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六年级,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提高孩子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打破陈规、按不同的条件,不断地调整思维的方法,灵活运用一般的原则和原理。

    绝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当他在测量灯泡体积时,复杂的计算让他头疼不已,于是,他马上放弃了这种方式,利用灯泡在水中体积来计算,很容易便解决了。还有他为了发明电灯,曾试过一千多种材料,最后终于找到了适于电灯的炭化竹丝。人们常常拿这个故事来说明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但是,也可以说正是由于爱迪生具有灵活的思维,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才取得了成功。与此同理,家长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及早发现或引导孩子掌握知识的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

    “脑筋急转弯”成了凡凡班里现在最流行的小游戏。

    “给你做个脑筋急转弯!上课铃声响了,却没有一个同学在教室里,怎么回事?”凡凡的同学问道。

    “嗯……因为上的是体育课啊,所以教室里自然没有人,都在操场上呢!”凡凡思考了一会儿大声回答道。

    “哇,凡凡好聪明!”许多埋头苦想的孩子见凡凡已经说出了答案,都羡慕地夸奖道。

    “再来,还有吗?”凡凡骄傲地说。

    “什么布切不断?”有人问凡凡。

    “什么布不切不断……”凡凡一边重复着问题,一边想着。“啊,我知道了,瀑布!”凡凡手舞足蹈地说。

    “对,对,对,就是瀑布!”旁边的同学恍然大悟地说。

    课间十分钟,总有同学围着凡凡问脑筋急转弯,凡凡的脑筋确实也转得很快,很少有答不上来的。

    放学回家后,意犹未尽的凡凡对正在看报纸的爸爸说:“爸爸,我给你出个脑筋急转弯!”

    “好啊!”爸爸饶有兴趣地回答。

    “听好了。为什么小明能一只手让车子停下来?”凡凡问。

    “因为小明是大力士!”爸爸脱口而出。

    “不对,因为小明在拦出租车啊!哈哈哈哈!”凡凡笑着说。

    “对哦!”爸爸拍了拍膝盖,恼恨自己怎么没想到。

    “再来。有一位老大爷,住十二楼,可为什么他从不乘电梯?”凡凡问。

    “因为他身体好!”爸爸随口说出了答案,“不对!”聪明的爸爸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觉得这么简单的答案肯定不对,于是接着思考。

    “因为老大爷住在一楼!”凡凡看爸爸思考不出就帮爸爸回答了,“爸爸真笨,别人给我出这些题的时候,我一会儿就答出来了!”

    不服气的爸爸觉得的自己的思维灵敏度怎么可能比不上一个小孩子,于是不服气地说:“我给你出道题什么东西能加不能减?!”

    “嗯……嗯……”凡凡想了半天,也没有得出结果。

    “是年龄啊!你只能一天天长大,却不能退回去!”爸爸解释说。

    “对哦!轮我了,我给你出题……”

    父子俩的“思维大战”直到开饭了才结束。

    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认识能力,是在感觉、知觉、记忆等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智力的核心。思维灵活、敏捷的孩子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快速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度。

    判断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如何

    孩子的思维是不是具有灵活性呢?家长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判断的标准:

    第一,孩子喜不喜欢看智力测验题、脑筋急转弯、猜谜语,并且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快速、准确地给出正确答案?

    第二,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问题,孩子能不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在玩耍时将皮球掉到树洞中,无法直接拿出来,便很快想到往树洞里灌水,使皮球浮上来,顺利地拿出皮球。

    第三,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孩子是不是总是自己通过试验得出答案?喜欢思考,爱动脑?

    第四,孩子的思维是否具有发散性,能从不同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比如是不是擅长做一题多解,从一道题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解答。

    第五,孩子的联想力是否丰富,能否通过一件事便可由此及彼、联想不同事物间的共同特征?比如,讲到“微风”,孩子自然而然便想到“风筝”。

    第六,还是是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无论如何都要找到答案?

    第七,孩子的爱好、兴趣是否广泛,有很强的自信心?

