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奇观-水的变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是地球上容量最大、水深最深的淡水湖。据布里亚特人的传说,贝加尔湖被叫做“贝加尔达拉伊”,是“自然的海”的意思。从面积上看,贝加尔湖在世界湖泊中只排第8位,不像非洲的维多利亚湖和美洲大湖那样大。但如果论湖水的深度和洁净度,贝加尔湖是首屈一指的。

    贝加尔湖的现状

    贝加尔湖湖型就像新月一样狭长弯曲,因此又叫做“月亮湖”。

    贝加尔湖长约636千米,平均宽度约48千米,最宽处达79.4千米,面积共3.15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为744米,最深点达1680米,湖面的海拔是456米。湖水澄澈、稳定、透明,是世界第二。蓄水很丰富,差不多是北美洲五大湖蓄水量的和,占地表不冻淡水资源总量的20%。如果它是世界上唯一的水源,它的水量50亿人用,也能用半个世纪。贝加尔湖容积之所以如此巨大,秘密在于它的深度,湖平均水深730米,最深处达1620米,两边还有1000至2000米高的悬崖峭壁所包围。假如在湖底最深点,把世界上4幢最高的建筑物叠起来,那么第4幢的屋顶上的电视天线杆还是在湖面下58米;假如我们把泰山放入湖的最深处,山顶距水面也要有100米。

    贝加尔湖的周围有336条河流注入(其中最大的是色楞格河),但是,从湖中流出的仅有安加拉河。湖水注入安加拉河的地方有1000多米宽,白浪滔天。

    在众多俄罗斯自然景观中,贝加尔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个。1996年,又被列进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

    贝加尔湖的成因及历史

    关于贝加尔湖的成因,科学家认为是由于亚洲地壳沿着一条断层慢慢拉开,出现的一条地沟。起初这条地沟深8000米,后来随着岁月流逝,地沟逐渐被淤泥填塞,并逐渐形成现在的模样,从淤泥中的微生物化石可以显示其形成年代。

    贝加尔湖约形成于2500万年前,算得上世界最古老的湖泊之一了。是什么人最早生活在湖边,现在不知道,只能从他们留下的壁画和其它东西来了解他们那时候的生活方式。湖岸的萨甘扎巴悬崖壁上刻着不少鹿、天鹅、狩猎台以及跳舞的巫师等画。湖岸上,沿路边还建着很多石祭台。这些就是这里的早期居民的生活之见证了。

    在公元前110年前,贝加尔湖第一次出现在文字记载中。我国汉代的一官员在札记中将贝加尔湖称作“北海”,这或许是该湖俄语名称的起源。贝加尔湖名称的起源的另一种解释是:土耳其族人将贝加尔湖称作“富裕之湖”,后来逐渐演化成了俄语的“贝加尔湖”。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突厥族库雷坎人从东方迁移至贝加尔湖边,在这里遇到了土著居民埃文基人(中国称鄂温克人)。埃文基人以捕鱼、采集野果和养鹿为生。13世纪,蒙古后裔布里亚特人也来到贝加尔湖地区生活。无论是突厥人,还是布里亚特人,都没能改变埃文基人的生活方式。三个世纪后,1643年,叶尼塞哥萨克库尔巴特·伊万诺夫来到贝加尔湖地区时,布里亚特人已经是贝加尔湖地区的“主人”了。

    库尔巴特绘制了贝加尔湖及注入河流的平面图,这也是历史上对贝加尔湖的第一次直观描述。不久后,大司祭阿瓦库姆在生活记录中也描述了贝加尔湖。1729年,彼得大帝命令德国人达·梅塞施米特考察西伯利亚地区,对该湖也进行了第一次科学的考察。20世纪初,学者绘制出了该湖第一张全图,还测量了湖深。1977年,苏联学者用深水考察仪“派西斯”对该湖进行了考察,很多秘密在考察仪探照灯下就“曝光”了,之前一些被怀疑东西也从黑暗中“走”了出来,此考察在当时曾经轰动一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仪器能探测湖底。

    贝加尔湖的动植物资源

    贝加尔湖湖盆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而形成的。生物学家眼中的贝加尔湖不只风光美丽,而且还是“天然的生物进化实验室”在这里,他们发现的3000多种动植物中大部分是特有品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胎生贝湖鱼(一种全身半透明的小鱼)。该类鱼生活在水面下50~1500米深处,在贝加尔湖除湖岸附近的各个水域都有分布,它们是环斑海豹、秋白鲑等的主要食物。科学家认为在冰冷的环境下生活的胎生贝湖鱼是经过了长期的进化而来的,但是对于它们从卵生鱼、变为胎生鱼的原因以及时间仍没有合理的解释。

    贝加尔湖还有很多稀有的蝶类。比如大多分布在高寒地区的白色绢蝶,它们与凤蝶不同,翅膀近乎圆形,无臀、横脉,后翅无尾突。绢蝶翅面的鳞片较少,呈半透明状,如丝绸般薄,绢蝶一名就是由此而来的。

    另外有一种眼蝶,多为灰褐色,翅上被有毛状的鳞片,翅边缘有一些大小不同的的黑眼点,中央呈淡蓝色,如同美丽的蓝眼睛。眼蝶喜欢在日荫下飞舞,因而又被称作日荫蝶。而灰蝶的体型较小,翅背上有金属光泽的蓝、绿、紫铜、青铜等色,腹面的颜色较暗。

    还有一种孔雀蛱蝶,体背是黑褐的,有棕褐色短绒毛。触角棒状很明显,端部呈灰黄色。翅是朱红色,翅反面则是暗褐色,密布着黑褐色波状的横纹。翅上还有像孔雀羽般的彩色眼点。蛱蝶与其它种类的蝴蝶个很大的区别:蛱蝶的前足退化,因而,人们常常认为蛱蝶只有两对足,实际上,它的前足是隐藏在胸前的,只有小心拨开胸部的绒毛,才能看到。

    环斑海豹也是这里的标志性动物,它们主要栖息地乌什卡尼群岛(位于湖北部)。尽管这里的海豹数以万计,但是,只有在的沙滩上才能近距离看到,而在其它水域,除浮出水面换气外,环斑海豹大部分时间都潜在水下。它们生性胆小,又有敏锐的视觉和听觉,船舶马达的声音会把它们惊跑。

    贝加尔湖的主要经济鱼种是秋白鲑。它与环斑海豹一样,也属于特有的生物种类,生物学家说秋白鲑的祖先也来自于其它水域。

    湖里还有虾255种,包括淡得近白色的。此外,底还有l~15米高、如同丛林似的海锦,以及端足动物200多种和扁虫80多种。数量多,有些种类也很奇特。还有人在湖里捕到过巨扁虫,体长达38厘米。大量端足类动物使湖具有了“自体净化”的功能。因为这些动物能分解水藻、动物尸体,是维持湖水清澈一个主要原因。

    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海豹在这里生活。冬季,海豹在冰中咬开洞来进行呼吸。海豹一般生活在海水中,人们曾惊认为该湖是通过一条地下隧道和大西洋相连通的。事实上,海豹可能是在最后一次冰期中,逆河而上,来到这里的。

    这里的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沿岸有松、云杉、白桦、白杨等组成的密林,两岸是被针叶林所覆盖的群山。山地草原植被是杨树、杉树、落叶树、西伯利亚松、桦树等。植物的种类多达600多种,其中的75%是贝加尔湖所特有的。西岸是针叶林所覆盖的、连绵不断的群山,有大量的悬崖峭壁;东岸以平原为主。两岸气候的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也就随之迥然不同。

    美不胜的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是个美丽的地方,但又令人难以说出哪儿最美。在东岸,奇维尔奎湾像王冠上珍贵的钻石一样绚丽夺目。从湖的一侧向奇维尔奎湾望去,可看到许多覆盖着稀少树木的小岛,像卫兵一样保卫着湖湾的安全。在湖的西岸,佩先纳亚港湾如同马掌一样,钉在深灰色的岩群中,港湾两侧有大小不同的悬崖峭壁矗立着。在这儿,人们还可以看到被称作贝加尔湖自然奇观之一的高跷树。树根从地表拱生,成年人也可以自由地从其下穿过。它们生长在沙土山坡,大风能从根下刮走土壤,树根为了树的生存,就要越来越深地往贫脊的土壤中扎,这体现了树的顽强,还有聪明。

    湖岸群山环绕,溪涧相错,山水相映,水树相临,风景奇丽。伟大的文学家契诃夫称这里是“瑞士、顿河和芬兰的神妙结合”。

    贝加尔湖畔有充沛的阳光,温泉300多处,所以是俄罗斯东部最大的疗养之地。湖畔约有小城镇40座,这里居民曾经可以引用清澈纯净的湖水,但是,现在的湖水已经受到了工业的污染。尽管这样,湖水看上去还是很清澈的。5月冰雪融化,40米深水下的物体也可以看清,(其它湖泊能看透20米都少见)。

    这里的景色季节的变化非常大。夏季,尤其8月左右,山花烂漫,湖水会变暖,石头在阳光下闪烁。太阳把山峰照得光彩夺目,仿佛比实际距离移近了好几倍。

    冬天, 凄厉的风把湖水表面吹成了晶莹透明的冰,湖显得那么薄,冰下的水就像从放大镜里看下去的,微微拨动。冰层可能有1米厚,有的甚至还厚。

    春季临近,冰面开始活动,冰破时会发出的巨大的爆裂声,仿佛要吐尽一冬天的郁闷、压抑。冰面上迸开的一道道又宽又深的裂缝,步行或乘船都无法逾越,有时它会重新冻合在一起,裂缝处蓝色的大冰块叠积,成为一排排壮观的冰峰。

    贝加尔湖出口宽约1000米,湖水出口正中央的大圆石被叫作“谢曼斯基”。河水泛滥之时,这块圆石看上去就像在滚动。湖岸溪涧相间,群山环绕。湖水清澈无比,(据说原因是湖底时常发生地震,产生的化学物质沉淀到湖底,湖水得以净化。)湖水透明度竟然能深达40.5米,难怪被誉为“西伯利亚明眸”。

    相关链接——贝加尔湖的“圣石”传说

    在贝加尔湖湖水向北流入安加拉河的出口处,有一块巨大的圆石,被称为称“圣石”。当涨水时,圆石宛若滚动之状。

    相传,很久以前湖边住着一位名叫贝加尔的勇士,他的独女安加拉很漂亮。贝加尔对女儿虽然十分疼爱,但是管束却极严。一天,海鸥告诉安加拉,有位叶尼塞青年很勤劳又很勇敢,安加拉对他的爱慕之心油然而生。但是贝加尔坚决不许,安加拉只好趁父亲熟睡时,悄悄地出走。贝加尔醒后,没有追上她,就投下巨石,以为能挡住她的去路,可是,女儿已远去,投进了叶尼塞的怀抱。从此,这块巨石就屹立在了湖的中间。

    珊瑚海与大堡礁

    在澳大利亚与新几内亚的东面,新喀里多尼亚与新赫布里底岛的西面,所罗门群岛东面的珊瑚海,南北约长2250千米,东西宽约2414千米,面积479万平方千米。在南面,连借着塔斯曼海,在北面,连接着所罗门海,在东面临着太平洋,在西面,经过托里斯海峡,和阿拉弗拉海相通。因为有大量的珊瑚礁而得珊瑚海知名,其中的大堡礁最为著名。

    地球表面有70%的地表为水覆盖,因此也被称为“水星球”。而70%中的水大部分在大洋,大海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全球面积大小、水体深度等都各不相同的大海中,珊瑚海是面积最大、水体最深的海。因里面生活着很多鲨鱼,所以人们又珊瑚海为“鲨鱼海”。

    珊瑚海周围几乎没有河流注入,这使得珊瑚海的水质污染很小。这里的海水很清澈,水下的光线很充足,利于各种各样的珊瑚虫的生存。同时海水盐度在27‰~38‰之间,可以说是珊瑚虫生活的理想之处。因此在海中的大陆架、海边的浅滩等地到处有大量的珊瑚虫。时间长了就逐渐发育成了的形态各异的珊瑚礁,珊瑚礁在退潮时,会露出海面形成热带海域独有的绚丽奇观。“珊瑚海”便因此而闻名世界。

    认识珊瑚

    珊瑚看起来像是植物,实际它是海洋里的一种低级动物。一块珊瑚往往是成千上万亿个珊瑚虫的群体。活的珊瑚,在海水中会显得五光十色,色彩鲜艳夺目,因而被称为“海底之花”。我们平常见到的白色珊瑚,其实是珊瑚死后留下的残骸与骨骼。

