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前学做人30岁后学做事-30岁前:坚持学习,能力是从学习中获得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30岁是一个人重要的年龄段,是检验一个人能力、走入社会的开始。那么是不是人到30岁就不用读书了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人有学不完的知识,同时这也是提高能力和修养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1.阅读名家经典——积累你的谈资

    经典的书是历史文化的瑰宝,犹如一朵朵奇葩屹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它们是时代的产物,文化的结晶。通过它们,读者仿佛能够跨越时空的距离,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重温经典书籍是一个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机会,也是丰富人生、增强阅历的重要途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由此可见,读书可以帮助现实中受伤的人疗伤。这“伤口”不是具体的病痛,而是心灵上的空虚。哀莫过于心死,一个人一旦失去自我拼搏的信念,他就如同受伤的病人一样整天无精打采,疲惫不堪。当接踵而来的压力让人不知所措时,为了摆脱烦躁的心态,通过阅读经典名家之作,往往会让人在为书中的情节震撼的同时,也参悟了人生的哲理,让读者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借鉴书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一个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处境做出理智的选择。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因此书籍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它,人们将会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一个人要想得以真正地提高,它不在于身高的增高,而是要思想的成熟,阅历的丰富。由于个人生活的范围有限,他生活在一个小小的社交圈内,他所了解的只是社会大家庭中的小小的细胞。而要想知晓自己身外更广阔的世界,读书是一个不错的途径。通过读书,人们可以了解窗外灯红酒绿的世界,开阔做人的视野,体会不同的人生。

    古往今来,书籍汗牛充栋,多如牛毛。然而真正流传千古、具有真正意义的书却为数不多。在鱼龙混杂的图书市场,很多人会因琳琅满目的书而不知所措。其实作为一个年轻人,他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阅读经典。下面便罗列了一些中外的经典之作:

    中国篇

    《诗经》、《孙子兵法》、《论语》、《老子》、《离骚》、《史记》、《资治通鉴》、《西厢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菜根谭》、《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红楼梦》、《西游记》、《曾国藩家书》、《鲁迅全集》、《毛泽东诗词》、《朱自清散文》、《志摩的诗》、《宋词三百首》、《倾城之恋》、《围城》、《美的历程》、《文化苦旅》……

    外国篇

    《伊索寓言》、《圣经》、《神曲》、《君主论》、《一千零一夜》、《堂吉诃德》、《莎士比亚全集》、《格林童话》、《吉檀迦利》、《变形记》、《红与黑》、《战争论》、《安徒生童话》、《简·爱》、《昆虫记》、《茶花女》、《包法利夫人》、《物种起源》、《悲惨世界》、《罪与罚》、《悲剧的诞生》、《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梦的解析》、《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静静的顿河》、《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卡耐基成功之道全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飘》、《经济学》、《麦田的守望者》、《老人与海》、《百年孤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读书——别让自己落伍了

    学习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每个人默默努力,长期积累。

    有的人或许以为利用闲暇的时间来读书得不到多大的成效,其成绩总不能与学校教育相比,因而不想在闲暇的时间读书。这无异于一个人因为自己进项不多,以为即使尽量储蓄,也不能致富,所以一有钱就尽数挥霍,不屑储蓄一样。

    大多数人的缺点,都是希望在顷刻之间成就一番事业。然而事情是慢慢成就的,因此你应不断地努力读书自修,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从而渐渐扩大知识范围。只有这样,知识才会越积越多,力量也才会越来越大。

    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你应该相信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从现在开始,立下志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身上的能量。

    一个没有知识的家庭,等于一所没有窗户的房屋。而知识源于书籍,小孩子会在接触书本的过程中自动培养读书的兴趣,并不自觉地摄取知识。时至今日,几乎每个家庭都不可能没有书籍。在古代家庭,藏书是一种奢侈,在现代已是一种生活需要。多读书、读好书,应该是一种倾向。

    学生在学校最应该培养的一种能力,就是熟悉各门学科的相关书籍。你要学会在汗牛充栋的图书馆的庞大藏书中,挑出最适合自己的几部。这种能力,对于人的一生,是大有裨益的。这仿佛是一个人在选择适当的工具来开拓知识,以利于今后为社会服务。

