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切都看作简单-犯错不重要,让他吃点苦头就长记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佛家说:痛了,你自然会放下。人生亦是如此,吃过苦头才会长记性,所以,不要害怕犯错误。人要做事,总会犯错,犯错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防止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我们才会不断成长。

    做人莫高调

    董越在一家图书公司做编辑,他为人热情幽默有才气,大家都很喜欢他,上下级的关系也相处得十分融洽。舒坦的环境会让他的灵感止不住地来,因此常有佳作出现。

    有一次,他编辑的图书在一次活动评选中获得大奖,一度成为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为此,他感到无比的荣耀,可惜这股荣誉感有点过头,一段时间内,他逢人就讲自己的图书获得大奖,虽然大家表面上纷纷祝贺,可是心里已经开始嫉妒他、厌恶他。

    一个月过后,他发现原本舒坦的工作环境变得僵硬起来,大家对他的眼神也发生明显的变化,似乎在刻意躲避他,还有些人甚至开始与他发生了摩擦。他也很纳闷到底发生什么事情,让大家对他的态度产生如此截然相反的转变。

    没多久,他终于了解这场矛盾的根源所在,原来自己犯了“高调”的大忌。

    这本书之所以成功,虽然责编的功劳最大,但也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还需要策划、美编、销售乃至领导的帮助,如今荣誉自己一个享了,还不知收敛,如此高调,试问谁会喜欢这样的同事呢?董越独占了所有人的荣耀,不懂与同事分享,大家心里自然就不舒服,尤其是上司,看到如此优秀又张扬的下属,他又怎能安心呢?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如果一个人稍微有些成绩就洋洋自得,居功自傲,虽然会得到他人的奉承,但是最终会乐极生悲,当你有一天从顶峰摔下来时,会比当初没有时更痛苦。

    虽然很多道理我们都懂,但并不一定能做到,只有犯了错,尝到苦头后才会“痛改前非”。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高调都是大忌,而低调才是万能的“通行证”。只有在行为要谨小细微,不要耍小聪明,学会装憨卖乖,别人才不会把你当做射击的靶子,你才能成就大事。

    龚遂是汉朝的一名干吏。当时渤海一带闹灾害,很多百姓忍饥挨饿,甚至还聚众造反,当地官兵也无能为力,这时,有人向皇帝推荐龚遂。于是,已经是古稀之年的龚遂再次出任太守,前往渤海赴任。

    到了渤海之后,龚遂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自己轻车简出,对外安抚百姓,鼓励生息,还要求每户农家栽种树木、蔬菜,饲养猪羊等家畜。对于那些还心有戒备的人,他说:“干嘛不把刀剑卖掉买头牛?”经过前后几年的休养,渤海一带又恢复以往的生机,民风也回到以前,百姓们生活富足,龚遂的名声因此流传四方。

    皇帝召他回朝,有个姓王的书吏想随他一同进京面圣,还声称自己能帮的到他,最终龚遂答应带上他。

    到了长安,这位王书吏整日沉溺酒色享乐,也不面见龚遂。当有一天,他听说皇帝要召龚遂进宫,立马跑到龚遂身前对他说:“皇帝问起你是如何治理渤海的,你会如何说?”

    龚遂:“照实说啊,就说我任用贤明,休养生息,使大家能人尽所能,吏治清明等等。”

    王书吏说:“这样说你就完蛋了!这么说,完全就是在自夸其能。”接着,他又语重心长地说,“你应该说,这不是微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保佑。”

    龚遂接受他的建议,并按照他的话回禀了皇帝,皇帝听完十分高兴,就把龚遂留在身边继续任用。

    俗话说“祸从口出”,如何低调做人,这说话就需要特别注意。龚遂如果没有听从王书吏的意见,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向皇帝陈述自己是如何治理渤海的,就会犯了“居功自傲”的大忌,即使皇帝当时不说什么,但也不会重用他,这就是说话的艺术。

