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奇观-陆地传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帕木克堡

    在土耳其西部,有一处山麓,这处山麓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旧城废墟下,呈现一片层层叠起的乳白色的梯形阶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就像仙境一样。这块坡地很奇异,被称做帕木克堡。在当地语言中,“帕木克”是“棉花垛”的意思。

    英国古典文学家钱德勒1765年在小亚细亚旅行时发现了这里。遥望帕木克堡,它就像一片宽广的白色斜坡。近看之后,他吃惊地发现,它太像“一片冻结的大瀑布;奔腾的水面好像突然凝固;汹涌的激流在一瞬间僵化了。”

    今天,去土耳其西部观光的游客们看到帕木克堡白色的梯形阶地,如同扇贝似地层层叠起;绒毛状的白色梯壁、钟乳石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像极了结冰的瀑布;在长满松林的山峰及灿烂的阳光衬托下,夹杂着夹竹桃的红花的细长石柱分外耀眼。

    帕木克堡的形成

    关于帕木克堡的形成,其实早有传说,称“其为上古神灵收获和曝晒棉花的所在,久之棉花化为玉石而成”。现代科学的解释是其实帕木克堡乳白色阶梯是钙华,石灰质(碳酸钙)是其主要成分,与我们在溶洞里常见的钟乳石相近。这儿的钙华,主要来自周围高原的温泉。当大量的雨水渗进地下之后,经过地下水循环后又以温泉的形式涌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岩石中的石灰质和其它矿物质被水溶解。泉水涌出后顺着高原边缘的坡流下时,石灰质就从中析出,在沿途上沉积下来。在水流的波折处更容易发生沉积,凸者愈凸,这是结晶析出的规律。阶梯状的钙化堤就这样在天成日久中形成了。

    帕木克堡上的希拉波利斯城

    在帕木克堡,温泉富含矿物质,可以减轻或治疗风湿、高血压、心脏病等,治病功效至少在公元前190年就已名闻遐迩。

    传说古希腊城邦小国白加孟的国王——尤曼尼斯二世曾在有喷泉的高原上,建了希拉波利斯城。因为希拉是特利夫斯(白加孟国传奇式创始人)的妻子,所以,尤曼尼斯二世就用她的名字命名这座城。现在帕木克堡上的废墟就是从此古城发展而来的。

    希拉波利斯城在公元前129年成了罗马帝国的领土,被几位皇帝,其中有尼禄和哈德利安选为做浴场。在尼禄统治期间的公元60年,该城毁于地震,于是一座规模更大、更壮观的新城被建立起来,在这座城市里,有宽阔的街道、剧院、公共浴场,还有用渠道供应温水的住宅。

    到了公元2世纪,该城又建造了有不同温度浴室的澡堂。洗澡的人可以先在冷水浴室里洗,再到中温浴室,往身上抹油,最后到高温、蒸汽浴室,用叫擦身器的刮板将身体上的油脂、污垢刮去。浴场里还有一座小型博物馆,陈列着精美的雕塑,有的浴室中还发掘出了医疗用具及珠宝等。

    帕木克堡上的遗迹

    在帕木克堡,还有很多著名的遗迹,其中最耐人寻味的要数冥王殿和亡灵之家。

    冥王殿与阿波罗(太阳、音乐、诗歌医药之神)的神殿相邻,两殿相邻而建,意思是为了使冥王的黑暗与阿波罗神的光明力量互相抵销。冥王的黑暗力量似乎很可怕,因为,股股毒气常常从这个殿的一个岩洞里会冒出。希腊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斯特雷波说,这种毒气能够使一头公牛瞬间毙命。相传毒气是与恶鬼相伴的,而今天查明该毒气源自一道温泉,从这个房间冒出来的蒸汽如今仍然可以刺得眼睛流泪。

    亡灵之家是城墙外一片有1200个坟墓的墓地,其中许多都规模宏大,装饰华丽。这些坟墓都是许多罗马富豪前来治病而未愈的历史见证。现在还是有不少游客仿效罗马富豪,到这里来度假,常到温水池中沐浴,顺便观赏这座废城下面山麓上闪光的白色梯形阶地。

    小知识——我国的钙华景观

    钙华堤的景观虽然并不经常见到,但并非绝对没有。比如,在我国云南中甸的“白水台”,(这里是白族人的发祥地),该景观的成因与帕木克堡类似,就是规模比前者小了点;此外,四川黄龙风景区的沟谷里层层叠叠的钙华池、云南九乡溶洞中的“神田”更可以说是帕木克堡的微缩盆景。

    黄龙

    我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的黄龙风景名胜区与九寨沟相邻。从结构上看,它是在3个大地构造单元(扬子准台地、松潘一甘孜褶皱系和秦岭地槽招皱系)的结合部;从地貌上看,它在我国的第二地貌阶梯坎的前位,处在四川盆地西部山区和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交界处;从水文上看,它属于涪江、眠江、嘉陵江三江源头的分水岭上;从气候上看,它处在北亚热带湿润区和青藏高原半湿润区交界的边缘;从植被上看,它处于我国东部湿润森林区向青藏高寒高原亚高山针叶林草甸草原灌丛区的过渡带上。风景名胜区的总面积达1340平方千米,里边雪峰林立,其中有7座的海拔达5000米以上。

    风景名胜区有很多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有1500余种高等植物,多是我国特有的,其中有11中国家一到三级保护植物。还有珍稀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牛羚、云豹等。

    巨型的地表——钙华景观

    规模宏大、类型繁多、结构奇巧以及色彩丰艳的地表钙华景观是黄龙风景区的主景,在我国风景名胜区中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总体来说,黄龙是以绚丽的高原风光和特异的民族风情为综合景观的基调。高山摩天、峡谷纵横、碧水荡荡、莽林苍苍之间镶嵌着精巧的池、湖、滩、瀑、泉和洞等各种钙华景观,还以神秘的寨、寺、耕、牧、歌、舞等乡土风情为点缀。这里的景类齐全,景形有奇特特,而且还组合有机。再加上高原所独有的蓝天白云、艳阳骤雨和晨昏季的烘染,景区更是呈现出一派处处皆景、动态无穷的天然画境。

    规模宏大、结构奇巧、色彩丰艳的黄龙钙化景观不仅环境原始,类型也很繁多齐全:钙化边石坝彩池、钙化滩、钙化湖、钙化扇、钙化台、钙化塌陷坑、钙化瀑布、钙化洞穴、钙化盆景等等都有,就像一座天然钙化博物馆。仅黄龙沟的钙化段大约就有3600米,最大的钙化滩长达1300米,有3400多个彩池,高达7.2米的边石坝,93.2米的扎尕钙化瀑布。可以说这些都是中国之最。

    中国最东的冰川遗存

    黄龙的海拔高于3000米,第四纪冰川遗迹在这里广泛发育,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岷山主峰雪宝鼎地区。这里最靠东部,不仅类型非常全面而且分布很密集。这里山很高,范围很广,一座座山峰林立着,其中有7座高达5000米以上,其中发育着5588米的雪宝鼎、5440米的雪栏山和5058米的门洞峰3条现代冰川。这里是我国最靠东的现代冰川保存区域,主要冰蚀遗迹有分布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角峰、3800米以上的刃脊、900米以上的冰蚀堰塞湖等;终质、中碛、侧碛、底碛等主要冰碛地貌都分布在各冰川谷里。对地质学家来说,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的是现代冰川与古冰川遗迹及其与钙华之间的关系等。

    美丽壮观的黄龙景胜

    除钙化以外,黄龙地区其他景致也美丽动人,充满神秀,主要景点有黄龙飞瀑、迎宾池、洗身洞、盆景池等。

    黄龙飞瀑在入山的不远之处,千层的碧水顺坡而下,冲破密林,从约高10米高、约60宽的岩坎上飞泻下来,经过几次起伏跌宕后形成数10道的梯形瀑布。景象可谓极其壮观:有的就像短线的珍珠,闪烁着银光从半空中滚落;有的就像高挂的水帘,周边雾气升腾、云蒸霞彩;有的像流泻的丝匹,或舒或卷都飘撒自然、熠熠生辉;有的就像闪动的珠帘,影影绰绰、让人心动。瀑布后的一座陡崖多是马肺状或片状钙华积,它们金黄的色泽更是让整个瀑布显得富丽堂皇。再加上太阳余辉的点染出不同的色彩,远看就像夺目的彩霞从天而降,真可谓是“飞瀑流辉”。

    精巧别致、水质明丽的池群构成了迎宾池,这些池子有大有小,形状特别、色彩华丽、错落有致;四周被山岳环绕,林木葱郁,山间彩蝶纷飞,野花怒放。里面还偶尔点缀观景亭阁,曲折盘旋的石径,情趣倍添。

    登上第二台阶,就到了一个古代冰川的出水口——洗身洞。洗身洞在一宽40米的钙华挂壁之下,此洞约高1米、约宽1.5米。进洞1米处,浅黄色、乳白色钟乳石布满其中。洞口有弥漫的水雾,似幕的飞瀑,所以相传,古代仙人在这里净身沐浴。

    金沙铺地也是黄龙著名的景观。因为在这里碳酸盐失去了凝埂成池的条件,使得在一条长约1.3米的脊状斜坡地上,漫坡水浪翻滚飞腾,在水底,层层金黄色钙华滩凝结起来,就像一片片的“鳞甲”,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可谓黄龙的又一罕见奇观。这里有122米的宽处,也有40米的窄处。科学家认定,在目前发现的世界上同类的地质构造里面,这里是状态保持最好的,也是面积最大、距离最长、色彩最丰富的。

    金沙铺地的左侧是近百水池的盆景池,池内有池,池外也套池。池堤随着树根茎、地势的变化而变化,堤联着堤,岸接着岸,顺势层叠;池底有黄、白、褐、灰等各色,池面澄清如镜,一尘不染;池旁到处是花草木石,翠柏根盘,山花烂漫,野果含笑。绚丽的景观,就像天设地造的盆景,让园艺师们们叹为观止。

    除了盆景池,还有一组面积2万平方米,由658个彩池组成的争艳池。这里由于池水深浅各异,堤岸植被各不相同,因此一抹金黄、一抹翠绿、一抹酒红、一抹鲜橙……争艳媲美,各领风骚,令人目不暇接。争艳池是目前世界上景象最壮观、色彩最丰富的露天钙华彩池群。

    在争艳池的身后,是巨大的山梁,仿佛美丽的藏族姑娘,蓝天白云之下,静躺在群山怀抱之中,穿着藏族的长裙、头戴饰物,头、胸、腰身都那么惟妙惟肖,挺拔的鼻梁、浅笑的嘴唇也是那么清晰。她气质非凡,又像一位驰骋云中的仙女,累了之后,安详静卧在林海雪原。因而,这里也被叫做“睡美人”。

    在黄龙沟内,还有一个巨大的彩池群,池群面积2.1万平方米,有693个彩池。池群的池堤很低,所以池水漫溢,从远处看,块块的彩池宛就像一片片的碧玉盘。在阳光照射下,“玉盘”红紫相别,浓淡各异,姣美艳丽。冬季整个黄龙,一片玉树琼花,冰瀑雪海,只有这群海拔最高的彩池,还是如玉般碧蓝,就像撒入群山的翡翠,奇幻诡谲,因此,这里被誉为“人间瑶池”,是黄龙景观中最有特色的景区,是黄龙的“眼睛”,是它的精华之所在。

    距五彩池10米远处,在高山灌木群的绿荫中,还有一个面积约4平方米的转花池,池水清澈,股股泉水从地下涌出,池面形成美丽的波纹。如果将鲜花树叶投进去,它们会随涟漪向不同方向旋转,奇异可爱,偶然还会有两朵鲜花朝着相同的方向旋转到了一起,其中奥秘至今未明。“黄龙庙会”上青年男女到这儿投花、投币,以占卜自己的爱情。

    黄龙还有一个著名的古寺,称为黄龙古寺。《松潘县志》中记载:“黄龙寺,明兵马使马朝觐建,亦名雪山寺,相传黄龙真人养道于此,故名。有前中后寺,殿阁相望,各距五里。”原有前、中、后三个寺庙,前寺现只剩遗址;中寺共5个大殿。中寺属佛教寺庙,占地约700平方米,是单檐歇山式的造型,既古朴又雄伟。原有灵官殿、弥勒殿、天王殿、大佛殿、观音殿5个大殿,现在只有观音殿和18个罗汉塑像。殿内供应茶水、仪器和旅游纪念品等。黄龙后寺距中寺约2.5千米,庙宇随山势而建,独具风格,宏伟壮观,雕梁画栋。寺门上绘着彩色的巨龙,还有古匾,正中是“黄龙古寺”,左边写着“飞阁流丹”,右边写着“山空水碧”,书法雄浑端庄。

    黄龙古寺周围,群山青翠,起伏不断,这里又叫藏龙山。寺前近万平方米的地区,每年都会在这里举办大型庙会。寺后约1平方千米范围,是该区中“黄金”景区。后寺背面不到100米,还有一座龙王庙。农历6月15日是黄龙寺庙会。那时藏、羌、回、汉各民族群众都会登山,来包揽大自然美景,祈祷吉祥、丰收。

    延伸阅读——黄龙丰富的物质资源

    黄龙是天然植物的绿色宝库,有1500多种高等植物,多是特有种,属国家一至三类保护的植物有11种:四川落叶松、眠山冷杉、独叶草、 星叶草等。许多植物有重要科研、药用以及经济价值。

