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少年时代的迷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喀山国立大学

    尼古拉去世后,托尔斯泰兄妹们转由贝拉格雅姑母照顾,这位姑母住在喀山市,托尔斯泰在1841年他13岁的时候,从莫斯科搬到了喀山市。

    托尔斯泰的哥哥们都很顺利地进入喀山国立大学学习。

    1843年春季,托尔斯泰首次报考喀山国立大学,可是他失败了。下面的这份成绩单也许可以告诉我们他失败的原因:(以五分为满分)神学四分世界史与俄国史一分统计学与地理一分数学四分

    俄国古代文学四分

    拉丁语二分

    法语五分

    德语五分

    阿拉伯语五分

    托尔基鞑靼语五分

    英语四分

    1844年春,托尔斯泰又去补考了去年那几门不及格的科目,可是又失败了。这年8月,他终于获准进入东方语言系就读。但是托尔斯泰懒得上学,时常逃课,升级考试又不及格,只好转到法律系,从一年级重新开始。

    并不是托尔斯泰不喜欢用功学习,而是因为他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读书上,尤其是卢梭的著作,如《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他全都读过。他甚至一口气读完了卢梭的20卷全集,连卢梭主编的音乐辞典都读过。托尔斯泰还将卢梭的肖像做成胸饰挂在脖子上去上学。由此可知,他对卢梭的崇拜到了什么程度。

    大学里的那些考试虽然每每让托尔斯泰很是忧心,但他仍狂热地阅读那些书籍,并且一直无法忘怀卢梭。

    托尔斯泰的家庭教师曾对他们兄弟的学业有过这样的评价:“西尔涅有用功学习的意志,而且成绩不错;德米特烈虽然也用功,但是成绩不太好;至于列夫则既不用功,成绩又不好。”

    有关学校的课业,托尔斯泰的确不甚在意,但是对于家庭教师和大学教授的批评他还是觉得很不开心,在他的思想里,这些人都不能理解他的心理。他们常以学校的课业逼迫他,所以他经常像跟家庭教师挑衅那样和大学教授争论。如此一来,他以前学的最好的科目也弄得不及格了。托尔斯泰对于学校中这种精神上的束缚感到很困扰,我们从《少年》一书中可以想象得出他当时的处境。

    自从离开亚斯纳亚·博利尔纳之后,幼时虽然爱哭但很开朗的托尔斯泰,一天天变得精神恍惚,对一切好像都失去了信心,头脑如同沙漠般毫无生机。我们在他的《少年》或《青年》中可以看出,他因为将要转变为一个成人而怎样的痛苦烦恼。

    他曾跑到基督教会去忏悔,但第二天阅读得来的知识又促使他否定了基督的教义。他的心情就是如此挣扎起伏不定,这样由少年到成人的烦恼过程,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

    正当托尔斯泰烦恼时,大哥尼克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准备回到故乡亚斯纳亚·博利尔纳。

    托尔斯泰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找到尼克莱,对他说:“我也要回去。”

    尼克莱吓了一跳,说:“你的学业还没有完成,为什么要回去?”

    托尔斯泰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他对学校已经没有兴趣,他要休学,他要回亚斯纳亚·博利尔纳重新学习人生。

    尼克莱对这个最小的弟弟一直很疼爱,也理解他的烦恼。于是,他同意了托尔斯泰休学回到故乡的要求,他认为这或许可以让托尔斯泰早点越过少年时代的沙漠期,重新对人生产生希望。西尔涅与德米特烈也没有反对。

    决定要回故乡后,托尔斯泰立刻向校方提出休学,他的心情似乎一下子开朗起来。他决定要开始一种新的人生。他在日记上写下了对自己的勉励:

    1.一旦决定要去做的事情,不管有多困难都要去实行。

    2.一旦实行就必定贯彻到底把它完成。

    3.忘记的知识绝不再翻开书本去查,要自己努力想起来。

    4.经常用智慧发掘出自己的力量。

    5.经常发出声音朗读,经常用脑子思考。

    6.不要羞于向妨碍自己工作的人说“你打扰了我的工作”。要先让他有此感觉,如果对方还是麻木毫无反应的话,那就要说“对不起”,然后坦白地告诉他。

    从大学中途休学回故乡,主要是因为托尔斯泰想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但是这种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的烦恼。他必须从从精神方面着手,来寻求一种改变。