    穿褴褛的衣服和破旧的鞋子,这都不打紧,但千方不要在购买书籍上过分节约。如果你不能为你的子女提供高等教育,那么就供给他们必要的书本,使他们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储存更多的潜能,为改善生活的处境做好准备。

    有一户人家,其父母子女相约每晚留出一部分时间作读书或自修之用。晚餐方罢,他们便一直休息和游戏,在一个小时之内,或谈笑戏谑,或作各种玩意儿,极尽欢娱。但一小时后,他们各自进行阅读、写作或自修,静得连细针坠地都可以听见。这是一种追求、一种志向,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即使每个人异常忙碌,也应该抽出一部分时间学习,更何况在忙碌中也还是会虚度或浪费许多光阴。而这些虚度的光阴假使被充分地利用,则一定能让人受益无穷。

    著名心理学博士施瓦特曾说过:“只要你每天晚上在临睡前读书15分钟,我保证你一年之后便会成为我们中的一员。”

    所以,你没有借口可找。只有不停地向着你的目标奋斗,培养好你的志向,并通过学习来完成它,不停地学习,无论在学校里还是学校以外,你的生命将不虚此行。

    你没有必要为自己已经成年却没有受到相当的教育而灰心。从现在开始学习,一点儿都不晚,而且你的身边就有无数的机会实际的例子。

    假使你真有向上的志愿,真的是想补救你早年失学的遗憾,那么请记住,你每天所遇见的每个人都能增加你的知识。假使遇见的是一个印刷匠,他能帮助你获得印刷技术;一个泥瓦匠,他也能告诉你许多闻所未闻的东西;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农夫,在某些方面,也可能会比你的见解高明得多……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态度。

    从每个可能的地方努力摄取知识,这是使人知识广博的唯一方法。广博的知识可以使你远离狭隘、鄙陋,使你的胸襟开阔。这样的人才能够从多方面去“接触人生,领会人生”,而他的人品也将是宽厚的、仁和的。

    过于看重大学教育的人往往是不曾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因家境困难或身体不健康而无缘进入大学学习的人往往认为他们遭受的损失是不可补救的。他们以为不管日后再怎样学习,也还是无济于事。但就事实而言,世间最有学问、最有知识、最有效率的人物中,有不少是从未受过大学教育的,有的甚至早年连中学的校门都没有跨进过。但这并未阻碍他们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他们不但实现了自己的志向,而且用自己的知识改变了许多落后的东西。

    有一个靠自学成才的人,他没有进过正规的大学,遇见他的人都盛赞他的学问。他博览群书,他的英文水平也相当高,并且这也是靠自学得来的。虽然对于文法上的规律,他一点不懂,但他浸润在许多名家的文字中,熟知其作文构句之道,所以他的写作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对于那些有志上进的人来说,在这个出版的书籍汗牛充栋的社会里,机会不是更多吗?

    然而不幸的是,有许多成年人总以为自己已经过了那悟性最强的青春时期,已成强弩之末,再受教育已是太迟了。

    只有那些已经成年仍然孜孜不倦,以求补救少年的失学之辈,利用全部的空余时间倾注其全部精力去摄取知识,使自己成为更充实的人才,也是世上最可敬的人。他们的生命才是有力量、有生气的。

    即使你发现,在有些普通的学校课程上,你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远逊于以前,你也不必因此而灰心。教育这个词的意义很广泛,对于有些东西,成年人的学习能力要比少年人的学习能力强得多,因为青年有更多的经验、更成熟的见解、更正确的判断力。有许多人在学校时成绩平平,但日后在学识及事业上往往有惊人的表现,原因也就在此。

    3.活到老,学到老——你面对的社会在发展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很多人习以为常的一句话,其中却蕴含着人生的大哲理。年轻时,学是为了理想,为了安定;中年时,学是为了补充,补充空洞的心灵;老年时,学则是一种意境,慢慢品味,自乐其中。从自身来讲,学习也是对精神的充实,在学的过程中,我们会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人性会得到升华。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需要突显自己的价值。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表明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时期。社会就是我们的大学校。我们所遇见的人,所接触的事物,所得到的经验教训,都是这所学校的教师。只要我们开放我们的耳目,那么生活或工作的每分钟,都可以摄取许多东西。如果你愿意,知识的无穷力量也会给予你无尽的快乐。