    黄龙所处地理位置特殊,这也使之成为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地区,特点是珍稀动物品种多,南北动物混杂现象突出,还有当地特有种。其中有59种兽类,155种鸟类,属国家一至三类保护的动物近百种: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云豹、白唇鹿等。南北动物混杂的现象,山星鸟是最突出的,胸腺齿突赡等也是当地的种。“活化石”大熊猫的生态研究更有助于揭示自然生态深层的奥秘。

    路南石林

    路南石林是一座著名的石林,它在距云南省昆明市的路南县境内。“路南”是彝语音译,意思是黑色石头,如今,县名改成了石林,更加合适了。2007年6月27日,路南石林与贵州荔波、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石林的醉人美景

    这里属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没有严寒的冬,也没有酷暑的夏,四季如春,平均温度16℃,集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休闲的度假区和科学考察为一体,是大型的综合旅游区。这里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而著称于世,在世界地学界享有盛誉。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也称岩溶地是景观就在这里,特点是历史久远、种类齐全、发育完整,规模较大,是“天下第一奇观”也是“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

    路南石林2.7亿年前就形成了,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化、复杂的古地理环境的变迁,终于形成了今天这珍贵的地质遗迹。它涵盖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世界各地的石林都汇集到了这里:马来西亚石林、美洲石林、非洲石林等等。在相差不到500米的高差上,还有最丰富的类型:石牙、峰丛、溶丘、溶洞、溶蚀湖、瀑布、地下河等,错落有致,洋洋洒洒,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生态系统和最丰富的立体全景图。景区范围广袤,气势恢弘,山光水色应有尽有。全区按照景观的空间分布、景观特点可以分成8个旅游区:石林景区、黑松岩也叫乃古石林景区、长湖、芝云洞、月湖飞龙瀑也叫大叠水景区、圭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奇风洞,其中石林景区是代表。“石林胜境”、“千钧一发”、“凤凰梳翅”、“阿诗玛”等著名景点多集中于此。

    “远近高低各不同”是石林景观的真实写照,观赏路南石林也是这样,观赏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不一样。站在高处,视野扩大,石林看上去像一片幼苗,灰黑色的石林被绿树红亭点缀得更加秀美;从远处看,石林又像是一层层叠起来的积木,疏密有致。

    石林是如何形成的

    在距今约3.6亿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时期,路南一带还是滇黔古海的一部分。大约2.8亿年前的石炭纪,石林开始形成。据推测,当时大海中的石灰岩经过海水流动时不断冲刷,留下了无数的溶沟和溶柱。后来,这儿的地壳不断上升,并经过长期积淀,沧海逐渐变为陆地,之后又历经了亿万年的风吹日晒、雨水冲蚀、地震…这一童话世界般的壮美奇景就留下了。

    一座座、一丛丛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昂首挺胸,直指青天,远远望去就像一片莽莽苍苍森林,“石林”之名正因如此。

    路南石林的著名景区

    路南的石林有独石成景的,像“石钟”、“唐僧”、“阿诗玛”、““万年灵芝”、 “象居石台”、“祝员外寻女”等;有两个对称的石峰构成的,像“孟母训子”、 “母子偕游”、 “梁祝相送”、 “依依惜别”、“双鸟渡食”、 “骆驼骑象”等;有众石组成场面宏大的,像李子箐石林“石林胜景”、乃古石林“古战场”等。

    随着观赏角度的变化,石林的景观也会变化,像李子箐石林的一块石峰,平视它是一对夫妇握手诉说离别情之景:男的身着盔甲,女的背着孩子,形态真切,因而为其取名为“喜相逢”。仰视它时,又觉得它是一只背上驼着单峰骆驼的长鼻子大象从树林中往外走,真是太神奇了。

    石林在夜色之下充满诗情画意。亿年的水洗风磨,使得石林处处透着灵光秀气。诗人咏到:“石林,胸怀坦荡、性格孤傲。从不愿乔装打扮,更不去沾花惹草。”旅行者说:“石林兼有五岳之雄、三峡之奇、黄山之峭、桂林之丽、奇雄峭丽、融然天成。”有位作家感叹道:“如此心驰的奇观,如此神往的旅游。不管游人来自那里,是干什么的都能引发无限的联想:工人勾下线条,设想出的高楼大厦;农民摄下风采,憧憬着丰硕金秋;将军看到了铮铮铁骨,狂飚中从不低头;学者看到了中流砥柱,从不屈服……”人们的灵感,不正是来自石林石族的灵光秀气吗?

    石林的独特魅力

    路南石林魅力不仅在自然景观上有魅力,独特的石林撒尼土著风情也独具特色。丰富而宝贵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在丛丛石峰和红土地上闪着璀璨的光芒。以勤劳勇敢、热情著称的石林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 2000多年来一直都生活在这里,与石林共生息,创造出以“阿诗玛”为代表的,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彝族文化。它不仅代表石林形象,也是云南旅游形象的代表。

    彝文记录的古老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如今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改编成我国第一部彩色的立体声享誉海内外;撒尼歌曲《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也名扬天下;每年农历6月24日的彝族火把节,是撒尼人特有传统的节日,摔跤、斗牛、火把狂欢节蔚为壮观,被誉为“东方狂欢节”。

    相关链接——喀斯特地貌

    所谓喀斯特(因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是最典型的)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一种以石灰岩为主的地表可溶性岩石被水溶解后,发生溶蚀、沉淀、崩塌、陷落、堆积,从而形成石林、石峰、石芽、溶斗、落水洞、地下河,以及奇异的龙潭、众多的湖泊等特殊地貌。我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区都有分布,其中发育最好、最美的石林当首屈一指。我国第二次喀斯特学术会议1966年召开,将“喀斯特地貌”改成“岩溶地貌”,所以我国又叫岩溶地貌。

    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喀斯特地貌最易发育。这种地方奇峰林立、岩石突露,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是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是喀斯特负地形;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是地下喀斯特地貌;还有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乐业天坑群

    “天坑”是一种奇异的景观,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造化之谜。连绵的群山之中,一个巨大的坑洞突然裸露出来,像斧劈刀削一样雄伟的峭壁直立着围成坑洞的四壁。远望去就像大山对着天空,张开巨大的嘴巴。

    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在我国广西乐业县,其数量和分布密度都是世界其他国家绝无仅有的。世界13个超大型天坑中就有7个分布在乐业。大石围天坑是最大最深,深达613 米,南北宽420 米,东西长600 米。周边悬崖绝壁,底部是一片原始森林。因为天坑如此之多,乐业县被誉为“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天坑博物馆”。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

    天坑一般是单独一座,但是乐业境内却是成群的天坑。科考发现在约方圆5千米的范围内就发现了17个大小不同的天坑。

    关于乐业天坑成群分布的原因,地质学家认为,这与乐业县特殊的地质构造有关:乐业县地层是S形的旋扭构造,天坑分布区正恰巧在两反向弧形的连接线上也就是旋扭构造的中间。在地壳震荡时发生,这个地区张力是最大的,拉张形成裂隙。这一推断同时解释了凌云、田阳、西林等与乐业邻近的县虽也具有同样地质条件,可是没有出现天坑的现象。

    专家推测乐业天坑群的形成时间大约是300~4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而且调查发现该坑群在形成过程中发生过强烈地地壳抬升。乐业县在云贵高原向东部低地过渡的地带,云贵高原的第二级上。根据我国地形的生成原因,这次抬升运动发应该是著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于距今约300~400万年前新生代第四纪。这次造山运动生成了云贵高原,塑造了我国现在的地形。

    大石围天坑是乐业天坑群中最大的,因为在它底部的原始森林中曾经发现过植物桫椤,该植物与恐龙同时代,所以它应该形成于距今6500万年前的恐龙时代。当然这个推测也有商榷之处:桫椤虽然是与恐龙同时代的,但是否与恐龙同时毁灭未能考证出来;另外如果乐业天坑群真的在恐龙时代就形成,在几千万年的地壳变化中,又是因为什么而保持原貌的呢?

    因此,对于乐业天坑的具体成因,还有待于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探索。

    天坑群中的奇绝景观

    白洞天坑是乐业天坑群景观中最奇绝的,除了跟其它天坑一样,它也具有地下原始森林和地下暗河,但是,它还与1100米外的天星冒气洞相通,形成了最奇特的自然界呼吸奇观:一边洞口吸气,另一边洞口呼气,而且方圆几百米外,人都能看清从洞口冒出的白烟。冒气洞为什么会冒气,而其它的天坑洞穴就没有这种景象?对此专家还无法解释。

    乐业县竹林坝 屯的穿洞天坑也是著名的景观之一。该天坑是多边形,六座山峰将之围着,在所有天坑中,它是峰体最多的,在世界六大超大型天坑之列。是目前开发的天坑中可以通过溶洞进入坑底,一览坑底神心的。穿洞天坑的存在也增加了天坑旅游的神秘、新奇,特别是坑底西南端的厅堂式洞穴,它的顶部有一个小口天窗,光柱从108米的高处射下来,让人觉得洞厅宽大而空旷,由于有球形洞室和天窗,这里的景观倍增神秘感。这里集集溶洞、光柱、地下河、原始森林于一体,是“天坑”的缩影。

    此外集天坑、溶洞、高山、森林、瀑布于一体的黄猄洞天坑,是世界级的大石围天坑群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奇、秀、幽、野”等景观特色,气候温和,夏无酷暑,是浏览观光、休闲度假、科普考察最为理想的场所。花坪景区、一沟景区、黄猄洞天坑景区、风岩天坑景区、盘古王景区和西南民俗风情园组成的黄猄洞天坑有6大天坑,67个风景资源点中最为独特的是黄猄洞天坑。该天坑的地貌惊险而壮观,口处有茂密的森林,坑底的大面积森林中有着大型的野生动物,坑内西侧有的季节性瀑布,落差达100多米,坑内的天坑仙鸽、黄猄神像等29个自然风景点可以说是天坑、森林、瀑布和神话的完美结合,在坑边还有蛙王护洞传说以及七仙女下凡的故事。

    大石围在乐业县同乐镇刷把村北,属于红水河南干热河谷地带,有世界“岩溶圣地”的美称,有垂直竖井(集独溶洞、原始森林、珍稀动植物于一体),形成天然的洞中有河,洞底有洞。有两条冷热交汇的地下暗河,其中有丛生挺拔的石笋,峭然擎天的石柱,晶莹透亮的石帘,石瀑也随处可见,景观奇特而迷人。大石围周边村屯还有二十多个石围如百洞、神木、苏家坑、邓家坨、甲蒙、燕子、盖帽、黄、风岩、大坨、穿洞等,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坑群”。

    百朗大峡谷是天坑群的另外一种独特地貌,它与大石围底部有地下暗河相通连。该峡谷长达4000米,两边是高1000多米的山峰石壁,紧夹是一线蓝天。几十个不同形态的大洞穴在谷中分布,里面有千奇百怪的钟乳石、生物化石。地质学家说那些巨大的钟乳石,几万年乃至十几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

    乐业县境内除已发现的天坑,是不是还有不为人知天坑的存在?片神奇的崇山峻岭之下,是不是还有正在坍塌的溶洞,突然有一天崩陷为新天坑呢?旧谜团的逐渐解开,新谜团又摆在了人们面前。

    相关链接——天坑

    天坑这个词在2001年之前通常是特指重庆奉节县小寨天坑的。2005年在国际喀斯特学术界,“天坑”(由中国人定义)这一术语获得了一致认可,从此“tiankeng”通行国际。

    天坑就是一种特殊的岩壁,有巨大容积、陡峭而又圈闭,空间与形态特征事非凡的:有深陷的井状、桶状轮廓,在特别厚、下水位非常深的可溶性岩层中发育,由地下通到地表,平均宽度和深度都大于100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是一种特大型的喀斯特负地形。

    天坑的成因一般分两种:多是像广西乐业天坑群那样的塌陷型,罕见的是像冲庆武隆后坪冲蚀天坑群那样的冲蚀型。它的形成至少同时具备一下6个条件:

    (1)石灰岩层要达到一定厚度,只有岩层足够厚,才能给提供给天坑的形成足够空间。

    (2)要有很深的水位很深的地下河。

    (3)含气体的岩层也就是包气带的厚度要够大。

    (4)要有足够的降雨,保证地下河流量、动力足够大,冲走塌落的石头。

    (5)要有平的岩层。从天坑四周的绝壁上看岩层与地面平行,如同一层层石板堆在周围,这样,岩层才能垮塌。

    (6)要有突起的地壳要,才会为岩层垮塌提供足够动力。

    到现在已被确认的天坑多达78个,有2/3在我国分布。关于天坑的考察和争论是不会停的止。

    元谋土林

    云南的路南石林已中外驰名,其实这里的土林也足以与石林相媲美。

    这里的土林分布广,元谋县的班果土林、物茂土林、浪巴铺土林是著名的。元谋的土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路南的石林是“云南三林”。

    元谋土林分布较广,共有13处之多,其中以虎跳滩土林(又名“物茂土林”,通常所说的“元谋土林”景点即指此处)、新华土林(又名“浪巴铺土林”)、班果土林是元谋土林群落中面积最大、景色最壮观、发育最典型、色彩最丰富的三座土林。

    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元谋土林都是一大奇妙奇观。经历了长久的地壳运动后,风雨之神又把这里的土地雕琢成如此千奇百怪的形态。走进土林,仿佛进入了神秘的魔幻世界,眼前鬼斧神工般的景观令人目不暇接。元谋土林的神奇魅力吸引众多摄影家、知名导演、地质学家来参观取景,这里也就成了影视摄影天堂。《无极》、《千里走单骑》等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土林的形成