    新理想

    决定从喀山国立大学休学回到亚斯纳亚·博利尔纳后的心情,在托尔斯泰写给贝拉格雅姑母的一封信中有详细的描述:

    亲爱的姑母:

    我作出了一个大的决定,我相信它对我的生命深具影响。我要在田园里实行我的新理想,我想我是天生适合田园的。

    姑母,请您不要见笑,您常说我还年轻,当然在您看来我还是小孩子;但是,姑母,没有人能阻碍我对使命的自觉,我也不希望有人阻碍我行善和爱善的理想。

    上封信已跟您谈过,我们在亚斯纳亚·博利尔纳的农场荒废已久。我经过详细的观察发现,那里的农奴太贫穷了。我必须付出更多的勤劳和忍耐,才能将这荒芜的农场重新整顿起来。

    姑母,如果您看到我们家的农奴的生活情形,您就会知道我的结论没有错。至于他们的不幸从何而生,不用我向您说明,您也必定会明白。

    我希望能将这700个农奴都变为神所爱的人。

    我们为了自己的名誉与快乐,将工作交给农奴或管理人去处理,这是不是一种罪恶呢?

    这种高贵而伟大的工作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又何必舍近求远地盲目追求其他呢?

    我确信我能够完成这些责任,成为一个受人敬佩的领主。况且,要成为一个受人敬佩的领主,并不需要姑母您所期望的那些学士头衔啊。

    我之所以中途休学,理由就在此。姑母,请不必为我多作立身处世的计划,我的工作已经决定了,我只想成为一个农场的好领主。

    我认为这种决心是伟大的。姑母,请您了解我的心情,我所选择的道路一定会使自己步上幸福之途。

    我对自己的将来考虑了很久,而且鼓足了勇气去实行。我相信我一定会成功的。

    托尔斯泰计划好了理想与工作方针,和哥哥一起回到亚斯纳亚·博利尔纳。这时候,是1847年,托尔斯泰19岁。

    尼克莱颇为赞同托尔斯泰的看法,他虽然身为长子,但从未有过继承农场的想法,他希望能在其他方面谋求发展。

    尼克莱在故乡休息了一个星期后,就加入了高加索炮兵队。当时许多贵族子弟都自愿从军,他们相信走这条路是对的,而且这也是一种极好的人生教育。尼克莱也一样。

    贝拉格雅姑母很希望托尔斯泰当外交官,虽然他有一段时期也是这样打算的,但是现在他的理想发生了改变,他希望回故乡当一个受人敬爱的领主。

    显然,贝拉格雅姑母并没有放弃她的期望,她试图说服托尔斯泰,她在回信里这样写道:

    你说你认为过田园生活是你的天职,然而一个人了解自己的天职的意义,不是心血来潮或一天两天就能领悟出来的,这必须要经过一两次的失败。

    你说要使农奴们都得到幸福,可是要使自己幸福尚且不是件容易的事,何况是让别人幸福?

    你说要成为一个受人敬爱的领主,你的性格太过优柔,这并不容易成功。你还是再考虑一下吧。

    已深知世事艰辛的姑母拿这些话来劝导托尔斯泰,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可是当时托尔斯泰并不能听进去。他坚持认为自己不适合当外交官,只适合当领主。而且自己已经下了决心,就一定要做到底,哪怕失败,也要继续下去。

    贝拉格雅姑母在信的最后一段说:

    ……看你天真的个性、高远的计划以及详细的检讨,我知道再怎么反对也没有用了。那么你就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吧!虽然我仍旧不赞成你的计划。

    托尔斯泰一面给姑母回了一封慷慨激昂的信,一面开始为自己的新理想而奋斗。要建设一个理想的农庄,必须得有一些计划,托尔斯泰首先为自己制订了一些对内和对外的规则:

    (对内)

    1.研究法律学。

    2.研究部分的医学。

    3.研究法语、俄语、德语、英语、意大利语以及拉丁语。

    4.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去研究农村情形。

    5.研究历史、地理及统计学。

    6.研究数学。

    7.写学士论文。

    8.练习音乐与绘画。

    9.制订日程表且严格遵守。

    10.研究自然科学。

    11.将研究中的发现和心得记录下来。

    (对外)