    揭人不揭短是基本的常识,不要拿别人的缺点开玩笑,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低调的表现。说话的姿态要谦和有礼,要真诚虚心,这才是君子风度,也能淡化别人对你的嫉妒,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莫要逞口舌,说出的话要三思,确定说出的话不会伤害到人,还能起到左右,不说空话,不说大话,另外说话不要太露骨,有时不一定需要讲实话,要考虑听者的感受,这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成熟的处事方法。

    如何保持低调的姿态?有时装傻充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德军长驱直入,一些老将军们挺身而出,像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这些曾经在国内的战争时期驰骋沙场,扬名立万。可是如今,面临新的战争形势,他们逐渐显得力不从心,而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一大批的青年将军,像朱可夫、什捷缅科等。小将代替老将终归会对老将的心理造成一些影响。1944年,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受命前往波罗的海,帮助协调红一、二方面军的行动,与他同行的是参谋长什捷缅科,什捷缅科知道这位老将元帅对新的任命有一些不满,所以打定主意,不管他说什么,自己都不还嘴。在火车上,铁木辛哥元帅先开始絮叨:“怎么军委派你跟我去,是想教育我们这些老头子,还是监视我们?不管是什么,全都是白费劲,当你们还在玩泥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率领着成师的军队作战了,你以为从军事学院毕业后就了不起了,全国革命的时候,你才几岁啊?”这一连串的训话几近乎侮辱,然而什捷缅科没有生气,很和气地说:“那时,我刚满十岁。”他还是平静地看着元帅,一副虚心学习的样子,铁木辛哥最后说:“算了,年轻人,睡觉去吧,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他们不知不觉相处了一个多月,突然有一天,铁木辛哥笑着对什捷缅科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你不是我想象那种人,原先还以为你是斯大林派来监视我的......”后来,什捷缅科被中央召回,心中很是舍不得与元帅分离。又一个月过去,铁木辛哥元帅亲自向中央提出要这个晚辈来与自己共事。

    什捷缅科的装傻充愣既体现出后辈对前辈的尊重,也是他大智如愚的表现,使他避开了与元帅的直接冲突,最后还获得了元帅的信任和喜爱。懂得装傻充愣的人绝非真的傻子,或许他们才是最聪明的人。

    恃才傲物也是人们容易让自己高调的原因,不管你有多好的才华,都要学会韬光养晦,否则只能让自己吃亏。在这一方面,诸葛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

    刘备死后,诸葛亮就很少有大的成就,不再像刘备在时的那般叱咤风云、运筹帷幄,这是因为刘备是贤德的明君,在他的手下为事,不用担心主上猜忌,并且当时自己的地位几乎与刘备平起平坐,就像刘备形容的那样“鱼与水”的关系。因此,诸葛亮可以大施拳脚,帮助刘备三分天下,与魏吴鼎足而立。刘备深知儿子刘禅材质平平不够贤明,因此在弥留之际当着众大臣的面对诸葛亮说:“如果我儿可以辅佐,你就尽心辅佐;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料,你可以自立为君。”听完这句话,诸葛亮便吓得趴在地上忙表忠心:“臣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全心全意地辅佐新皇。”一向淡定的诸葛亮当时也吓得手心冒汗,聪明绝世的他又怎么会看不出刘备的心思呢,刘备再贤能也不可能把皇位让给他,即使他真心地让,诸葛亮敢接吗?谁敢肯定,刘备离世时没有诛杀诸葛的心呢?

    刘禅登基后,诸葛亮甚至几次提出辞去丞相之位的请求,过去的锋芒也收敛许多,甚至故意显示出自己的老而无用,来避免灾祸。低调和韬晦是诸葛亮的大智慧。

    高调、张扬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而低调为人,低调处事则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

    物极必反,做人切忌贪婪

    贪婪是人性的一大弱点,古往今来,无数人因为贪婪而失去了自己原本已得到的东西,甚至还为此丢掉了性命。

    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骠骑大将军,由于攻打匈奴屡立奇功,因此他的家族也受到皇帝的封赏,其弟弟霍光也做了大司马大将军,汉武帝去世时立下遗诏:霍光忠实厚道,可担当重任,辅佐太子。汉武帝还让黄门画了周公辅佐周成王、接受诸侯朝见的图画赏给霍光。霍光果然不负汉武帝重托,辅佐汉昭帝当政十四年,汉昭帝驾崩后,又迎立昌邑王刘贺入宫当了皇帝。但刘贺荒淫无度,霍光于是废掉了他,又迎立汉武帝的曾孙病已当了皇帝,称为孝宣帝,但朝政依旧由霍光把持。霍光去世后,孝宣帝才开始亲理朝政。