    土林土柱的造型千奇百怪:有的像直指蓝天锥剑,有的像整装待发的威严武士,有的像凝视远方亭亭少女,有的顶上丛生的杂草有野花点缀;有的砂石垒垒,身躯裸露……当然,混杂分布的各种形态的土柱使得土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姿态,让人叹为观止。

    科学研究发现,土林多由沙粒、粘土组成,其中还有很多动植物化石:中国犀、栎属性硅化木、剑齿象、剑齿虎等。它们是早第四纪(距今200万年前)积淀下来的,砂子、粘土中有少量的钙质胶结物,偶尔夹杂铁质结合体。由于在漫长岁月中,土壤不断吸水膨胀又失水收缩,地面发生龟裂;再加上雨水沿裂缝流动冲刷,天长日久裂缝逐渐加深加宽,土柱就逐渐显露增高,形成土林。土柱身上的石英、玛瑙也都显露出来,太阳的照射之下,发出奇观异彩。

    总之,土林是在以水流为主的自然界外力作用之下,经过千百万年的时间而形成的,是一种奇异的自然地理现象,是在不同的地形结构、形成物质、水文气候、土壤团力、构造运动、水动力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

    元谋土林的著名景观

    地理气候条件的特殊使得元谋拥有规模如此庞大、40多平方千米的土林景观,而保存面积最壮观、形态最优美的有平田的乡班果土林、物茂的乡虎跳滩土林和新华的乡浪巴铺土林。

    虎跳滩土林距县城30千米,面积2.3平方千米,土林多是金黄色,上层是粉红色。大多柱状土台状像城堡、屏风或房柱,高度多在10米左右,最高有20多米的。全景就像一片生机勃勃的原始森林,近看既像一组工程浩大的群雕艺术,又像一幅幅千姿百态的精美壁画。进入土林,可寻到可爱的“小熊”、熟睡的“卧狮”、高大的“骆驼”、开屏的“孔雀”、活泼的“小猫”、调皮的“猴子”、高飞的“大雁”、凶猛的“虎豹”、报晓的“雄鸡”等等。群体组合别具风采,有的像法国凡尔赛宫、欧洲古城堡、万里长城的烽火台,还有的像繁华的城市、有的又像宁静的宅院。

    班果土林距县城18千米,面积约14平方千米,为该县面积最大的土林。发育期已过成熟期的班果土林进入残丘期,塔状土台的高度较矮,最高的也只有12米,大多只有5、6米。该处的柱状土台多色彩艳丽,红、白、黄3色是主色,阳光下色彩炫目,就像仙境一样。明代徐霞客曾到过班果,被土林的景色所动容,为之赞叹。以柱状、峰状为主的土林形态雄浑伟岸,土柱群体比较少,主要稀疏地分布在大沙河的两侧,也因为场地的开阔,成了电影《无极》主要外景地。

    浪巴铺土林距县城33千米,面积约8平方千米,土林以高大密集、形态丰富、发育良好的圆锥状土台而闻名于世。该处的土林较高大,大部分高度在10米之上,最高的达42米,平均高度也是居元谋土林的首位。浪巴铺土林色彩斑斓:紫红、灰白、黄相间,十分吸引人。土柱的形态还优美且富于变化,彩色的圆锥形土柱群落是最叫人伫步惊叹的,就像大自然的手工。重重叠叠的金红色的锥形土柱在蓝天白云之下构成独特而唯美的美妙。

    相关链接——四川西昌黄联关镇土林

    距四川省西昌市城区30余千米处,有一处土林——黄联关镇土林。

    黄联关镇曾经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要隘,因山坡上多黄连树得名,曾经有多少商旅和马驮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走往南亚的足迹。镇子尽头是黄联关镇土林。

    黄联土林全景4000多亩,其中自然景观超过600亩,配套石榴园超过400亩,景区周边植树造林绿化形成森林面积3000多亩。从北向南以沟壑断崖为界自然地分为3大板块:一块儿景区有通天门、观月狮、氢弹爆炸、整装待发、山中竹笋、峡关要道等景点;第二块儿景区有金箍棒、何仙姑、双蛙恋、雄狮摇头、雌狮摆尾、八百罗汉、江山多娇等景点;第三块儿景区有天玉柱、阿诗玛、夫妻柱、蓝天顶峰、盘龙望日、长二捆火箭、待发火箭、哈巴狗、销魂洞等景点。三大景区一共有300多个景点,千姿百态、神形逼真、奇妙无穷风景让人流连忘返。

    巨人之路

    英国北爱尔兰安特里姆平原边缘沿海岸悬崖的山脚,有六边形、五边形、四边形的石柱组成的贾恩茨考斯韦角约有3.7万多根,从大海中伸出来,一直从峭壁延伸到了海面,数千年如一日,屹立在大海之滨,这些石柱被称做“巨人之路”。

    巨人之路的传说

    巨人之路还被称作巨人堤、巨人岬,名字源自爱尔兰的民间传说。一种说法:是爱尔兰巨人芬?麦库尔建造了“巨人之路”。将岩柱一个个地运到海底,他就这样走到苏格兰,与对手芬?盖尔交战。当他完工时决定休息一会儿。同时对手芬?盖尔也决定穿越爱尔兰,来估量一下他,但被麦库尔巨人巨大的身躯吓坏了。麦库尔的妻子跟他说这只是巨人的孩子,盖尔考虑到这小孩都这么大,他的父亲更得是庞然大物,担心自己的生命,他匆忙地撤了回去,还毁掉了身后的堤道,怕芬?麦库尔走到苏格兰。今天,所有这些堤道残余都在安特里姆海岸上。

    另一种说法称它的建造者是爱尔兰国王军指挥官巨人芬?迈库尔,是为了迎接他心爱的人而专门修建。传说,爱尔兰国王军的指挥官有无穷的力气,一次,同苏格兰巨人打斗,他只是随手拾起一块石头,在掷向逃跑的对手时,石块落尽了大海,巨人岛就形成了。后来他爱上了一位巨人姑娘,她住在内赫布里底群岛,为了把她接到身边,他建造了这一堤道。

    传说当然都是不可信的,但却为巨人之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俯瞰巨人之路,在蔚蓝色大海的衬托下,这条赭褐色的石柱堤道分外醒目,惹人遐想。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自然伟力造就了这一举世闻名的奇观呢?

    巨人之路是如何形成的

    研究巨人之路的构造之后,现代地质学家们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巨人之路”实实上完全是一种天然玄武岩。白垩纪末,雏形期的北大西洋开始持续分裂、扩张,大西洋中脊就是中心,也是分离的板块边界。从中脊的裂谷中上涌的上地幔的岩浆覆盖着大片地域,熔岩层层相叠。

    那时北大西洋的主体位置已经定下来,但边界还处在形成、变化阶段。北美大陆与亚欧大陆虽然已经分开,可是,它们之间新形成的海道还是处在发展中。格陵兰西海岸与加拿大约8000多万年前分离,但是,东南海岸仍然与对面不列颠群岛的西北海岸紧紧连在一起。约2000多万年,这些海岸才开始分开。这一系列地质变迁,使得大西洋两岸地壳运动更加剧烈,火山喷发更加频繁。古老火山喷发之后,遗留下了大量洪水、高原、玄武岩。

    大约5000多万年前(即第三纪),在现在苏格兰西部内赫布里底群岛一线至北爱尔兰东部的火山非常活跃,喷发出大量的玄武岩。这是一种特别灼热的流体熔岩,而流体熔岩较容易散布于很大的面积,于是就有“泛滥玄武岩”这一术语。它们形成的大块熔岩遍布了整个火山活动区。在印度德干高原,类似的地质情况也存在,德干高原在约4000~6000万年之前形成了70万立方千米玄武岩熔岩。

    一股股的玄武岩熔岩,从地壳裂隙里涌出来,流进大海,遇海水后,迅速地冷却,变成了固态玄武岩,收缩结晶。岩浆在凝固过程中发生爆裂,且因收缩力平均,就形成了规则的六棱柱柱状体图案。这一过程就像在阳光暴晒下龟裂的泥潭底部的淤泥发生的变化一样。玄武岩熔岩石柱主要特点是裂缝直着上下伸展,水流就可以从顶部通往底部,于是就形成了独特的玄武岩柱网络。不可思议的是,所有的玄武岩都并在一起,里面只有极为细小的裂缝。火山熔岩是在不同时期、分五六次溢出来的,因此,峭壁形成多层次的结构。“巨人之路”就是柱状玄武岩石这一地貌的完美表现。

    自形成以来,贾恩茨考斯韦角玄武岩石柱受大冰期的冰川侵蚀,也受过大西洋海浪的冲刷,高低参差的奇特景观就逐渐被塑造出来。其实每根玄武岩石柱都是叠合的若干块六棱状石块在一起组成的。沿着石块间的断层线,波浪把暴露的部分逐渐侵蚀掉,石柱在不同高度处被截断,松动的被搬运走,使得“巨人之路”显出台阶式外貌雏形。千万年的侵蚀风化后,玄武岩石堤的阶梯状效果最终就形成了。

    巨人之路的优美景色

    包括低潮区、峭壁、通往峭壁顶端的道路以及一块高地的巨人之路海岸,峭壁的平均高度是100米。这条海岸线上,巨人之路是最具有特色的,这37000多根大小均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成一条绵延数千米形状很规则的堤道,看上去即将像人工凿成的。排列在一起的大量玄武岩石柱形成壮观的玄武岩石柱林。它们美轮美奂的造型、磅礴的气势让人叹为观止。巨人之路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它也是北爱尔兰有名的旅游景点。

    这些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横截面宽度在37厘米到51厘米之间,典型宽度约为45厘米,延续了约6000。它们多六边形,当然也不乏四边形、五边形、七边形和八边形,岬角的最宽处约12米,而最窄的地方仅有3~4米,这里也是石柱最高的地方。在这儿有的石柱高出海面6米多,最高者则可达到12米,其上凝固的熔岩约厚28厘米,还有的石柱隐没在水下,或者和海面一样高。

    站在较矮小的石块上,人们可以看到它们的截面,这些截面都是规则的正多边形。不同石柱的形状有着例如“烟囱管帽”、“大酒钵”、“夫人的扇子”等形象化的名称,。

    巨人之路的未来

    2008年1月,英国皇后学院的一份报告称,由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世界遗产巨人之路面临威胁。

    这份报告预测到21世纪末,海平面将会上升1米,更严重的是,随之而来的海浪、风暴将会更猛烈地袭击“巨人之路”。报告还预测 “巨人石道”上的石块在2050年到2080年将会变得更陡峭。22世纪初,部分巨人石道上的独特景观人们将再难见到了。

    相关链接——玄武岩

    玄武岩化学成分与辉长岩相似,属于基性喷出岩,主要的矿物成份是基性长石、辉石组成,次要的矿物是橄榄石、角闪石、黑云母等。岩石都是暗色,多是黑色,有时还呈现灰绿、暗紫色等,多呈斑状结构。

    玄武岩体积有着2.8~3.3g/cm3的密度,致密者达300MPa,压缩强度非常大,有时还会更高,只有在有玻璃质或气孔时强度才会有所降低。玄武岩耐久性非常高,节理很多,而且节理面多是六边形,很有脆性,所以不易采到大块的石料。

    玄武岩的主要成份是氧化铁、氧化钙、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镁,还有少量的氧化钾、氧化钠,其中二氧化硅约占45%~50%,含量最多。

    在世界其他地方,与“巨人之路”类似的柱状玄武岩石地貌也有分布,冰岛南部、苏格兰内赫布里底群岛的斯塔法岛、我国江苏六合县的柱子山等就是例子,但都不像巨人之路这样表现得如此完整、壮观。

    魔鬼城

    离新疆克拉玛依100多千米的乌尔禾地区有个魔鬼城,是大自然的独具风格的杰作。辽阔的地平线之上耸立着一道像古代城墙的青灰色云带。“城墙”上方有层层叠叠、高低不同的暗黄色山峰,与时代的城堡很像,不禁让人想起《西游记》里的妖洞魔府。

    魔鬼城地处风口,四季多风,是奇特的风蚀地貌。大风袭来,黄沙遮天蔽日。风声在风城里凄厉呼啸,激荡回旋,如同鬼哭狼嚎一般,让人毛骨悚然,“魔鬼城”也就因此得名。 “苏鲁木哈克”的 蒙古语叫法,“沙依坦克尔西”的哈萨克语叫法,意思也都是魔鬼出没的地方。

    魔鬼城中有什么

    在魔鬼城中,有各种像极了城堡、殿堂、佛塔、碑、人物、禽兽的景观,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陡壁悬崖和混迹岩砾中的五光十色的玛瑙、随处可见的是硅化木、枝叶新鲜的植物化石等,偶尔还能找到像恐龙蛋化石的小圆石头、海生鱼类化石、鸟类化石等。

    其实,这里真正存在不少的古城堡建筑和民房遗址,例如艾斯克霞尔古城堡,它是一座长方形土夯建筑,在离地面约6米的风蚀台上,约有5米高,前有门窗,是人类活动的地方,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驿站,还是哈密王朝西南的前哨。人们推测这里西面的沙尔湖(由流沙通向罗布泊)干涸之前,这里也有村庄人家。当水源游移(地壳变化)沙尔湖消失后,林木飞鸟在风沙中,部分变为化石,而此地居住的人只得背井离乡,连先祖的遗骨也移走了,至今仅有遗址。

