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大全集-让假期过得更有意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随着期末考试结束,小学生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假期,如何让假期过得更有意义?这是摆在各位家长和孩子面前的一个难题。

    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

    随着一年级期末考试的陆续结束,孩子们盼望已久的假期就要来临了。而当孩子们对动画片、冰车、爆竹跃跃欲试的时候,一些工作繁忙的家长们却犯起愁来,不知怎样安排和照顾孩子假期的学习和生活。

    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如果想要玩,必须先完成假期作业。可惜的是,当孩子完成作业之余,很多家长还是要求孩子待在家里好好看书。

    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因为家长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出现了孩子沉迷于网络的情况。要解决这种情况,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家长多和孩子接触,假期的时候孩子在干什么,家长应该心里有数。家长要让孩子劳逸结合、学有所长,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应尽可能为孩子安排一些假期活动,快乐充实的假期生活会对孩子新学期的学习状态起到积极的作用。

    假期常旅行。

    在假期里,如果有条件,家长可以考虑带孩子出门短暂旅行,让孩子增长书本以外的知识。这不仅能拉近亲子关系,而且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在出行前,家长应有计划地让孩子阅读一些关于旅行目的地风物景观、民俗人情等方面的书籍,让普通的娱乐之旅变成孩子的学习之旅。还可以让孩子参加各类冬令营之类的集体活动,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

    假期常锻炼。

    在寒假里,很多孩子因为天气冷,大大减少了户外活动量,春节期间饮食又变得没有节制,容易导致体质和免疫力下降。家长可以为孩子制订一个简单的锻炼计划,通过踢毽子、跳绳、跳皮筋等游戏项目保持孩子的运动量,并鼓励孩子经常和邻居家的同龄孩子进行集体游戏。

    假期学本领。

    利用长长的假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学一种“技能”,如学习一种乐器的演奏,或是学会滑冰、游泳、画画、做一道菜等本领。

    寒假之中有春节,孩子们大多会得到数额不等的压岁钱。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教孩子一些储蓄、利率等简单常识和“量入为出”的理财观念,使孩子的自主消费更为合理。

    假期做好事。

    除了学习和锻炼,假期也是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道德品质的好时机。家长应利用假期对孩子进行公益、环保教育,比如鼓励孩子每天打扫一段公共楼道;帮妈妈提菜篮去市场,尽量减少塑料袋的使用等,或是要求孩子每天做一项简单的家务劳动,让孩子从小树立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帮你的孩子拟订一份假期活动计划表。

    假期通常被孩子们称为“第三学期”,虽然是假期,但孩子的活动安排还是操纵在家长手中。究竟什么样的假期才是孩子心目中理想的假期,家长了解了这一点,才能让孩子过上一个舒适的假期。

    其实小学生的假期并不是单纯、无意义的休息时间,在学期中间安排假期的目的是为了配合学生有张有弛的学习规律,让学生在这段时间里调整紧张的心理状态,消化、沉淀上学期学习的知识,并为下个学期的学习生活储备精力。所以,家长除了要在假期里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还应精心安排孩子的学习和活动,利用这段时间,帮助孩子调整状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只要安排得当,孩子们都能度过一个内容充实、丰富有趣的高质量假期。

    假期A计划。

    适合类型:父母工作繁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不在本市或是没有精力照顾孙辈,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只能让孩子独自在家。

    类型烦恼:夫妻双方工作都忙,白天一整天不在家,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马上放假了,家长最担心的就是他一个人在家时随便给陌生人开门,还怕他在家淘气玩火、玩电造成危险。另外,又担心孩子没有自制能力,一个人在家只顾看电视,忘记写作业。一个假期下来,荒废了学业。

    计划攻略:教育专家建议,孩子独自在家过寒假,家长应该事先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明确告知孩子随意触动火、电的严重后果,教孩子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并尽量将家里的危险品,如汽油、酒精、用来清洗厕所的硫酸等放到孩子够不着的地方。有些家长只简单地命令孩子不许动这,不许动那,却不说明原因,年龄较小的孩子好奇心强,有时可能会忍不住违反家长的禁令,引发危险。为确保安全,家长还应每天抽空给孩子打三至四次电话,询问孩子在家的情况,并尽量与其进行简短的交谈,这样可以让独自在家的孩子感到父母的关怀,不觉得孤单、受冷落。

    关于孩子的学习自觉性问题,小学尤其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仍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尤其需要大人的督促和引导。有些孩子做假期作业常耍些“小聪明”,做习题时根本不计算,就胡乱填上答案。为预防此类情况的发生,家长必须担负起监督孩子的职责,建立家庭作业检查制度,坚持每天抽出时间对孩子的作业进行必检和抽检,必检是指检查作业的进度,抽检则是挑出一些习题,仔细核对结果是否正确。如果孩子完成作业情况较好,也可以适当考虑给予奖励。

