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心理课-宽容是莫大的美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北大人的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成大事的强者风度。世间之大,难免有形形色色的矛盾、烦恼,如果斤斤计较,那对生命来说无疑是枷锁,不如表现出彬彬有礼的宽容姿态,这样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敬和仰慕。

    做人有德,做事能容

    将来世界自当近于孔子所谓天下一家。今试预度其时,个人与群之间,或个人与个人之间,一切皆臻于至善,余恐未易言也。余确信致良知,是立德之本,此不容忽视。

    ——熊十力(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家)

    一个宽容的人保持着一种恬淡、安静的心态,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宽容的人就像一杯清茶一般沁人心脾,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幽默的话语,也许就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怨恨和矛盾,弥合感情的裂痕。

    如果我们能不计较他人的过失,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或许在宽容的背后,还能收敛一颗顽劣的心。没有多少人会得寸进尺,人们在得到他人的原谅后,多半会真心悔悟。

    宽容是上天赐予我们最美丽的生活原则,它使人类在面对宇宙的浩瀚时不再感到渺小,它使我们从此过上一种涵盖一切和关照一切的有深度的生活,“只有理解一切,才能成就一切”,宽容最终能把地狱变为美丽生活的天堂。

    人与人之间的你来我往中,免不了会有摩擦和误会,心不存愤恨恶念,语不带尖酸刻薄,不伤害、诽谤他人,而是坚守善美的心念、清静的语言,在他人的心里栽种一株株慈悲的草、宽容的花,人生的大原野就能处处绿意,白云游天,驰骋其间就是“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大度集群朋。”一个人若能有宽宏的度量,他的身边便会集结起大群知心朋友。大度,表现为能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尤其能认真听取相反的意见;大度,还要能容忍他人的过失,尤其是当他人对自己犯有过失时,能不计前嫌,一如既往;大度,更应表现为能够虚心接受批评,发现自己的过失便立即改正,和他人发生矛盾时,能够主动检查自己,而不文过饰非、推诿责任。大度者,能够关心人,帮助人,体贴人,责己严,责人宽。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是一位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人,因此他受到许多人的尊敬,得到了白玉无瑕的美名。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一家小报的广告中,出现了一条“艺人梅兰芳卖画”的字样,显然,是有人在冒梅兰芳之名赚钱。对这种恶劣行为,梅兰芳的朋友们都十分气愤,纷纷准备去那家小报兴师问罪,并准备找出那个冒名者,狠狠教训他一通。

    梅兰芳却劝阻了他们,他对朋友们说,这个冒名者想赚钱不假,但通过卖画来赚钱,想必也是有点本事的,估计也是个读书人,只不过命运不济罢了。

    朋友们从侧面了解了一下冒名者的来历,果然同梅兰芳所预料的一样。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毕加索对冒充他作品的假画毫不在乎,从不追究,最多只是把伪造的签名除掉。有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这样,毕加索说:“作假画的人不是穷画家就是老朋友,我是西班牙人,不能和老朋友为难,穷画家朋友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再说,那些鉴定真迹的专家们也要吃饭,那些假画使许多人有饭吃,而我也没有吃亏,为什么要追究呢?”

    梅兰芳和毕加索都是宽容的人,因为他们的一点理解,几分慈悲,那几位穷苦的伪造画者才不至于走投无路。理解和宽容,使他们得到了人们更多的敬重。生活中处处需要宽容的调剂。即使是好友之间也难免出现摩擦,需要宽容和理解弥合友情的裂痕。

    有了广博的襟怀和宽容一切的心灵,就有了可以包容万物的心,这样的人生,才能拥有幸福和快乐,才能看到更美的人生风景。

    【北大心理课笔记】

    用一颗宽容和容纳的心去感受人生中的人和事,由于宽容之于喜欢,正如和风之于春日,阳光之于冬天。它是人类灵魂中的美丽景色。

    容人之长,也能容人之短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海子(毕业于北京大学,诗人)

