掀起了废除奴隶制的运动,这也是为了解除劳动力。从此,废奴运动此起彼伏,并最终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1807年,英国通过一项法令规定:船只不得参与奴隶贸易,并禁止向英国殖民地运送奴隶。1833年,议会通过了一项法令,向英国蓄奴者提供2000万英镑赔偿费彻底废除英国本土奴隶制。英国甚至还说服欧洲其他国家以它为榜样,允许英国军舰捕捉挂别国国旗的贩奴船。海地、美国和巴西也分别于1803年、1863年和1888年分别废除奴隶制。此后还有一些别的国家相继废除奴隶制,广大被压迫的奴隶终于获得了新生。尽管如此,世界范围的贩奴运动并没有戛然而止,断断续续又持续了近百年,直到19世纪末才基本结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