    珊瑚虫很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它的样子:没有眼睛和鼻子,只有作为感觉器官的灵敏的触手。触手随水流慢慢漂动,自由伸缩,捕捉流经附近的浮游生物和碎屑。当受到惊吓后,触手立马缩回藏。在四周的触手的中央有一个小口,是珊瑚虫的嘴,叫作“口道”。口道里面就是直肠子,没有食道也没有胃。消化后的剩余残渣再从口道吐出来,因此,珊瑚的肛门与嘴是不分家的,所以叫它低等动物。

    珊瑚是分裂繁殖,能一分为二,二分为四,而且速度之快让人吃惊,转眼之间就会“儿孙满堂”。但是它们在同一块珊瑚体上,互相挤压,分不清备份。有的珊瑚虫也进行有性生殖,精卵结合生成幼虫,从口道排出的幼虫随水漂流,到合适的地方,就会附着在那里,发育成为珊瑚虫,再逐渐成为一个群体。群体珊瑚繁殖也很快,老的死去留下的骨骼会成为礁石;新珊瑚虫就在前辈的骨路上生长攀登。这样由前辈作铺路石,后辈踏着尸骨继续筑起新高峰。珊瑚礁石就是这样筑成的。大堡礁、环礁、岛礁也是这样形成的。

    不过,并非所有的珊瑚都能造礁,只有体内含有石灰质的珊瑚,如石珊瑚、鹿角珊瑚、多枝蔷薇珊瑚等,才有这种本领。促进造礁的还有虫黄藻,一种单细胞藻,个头很小,1000个虫黄藻在一起也只有一粒米大。在阳光下,它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氮磷钾变成为机物,为珊瑚虫的生长提供营养,使珊瑚能够生机勃勃、绚丽动人。当环境变阴冷,虫黄藻就会逃之夭夭,珊瑚就失去了营养,很快就变得暗淡无光,甚至枯萎而死。现在,珊瑚海还有很多珊瑚礁,这说明在造礁的年代,这里不仅有大量造礁珊瑚,还有旺盛的虫黄藻。它们的成功配合,才使的珊瑚海如此美丽多姿。

    绵延不绝的大堡礁

    珊瑚海最著名的是它东北部的大堡礁。它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珊瑚礁区,还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观之一,被称作“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国”。

    大堡礁绵延2000千米,纵贯蜿蜒在澳大利亚的东海岸,是最大的活珊瑚体。大堡礁的另一部分分布在岛屿周围,这些岛屿其实是海洋中的山脉的顶峰。整个大堡礁由3000多个形成于不同阶段的沙洲、珊瑚礁、珊瑚岛、泻湖组成,形成历史在10000年以内,即最近一次冰河时期以后。

    据钻探,礁体下的是早第三纪陆相的堆积,说明该地区原先是在海面以上的。自早中新世,陆地下沉,中间还有数次的回升。海底礁坡上的多级阶地相当于更新世冰川所引起的海面变动停止期。礁区海底地形很复杂,有许多谷地,穿过礁区与现代河口相连,这是古代陆上侵蚀的产物。礁区海水的温度季节变化较小,海水较清澈,海洋生物很丰富:有彩色斑斓、形状奇特的小鱼;还有重90公斤的巨蛤和以珊瑚虫为食的海星。

    营造如此庞大工程的是直径仅有几毫米的腔肠动物珊瑚虫。群体生活的珊瑚虫以浮游生物为食,能够分泌石灰质骨骼。老一代珊瑚虫死后,留下遗骸,新一代再发育繁衍,如同树木抽枝发芽一样向高处以及两旁进行发展。就这样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和藻类、贝壳等海洋生物的残骸胶结起来,堆积成了一个个珊瑚礁体。珊瑚礁的建造过程是十分缓慢的,在最好的条件下,礁体每年也只能增厚3~4厘米。现有的礁岩厚度达数百米,说明“建筑师”们在这里己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岁月。同时也证明在地质史上,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地区曾经历过沉陷,使得追求阳光与食物的珊瑚不断地向上生长。

    大堡礁内有350多种珊瑚,形状、大小和颜色都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微小,有些可宽达2米。珊瑚形态各异:扇形、鞭形、鹿角形、半球形、树木状、花朵状等的都有。珊瑚栖息水域的颜色从白到青再到蓝靛,可谓绚烂多彩;珊瑚本身有鲜黄、淡粉红、深玫瑰红、蓝相绿色,鲜艳异常。

    相关链接——珊瑚丛中的生存竞争

    在大堡礁眩目的珊瑚丛中也存在着争夺食物、空间这一生物界永恒的生存竞争。珊瑚分软珊瑚、硬珊瑚(造礁珊瑚)两大类,形态不同。有的如同鹿角,有的如同鞭子,有的如同扇子;有些可以禁受浪涛的冲击,有些只能生长在平静水域;有些长得快,遮掩亲邻、占有更多阳光;有些会用含毒的触须向水里释放致命化学物质,清除同领域的竞争同类。

    此外,还有吃珊瑚的动物,如刺冠海星。它能把腹腔吐出来贴在珊瑚礁上,把包括珊瑚虫活体在内的礁盘一起消化掉。刺冠海星的数量会发生周期性的剧增,有时甚至能把整片的珊瑚礁都吃干净。

    珊瑚礁中生活的还有海绵、海葵、海参、海鞘、水母、巨蛤、鱼虾类等。就如同是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珊瑚是雨林中的“树木”,鱼类和软体动物是其中的“鸟兽”。同雨林中一样,也有各种生存竞争,比如鱼共有150种之多,竞争非常激烈。

    喀纳斯湖

    蒙古语喀纳斯是“美丽富饶、神秘莫测”、“峡谷中的湖”的意思。它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的北部,是一个高山湖泊,坐落在阿尔泰的深山密林中。我国绝大多数的江河属于太平洋水系,但是,喀纳斯却是属于北冰洋水系的。湖的四周,密布着原始森林,阳坡被茂密的草丛所覆盖。湖水主要的主要来源是奎屯、友谊峰等山的冰川融水以及当地从地表或地下泻入的降水。

    喀纳斯湖是我国唯一一块西伯利亚区系动植物保护分布区,以喀纳斯湖为中心,建立起了总面积达5588平方千米的喀纳斯湖自然景观保护区,从上往下垂直分布着冰川恒雪带、山地冻雪带、高山草甸带、山地草原带等。

    喀纳斯湖的动植物

    作为我国唯一一块南西伯利亚区系动植物分布区,喀纳斯湖生长着西伯利亚区系的落叶松、红松、云杉、冷杉等珍贵树种,还有众多桦树林,已知的植物就有83科、298属、798种。不同植物的群落色彩不同、层次分明。秋季,各种植物就“争奇斗艳”:金黄、殷红、墨绿各具特色。林中的的灌木也很叶茂,连枯叶朽木上也长满了苔藓、野草。林间的空地草甸如阴、山花烂漫。

    喀纳斯湖也是我国难得的有欧洲生态系统特征的自然区域,里面有动物39种,鸟类117种,鱼类5科8种,昆虫3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13种,其它稀有动物9种,昆虫真菌的新种记录不少60个。喀那斯湖中还生存者“大红鱼”——一种被认为是“湖怪”的稀有鱼类。还有各种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鱼类、昆虫类等在这里繁衍生息。

    喀那斯奇观

    喀纳斯景区有很多“唯一”:它是亚洲唯一的“瑞士风光”,是我国唯一和四国接壤的自然保护区,是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的北冰洋水系)最大支流布尔津河的发源地……喀纳斯奇特的景观是它获得如此多殊荣的主要原因。

    千米枯木长堤:喀纳斯湖最北的入湖口有一千米的枯木长堤,是喀纳斯湖的一大奇观。洪水时,枯木长堤会飘起来。按理说,这些枯木会向下游漂,但多年来,它们却奇怪地浮动着逆流而上,长长地横列在喀纳斯湖的最上游的6道湾里。据说,有人曾经将枯木扔到下游的5道湾里,可是,那些枯木还是能回到老地方,与长堤连成一体。原来,每当洪水季节,河水携带上游大量的枯木漂入湖口,因有强劲的谷风,在遇到喀纳斯湖南面的巨大山体后风力变向,推动着漂入湖水中的浮木,逆流上漂,逐步在湖口汇聚堆叠,形成一条宽百余米、长两千、米枯木纵横交错的“千米枯木长堤”。

    湖怪:喀纳斯湖另一奇观是湖中巨型的“湖怪”。据当地人传说,喀纳斯湖中有一个巨大怪兽,能够行云喷雾,吞食岸边的牛羊和马。这类传说从古到今绵延不断。近年来,科考人员从山顶观察到了巨型大鱼,成群结队,掀波作浪在湖中慢游,一时间把“湖怪”传得沸沸扬扬,神乎其神,又为美丽的喀纳斯湖增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喀纳斯湖的神秘大概与湖怪传说有关。据专家考察推断,所谓湖怪,其实就是那些喜欢进行成群结队活动的大红鱼。这是一种生长在深冷湖水中的“长寿鱼”,寿命最长是200岁以上,而且它们行踪很诡秘,没有经验的人是很难捕到它们的。但当地人并不相信,在他们自己的传说礼,湖怪能够吃掉一整头牛。但谁也说不清湖怪的样子。

    云海佛光:每年8月份,雨后清晨,喀纳斯山区谷地就会被浓浓的云雾所遮盖,只有一座座2000米以上的峰顶露在外面。这时,登上一览亭观赏来日出,就会看见头顶碧蓝的晴空斜挂着巨大的朝日,远近的雪峰,在朝阳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脚下的白云如浪涛一样随风翻滚,彩云带着反射太阳的霞光变幻无穷地迎面而来。大约上午10时,太阳升到一定角度时,在湖西山谷的云雾中便逐渐显现出一个半圆形的巨大彩色光环,七色俱备,鲜艳夺目,下部则没于云雾中。光环色泽随着云雾的浓淡变化也时明时暗、时深时浅,这就是所谓的云海佛光。佛光大约持续一刻钟左右,随着太阳的高度、光线角度的变化就渐渐消失了。

    变色湖:喀纳斯湖另外一种奇观就是变色湖。春夏之时,湖水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发生颜色的改变。5月,湖水冰雪融化,湖水呈青灰色;6月,周山植物泛绿,湖水呈浅绿或碧蓝色;7月,洪水期到来,由于有了上游白湖的白色湖水的大量补充,湖水由碧绿色变为微带蓝绿的乳白色;8月,受降雨影响,湖水呈墨绿色;9月、10月,上游湖水的补给减少,再加上周围植物颜色发生变化,湖水变成了翡翠色。湖水会变色,是因为季节变化引起上游河水所含的矿物成分多少发生变化;同时,周围群山植物随着季节变化的颜色不同,不同色彩倒映在湖中,阳光的角度也发生变化,还有不同季节的光和作用对湖水的颜色也有一定影响。

    卧龙湾:卧龙湾在布尔津县去喀纳斯的途中距县城140千米、距喀纳斯10千米处。四周森林繁茂、繁花怒放,绿草如茵;小岛景色秀美,进水口的巨石抵住中流,激浪拍着巨石,呈现玉珠飞溅的妙境。湖的泄水口有座飞架东西的木桥,站在桥上向北看,是平如镜的卧龙湾,向南看,哼看到奔腾咆哮的喀纳斯河。

    月亮湾:月亮湾如同镶刻在喀纳斯河的明珠,能够随着喀纳斯湖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传说,湖内有嫦娥奔月之时留下的脚印,还有传说这脚印是成吉思汗当年追击敌人时所留下的。

    相关链接——喀纳斯湖边的图瓦人

    图瓦人亦称“土瓦”和“德瓦”、“库库门恰克”,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录。

    有些学者称,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的一部分老弱病残的士兵,后来一直繁衍。但是,喀纳斯村的长者称他们祖先是500年前从西伯利亚来到这里的,他们与今天的俄罗斯图瓦共、国图瓦人同属于一个民族。

    图瓦人现自在还保存着独特的生活习惯、独特的语言,图瓦语是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与哈萨克语言相似。生活习惯上,图瓦人除欢庆蒙古族传统节日——敖包节外,还有自己的邹鲁节(入冬节)、汉族人的春节和正月十五元宵节。图瓦人是信佛教的,丧葬方式是曲体入葬。

