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太子去各地寻师学道,不知不觉五六年过去了,他几乎走遍了全印度,也没有找到一个可以真正做他师父的人。但是太子并没有灰心失望,他更加坚定了志愿,感觉到自己使命重大。别人做不到的事,自己更应该去做。既然自己所要探索的真理,在别人那里不能如愿求到,那就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了。
后来,太子到了尼连禅河的东岸,登上了钵罗笈菩提山,但是又觉得那里不是一个寂静适合修道的地方,所以渡过尼连禅河,准备到伽耶山的苦行林去修道。最后,悉达多太子终于来到了摩竭陀国伽耶山附近,在优楼频螺村的苦行林中选定毕钵罗树(又名菩提树)下,铺上草,坐在上面,发誓说:“不成正觉,便不起此座。”
在那里,面临尼连禅河,河水清澈,川流不息,两岸的白沙白亮光洁,北面有高耸入云的象头山,风景极佳,是一个幽静而适于修行的好地方。太子决定把这里作为自己的道场,不成大愿,决不离去。
当年净饭王派大臣追赶太子时,前来的随从人员曾留下侨陈如等五人跟随太子求道。这几年,太子到处跋山涉水,早与他们走散了。现在他们听说太子在尼连禅河畔的森林里修行,几个人都纷纷从各地赶来,跟随太子一同修习苦行。
太子一心想要超越生死,专心修持,修戒参禅,忍受别人所不能忍的苦行。他只吃一些野菜或豆汁,后来甚至到了每天只吃一麻一麦的程度。吃这么少,却还能活下来,也是个奇迹。不过太子依然是双颊深陷,瘦骨嶙峋。
虽然修习了各种苦行,但如果想要解除烦恼妄想,达到超越生死大海的境地依然不可得。
太子后来又修学停止呼吸的苦行,闭住嘴巴,塞住鼻子,结果耳内发出轰然巨响,眼冒金星,头上如同针刺、鞭抽一样疼痛。此外,他还修习了各种苦行,咬紧牙关,强忍痛苦,想用苦行来征服肉体。他的精神勇猛、意志坚强,虽然收到些许效果,但是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觉悟。
还是不能断灭烦恼、妄想,也不能从情欲、生死中解脱出来。苦行的时候,似乎克服了烦恼,进入了解脱境界,但是停下来,又不能如愿。侨陈如等侍从太子的人,见太子如此积极求道,犹如金刚一般的信念,让他们每个人都深受感动,对太子更加崇拜、钦敬。
净饭王听说太子苦修得形销骨立,更是心如刀割,于是赶忙命车匿带了大批精美的食物送去。母后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和耶输陀罗王妃也一再叮嘱,劝请太子务必要把这些食物吃下去,好让父王安心、爱他的人不再挂念。
车匿奉命去见太子,心里既悲伤又高兴,情绪复杂,难以形容。他快马加鞭,恨不得一下子就飞到太子的面前。当他来到太子修行的地方,看到骨瘦如柴的太子时,惊骇得说不出话来,只是泪如泉涌,泣不成声,半晌才略恢复平静,他俯身拜倒在太子面前说:“太子,怀念您的车匿在此拜见。”
太子微微睁开双眼问:“车匿,你来此有什么事吗?”
“我奉大王、王后和耶输陀罗王妃的嘱托,给您送食物来了。”
太子威严又不失慈祥地命令道:“我不需要这些东西,赶快把它拿回去吧。”
“太子,这是大王他们对您的关怀之情啊,他们特地命我送来的,怎么能再带回去呢?”