    如果肯定的答案比较多的话,那么这些孩子的思维就比较有灵活性。

    丰富孩子的知识

    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会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使思维灵活而敏捷。根据孩子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家长要重视运用直观教育,尽量调动孩子的感觉器官,使之能充分感知周围的事物,增进感性知识和经验。可以的话,家长应经常带孩子外出参观、游览,在游玩时多问孩子一些问题,促进孩子的积极思考,如“这棵树的形状像什么?”,促使孩子仔细看、认真想。

    另外,家长还可以每天花一定的时间组织孩子进行见闻汇报,一边帮助孩子理清思绪,一边提供必要的词语,让孩子说出自己的见闻。这样,孩子既锻炼了思维,发展了语言,又丰富巩固了知识,一举数得。

    为孩子设疑

    在孩子阅读或者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如果可以,那么就给孩子留下一些悬念,一些疑问。比如问孩子:“一位小朋友,扛着扁担到田里去帮大人抬菜,半路上看见水渠对面有只小花猪正在瓜田哺瓜。他想去赶,但被一米多宽的小渠档着,怎么办?”让孩子帮他想个过渠的办法。这一悬念能激发孩子思维的积极性,他们会在特定的情景中想出各种办法来:扁担架在渠道上爬过去;脱了鞋子走过去;用扁担支住渠底,像撑杆跳高那样跃过去……孩子面对疑难积极思考,从而受到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之中

    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接着便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所以说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会积极活动。

    当孩子爱提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讨论、解释这些问题,家长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遇到自己也弄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答案,这个过程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六年级了,他不会像以前那样爱主动向家长提问,所以这时家长应该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利用想象打开孩子的思路

    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为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因此,要善于提出各种问题,让孩子通过猜想来打开思路。牛顿从树上掉苹果而产生想象,进而研究出万有引力定律。某物理学家在评论爱因斯坦时说:“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名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于想象力给他的激励。”这些都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想象的重要性。家长要利用想象打开孩子的思路,比如,让孩子联想“铅笔的作用”,除了写,其实铅笔还有很多灵活多变的作用,可以鼓励孩子大胆想象。

    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离不开创新思维,可以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孩子的创新思维需要从小培养,他们的思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使孩子处于萌芽状态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江苏省常熟市何市镇有个叫陆宏达的小男孩,因从小随父母下地劳动,对蜗牛危害农作物特别是棉花幼苗的现象深为痛心,而又苦闷于蜗牛背着“房子”走四方,一般农药奈何不了它,于是突发奇想:要是有一种虫子能吃蜗牛就好啦!他经过夏秋两个季节的仔细寻觅观察,终于发现了一种小黑虫是蜗牛的天敌,并掌握了它的生活习性,提出了“以虫治虫”的大胆设想。在科研单位的帮助下,陆宏达的愿望实现了,目前一种全新的“以虫治虫”的方法已被实验用于蜗牛试验防治工作中。为此,陆宏达被誉为“发现蜗牛克星的第一人”。

    杭州市有个小女孩,因父母外出不在,就留她在家照顾卧病在床的老奶奶。奶奶想吃玻璃罐头瓶里的糖水桃子,小女孩用刀子撬,用菜刀割。手指被扎破直流血,可是罐头瓶盖还是打不开。小女孩想:别的小朋友、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也这样开罐头该是多么的不方便呀!如果能在铁皮卷边的地方加一个小环,手指套在小环里沿着压橡皮的外圈把铁皮拉开,罐头不就被方便的打开了吗?她的这一想法不仅得到了家长的肯定,还得到了学校老师的支持,人们帮助她完善了这个构想。不久,一种侧拉开瓶式玻璃罐头的发明诞生了。为此,这个女孩成为了我国年纪最小的发明专利的申请者。

    很多人把创新思维看得很神秘,觉得那是智商高、特别聪明的人才具备的,其实创新能力并不那么高不可攀。对于孩子来说,虽然他们并不能创造出什么“震憾世界的东西”,但他们却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家长要做的就是逐步开发孩子的潜能!

    孩子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

    虽然每个孩子都有创新的潜能,但是在现实中,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孩子那么少,究竟是为什么呢?