    图瓦人在阿勒泰喀纳斯湖图瓦村和白哈巴图瓦人村居住,喀纳斯湖与图瓦人融为一体,构成喀纳斯湖旅游区特有的民族风情。

    天山天池

    天山天池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著名湖泊,位于乌鲁木齐东北100千米处,在博格达峰北坡的山腰。池面海拔1910米,南北长3.5千米,东西宽0.8~1.5千米。池滨云杉环绕,雪峰辉映,壮观异常。天山天池风景区以高山湖泊为中心,加上雪峰倒映,云杉环抱,风光秀丽。

    西王母传说的人间仙境

    天山天池是一个天然的高山湖泊,湖面是半月形的,长达3400米,最宽处约有1500米,面积达 4.9平方千米,最深处约达105米。天池是因为古代冰川、泥石流堵塞了河道而形成的,曲折而狭长,幽深而清澈。四周的雪峰上,消融的雪水也汇集到这里,是天池源源不断的水流来源。

    在地质学上天池属于冰碛湖,湖水是高山溶雪汇集而成的,水深百米。盛夏,湖周绿草成茵,百花怒放,相当明艳。即使在盛夏,湖水的温度还是非常低,所以这里还是避暑的好地方。

    天池背靠着博格达峰,该峰终年都有积雪。站在天池边,眺望白雪皑皑的雪峰,别有一番风味。天池四周的山腰上,有许多云杉林,形状就像宝塔。云杉林深绿、挺拔又整齐,充满气势,显示出了高山风景区所特有的景色。清澈的湖水,皑皑的雪峰和葱茏的挺拔云松林,组成了天池的迷人风光。

    来到天池如登仙境,“瑶池仙境世绝殊,天上人间遍寻无”。这里流传着西王母与天池的传说:

    天池俗称“海子”,古称“瑶池”。称“瑶池”,首推《穆天子传》,卷三载:“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传说是西王母(活动在新疆地区的一个母系氏族部落的女酋长)与穆天子欢宴的瑶台仙境。

    据《山海经》、《穆天子传》、《竹书记年》等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周朝第五代国君——周穆王姬满,命令御造父驾着八匹骏马,率领六师,放咨西来,游至西王母的国家,会见西王母。西王母在风景秀丽的瑶池设宴,款待周穆王。举筋奏乐间,西王母与穆天子应酬唱和。周穆王赠送给西王母白圭、玄璧以及中原的特产锦绸美绢之类。王母拜谢接受,也回赠给周穆王当地的瑰宝、奇珍。周穆王赠送给西王母的丝帛150丈,丝绫450丈。而西域的白玉、壁玉在中原被视为珍宝,《穆天子传》中有穆王“取玉三乘”、“载玉万只”的说法。这证明3000年前,西域与中原就已经有了交往。西王母曾经请周穆王游历瑶池和西王母国的山川名胜。游览瑶池之时,穆王登山,立石为碑,写下“西王母之山”5个大字,以记此行,并种下槐树来留念。临别之时,周穆王依依不舍,西王母也欢饮再三,对它千叮万嘱:“祝君长寿,愿君再来!”周穆王和西王母瑶池相会的传说还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无尽遐想。

    其实,“天池”一名来自清乾隆48年,新疆都统明亮到博格达峰天池题“神池浩渺,天镜浮空”石碑。天池是“天镜”和“神池”二词分别取首尾二字而来。

    迷人的天池景区

    天池风景区以天池为中心,包括上下4个完整的山地自然景观带,总面积达380.69平方千米。天池的湖水清澈如玉;四周有群山环抱,绿草如茵,繁华似锦,有“天山明珠”的美称。挺拔苍翠的云杉塔松漫山遍岭。

    天池风景区可分为“大天池游览区”、“大天池北坡游览区”、 “十万罗汉涅般木山游览区”、“娘娘庙游览区”、“博格达峰北坡游览区”,每区有8景,一共40景。

    天池东南面是雄伟壮观的博格达主峰,蒙古语中“博格达”的意思是灵山、圣山,海拔5445米,主峰左右两边又有两峰。抬头看,三峰并起,如剑一般突兀插云。峰顶的冰川积雪闪着银光,与天池澄碧的湖水交相辉映,构成了高山平湖充满奇趣的自然景观。

    天池有三处水面,主湖之外,东西还有两处水面,东侧是东小天池,古名叫黑龙潭,在天池东500米的地方,传说为西王母沐浴梳洗之地,所以还有“梳洗涧”、“浴仙盆”的称呼。潭下是百丈的悬崖,瀑布飞流而下,就像一道长虹,依天而降,非常壮观。西侧是西小天池,又叫做玉女潭,相传是西王母洗脚之处,在天池西北2000米处,池侧也飞挂着一道瀑布,高达数十米,就像银河落地一样,溅玉吐珠,称作“玉带银帘”。池上还有闻涛亭,登亭就能观上瀑布,可以看到帘卷池涛、松翠水碧的美景,亦可以听到水击岩穿、声震裂谷的奇声,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啊。

    天池以西3000米处是灯杆山,海拔达2718米,山体长达3000米。老君庙、东岳庙就建在这里。当年,道士在山顶上立一根松杆,上面挂着天灯,昼夜不灭,乌鲁木齐的百姓就都将天灯当神喻,只要灯长明不灭,就预示世道的太平,所以该灯又被称作“太平灯”。

    天池西南2000米处是马牙山,海拔达3056米,山体长5000米,山顶有断崖,巨石林立,就像是一排巨大的马牙,因此而得名。马牙山石林也是天池景区的一绝,巨石在风的侵蚀下形成独特的景观,石厅奇形怪状、形态各异,有的想巨齿獠牙,有的像猛兽血口,有的又像层层翻卷的大海波涛,还有的像头着毡帽、神态安然的古代牧人。

    延伸阅读——天山的动植物

    天山山系中大多数的雪峰终年被冰雪所覆盖,但是,在3000米雪线之下的地区的动植物资源还是很丰富的。

    在托木尔峰以及博格达峰的山麓、河谷地区,满山遍野的云杉、塔松一年都是青的。托木尔峰南北两坡的茂密森林是新疆的木材主产区之一。草原和森林草原带中还有大量贝母、紫草、黄精、荆芥、天仙子、益母草、大黄等等;在云杉林里,野蔷薇、党参等随处可见;在亚高山草甸带中,迎风怒放、枝叶招展的金莲花一片片的;在雪线附近的乱石堆里,雪莲凌寒怒放、清香散发,远看去,就像一只只玉兔,给这片冰天雪地的白色世界带来了生机。

    以体长而凶猛著称的天山苍鹰双翅展开,有2米多长,它一会儿扶摇直上,一会儿又在空中盘旋,可一旦发现了野兔、黄羊或其它猎物,就会如同一把利剑一样,横空劈下,速度之快可用“迅雷不及掩耳”来形容。野骆驼天山的动物中最警觉的,它胆子小、疑心大,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远遁而去,它的四肢都细长有力,奔跑时轻捷且无声,如疾风一样。可是它和大头羊、狍子、茶腾大尾羊、雪线附近的雪鸡等却也成了天山人狩猎的对象,人们捕获后黄羊和大头羊后,会架起篝火就地进行烧烤,在以美酒相配,这样一顿别有风味的野餐真是让人垂涎。

    青海湖

    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鲜水”或“鲜海”,蒙古语称作“库库诺尔”,藏语称作“错温波”,是“青色的海”、或蓝色的海洋”的意思。因为这一带以前是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它还叫作“卑禾羌海”,汉代也曾经有人称它作“仙海”, “青海”的名字是从北魏起才改叫的。

    青海湖地处青海省的东北部,四周被高山环抱;北面是美丽壮观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高耸的日月山,南边是连绵的青海南山,西边是峥嵘的橡皮山。青海湖的周长达360千米,面积一共4583平方千米,是我国的最大咸水湖。湖区大大小小的河流近30条。湖东岸有2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超过10平方千米,是咸水湖;一名耳海,面积达4平方千米,为淡水湖。

    在湖畔远望:远山苍翠,合围环抱;湖水碧澄,波光潋滟;草滩葱绿,羊群成片。湖面一望无际,碧波连天,鱼儿欢跃,雪山映照,百鸟翱翔。湖滨的地势开阔、平坦,水源较充足,再加上这里的气候温和,所以是水草肥美的天然牧场。

    青海湖的地质形成

    青海湖是构造断陷形成的湖,湖盆的边缘多数通过断裂带和周围的山相连。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青海湖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的气候是温和多雨的,湖水经东南部倒淌河泄进黄河,形成一个外流湖。到13万年前,因新构造运动,周围的山地强烈地隆起,从上新世末起,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也迅速地上升、隆起,原本注入黄河的倒淌河就被堵住了,它被迫从东往西流进青海湖,于是,尕海和耳海就出现了,后来,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也分离出来。

    因为外泄的通道被堵塞,青海湖就逐渐变成了一个闭塞湖。再加上气候不断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北魏时期,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千米,到了清乾隆时就减为350千米了。目前,青海湖呈椭圆形,周长300多千米。

    青海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河水,还有少些是湖底的泉水以及降水。湖周围大大小小的河流有70多条,不对称分布。湖的北岸、西北岸以及西南岸的河流比较多,流域的面积也较大,支流比较多;湖的东南岸、南岸的河流则比较少,流域的面积小。其中,布哈河是流入该湖最大的一条,发源自祁连山支脉——阿木尼尼库山,河长约300千米,仅干流长就达92千米,支流有几十条,仅较大支流就有10多条,下游的河面宽约达50~100米,深有1~3米,流域面积约达1.66万平方千米,占整个湖区各河流流域面的一半,年径流量达1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60%。

    青海湖获得径流补给主要来自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和哈尔盖河4条大河,这些河的年径流量可达16.12亿立方米,在入湖径流量中占的86%。

    青海湖中的5个岛屿

    在不同季节,青海湖的景色也各不相同。夏秋是四周巍峨的群山以及西岸广袤的草原披上绿装之时,青海湖畔天高气爽,山清水秀,景色绮丽。辽阔而起伏的草原就像铺上了一层厚绿毯,五彩多姿野花将着绿毯点缀得美轮美奂,一群群牛羊、膘壮的骏马又像是璀璨的珍珠洒满整个草原;湖畔有大片整齐的或麦浪翻滚或菜花泛金的农田,让人喜悦无比。但是当寒流来临时,四周的群山、草原变得一片枯黄,有时还会变银装素裹,湖面也成了冰封玉砌的样子,阳光之下,熠熠生辉,放射着夺目的光芒。

    青海湖最著名的景点是它拥有的5座岛屿:

    鸟岛:也称作小西山,或因为鸟蛋遍地而被称作蛋岛,在布哈河口北面的4000米处,岛的东头较大,西头较窄长,形状就像是蝌蚪,全长达1500米。鸟岛是亚洲所特有的鸟禽繁殖之处,也位列我国8大鸟类保护区的首位,是青海对外开放的重要地区。每年3、4月份,雁、鸭、鹤、鸥等候鸟陆续从南方迁徙来,在这里营巢;5、6月间,会出现鸟蛋遍地的景象,不久幼鸟成群,热闹非常;7、8月间,秋高气爽,群鸟或在蓝天翱翔或游弋在湖面;9月底,群鸟开始南迁。

    海心山:在青海湖中心略偏南一点,距离鸟岛约2.5万米,岛形很长,是由花岗岩、片麻岩等组成的。岛东边有一眼,可作饮用水;南部的岩石裸露,形成陡崖;东、西、北三面是平缓的滩地。岛上大部分地区被沙土所覆盖,也有冰草、嵩草、芨芨草、镰形棘豆、披针叶黄花、西伯利亚黄精等生存在这里,植被覆盖度在一半以上。鸟禽就主要集中在岛崖边和碎石滩地。

    海西山:又叫海西皮,在布哈河口以北的6000米处,和鸟岛同处于布哈河冲积滩地之顶端。岛的东北边有紧靠湖边的断层陡崖,陡崖外有一块柱形岩石屹立在湖中,那里是鸬鹚的繁殖地。

    沙岛:沙岛曾经是湖最大的岛屿,长约1.3万米,最宽约2800米,最高点海拔3252米,它是因为湖中砂垄突出水面,风沙堆积后而形成。1980年,沙岛东北端与陆地相连,成了半岛,还围成了面积达33平方千米的沙岛湖,岛的表面由沙砾所覆盖,是鱼鸥栖息繁殖所。