    魔鬼城的地质形成

    魔鬼城呈西北—东西走向,长宽都约5千米以上,方圆约10平方千米,地面海拔350米左右。

    据考察,约1亿多年前白垩纪时,这儿是一个淡水湖泊,非常大,湖岸长着植物,很茂盛,水中栖息繁衍着远古动物,如恐龙、乌尔禾剑龙、蛇颈龙、准噶尔翼龙。可以说,这里是一片水族欢聚的“天堂”。后来,经过几次大的地壳变动,湖泊变成了间夹着砂岩和泥板岩的陆地瀚海,地质学上也称它为“戈壁台地”。

    千百万年来,因风雨剥蚀,地面就形成了有深有浅的沟壑,裸露的石层也被狂风雕琢成了奇形怪状。血红、湛蓝、洁白、橙黄的各色石子不满了起伏的山坡,就像魔女遗珠,神密色彩更增强了。

    还有哪些魔鬼城

    除了上述的乌尔禾魔鬼城外,新疆的魔鬼城还有奇台魔鬼城,它在奇台县的西北,面积达84平方千米,主要是“青壮年”雅丹群组成的。

    此外还有两处魔鬼城:一处在奇台将军戈壁的北沿,吉木萨尔北部的五彩城是另一处。

    将军戈壁十分神奇、又十分迷人,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他孕育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有的像火山,烈焰腾空,有的像红柳火阵,红毡铺地,有的像梭梭林,绿意如春,还有的像海市蜃楼,如梦如幻。远远望去,之间一泓春水,微波荡漾,沙丘小树在里面点缀,亭台楼阁被幻化出来,虚无飘渺。偶见闪动的身影,就像闲云野鹤。

    而且与魔鬼城并称为戈壁的“四大奇迹”的亚洲最大硅化木群、文明全国的恐龙沟和化石之库石钱滩并称将军 也都在这里。

    奇台魔鬼城是雅丹地貌,物理风化、剥蚀崩塌、洪水侵蚀形成了城市的“建筑物”、“街巷”,而且风力适当雕琢,各种各样的造型岩石就形成了。组成该城的地层,与水平的侏罗纪、白垩纪的红、黄、灰白、过度类型的彩色砂和泥岩相近。在大自然鬼斧神工长期作用下,形成了一个梦幻般的迷宫世界,什么“布达拉宫”、“吴哥窑”、“罗马斗兽场”、“富士山”……古今中外的名山胜迹应有尽有;什么“石猴观海”、“大鹏展翅”……各种各样的造景地貌琳琅满目。

    五彩城又叫五彩湾,因五彩缤纷的地貌特征而得名,也是一幅大自然的杰作。千百年来,由于地壳运动,这里形成很厚的煤层,几经沧桑后,地表覆盖的沙石被风雨剥蚀,煤层暴露出来,雷电、阳光的作用之下,燃烧殆尽,光怪陆离的自然景观就形成了。

    对五彩湾之“彩”,所发很多:一种说此地原来是海底,各类海生动植物,经过亿万年积压,成了石头,并现出五彩;另一种说各种不同的矿物质,经风吹日晒,不同的颜色显现出来。了对于五彩湾真正的成因,至今还是个“谜”。

    新知博览——认识澳洲波浪岩

    海登岩在澳大利亚西部的海登城附近,是个巨大岩层。它北端有一处奇特景观:远望,如同地上腾起一个来势汹汹的滔天巨浪,近看,发现原来是一块倒立的颜色艳丽的巨型怪岩,让人惊叹。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澳大利亚奇景——波浪岩。这块大岩石并不是一块独立岩石,而是连接了北100米的海顿石、形状像张口河马的荷马岩和骆驼岩,这些串连成了风化岩石。

    波浪岩的命名源自形状像极了一排巨大、冻结的波浪,他的长度约100米。虽然屹立在光秃干燥的土地上,但波浪岩大约在27亿年以前只有部分在地下,后来,渗入地下的水把平直的岩石底面侵蚀掉。等岩石周围土壤被冲刷掉后,风也随之来了,岩石的外形因此发生着改变,风挟着沙粒尘土,这样吹蚀把较下层外表也挖去了,仅留下蜷曲状的顶部。于是雨水把矿物质、化学物沿着岩面冲刷,这样就留下了一条条或红褐或黑色或黄色或灰色的条纹。

    波浪岩曾经被埋在西澳洲中部沙漠,1963年Joy Hodges,一位摄影师旅行中拍摄的波浪岩画面在纽约国际摄影比赛中获了奖,之后,照片又做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于是它一时之间声名大噪。波浪岩于是就成了摄影师们争先恐后去取景的地方。

    波浪岩附近有一座叫马口的美丽岩石,它是一座外形像河马嘴的空心岩。背面几千米处还有一组叫骆峰岩石的奇形岩石。澳大利亚的这个区域还以产金而闻名于世。成千上万的人在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来这儿淘金。后来又涌向了别处,但是,如今这里的新旧金矿仍然在进行黄金开采。

    神秘的罗布泊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最低处,盆地中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等河流汇集成巨大的罗布泊,蒙古语里叫“罗布淖尔”即多水汇入之湖,古代也叫泑泽、盐泽或蒲昌海等。它海拔780米,面积约有2400~3000平方千米,在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上。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后,它才逐渐被世人所知。

    1921年后塔里木河东流,罗布泊的湖水有所增加,1942年测量时湖水面积达3000平方千米,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1962年,湖水减少到660平方千米。1970年以后,湖泊干涸,现仅为大片盐壳。

    罗布泊干枯后,就连胡杨树现在也成片死去或倒下、枯萎了,尽管它们被称作1000年生而不死,1000年死而不倒,1000年倒而不枯。

    罗布泊的历史

    古罗布泊诞生于距今已有200多万年的第三纪末、第四纪初,面积超过2万平方千米。湖盆地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之下,从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出几块洼地。

    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丰盈的它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认为罗布泊是黄河上源的错误观点,从先秦到清末,一直流传了2000多年。

    公元4世纪,“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面的楼兰到了用水的拮据境地,甚至要用法令来限制。到清末,罗布泊水涨时也只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只是区区一个小湖。

    塔里木河1921年改道东流,经注罗布泊。湖的面积到50年代又多达2000多平方千米了。6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罗布泊也就逐渐干涸。罗布泊1972年底彻底干涸成了一个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主要景点

    罗布泊不单是地域名称,给人感觉更多的是神秘。有一段贴切描绘它的文字:“罗布泊其实是汇入多水湖之意,为内陆最大的移动咸水湖。大自然曾造就了5400平方千米湖面的罗布泊,在最近的百年间,湖水已干涸见底。如今,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片荒芜的景象:湖泊干涸、河水断流、古堡沧桑,生命仿佛在这里嘎然停止。这难道就是当年唐玄奘西去取经的大道吗?这难道就是马可·波罗从威尼斯至古老东方经过的地方吗?当年丝绸路上的驼铃、楼兰古城的歌舞一切都已消失,只留下那不解之谜,让探险者冒生命之险去挖掘、去破解……”因此,罗布泊被称做世界最恐怖的七大风景区。

    那么,现今的罗布泊还有哪些风景呢?

    营盘汉代遗址:它是罗布泊地区中保存较完好的一处古遗址,有直径300米的圆形城墙,墙现在还残留高近6米;城西有一座佛塔的遗址,碎土还是金字塔形状。古城北边2千米处高台地上,还存有佛塔基座,它的西面是著名的古墓群,是该地区最大的墓葬群。资料介绍营盘是官办的屯兵驿站,一方面,它能扼守丝绸之路的中道,起到保护商旅的作用;另一方面,孔雀河就西从该城的旁边流过,这里的土地可以屯垦。

    龙城雅丹:它属于罗布泊地区三大雅丹群的一个,在罗布泊的北岸。土台群都是东西走向的长条土台,远就像一条游龙,因此,它也被叫做龙城。龙城雅丹又叫做白龙堆雅丹,《中国国家地理》将它评选为我国最美的三大雅丹的第二名,被称做“最神秘的雅丹”,因为几乎没有人见过它的真实面貌。

    太阳墓:它在孔雀河古河道的北岸,古墓有几十座,每座中间都用一圆形木桩围着,外面有用一尺多高的木桩围成的7个圆圈,它们组成若干条射线,就像太阳放射光芒的样子。 碳14测定太阳墓已经有3800年了。它是哪个民族、哪个部落的墓地至今还是个不解之谜。

    古胡杨林:它在太阳墓地的西面古河道北岸的一片台地上,成片株距、行距相同、树干尺余粗的枯死胡杨林。成排成行的枯树带显示出人工营造的特征。

    余纯顺墓:它在铁板河出口不远处的一处土台上。余纯顺1996年6月迷失方向,步行到了这里,因为干渴,全身衰竭而死。他是在距离自己亲手填埋的水、食品供给地点仅2公里。现在,那里建有墓地和墓碑。

    库木克塔格沙漠:这是一个高海拔沙漠,在阿尔金山、湖盆之间,是我国的第三大沙漠,还以它独特的羽毛状沙带而文明。

    孔雀河:它源自博斯腾湖,经过库尔勒、尉犁县,进入到罗布荒漠。现在,中游河道已经满了流沙,偶尔还会有稀疏的胡杨树、芦苇和红柳等,下游河道已经没有寸草了,是一片死寂的荒漠。

    楼兰古城:这里是古楼兰国的遗址,是西域36国之一。它在历史舞台上仅仅活跃了四五百年,在公元4世纪就神秘消失了,之于原因,至今说法还不明确。过了1500多年之后的1900年3月28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罗布人向导奥尔德克重新发现了它,它重新轰动世界,被为“东方庞贝城”。100多年以来,它一直是我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探险家、史学家、旅行家们研究和考察的热点。

    罗布泊的谜团

    罗布泊之所以神秘,是因为至今仍有无数谜团困扰着人们,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去寻找答案。在罗布泊,很多神秘的事件至今都无人能解答。

    大耳朵之谜: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在1972年7月拍摄到了罗布泊,它的形状很像人的一只耳朵,耳轮、耳孔和耳垂都有。“地球之耳”是怎样形成的呢?有人认为它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天山南坡的洪水将它冲击出来的。洪水当时穿经沙漠流进湖盆,携带大量的泥沙,同时也冲击溶蚀着原本的干湖盆,水流继续前进水下形成突出的环状条带。干涸湖床微妙地貌变化影响了局部成分的变化,干涸湖床的光谱特征集受到了影响,“大耳朵”就这样形成了。但是,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科学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已。

    诡异之谜:为揭开它的真实面目,从古至今有无数舍生忘死的探险者深入其中,罗布泊因此更加具有了神秘色彩。有人说它是亚洲大陆上的“魔鬼三角区”,古丝绸之路就从它那里穿过,这里枯骨到处都是,不知有多少多孤魂野鬼在这里游荡。西行取经的东晋高僧法显,路过此地时曾写过“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很多人竟然在距泉水不远的地方渴死,真是太不可思议了。1949年,一架飞机从重庆飞往乌鲁木齐,在鄯善县上的空失踪了,知道1958年,在罗布泊东部,人们发现了它,机上全部人员都死了。飞机本是往西北方向飞行的,可是,为什么突然改变了航线,飞往正南了呢,这让人很难理解。1950年,一名解放军剿匪部队警卫员失踪了,知道30余年之后,他的遗体才被地质队在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那里远离出事点一百多公里。1980年6月17日,在罗布泊考察的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失踪了,国家出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寻找他,结果却一无所获。1990年,哈密7人乘着一辆客货小汽车去那里找水晶矿,一去就没有回来。知道2年后人们才在一陡坡下,发现了3具卧干尸体,而其他人至今还下落不明,汽车在离尸体30千米的地方。1995年夏,3个米兰农场职工乘车去那里探宝失踪,后来,在距楼兰17千米处,探险家发现了其中2个人的尸体,不明死因,另一个人的下落至今不明,他们的汽车还是完好无损的,甚至水和汽油都不缺,这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1996年6月,探险家余纯顺在那里徒步孤身探险时失踪了,他的尸体被发现时,法医鉴定他已经死了5天了,原因是干渴而死,人们发现他死时的头部是朝着上海的方向……这神秘诡异的现象,也让这里更加充满奇幻色彩。

    游移之谜:中外科学家们在新疆考察后,对它的确切位置争论不休,最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得出“罗布泊游移说”他认为,罗布泊有南北湖区,由于入湖的河水带着大量的泥沙,沉积后,抬高了湖底,自然原来的湖水就向另一处低的地方流过去。很多年后,因风蚀,抬高的湖底再次降低,湖水就再度回流,这个周期大约1500年。虽然,他的这一学说曾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怀疑。近年,我国科学家根据对罗布泊的科考结果,对游移说也提出了质疑。然而,问题的争论使得人们对这个幽灵般的湖泊更觉得扑朔迷离。

    延伸阅读——楼兰美女的发现

    在1980年的4月,新疆的考古研究所和中央电视台《丝绸之路》拍摄组的50人大型考察队到古楼兰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很多新东西,其中之一是一批早期楼兰人墓群,在罗布泊北端、孔雀河下游的铁板河出口处,还发现“楼兰美女”——是一具保存很完好的古楼兰人干尸。

    女干尸墓葬是长方形竖井土穴墓,穴坑深、长、宽分别是1米、1.7、0.7米,墓中无葬具,直接在土穴内。出土时,古尸仰身直肢,脸部盖着一个像簸箕似的长扁筐,筐沿盖到胸口,筐上还盖着一层约30厘米厚的干树枝,上面还压了一层约10厘米得芦苇,芦苇上面还压着一层厚约10厘米细干树枝,上面再压上砂土。墓穴的东西两端分别插立着2根粗树干。覆盖物除去后,可以看到古尸用毛布裹身,在胸口交接处,削尖的小树枝将毛布别住;下身裹着处理过的羊皮;头上戴着毡帽,帽子上还插有2根雁翎;脚上穿着毛皮外翻的鞋,用粗羊毛线缝接的,没有穿袜子。头下的左边有一个的提篓,提篓是用香蒲草、芨芨草编成的,里面满填了泥土。手臂有一把木梳,削刮成圆尖的木齿嵌到两块硬皮拼夹,里面灌注了皮胶,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木梳。