    1.每星期日晚上,农庄例行集会,把决议交给某些人,并给予一些协助。

    2.星期一与农奴以及一般农奴举行座谈,且巡视领土内贫穷农奴们的工作与生活情形,检讨农庄内的一些规则标准是否妥当。

    托尔斯泰虽然从喀山国立大学休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喜欢学问,他只是厌烦学校里的气氛。回到农庄后,他一边改造农村,一边仍用功读书充实自己。

    那时,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

    人类必须要活动,至于要如何活动、如何自由自在地活动,则由哲学来决定。哲学是人生的科学,我们必须以科学为基础进行活动。

    农奴制的现实

    成为一个好领主,这是托尔斯泰的新理想,也是他目前的工作。关于工作在生活中的意义,托尔斯泰曾写道:

    如同被绑在车上的马一样,人也不得不做一些事情。所以,工作的真实价值就和人需要呼吸一样,重要的是一个人要做些什么才能算是具有真实价值的工作。

    托尔斯泰认为,工作的目的分为两种:有的人为了当天的面包而工作,这是直接目的;有的人却为了比较远大的目的,也就是为了理想而工作。而他自己的工作无疑是后者。

    托尔斯泰的工作目标并不是要鼓励农奴努力工作好让自己能多收点田租,而是要想办法让农奴们过得幸福。这是一个很伟大的理想,只可惜托尔斯泰对当时俄国的农奴制现实认识并不深刻,所以他的热心只能是徒劳无功。

    一开始,托尔斯泰尝试深入田间,和农奴们一起生活,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愿望,但是他对农事一无所知,农奴们也不肯跟他说任何事情。年老的保姆曾告诉他:“农奴们都说你年纪轻轻的知道些什么?他们讥笑你的想法太不切实际。”

    托尔斯泰被这话吓了一跳,他想起姑母意义深长的回信,“要经过失败才会知道天职”。他开始反省自己。

    托尔斯泰想起一位瘦弱贫穷而且经常生病的老婆婆。

    她住在一间简陋得几乎连天花板都要掉下来的房子里,肮脏而快要倒塌的墙上挂着几件破烂得不能再穿的衣服,蟑螂在床边爬来爬去,房里飘着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老婆婆像一只疲惫不堪的瘦山羊般躺着,家里其他的人都到田里干活去了,她还要勉强支撑身子爬起来洗衣煮饭。家中幼小的孙儿很多,她得费心照顾他们。

    这一天,托尔斯泰去拜访这位老婆婆,告诉她:“您应该静静地躺下来休息休息,否则您的病是不会好的。”

    他的目的是要安慰老婆婆,可没想到老婆婆却愤怒地看着他,慢吞吞地回答道:“虽然你是我们的领主,但请你说话要客气一点。”

    托尔斯泰对老婆婆的反应很诧异,他以为她误会了自己的意思,连忙说:“老婆婆,我并不是在嘲笑您,您不是有病吗?我的意思是请您多保重。”

    老婆婆眨眨眼睛,好像哭诉似的说:“如果我像你一样是个领主,就能躺下来休息了。”

    “不管是什么身份,老婆婆,您得安心养病呀!”

    老婆婆翻了翻白眼说:“我有六个孙子,最大的才七岁,你叫我怎能放心睡得着呢?唉,你真太不懂事了!”

    托尔斯泰吓了一跳:“真是残酷啊,身体不舒服的病人还要照顾六个孙子,这简直是戕害人命!”这句话他说得很大声音,好像是在埋怨她的子女不孝。

    老婆婆很愤怒地说:“什么戕害人命?我们太穷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所以说,我们的身份和你不同。”

    “不管怎么说,您还是要静静地养病,这样身体才会很快地复原;如果太勉强的话,反而会使病情恶化的。”

    “我都说我没有这种福气了,你还不懂吗?”

    “或者我可以把您送到疗养院去。那里的医疗和药物都是免费的,收容了许多像您这样不幸的人。”

    老婆婆听了托尔斯泰的话后非常不高兴,脸上露出愤怒的表情,冷冷地下了逐客令:“请你回去吧。”

    托尔斯泰摇摇头说:“我是同情您的生活,才这样劝告您,请您不要误会。”

    老婆婆用双手掩着脸,说:“少爷,请你不要再这么说,你如果再叫我去疗养院,我今晚就去自杀!”