    歌德说:“世间万物无一不是隐喻。你所与之为敌的人就是你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窥探你自己的胸襟与气魄。”人的胸襟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气量和容人,犹如器之容水,器量大则容水多,器量小则容水少,器漏则上注而下逝,无器者则有水而不容。为人处世,首先应当提倡“豁达大度”的胸怀。豁达,即性格开朗;大度,即气量宏大。合起来就是说,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气量宽宏,能够容人。

    佛经云:“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个人如果能够把宇宙都包容在心中,那么他的心量自然就能如同虚空一样广大。无论生命的遭遇如何,只要心量放大,自然能做到风雨无惊。印度“圣雄”甘地说得好,如果我们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来解决,那么整个世界将会失去色彩。面对生活中难以相处的人,我们需要宽容,也需要妥协。一味地吹毛求疵,指责对方,只能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蔡元培先生就是一个有着大胸襟的人。在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曾有这么两个“另类”的教授。一个是“持复辟论者”和“主张一夫多妻制”的辜鸿铭。辜鸿铭当时应蔡元培先生之请来讲授英国文学。辜鸿铭的学问十分宽广而驳杂,他上课时,竟带一童仆为之装烟、倒茶,他自己则是“一会儿吸烟,一会儿喝茶”,学生焦急地等着他上课,他也不管,“摆架子,玩臭格”成了当时一些北大学生对辜鸿铭的印象。很快,就有人把这事反映到蔡元培那里。然而蔡元培并不生气,他对前来反映情况的人解释说:“辜鸿铭是通晓中西学问和多种外国语言的难得人才,他上课时展现的陋习固然不好,但这并不会给他的教授工作带来实质性的损害,所以他生活中的这些习惯我们应该宽容不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也没有人来告状了,因为辜鸿铭的课堂里挤满了北大学子。很多学生为他渊博的知识、学贯中西的见解而折服。辜鸿铭讲课从来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方式更是大受学生欢迎。

    另一个人,则是受蔡元培先生的聘请,教《中国古代文学》的刘师培。根据冯友兰、周作人等人回忆,刘师培给学生上课时,“既不带书,也不带卡片,随便谈起来”,且他的“字写得实在可怕,几乎像小孩描红相似,而且不讲笔顺”,“所以简直不成字样”,这种情况很快也被一些学生、老师反映到蔡元培那里。然而蔡元培微微一笑,说:“刘师培讲课带不带书都一样啊,书都在他脑袋里装着,至于写字不好也没什么大碍啊。”后来学生们发现刘师培讲课是“头头是道,援引资料,都是随口背诵”,而且文章没有做不好的。

    从蔡元培对辜鸿铭和刘师培两位教授的处理方法,我们可见蔡元培用人才的胸怀是何等求实、豁达而又准确。他把对师生个性尊重与宽容发挥到一种极高明的地步。为了实现改革北大的办学理想,迅速壮大北大实力,他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把尊重人才个性选择与用人所长理智地结合起来。他曾精辟地解释道:“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悖于第一种之主张(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难成立。”

    正是这种博大的胸襟,才使蔡元培能够发现真正的人才,也才使当时的北京大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凡是成大事者,都有广阔的胸襟。他们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不会计较别人的短处,而是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别人的长处,从中看到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如果眼睛只能看到别人的短处,那么这个人眼里就只有不好和缺陷,而看不到别人美好的一面。每个人都可能跟别人发生矛盾,如果一味地跟别人计较,就可能浪费自己很多精力。与其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如放开胸怀,给别人一次机会,也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最终收获成功。

    牙齿哪有不碰到舌头的。很多事情忍耐一下,也就过去了。有些矛盾的产生,别人也不一定就是故意的,我们给予他包容,他可能会主动认识到错误,也给自己减少了很多麻烦。

    【北大心理课笔记】

    在与人相处时,我们应学会以一种大胸襟来对待别人的缺点和过错。毕竟人的短处是客观存在的,容不得别人的短处就只会成为“孤家寡人”。

    宽容的心令生命更从容

    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一多半是十年浩劫中的对立面,批斗过我,诬蔑过我,审讯过我,踢打过我。他们中的许多人好像有点愧悔之意。我认为,这些人都是好同志,同我一样,一时糊涂油蒙了心,干出了一些不太合乎理性的勾当。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一个真理。