    第一,教育方式的影响。就目前我国家庭的结构以及成员的组成而言,家庭对孩童的重视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很多家长重视的方式不对。多数家庭的教育重心完全倒向技巧与智力训练,这种训练导致孩子过早地厌倦学习、抵制接受新事物。尤其是六年级的孩子,面临着毕业升学,家长是“一面倒”,更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无形中抑制了孩子创新潜能的充分发挥,摧残了孩子的创造灵感,扼杀了创新的嫩牙。

    第二,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儿童教育的特点是“听话教育”与“知识教育”。以“乖孩子”和“有特长”为理想目标,不注意心理素养与创造能力的发掘,缺乏“问题意识”,不能想别人没有想过的,不能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强调接受能力,忽视亲力亲为,动手能力差,依赖性强,这种教育理念的结局必然会扼杀孩子的创新精神。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环境,在家庭中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孩子自由想象,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这对促进孩子的创新思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气氛下,孩子和父母有着积极交流的愿望,孩子往往会尝试着想出一些新颖的主意和看法,使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更具独特。也只有在这种气氛下,孩子敢疑、善疑、敢问、善问、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引导孩子敢于表现自己

    创新是一个表达自主想法的过程,只有勇敢地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不拘泥于习惯的做法,才可能在今后的学习、社会竞争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为此,家长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敢于表现自己的能力。比如,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人数比较多的活动,让孩子勇敢地去表演一个节目,或主动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做能为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发动机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对某件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主动运用各种感官去看、去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操作,积极探索,孩子的兴趣越浓,就越能充分调动其创新思维的活动。

    鼓励孩子的实践活动

    只有在各种活动中,孩子的创新思维才能体现出来,家长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鼓励孩子参加实践行动。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他们喜欢的东西;一起研究钥匙机器人、变形金刚等拼装玩具……与此同时婉转地对孩子指出哪里做的不好,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学会欣赏孩子的作品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极为精彩的,他们展现自己的心灵世界的方式也是极为丰富的,作为家长,要学会认真聆听孩子的心声,学会欣赏孩子的每一次表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有创意的变化,一句新的词语,一首不成调的歌曲,都要真心地发出赞叹。那样,孩子是会很开心,“创作”的灵感就会源源不绝。

    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这个词,乍一听给人的感觉很抽象,很枯燥,很多家长也不明确逻辑思维在孩子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实,逻辑思维对于孩子而言,影响着他们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学习上,“逻辑思维是孩子写作和数学的基础智力。”据专家介绍,“现在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写论文,小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疼,或者数学成绩不好,其实都是受到了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影响。”这只是其一,逻辑是孩子学习、生活、正确地进行思维,准确地表达思想的重要能力,可以说,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未来获得更多幸福、成功的基础。

    孩子思维发展的过程

    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动作思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和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不到三岁的孩子以动作思维为主,思维在动作中进行。孩子最初的动作往往是杂乱无章、漫无目的的,以后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了解了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例如,一岁的孩子看到桌子上的娃娃,想拿可够不着,他就会一边叫一边无意识地抓桌布,结果娃娃随着桌布被拉过来了,孩子以后就学会了借助别的东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三岁的孩子拍球时,开始是乱拍,不了解自己的动作与弹球的关系,经过学习和训练,他逐渐理解了其中的关系,学会了正确的拍球动作。

    三到六岁的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比如,你拿两个同等体积但形状不一的杯子,让他们挑出谁大谁小,他们肯定答不出。在做计算时,用苹果来举例子,就容易理解;用数字加减,他们就反应不过来了。

    六到十一岁是培养孩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有的掌握了正确的思维程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有的却没有。比如,家长可以问孩子:“有一只大盒子,内有三只小盒子,每只小盒子里又有四只小盒子,那么,连大带小一共有几只盒子?”有些孩子就是不能计算出来,因为他们顾此失彼,不能一步步考虑题目的结构,做出正确的计算。孩子的思维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孩子尤为重要,家长要提高训练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意识,科学的强化弥补孩子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正好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未来所需要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育。

    从生活小事中着手培养

    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没有家长想象的那么困难,完全可以从生活小事中着手。

    萱萱最爱和妈妈一起逛街了。这天,新的易初莲花超市开张,商家开业大酬宾,很多商品都非常便宜,萱萱和妈妈一大早就出门“抢购”。

    经过2个小时的“奋战”,萱萱和妈妈终于大包小包地回到了家。看着满桌子买回来的东西,妈妈刚打算自己动手收拾,忽然灵光一闪——这不正好是锻炼萱萱逻辑思维的好时候吗?于是把萱萱叫到跟前说:“萱萱,现在妈妈交给你一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把刚刚买回来的东西分类归置好,比如,水果放到水果篮,衣服放进衣橱……妈妈现在去厨房做饭,等待你旗开得胜的好消息!”