    三块石:又叫做孤插山,是由7块密集在一起的石灰石、礁石组成的,高约有17米,岛上在碎石块的间隙里有牛尾蒿等生长。

    青海湖是一个极其富有神气息的圣地,还是一个让全世界科学家都注目的宝湖。科考发现湖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还盛产湟鱼,在我国西北地区,它是最大的天然的鱼库。四、五月间,鱼群会游向附近的河流去产卵,布哈河口被成群结队的鱼群所铺盖,使得湖水变黄,群鱼,游动产生噼啪声,非常壮观。

    延伸阅读——有关青海湖的传说

    青海湖有很多美丽的传说,藏族人称,青海湖在很久以前只是一口神井,当年有位名叫白马江安的智者在井边,他在那里刻苦修行的同时给过路行人提供井水。人们喝了神井的水后立刻就能解渴,而且还精神百倍。后来他要去印度,临行前它就嘱咐徒弟们,要继续给往来的行人施水,而且施罢水后一定要将井口盖好,但是却他忘记说不盖井口的害处了。一天,徒弟施罢水忘了盖井口就睡着了。到深夜,井水速涨后往外溢出,酿成了水灾,将这里变成了汪洋大海,很所牧民、牛羊都被淹没。当时,白马安江行至印度的边界,觉的心惊肉跳,猜测是神井溢泛成灾了,于是就随手托起座小山,默念了一会而,小山就飞起来,最后端落在井口之上。可好似溢出的水是无法退去的,于是青海湖记形成了,那座压在井口的小山就是现在的海心山了。

    蒙族人又是这样传说的:古来环湖居住着好些民族,一些部落头人常会挑起战争,杀得尸横遍野,血染草滩。后来,蒙古族部落里出了英雄库库诺尔,他教育本民族的人与邻族人和平相处。当邻族人受到狼豹袭击时,他带着本族人去帮忙驱逐;当邻族人遇到天灾、牛羊都死亡时,他就说服本族的人去周济邻族人。慢慢地,蒙古人和邻族人民之间的仇隙解除了,像一家人一样。可是库库诺尔却因为奔忙,劳累成疾而死。环湖的人民哀思他的的痛哭声震天动地,上天知道他真正的英雄,就将他封为“团结之神”,让他来管理环湖人民的福祸。人们知道这件事情后,都奔走相告,还把青海湖也改叫做“库库诺尔”,让它成为团结友爱的标志。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自重庆奉节县,东到湖北宜昌市,全长达205千米,从西往东主要有: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大峡谷地段,三峡也是因此三峡谷而得名的。

    三峡的两岸高山对峙,还有陡峭的崖壁,山峰高出江面一般1000~1500米,江的最窄处不足百米。三峡是因为该地区地壳上升,长江水激猛下切而形成的。

    从白帝城到黛溪的是瞿塘峡,巫山到巴东官渡口的是巫峡,秭归的香溪到南津关的是西陵峡。长江三峡的水道曲折、险滩多,舟行到峡中,会有“石出疑无路,云升别有天”的感觉。

    长江三峡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被称作长江最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也是的“大三峡”。这里还有马渡河的“小小三峡”、大宁河的“小三峡”。两岸的高峰夹峙,狭窄而曲折,滩礁棋布,水流湍急。

    三峡的地理演变

    对于三峡形成有很多传说。流传最广的是“大禹开江”之说,长江的主流最早并不是经过现在的三峡而流下的,是经过古之南江的“涔水”。因当时天下洪水泛滥,大禹掘巫山,让江水得以东过,使得长江“东流之注五湖(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之处,三峡之水从此畅通,长江的主流才改从现在的河道(即北江)流淌。大禹导江治三峡是有记载的,春秋的孔子、汉代诸葛亮、晋代郭璞、北魏郦道元等历代名人,对此都有论述。

    另一个传说与成语“杜鹃啼血”相关。相传很早以前,位于四川的蜀国有个国王叫望帝,是个人人都爱戴的好皇帝。他带着人民辛苦工作很多年后终于把蜀国建成了天府之国。在湖北荆州,有个井里的大鳖幻成了人形。可是刚从井里来到人间的他不知何故死去了。而且奇怪的是死尸在哪里,那里的河水就向西流去。鳖精的尸体就随西流水,由荆水沿长江一直往上浮,浮过三峡,到达岷江。这时,他突然活过来,就自称“鳖灵”,去朝拜望帝。巧的是望帝正在愁眉不展,因为人们烧山开荒,想赶走的龙蛇鬼怪,可它们就是不肯离开,还使用了妖术把川西一带的大石运到了夔峡、巫峡的山谷中,堆积成崇山峻岭,把大水挡住了。结果,水位越涨越高,老百姓的房屋和梯田都被淹没了。鳖灵听后就自荐治水。望帝很高兴,封他作丞相,命令他去除鬼怪,开河放水,救百姓。领了圣旨的鳖灵带了很多有本领的兵马、工匠,经过努力,不仅制服了鬼怪,还把巫山一带的乱石、高山凿开成了夔峡、巫峡、西陵陕等峡谷,将汇积在蜀国的滔天洪水泄了出去,经过七百里的河道引到东海。鳖灵立了大功,望帝就将王位让给了他,自己却隐居到西山。殊不知,鳖灵做了国王就居功自傲,独断暴力了,消息传到西山的望帝那里,他非常着急,吃不好睡不着,决定亲自进宫,劝导鳖灵。老百姓知道后,都跟在望帝的后面,进宫请愿。

    这样一来,鳖灵认为是老国王要收回王位,是带着老百姓来推翻他的。于是,他下令紧关城门,望帝进不了城,就靠城门痛哭。最后,他想到变成一只飞鸟儿才能飞进去,将爱民、安天下的道理将给鳖灵。于是他真的化作了杜鹃鸟,而且因为苦劝鳖灵以及以后的帝王,啼出的血将嘴巴染红了。这就是“杜鹃啼血”故事。

    当然这些传说只不过是古代人民在与洪水的长期斗争之中强烈愿望的集中体现。实际上从地质上看,长江三峡根本就不是人工开凿的,而是因为强烈的造山运动引起了海陆的变迁和江河的发育。

    三峡地区在远古时是一片汪洋大海。1.8亿年前,印支造山运动得使华南地区形成了陆地,与华北的陆地连接起来,我国的地势东高西低,西南地区还是属于古地中海的,古长江是由东往西,流向古地中海的。7000万年之前,燕山的造山运动把巫山山脉从北向南隆了起来,古长江被切断,于是,巫山以东的古长江就向东流去,巫山以西的古长江还是向西流的。4000万年之前的新生代之初,喜马拉雅的造山运动气势很大,使我国西部地区迅速地抬升了起来,形成了世界的第三极高峰,青藏高原、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业绩形成了,这样西部的水就向东流去,冲刷切割阻挡的巫山山脉。长江的汹涌波涛将巫山山脉劈开,夺路奔流,壮丽的长江三峡大峡谷就这样形成了。

    三峡鬼斧神工的地理奇观,雄、壮、险、奇的天然美景,是造物主在大地上刻画雕琢出的惊世杰作,也是大自然在地球表面留下的众多奇迹里面最雄奇壮观、最让人吃惊的一处。在三峡的两岸,人们可以欣赏世间罕见的、峡谷地貌、名山丽水、溶洞景观,还能考察4000多年前的历史文化、200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因为这里保存了罕见的、却完整的地层古生物资料以及地质地貌现象,是我国国家地质公园中最大的,是“地质博物馆”。

    长江三峡的景观特色

    长江三峡是地球最大峡谷之一,惊心动魄的壮丽河山景使它闻名中外。它是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合而成的,完美地共同构造出壮观瑰丽的画卷。

    瞿塘峡的山势险峻,像斧削而成的那样上悬下陡,其中的夔门山势是最雄奇的,可以说是天下的雄关,所以有“夔门天下雄”之称,甚至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诗句来形容。江水到这里,水流湍急,波涛怒号,蔚为壮观。清诗人何明礼的诗句“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写得甚为贴切。

    巫峡幽深秀丽,两岸的峰峦也挺拔秀丽,古树和青藤在岩间繁茂生长,还有飞瀑泫泉悬泻在峭壁之上。峡谷九曲回肠,船在里面形式,会有“曲水通幽”的感觉。巫峡最著名的是巫山的十二峰,神女峰在里面有时最富魅力的,她耸立在江边,就像一幅浓淡事宜的山水国画。唐代诗人元稹之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就是很好的证明。

    西陵峡则滩多水急,其中的泄滩、青滩和崆岭滩为著名的三大险滩。

    在瞿塘峡北岸的黄褐色悬崖上有几个宽约半公尺竖立洞穴,里面曾经有长方形物体,从远处看,就如同风箱一样,因此被称作风箱峡。其实那些是战国时遗留的悬棺,目前,一共发现了9副,棺中有青铜剑、有人骨。现在,悬棺已经坠毁可,洞穴仍保存着。南岸粉壁崖上还有很多古人题咏的石刻,篆隶楷行,造诣各殊,刻艺精湛。

    岩壁上依次的排列石孔是古栈道的遗迹,一般距离水面约30米,深约0.5米,多数是上下两排。古时在石孔上插一根6寸的木棍,再在木棍间铺上木板,就成了大宁河的栈道,人们就是在这样的木板上行走,运送物资的。

    雄伟的三峡工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的大坝和泄水闸、一座堤后式的水电站、一座永久的通航船闸还有一架升船机。三峡工程建筑是由大坝、水电站厂房、通航建筑物3部分组成的。大坝坝顶的总长达3035米,坝高达185米,水电站的左岸设有14台表机,右岸则有12台,前排是容量70万千瓦的小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1820万千瓦时,以年的发电量可达847亿千瓦时。通航建筑物在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是双线五包的连续级船闸还有早线一级的垂直升船机。

    长江三峡工程共分3期,总工期18年。一期5年(1992~1997年),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的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修筑混凝土纵向围堰和120米高的修建左岸临时船闸,左岸永久船闸、升爬机和部分石坝段的施工在这一期开始。二期工程是6年(1998~2003年),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电站的设施建设和机组的安装,同时,还将完成永久特级船闸和升船机的施工。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右岸大坝和电站施工是主要的任务,全部机组安装还将继续。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600千米,最宽达2千米,面积达10000平方千米、水面平稳的峡谷型水库。

    大坝建成后会对三峡的景观产生怎样的影响?专家指出,大坝建成,水位会升高,水面展就宽了,峡感会略有减弱,但是,还是能保持三峡雄奇幽的风采。像瞿塘峡两侧的高峰,海拔达1000多米,水到这里只是升高了40多米,只是淹到峰脚而已,“夔门天下雄”的气势与以前一样;神女峰海拔 达900多米,而下淹还不到50米,根本没有什么影响。

    当然,损失还是有的,首先“险”字没了,其次有些景点还是被淹没了,如西陵峡内的兵书宝剑峡的“图书宝剑”将被全部淹掉;张飞庙也将被淹没。对此,有关部门已作了保护的计划,将张飞庙、屈原祠拆迁,移往别处。

    当然,有失就有得。库区水位升高后,交通将更加便利,一些昔日藏伏在深山老林而不大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将被开发利用,为三峡增添新的景点。如小三峡上游将会出现景色更幽的小小三峡,等等。

    相关链接——巫山文化遗址

    考古表明,长江三峡巫山地区的文化积淀是相当丰厚的,有史可考的文化遗址遍布长江、大宁河的两岸,有170处之多。在这些遗址中,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溪文化遗址、魏家梁子遗址、大宁河岸双堰塘遗址商周遗址是最具特色的。双堰塘遗址面积接近10万平方米,在这里曾经出土过三羊兽形铜尊、编钟石磬、石范。经专家分析这一带或许是一处古代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域,或者是“巴墟”的所在地。

    巫山文化遗址中,长江南岸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200万年前人类化石的发现是最令人震惊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魏家梁子文化的发现也让巫山成了研究三峡历史的重点区域。长江和大宁河两岸,巫山境内发现的几处大型古代城址,是研究古代三峡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步难得的证据。

    不沉的死海

    死海是内陆盐湖,在巴勒斯坦与约旦中间的约旦谷地,它的西岸是犹太山地,东岸是外约旦高原。约旦河每年会向死海注进5.4亿立方米水,另外,还有4条较小但是常年有水的河流也从东面注入死海。夏季蒸发大,冬季又注入多,所以,死海水位就有了季节性的变化,从30~60厘米不等。