    假期B计划。

    适合类型:假期里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奶奶或姥姥家度过,由老人负责照顾孙辈。

    类型烦恼:老人看管孩子,自然是无微不至、宠爱有加,可问题也随之而来。有的孩子,平时挺听话,可在爷爷奶奶面前,有老人护着,孩子就不好管了。一犯错误他就向奶奶撒娇,而老人总会挡在孩子前面给孙子说情。这样一来,家长就开始担心一个假期下来,孩子被惯坏。

    计划攻略:假期里,一些孩子大部分时间和祖辈一起度过,脱离了父母的常态管理,容易变得懈怠,有时还会仗着有长辈撑腰,故意逃避学习任务。事实上,如果假期里对孩子的管理过于放松,会对其学习习惯造成消极影响,甚至在新学期开学后,导致孩子难以进入学习状态。另外一松一紧的管理标准,也会混淆孩子的认识,让其认为任性和懒惰是被允许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育专家建议,家长应事先与长辈在教育孩子上达成共识,共同商议确立一些管理孩子学习生活的原则,比如:请长辈监督孩子假期的作息时间,避免孩子贪看电视和无节制地睡懒觉;监督孩子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定时定量地完成作业。如果有精力,父母可以为孩子事先制订一个更为详细的假期计划,其中包括学习任务、体育锻炼任务、才艺训练任务等,并将其制作成表格,请长辈帮忙监督完成情况。如果孩子当天完成计划情况良好,就在表格上做上奖励记号,如一朵小红花,以激发孩子的荣誉感、自尊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主动而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管理。

    假期C计划。

    孩子在假期没有家人照顾,白天在日托式的假期托管班度过。

    类型烦恼:想找个好的托管班可真不容易。家长把孩子送到一个假期托管班,去之前,托管班承诺说班里有老师负责监督、辅导孩子做作业,可谁知孩子去了几天,说老师管得一点也不严,而且伙食也不像其承诺的那么丰富。

    计划攻略:尽量挑选有相关办学许可的假期托管班,并事先对其托管场所的软硬件条件进行实地考察,如教室内的供暖情况、师资力量、就餐环境等。家长还可以在交钱时与办学方签订书面协议,要求办学方保证其承诺的活动内容,保证午餐质量等。

    父母与孩子共同的假期。

    假期,对孩子来说成了无休止的补习班、兴趣班和“家庭囚禁”,对家长来说是操心学习、担心安全和苦心安排的“漫长假期”。如何把孩子和父母共同的烦恼变成增长学识、发展兴趣、增强体质、放松心情、享受乐趣的“快乐假期”呢?

    民主安排假期学习。

    整整两个月的假期,安排一定比例的时间进行弱项学科的补习、兴趣与特长的培养,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不少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意见,往往假期一开始就直接替孩子报名上各类补习班和兴趣班,结果导致孩子的反感和抵触,效果并不理想。

    其实,不管孩子的年龄大小,都有自己的想法,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最为了解,因此,我们建议所有的家长民主的跟孩子探讨假期学习安排,尊重孩子的意见,并合理进行引导,在孩子理解并同意的情况下,再决定报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孩子对于暑期学习的抵触情绪,才能化被动接受安排为主动选择学习,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合理组织假期活动。

    假期除了学习以外,适当的休闲、娱乐、放松是必须的,但是孩子放假,绝大多数家长不放假,如何安排假期活动呢?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不同程度的“授权”,年龄越大授权越大,让孩子自主安排暑期活动,家长尽量帮助孩子实现其合理的想法。

    比如,孩子邀请同学到家里玩,家长应该鼓励孩子正常的社交,并给孩子一些建议,协助孩子搞好家庭小聚会。如果孩子要跟其他同学一起出去游玩,家长不要因为担心安全问题而拒绝,而应该提醒孩子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如何面对突发事件等,并鼓励孩子接触社会,与同学一起活动。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最好有成人陪同。

    加强假期情感交流。

    很多家长害怕孩子放假,甚至希望学校不要放假。其实,不管学校是否放假,家长都必须跟孩子有一定的交流时间,特别是情感的交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任何人能替代父母的地位和父母的独特教育作用。

    假期间,孩子突然从学校集体生活转入家庭独自生活,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建议所有的父母抽更多的时间,用来与孩子交流,与孩子一起活动、学习、锻炼、旅游等。让孩子深切体会父母的关爱,体验家庭的亲情,减少孤独感,使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从而健康的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家庭观、伦理观和亲情观。

    愿所有的父母能安排好自己与孩子共同的假期,当你烦恼时,想想你也曾经是学生,你也曾经是儿女,你也曾经有假期……你也许就能更好的和孩子沟通并安排假期问题。

    教孩子学会与人交往。

    放假期间,由于长时间在家待着的缘故,一些孩子出现了害羞、不愿和别的小朋友交往或者不爱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玩具玩等情况怎么办呢?