    萱萱向妈妈敬了一个礼,说:“yes,madam!”

    半个小时过后,萱萱走进厨房,对妈妈说:“妈妈,你快出去看看,我都分好类,归置好了!”

    妈妈放下手中的活儿,出去检查女儿的“工作情况”。

    “嗯,不错,水果放好了,新买的衣服放好了,卫生纸也放到厕所了,肥皂也放进肥皂盒里了……不错不错,干得漂亮!今天妈妈做红烧鸡翅膀犒劳犒劳你怎么样!”

    “好棒!”萱萱蹦蹦跳跳地走进了自己的房间看电视去了。

    逻辑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生活中遇到需要判断、推理的事情,家长大可以放手让孩子来做,以此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多给孩子出一些“逻辑趣味题”

    一些很有趣的思考题也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

    有一个土耳其商人,想找一个助手协助他经商。但是,他要的这个助手必须十分聪明才行。消息传出的三天后,有A、B两个人前来联系。

    这个商人为了试一试A、B两个人中哪一个聪明一些,就把他们带进一间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的房子里。

    商人打开电灯说:“这张桌子上有五顶帽子,两顶是红色的,三顶是黑色的。现在,我把灯关掉,并把帽子摆的位置搞乱,然后,我们三人每人摸一顶帽子戴在头上。当我把灯开亮时,请你们尽快地说出自己头上戴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

    说完之后,商人就把电灯关掉了,然后,三个人都摸了一顶帽子戴在头上;同时,商人把余下的两顶帽子藏了起来。

    待这一切做完之后,商人把电灯重新开亮。这时候,那两个人看到商人头上戴的是一顶红色的帽子。

    过了一会儿,A喊道:“我戴的是黑帽子。”

    请你说一说,A是如何推理的?

    类似这样的思考题非常有趣,又能非常有效地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家长在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多搜集一些逻辑趣味题,在闲暇的时候和孩子一起思考、一起分析。

    帮助孩子打破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

    有这样一个着名的试验: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发生了什么情况?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由于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思维方式,想当然地设定了出口的方位,并且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思维定势,它们才没有能走出囚室。而那些苍蝇则对所谓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没有对亮光的定势,而是四下乱飞,终于走出了囚室。头脑简单者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在偶然当中有很深的必然性。

    如果这个动物界中的实验还不足够直观地表明什么是思维定势,那么下面这个小故事则更加鲜明。

    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

    问,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小学六年级毕业生中只有两人答对!答案是“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对如此简单的问题却答不出来呢?这就是思维定势:按照一般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认知,也有了自己固定倾向的思维习惯,很容易就陷进思维定时里面。若想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必须帮助孩子冲破思维定势。

    和孩子一起质疑旧观念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一些以前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其实是不正确的,但它们却制约着孩子的思维。比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以前没有任何人会怀疑乌鸦是黑色的这个概念,但是现在,国内外有许多报刊报道说,在世界不少地方都发现了白乌鸦。以前千真万确的事情,现在却被颠覆了。因此,要帮助孩子打破思维定势,就要从怀疑旧观念,发现新事物开始,让孩子多读书,多了解社会,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要敢于质疑。

    鼓励孩子坚持己见

    要想让孩子突破思维定势,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坚持己见是一个关键环节。

    物理学家福尔顿,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但他测出的结果,比过去理论上计算出的数字高出500倍。

    福尔顿大吃一惊:“这差距也太大了!”