    “自杀?那才是开天大的玩笑!好啦,请您好好地养病吧。”

    “叫我去疗养院,你真是要把我活活逼死吗?我的家人一定会认为我是个无用的老人,你是不是希望我快点死?连少爷都说这种话,那我现在就死给你看。”

    老婆婆对托尔斯泰怒目相向,那表情让他惊慌恐惧得不知所措。

    “老婆婆,请您不要误会,我并没有说要您赶快死,我只是希望您能赶快把病养好。”

    老婆婆已经不愿再听他的话了,她挣扎着走过来,还没说什么就口吐白沫,倒在地上。

    这时幸好这家男主人回来了,他急忙把老婆婆抱进了房里。然后,他将托尔斯泰赶出了家门,他甚至咒骂托尔斯泰是讨厌的恶魔。

    托尔斯泰本来是要安慰这位瘦弱生病的老婆婆,当然他也很同情她,自然不会希望她早死。可是老婆婆却把他当做仇人般地怒目相向,这真是个天大的误会。托尔斯泰为什么会被人误会呢?主要原因还是在身份上。托尔斯泰虽然以仁慈、诚恳的态度对待农奴,但在他们心里,他是领主,是伯爵的儿子,他所说的话代表贵族,代表统治阶级,他不会真心实意地为农奴着想。当然,这也是因为托尔斯泰无法用农奴的语言来表达他的心声,他们的语言无法相互沟通。

    这种事件后来碰到很多次,他在后来的一部作品中写道:“一个人是否能清楚地认识人生,在于他能否以平民的语言与平民沟通。”

    托尔斯泰思考了很久,他不知道如何才能消除农奴们对贵族的成见,如何才能跟他们和谐地相处。所以,他希望成为一个被人敬爱的好领主的想法,完全失败了。

    他的理想和农奴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一点托尔斯泰当时无法了解。他开始变得忧郁,一连几天都吃不下饭。

    他开始更深刻地思考人生,他看到林间那些自由自在的动物,想到人类,人类也得像那些鸟儿、山羊、兔子或狼一样,必须寻找食物抚养家人,可是如果像动物那样随意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过活,那最后一定会自取灭亡。

    人类活在世上不能仅仅为自己,也必须为大众而活。也只有人人过着正当不损害他人的生活,并且为大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人生才会幸福。这是托尔斯泰心中坚定的信念。

    可是这一年中,托尔斯泰的内心却一直笼罩在黑暗之中,甚至越来越迷茫。19岁的他,总觉得自己的失败是根源于这种存在着很大矛盾的社会形态,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种矛盾,仅靠他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

    与托尔斯泰结交多年,并引导他步入文学家行列的屠格涅夫曾说过:“农奴制度一天不废除,领主与农奴就永远无法互相了解接近。”

    可惜,当时的托尔斯泰并不能理解这些道理。

    创办小学

    托尔斯泰想把亚斯纳亚·博利尔纳的农庄变成一座理想的村庄、神圣的村庄,他一再地失败,但也一再地努力。他开始将这种努力扩展到小孩身上,而不仅仅局限于大人。

    托尔斯泰认为,孩子们肩负着未来,在下一个时代里,他们将能够把亚斯纳亚·博利尔纳建设成一个理想的家园。所以,如果想将这个农庄变为神圣的地方,就必须把孩子们好好抚养教育成人。于是他想到为孩子们建一所学校。

    当时亚斯纳亚·博利尔纳还没有小学,农奴的孩子们就算是想上学也没有机会,而他们的父母又从来没有受过教育,所以无法教小孩子读书。

    教会的神父虽然识字,偶尔也有人向他们请教,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

    因为没有学校,农奴的孩子们不是在家里照顾弟妹,就是牧马放牛或帮家里分担一些工作;也有许多年纪还小的孩子,竟然学着大人的模样抽烟,无聊时就互相扭打。托尔斯泰看到这样的情形,就更加坚定了要办一所学校教孩子们读书的决心。