    你要认识到,成功并非终点,它只不过是你一段时间的小结而已。成功是下一个开始的起步,应该准备好,走好下一步,为了下一次的成功应该再接再厉。从古到今,凡是成功者都不会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为下一次的成功做准备。

    “今日的努力是美好明天的基础”,因此你片刻都不可放弃学习。若有浪费,即使是片刻也可能带来终身遗憾。对于你来说,利用多余时间学一些对工作有利及提高工作效率的知识,利用目前可供自己自由思考的时间来保证你将来成功,这既是投资,也是保险,更是将来的利润。

    亨利·布莱顿是比较忙碌的人,这个大忙人虽然年仅30岁,但他既是美国Servo公司的总经理,又是当今美国少数导弹专家之一。布莱顿依然学习不辍,一天辛勤工作之后,晚上他还上夜校继续进修。这次他选择的科目是素描。

    他为什么要去学素描呢?针对这点,亨利的回答使人非常感动:“因为素描可以有效地将我的创意传递给我的下属及技术人员。”功成名就的他,并没有把这些认为是人生努力的终点。社会一直在发展,时代不断在进步。若想跟上时代,就应该不断努力学习,这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这种需要永无止境,“功成名就”永远画不上句号。因此,在晚上的空闲期间,他学习打字、雷达技术、西班牙语、管理学、演讲学等。凡是对他业务有帮助的他都学。事实上,他也真的能学以致用,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即使每天工作再多再累,他也绝不埋怨,并且还能腾出时间来进修。这也正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因为他们相信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

    无论你学了多少知识,它都会累积在你的大脑中,成为你自己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将知识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你的目标就近在咫尺,你离成功就只有一步之遥。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够取得事业上的辉煌。

    4.每日读书10分钟——一生受益无穷

    原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说:“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这样每天10分钟,20年以后,你的知识水平一定前后判若两人,前提是你得读好的东西,汲取的是有力量的知识。”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们一生的经历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事情都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获得知识,那么只能依靠书籍。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每一点进步,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知识,这就是读书的真谛。一个没有书籍、杂志、报纸的家庭,是缺乏动力的,人们只有经常接触书本,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各种各样的知识,才能不与社会脱节,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

    耶鲁大学的校长海德雷说:“在各界做事的人,无论是商业界、交通界还是实业界,都这样向我说,他们最需要的人才是大学学院培养的、能善于选择书本、能活用书本知识的青年。而这种善用书本、活用书本能力的最初培养,最好是在家庭中,尤其是在那些具备各类书籍的家庭中。”可见,一个家庭的藏书对于自己、对于孩子的未来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位原来只是做补习班讲师的英文教师,后来成为一家著名英文杂志的发行人。他说他一共买了三套英文百科全书,一套缩写本随身携带、一套放在家里、一套放在工作岗位,随时阅读。他以随时随地提高自己为目的,也慢慢地把自己带向了成功的方向。

    聪明的学生在学生时代就养成了一种重要的能力,那就是怎样从一个汗牛充栋的图书馆中,辨别选择书籍,以供阅读。这种能力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掌握了如何在图书馆里寻找自己需要的书籍、资料,就等于掌握了怎样学习的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像是一个工人善于选择工具一样。但是,读书不能不求甚解,对书籍的钻研是一个人从书本中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南宋朱熹开创了中国儒学的一个新篇章,他大半生的时间都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成就斐然。