    该不该把这一结果公之于世呢?福尔顿想,如果将它公之于世,有可能引起科学界的轰动,但也可能会被人认为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以致招来一大堆怀疑、非议和指责。想来想去,福尔顿迟疑了——算了吧,何必自己去招惹那么多麻烦呢?于是,他把他的这一研究成果放在了一边。

    可没过多久,一位年轻的美国科学家,在实验时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而且和福尔顿测出的结果一模一样,丝毫不差。一阵惊喜过后,这位年轻的科学家,采取和福尔顿截然相反的态度,很快将它公之于世,并马上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更为可贵的是,这位科学家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推陈出新,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测量热传导度的方法。

    听说此事后,福尔顿痛心疾首,追悔莫及。他概叹道:“如果我当时除去‘习惯’的帽子,打破思维定势,那个年轻人决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

    对于福尔顿来说,这显然是一个悲剧。当福尔顿发现固体氦的热传导度的时候,如果他能够突破思维定势——人们会认为他哗众取宠,遭来非议,那么也许他会取得新的科学研究的高峰,但是他被自己的思维困住了,不敢坚持己见,反而让年轻科学家占了先机。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摆脱思维定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敢于坚持己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盲目从众,畏首畏尾。

    锻炼孩子思维的系统性

    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孩子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思维活动。通过各类感官接触的导入,孩子的大脑在进行着判断、推理、演绎,从而要么得出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结论,要么暂时得不到任何结论。在思维的过程中,系统性十分重要。

    所谓思维的系统性,指的是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

    稻田里一片金黄,稻浪随风起伏,一派丰收景象。令人奇怪的是,就在这片稻浪中,有一块地的水稻稀稀落落,黄矮瘦小,与大片齐刷刷的、金烂烂的的田块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块面积为2.5亩的田块普遍被挖去一尺深的表土,卖给了砖瓦厂。田块主人得了1000元。由于表面熟土被挖,有机质含量锐减,今年春上的麦苗长得像锈钉,夏熟麦子收成每亩还不到150斤。水稻栽上后,尽管下足了基肥,施足了化肥,可是水稻长势仍不见好。

    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夏熟麦子少收1000多斤,损失400元,而秋熟大减产已成定局,损失更大。今后即使加倍施用有机肥,要想这块地恢复元气,至少需要五年时间,经济损失至少在二万以上。这么一算,这位中年庄稼汉叫苦不迭,后悔地说:“早知道这样,当初真不应该赚这钱。”

    这个农民错在哪里?错在思维缺乏系统性上!他缺乏整体思维的素养,只顾部分,不顾全体,只顾一时得利,不顾长远利益,破坏了生态平衡,违背自然规律,受到了惩罚。

    如果说大脑是一个庞大的图书馆,那么系统性思维就是它所有图书的目录、分类。系统思维,可以使一个人变得非常理智,而且统筹能力及预见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但如果一个人缺乏系统性思维,那么他将会像上面故事中的农民一样后悔不迭。

    那么,系统性思维对于孩子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系统思维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六年级是孩子学业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经常进行知识总结,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那么就更容易提炼知识,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在生活中,思维的系统性也十分重要。比如,孩子每天七点钟起床,有的孩子有条不紊地刷牙、洗脸、检查书包,有的孩子则“想一出是一出”,刷牙的时候想着要检查书包,结果着急忙慌地检查书包,却忘记了洗脸……这都是缺乏思维系统性的表现。

    那么,如何锻炼孩子思维的系统性呢?

    防止分割思考,注意整体思考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要解决某一问题,不妨和孩子一起思考,同时帮助孩子分析问题,从整体来解决。比如,家里要装修房子,既要美观,又要环保,还要功能性比较强,那么在选择家具的时候,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从整体来分析,寻找最合适的装修方案。

    防止静止思考,注意动态思考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动态思考。

    1945年,美国一家小工厂的厂长威尔逊看到蓬勃发展的各类信息活动、信息事业需要有新的技术设备为它服务,便研制出了新型的干式复印机。以往的湿式复印机在复印的时候需要涂上一种液体材料,而且还必须使用特殊的涂有感光村料的复印纸,操作起来十分不方便。干式复印机在三四秒钟内就能复印出清晰的文稿来。

    威尔逊就此申请了专利,并成立了塞罗克斯公司进行批量生产。威尔逊把这种成本只需要2400美元的复印机定价为29500美元,高出成本11倍以上,其利润超出了当时美国法律所允许的范围,美国有关部门认为其标价过高,不准销售。同时,有许多人指责威尔逊贪得无厌,认为其产品被禁销罪有应得。