    死海长80千米,宽处是18千米,表面积约达1020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为300米,最深处可达到415米。湖东面的利桑半岛把该湖划分成了两个大小、深浅各不相同的湖盆,北面的湖盆面积占了3/4,深处达415米,南面平均深度则不到3米。因为死海在有争议的约旦与巴勒斯坦的边界,因而,一直没能大规模地来通航。

    死海的成因

    关于死海的形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候,这是一片大陆。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说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不悔改。上帝决定对他们进行惩罚,就暗中谕告鲁特,让他携带家眷在已给既定的时间离开村庄,而且还告诫他,离开村庄后,无论身后发生多大的事,都不要回过头看。于是鲁特按时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妻子因好奇而偷偷回过头看了一眼。转瞬之间,好好的村庄都塌陷了,她眼前的只是一片汪洋大海——死海。因为她违背了上帝的告诫,被变成了石人。虽然经过几十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她仍旧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守望着死海。上帝还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让他们没有淡水喝,也无法用淡水来种庄稼。

    其实,死海作为一个咸水湖,是自然界发生变化的结果。死海处在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大裂谷的中段,南北长达75千米,东西宽5~16千米,海水的平均深度达146米,最深的地方约400米。它的源头主要是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的约旦河。河水流进死海后,不断蒸发,矿物质就沉淀了下来,蒸发的水量比注入淡水多,这样海水的含盐量就越来越高,盐的比重是大洋海水的4倍。时间久了,越积越多就形成了现在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

    由于死海的特殊性,它也造成了数倍于海洋的浮力,所以人跳进死海里不会下沉,反而可体验在其它海洋里无法感受到的漂游之感。

    死海独特的海水

    死海的水中含盐量高,越到湖底就越高,比普通海洋的含盐份高出9倍,最深处的湖水已经化石化了。因为盐水的浓度高,游泳者很容浮起来。湖水中除了细菌之外,无其他的动植物。涨潮之时,约旦河以及其它小河礼游来的鱼会顷刻见死去,因为死海是个大盐库。据估计里面的总含盐量约130亿吨。但是,近年来科学家发现死海湖底的沉积物中还是有绿藻、细菌等存在的。

    死海海水呈深蓝色,非常平静,实际上,湖中有俩不同水团,从水面到40公尺深处,水温在19~37℃之间,含盐量是较低的,水里含有丰富的硫酸盐、碳酸氢盐等。在40到100公尺的过渡地带,下层的水温度不变,约22℃,含盐量高,还含有大量的硫化氢和高浓度锰、镁、钾、氯、溴等,深水之中还有饱和的氯化钠沉淀。

    死海是个盐储藏地,主要蕴藏于西南岸的塞多姆山。自古代开始,这里的盐就已经有少量的开采。1929年,有人在约旦河口卡利亚开办了钾碱厂,之后又在塞多姆建了辅助设施。在1948到1949年的以阿战争中,该工厂被摧毁。1955年,死海工厂有限公司在塞多姆兴建了一家生产钾碱、镁和氯化钙的工厂,还有另一家生产溴和其他化学产品的工厂。

    死海中有生物吗

    死海含盐度高,据称除了个别的微生物,水生植物以及鱼类等生物在死海都是不能生存的,故得死海之名。洪水流来临之时,约旦河和其它它溪流中的鱼虾被冲进死海后,因受不了含盐量太高的环境,而且水中还严重缺氧,这些鱼虾的结局必定是死亡。

    死海真的就没有任何生物吗?美国、以色列的科学家研究后,揭开了这个谜:在这种最咸的水中,还是有几种细菌以及一种海藻生存的。原来死海中有一种微生物叫做“盒状嗜盐细菌”,它有防止盐侵害的独特的蛋白质。

    众所周知,蛋白质通常都必须置于溶液中,如果离开溶液就要沉淀,形成机能失调的沉淀物。高浓度盐分可以让多数的蛋白质产生脱水。而“盒状嗜盐细菌”的这种蛋白质即使是在高浓度盐分的情况之下也不会发生脱水,因此能够生存。

    嗜盐细菌蛋白又被称作铁氧化还原蛋白。美国生物学家梅纳切姆·肖哈姆与以色列的几位学者一起,用X射线晶体学的原理找出了“盒状嗜盐细菌”分子的结构,原来这种特殊的蛋白是咖啡杯状的,“柄”上有带负电的氨基酸结构单元,它对一端带正电、另一端带负电的水分子有独特的吸引力。所以从盐分很高的死海海水中,它也能夺走水分子,使得蛋白质依旧逗留在溶液之中,这样,死海中有生物存在也就不是那么神秘莫测了。

    延伸阅读——死海神奇的功效

    死海中虽无动植物,但是对我们人类的照顾却很大,因为它让不会游泳的人也能在海中“游泳”。任何人进入死海都会被水的浮力托起,因为里面水的比重是只是1.17到1.227,远远超过了人体水比重(1.02~1.097),所以,人是不会沉下去的。

    死海的海水不仅含高浓度的盐,还含有各种各样的矿物质。常在里面中浸泡,人们可以治疗关节炎和其它的慢性疾病。因此死海每年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

    死海海底的黑泥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因此也成为市场上抢手的护肤美容品。以色列在海边开的美容疗养院达几十家,他们败疗养者的身上涂满黑泥,只有两只眼睛和嘴唇露在外面。从希律王时期开始,死海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疗养圣地了,里面的矿物质具有一定的安抚镇痛的作用。

    尼亚加拉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在加拿大与美国交界的尼亚加拉河的中段,属于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该瀑布和非洲的维多利亚瀑布以及南美的伊瓜苏瀑布合称为世界三大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以宏伟气势和丰沛浩瀚水汽震撼世人。它是尼亚加拉河跌入河谷断层而形成的,河床绝壁上的山羊岛将瀑布分成加拿大瀑布和美国瀑布两部分,加拿大瀑布较为雄伟壮观,它高56米,岸长约675米,浩瀚之水从50多米高处猛冲而下,轰鸣声震耳欲聋,如同雷霆万钧。瀑布所溅起的浪花、水气达100多米高,阳光好时就会营造出一座七色的彩虹。在美国境内,美国瀑布是小瀑布,占水量的6%,河水为蓝色,瀑布有323米宽,落差为52米。

    尼亚加拉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尼亚加拉瀑布的形成原因是它特别的地质构造。尼亚加拉的峡谷之中,岩石层接近水平,每英里只是下降19~22英尺。这些岩石顶部是坚硬的大理石所构成的,下面是容易被水力所侵蚀的松软的地质层。之所以激流能从瀑布顶的悬崖边缘飞泻直下,是因为松软地层上坚硬的大理石地质层在起作用。更新世时期,大陆冰川发生后撤,大理石层就暴露了出来,伊里湖流来的洪流将之淹没,如今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就形成了。经推算冰川后撤速度,尼亚加拉瀑布应该形成于至少7000年前,最早可能是在2.5万年前。

    “尼亚加拉瀑布”也叫做“拉格科瀑布”或是“尼加拉瓜瀑布”。“尼亚加拉”是印第安语,意思是“雷神之水”。因为印第安人认为瀑布的轰鸣声是雷神的说话声。在他们见到瀑布以前就听到过像持续打雷的声音,所以他们把它称作“Onguiaahra”就是“巨大的水雷”的意思。

    尼亚加拉瀑布和尼亚加拉峡谷的形成也是有地质条件的,页岩不断被水冲刷,1842~1905年间,瀑布平均每年向上移动170厘米。为保护该瀑布,美加两国政府曾经耗费巨资修建过一些控制工程,让瀑布对岩石的侵蚀减小一些。

    加拿大瀑布与美国瀑布

    有人说尼亚加拉瀑布其实并非一个瀑布,而是由“加拿大瀑布”和“美国瀑布”两个瀑布组成的。而美国人却认为它是由“马蹄瀑布”(又叫“加拿大瀑布”形状像马蹄)、“美国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三个瀑布所组成。 “新娘面纱瀑布”在“美国瀑布”的旁边,虽然只是细细一缕,却也自成一支,所以美国人“宣告”它是“独立”的。尼亚加拉瀑布流面宽达1160米,虽被分为三股,但是都是同一水源且有尼亚加拉河这同一的归宿。美国瀑布处在美国的纽约州,瀑布高50米,岸长305米,在它的旁边有鲁纳岛,水流被它一分为二,形出了一条80米宽、落差为50米的小瀑布。因为水流较小,飞落化雾,就像带着面纱的新娘,所以有“新娘面纱瀑布”的美称。与旁边壮观的美国瀑布比起来,它别具一格,另有一番滋味,柔和之美令人陶醉。因此,尼亚加拉瀑布还是情侣幽会以及新婚夫妇度蜜月的好地方。

    最大的瀑布在加拿大这边,叫做加拿大瀑布,也叫做马蹄瀑布,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高56米,岸长约有675米。因为水量大,马蹄瀑布溅起的浪花、水气有时可高达到100多米高,略微站近些,人们就会被溅得全身是水。如果有大风,水花可到达很远,就像下雨一样。冬天,瀑布的表面也会结一层很薄的冰,那时,瀑布就会安静了。阳光灿烂之时,会产生折射的效果,营造出一座或是好几座彩虹桥。

    美国瀑布让人着迷的美景激流冲击瀑布之下的岩石。岩石层层叠叠地堆积,相互交错,激流猛冲而下,冲进了岩石的缝隙,然后纷纷从条缝隙中窜涌到外面,再跌进下层的岩石里,再从下面的岩石间喷发出来,纵身跃进滚滚涌流。

    虽然这俩瀑布分别加拿大和美国,可是,二者都面向加拿大。若要一睹瀑布真面目,还是要到加拿大,或是坐船,到瀑布下的尼亚加拉河才最好。那段冲向美国瀑布的尼亚加拉河是美加两国所共分享的,河上有一座彩虹桥,桥也是根据河内的边界划分的,一端是加拿大的,令一端是美国饿。游客在桥的分界处,双脚各踏一边,可以说是同时踏在两国的国土上。

    延伸阅读——尼亚加拉瀑布的“山羊岛”

    山羊岛和鲁纳岛这两个岛屿将尼亚加拉瀑布分成三段,它们如同两尊中流砥柱,把瀑布一分成三,岛上树木茂密,景色优雅。传说中印第安人将山羊岛看做是圣地,将已故的首领安葬在那里,以求能升入天堂,还把它叫做“快活岛”。

    等欧洲殖民者入侵,着“快活岛”也就难逃厄运了,墓地被盗,印第安人遭到杀戮,只剩下一群山羊留在这里。严冬到来,大群山羊冻死了,只有有一只公羊活到了来年的春天。因此这个岛就改叫“山羊岛”了。

    尼罗河

    尼罗河是世界上的第一长河,是非洲主河流之父,在非洲的东北部,还是一条国际性河流。

    尼罗河发源于布隆迪高地(在赤道南的东非高原上),干流先后经过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苏丹、埃及等,最后注进地中海。从卡盖拉河的源头到入海口,干流全长达6670千米,是世界上流程最长的。支流还经国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刚果(金)、厄立特里亚等国,流域面积约有287万平方千米,占了非洲大陆总面积的1/。入海口处的年均径流量达到810亿立方米。

    尼罗河与古埃及

    “尼罗河”一词最早出现于2000多年前,关于它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来源于拉丁语“尼罗”,是“不可能”的意思。尼罗河中下游很早时就有已经人居住了,但是因有瀑布阻隔,中下游地区人以为了解河源是不可能的;二是认为“尼罗河”这个词是从古埃及法老尼罗斯的名字演出来的。

    尼罗河是由卡盖拉河、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汇流而成的,其下游的三角洲是人类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古埃就诞生在这里。到现在为止,埃及96%的人口以及达部分的工农业生产都集中在这儿。因此它被视作埃及生命线。几千年以来,尼罗河每年6到10月会发生泛滥。8月份,河水上涨到最高,河岸两旁田野也会被淹没,人们不得不迁到高处去暂住。10月后,洪水消退,尼罗河土壤因此更加丰沛。人们又开始栽培棉花、小麦、水稻、椰枣等,一条“绿色走廊”就在干旱的沙漠上形成了,5000年的文明古国——埃及也就在这里创造出辉煌的文化,因此,埃及流传着“埃及就是尼罗河,尼罗河就是埃及的母亲”的谚语。尼罗河的确是人民的生命源泉,她带给人民大量的财富,缔造了那里的文明。在河的沿岸有70多座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就像一篇篇浩繁的“史书”,这里还蕴藏着人类文明的奥秘。6700多千米的尼罗河创造了金字塔,创造了古埃及,也创造了人类的奇迹。