    汉昭帝、刘贺、孝宣帝时期,霍光的权势可谓无人能及。他虽然没有谋逆纂位,但他也不懂得但凡权势这种东西,对臣子有利,对君主就不利;对君主有利,对臣子就不利;对等级名分有利,对臣子夺权就不利。霍光在世时权倾一时,皇帝都要倚重他才能治理国家,但霍光却没有安排好自己的身后事。

    霍光去世后,其夫人和几个儿子谋划要废掉太子,不料事情提前败露,其儿子霍云、霍山自杀,霍禹被腰斩,其夫人和她的几个女儿、兄弟被斩头示众,株连九族,几千人被杀。

    霍光在世时忠心辅佐汉朝皇帝,但却不能保护他的家族,当时之人只将原因归为其后人之错,而实际上,如果霍光能早些将权势归还君主,为自己的家人谋得荣华富贵,而不涉及政治,那么他的家人也不会遭到灭顶之灾。

    俗话说,人吃了亏才会长记性,但有时候,等到吃亏了再长记性就晚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别人吃亏的前例来避免重蹈覆辙。

    历史上有很多功臣因为不懂得适时而退、不抑制自己的贪婪之欲而丢掉了性命,西汉的张良就吸取了前车之鉴,从而使自己安度晚年。

    张良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他因年轻时在下邳游历遇到了黄石公,从而得到一本《太公兵法》,之后他刻苦钻研兵法,希望能完成复国大业。张良的祖先为韩国人,其父亲和伯父都做过韩国的宰相,韩国被秦国灭掉后,张良力图复国,并说服项梁立韩王成。后来,韩王成被项羽所杀,张良复国无望,于是重新追随刘邦。

    在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张良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著名的鸿门宴中,就是张良以过人的智慧保护刘邦脱离了险境。刘邦与项羽划分楚河汉界后,想进入关中休整军队,被张良劝阻,张良建议刘邦此时应抓住时机攻打项羽。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最后在垓下全歼项羽的楚军,打下了汉室江山。

    刘邦建立汉朝后,开始册封功臣,册封张良为留侯。对常人而言,巴不得自己得到的赏赐越多越好,但张良却对刘邦说:“能凭一张利嘴为皇上效力,并被封为留侯,这是普通百姓最大的荣耀,我张良已经非常满足了。想当初我在下邳起兵,同皇上在留县会和,这是上苍要把我交给您使用。皇上能看重我,采纳我的意见,我感到非常荣幸,如今我只希望皇上赐给我留县就够了,我愿意学陶朱公泛舟湖上,云游山间。”

    张良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也懂得贪婪过度终将害了自己,前车之鉴让他非常明智地放弃了高官厚禄,而向陶朱公学习,解甲归田,潜心著书,最终不仅安享晚年,还为当时的军事发展做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权势可以让人风光无限,也可以让人光宗耀祖,但若稍有不慎,或过于贪慕权势,不懂得适可而止,那么有朝一日权力必将旁落,不仅自己下场连普通百姓都不如,还会连累家人。对权势、利益的追求不可毫无节制,水满则溢,过度追求权势利益只会有害无益。

    物极必反同样适用于商场。求利之心人皆有之,但在求利的基础上不切实际地追求更大的利益就是过度贪婪,自古“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例子就数不胜数。

    福建曾经有一家非常著名的民营企业,其负责人白手起家,生产的玻璃器皿由于物美价廉,很快就占领了当地的市场,产品销量屡创佳绩。该企业负责人看到这种情况,觉得要抓住这个机会扩大生产规模,这样肯定能获得更大的利润。于是,该负责人力排众议,不听他人劝告,投资购买了价格昂贵的新型机器,购进大量原材料,又招了更多员工,几乎将前期所获得的利润全部投入。

