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独自的旅行:柳永传-初见红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来的时候,如尘埃;去的时候,如落叶。

    这就是人生。不管你愿不愿意,人生都是从寂静到寂静的旅程。

    花开的时候,开花;雨落的时候,听雨。漫长的路上,所见皆是风景。但仔细想想,所谓的风景,不过是心境的平上去入。看透风景,我们终会回到寂静。

    柳永生平,不曾显赫,但无疑是风流恣肆的。他有他的萧瑟,亦有他的疏狂。不管结局如何,世人如何评说,他的人生足够精彩。只因,他活得真诚。有诗酒,有红颜,有风花雪月,虽然寂寥,却不曾让那至真的性情遗落。

    宋太宗雍熙元年(984),柳永出生。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柳宜随“江南伪官”降宋,最初为山东雷泽县令。期间,他与诗人王禹偁相识,并且成了至交好友。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柳宜移任山东费县县令,柳永就出生于这里。那年,父亲柳宜四十六岁,母亲刘氏四十四岁。

    关于柳永的生辰,历来存在争议,研究者说法不一。根据多种资料推断,柳永中进士时年已五十,按景祐元年(1034)中进士算,柳永的生年应在984年左右。根据詹亚园先生《柳永事迹补正》,唐圭璋先生《柳永事迹新证》等研究资料,柳永也大约生于此年。那年,王禹偁三十岁,杨亿十一岁,林逋十七岁,李煜已去世六年,温庭筠已去世十八年。

    就像所有人,来时如花开陌上。他呱呱坠地的时候,柳家上下欢喜不已。

    至于此后的人生,是悲是喜,是长是短,无人知晓。

    生命本就如谜,许多事都在迷蒙之中。

    我们能做的不过是,看偶然的风景,历必然的尘缘。

    这个初至人间的生命,还不叫柳永。父亲为他取名三变,字景庄,因家族中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多年以后,他改名为柳永,取字耆卿。尽管,柳三变这个名字,他用了大半生,但在本传里,统一用柳永这个名字。

    柳宜给儿子起名“三变”,取义于《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俨者,意为庄重。《诗•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俨。”《离骚》:“汤武俨而致敬今,周论到而莫差。”

    父亲如此取名,大概是希望,儿子能长成圣人眼中的君子模样:远观严肃不苟,接近则温和坦荡,言谈庄重有节。自然地,父亲也希望他饱读诗书,考取功名,成为朝廷的股肱之才。柳永最终让父亲失望了,他虽然诗才满腹,但在科举的路上,却多次折戟。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在为功名而跋涉。

    于是,孤傲的他,只好带着失落,将自己流放在秦楼楚馆。

    幸好,还有月光伴他醉卧花间,还有红颜为他添香捧砚。

    幸好,还有文字,让他安放自己。

    关于柳永的出生,传说有三件奇事。首先是,柳永出生前后,屋顶有颗明亮的星辰,人们都说是文曲星,柳家人都认为,柳永是文曲星转世。

    其次,柳永出生前夜,祖上留下的一架古琴不弹自鸣,柳宜走到琴房去看,发现琴盖并未打开,琴声却清晰可闻。

    第三件奇事。太平兴国五年(980),柳永的祖父柳崇听说次子升官,高兴之余,渡江到济州去看柳宣和柳宜,没料到,到济州官舍后,竟然患病身故,葬于济州郊野。两年后,风水先生认为安葬之处于柳家子孙不利,建议另择坟地。柳宜便与五位兄弟商议,决定将父亲的坟墓迁往自己任职的忻州费县。寻觅数日,终于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却发现,下面是一块大石板,无法挖下去。

    柳宜认为此非吉兆,询问风水先生。先生却认为,那是玉带缠腰的征兆,建议想尽办法将石板打开,以便安放棺木。石板打开之后,人们发现,下面竟然是一汪清水,水中有条鱼游来游去,众人都惊讶不已。安葬父亲后的次年,柳永出生。后来,说起这件事,柳宜和柳宣认为,那条鱼是柳永降生的征兆。