    ——季羡林(北京大学终身教授,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

    宽容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宽容向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在受过灾祸洗礼的人身上更是难得。人具备宽容之美德,心灵会如井中之月,风波虽起,但片刻恢复原状,多少仇恨消融为一片宁静。

    季羡林先生说:“宽容是一种美德,但是要拥有这种美德,首先得有豁达的心态。倘若终日斤斤计较、心胸狭窄,眼中容不下半粒沙,处处挑剔别人的坏处,从不为人遮掩难堪,不懂得原谅人,他人必然会觉得你实在难以相处,难免生出疏离之意。”一个人能够宽容大度地看待眼前的一切,他人也必定宽容视他,人与人之间摩擦大为减少,人人皆活得洒脱淡定,舒适泰然。得饶人处且饶人。在不害大义之下的矛盾,皆是“得饶人处”,都可以被原谅和宽恕。

    我们宽恕别人,不但给了别人机会,也赢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敬,我们也因此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是一种豁达,是一个人有涵养的表现。当时光飞逝,岁月变迁,不管经历什么,我们若始终能像季老一样宽容待人的话,生命自会丰盈、逍遥,我们看待生命的眼光也将更加从容。

    梁启超到北大去演讲,题目是《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梁启超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曾发起“公车上书”,参与“百日维新”,学富五车,思想激进,是近代了不起的文化名人。听说梁启超要来北大演讲,北大学子趋之若鹜。梁启超素与胡适不和,去北大演讲评胡适的书,摆明是要给胡适好看,可胡适并没有有意躲避,百忙之中挤时间去听演讲。

    梁启超演讲一共讲了两天,他演讲极富激情,声音洪亮,声情并茂,而且他的学问、记性都很好,大段的典籍和诗词随手拈来信口引用,绝无差错,使师生们赞叹不止。胡适因为工作繁忙,第一天没能去,第二天才出现在会场。

    梁启超首先肯定了《中国哲学史大纲》:“这部书(《中国哲学史大纲》)处处表现出著作者的个性,他那敏锐的观察力、缜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都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

    学生们都等着听他接下来说胡适此书如何之好,没想到梁氏此乃欲抑先扬,在接下来的演讲中,他对胡适的观点逐条进行了尖刻的批驳,说胡适把思想的来源抹杀得太过,并且写时代的背景很不对,而且全书只从老子讲起,这并不可靠,因为史学家们对老子的思想,有“六大怀疑”……最后梁启超得出结论:“总说一句,这个著作者,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发表石破天惊的伟论;凡关于宇宙人生观方面,十有九很浅薄或谬误!”

    在演讲过程中,梁启超引经据典,不遗余力地贬损胡适,说胡适是戴“有色眼镜著书”“强古人以就我”“不能尽脱却主观的臭味”,明显是从学术攻击转向了人身攻击。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梁启超讲完,还专门留下时间给胡适作答。

    出乎所有人意料,胡适并没有对梁启超的无礼行为进行回击。他发表了不卑不亢的简短讲话,既为自己的作品辩白,也表达了对梁启超的尊重。

    在胡适看来,梁启超的任性、敢做敢说,完全是出于一片赤子之心,是天真的孩子气。而他对胡适的“骂”,恰恰“表示他天真烂漫,全无掩饰,不是他的短处,正是可爱之处”。

    据胡适的秘书胡颂平回忆,一天夜里,胡适对身边的工作人员王志维感慨道:“有些人真聪明,可惜把聪明用得不得当,他们能够记得二三十年前朋友谈天的一句话,或是某人骂某人的一句话。我总觉他们的聪明太无聊了。人家骂我的话,我统统都记不起了,并且要把它忘记得更快更好!”