    尼罗河的水系组成

    尼罗河非常古老,约6500万年前的始新世它就开始存在了,河道曾经发生国多次改变,但是,它总向北尼罗河流域分布。更新世,在朱巴与喀土穆之间的是个大湖,湖水是由当时的青、白尼罗河进行补给的。后来,湖水高出了盆地的边,经过喀土穆背面的峡谷,向北沿古尼罗河流进了地中海,现在的尼罗河水系就是这样形成的。

    尼罗河源于布隆迪的鲁武武河,与尼亚瓦龙古河汇流后称卡盖拉河,流经卢旺达和坦桑尼亚与乌干达的边界地区,注入维多利亚湖。自维多利亚湖北端流出后,称维多利亚尼罗河,入尼罗河流域水系,不久流入基奥加湖。又向西经流注入艾伯特湖。出艾伯特湖之后,又向北流进入艾伯特尼罗河,接着由右岸汇进阿帕盖尔河,经过尼穆莱峡谷后,就进入了苏丹平原。自从尼穆莱起,河流的名字改为了白尼罗河,尼穆莱到马拉卡勒河段又叫做杰贝勒河。朱巴以下的900千米河段流经苏德沼泽区,之后从右岸吸收了索巴特河,河流的径流量突增。之后,一直到喀土穆河流,两岸多是半荒漠。在喀土穆,青尼罗河汇入,之后的河段又叫做了尼罗河。

    尼罗河主要支流有阿丘瓦河、加扎勒河、索巴特河、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等,全部水量中60%来自青尼罗河,32%来自白尼罗河,剩下8%则是来自阿特巴拉河的。但是,洪水期和枯水期的变化是很大的。洪水期,青尼罗河能占到68%,白尼罗河占了10%,阿特巴拉河则占22%;枯水期,青尼罗河的比重下降到17%,白尼罗河则上升为83%,阿特巴拉河断流了。

    尼罗河的主要支流

    在尼罗河支流中,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是人们最熟悉的,二者一条婉约、一条奔放,人们长用“情人”来形容它们。白尼罗河顺着东非高原的侧坡往北流,河谷又窄又深,急滩瀑布较多。从博尔往北,白尼罗河流进了平浅的沼泽盆地,水流叫缓,河中有大量水生植物。白尼罗河向北,流出盆地之后,先后与索巴特河、青尼罗河、阿特巴拉河汇合,之后就没有其它支流了。

    约1700千米的青尼罗河是尼罗河的最大支流,流域面积达32.5万平方千米,该支流源自埃塞俄比亚高原戈贾姆高地,向北注进了塔纳湖。它是从塔纳湖南端流出的,后到达苏丹边界被叫做阿巴依河。沿途瀑布急流很多,提斯埃萨特瀑布里面最著名的,在塔纳湖南岸的巴哈尔达尔下游约30千米,落水的高差有45.8米。在该瀑布上面约3处,还有落差约6米的阿腊法米瀑布。由于流势湍急,这一河段散失的水量不是很大。

    卡盖拉河在非洲东部,源子布隆迪西南,是鲁武武河与尼亚瓦龙古河汇流而成的。经国坦桑尼亚、卢旺达和乌干达后进入维多利亚湖,全长达400千米,上游经过山地,有鲁苏莫瀑布。下游的水流较平稳,水量也很丰富,有船只通航。在流入维多利亚湖的诸河中,它是最长的,通常人们认为它是尼罗河的上源。

    加扎勒河,是由从苏丹西南部高原发源的耶伊河、朱尔河和洛尔河等组成,从左岸汇入杰贝勒河。加扎勒河湖沼泽面积较大,但每年注入尼罗河的水量却很少。

    索巴特河向西北流,在马拉卡勒南面汇进了白尼罗河,属于白尼罗河的右岸支流,是由巴罗河和皮博尔河汇流而成的,河水的最大流量出现在11月。

    尼罗河的最后—条支流是阿特巴拉河,发源于塔纳湖背面的贡德尔,长达1120千米,主要支流是特克泽河。接纳特克泽河后,阿特巴拉河进入了苏丹粘土平原,流经500千米之后,在阿特巴拉汇进尼罗河。

    延伸阅读——尼罗河三角洲

    尼罗河干流到埃及北部之后,在开罗附近散开,汇进了地中海,尼罗河三角洲就形成了。开罗是它的顶点,往西到亚历山大港,往东到塞德港,海岸线绵延,有230千米之长,面积达2.5万平方千米,是最大三角洲之一。尼罗河三角洲的土地很肥沃,所以人口较密集,古埃及文明就集中在这里。

    尼罗河三角洲如同一枝莲花从谷地伸展出来,人们称作“尼罗河之花”。莲花是上埃及的标志,秋季,连河面会都被莲花映红。纸莎草则是下埃及的标志,它是古埃及人用来制作莎草纸的重要原料。古埃及人想象中的两位河神——Hap-Reset(上埃及) 、Hap-Meht(下埃及),分别戴着莲花和纸莎草。而且上下埃及的尼罗河神—— Hapi手里同时拿着莲花和纸莎草。

    尼罗河三角洲孕育出灿烂的7000年埃及文明。公元前5000年,埃及地区丰茂的草原被日渐干旱的气候炙烤,慢慢地,草场被沙漠所取代,于是游牧部落不得不在尼罗河沿岸聚居。他们就定居下来,在这里捕渔耕作。在金字塔之前,丰饶的尼罗河三角洲是埃及人最最引以为荣的。

    维多利亚瀑布

    赞比亚与津巴布韦接壤区的维多利亚瀑布在赞比西河上游与中游交界处,它是非洲的最大瀑布,在世界上,它也是最大、最美丽、最壮观的瀑布之一。瀑布奔腾至玄武岩峡谷,远隔20千米以外,就能看到水雾形成的彩虹。

    赞比亚人称维多利亚瀑布为“Mosi-oa-tunra(音译为莫西奥图尼亚或莫西瓦图尼亚)”,津巴布韦人称它“曼古昂冬尼亚”,两者都是“声若雷鸣的雨雾”或“轰轰作响的烟雾”的意思。世界上如此壮观、令人生畏的地方是很少的。科鲁鲁人曾经居住在维多利亚瀑布的附近,他们很害怕这条瀑布,从来不敢走近。邻近的汤加族也将它视作神物,将彩虹看做是神的化身,他们甚至在那里举行仪式,杀黑牛来祭神。

    曾经有一个关于大瀑布的动人传说:瀑布深潭之下每天会有一群美丽的姑娘,她们日夜不停地敲着金鼓,咚咚的响声就成了瀑布的轰鸣;姑娘们穿的五彩衣裳的光芒,反射到天上,太阳将之变为了七色彩虹;姑娘们舞蹈,千姿百态的水花被溅起来,漫天的云雾就形成了。景色多么美妙、令人神往啊!

    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之所以会形成维多利亚瀑布,是因为有深邃的岩石断裂谷(1.5亿年以前的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将赞比西河横切,在河流跌落处的对面也是一道悬崖,而者相隔仅仅75米。两道悬崖间的是狭窄峡谷,于是水在这儿形成了“沸腾锅”巨大旋涡,然后,沿着72千米长的峡谷流了出去。

    维多利亚瀑布实际上分东瀑布、虹瀑布(最深)、魔鬼瀑布、马蹄瀑布(新月形)和主瀑布5段。1855年,既是传教士也是探险家的戴维·利文斯敦成了首位到维多利亚瀑布的欧洲人。

    赞比西河(非洲第四大河)流经这里,在约宽1800米的峭壁之上,它骤然翻身,万顷的银涛就跌入了约110米深的峡谷,千堆雪、万重雾被卷起,雪浪腾翻,层层的白色水雾,被溅起,万雷轰鸣,巨响可远及15千米,水汽腾空达300余米,若是雨季,水沫会凝成急雨,人们站在这里几分钟,就可能浑身湿透。

    维多利亚瀑布的5段

    维多利亚瀑布带长97千米,是“之”字形的峡谷,落差达106米。整个瀑布被利文斯敦岛等4个岩岛分成了5段,流量、落差的不同,它们的名字不同,分别叫做“东瀑布”、 “主瀑布”、“魔鬼瀑布”、 “马蹄瀑布”、“彩虹瀑布”。

    位于最西边的是“魔鬼瀑布”,也是最为气势磅礴的瀑布,以排山倒海之势直落深渊,轰鸣声震耳欲聋,强烈的威慑力使人不敢靠近。

    在中间的是“主瀑布”,高达122米,宽约有1800米,落差约是93米,是流量最大的,在它的中间还有一条缝隙。

    “马蹄瀑布”在东侧,是因为被岩石遮挡,呈现马蹄状而得名。

    “彩虹瀑布” 在“马蹄瀑布”东边,如同巨帘,水点折射阳光,出现彩虹,正因为能够时常看到七色彩虹,人们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彩虹在远隔20千米就能看得到,彩虹在水花中闪烁,月色明亮之夜,奇异的月虹更是迷人。

    “东瀑布”是最东的一段,该瀑布在旱季时往往是陡崖峭壁,雨季才成为挂满千万条素练般的瀑布。

    这5条瀑布飞流直下,都泻入宽400米的深潭,就像一幅垂入深渊的巨大窗帘。瀑布群所形成的几百米高的柱状飞雾、声浪飘送到10千米之外的地方,数十里外,都能水雾不断升腾,难怪人们称它为“沸腾锅”,这种景色真是人间一绝。

    维多利亚瀑布因形状、规模和声音闻名于世。瀑布附近的“雨林”又为瀑布曾贴了几分姿色。“雨林”是与瀑布相对的峭壁上的一片长年青翠的树林,瀑布的水气形成了潮湿小气候,是数目长得很茂盛。“雨林”好像每天都置身于雨雾中,即使是晴天,也没有例外。

    延伸阅读——“魔鬼池”

    维多利亚瀑布也被人们称为“魔鬼池”。之所以得名“魔鬼池”,是因为它地处110米高的维多利亚瀑布顶部。瀑布的水是来自赞比西河的,河水充盈之时,每秒的流水量高达7500立方米,河水汹涌、冲向悬崖,水花飞溅的维多利亚瀑布就这样形成了,在40千米外的人也能看到像云一样的水雾。

    “魔鬼池”是天然的岩石水池。据说,曾居住在瀑布附近的科鲁鲁人从不敢走近它。也正因瀑布的凶险,世界各地的勇敢者才被吸引来。每年9月至10月旱季时,水池的水量较少,也比较平静一点,不会顺岩壁留下,而3月至5月的洪水季,水流量比旱季高14倍。所以,这些勇敢者得赶在旱季,跳进池内去游泳。当碧蓝色的池水静止时,没人觉得它是“魔鬼”,只有瀑布下游的浮尸一直在警告着人们。

    乌尤尼盐湖

    盐原,可以说属于玻利维亚的标志性景观了。乌尤尼盐湖位处高原之中,沙漠广阔且近乎平坦,与天空浑然一体。在沙漠之中有几个大湖,由于各种矿物质的作用,湖水呈现出奇特的颜色。

    4万多年以前,这片地区曾是史前巨湖——明清湖的一部分。然而此后由于种种原因,湖水干涸,只剩下了两个大咸水湖:普波湖与乌鲁乌鲁湖,以及两大盐沙漠,即乌尤尼盐原与科伊帕萨盐原,其中前者较大。从面积上看,乌尤尼盐原是美国博纳维尔盐滩的25倍之多。

    世界第一盐湖的称号

    乌尤尼盐湖位于南美国家玻利维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东西长约250千米,南北最宽处可达150千米,总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盐湖。据考证,在数百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然而随着地壳的不断上升,海水逐渐退去,才留下一个个湖泊。

    乌尤尼盐湖无愧于“世界第一大盐湖”的称号,据勘测,这里的盐层很多地方都超过了10米厚,总储量约650亿吨,够全世界人吃上几千年。而当地人更是因此沾了不少光,吃盐是完全不用花钱的。

    玻利维亚地处南半球,全年可分为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每年的12月至来年的3月,属于雨季期间,乌尤尼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咸水湖,水深0.3~0.8米。到了4月至11月的旱季,湖水就会干涸,湖面就会变得坚硬无比。

    盐湖中的“盖盐旅馆”

    当地的乌尤尼人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曾在湖中就地取材盖了一座盐巴旅馆。但后来由于担心污染环境,旅馆停业了,原有的建筑也被改作盐博物馆供参观。