    但产品大量生产出来后,其销量却没预期的好,开始还能和之前的销量持平,渐渐地销量不断下降。该企业负责人大惑不解,这时才开始认真考察市场,研究市场行情。考察完市场之后,该负责人才发现原来市场上其他同行业的厂家已经陆续将新研发的各种新产品投入市场,这些新产品的性价比比自己生产的产品高出很多,不论是造型、色彩配比,还是使用强度,都比从前的产品有所改进和突破。直到这时,这位负责人才摇头苦叹,后悔自己当初贪图利益不听人劝,没有先做市场调查再做决策。

    痛定思痛,这位负责人回去后和公司其他人员认真总结了上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再次做了市场调查,裁减了员工,减少了生产量,并高薪聘请了设计师,加紧对产品质量和款式的研究,投市场所好,最终扳回了一局,销量迅速攀升。

    如果一个人的心中只想着多赚钱,那么必然会使人在分析市场行情、做出决策时出现偏差。做任何生意都不可对自己的原商品抱有过高的期望,盲目加大投资,而是要做好市场调查,在把握了市场行情之后再做决断。

    领导者不必事必躬亲

    王新从英国留学回国后,凭着过硬的学历,空降一家外企担任了部门主管的职务。初来乍到,王新认为必须要尽快树立起自己的权威,让下属都服从自己,否则以后的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于是,王新一上任就给了自己的下属下马威。兰兰是国内本科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也是刚刚来到这家公司,在王新上班的第一天,他就将兰兰做的文案批得一无是处,并当众训斥了兰兰,以为这样就能唬住下属,让他们知道新上任的主管不是软柿子任人揉捏。

    但王新的这一行动只能吓唬住新人,那些资历比他老的员工根本就不买账,虽然表面上对他唯命是从,但私底下却颇有微词。王新自然发觉了这一情况,为了让老员工服从自己,他屡次将老员工的工作报告批改得面目全非,不是说他们的选题不够新颖,就是说他们的方案不具备执行性。大家虽然敢怒不敢言,但也有不少人开始与他作对,总在一些小事上为难他。

    一次,公司将一家大公司的提案策划交给王新的部门来做,限期两个月。接到任务后,王新便召集手下的员工将任务分配了下去。为了显示自己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他要求员工每天要把工作进度报告上来,还常常去员工的工位上指导工作,弄得员工心里非常不舒服,工作起来自然不顺手。一个月后,下属将做好的方案交给王新,但王新对已做好的几个方案都不满意,有的员工满肚子怨气,便在开会时小声嘟囔:“我们做得都不好,你那么厉害,你倒是做一个方案给我们看啊!”

    王新听后虽然心里有气,但他想必须要做出点东西来震住他们,这样他们才能服从管理。在剩下的一个月里,王新每天都加班到深夜,直到期限将至的前一晚上才做出自己满意的方案。但上级领导对他的方案并不是十分认同,王新拿着方案回到办公室,看着他垂头丧气的模样,他的下属不但没人前去安慰,反而都一副幸灾乐祸的表情。王新的心里真是难受极了。

    而实际上,王新的上级并不是对他做的方案不满意,而是自王新进公司后就一直关注他,看他能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主管,在这其间,他发现王新犯了“事必躬亲”的毛病,但如果直言劝说只怕他会口服心不服,所以找机会让他受点挫折,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等王新离开后,他的上级给他发了一封邮件,大意是:你的才华我不否定,但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而众人拾柴火焰高,但如何领导下属你还需要多学习。

    看到上级的邮件,王新感到非常惭愧,开始反思自己。第二天,他又一次来到上级办公室,对他的良苦用心表示感谢,反思了自己的错误,并向上级请教该如何更好地带领一个团队。

    上级对王新这次的表现很满意,和他探讨了很多关于带领团队需要注意的问题,王新也表示自己要跟下属道歉,以后决不再犯“事必躬亲”的错误,要带领大家为公司多创造效益。

    之后,王新和团队的成员默契配合,群策群力,仅用了半个月时间就做出了让领导和对方公司非常满意的方案。

    王新刚开始时事必躬亲恰恰是犯了领导者的大忌,如果他一开始能与大家和睦相处,不对大家的工作指指点点,那么其下属也不会处处与他作对。在有任务时,大家也能够默契配合,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好的方案。但王新不明白这个道理,最后把自己累的挺不住还没收到好的效果。