    宽恕别人所不能宽恕的,遗忘别人所不能遗忘的,是一介书生旷达的心胸,亦是一位智者超然物外的洒脱。能容天下才,方能为天下人所容。

    宽容不仅能够医治被宽容者身上的不足之处,还可以挖掘出宽容者身上的伟大之处。你若要彩虹,你就得宽容雨点。宽以待人既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态度,而且还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它能够化解人和人之间的许多矛盾,增强人和人之间的友好情感。宽以待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就能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北大心理课笔记】

    我们每天穿梭于茫茫人海中,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歉意,所需的是包涵和谅解,谅解别人的缺点和过失。

    忍耐让心走向宁静

    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胡适(北京大学教授,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人在盛怒下常常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他说:“愤怒从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忍字心头一把刀,不是意志极坚强者,很难把这个写起来极简单的字做到位。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冷讽、嘲笑、诽谤、侮辱。如果不能忍耐,我们就会像面临许多敌人一样,到最后不仅刺痛了别人,而且还会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如果学会忍耐,我们就会微笑面对一切;忍耐的背后,是一颗平静安详的心,是一段平坦的人生。 真正的忍耐不是怯弱和畏缩,而是一种宽容。

    俞敏洪认为,成功必须具备3种能力:忍受孤独的能力是成功者的必备条件;忍受失败的能力是重新振作的力量源泉;忍受屈辱的能力是成就大业的必然前提。这3种“忍受”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一个人背后的巨大动力,也是走向成功的绝对要素。他在《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一书中写道:

    除了学习外,还有其他一些能力比学习更重要,会使你更容易走向成功。我总结了成功所必须具备的3种能力。

    第一是忍受孤独的能力。因为在你成功以前,你永远是孤单的,没有人能帮得上你,没有人会崇拜你和注视你。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所以,人是孤单地奋斗的。不管有多少人在你身边,要真正收获成功,主要还是靠你自己。

    第二是忍受失败的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失败太多了,很多TOEFL学生第一次考了550分,第二次考了570分、580分,要考好几次才能通过。你要能够经受得住失败,并且从失败中学会奋进。新东方学校副校长徐小平原来是学音乐的,英语水平并不是很高,所以他考TOEFL考了3次,第一次是500多分,第二次还是500多分,但是第三次就考了600多分,最后终于到美国深造去了。

    所以,如果你失败一次就不能承受这次失败给你带来的压力,那你也就完蛋了。因为一个人生活中通常失败为多,成功为少。你行动9次,大概6~7次可能是失败的。每次行动都成功的人并不多,但每次失败都是后次成功的基础。

    第三是忍受屈辱的能力。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受到侮辱。你到商店买东西,售货员横眉竖眼,你会觉得受了侮辱;你想出国,得盖近20个章,每一个章都需要求爷爷拜奶奶,所以每个章几乎都是一个侮辱。但面对屈辱,有的人能当作动力,有的人则从此沉沦。

    韩信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就是因为他有忍受屈辱的能力。钻裤裆是奇耻大辱,但当时的他是不得不钻的,如果不钻,他只有两个结果:一是他被那个人杀掉,从此没有韩信了;一是他把那个人杀掉,他赢得了暂时的胜利,但从此也没有了韩信。因为他杀人了,杀人者偿命,他就会被法律杀掉。

    任何一个结果都会消灭韩信,历史上就不会有韩信这个人。韩信之所以能以忍辱负重而成大业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千古流传,就是因为他钻了裤裆。当然我不是鼓励大家去钻裤裆,只是为了钻裤裆而钻裤裆,那你就成了钻裤裆专家。你钻裤裆的同时眼睛是看着未来的,你心中有着远大的目标,有了这种目标以后,忍受暂时的苦难和屈辱是必要的。

    忍耐不是懦弱,也不是任人左右,不是那种“人生在世不如意,不如散发弄扁舟”的消极对待,不是“月过十五光已少,人到中年万事休”的不求上进,自甘平庸的借口,而是博大胸襟的体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悠然,是将怨气看作浮云的恬淡,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深层诠释。

    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和自身的弹性有关,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不仅仅是个态度和观念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调整自我,适应变化的一种能力。能够具备面对失败和屈辱的坚韧意志,是追求人生成功者必备的精神品质。

    忍耐可以让一颗心走向宁静,在冷静中找到出路,获得成功与幸福,也赢得别人的尊重。如果一个人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那么他一定很难拥有光明的未来。

    【北大心理课笔记】

    “忍耐就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不可能改变的事实,心平气和地改变可以改变的困境。”忍耐是人生难得的佳境,这种境界是成长和成熟的开始,需要修行才能达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