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独自的旅行:柳永传-寂寞凭谁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他是柳永。人海之中,有他漂泊的身影。

    满城的繁华,缭乱的灯火,很熟悉,也很陌生。

    不过,他也不是无处栖身。不能在庙堂之上指点江山,不能与文人墨客诗酒相酬,但他可以去往烟街歌馆,将自己交付给青楼,很认真,很深情。那里的红颜,给了他不尽的温柔,只因他亦如此待她们。他给她们的,不是苍白的怜悯,而是真心的欣赏。要知道,俯视的怜悯远远没有平视的欣赏,更让人怦然心动。

    科场失利,自有无数红颜,为他掩埋落寞。

    她们,便是他荒凉人生的春江花月。

    他在她们身边,饮酒填词,将喧嚣抛得很远。

    欲掩香帏论缱绻。先敛双蛾愁夜短。催促少年郎,先去睡、鸳衾图暖。

    须臾放了残针线。脱罗裳、恣情无限。留取帐前灯,时时待、看伊娇面。

    许是虫娘,许是英英,又许是别的女子。

    反正,这样的夜晚,她们都必然会恨良宵太短。

    在那才子面前,她们可以矜持,却也可以任性纵情。

    他不再年轻,但在她们眼中,他永远是那个翩翩的少年郎。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在正统文人心中,女子似乎只有这样,才算美丽。而柳永笔下的女子,少了些含蓄内敛,多了些率真放肆。

    如这首《菊花新》里的女子,生怕夜太短,缱绻不够。月色之下,她催促着情郎先去暖被,自己则是不慌不忙地放下手中的针线,轻解罗裳,让自己完美地呈现在他面前。而他的情郎,在床边留了一盏灯,只为看清她的面容。

    灯火之下,缠绵抵死,这无疑是香艳到了极致。这样的词,这样的画面,自然会让正统文人惊愕得哑口无言,继而口诛笔伐。清代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说:“柳永淫词莫逾于《菊花新》一阙。”甚至,他将这首词列为淫词之首。隔着七百年,柳永看不到他的评价。纵然看到,恐怕也不过是淡然地笑着说:那又如何!

    纵情风月,浪荡不羁。这就是柳永。选择了烟花巷陌,也就选择了旖旎风流。他就是要用自己的笔,写市井风情,写烟花寂寞。自然地,也写月下秦楼的私语缠绵。至于世间褒贬,他不愿理会。活在人间应该是,不求万人仰望,但求不怨不悔。

    甚至,也无需强求,被谁懂得。

    天边的月,山间的风,也不过是悲喜自知。

    以青楼为家,古今的文人没有谁能如他这般放纵。来去于烟花地,与伶人歌妓相交甚欢,虽有些无奈,却也是源于性情。就像千年以后歌里所唱,“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柳永天性不羁,既然前途渺茫,他便纵情欢场。他的词,被无数人指斥,结果却是,千人歌唱,万家传扬。严有翼《艺苑雌黄》评柳词:“大概非羁旅穷愁之词,则闺门淫蝶之语。”他自命清高,却不见有只言片句被人传诵。

    无论道学家们怎么诋毁,也无法改变柳永为一代词宗的事实。他承李煜余绪,注重抒发个人真切细微的感受,而境界更广大;他大量创作慢词,彻底改变了以往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他不仅创作了百余首慢词,还将赋法移植入词,故其抒情词往往具有一定的叙事色彩。

    他的《雨霖铃》,就像一曲长亭送别的独幕剧,事中有人,情由事生,后来的秦观、周邦彦亦多用此法而变化之。他对后世词坛有深邃悠远的影响,所以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现在,汴京的灯火下,柳永还在填词。

    大概是暮春,外面花谢水流,他在他的世界,不浮亦不沉。

    几杯酒,送给往事;几阙词,寄给红颜。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良辰美景,总有人在忍受相思的煎熬。