    朱熹读书十分刻苦用心,与他同龄的孩子仅满足于读书、识字、背诵,他却更倾向于用心去体会圣人所讲的道理。他常常为一句话所含的意义而食不甘味、夜不安寝。一旦他领悟了其中的道理,便又高兴得不能自禁。朱熹不仅读书刻苦,而且非常善于总结学习方法。他喜欢博览群书,但从不贪多贪快。他认为,读书不明其中道理,就算读得再多也没有用。早年他在读《周礼》时,听人说《周礼》的每一句话都仿佛从圣人心中自然流出,但当时他并不理解。后经多年研读、揣摩,终于豁然开朗。他曾比喻说这就好像以前只听说糖是甜的,盐是咸的,今天亲自尝到了,才真正明白了何为糖甜、盐咸。他还形象地把读书比作射箭,刚刚练习时,只要射到箭靶上就行。但经反复训练,最终要射中靶心,否则也就不能说学会了射箭。朱熹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弄懂书中的义理,尔后再按照这些义理去做。

    朱熹在十七八岁时读《孟子》,到了20岁,只能逐句去理解。以后才明白,书中很多长段是首尾相连的,不能割断了它们的联系,只有把大段的文字综合起来理解,才能得到其中的真谛。

    朱熹读书还十分讲究循序渐进的方法。他认为,读书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比如要先读《论语》,再读《孟子》;先读《论语》的“学而”篇,再读“为政”篇。读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时就要读到把它弄懂为止,再接着读下面的内容。这样,读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就可以说把知识学到手了。朱熹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他早年兴趣广泛,禅、道、楚辞、诗、兵法样样涉猎。但后来,他又转向专攻儒家经典研究。这“一博”、“一专”,为朱熹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朱熹的读书经验值得后人认真学习。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压力,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被压缩的很小,但时间是挤出来的,每天只拿出10分钟的时间来读书,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每天坚持做下去,你将会受益无穷。

    5.学会善于思考——人的能力是在思考中提高的

    正确思考往往蕴含于取舍之间,因为不这样做,就那样做,是由一个人的思考力决定的。所有计划、目标和成就,都是思考的产物。没有正确的思考,是不会克服困难的,如果你不学习正确的思考,是绝对没有办法防止受挫的。

    懒惰平庸的人往往不是不动手脚,而是不动脑筋,这种习惯制约了他们摆脱困境的时机。相反!那些成功人士都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让问题成为人生难题。可以讲,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构想和计划都是出自于思考,而且思考得越痛苦,收益就会越大。一个不善于思考难题的人,会遇到许多取舍不定的问题;相反,正确的思考能发生巨大作用,可以决定一个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战车的轭上打了一串结。他预言:谁能打开这个结,谁就可以征服亚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地将绳结打开。这时,亚历山大率军入侵小亚细亚,他来到葛第士绳结之前,不加考虑,便拔剑砍断了绳结。后来,他果然一举占领了比希腊领土大50倍的波斯帝国。

    一位朋友到一家餐馆应征做钟点工。老板问:在人群密集的餐厅里,如果你发现手上的托盘不稳,即将跌落,该怎么办?许多应征者都答非所问。朋友答道:如果四周都是客人,我就要尽全力把托盘倒向自己。最后,朋友成功了。

    亚历山大果断地剑砍绳结,说明他舍弃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小孩子果断地舍弃脚趾,以短痛换取了生命;服务员果断地把即将倾倒的托盘投向自己,才保证了顾客的利益。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你只有敢于舍弃,才有机会获取更长远的利益,即使遭受难以避免的挫折,你也要选择最佳的失败方式。

    正确思考往往蕴含于取舍之间,因为不这样做,就那样做,是由一个人的思考力决定的。不少人看似素质很高,但他们因为难以舍弃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视了更长远的目标、更长远的利益。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有时仅仅在于抓住了一两次被别人忽视了的机遇,而机遇的获取,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在人生道路上进行果敢的取舍。

    所有计划、目标和成就,都是思考的产物。你的思考能力,是你唯一能完全控制的东西,你可以以智慧,或是以愚蠢的方式运用你的思想,但无论如何运用它,它都会显现出一定的力量。没有正确的思考,是不会克服困难的,如果你不学习正确的思考,是绝对没有办法防止受挫的。