    不过王新遇到了一个好领导,让他吃了苦头,再教给他该如何成为一个称职的团队领导者,果然,王新不负领导厚望,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顺利完成了任务,并在领导力上得到非常大的提升。

    庄子一直在倡导无为而治,提出了“君主无为,臣下有为”的主张。

    阳子居问老子:“如果有一个人具备了深入透彻的观察力和勇敢果断的行动力,同时又勤于学道,这样的人就能成为理想的领导者了吧?”老子摇摇头说:“这样的人只能成为一个小官吏罢了,才能有限反而又被才能所累,最后使自己身心俱乏。这就如同虎豹长有美丽的斑纹而招致了猎人的捕杀,猴子因身体灵活、猎狗因擅长猎物反而被人们抓起来用绳子拴住,因为自身的优点而招致了灾祸,你能说这样的人是理想的领导者吗?”

    阳子居又问:“那先生认为理想的领导者是怎样的呢?”老子回答说:“一个理想的领导者其功德肯定能普及天下,但在普通人看来这些功德都好像和他无关;他的教化虽然普及万物,但是人们丝毫感觉不出这是他的教化。若将天下交给他治理,不会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迹,但万物却各自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庄子认为无所事事却处于崇高地位的,是天道,事必躬亲而积劳累苦的是人道,君王就是天道,臣子就是人道。换句话说,领导者要掌握的是天道,而下属要做的则是人道,可是偏偏有很多领导不明白这个道理,事必躬亲,什么事都怕下属做得不到位,结果累苦了自己,让下属享了清闲,事情做得还没多好。如果我们能掌握好庄子教给世人的“天道”,按照“天道”来做事,那么在任何阶层和领域都能成为一个杰出的领导者。

    但要成为一个这样的领导并没那么容易,支配、领导他人的本领是世界上最深奥的学问。“子贱放权”是一个领导行天道治理好一方百姓的范例。

    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一次出任某地方的父母官。子贱到任之后,人们却很少见到他处理政务,只见他时常弹琴自娱,这与上一任官吏完全不同。但子贱却将子贱管辖的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人们纷纷感叹来了一位好官。

    从这里卸任的前一任官吏听说后百思不得其解,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位埋头实干、事事为民的好官,每天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但确实没有子贱将这里治理得好。于是他去向子贱请教:“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

    子贱正在弹琴,听到他的问话后哈哈一笑说:“你确实是一位一心为民的好官,但是你不懂为官之道,因为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事,尽管十分辛苦却收效不大,而我则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看似没做什么但却将这里治理得很好。”

    子贱正是参透了领导者之道,将权力放手给下属,让下属去干,自己则在幕后进行宏观调控,所以不用事必躬亲、疲于奔命就能将所辖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

    领导者要向子贱学习,在给下属分配好任务后就要“不闻不问”,让下属自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完成任务,自己只要看结果就可以了。

    冲动是魔鬼

    “冲动是魔鬼”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但事到临头,人们往往会忘了,只会冲动行事,结果不但没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杨志与段林在同一幢楼上班,一次在餐厅吃饭时聊的投机就互换了名片。杨志非常欣赏段林的才华,希望能和他成为好朋友。于是,杨志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打听关于段林的事情,包括他的喜好、经历、生活习惯等,甚至还包括一些不为人知的私事。杨志自以为储备够了足够的谈资,可以找段林好好聊聊了,就给他打了电话约出来聊天。到了咖啡厅,原本与段林不太熟识的杨志极尽套近乎之能,细数了无数段林的往事。一个陌生人,如此清楚自己的往事,这让段林心里很不舒服,他甚至觉得杨志有什么不良的企图。虽然嘴巴上还是客客气气的,但是眼神和脸色已经起了微妙变化,并且心里也已经把杨志划到了要防范之人的行列。两人离开时,杨志对段林言语间透露出的冷淡也非常失望,却并不知道其实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自己的急功近利,造成了别人的不适和怀疑。