“车匿,你知道吗?这些东西是我修行的障碍,你们这样做不是为我好,反而会害了我,我绝不会接受的。”
车匿本想把宫里的情况,以及老国王和王后对太子的思念之情一一叙述给太子听,但是被太子阻止了,太子不让他说下去,并且命他火速回宫。车匿不敢违拗,只好含泪告辞。
渐近解脱之门
光阴荏苒,太子对苦行生活丝毫没有退缩,苦修了六年。到第六年头上,他终于逐渐走近了解脱之门。
回忆当初曾在苦行林中劝那些苦行者,告诉他们苦行的不合理,自己所修的苦行虽然与他们不同,但也领悟到,使肉体受苦也是一种执著。
修行时如果只注重形式,忽视了心理的清净,这样的修行不会有很大效果。为了心理的清净,必须努力超越一切,像目前这样断食苦行不可能达到目的。
太子有了如此领悟,便从座位上站起来,向尼连禅河走去。走到河边,他脱下袈裟,用清澈的河水把身上的污垢洗干净。但是因为长年断食,体力衰弱,他竟疲乏无力地倒在了岸边。
这时,有一个名叫善生的牧女经过这里,她看见这位年轻的沙门竟然衰弱地倒在了沙滩上,便很恭敬地拿了一杯牛奶走向前去,双手递上。
太子接过牛奶,一口气喝了下去,顿时觉得遍体舒适,气力也渐渐地恢复了。
侨陈如等几位侍从看到如此情景,很是惊诧。他们想如此勇猛精进、一心学道的太子,竟然因为见到一个女子就退失了道心,这简直与中途堕落的修道者一样。于是大家断定,太子娇生惯养,所以意志薄弱,经不起考验。想到这些,他们心里也有一种说不出的凄楚和失望,于是便纷纷离去。
战胜恶魔
太子独自一人,渡过尼连禅河,走到伽耶山麓。那里有一棵枝叶繁茂的菩提树,树下有个金刚座,座上有很多学道者修定的痕迹。太子便到处捡了些树叶铺在座上,一心正念地端坐在上面,然后发誓说:“我如果还是不能了脱生死,到达正觉涅槃,就不离开此座。”
上天诸神听到太子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发出的如此坚决的誓愿后,大为欢喜,他们都祈愿太子早日开启正觉之门。
这时,那些憎恶正法的魔王心里害怕了,因为如果太子悟得正觉,那他们的邪道将会无用武之地,所以他们很怕太子寻得解脱之道。太子想要追求正觉,就必须全力战胜重重魔关。
人的内心有烦恼妄想的魔,外界有声色诱惑的魔。它控制着世间的人们,能够克服一切魔难的人,才能进入真实的觉道。
魔王派出他的三个姿色美艳的女儿,分别是欲染、能悦、可爱乐。一般人都逃不过她们的诱惑。
一天,魔王把三个女儿叫到跟前,对她们说:“释迦族的悉达多太子,感叹人生无常,居然舍弃了王位,隔断恩爱,为救度众生而出家学道。他有寻求解脱生死的大愿,他手执无我的弓,还有智慧金刚的箭,企图降伏这个生灭的世界。
“降伏了生灭的世界,就等于破坏了我们的世界。一切众生都会对他恭恭敬敬,祈愿他早日开悟,求得究竟的正觉。他的信念很坚强,但是在他尚未达到真正觉悟以前,我们还有一线希望。我们要赶快摧毁他的志愿,把他悟道的桥梁拆毁,用五欲的弓,把他推进爱欲的旋涡里去。”
三个魔女听了魔王的话,也为父亲不平,愿意跟随父亲一同去击败太子。于是,魔王立刻率领众多男女眷属,手持武器,恶狠狠地向太子的金刚座走去。
太子端坐在金刚座上,一颗寂静的心如同湛然不动的溪水,除了一心祈求出离三界、观察诸法的实相外,没有一丝杂念。
魔王走到太子座前,对太子说:“太子,赶快离开这里,放弃寻求解脱之法,回国去继承你的王位,享五欲之欢,否则你将会死在我的箭下。你想想,身为国王,君临天下,一呼百诺,那是何等威风的境况!不仅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还能再回天上享乐,历来的君王都是如此,你为什么要成为例外?
“你想想清楚,我手里的弓箭足以令你死亡,被射中的人,没有不立即中毒身亡的。如果不信,就请试一下。但到时候,你宝贵的生命、尊贵的躯体、求道的宏愿都将化为乌有了!你不后悔吗?”