    少数正确思考者一直都被当作是人类的希望,因为他们在所做的事情上,都扮演着先锋者的角色,充分施展了他们的优势。他们创造了工业和商业,不断使科学和教育进步,并鼓舞发明和宗教。爱默生说得好:“当上帝释放一位思想家到这个星球上时,大家就得小心了,因为所有事物将濒临危险,就像在一座大城市里发生火灾一样,没有人知道哪里才是安全的地方,也没有人知道火什么时候才会熄灭。科学的神话将会发生变化,所有的文学名声以及所有所谓永恒的声誉,都可能会被修改或指责。人类的希望、人类的思想、民族宗教以及人类的态度和道德,都将受下一代摆布。普遍化将成为神力注入思想的新汇流口,因此悸动也跟着而来。”

    在克服自身劣势的过程中,如果你是一位正确的思考者,则你就是你情绪的主人而非奴隶。你不应给予任何人控制你思想的机会,你必须拒绝错误的倾向。一般人开始时,会拒绝某一项不正确的观念,但后来因为受到家人、朋友或同事的影响而改变初衷,进而接受这一观念。

    一般人往往会接受那些一再出现在脑海中的观念(无论它是好的或是坏的,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作为一位正确的思考者,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人性特质,使你今天所思考的到了明天仍然反复出现,并进而接受此一再出现的思想,这正是明确目标和积极心态的力量本质。而另一项人性共同的缺点,就是不相信他们不了解的事物。

    当莱特兄弟宣布他们发明了一种会飞的机器,并且邀请记者亲自来看时,没有人接受他们的邀请。当马可尼宣布他发明了一种不需要电就可传递信息的方法时,他的亲戚甚至把他送到精神病院去检查,他们还以为他失去了理智呢。

    在调查清楚之前,就采取鄙视的态度,只会限制你的机会、应用的信心、热忱以及创造力。不要把质疑未经证实的事情和认为任何新的事物都是不可能的两种态度混为一谈。正确思考的目的,在于帮助你了解新观念或不寻常的事情而不是阻止你去调查它们。

    请学会思想,思想是一个人唯一能完全控制的东西。因为你的思想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你必须借着有利的心理习惯,来控制这些影响因素,这种过程叫做“习惯控制”。

    控制习惯的过程是不可思议的,它将你的思考力量转变成行动,但如果你没有这种习惯,或所学到的是不良习惯的话,则它可能会给你带来悲惨和失败。你必须控制你的习惯。

    刚开始时,行动可能需要你的心理控制,但是每当你行动一次,你的习惯控制能力就会有所增进,进而使得控制习惯的程序更为根深蒂固。你的热忱和你所应用的信心同样也会鞭策你,如果你能使行动变成一种处于控制中的习惯时,这两种特质都会有所增进。

    古人云:行成于思,毁于随。央视有这样一句广告语: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其实,勤于思考是成就一切事业的摇篮,是工作活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更是狠抓工作落实、务求实效的基本要求。

    6.学习要善于求新求变——让能力在学习中提高

    学习就是一个追求新知的过程,人生在世,所学到的知识在大千世界里如同九牛之一毛,只有不断地追求新知,才能让自己的学识更渊博,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个人水平。

    一个人如果停止学习,各方面的能力就会退步。从自我发展的角度来说,一旦停止学习,发展道路也就到了尽头。通常情况下,人的潜能是很大的,成功没有止境,学习也没有止境。所以,要养成追求新知的好习惯,并用新知识不断地提升自己,为自己充电。

    成功需要用学习做基础,学习则需要形成一种习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学习方法,终究难成大事。尤其是在信息时代,每一个不甘沦为平庸的人都应该认识到,学习将成为成功的基础。

    其实,中国古代哲人荀子早就说过“学不可以已”。人一旦放弃了学习,就会等于把自己局限在旧知识的沼泽里,一旦时代发生了变化,人就会溺死在沼泽里,这么做无形中是在挤压自己的发展空间,把自己一步步逼上绝路。

    丰富的学识需要用不断追求新知识做基础,久而久之,新知识会越积越多,自然会化做提高个人能力的动力,帮助人们取得成功。

    20世纪80年代,杭州中药二厂生产的“青春宝”响彻大江南北,厂长冯根生也成了响当当的名人。

    冯根生在杭州中药二厂拥有崇高的个人威望,全厂的职工不分男女老少一提起冯根生,那是从心里佩服。而冯根生所说的话,就像是圣旨,没有人敢违背的,有的只是认认真真地去执行。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使这位厂长有这么大的权威呢?