    很多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绝对不可以代劳。

    有许多父母希望给孩子铺一条平坦的路,这是不现实的。这既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还会造成孩子长大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产生自卑、抑郁、厌世等不良心理。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父母不要觉得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千方百计地哄孩子或忙着帮孩子解决困难,而应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交往能力。

    2,鼓励要多于批评。

    孩子缺乏社交经验,交往中遭遇挫折是难免的。父母不应嘲笑孩子笨,或责怪孩子这错那错。父母平时应注意培养孩子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并在克服困难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3,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挫折。

    当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父母应引导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从中汲取教训,并想办法克服困难。当孩子自己克服了困难时,父母应鼓励、肯定。这样,孩子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如果孩子独自克服不了困难,父母应给予适当的安慰,并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免造成孩子过分紧张,影响身心健康。

    4,帮助孩子加强社交的目的性、计划性。

    孩子在同别人交往时常常是无目的、无计划的。父母可在孩子交往前有意识地提醒他,设想交往的过程及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适当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这样,孩子对交往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就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教会孩子正确地面对交际交往,对孩子以后的成长,适应社会,生活愉快,都非常重要,千万不可忽视。

    假期,教孩子“亲近”什么?

    假期到来,孩子的时间顿时充足起来。如何让孩子们过一个既快乐充实又有意义的假期,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成了摆在家长面前的一个难题。

    那么,家长又打算如何安排孩子的假期生活呢?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期末考试没考好,便打算把孩子送到补习班去补课;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早日完成艺术考级,迫不及待地把孩子送去培训;还有的家长为了省事,准备把孩子“关”在家里……

    亲近自然,陶冶情操。

    “在决定是否送孩子去补习班的问题上,家长一定要慎重!”一位小学校长说。他认为,中小学生在学校学习时,负担本就不轻,如果假期再送孩子去补习班,容易引起孩子的厌学情绪,弄不好会适得其反。“其实,大自然就是一个大课堂。”他建议,家长应利用假期让孩子多亲近自然,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另一位小学校长认为,让孩子亲近自然,虽然在短时间内看不到其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是深远的,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对培养孩子认知能力和意识都有好处。

    亲近家人,培养爱心。

    假期里,孩子应多与家人亲近。不少学生都说父母与他们的交流很少,虽然与家人天天见面,但他们却因为缺乏交流而感觉到与家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有家长表示,由于自己平时工作太忙,很少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更多的时候是关心孩子考了多少分数。

    有的家长说,孩子放学一回家就钻进自己的房间写作业,等饭做好了就来吃饭,吃完后又继续学习,然后睡觉,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现在回过头来看,发现孩子已经长这么大了,做父母的却不知道他的心里有些什么想法。采访中,许多家长都承认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太少了。

    交流和沟通的缺乏,导致不少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正如一位家长说的,由于孩子与家人缺少亲近,从而造成了孩子与家长的沟通存在障碍,因此一些孩子缺少爱心,对父母缺乏理解。一些中小学教师建议,家长应利用假期让孩子多与家人亲近,父母与孩子应多接触和多了解,共同参与一些家务活动,共同完成一些双方确定的计划,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信任,从而培养孩子的爱心。

    亲近生活,开阔视野。

    孩子从小生活在城市,条件较为优越,养成了许多不好的习惯,如缺乏勤俭节约意识,爱与同伴相互攀比,由于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中还养成了自私的性格。

    把孩子送到乡下的亲戚家里,亲戚家有一个同龄的孩子,他们可以相互交朋友,让他体验一下农村孩子的生活,让他感受生活的另一种方式,这样对他的成长会有好处。通过在农村度过一个假期,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使他的视野更加开阔。

    一些教师建议家长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比如让城里的孩子到农村去生活,让农村的孩子走进城市,相互间交朋友,互相学习。

    亲近书籍,增长知识。

    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孩子还应该抽些时间多读些好书。有的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语言枯燥、内容空泛、叙述不畅,这与学生读书太少有关,家长不妨利用假期时间,多让小学生读些好书,增长知识,充实自我。

    阅读课外书不仅能使小学生增长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家长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多亲近书籍,让好书成为小学生的“朋友”。家长切莫为了省事,在假期把孩子“关”在家里,让他们成为“电视人”。电视看多了,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容易使他们上瘾,沉迷于电视。家长应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要保证他们每天都有一定的时间读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