面对魔王的百般恐吓威胁,太子始终不为所动。太子的心,岿然不乱,他对自己能启开真实的大道,毫不怀疑,也不畏惧任何恐吓的话。
魔王十分愤怒,他拿起弓,装上毒箭便向太子射去,但是毒箭飞到太子岿然不动的金刚座前,便自行坠地了。魔王不相信,便发射第二支箭,依然伤害不了太子。魔王看毒箭无效,心中不免有点慌,于是立即命令三个女儿上前,让她们以美色相诱。但是太子端坐不动,对她们不见不闻,这让魔女们又怀疑又害怕,只得都退了下去。
魔王心想,过去许多正法求道的人,看到毒箭或在女色的诱惑下,都屈服投降。如今这位悉达多太子,毒箭伤不了他,他也不为美色所动,到底该怎么办?
魔王又急又气,一怒之下,发动所有魔军,放出各种怪物,有的起火刮风,有的响雷降雨。他把一切的邪恶想法都用出来了,希望打退太子的道心。但太子仍然端坐在金刚座上,毫无惧色。魔王还放出了许多毒蛇猛兽,降下雨雪冰雹但是毒蛇猛兽吐的毒气都化成了阵阵清风,雨雪冰雹都变成了五彩的云朵。不管魔王使用任何魔法,到了一心求道、意志坚定的太子跟前,都失去了效果。
这时,天空中发出巨响,护法的天将斥责这群魔军道:“可恨的恶魔,干吗要来诱惑这位纯洁的修道者?你们常以恶毒之心,在人间制造怨恨,你们的愚痴实在可怜,你们的做法,如同人们摇撼须弥山(佛经说南瞻部洲有须弥山)一样,根本是徒劳无功,是不可能的事。赶快舍去怨毒的心,在这位修道者座前忏悔吧!别以为你本领很大,就算你能让大地变成汪洋大海,使恒河的沙子燃烧,也不动摇不了这位大修道者的金刚信念。
“我可以告诉你们,这位大修道者与别人不同,他有正确的见解、不屈不挠的精神、无边的智慧,以及平等的慈悲之心,这四宝就是他必定能成就心愿的基础。
“他不久就要成就大日轮的光明,能破除世间黑暗。他努力修行,为的是扫除悭吝、贪妄、怨恨、愚痴的毒害,他会成为一位施舍众生智慧的良医。他能领导人类走上正途,是一位尊贵的导师。世间众生在黑暗愚痴中徘徊,不知何去何从,大家急需这位大修道者为人们燃起光明智慧的火炬,你们有什么理由熄灭它?
“世间众生在生死洪流的大海中漂浮,无力挣脱苦海。人们需要这位驾着智慧之舟的未来觉者去载渡他们,而你们却一心要把这只智慧之舟击沉。
“忍耐的行为是正法的芽,坚定的志愿是正法的根,正确的见解是正法的枝干,真挚的行为是正法的地。具备这些条件的智慧大树,一定能够结出无上正觉的果实,你们凭什么砍伐这棵为众生遮荫的圣树呢?
“众生皆因受贪欲束缚,身心永久受苦。现在有一位愿意解脱众生之苦的求道者,你们却要加害于他。这位大求道者不久就会达到真正的解脱。你们要远离一切傲慢,有惭愧之心,赶快归顺到这位未来的世尊之前吧。”
魔王被天将训斥一番,立刻向佛陀顶礼而退。
太子的心如同清澈的湖水,平静无波;又像是天空中的太阳,光明四射。这时,空中飘落下了无数的花朵,供给这位即将成就正觉的太子。
成就正觉
悉达多太子战胜了恶魔,志愿更加坚定,心中平静,他深深地进入了三昧(佛家语,也称三摩地)的禅定境界中,达到了无想无念的境界。一个崭新的世界即将呈现在他的眼前。
一天黎明之前,太子抬头看见了天上明亮的星星,顿然大彻大悟,成就了无上正觉。相传这时他35岁,已经知道自己在及其久远的时候生在什么地方、叫什么名字、做过什么事。几百万年前生死往来的历史,他都能了然于心。
他觉悟到自己和一切众生,从很久以前便在生死界中乱转,有时做人父母,有时做人儿女,有时做人师长,有时为人弟子,彼此之间都有着因缘牵连的关系。但是人们却被现实所迷,不知道别人都曾经做过他们的眷属,整天被名利所束缚,不顾念他人。太子因为这一切冤亲平等的真理生起大悲心肠,不觉涔涔泪下。此刻他对一切事理都有了正确了解,他感到生死本为不二,没有执著于此的必要。太子的心灵和生命都已明显扩大,可以说,他已经与宇宙同化了。
他现在感觉一切烦恼都是不可思议,人干吗要有那么多的烦恼,他自己心里已经很明了,为此他不禁欢欣雀跃起来。他知道自己已经证得正觉,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地点,忘记了一切,这一切对他来说都没有分别,这就是正觉,这就是解脱。
他不再是太子,而是佛陀(梵语,简称佛,是觉者或智者的意思)了。