    这时是1848年,托尔斯泰20岁。

    有一天,他把农奴的孩子们召集到一起,让他们参观他房中的书柜。

    托尔斯泰对孩子们说:“你们看,这里有很多书是不是?这些书我都读过,读书能让你们明白很多道理,知道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大家如果想成为有用的人就必须读书。”

    听完托尔斯泰的话,孩子们的眼中都流露出企盼的光芒,他们都很想读书。

    经过一番沟通和交流,托尔斯泰办学校的一颗心已然跃跃欲试。

    他认为凡是人类,不论是贵族或平民都应该是平等的。如果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而农奴的孩子们连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农奴的孩子中有些因为先天环境的因素,不爱上学,对读书不感兴趣。但是如果因此以偏概全地认为所有农奴子弟都不堪造就,那就大错特错了。有许多农奴子弟甚至比贵族子弟聪慧灵巧,学起东西来进步得更快,如果他们的天分就此埋没,那真是可惜了。

    没过多久,托尔斯泰就在自己家里设了一所小学。可是两三天后,一个农奴找到了托尔斯泰,他希望学校马上停止教学活动。在他的观念里,读书不仅没有让他的孩子们明白事理,反而把他们教坏了。

    托尔斯泰非常惊讶,这位农奴说孩子们读书之后,就变得神气起来,再不安安分分地做农事了。

    托尔斯泰试图劝服他:“小孩读书是好事啊,难道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用的人吗?”

    “就算希望又能怎么样呢?农奴的儿子只有当农奴的份,书读得再多也不可能成为像少爷一样的贵族。否则我们也不会世世代代都过着痛苦的农奴生活。”

    托尔斯泰坚持自己的看法,让孩子们读书并没有什么不对。这个农奴也坚持农奴子弟就应该割草、放牛、喂马,这些才是符合他们身份的工作。“割草、放牛、喂马也是对的,但是孩子们可以一面工作,一面读书。”

    “这可不行,因为读了书的人就变得神气活现,他就不愿再去割草、放牛、喂马了。”

    这个农奴的话让托尔斯泰很难过,这些农奴们不仅没有学问,也不想改善自己的生活,甚至还不让孩子们受教育,如此麻木不仁,岂不是要永远过着这种世代穷苦被欺压的生活?!他们和政府官员阶级立场对立,但对于农奴接受教育一事却态度相同,政府官员担心农奴读书懂得道理之后,就会不听政府的话。

    托尔斯泰极端反对这种论调,他认为农奴之所以贫穷,完全是因为没有受教育的缘故,他们应该接受教育来改善生活环境,而且有了知识还可以提高农奴们的生活水平,他之所以要办学校,其目的也就在此。

    在托尔斯泰决定创办学校时,他以为不仅会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更会得到他们父母的支持,可是事实却正好相反,他听到了许多埋怨。

    不赞成孩子读书的不只前面提到的那个农奴,因为来学校上课的孩子,一天比一天少,最后连一个孩子都没有了。

    当托尔斯泰去找那些孩子们,希望他们继续回来上课时,他们对托尔斯泰说:“老师,如果我不去牧马,就会挨骂。”

    托尔斯泰的学校被迫关门。

    之后,他开始反省。托尔斯泰认为,他办的小学是适合自由自在的贵族子弟的学校,而不是合乎农奴子弟环境的学校,这是他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托尔斯泰没有气馁,他决定进一步研究和改善自己的办学方法。他后来在一部作品中曾写道:“小孩子比大人更聪明,他们的灵魂也更纯洁,因为他们不了解人类存在着的身份差异。”这是他从这次创办学校的过程中,领悟出来的道理。

    农奴虽然对托尔斯泰的改革和兴办教育嗤之以鼻,认为他一个有钱的贵族少爷什么都不懂。但那些孩子们却是天真的,他们能感觉到托尔斯泰的理想,他们并没有以身份和地位来决定一切,这使他十分欣慰。虽然因为孩子们父母的反对,学校不得不关门,但孩子们并没有变成托尔斯泰的敌人,他们不来学校上学并非是反对他的做法。每当托尔斯泰外出游玩,孩子们总会用一脸的微笑迎接他,这种笑容和没有上学以前的笑容完全不同,这是一种有亲切感的笑容。从孩子们的笑脸上托尔斯泰发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

    人类的地位和身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类的价值也不是以地位和身份来决定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