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心-白居易的《卖炭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唐朝从中宗开始有了宫市。皇帝在宫里嫌冷静,拿钱给宫女们,要她们办了货在宫里开店铺,做买卖,宫里也要像外边一样有个市面。皇帝只是为了找点热闹,老百姓却受尽了苦。让我们来看看唐朝诗人白居易讲的这个故事。

    卖炭的老头儿在南山里砍木头烧炭。脸上满是灰尘和煤烟,两鬓都白了,十个指头永远都是黑黑的。他烧炭卖钱为了什么呢?为的是身上要穿的,嘴里要吃的。可怜他身上穿着单衣,心里可希望天能冷一点儿,天要是不冷,炭就卖不出价钱啊!

    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城外的雪积有一尺多深。老头儿想,这下我可以卖炭去了,第二天一早他就驾起炭车往城里赶。泥路上车轮碾成的车辙都结了冰,在这样的雪地里赶路可真难啊,好不容易来到南门外,牛乏了,人饿了,太阳也已经升得老高了。这时候有两个骑马的打那边来,挺威风,挺神气,他们是什么人呀?原来是穿黄衣服的皇帝派出来的当差的。他们身上穿着白布衫,手里拿着文书,口称这是奉皇帝的诏令,叫老头儿回转车身向北赶:一车炭有一千多斤重哪,叫宫里的人就这么收了去能不让人心疼吗。可是他们只在牛的头上系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子,用这些充不了饥、御不了寒的东西,来抵那些炭的价值。

    老头儿辛辛苦苦烧的炭,就这样被强卖进宫市里去了。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白居易的诗大多数都很通俗,他认为故意修饰的词句反而会把诗给糟蹋了。那时候读书人都以为文学只有读书人才能享受,白居易却以为文学离不开人民,他就写通俗的诗。他成功了没有?成功了。乡学里、佛寺里、旅馆里,常常有人把他的诗写在墙壁上。老百姓、和尚、姑娘们,往往会唱他的诗。

    大家欢迎白居易的诗,不只是他的诗容易懂,那时候老百姓受到的苦难,怀着的怨恨,他都在诗里写出来了,这才是人民喜欢他的诗的真正原因。

    像《卖炭翁》这样的诗,白居易写过五十多首,除了一两首外,都是讽刺当时不合理的制度的。一首《折臂翁》,写一个老头儿年轻时候给军队拉去打仗,偷偷把手臂捶断了,使自己成为残废。一首《红线毯》,写宣州太守每年要给皇帝上贡,其中一条十多丈长的丝毯,每织一丈要用一千两丝,光这一条毯子,就要夺去多少人身上的衣服啊。一首《杜陵叟》,写一个荒年,皇帝免除农民的赋税,命令从上面传下来,等到传到村里,十家的赋税已经有九家给税吏收去了,大家空受皇上的恩典。还有一首《采诗官》,诗中说,秦朝以前有采访诗歌的官员,他们收集民间的歌谣,把老百姓的意思传给皇上。老百姓随意发表没有罪,皇上却可以凭借老百姓的意思来警诫自己。后来没有采访诗歌的官员了,皇上听到的尽是些大官们的颂扬,贪官污吏就此肆无忌惮了。诗中说:皇上呀皇上,要除掉贪官污吏,要不受人家蒙蔽,先听听民间歌谣里的讽刺话儿吧。这首诗正表明了白居易创作那些诗的宗旨。

    我们把一千多年前白居易的时代跟现在比比,像《卖炭翁》一样的事情依然有,贪官污吏依然有。现在许多文章也在写老百姓受到的苦难和怨恨,不同的是,现在的写文章的人不像早年的白居易那样,把希望寄托在皇上采纳老百姓的意见上了,而是希望和鼓励老百姓:我们自己的事情要靠我们自己来解决。

    刊于《开明少年》一九四六年第八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