    这就是冲动行事的后果,杨志做了那么多功课,还主动联络段林,必然是觉得段林有过人之处,想真心与其结交。可是杨志却没有考虑过,对方是否喜欢这样的方式。正是杨志的鲁莽和过分亲昵造成了对方的不适与反感。所以,职场中的人际交往切不可太过冲动,要彼此了解、仔细分析后再决定是否行动。

    在一些关键时刻,冲动更会将自己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而若能审时度势,则能化险为夷。

    纪晓岚是清朝乾隆皇帝非常宠信的一个臣子,但纪晓岚有些恃才傲物,说话经常口无遮拦,也因此常常得罪乾隆帝。不过,由于纪晓岚能说会道,且非常懂得审时度势,不会因一时冲动而盲目行事,所以每次都能化险为夷。

    一次,纪晓岚因为奏请禁止告讦之风惹怒了皇上,皇上打算惩治他。于是,在早朝间问及大臣们何为忠奸。

    纪晓岚大声说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是忠。”

    乾隆问:“那你对朕是忠呢还是奸呢?”

    纪晓岚挺直腰板说:“回皇上,臣对皇上是愚忠。”

    乾隆听完,又问:“既然爱卿对朕自称是愚忠,那么朕让你去死,你是去还是不去呢?”

    纪晓岚听出来皇上是故意找茬,但又无奈地答道:“回皇上,臣蒙皇恩,虽万死不足惜,唯皇命是从。”

    乾隆忽然变色说:“好,朕现在就叫你去死!”

    从皇上开始问话,众大臣就觉得不对劲,直到皇上让纪晓岚去死,大家都不由得惊慌失措,但却没有人敢吱声,只能心里默默祈祷圣上不要迁怒于己。乾隆看到跪在殿前的纪晓岚甚是可笑,说:“你怎么还不去死?”

    纪晓岚回:“臣还不知道皇上让我怎么死?”

    皇上也被他问住了,原本就是想让他当众出丑没想他还当真了,说:“朕特恩准你自裁!”

    纪晓岚说:“谢主隆恩。”说完,就打算离殿。

    乾隆又说:“你这是要上哪死啊?”

    纪晓岚说:“回皇上,臣死在殿上怕惊扰圣驾,所以臣准备去午门撞墙。”

    乾隆说:“很好,去吧!”乾隆知道纪晓岚不会这么轻易就去死,便吩咐身边的侍卫暗中跟着他,看他怎么做,回来如实汇报。

    结果,不一会儿,纪晓岚便回来了,乾隆充满疑惑地问:“怎么又回来了,午门不好么?”纪晓岚说道:“并非微臣怕死,而是有人不允许臣死。”

    乾隆放下手中的茶杯,说:“是谁这么大胆?”纪晓岚说:“是楚大夫屈原。”

    “屈原?你据实说来。”乾隆和大臣们都听得是云里雾里,纪晓岚不慌不忙地说道:“臣当时到了午门,原意是要撞墙以死尽忠的,突然听到有人喊慢,回头一看竟是楚大夫屈原。屈原怒斥道:‘纪晓岚你好糊涂,你怎么能死呢?当初楚怀王昏庸无道,我才投江自尽,好让他遗臭万年。现如今的皇上是有道明君,你这么一死,岂不是要让后世唾骂皇上是残害忠臣的昏君吗?’臣当时想想深有道理,所以决定不死了,这才回来请示皇上。”

    乾隆哈哈大笑:“朕知道你不想死,还搬出了屈原大夫,好吧,既然屈大夫求情,朕就赦免你了!”

    试想,面对皇上突如其来的命令,如果纪晓岚冲动行事,恐怕早就陈尸在午门外了。但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解了危机,他并没冲动,而是仔细分析情况,揣度圣意,最后还以恰当的方式处理矛盾,最终不仅没使自己丢掉性命,还保全了皇上和自己的颜面。

    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我们都要保持淡定,遇到事情,尤其是棘手的事情时不要冲动,而是审时度势,仔细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而不是将事情越处理越糟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