    似乎,赏心乐事,永远属于别人。

    不经历相聚的欢乐,就不知道相思的漫长。

    词中的这位女子,曾与情人幽欢佳会,但是现在,春色阑珊,花飞如絮,她只有无处诉说的寂寞。当初说过的誓言,轻飘飘的,早已随风而逝。整个世界,只剩下她孤独的身影,对着外面凋残的春天。

    许多看似美丽的相遇,其实只是刹那的明月照人。

    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甚至留不下多少痕迹。

    春归人去,落寞独守,这况味无人知晓,只能深藏在心底。早知如此牵肠挂肚,当初就该将那人留住。她念想着的他,品貌端正,举措风流,是个难得的人物。在她心中,无人可以与他比拟。可他留给她的,只有相思的苦。她是这样:纵然不去想他,也会愁眉紧蹙。

    这首《昼夜乐》,纵横驰骋,铺叙展衍,把思妇的内心世界表现淋漓尽致。其次,注重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结合,揭示了思妇的内在情感的深沉与无奈。再次,以乐景表哀情,使得思妇情感更为凄楚深沉。

    或许,词中女子所忆之人,即是柳永自己。他是风度翩翩的,亦是深情款款的,但他不会永远停留在某个女子身边。不停辗转,总有人承欢灯下,总有人寂寞风前。

    有时候,一夕欢颜,胜过百年厮守。

    因此,他的红颜,不说永远。

    她们只愿,他在她们身边是真心的。她们为他煮酒添香,给他纯粹的温存,离别后愿他安好。月明之夜,又总盼着,他能踏月而来,让她旧梦重温。却往往是,想着想着,柔肠寸断,那白衣书生终是没有来。

    青翼传情,香径偷期,自觉当初草草。未省同衾枕,便轻许相将,平生欢笑。怎生向、人间好事到头少。漫悔懊。

    细追思,恨从前容易,致得恩爱成烦恼。心下事千种,尽凭音耗。以此萦牵,等伊来、自家向道。洎相见,喜欢存问,又还忘了。

    这首《法曲第二》,大量使用市民口语,如青翼、香径、传情、偷期、草草、未省、相将、怎生向、萦牵、自家等等。这就使得词作的语言更切合人物的身份、性格,更生活化、现实化。词本起源于民间,到了文人手中逐渐走上了雅化的道路。柳永则更多地继承了民间词的传统,以里巷之语入词,贵在到口即消、家常而明白。这也真是柳词能够天下皆唱的原因。

    青翼传情,香径偷期,最初的故事是这样。

    而后来却是,心下事千种,尽凭音耗。

    两个人的花前月下,一个人的地老天荒。中间是离别。

    柳永的词里,有不尽的痴缠,却也有许多孤寂的身影,在往事中徘徊。这首词中的女主角便是如此。那时候,还不明白同衾共枕是怎么回事,就轻易地许诺终生相好。

    结果,相聚很短,离别很长。明知懊悔无用,还是要仔细回忆,颠倒思量,剪不断,理还乱。所有的心思只能付与一纸难以寄达的书笺。既然如此,不如忍着相思之苦,等他归来,向他诉尽幽怨。

    似乎,他若回来,等待他的必是劈头盖脸的埋怨和数落。但她很清楚,她无可救药地爱着他,他要是真的来到身边,她欢喜还来不及,哪里会埋怨和责备。爱情正是在这跌宕起伏、悲喜莫测之中显现出自己的魅力。

    人世间,到底是好景太少,荒草太多。

    走着走着,尘缘散了,欢情冷了。满眼都是天涯。

    青楼女子,年华与故事,往往是被流年裹挟着沉落无声。他们的冷暖,少有人过问。而柳永,却以温情之心和坦荡之笔,将她们的悲喜封存在词里。写得真挚,倒成了别人指摘的理由。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性情,直戳封建伪道学的痛处。所以,柳永生平为人所忌,即便他词中滴落出的情感如金似玉,也依然为礼教所不容。事实上,柳永的词,越是风花雪月,越见得情意深长。

    烟花巷陌,青楼梦冷。柳永只是个文弱的书生。

    但他情深意重,何尝不是个英雄。正是:

    惟本色英雄,方能到此;

    是飘零儿女,莫问人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