    经过调查发现,学识树立了冯根生的威望。作为杭州中药二厂的厂长,对药品方面的知识多与寡直接影响着他的个人权威,而冯根生是怎样做的呢?

    冯根生1949年从杭州高银巷小学毕业后,进入胡庆余堂当学徒,当时他年仅14岁。胡庆余堂是晚清富豪胡雪岩创办的药房,它与北京同仁堂对峙南北,名闻天下。胡庆余堂选徒标准非常苛刻,每年选拔1人,代代单传。1949年后没有再招徒,冯根生就成了“末代学徒”。他做过3年学徒,站过两年柜台,搞过整理炮制,后来又制胶煎药。

    长期在药厂工作,再加上冯根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他以虚心向上的好学精神,孜孜不倦地学习药品知识,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中药专家。就因为他内行,懂业务,说出来的话才有分量,人们才信任他,才愿意按他说的去做。就因为他的学识,人们才愿意凝聚在他的周围,听他发号施令。

    企业家都希望企业员工按自己的意图办事,都想职工对自己言听计从。他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的利用手中的权力命令员工服从,有的则凭借自己的权威影响职工,使他们自觉地按照企业家的意图行为处事。冯根生属于后者。

    在杭州中药二厂的鼎盛时期,曾经接待过新加坡的一个高级代表团,成员中有不少是华侨,对中药内行。在访谈过程中,一位老者突然问接待员:“你们有用人尿做中药的吗?”年轻的接待员顿时愕然了,隔了好长时间才回答道:“没有。”“直接的没有,间接的有没有?”来客步步紧逼。

    接待员以为来访者不怀好意,故意挑衅。他的窘迫和愤怒使来访者连连摇头。见到这种情形,接待员急中生智,给旁边的人使了个眼色:“快请冯厂长来。”冯根生来了一听,不紧不慢地说:“小便做药民间还有,工厂有间接的。中药里有味‘人中黄’,清凉解毒,用干草打磨成粗粉放在淡竹里,砸实,在小孩儿尿桶里浸上一月,再在温水中漂两个月,到时把淡竹对劈,里面深褐色的实块,香味扑鼻,就是名药了。”

    一番药经,娓娓道来,并且说得有板有眼。这使那位老者高兴地站起来,一把拉住冯根生的手说:“服了,冯先生,这药我小时候跟父亲学做过,我是想考问一下中药学问在大陆有没有失传。看来没有,我真高兴。”这种场合,换了别人只有“晾台”,可是要想考冯根生,那是找错人了。别说一味中药,药号百眼橱里上千种药草和饮片、整理炮制车间几千种中草药,它们的色、丝、须、表、里、味、产地、性能、禁忌、保管方法、洗、切、炒、煅、炮、煨、灸、烘……对于冯根生来说,都是小菜一碟。连外国人送来的成药,放到舌尖一舔就能把它所含的主要药科报得八九不离十。中国600多家中药厂厂长中像他这样“柜台科班”出身的仅此一位。

    在厂里,熟悉制药业务的顶尖高手,非冯根生莫属。大家有了难题,总是去请教他,配置新药品,总是他提出的配料方案最合理,药品试制过程中出现问题,总是他能够提出最可行的解决办法。所有这一切都源于他对中药丰富而广博的学识。

    冯根生之所以能取得员工们的尊敬是因为他具备广博的学识,众所周知,大海具有容纳百川的气魄,而且正是因为百万溪流流入大海,才造就了波澜壮阔的景象。人的学问也如此,没有源源不断的新知识,怎么能形成广博的学问呢?没有广博的学问又怎么能让众人心服口服呢?倘若无才又无能,企业家就只能听命于别人,而自己的才学不足,常使企业家处于对别人偏听偏信的尴尬境地,使自己的决策失误;更为重要的是,这样怎能得到企业职工的尊重?怎能树立企业家的权威?你的创造财富、为国奉献的魅力也就无从谈起。

    权威的获得可能使企业领导才能更为突出。为了获得权威,企业家就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养,真正做到有权又有威,这将增强你的创富能力。