    古尸的外形保存完好,脸面较瘦削,鼻梁又尖又高,眼深限,连毛发、皮肤和指甲都保存很完整,还能清晰地看到长长的眼睫毛。头发是深褐色的,蓬散披在肩上,皮肤是古铜色的,身体较强健,看起来生前是一位青壮妇女。

    出土后,古尸曾被猜测成沉睡千年的美女,还成为当时轰动中外的考古新闻。新疆医学院、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医科大学解剖研究都对其进行过研究。

    解剖研究发现古尸距今约3880年,年龄在40岁左右,生前身过应在155厘米左右。尸体呈自然仰卧,两眼闭着,面容自如,眉和睫毛很清晰,棕黄色的头发较细密,长约20~25厘米,头发上有大量的头屑,还有头虱、虱卵。皮肤是红棕色的,手压在右股的前部,臂部的皮肤有弹性。内脏虽保存,但已经干硬、脆薄或呈萎缩状。人类学测定表明它属于古欧洲人种,O型血。肺泡腔内有成堆的黑色尘粒,说明死者生前的生存环境是风沙严重的地区。

    死后没有采取防腐措施就埋入墓中,但是楼兰女尸却能完好保存下来,这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专家判断:客观原因一个是罗布泊干旱和较大的挥发量;另一个是墓地筑在高台上,没有水淹到这里,墓穴不是很深,尸体上的覆盖物是砂土、芦苇、红柳枝,较松散,易透气,水分容易蒸发。主观原因是冬季入葬,严寒季节限制了细菌的活动,干风多,使尸体还没来得及腐烂就已经迅速脱水变干了,减缓了氧化。

    乌卢鲁国家公园

    一巨大的红砂岩孤独而伟岸地矗立在澳大利亚多沙而炎热的北部平原,非常壮观。土著的阿波利基尼人称它为乌卢鲁”,是“遮荫之处”的意思,他们把它当做神圣之地。

    砂岩的底部有一些浅洞穴,洞里有雕刻、有壁画。神秘莫测的洞穴是阿波利基尼人躲避白天日晒的场所,西方人称它“艾尔斯”。 19世纪70年代初,到此地来探险吉尔斯和戈斯探险家使得欧洲人首次亲眼见到了它的风采。于是,他们就拿当时南澳总理艾尔斯爵士的名字命名它。

    建于1958年、面积1325平方千米的乌卢鲁国家公园主要由艾尔斯巨石和卡塔曲塔岩山构成,这些巨石和岩山在6亿前就形成了。

    艾尔斯巨石与卡塔曲塔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巨石——艾尔斯巨石的成分是砾石,呈椭圆形,是风沙雕琢成的。长、宽、高分别是3600米、2000米、348米,比周围荒漠平原高出335米,基围约有8.8千米。岩石很光滑,就像两端略圆的长面包。巨石整体上呈现红色,硕大无比,像一个卧地的巨兽卧。突兀立在广袤沙漠,非常醒目。既没鸟兽来这里栖息,也不生寸草,只是偶尔有蜥蜴在这里出没。阳光照耀之下,艾尔斯石发着亮光,随着阳光方向变化,它还能显出不同的颜色,这种自然景观非常少见。该现象是由于岩石中含的铁,在一定的空气湿度中,发生了氧化反应。因风化,石上形成奇特的洞穴和裂缝,夕阳之下,南壁上裂缝的形状很像人的头盖骨。

    研究发现,是5亿年前地壳运动升起的砂岩形成了今天的艾尔斯石,周边是一片沙丘,石块的大部分是埋在沙下的,只有平坦的顶部露在沙上。地质学上被称这种构造为“岛山”。石块的表面有很多平行的槽沟,基部的周长达10公里,有奇形怪状洞穴,是风化形成的。东北面还裂出一块150米高的、依附在岩壁之上的薄岩块,被称做“袋鼠尾巴”,土著人把它看做神的象征。

    以沉积岩为主要成分的卡塔曲塔在乌卢鲁西的岩石圆顶屋。风雨长期侵蚀,岩石表面被磨蚀成现在同屋脊的形状,当地人把它叫做“巨人”。

    艾尔斯地区1985年成了乌卢鲁国家公园,所有权和管理权归土著人所有。这里的澳大利亚土著人在周围住了几千年,将他们视为生活的一部分,他们认为乌卢鲁是祖先足迹的交汇点,这里的每块岩石、每个悬崖、每个漂石、每个岩洞都具有神圣的意义。

    1994年,在乌卢鲁国家公园地区,人们认识到了公园自身重要的文化价值以及土著人和自然环境共生关系的重要意义,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对它进行了重新登记,成了继新西兰的汤加里罗国家公园1999年3月被称做“文化景观”的遗产后的第二个。

    乌卢鲁国家公园的资源

    乌卢鲁国家公园有480种植物,70种爬行动物,40种哺乳动物,还有150种鸟类。爬行动物中以体长达2.5米、皮呈橄榄绿、身上装点着美丽花纹的巨蜥最为著名。这里还有长达1.8米、有剧毒的褐眼镜王蛇、西部眼镜蛇,它们以沙丘间的青蛙、蜥蜴、袋鼹、跳鼠等为猎物。白天红袋鼠也偶尔到这里来吃草,岩袋鼠则很胆小,只是躲在岩洞里。

    该公寓昂也是的国家财产(被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注册),以壮观的地质学构造而闻名中外。公园奇特的岩石组合在地质学家眼中代表了特殊构造侵蚀过程。乌卢鲁和卡塔曲塔的岩石组合和邻近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动植物组合,与大范围的沙漠背景形成了强烈反差。因此,该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了生物圈保护地。

    乌卢鲁国家公园的存在意义

    有人把乌卢鲁称为“澳大利亚的红色心脏”。在乌卢鲁的洞窟里,留下了古代安纳库人描绘的壁画,壁画表现了安纳库人中的久库鲁巴流传的故事,传承下来如何生存的法则,还有他们深深扎根于久库鲁巴的信条中的宗教观、人生观。在乌卢鲁的中间有一条纵向凹陷,蛇女传说说是蛇爬过的痕迹。

    从大自然的景观中,安纳库人领会到了神圣的含义,这片大地的历史也由他们口口相传。乌卢鲁向西大约30千米处,有一个被安纳库人称之为“卡塔丘塔”的地方。卡塔丘塔是“很多脑袋”的意思,它同乌卢鲁一起被登录为世界遗产。据说这里是安纳库男子的神圣之地,女性不得进入。

    乌卢鲁洞窟过去曾是孩子们举行成年仪式的地方。孩子们离开父母,要在这里过集体生活。他们将学习安纳库文化——“久库鲁巴”法则奉为最根本的信条。男孩学习如何狩猎,女孩子学习如何寻找果物、水源和其它一些生存所需的植物学知识。在乌卢鲁中学到了成年人应具备的一切能力后,孩子们就算长大成人了。用自己的传统和智慧,安纳库人从这片土地上取得的收获应有尽有。

    攀登乌卢鲁是乌卢鲁的最大亮点,可对于安纳库人来说,这是圣地,他们是绝对不会登上去的。一位一直守护祖先土地的人说:“即使你登上了乌卢鲁,你也看不清它的真面目,还是请离开岩石一些,然后用你的心来凝视它吧”。

    延伸阅读——乌卢鲁岩画

    曾一家专门探讨不明飞行物的网站“UFO区”声称,澳大利亚乌卢鲁国家公园中那些古老的岩石绘画描绘的其实是外星人光临地球的故事,这是外星人造访地球的证据。

    乌卢鲁公园里的岩画真的是外星人的杰作吗?有些土著文化专家并不认同该学说。他们觉得这些绘画可能是为了古老的土著神话,而且这样的岩画并不是乌卢鲁公园所独自拥有的,澳大利亚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它们代表着许多不同的文化。

    专家表示,土著居民自古以来就把标记刻在岩石上,因为将画作绘在岩石就可以使画长久保存,所以,我们现在仍然能看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的岩画。虽然,很多是为了仪式而画的,但也会有为了好玩而刻下的标记,像手的图案、飞镖的轮廓等。一些绘画年应该在数千年乃至数万年前完成的,代很久远。当然并非所有绘画都那么古老:也有的是现代人画的。因此,它们与外星人根本就没有关系。

    骷髅海岸

    在非洲西南部纳米比亚的纳米布沙漠与大西洋冰冷的水域之间,有一片长为500千米的海岸线。曾经葡萄牙海员叫它“地狱海岸”,现在人们叫它“骷髅海岸”。这条海岸备受烈日煎熬,显得十分荒凉,却又异常美丽。海浪猛烈地拍打着沙滩,把海中的小石子翻上滩头,在太阳下熠熠发光,给恐怖的海岸带来了一丝亮色。瑞典生物学家安迪生1859年到这里,一阵恐惧使他不寒而栗,他喊到:“我宁愿死也不要流落在这样的地方!”

    恐怖的“地狱海岸”

    俯瞰骷髅海岸,它是一片的金色沙丘,褶痕斑驳,还是一片从大西洋向东北延伸,一直到内陆的砂砾平原。沙丘之间的蜃景闪闪发光,从沙漠岩的石间升起来,围绕着它们的是流动的、在风中发出隆隆的呼啸声的沙丘。

    骷髅海岸充满着危险,有交错的水流、8级的大风、令人惊悚的雾海,还有深海中参差不齐的暗礁,所以来往的船只经常在这里失事。传说,即使有些失事船只的幸存者爬上岸,也会被风沙慢慢折磨死,因此,骷髅海岸周围到处是各种沉船残骸。

    在海岸沙丘的远处,7亿年多来因为风的作用,岩石已被刻蚀得奇形怪状,犹如妖怪幽灵从荒凉的地面显现出来一样。

    南风从远处吹上岸来,叫这种风被纳米比亚布须曼族猎人称作“苏乌帕瓦”,当它吹来时,沙丘的表面塌陷,沙粒之间剧烈摩擦,咆哮之声令人害怕。那些遭遇了海难后、在太阳下暴晒的海员,还有那些在沙暴中迷路的冒险家们,这海风就像是灵魂挽歌。

    在海岸南部,河流源自连绵的内陆山脉,但是,往往还没能进入大海,就已干涸。干透的河床与沙漠独有的荒凉相伴,直到被沙丘吞噬。有些河如霍阿鲁西布干(流过富含黏土的峭壁狭谷的)河,降倾盆大雨之时,变成滔滔急流,才有机会流进大海。

    “骷髅海岸”的失事事件

    骷髅海岸上布满了失事的船只残害和人的骨骸。1933年,一瑞士飞机从开普敦飞往伦敦途中失事,坠落在这附近。一位记者认为,飞行员诺尔的骸骨总有一天会在该海岸找到。该海岸从此而得名,但诺尔的骸骨至今没有找到。

    1942年,“邓尼丁星”号(英国货船)载85名船员和21位乘客行驶到附近,在库内河南40千米处发生触礁沉没。经求援,3个婴儿和42名男船员被救上了岸。该次救援是最困难的,用了大约4周时间才找到生还的船员、乘客还有遇难者尸体,把他们安全地送回。从纳米比亚的温得和克出发,共派出2支陆路探险队,还出动了3架本图拉轰炸机、好几艘轮船,其中一艘救援船也触礁,有3名船员遇难。

    1943年,人们在该海岸沙滩上发现了12具横卧在一起的无头骸骨,还有1具儿童的骸骨也在附近。发现骸骨的不远处,一块久经风雨的石板上写着一段话:“我正向北走,前往96千米处的一条河边。如有人看到这段话,照我说的方向走,神会帮助你。”这段话应该是1860年刻上去的,可至今仍没有人知道这些遇难者是谁,更无从得知他们是怎样暴尸海岸的,又为何都掉了脑袋。

    海岸里的生灵

    尽管骷髅海岸很恐怖,但因为这里的河床下有地下水,所以滋养了无数动植物,种类繁多,令人惊异。科学家称这些干涸的河床为“狭长的绿洲”。这里湿润的草地和灌木丛也吸引了纳米比亚的哺乳动物来此寻找食物,大象也把牙齿深深地插入沙中寻找水源,大羚羊则用蹄踩踏满是尘土的地面,想发现水的踪迹。

    在海边,巨大的海浪猛烈地拍打着倾斜的沙滩,把数以万计的小石子冲上岸边,砂岩、石英、玛瑙、花岗岩、玄武岩、光玉髓都被翻上了滩头,给这里带来了些许亮色。迷雾透入沙丘,也给骷髅海岸的小生物带来了生机,它们会从沙中钻出来吸吮露水,充分享受这唯一能获得水分的机会与乐趣。会挖沟的甲虫会找个能收集雾气的角度,然后挖条沟,让沟边稍稍垄起,当露水凝聚在垄上流进沟时,它就可以舔饮了;雾也滋养着较大的动物,比如盘绕的蝮蛇会用嘴啜吸鳞片上的湿气。在冰凉的水域里,海有许多沙丁鱼和鲻鱼,这些鱼引来了一群群海鸟和数以千万计的海豹。在这片荒凉的骷髅海岸外的岛屿和海湾上,还繁衍生存着躲避太阳的蟋蟀、甲虫和壁虎等。