    为了满足游客的好奇心理,当地人还陆续在盐湖的旁边盖了一座座的“盐房”。利用旱季湖面结成的坚硬盐层,当地人还把她们加工成一块块厚厚的“盐砖”,并用秸秆和泥砌成墙,再用木板和秸秆做屋顶。通常来说,四五个当地人花2~3星期的时间就可以盖起来一座盐房了。

    盐房除了有屋顶和门窗外,墙壁和里面的摆设,包括房内的床、座椅等家具等,都是用盐块制作而成的。而屋顶和门窗使用其他材料,主要为了防止被雨水浸泡,以此防止盐房被融化倒塌。

    这种专门用来招待游客的盐房通常都不会太大,一般也就几个房间。这些房间就像普通饭店里的标准间一样,里面放着两张盐床。在这里住宿,通常都是按床收费的,每晚每床10~15美元不等。由于这里地势高,因此当地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气温接近20℃,而夜间的气温却可以降至零下20℃。旅馆里可没有暖气,因此为了防寒,这里的床上全都都铺着厚厚的驼羊皮。夜里躺在上面睡觉时,再盖上一层厚厚的驼羊皮毯,才不至于半夜被冻醒。

    到这里游览的人一般都会很好奇,总试图想舔舔墙壁或家具上是不是真的有盐的味道,甚至有吃饭时要将盐桌敲下来一小块加在菜里的念头。不过这里的盐房都规定,“不许舔墙和家具”。事实上,这些餐桌和座椅都坚硬得像石头,就算真的想弄点粉末下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当地的盐湖开发

    除了旅游业,采盐也是当地人的另一项收入。当人人们先将盐湖中的盐堆起来,然后再用卡车把这些盐拉到自家的空地上清洗、晾干,最后把这种经过简单加工过的盐装入塑料袋卖给一家专门收盐的美国公司。

    总体来说,乌尤尼盐湖还是处于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如果玻利维亚政府能在盐湖附近建化肥厂,开采各种矿藏,那么就能让盐湖充分体现其聚宝盆的价值了。

    小知识——盐湖

    盐湖属于咸水湖的一种,是干旱地区含盐度(以氯化物为主)很高的湖泊。通常来说,淡水湖的矿化度都小于1克/升,而咸水湖矿化度为则约为1~35克/升。而当矿化度大于35克/升的,就属于盐湖了。

    盐湖是湖泊发展到老年期的产物,它富集着多种盐类,也是重要的矿产资源。

    盐湖的分类很多,依据湖水主要水化学成分,可分为碳酸盐型、硫酸盐型,也有氯化物型盐湖。按盐类矿产种类划分,分为石盐湖、芒硝湖和天然碱湖,也有石膏湖、钾镁盐湖、硼湖、锂湖,以及世界罕见的硝酸(钾)盐湖。按盐湖卤水赋存状态分,有卤水湖、干盐湖和沙下湖。按盐湖的主要盐类沉积矿物,又可分为石盐湖、芒硝湖、碱湖、硼酸盐盐湖和钾镁盐盐湖。按盐湖卤水水化学成分分可分为碳酸盐类型、硫酸盐类型(包括硫酸钠亚型和硫酸镁亚型)和氯化物类型。

    亚马逊河

    亚马逊河是从秘鲁的安第斯山区发源的,横穿南美洲的北部,全长达6400千米,是世界第二长河,却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也是流量最大的河流。它有15000万多条支流,经过巴西、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圭亚那等国家的全部或者部分的领土,形成罩在南美大陆上的巨大河网。流域面积达705万平方公里,约占了南美洲陆地总面积的十分之四,是尼罗河的2.5倍,

    因为流经的地方多是赤道雨林带,所以亚马逊河的流量非常之大。而且他还是世界上通航最长的,干流从河口到伊基托斯长达3598千米,整个流程3000吨级的海轮都能通行。美国地理学会考察队在1969年从圣佛西斯科(秘鲁的)顺流而下,一直到巴西的贝伦,航程总长达到6187千米。这是任何河流都做不到的。

    亚马逊河有两支河源:一是马拉尼翁河(通常认为它是正源),发源自秘鲁境内安第斯山高山区;另一支是乌卡亚利河,源头叫作阿普里马克河。马拉尼翁河和乌卡亚利河穿过祟山峻岭之后,在秘鲁瑙塔周围进行汇合。

    亚马逊河流域并非是个无垠的沼泽,虽有大片低地,年年发生泛滥,但大部分是丘陵起伏的“永久性陆地”,远远高出洪水水位。流域内有着茂密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资源宝库。

    亚马逊河的地理特征

    亚马逊河源自秘鲁南部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中段,科罗普纳山东侧的米斯米雪峰,正源乌卡利亚河接纳雪峰上的冰水,然后一路向东,沿途又接纳了1000多条支流,进入到亚马逊平原。

    亚马逊河的上游长约2500千米,分上下两段。上段约1000千米长,落差有5000米,山高很谷深,坡很陡,水流湍急,形成急流瀑布;下段是两条巨大支流,亚马逊河与支流的两个河口之间的河段因进入平原,流速较缓慢,曲流较为发达,一直到末端,河宽约2000米。

    亚马逊河的中游经国秘鲁、哥伦比亚、巴西等,全长为2200千米。巴西北部的亚马逊河水深达45米,河宽约为3000米,流速较缓慢;河中岛洲交错,河道网状分布,两岸河滩宽度在30到100千米之间,地势较低下,排水不畅通;河流两侧的支流众多,都源自安第斯山的东坡,羽状分布。到中游的末端,河宽达11千米,河深达99米。

    河道的下游长达1600千米,有地方水深河宽,两岸的阶地很分明,地势较低平,河滩上水网如织,湖泊密集;而有的地方则水流急促。入海时,河口宽达330千米,大西洋的海潮溯河直上,最远达1600公千米。

    著名的亚马逊雨林

    在安第斯山以东,就是著名的亚马逊热带雨林了。雨林由东面的大西洋沿岸一直延伸到低地与安地斯山脉山麓丘陵相接处,形成一条林带,逐渐拓宽至1900千米。雨林异常宽广,而且连绵不断,反映出该地气候特点:多雨、潮湿及普遍高温。

    亚马逊热带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雨林,蕴藏着世上最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昆虫、植物、鸟类及其他生物种类达数百万种之多,生活着全世界鸟类总数的1/5。有专家估计,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大约就有超过7.5万种的树木,15万种高等植物,还包括有9万吨的植物生物量,其中许多科学上至今尚无记载。

    亚马逊雨林的植物种类之多居全球首位。不少大树高达60多公尺,能够遮天蔽日,所以旱地森林的地面光秃秃饿,就有一层腐烂的枝叶;而涝地森林的情况恰恰相反,灌木和乔木有板状的基根,帮助其维持生命。树冠从高到低分层,充满了生机。在繁茂的植物中,还有各类树种,包括香桃木、月桂类、棕榈、金合欢、黄檀木、巴西果及橡胶树,桃花心木与亚马逊雪松可作优质木材。里面还有蝙蝠、蜂鸟、猴、树懒、金刚鹦鹉、巨大蝴蝶等等栖息。此外,雨林中还生活着貘、红鹿、海牛、水豚、美洲虎和齧齿动物等等。

    延伸阅读——世界上最大的蛇

    亚马逊森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的蛇,最长的有10米,有270千克以上,就像成年男子的躯干那样粗,但是,一般的森蚺长度实在5.5米之下的。

    森蚺喜水,常栖息在泥岸以及浅水之中,以水鸟、貘、龟、水豚等为食,有时还能吞吃长2.5米的凯门鳄。它们会紧紧缠住凯门鳄,直到它窒息,然后,载将它整条吞下去,这样它们就可以几个星期不用进食了。

    森蚺大多在夜间活动,但大白天它们也会出来晒太阳。成年森蚺是非常可怕的猎食动物,但是,幼蚺出生时还不到76厘米长,是胎生,有时一胎多达70条。许多幼蚺会被凯门鳄吃掉,但是幸存的长大之后,就会反过来将凯门鳄吃掉。

    盖锡尔与斯特罗柯间歇泉

    在冰岛首都雷克亚未克周围的平原上有一处著名的喷泉区,那里有奇特的盖锡尔间歇泉和斯特罗柯间歇泉。这个喷泉区答约有50个间歇泉,它们冒出烫手的泉水,这使得周围周围热气如烟雾般弥漫。1294年,这里曾发生过一场地震,地震中有好几个间歇泉被摧毁,但不久之后就出现了两个新的间歇泉但两个新间歇泉,这就是盖锡尔间歇泉与斯特罗柯间歇泉。

    两个间歇泉中盖锡尔间歇泉颇为有名,这是因为它的最高喷水高度是冰岛所有喷泉和间歇喷泉中最高的,它也因此成为世界著名的间歇泉。在它喷发前,沸腾的水喷出而形成碗状,其中间的水柱有时候会变成蒸汽冲上空中约20米处。

    间歇泉的成因

    岩浆接近地面处,炽热的岩石会把水烤热。这时候如果水能自由泄流,接着它将像温泉或泥塘一样来到地面;如果水被封在岩石中的天然管道内,它将很快变热,并且部分水在巨大的压力下会变成蒸汽。当蒸汽的压力逐渐积聚增强时,一股巨大的水和蒸汽流便从地面喷射而出。这就形成了间歇泉。

    间歇泉的形成还要求地表下的裂隙粗细不均,使底部的水在温度增高时,只能发生局部对流作用。也就是说,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水的膨胀力就会超过上部水的压力,底部的水便化为蒸汽带动上部的水喷发出来。在蒸汽排出后,随着温度和压力降低,喷发即停止。之后停止一段时间后,当温度又升到一定程度,水会再次喷发。在这个过程中,水的加热和蒸汽的制造在一直进行,所以间歇泉就会出现间歇的现象。

    盖锡尔间歇泉

    盖锡尔间歇泉地处首都雷克亚未克东北大约100米的地方。它是一个直径约18米的圆形水池,水池中央有一个泉眼,它是一个直径为2.5米的“洞穴”,这个洞穴大约深23米,里面的水温估计高达摄氏百度以上。

    盖锡尔间歇泉每次喷发的时候,总是先隆隆作响,而且响声会越来越大,这时候沸水不断地上涌直至最后冲出“洞穴”, 喷向高空。上喷的水柱高70~80 米,旋即化作琼珠碎玉,从高空呼啸而下。这个间歇泉每次喷发过程持续约5~10分钟,反复不息,景观十分壮丽。

    盖锡尔间歇泉在近年来的喷水高度有所下降,间歇时间也开始变得不规则,从十多分钟至一两分钟不等。因为这个间歇泉非常有名,所以自1647 年起,人们就用它的名字作为所有间歇泉的通称。

    间歇泉很有实用性,喷泉热水可以作为热源为家庭供暖或培育瓜果蔬菜。因为其热量巨大,现在大温泉区的许多温室都能够培植温带花草树木,甚至是热带的香蕉。

    斯特罗柯间歇泉

    斯特罗柯间歇泉比盖锡尔间歇泉小,地处冰岛西南部,首都雷克雅未克以东约80千米处。斯特罗柯间歇泉每小时喷射几次,每次持续过程约4~10分钟。当喷射时,滚烫的水通过直径约3米的水塘里的一个洞口涌出,呈现出一蓝绿色水穹。然后,伴随着一阵轰鸣声,气泡猛翻,然后一股沸水柱突然冲向22 米以上的高空,瞬时间蒸汽弥漫,间歇泉本身发出“嘶嘶”的声音。喷水逐渐平息下来,直到下一次喷发。

    最早引起人们注意是斯特罗柯间歇泉附近的,一个叫斯托里间歇泉。它在过去曾经非常活跃,现在似乎已经平静了下来,偶尔会喷水。

    延伸阅读——雷克雅未克

    雷克雅未克是冰岛的首都,其名字的意思是“冒烟的城市”,这个名字源自古代的传说,那时候人们人们把温泉里蒸腾着的水汽误认为烟雾,于是就把这个地方称作“冒烟的城市”。

    雷克雅未克西面滨海,它的北面和东面都有高山环绕。这个地方有一种奇异的景观,即每当朝阳初升或夕阳西下,周围的山峰会呈现娇艳紫色,这时候海水也会变成深蓝色。冬天的时候,在城市周围的山巅上覆盖着皎洁的积雪,配合城市的房屋多涂成红红绿绿的颜色,景色十分秀美。