    其实,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的好处不止以上这些,可以用数不胜数一词来形容。勤于学习新知识,把新知识逐渐积累起来,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

    书将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根本改变的例子时有发生。生活的经验越丰富,欣赏和理解的能力也就越深广,就越能领略书中的真谛,发挥书——知识的巨大作用,使精神财富创造出惊人的物质财富。

    只有读万卷书,才能每临大事有静气,成就别人无法企及的大事业。有一句话说得好:能闲世人所闲人,方能忙世人所忙事。这里所谓的闲事,就是读书。

    当然,这里所说的追求新知,并不是对旧知识的否定,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这才是学习的正确方法。之所以,告诉人们要养成追求新知的好习惯,主要目的是告诉人们要不断学习,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

    7.留心处处皆学问——社会这所大课堂有学不完的知识

    大千世界,万物众多,有时甚至让人们眼花缭乱。对于每个人而言,只要他留意观察周围的生活,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重视周围的点滴之处。

    生活中到处充满各种各样的知识,只有留意身边事物的人才会发现它们。而那些整日游手好闲、浑浑噩噩的人只能是无所事事,不知所云。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是一个谦虚好学的人。杰斐逊也许不如乔治·华盛顿和亚伯拉罕·林肯那样著名,但许多人都读过他起草的《独立宣言》,西点军校的学子也认为,从杰斐逊那里可以学习到许多东西。

    杰斐逊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父亲是军队里的一名上将,他母亲出身于名门世家。不论是从家庭背景还是从受教育情况来看,他都属于社会的最高阶层。当时的贵族阶层很少与平民百姓交谈,但杰斐逊却不受这些东西的束缚,他与园丁、佣人、服务生、清洁工们交谈,他把与不同的人进行交谈当作是一个学习过程。

    有一次,杰斐逊对法国伟人拉法叶特说:“你必须像我一样到民众家里走一走,看一看他们的菜碗,尝一尝他们吃的面包。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就会了解到民众不满的原因,并会懂得正在酝酿着的法国革命的意义了。”他与每一个民众交谈,从中获得了许多知识与感想,他明白了大众的想法与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

    他认为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些值得别人学习的优点,因此,他总是积极主动地请教周围的人。杰斐逊积极学习的习惯颇受美国人的推崇,他的学习勇气和他的理想主义是建立在知识之上的。

    就是凭着这种到处捕捉知识的执著信念,他学到好多东西,他知道许许多多其他人不知道的东西,他的兴趣与爱好很广泛,他的知识很渊博。据说,杰斐逊能够解释太阳和星球的运行,并能够绘制房屋设计图,训练马匹,拉小提琴,这些都源于他执著的求知精神。

    杰斐逊有着无穷的潜力和精力,他搞创造发明、写过书、发表新的见解并开创了各个领域中人类活动的新纪元,他还是哲学家、考古学家和医学家,他还发明了一架当时最先进、最完善的犁,他也影响了当时整个美国的建筑业,他会经常制造出一些便利人们日常生活的设备。他简直被人们称为天才,但是,天才总是在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中渐渐发展起来的。

    他过着一种很有规律的生活,黎明起床,早饭前经常会写点什么或看点什么。早饭后还会继续学点什么。工作一天后,他总是要开夜车,学习其他语言或者看古英语作品。在自己所有看过的书上,他都仔细地加上了注释。

    杰斐逊比任何一位孜孜不倦的优秀作家更为出色,他的全著共有五十多卷,现已全部出版。他很有写作天赋,1776年他担负起起草《独立宣言》的重任,千百万人因他的话语振奋不已。杰斐逊之所以知识渊博,是因为他谦虚好学、不耻下问、勤奋刻苦。

    土壤因播种而得到改良,思想因学习而获得磨炼。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习,也要向其他人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获得知识就如获得金子这种珍贵的物质一样,只有坚持不懈地去采金,才可以充实自己的大脑,使自己的知识丰富起来。

    拥有知识的人是充满力量的人,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知识也是无处不在的,只要用心,就会有所收获。谦虚的人在处处寻找知识,自大的人却看不到知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