    这片海岸的主人是南非海狗,它们一般都生活在海上,只有春季会回到这里生儿育女。到了陆地上,海狗的动作就不再像在海里那样敏捷、优美了,它们把鳍状肢当作腿来使用,那笨拙而可爱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当小海狗出生后,海狗妈妈要到海上觅食。而令人惊奇的是,母子两个竟然能在上万只海狗的叫声中找到对方,母子情深可见一斑。

    延伸阅读——神秘的纳米比亚“骷髅海岸公园”

    骷髅海岸公园一面临海、三面为沙漠环抱。德国人在19世纪曾经大举入侵国纳米比亚,但是从来没有占领过骷髅海岸。据说有支德国部队到了骷髅海岸,但是因迷失了方向,全军覆没。还有一些企图从此登陆的外国船队,也因为浪高、滩险,大多触礁沉没,葬身在这里。所以人们这里称这里为“骷髅海岸”。四下望去,骷髅海岸满目萧条荒凉,但这里是、探险和垂钓者的天堂。

    奥卡万戈三角洲

    在博茨瓦纳的北部奥卡万戈(又译为奥卡瓦戈)三角洲是草木繁茂的热带的沼泽地,它被卡拉哈里沙漠草原环绕着。作为世界上最大内陆三角洲之一,它还是非洲风景最美的、面积最大的绿洲。人们称奥卡万戈河是“永远找不到海洋的河”,它在卡拉哈里沙漠北部唯一的一块绿洲上,安哥拉高地来的雨水汇成的汹涌洪流被它携带着倾入了三角洲。

    在两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四处流散的河水形成了无数水道、泻湖。还有许多野生生物生活在这里,随着水的涨落,一幕幕生命的闹剧也在演绎。

    奥卡万戈河独特的水道体系

    奥卡万戈河是玛加第加第湖(古代大湖)的遗迹。据说很久以前,奥卡万戈河是流进内陆湖玛加第加第湖的,曾经奥卡万戈河、科比河、宽渡河与赞比西河前段是一条穿过卡拉哈里中部地区,于林波波河汇流后流入印度洋的大河,后来,造山运动和断层作用阻断河流的进程,河流不断后退形成奥卡万戈三角洲。一个独特的水道体系就产生并供养着巨大的生态系统。

    该三角洲的水主要是来自安哥拉南部高地,奥卡万戈河从那里发源,并向南流去,穿过纳米比亚的卡普里维纳进入博茨瓦纳西北。博茨瓦纳西北坡度极小,河水就呈扇形散开。三角洲水流的终点是波特尔河(位于卡拉哈里沙漠中),当洪水到这里,大部分的水已经蒸发了。后来地壳运动,卡拉哈里到津巴布韦的轴线上出现了一巨大裂口,大河被拦住、回退,形成了沼泽群。奥卡万戈河流出湿润的高地,进入干燥平坦的卡拉哈里时,河道就阻塞了,水流就另择它路,在经过的地方留下沉积物。慢慢的,200万吨重的泥沙、碎片沉淀在卡拉哈里沙漠上,独具特色的扇形三角洲就形成了。而且,奥卡万戈水流将三角洲的奇特地形也雕琢了出来。

    三角洲丰富的野生动植物

    由于奥卡万戈三角洲靠近卡拉哈里沙漠的边缘地带,因此这里繁茂地生长着纸莎草和凤凰棕榈,而丰富的水域也为鱼鹰、翠鸟、河马、鳄鱼和虎鱼等动物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生态环境。

    纸莎草是一种草本植物,它可以对水位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在这一点上它比木本的凤凰棕榈强。三角洲向东、西、南三面延伸都l00多千米,沼泽、小 岛拼缀成了这片地区,草木丛生,洋槐、棕榈、无花果树都在这里生长。

    三角洲野生动物的种类也非常繁多,沼泽内生长着河马、沼泽羚羊和驴羚(另一种水生羚羊),小岛上生长着其它品种的羚羊、大象、斑马、狒狒、长颈鹿,还有像狮子、土狼、猎豹、美洲豹、非洲野狗等食肉动物。据估计,奥卡万戈水域的鱼类约有80 种,总数可达350 万。

    约占奥卡万戈三角洲面积20% 的莫雷米动物保护区在奥卡万戈三角洲的中心地带。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大象、野牛、狮子、猎豹、野狗、鬣狗、胡狼、长颈鹿、美洲豹、、各种羚羊和赤列羚等,还由各种水鸟。

    洪水来临之时,动物们大多纷纷逃跑,但也有一些动物却来到这里繁殖、觅食,例如鸟、河马、水龟、鳄鱼、虎鱼、蟾蜍等。洪水既带来了生命之源,也为生物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里,猎豹是真正的“飞毛腿”,它是世上跑速最快的动物。洪水来临时,是猎豹追逐猎物的最好时机,小苇羚、红水羚,都成了它的盘中餐。

    非洲犬速度仅次于猎豹,是群居动物,雌犬在洞中生产,雄犬则在洞外进行守卫。可是幼犬生下后都只归一只雌犬头头来进行哺乳,雄犬到外面去努力地猎取食物。它号称是“杂色狼”,游水技术很高深,是顶尖级的“捕猎者”。而且更为有趣的是它吃下的食物,并不是马上进到胃里,而是要反刍给“妻儿”—— 雌犬、幼犬分享。

    洪水退却后,绿洲马上就会变成泥潭。可怜的河马在泥潭里挣扎;而鳄鱼为求得一些小溪流来生存,会在泥潭里窜出一条条深沟;穿山甲、鼠类拿出钻地本领,躲到地下生活去了;水牛成群结队,远涉到别处去寻找新水源……

    当雷电季节到来,电火会使树木烧着,野火给生物带来课灾难,许多小动物会葬身于火海,野犬则能纷纷逃到岛中。但是火也有好处,烧后的草木灰是很好的有机肥,为新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养分。

    野火过后,洪水季节又来了,又可以滋养许多新的生命。非洲三角洲又将演绎新的生命闹剧。

    相关链接——奥卡万戈河

    奥卡万戈河(或叫库邦戈河)是非洲南部的一条内陆河,也是那里的第四长河。它发源自安哥拉比耶高原,流向东南,经过纳米比亚,流进博茨瓦纳,最后在奥卡万戈三角洲消失。该合全长达1600千米,流域面积达80万平方千米。博茨瓦纳境内的最大流量是3~4月的每小时453立方米,最小流量也达到每小时170立方米。奎托河、库希河等是它主要的支流。在南部的支流最终进入恩加米湖;北部的支流则汇进宽多河,也就是赞比西河支流。若是罕见的大水年,一部分河水会漫出天然的河槽,从奥卡万戈三角洲,沿东北方向,流进乔贝河,最后进入津巴布韦。但是,漫出的水量是很少的,可以不计,流进三角洲的水几乎全部被消耗在蒸发和渗漏上。

    大沼泽地国家公园

    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的大沼泽地——国家公园,是众多国家公园之一。它有美国境内最大面积的亚热带沼泽湿地,每年会有上百万游客来这里来参观游览。同时,继死亡谷国家公园和黄石国家公园之后,它是美国的第三大国家公园。目前,它已经被世界遗产名录、国际生物圈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组织收录其中。

    大沼泽地是由石灰岩构成的,是一个从东北向西南倾斜的盆地,里面覆盖有很厚的水草。印第安人称它为“帕里奥基”,就是“绿草如茵的水域”的意思。广袤辽阔的湿地可以说是野生动植物生息合繁衍的天堂了。大沼泽长达160千米,宽达80千米,中部是一条浅水河,河上有数不清的低洼小岛,星罗棋布。该河发源于奥基乔比湖,虽然湖水很浅,但是面积却达1965平方千米。每年6月到10月是雨季高峰,一天的降雨量就可达300毫米,于是湖水溢出,注入河中,河的水位上涨。

    大沼泽地国家公园的动植物

    由于有淡水河流过广袤平原,独特的大沼泽地环境就形成了。广袤的沼泽地、大片的松树林河红树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安居地。因此这里是美国最大的亚热带野生动物保护区,园内栖息着300多种鸟类,像苍鹭、白鹭这样的美丽鸟类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海牛、美洲鳄、佛罗里达黑豹在这里也生活的很好。不管是陆生还是水生的动植物居群在这里,相互适应,也适应了这里夏湿润、冬干燥的气候。

    在薹草丛生处,还可以随处看到青蛙:在另一边,裂开似的荚果里是成群的蚱蜢。每当夏天,热带斑纹蝴蝶就经常在硬木群落里飞舞嬉戏。

    大沼泽地中含有大量水生物,因此也是世界上一个鸟类圣地。现在,有350多种鸟雀在这里栖息、经是经常到访这里,例如白鹭、白鹤、篦鹭、苍鹭、蛇鸟等。

    在沼泽的西部,河水流经大赛普里斯沼(与墨西哥湾接壤)。柏树光秃秃的,耸立在水中,树四周的一簇簇从树根长出的“膝”根,是树根吸氧分的柏通道。树周围还包裹有一层红彤彤的苔藓,阴森的树林因此而增添了奇异色彩。

    当河流向东南方向缓缓流淌时,入海与之汇合,咸水与淡水就在此融为一体。美洲红树就在这些咸水中繁茂地生长着,因为它们的根可以伸出软泥,摄取空气,而且它们树根交错盘生,形成水位障壁,拦住了大量泥沙残骸等漂浮物,新的小岛就这样形成了。

    鱼泥龟海豚和幼鲨就在这一带酷热的水域内寻找红树树根栖息。其中橄榄绿色的美洲鳄,鼻子比短吻鳄更长更窄。而潜伏的鳄鱼身长可达5米,在干旱的季节,它们用头和尾巴猛烈拍击泥沼,给自己挖出水坑的同时,也为其它干渴的动物提供了活命的水。海牛长约3米,重约500千克,体型优美,在佛罗里达半岛附近海中游动。海岸附近,繁忙的水上交通使得许多海牛死去,还有很多被机动船的螺旋桨弄得全身伤痕累累。目前,佛罗里达州的海牛仅剩下约1000头。

    大沼泽地的濒临物种

    近些年,大沼泽地国家公园正在逐渐的衰亡。目前,公园内鸟类数量减少93%、14种鸟类濒临灭绝(该地区共有63种鸟类),外来物种入侵、鱼类及捕食者的汞中毒等问题都严重威胁着这个公园。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佛罗里达湾由原来物产丰富的河口,变为了现在的“海藻汤”(海藻剧增说明生态环境恶化)。据观察,在1945年,海藻的数量少于50万,现在剧增到的600万之多。而且这种趋势依然没有被遏止,依旧愈演愈烈。南佛罗里达的人口数量据推算未来20年中将要翻一番,这可能使得公园的生物灭绝。

    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大沼泽地国家公园在1993年12月,被列入了濒危世界遗产的名录,这提醒着人们要给予湿地环境遭遇的威胁更密切的关注,使这脆弱的生态系统得到很好的保存。湿地的保护,不仅是对环境或是世界遗产的保护,同时,也是对当地淡水资源的保护,还是健康海洋和河口环境的关键。

    2007年6月26日,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对世界遗产的保护问题进行了讨论,特别对列如“濒危”世界遗产名单的进行了审议和宣布:因为保护工作成效较大,把美国大沼泽地国家公园从“濒危”世界遗产的名单上除去。

    延伸阅读——沙丘鹤

    沙丘鹤,又叫加拿大鹤或棕鹤,它的骨骼化石曾在距今已经900多万年前上新世的堆积层中呗发现,可以说是鸟类骨骼化石中最古老的了。

    沙丘鹤非常美丽,体羽灰色中稍带棕褐色,前额头顶有块红斑,体长99厘米左右。它性情活泼,善跳跃,在繁殖季节经常跳舞,最高可跳3米高。它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和亚洲西伯利亚的东北部。约100平方千米的格列湖沼泽(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是它们的典型集中巢地,这里也是世界鹤类巢区分布密度最大的地方,约有250对沙丘鹤在这儿营巢。

    壮美的拉普兰

    斯勘的纳维亚半岛北部北极圈内的拉普兰地区,包括了芬兰、瑞典及挪威等地的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拉普兰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极地气候,全年都很寒冷,平均气温在0℃以下。其显著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非常短暂。这里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拉普兰显示出天然、粗犷、壮美的风景。拉普兰有巍峨的山峦和湍急的河流,有数不清的湖泊和一望无垠的森林,当然,这里最美的还是那奇异的极光。

    瑞典的拉普兰

    拉普兰地区于1996 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主要的保护区位于瑞典北部环极区的诺尔布达境内。从诺尔布达中心开始,保护区沿着山区向西延伸到挪威边境。该保护区的海拔大约在600 ~2016 米之间占地面积大约是9400 平方千米。

    瑞典的拉普兰地区有两类自然地理风貌:一类是以太古代岩石为基地的低地,分布在东部;另外一类则是占整个保护区面积大约2/3的高山景观,分布在西部。低地的形成时代更晚一些。

    大约在9000年前,这里经过一次冰川消融,现在动植物群的面貌就是那时候留下来的生物集群现象的证明。该地区有200多座达1800多米高的高峰以及多个冰川。帕亚伦塔高原周围被瓦斯腾湖和维里湖两个大湖包围着。这里的维里湖被称为“瑞典最美丽的湖泊”。夏汶哈和穆得斯的低地地区是一个被针叶林和湖泊所覆盖的广袤的平原,上面孤单地矗立着多个圆形的小山峰。