    这些传闻,不过是人们的臆想。

    只因柳永才名远播,人们便不免对其生平多加揣测。

    肯定的是,柳永其人,生前身后,都是荒凉的。

    柳氏家族,自唐以来便是书香门第。柳永的祖父柳崇,虽终生不仕,却是“以行义著于乡里,以兢严治于闺门。”其所生六子,皆曾为官。

    柳宜,仕南唐,官监察御史,入宋后官至工部侍郎;柳宣,仕南唐,官大理评事,入宋后,以校书郎为济州推官,后为大理司直、天太军节度判官;柳寘,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柳宏,咸平元年中进士,知江州德化县,天圣年中,累迁都官员外郎,终光禄世卿;柳寀,官至吏部侍郎;柳察,十七岁举应贤良,侍诏金马门,官至水部员外郎。

    柳永兄弟三人,也都是进士及第。长兄三复,为真宗天禧三年(1019)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次兄三接,与柳永同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都官员外郎。柳氏三兄弟皆才华不菲,号称“柳氏三绝”。而后辈之中,柳淇、柳悦都是进士,皆有史实可查。

    出生于这样的门庭,柳永有机会饱览群书,培养其惊世才华。也正因如此,在科场多次败北之后,他仍能凭借无与伦比的才情,以词之名,倾倒众生。

    他的人生,无疑是萧瑟的。

    却也可以说,那样的人生,是绚烂多姿的。

    寻常之人,过不了那种人生。萧瑟中尽情绽放,并非谁都可以。

    柳永周岁时,家里举行抓周,以预测他的前程。在他面前,各色器皿里放置了果木、饮食、官诰、笔砚、乐器、书卷、算盘、经卷、胭脂等物,他先是抓起了胭脂,柳宜心里不大高兴,担心他长大后在脂粉堆里厮混,有客人赶紧圆场说,这预示着他将来会娶个才貌双全的妻子。

    其后,柳永才如父亲所愿,拿起了笔砚和书卷。作为社会习俗,抓周之事虽无依据,但柳永的人生,的确不曾离开笔墨和书卷。只是,旷世的才华,未能换得人生完满。

    许多年,浪迹人海,他只能焚字取暖。

    这世上,多的是残缺,少的是圆满。

    所谓圆满,很多时候,不过是无奈的自圆其说。

    当然,柳永也不曾离开红颜。难得的是,在那些满是脂粉气的地方,他竟以才华与性情,换得了几许真情。可见,烟街柳巷并非只有虚情假意,只是去那里的人们,总是走马观花或者逢场作戏罢了。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柳永三岁。柳宜由费县移任濮州任城县令。父母带着柳永去了任城,幼小的他,开始了人生的旅程。此时的他,尚不知红尘路远,更不知世道艰难。他只知道,在父母身边,有无尽的温暖和欢喜。

    对这个幼子,父母的确是疼爱有加。他不仅长相俊秀,而且天生灵气十足,可谓人见人爱。父亲对他期望甚高,盼着他习得孔孟之道,跻身官场,光耀门楣。所以,早早地开始教他认字。

    母亲刘氏虽然也希望他长大后出人头地,却又只愿他快乐地成长。

    刘氏擅长弹琴吟唱,时常唱些小曲给柳永听。

    外面,是辽阔而厚重的齐鲁大地。那里,安放着柳永的幼年时光。原本,他也是喜欢那里的。只是后来,他去了别处,遇见了江南,终于发现,自己最爱的,不是齐鲁山川,而是江南云水。

    到底,他的生命里,更多的是灵动和婉约。

    他钟情的,是云水相依,是烟雨朦胧。

    此时,他还在齐鲁大地上,肆意地欢乐着。这幼小的生命,不知道漂泊的味道,也无需知道。那样的味道,在后来的岁月里,他有足够的时间去品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