已经开悟的佛陀附带证得的五眼、六通。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佛陀察看整个世间,知道一切众生都在六道轮回的生死大海中轮转,不觉生起无比的慈悲之心。六道众生(佛家所称的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终日过着虚假不实的生活,有善的,有恶的,有清净的,有不清净的,到了命终,又随着各自的作为,在六道中受着各种不同的苦或乐的果报。
佛陀悟到的是缘起的正法。他仔细观察这个世界,流转的经过是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流转的主体是苦。由该主体展开,所以便有了生、老、病、死的现象。
人为什么会老、会死?因为有“生”,所以有老与死。那生是从何而起?这是由于一切善恶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而不是什么天神所造,生没有自体。所以,生并不是没有原因,生的原因就是行为的“有”业,因行为的有业而生出“取”来,好比有柴薪才能燃起火来。那柴薪又是从何而来?这是由“爱”而生,好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爱又从何而来?是由“受”而生,就像痛苦时需要安乐,饥饿时需要饮食,所以对周围的一切便生出爱来,受是爱的原因。受又从哪里来?它是从“触”而生,苦与乐的感受,都是因为有触,有触才能感觉出来。触是从哪里生的呢?它是从人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又称六根)而生,如果盲人或者聋子就不能生起完全的六入。六入从哪里生呢?是由“名色”而来,名色就像是芽,六入好比茎叶,芽可以成为茎叶。那什么是名色的根源?它的根源是“识”,识是生出名色之芽的种子。但有时候,识是从名色生的,也有时候,名色是从识生的。就像人有时候坐在车上,有时候则推着车前进,也有时,人与车同时前进。识是从名色而生,名色是从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展开的。这其中还有一种作用是“行”,行的根结在哪里呢?这就是所谓的“无明”,也就是生死的根本。
总之,佛陀认为芸芸众生皆万世轮回,处于不尽的因果报应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无因不成果,无果不有因。人生的苦海重波流转不息,人们都以贪欲为本,贪财、贪色、贪名利或贪各种快乐,稍有不遂心之处,便怨恨、生气,但是却不思考因果,恣意妄为。嘴里说出恶言,身体做出杀、盗、淫等行为。凡事违背天理,即使偶起善念,但转瞬即逝。根据人们所做的事情,总会得到各种不同的结果。
如同人的生死一样,胎儿时期,六根未生,但是有感觉;十月期满,就会有耳、鼻、舌、身、慧,也就佛所说的六入;刚刚出生的婴儿不知苦乐,只对接触的外界有感觉和认识;到了十二三岁时,能够分别善恶,便有了苦乐的感觉;十四五岁到十八九岁的时候,对衣、食、住、行等产生爱执,如饥思食、渴思饮、倦思眠等,遇乐则爱合,遇苦则爱离;二十多岁的时候,精神旺盛,血气刚强,凡事便会尽力去争取。
一生所做的事情有善有恶,有益的、无益的都会在来生受到果报;遇到机缘,又会完成未来的新生命。既然有生,那老、病、死、苦便不能免。佛的意思是前生所做之事,成就了今生的果报,今生所做之事,又招来来生的果报。来生又招来生,如此生生世世,业果酬还,无有已时!
佛陀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后,又在菩提树下静思了21天,反复回味他所觉悟的真理,思索着他所感觉到的生死之缘。最后他发出正觉的宣言:“流转的相是生,无明的迷惑是生的根源,如想不死,唯有不生,唯有断除无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皆灭。清理了所有的污垢,自己内心清净便挡不住光明普照,便能进入真实的悟界,获得不生不死的解脱自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