    该地区水系十分发达,在这里的地理景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是冰川作用。100多米深的深切谷和库尔苏河的河谷是由融水切割形成的、大量的划痕是冰川漂砾造成的,还有苔原、U 形谷、冰臼、冰川堆积物、冰丘和穹形泥炭丘等也都跟冰川的作用相关联。在西部寒冷的海洋性气候地区,降雨量非常高,大部分地区直接受西风的控制。相对来说,东部地区降雨量较少,基本上属于大陆性气候。

    这里的动物种类繁多,其中包括许多濒危动物,如水獭、狼獾、白尾鹰等,还有其他的重要物种猞猁、棕熊、驼鹿、天鹅、矛隼、金鹰、猎鹰等等。

    伊纳里湖

    芬兰的拉普兰地区并非冰天雪地,在那里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江河和溪流,并且由森林和沼泽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复杂的水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最让人难以忘怀最显眼的就是伊纳里湖。这个湖的沿岸有众多的小湾,湖中还有大约3000多个充满生机的岛屿,有的很大,有的也只比岩石稍微大一些。

    很多像小瀑布一样的溪流沿着湖向南面和西面的山坡倾泻而下,汇入江河,这给伊纳里湖带来了新鲜冷冽的湖水。伊纳里湖的东面和北面存在中众多的原始松林、桦林和沼泽,这里有麋鹿、大山猫和狼獾生活。大约1万多年前在经受冰川的凿刻之后,伊纳里湖的长度和面积不断变化,现在长约80千米,面积达1300平方千米。由于湖的四周十分陡峭,使湖看起来好像深陷了下去。

    伊纳里湖的北极气候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所以这里的夏天和1000千米以南地区的夏天十分相似。这一地区的橙色云莓产量极为丰富,为拉普兰地区的居民提供了果酱和拉卡甜露酒。湖里有丰富鲦鱼、鳟鱼、鲈鱼、北极茴鱼等,渔产十分了得。这也就为北极燕鸥等候鸟与野鸭及潜鸟目的鸟类和涉禽类的鸟提供的丰富食物。

    拉普人

    芬兰语中“拉普兰”是“拉普人的土地”的意思。拉普人跟亚洲人颇为相似,他们身材相对比较矮小,皮肤呈现棕黄,颧骨有些高,黑发十分浓密。据说,拉普兰地区就有了人类的足迹可以追溯到1万多年以前。很多人认为拉普人的祖先应该是由亚洲迁移过来的。现在瑞典拉普族1.5万多人,其中大约有20%的拉普人还保留着拉普族原来的生活习惯。

    拉普人的生活独具一格,他们有自己的议会和自己的语言。他们的服饰也十分特殊,民族服装大多是红绿相间的,头戴大帽子,世世代代以放鹿为生。驯鹿是拉普兰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动物之一。

    延伸阅读——旅鼠

    拉普兰地区有许多令人惊奇的动物,如旅鼠、棉凫、三趾鸥等。旅鼠有一种特殊的习性,他们经常进行大规模“迁徙运动”。在迁徙时,大批旅鼠都会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就连山丘、河流、沼泽都挡不住它们的去路和改变它们的方向。也正因为如此,它们中的只有少数能够到达目的地,而大多数都会在途中死去,留下无数的尸体。这些尸体不是渐渐化为白骨,而是成为猫头鹰和北极狐等食肉动物尽情享用的美味。

    旅鼠迁徙是一个很大谜题,直到现在科学家们还没找到可以彻底解释这一现象的答案。

    卡卡杜国家公园

    在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的首府达尔文市东部200千米处是著名的卡卡杜国家公园,这里曾经是一个土著自治区,于1979年被划为国家公园。该国家公园占地面积大约2万多平方千米,这里有生机勃勃的原始森林、各种奇异的野生动物,还保存有大约2万多年前的山崖洞穴间的原始壁画。它为现代人保存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成为有十分优质旅游资源的游览区。当然,这里还有有“土著的故乡,动物的天堂”之说。

    国家公园分区

    卡卡杜国家公园按地势分为5个区:

    一是海潮区,这里的植被主要有丛林、海蓬子科植物,还包括海岸沙滩上的半落叶潮湿热带林。濒临绝迹的潮淹区鳄鱼也会经常在这里出没。

    二是平原区,这里多为低洼地。在雨季,这里洪水泛滥形成了沼泽地带,但是栖鸟类正喜欢这样的环境。

    三是低地区,这里多为高低起伏平原,有小山和石峰相间其中。这里的植物形态多种多样,其中的稀疏树林多为蓝桉,还有草原、牧场和灌木丛。在与平原区交界处有大片的沿海热带森林,各种各样的动物生活其中。

    四是陡坡和沉积岩孤峰区,在雨季这里会形成让人叹为观止的瀑布,这里也是很多动物的栖息地。

    五是高原区,这里主要由古老的沉积岩组成,海拔在250~300米之间,也有一些高度达520米的小岩山。这一代偶尔可以看到茂密的森林,其中的植物大多为野生巴旦杏。本区内的动物很多是稀有的品种,还有当地特有的各种鸟类。

    国家公园的动植物

    卡卡杜国家公园内有优美的自然风景,还有比较完整的原始生态环境,这就为植物类型的多样性提供了很好的环境,据统计这里的植物类型有1600多种。这也使得该地区成为澳大利亚北部季风气候区植物多样性最高的地区。

    阿纳姆西部砂岩地带植物的多样性是最显著的,这里包含了大量的地方性属种。国家公园内的许多植物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这样的植物大约有58种。根据植物的特性,这里的植被基本上可划分为13个门类。这里有澳大利亚特有的大叶樱、柠檬桉、南洋杉等树木,还有大片的棕榈林、松树林、橘红的蝴蝶花树等等。

    卡卡杜国家公园拥有品种多样的动物,是澳大利亚北部地区最富生气的地区。在澳大利亚已知的全部陆生哺乳动物中,仅该公园中的现有的哺乳动物就占25%以上。

    在这里栖息的鸟类品种大概在300种左右,最有代表性的是各种水鸟和苍鹰,这些鸟类大约占了澳大利亚全部鸟类的40%。每当傍晚,倦鸟归巢,在丛林中和水塘边的一些为澳洲特有的野狗、针鼹、野牛、鳄鱼等便从巢穴出来寻找食物,于是在这里又出现了一幅弱肉强食的生动场景。

    这里是一片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保护这里的动物群无论对于澳大利亚还是对于世界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原始壁画

    卡卡杜国家公园里最具特色的景观莫过于这里的悬崖,这主要是因为在这里的悬崖上有许多的岩洞,而里面有在世界上颇富盛名的岩石壁画,至今已经发现大约7000处。

    这种岩洞在在阿纳姆高原地区分布最多。考察发现,这些岩画基本上是当地土著的祖先用蘸着猎物的鲜血或者混有不同颜色的矿物质材料涂抹成的。由于海面的上升,壁画里的动物种类也就随着绘画年代变化而变化。这里现存最早的壁画大约作于最后一次冰河时期,那时候海面应该较低。在壁画还有袋鼠、鸸鹋以及一些现代已经绝迹的巨大动物,由此可以看出此地当时曾存在过很多的物种。

    大约在6000多年前,冰河时期结束,这里的海平面逐渐上升,于是阿纳姆地悬崖下的平原也就变成了水域。在这一时期,壁画中的形象主要是梭鱼和巴拉蒙达鱼等鱼类动物。不仅如此,这一时期的壁画对动物的认识有了较深刻的描绘,许多画甚至把脊椎动物的内部构造都画了出来。这里的壁画在记录各种形象的同时,也通过此反映了当地土著在各个时期的生活内容、生产方式等等。壁画中还涉及到了某些野兽、飞禽的形象。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与最原始图腾崇拜或者宗教礼仪有密切的关系。

    这里的壁画不仅包括具体的形象,还有一些不为现代人所理解的抽象图形。例如有的人体壁画十分特别,三角形的头,长方形的耳朵,细长的身躯及四肢。除此之外,还可以经常见到多头或多臂的人体图像。壁画中的人物很多都似乎在跳一种舞蹈,从这些类似舞蹈的姿势中,可看出这很可能是个热情开放、能歌善舞且又极富幻想的族群。壁画较完整地反映了土著文化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为澳大利亚的考古学、艺术史学以及人类史学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卡卡杜国家公园内抽象夸张的壁画是澳大利亚土著对世界的独特认识的反映。岩画以及这里的其他考古遗址,展现了这个地区自史前的狩猎者和原始部落到仍居住在这里的土著居民的技能和生活方式。艺术遗址使这里远近闻名。在遗址的发掘中,人们找到了澳大利亚最早生活的人类的证据,这就为澳大利亚的学者、研究人员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卡卡杜族

    卡卡杜这个地方是澳大利亚卡卡杜民族的故乡,于是这个这里的国家公园就以这个部族来命名。据记载,这个部族的祖先最早是从东南亚迁徙来的。大约在4万年前,他们的祖先先是逐岛渡海,大约在冰河时期,海平面较低,他们的就从沿着新几内亚的陆地到达了这里,并开始生活。

    卡卡杜人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他们有一位女祖先,名叫瓦拉莫仑甘地。而这里的卡卡杜荒原就是她创造的。她从海中出来化为陆地,并赋予人以生命。随她而来的还有其他创造神,这里面有很多神灵在完成创造使命之后化成了风景。因为土著卡卡杜族与这片土地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该公园内的大部分地区原本属他们所有,后来他们把自己的土地租给了国家公园及野生动物管理的相关部门。

    延伸阅读——桉 树

    澳洲森林的总面积达41平方千米,因此,澳大利亚真可以说是植物的王国。其森林覆盖率占到了全国总面积的14%,其中按树林的面积巨大,约占总数的2/3。在澳大利亚桉树到处都可以见到,大约包括500多个种类,有澳大利亚的“国树”之城。

    桉树是有常绿属性的植物。澳大利亚是这种树的原产地和集中地,它们广泛分布于澳洲大陆的森林、山区、草原和荒漠等各种群落中。桉树成长快、耐干旱,它能充分利用水分。这主要取决于桉树的树叶形态,这些叶子基本呈针叶状,叶片十分稀疏,排列方向垂直向下,叶面又光滑,于是就可大大地减少水分的蒸发。

    桉树直立参天,很多树长到40~50 米的时候才能长出新芽来分枝。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维多利亚州有一棵巨大的杏仁桉,树干周长约15米,高度达150多米,算的上是世界上最高、最粗的桉树了。

    昆士兰湿热地区

    在澳大利亚东部的昆士兰州,有一片著名的湿热地带,这就是昆士兰湿热地区。该地区于198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这一地区基本处于澳洲的最东北端,主要是潮湿的森林。由于湿度和热量的影响,使这一地区成为不同种类的植物、袋鼠以及鸟类生存的理想之地,同时也是那些稀有的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陡峭的山路、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水流湍急的河流、深陷的峡谷、美丽的的沙滩、俏丽的珊瑚礁,还有一座座活火山和一个个火山湖,共同构成了昆士兰湿热地区奇异景观。

    奇异的热带雨林

    昆士兰的热带雨林面积达8979平方千米。它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大分水岭东侧,这里是一片绿色的海洋,也被植物研究界称为澳大利亚植物亚区。这里是澳大利亚保存的最广阔的湿热带雨林保护区。昆士兰热带雨林的的形成与其特殊的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这一地区在来自热带太平洋的东南信风的影响下,雨水充足,最高降雨量可达9000毫米。

    这里的森林十分具有特色,树木最高可达50 米。密林的树冠遮住了太阳的光线到达地面,也就使得森林里的小树的数量极为稀少。森林的形态也很有特色,在沿海区域比较茂盛。海拔和气温的不同造成昆士兰从茂密的热带雨林逐渐过渡到寒冷的山地羊齿类植物,这里大概有十三种森林植物。

    昆士兰的湿热地区全部满足世界自然遗产名录4个条件,这种情况在全世界来说都是屈指可数。这一地区是一个突出表现生态与生物进程的例子,包含了最高级的自然现象,它也是最重要的保留着自然生物多样性的生物栖息地,展现了地球上生物进化历史过程的主要阶段。澳大利亚已知的雨林中再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多样化的了。这些雨林有着众多的层次和不同的植物种类,差不多有30 种雨林群落在这里出现,红树林的种类也有着许多变化。

    这里湿热地带属于多个国家公园,例如巴龙乔治与乌龙努兰国家公园。这里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块尚未被人类开发的地区之一。大约几千年前,土著人就开始在热带雨林生活,但现在仅存的估计只有五百人左右。他们仍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语言,并且保持着本民族的名族文化。

    奇特的热带植物

    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包括楝树、香椿、蒲葵、南洋杉、红胶木、哈克木、香樱桃、苏铁、杜鹃、白藤、茉莉、菝葜、刺树叶、罗汉松、榕树、蚌壳蕨等等。身在其中,会感觉深陷在一片绿色之中,被大自然的魅力所感动。这里是一片原始的密林,在这里生长的澳大利亚特有植物是在其他任何地区难以找到的。

    世界上最大的兰科植物香子兰就生活着这里,它是一种热带兰科植物,其根茎最长可达15米。还有一种能够刺伤皮肤的澳洲荨麻树,其叶片很大,但却像羽毛一样绵柔。如果谁不留心碰到它,那叶片立刻会分泌一种毒素伤害人的皮肤。这里的一种寄生植物无花果树,喜欢寄生在其他的大树上,它的根系十分发达,就像垂下来的一根根绳索,它们紧紧地扼住宿主树,直到宿主枯死。

    雨林中的动物

    昆士兰热带雨林生活着大量的动物,其中包括澳大利亚30%左右的袋鼠和树袋熊、60% 的蝙蝠、大约60%的蜘蛛等昆虫、大约20%的两栖类动物、30%多的爬虫类动物。在这片面积只占澳大利亚大陆1.2‰的地方,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动物群落。