    该城市受大西洋暖流影响,因此气候比较温和。7月份的平均温度为11℃,1月份为-1℃。该城市地热蕴藏丰富,温泉很多,市内铺设了长达595千米的热水管道。它们为全市居民提供热水和热源。由于该城市基础设施完善而且地热资源丰富,以致通过热水管道送到用户的热水温度还在90℃以上。

    雷克雅未克由于有丰富的地热资源,用煤很少,无煤烟熏扰,也就有了“无烟城市”之称。

    澳洲沙克湾

    澳大利亚大陆的最西端,西部城市伯斯以北800千米,有一个著名的海湾——沙克湾。这里西临印度洋,向北抵达卡那封镇,向西延伸至链伯尔尼岛、多尔岛和德克哈托格岛,面积大约2.2万平方千米。

    沙克湾的意思为“鲨鱼湾”,在这里活动着世界上最大的鱼类——鲸鲨。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沙克湾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沙克湾的动植物

    沙克湾处于一个被海岛和陆地包围的环境中,这里拥有其他自然景观不可比拟的特点。它坐落在澳大利亚西海岸前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和最丰富的海洋植物标本,并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儒艮和叠层石。与此同时,沙克湾还拥有5种濒危哺乳动物。

    沙克湾的海湾、水港和小岛孕育着一个庞大的水生生物世界,在这个地区十分常见的水生生物有海龟、鲸、对虾、扇贝、海蛇和鲨鱼等等。鲸鲨不同于其他的鲨鱼,它们有漂亮的脊鳍,而且性情温和。与这一性情不相称的是它们体形巨大,长度一般超过20米,而浮游生物是他们的主要食物。

    这里形成了一个很独特的生态群落,包括大量的珊瑚礁、海绵,还有其他一些无脊椎动物和亚热带鱼类。海滩上活跃着各式各样的掘穴类的软体动物、寄居蟹等等。在这个生态系统的最底层是最为基础的海草。

    这一地区有面巨大的、种类复杂的海草,约有12种,形成了一片很广阔的海草平原。这样的情况在其他的地理区域是很少见到的,如在欧洲的很多地方都只有一种水草。海洋公园和在科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海草平原形成了沙克湾这一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沙克湾内有许多跳水和潜水运动的很好的场所,大多位于浅水区域。

    澳大利亚的海龟一般都是食肉的。在沙克湾水域的海龟很常见,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但他们基本上都是单独出现。大约从每年的7月底开始,海龟们会大规模的聚集,可能是正在为繁殖季节的到来做准备。一般说来,海龟和儒艮是很多人喜欢的美食,特别是这两种动物产地的土著居民最爱吃它们。然而,在这一区域这两种动物的生存似乎没有遭到太多的影响。这里的海洋公园里,有一种野生的宽吻海豚,它们经常游到海边与人类密切接触,并接受人们投给的食物。

    沙克湾附近有一个佩伦半岛,在这个岛上生活着一种体型较大的鼠类,它们身上有黑色或者褐色的斑点,而且被密密麻麻而又厚实的毛覆盖着,样子十分奇特。据统计这类动物只有少量生存。

    珊瑚群

    珊瑚通常是水下很有观赏价值的生物,在沙克湾的水域内有大量的珊瑚礁。这里的珊瑚礁块,直径大约有500米左右,可以看到大量的珊瑚丛,其间生存着各式各样的丰富的海洋生物,特别是浅紫色的海绵极为有名。珊瑚的色彩斑斓,有蓝色,有紫色,有绿色,还有其他各种颜色,总之是令人美不胜收。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有一种很好看的蓝色的石松珊瑚,它的生长群落就像一个庞大的花园一样美丽。头珊瑚和平板珊瑚在这里也随处可见。

    延伸阅读——“美人鱼”

    多年以前,很多人都知道关于“美人鱼”的传说。其实,美人鱼是一种叫做儒艮的水中动物,属于儒艮科。

    儒艮的身体呈纺锤形,长约3米,体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细体毛,没有明显的颈部,头部较小,上嘴唇似马蹄形,吻端突出有刚毛,两个近似圆形的呼吸孔并列于头顶前端;无外耳廓,耳孔位于眼后。无背鳍,鳍肢为椭圆形。尾鳍宽大,左右两侧扁平对称,后缘为叉形,无缺刻。鳍肢的下方有一对乳房。背部以深灰色为主,腹部稍淡。

    儒艮的食物一般以海生草类为主,它们的分布就与它们所喜食的海草分布有关系十分密切。它们一般多出没于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丛里,有时随潮水进入河口,取食后又随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它们通常两三头聚在一起,在隐蔽条件良好的海草区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人看做是“美人鱼”,于是也就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儒曾遭到严重捕杀,现存的儒艮数量堪忧,亟待加强保护。

    鸣沙山月牙泉

    在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城南大约5000米的地方,有一处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的地方,那里拥有“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异景色。这就是被称为“敦煌八景”之一的鸣沙山月牙泉。

    这一景区中的鸣沙山和月牙泉相生相伴,人们常说“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参观的人们通常会登山而望,逐泉而游,无一不被这里的景色所感染,产生“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的感触。

    鸣沙山怡性

    鸣沙山的名字形象的展现了这一景观的特色,即这里的沙流动产生声响。沙的响声一般不是自己发出来的,而是由于人沿沙面滑动而惊起的声音,可以说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有人称此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

    鸣沙山的名称曾有所更改,在汉朝的时侯,人们称它为沙角山或神沙山,大约晋朝的时候才称鸣沙山。鸣沙山的流沙独具特色,沙的颜色多种,有红色、黄色、绿色、白色、黑色等。该山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这里沙丘呈垄状,一个连着一个,并且盘桓回环。游人走过会留下脚印,第二天又恢复到本来的样子。山上的最高峰海拔为1715米。这样的景观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

    当人从山巅顺陡立的沙坡下滑,流沙似金色群龙飞腾,鸣声随之而起,初如丝竹管弦,继若钟磬合鸣,进而金鼓齐响,轰鸣不绝于耳。自古以来,由于不明鸣沙的原因,产生过不少动人的传说。相传,这里原本水草丰茂,有位汉代将军率军西征,一夜遭敌军偷袭。正当两军厮杀难解难分之际,大风骤起,刮起漫天黄沙,把两军人马全都埋入沙中,从此就有了鸣沙山。至今犹有沙鸣则是两军将士的厮杀之声的说法。据《沙州图经》载:鸣沙山“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夕疑无地。”这段文字描述了鸣沙山形状多变,是由流沙造成的。鸣沙山东西南北纵横的山体,宛如两条沙臂张伸围护着鸣沙山麓的月牙泉。

    月牙泉洗心

    在鸣沙山的怀抱之中,有一汪酷似新月的泉水,这就是月牙泉。这里自古就是一处难得的景观,从汉代就被称为“敦煌八景”之一,名曰“月泉晓彻”。

    此泉南北长约百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深度由东向西递减,最深的地方约有5米。该泉虽深陷沙围,却久久没有被掩埋,就像一块碧玉镶嵌在鸣沙之中。古往今来的文人学士都对这一景观赞叹不已。

    泉水与流沙之间大概有数十米。有时候狂风大作,流沙腾起,但却淹没不了这汪清泉。更让人惊奇的是,月牙泉地处戈壁,但其水质清澈,而且在干旱的环境中至今没有干涸。人们都说“水火不相容”,所以一般情况下,沙漠和清泉是很难共存的。然而,月牙泉在黄沙之中能够存在了几千年。

    月牙泉的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那肆虐的流沙永远填埋不住它。

    相关链接——敦煌

    敦煌地处甘肃省酒泉市,是该市辖区中的一个县级市,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敦煌曾经作为中国通往西域、中欧和欧洲的一个必经之地。它处于著名的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非常繁盛的商品贸易活动。敦煌有许多闻名中外的景观,例如“敦煌石窟”、“敦煌壁画”,还有世界遗产敦煌莫高窟、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等等。

    西藏纳木错湖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我国第二大咸水湖是我国西藏的纳木错湖,湖面海拔4718米。它是西藏著名的三大圣湖之一,其总面积约2000多平方千米,东西长约70千米,南北宽约30千米,最深处深约33米。

    纳木错藏语的意思是“天湖”,该湖的具体位置在藏北高原的东南部,著名的念青唐古拉山峰的北部,西藏自治区当雄和班戈县纳木错乡和琼学乡境内。纳木错湖水清澈,湖面因反射高原上的蓝天而呈现天蓝,远处好像水天相接,光临此地有如身处仙境。

    圣湖成因

    《措之解说》中记载,纳木错原名“纳木错秋莫·多吉贡扎玛”。在地质年代的第三世纪末和第四世纪初,喜马拉雅山运动造成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凹陷,于是形成了大型构造断陷湖。最初的纳木错湖面积巨大,但因青藏高原的气候干燥,以致后来的湖面逐渐缩小。从古湖岩线可以看出,最早的湖面要比现在的高出80多米。

    圣湖传说因

    纳木错湖畔有丰富的牧草,自古就是一处天然的牧场。

    传说,纳木错是绵羊的守护神,所以每逢藏历的羊年,纳木错将要敞开圣门迎接众神前来汇集。据传,天下之众神按照不同的年份进行轮流汇集,藏历马年汇集到岗嘎德斯,猴年汇集到南方的杂日山。羊年则汇集在纳木错。因此人们争先恐后地前往纳木错朝圣转经。

    从藏历羊年的元月开始到年底12月止转湖队伍终年不断。既有骑马转湖的也有徒步跋涉的,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以转湖朝圣一次为积大德,并相信也能给自己带来无限的福。这种心理驱使信徒们不辞辛苦,长途跋涉,日夜兼行地转湖不止,即便是走不动路的老者或者残者也乘马前往,并认为转得越快功德也越高。那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不分昼夜地拼命往前跑,竟能在10 天之内转纳木错一周。

    在藏北众多的湖泊中,人们为何如此笃信纳木错呢?这也许是除了在纳木错周围有四座古老的寺院外,其主要原因就是纳木错独特的山水景色和各种奇石异土及其美妙的传说给纳木错涂上了神秘的色彩。

    湖中的岛屿

    在碧波荡漾的纳木错湖中有5个很突出的岛屿,佛教徒们都传说这是五方佛的化身,所以去圣湖朝拜的人,都对这五个岛屿虔诚的顶礼膜拜。在5个岛屿中最大的岛屿是良多岛,其面积大约有1.2平方千米。

    除了有5座岛屿屹立湖中以外,还有5个半岛从不同的方位插入湖边,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扎西半岛。扎西半岛位于湖的东侧,像是湖岸伸入湖中的一只拳头。远远望去,它是个小山包,由于山包中间明显裂开,人们说它是个睡佛,短的一段是脑袋,长的一段是身子,腿侧伸入湖中渐隐。这个半岛是由石灰岩构成的,总面积大约有10平方千米。在半岛上,由于湖水的侵蚀形成了很多奇特的岩洞,是一处典型的而且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区。有的洞口呈圆形而洞浅短,有的溶洞狭长似地道,有的岩洞上面塌陷形成自然的天窗,有的洞里布满了钟乳石。半岛上到处怪石嶙峋,峰林遍布,峰林之间还有自然连接的石桥。这里的地貌奇异多彩,巧夺天工,堪称奇观。

    藏北牧人经常很自豪地说:“纳木错美如画,阴有十八大梁,最著名的山梁在阳面,阳有十八大岛,最著名的岛在阴面。”就是说在纳木错湖周围共有18道山梁,其中除多加山梁在阳面外,其余都在湖的阴面即南边。同时纳木错共有18个岛,其中扎西岛在阴面外,其余诸岛均在阳面即纳木错湖的北边。虽然纳木错海拔达4718米,但岛上、湖滩上到处都生长着茂密的牧草和柏树林。湖岛上那些岩洞及树丛中还有极丰富的水生物,这些水生物给熊创造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生存环境。

    延伸阅读——纳木错的动植物

    纳木错虽然海拔极高,但这里生存着大量的动植物。该地错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草原地带,在海拔4800米以下的是湖滨平原;4800 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在湖滨湿地及河流两岸有沼泽化草甸;在河湖边缘浅水带有水生植被。夏初,有成群的野鸭飞来栖息,并在此繁殖后代。

    湖泊周围还经常有狗熊、野牦牛、野驴、岩羊、狐狸、獐子、旱獭等野生动物栖息。湖中盛产高原细鳞鱼和无鳞鱼类。湖区还产虫草、贝母、雪莲等名贵药材。鸟类有斑头雁、赤麻鸭、秋沙鸭、白翅翎、西藏毛腿沙鸡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