    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大约1.2亿年历史的植物和昆虫。在昆士兰的热带雨林中生活着美丽的凯恩斯凤蝶和黑蓝色的琉璃乌蝶,还有绿蟒和麝鼠、袋鼠,以及能发出类似猫叫声的“猫鸟”,发出鞭子抽响的“鞭鸟”。这片雨林中的鸟类和昆虫种类复杂,而且在其他其它又找不到,所以至今还有一些生活在此处的鸟类和昆虫连科学家也不知道它们的名字。

    延伸阅读——考拉

    说到澳大利亚,很多人会联想到一种澳大利亚很奇特的动物,那就是考拉。考拉学名树袋熊,是奇特的珍稀原始树栖动物,属于有袋哺乳类。

    考拉性情温顺,体态十分憨厚,长相像小熊。它们天生有一对可爱的大耳朵,鼻子扁平,没有尾巴,身上是浓密的灰褐色短毛,一些局部如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和内耳的皮毛呈灰白色,身长大约80厘米,体重最重可达15千克左右。它们四肢粗壮,尖爪锐利,善于攀树。树就是它们的家,因为那是它们睡觉的地方。

    树袋熊能够从桉树叶中得到了足够的水分,所以一般很少喝水,当地人习惯称它为“克瓦勒”,意思是“不喝水”。白天的时候,它们将身子蜷作一团,在桉树上栖息。到了夜间,它们会沿着树枝爬上爬下,很多时候是寻找桉叶来吃。它们胃口很大,食路却很狭窄,而且只是吃桉叶。在澳大利亚的桉树大约有300多种,但是考拉只是吃其中的约12种。这12种最受考拉欢迎的是玫瑰桉树、甘露桉树和斑桉树上的叶子。

    成年考拉一天的食量大约是1千克左右的桉树叶。因为桉叶汁多,而且具有特殊的味香(含有桉树脑和水茴香萜),所以考拉的身上也就拥有了一种馥郁清香的桉叶香味。

    埃托河盐沼

    埃托河盐沼地处纳米比亚的北部,面积大约4800平方千米,海拔平均在1030米左右,算得上是非洲最大的盐沼。在当地,奥万博人习惯称它为“幻影之湖”或“干涸之地”,它就位于埃托河国家公园的中心。

    盐沼就是盐滩或盐壳洼地,通常都以沙丘为界限。经过周期性泛滥和蒸发,盐沼底部会变得松软,没有胶结且不透水,而海水的浓缩等因素又导致石膏、方解石和文石的沉积。通常认为,大多数盐沼一度是小的海湾,就像过去地质时期形成的蒸发岩盆地。

    盐沼述说

    大约在数百万年前,通向盐沼的河流就都干涸了。水源没有了,蒸发还在继续,再加上湖底渗漏作用,于是原本有的一个湖消失了。埃托河盐沼在旱季时会闪闪发绿,裂缝处处,有时还会掠过尘暴和旋风。在盐渍土上还会看到动物的爬行过的痕迹,这些动物数以千计,它们在这片盐沼的水洼和绿洲上不断的寻找水源和食物。也正是这个地方给生存在这里的野生动物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和栖息之地。

    现在的埃托河原本是一片白色盐沼,而今天仅存一小部分。盐沼中有零落的盐泉形成的黏土盐丘。这里还有几条平行的水,它们向北进入安哥拉境内。在12月至翌年3月期间,这里的盐沼四周会出现很多的雨水塘。因为是季风气候,东边的积雨云会把倾盆大雨送到奥波诺诺湖。这个湖在充满雨水之后,会沿着附近的埃库玛河和奥希甘博河,把稀有的水源输送到埃托河盐沼干燥的周边地区。因为水源,这里的湖泊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红鹳和其他鸟雀。这时候,植物也得到了一个生长的机会,特别是土壤里沉睡的草籽会迅速长出地表,形成一片片绿茵。

    盐沼上的动物

    生存在盐沼上的动物在雨季的来临时,会进行大规模的迁徙活动。大量的斑马和牛羚从它们冬天的栖息地离开,从盐沼东北面的安多尼平原纷纷赶来盐沼。

    这里的动物种类繁多,在迁徙的时候斑马群的鸣叫声、牛羚的哀号声,还有15种大小迥异的羚羊的哼鼻声、喘息气、嘶叫声及哀鸣声混在一起。大象以单行纵队蹒跚行进。大群跳羚、非洲南部棕羚和白羚,也都加入集体迁徙的行列。长颈鹿会利用其高度扫视广阔的平原,它们前后摆动试图躲避食肉动物。跳羚十分敏捷,在当遇上危险时它们会做一连串的跳跃动作,然后拔腿疾驰,逃得无影无踪。它们能一下子跳出15米,而且跑起来时速达90千米。

    在这个迁徙队伍的尾部尾随的是一些食肉动物,包括狮子、鬣狗、猎豹及野狗,它们都希望在这里饱餐美味的食物。队伍的最前面是成群的红鹳,它们要去盐沼上矿物质丰富的水域。这个大规模活动中的参与者还包括五彩缤纷的各种鸟雀,如埃及雁、胸部绯红色的伯劳、隼、鹰、鸽、千鸟和小云雀等等。

    雨季渐渐结束的时候,盐沼又变得干涸僵滞。由于大批动物的经过和徘徊,这里的表层上有无数脚印,它们分布很广一直伸展到远方。该地区的面积达22269平方千米,是拥有世界上大型动物最多的地区之一。

    延伸阅读——黑尾牛羚

    黑尾牛羚具有牛角、牛头、马面、羊须、牛身、羚羊纹、牛般的叫声,它就好像左抄右袭其他动物后拼合出来的。黑尾牛羚是群居动物,大族群在迁徙时数量有时甚至超过1万头,但水源充足时便产生追逐和打斗。它们是埃托河盐沼动物大迁徙的重要成员。在很多纪录片上总是看到一些狮子和鳄鱼猎杀它们的场景,以致让人们以为它们的生命时刻受到威胁。但其实它们生命顽强,而且随着食肉动物数量的不断减少,它们的数量已经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万头。它们现在是东非草原上数量最多的大型野生动物。

    它们大多在日间活动,晚上休息。在群居生活中,它们通常会淘汰那些体弱的、有病的同类。在生态系统中,它们作用很多。其粪便作为来年草原的肥料,吃剩下的草根是其他羚羊如汤氏瞪羚最喜欢的食物,另外它们自身则是狮子的食物来源。

    黑尾牛羚在陆上最大的敌人不是狮子,而是鬣狗。其他有些动物也会袭击它们,例如非洲野狗、猎豹,还有它们在水里的最大敌人鳄鱼。

    呼伦贝尔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盟,东起大兴安岭西麓,西至中蒙、中俄边界;北起额尔古纳市境内的根河南岸,南至中蒙边界;东南一隅与兴安盟接壤。

    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温带天然优良草场、传统牧区,它的名字来源于其境内有呼伦、贝尔二湖。这片草原总面积约9万多平方千米,其中天然草场面积占80.1%。呼伦贝尔不仅有茫茫的草原、浩瀚的森林,还拥有古朴多姿的民族文化。这里被人们成为“绿色之净土,北国之碧玉”。

    天然牧场

    呼伦贝尔大草原驰名中外,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是一块一望无际的天然牧场。在草原的东部和西部主要是隆起的丘陵和低山,中部则成为一个陷落的谷底。这里的平均海拔在大约650~700米间,主要受到喜马拉雅山脉运动的影响。

    草原上季节差异很大,温和短促,而冬季严寒而漫长。干草原为天然草原的主体包括林缘草甸、草甸草原、河滩与盐化草甸及沙地草场等多种类型。这里有野生种子植物大约600多种,其中大部分牧草是羊草、贝加尔针茅、大针茅等。草原上有丰富的动物资源,著名有三河牛、马和锡尼河牛。

    草原的东西部有显著地区别,西部大面积草场退化,东部大面积草场未利用,地形和缓,水源较丰,改良利用条件好。这里重要城镇是海拉尔市、满洲里市。

    呼伦贝尔大草原牧草茂密,每平方米生长20多种上百株牧草,也存在这大量的动物。其中有药材约400种,兽类约35 种,禽类约200 种,鱼类约60种。草原白蘑、秀丽白虾、三河牛、蒙古羊等,享誉国内外。

    呼伦贝尔草原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其中主要河流有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伊敏河、辉河、锡尼河、莫尔格勒河、哈拉哈河、根河、乌尔逊河、克鲁伦河等。这里的夏季草长莺飞,牛羊遍野。河流和湖泊是呼伦贝尔自然风光中的一大奇观,特别是这里的河流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在山林中水势湍急河流到了草原,就会变得温顺平缓。“天下第一曲水”的莫尔格勒河长约150千米,延伸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宛如一条玉带。

    草原上的姐妹湖

    呼伦湖像一颗晶莹硕大的明珠,镶嵌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呼伦湖与东南方相距250千米的贝尔湖被称为姊妹湖,并成为呼伦贝尔草原的象征。

    呼伦湖是内蒙古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这里水域宽广,沼泽湿地连绵,草原辽阔,食饵丰富,是鸟类和鱼类的天堂。因此是我国东部内陆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春秋两季,南来北往的候鸟繁多。据初步统计,呼伦湖地区共有鸟类17 目41 科241 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1/5,是世界上少有的鸟类资源宝库之一,是一个硕大的鸟类博物馆。

    贝尔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西南中蒙交界地带,大部分属蒙古。湖形椭圆,长约33千米,宽20千米,面积约6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8米左右。东南有源于中国大兴安岭特尔莫山的哈拉哈河注入,西北角有乌尔逊河与呼伦湖相通。

    延伸阅读——蒙古包

    蒙古包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

    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厘米左右,大的可容数百人。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

    呼伦贝尔草原锡尼河畔的蒙古族(布里亚特)是个游牧民族,现在大部分已经定居生活了,但是还有一些零散的半定居的“泥包”。“泥包”建筑外形很像蒙古毡包,它用柳条排编构筑再和泥覆盖,里面打上木地板,架起火炉来,室内十分暖和。

    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为傣族自治州,地处中国云南省的南端,其东南部与老挝相邻,西南部与缅甸接壤,自治州的首府是景洪市。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具有非常独特的亚热带风光,这在我国其他地区很难见到。这里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向来有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材王国”三大王国的美称。西双版纳拥有葱郁的原始森林、奇特的热带雨林风景、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以美丽富饶著称于世。

    西双版纳的地理环境

    西双版纳处于横断山脉南端,热带北部边缘,因为受两大洋季风气候作用,兼具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形成独特的热带雨林气候。这里高温多雨,干湿季十分明显,年均气温在18℃度至21℃之间,降雨量在1100~1900 毫米之间,全年日照时数可达1700~2300小时。

    这一地区整个地势自北向南倾斜,两边高中间低,形成一种深度切割的地貌形态。傣族自治州内的海拔在477~2429米之间,有区别明显的山区和坝区。全州土地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95%,坝区面积占4%,水域面积占1%。

    我国最大的热带雨林

    占据地球上湿热气候区,具有多层次、多物种的森林被称为热带雨林,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南美的亚马孙河流域、西非的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等地区。地处热带北缘的我国台湾、海南、广西等省的局部地区也有分布。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多层次的结构,使热带雨林成为陆地上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的很多物质如橡胶、可可、咖啡、香蕉等都来自热带雨林,它是人类的一座最重要的物种基因库。我国最大的热带雨林就处于西双版纳海拔500 米以下的河谷地带,这里包含着大量的热带植物种类。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终年郁郁葱葱,能有效调节环境。它们吸收空气中含有的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大量的氧气。这里形成多种多样的森林类型,主要是由于这里夏季较长,而冬季的特征不明显,于是就有了充足的水热条件,还有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在热带雨林里,多种多样的植物,熙熙攘攘地生活在一起,既显示出万物竞争的勃勃生机,又盘根错节、相依相恋的世代相伴。它们繁而有序,占据着各自的空间,享用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巨型的板状根、老茎生花果、舞动的巨藤,树藤的绞杀、空中的花园等等奇异的生态现象吸引着游人的目光。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无奇不有,一些植物景观让人叹为观止。在这片密林中最上层是树干高大的望天树、阿丁凤等,有的望天树高达80多米;中层一般是高大笔直的乔木,主要有红光树等;中下层则为普通的乔木;下层多为低矮灌木;最底层主要是各类杂草和苔鲜。当然,除了植物景观植物,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还拥有多种珍贵而古怪的动物,包括孔雀、亚洲象、长臂猿等多种珍禽异兽。西双版纳真是“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孔雀之乡”、“大象乐园”。

    独树成林

    著名的一株成林独树,树高达28米,树龄在200年以上,属热带、亚热带的大叶榕。该树主干中部平生的众多气生根,顺树而下,相互交缠,盘于根部。左右两侧的主枝上,有32条大小不等的气生根垂直而下,扎入泥土,形成根部相连的丛生状支柱根,塑造出一树多干的成林景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里,独树成林的景观比比皆是。这种气生根形成的自然景观十分引人注目。

    延伸阅读——野象谷

    在勐腊自然保护区南缘,昆洛公路684~685千米路段的西部是西双版纳野象谷,它距州府景洪市大约35千米。这里是西双版纳最引人瞩目的森林公园,更是观赏野象活动的景区。此地的河流基本分为三岔,所以这个地方又被称为三岔河森林公园。这里特有的热带原始森林景观,还有数量较多的野生亚洲象,使得这个自然保护区闻名于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