    其实威尔逊是一位颇能深谋远虑的企业家。他明知标价超过成本的11倍以上是会被禁止出售的,可他原定的目标就不是出售,而是出租和提供复印服务。出租复印机和提供复印服务在当时是没有先例的,威尔逊担心获准会很困难,所以才采取了故意将售价定得过高以进为退的做法。当他的复印机因定价太高被禁止出售后,经营租赁和提供复印方面的服务便很快得到批准并合法化。

    由于他的新式复印机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复印效果也最好,以他投入的资金来计算,他开展租赁业务和提供服务所获得的利润,超过了他将复印机出售所获得利润的几十倍。到了60年代初,干式复印机终于以威尔逊所订的高价在各地畅销。

    威尔逊就是一个动态思考的正面示例,他的目标在于租赁,但怕租赁得不到批准,所以佯装要出售,定了极高的价钱。当出售的价钱被驳回后,租赁的要求就很容易被批准了。他的思考方式是动态的,不是直线的,静止的,所以使自己的目标得以达成。家长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妨“请教”一下孩子,引导孩子动态地看待问题。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的能力

    逆向思维是人们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一般来说,人们总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这就是逆向思维和它的魅力。

    有一天,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

    与常规思维不同,逆向思维是反过来思考问题,是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去达到“制胜”。因此,逆向思维的结果常常会令人大吃一惊,喜出望外,别有所得。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怎样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的能力呢?

    让孩子改编故事

    家长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童话或者寓言故事,引导孩子从另一个角度重新构想、改编。这样可以很好地让孩子意识到,许多事物具有不同的方面,有助于孩子克服单向思维,提高思维水平。

    让孩子参与逆向思维的游戏

    不要以为游戏是小孩子才玩的,其实六年级的孩子一样有适合他们的游戏,尤其是思维游戏,家长应该带领孩子多多参与。

    下面列举几个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的游戏,供家长参考:

    镜子里的时钟。家长要事先自制一个可以拨动时针和分针的时钟,并准备一面镜子。让孩子看着镜子,家长拿着自制的时钟站在他的身后,并拨动时针和分针,让孩子看着镜子里时钟的影像,说出是几点钟。六年级的孩子早就知道镜子里的景象与实景是相反的,通过一次次认读时间,逆向思维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扑克猜数。家长准备好1~9的牌两套(共18张)。先请孩子把牌洗好,然后家长任意抽去一张,藏起来,并将余下的牌摊开,让孩子猜一猜藏起来的是哪张牌。这个游戏可以很好地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及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

    扫雷游戏。六年级的孩子大都有初级的运用电脑的能力,电脑里有一款经典简单的游戏——扫雷,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的逆向思维。家长可以向孩子解释清楚游戏的玩法,然后让孩子挑战一下!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反省思维

    中国着名的学者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要展开反省思维,持有自我修正的态度。一个善于反省的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而一个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则会一次又一次地犯同一些错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胡适(189l~1962),原名胡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着名学者。主要着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白话文学史》和《胡适文存》等。

    胡适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不幸病逝了,从此,母亲就担当起教育子女的重任。胡适的父亲生前经常教妻子冯顺弟读儒家的书,冯顺弟受丈夫的影响很深,她将丈夫的教诲牢牢记在了心中。通过学习,她深谙反省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子的时候,特别注意培养胡适反省思维。

    她记得丈夫教过她曾子的名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她对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就拿来勉励、鞭策儿子胡适。

    每天临睡之前,胡母便坐在床沿上,叫儿子站在床前搁脚板上,让儿子学着古人的做法来“三省吾身”——今日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等等。

    胡母在督促儿子“三省”之后,又对儿子细细讲述他父亲生前的种种好处,说:“你总要跟得上你父亲的脚步,他是一个完全的好人。你要学他,不要给他丢脸。”一次说着说着,母亲动了感情,想起养育儿子的艰难,还有丈夫生前的好处,不觉眼圈都红了起来,几乎掉下泪来。

    小胡适看见母亲这样伤心,拉着母亲的手,不知道该说什么来安慰她。这一刻,他深深地体会到母亲的辛苦,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听母亲的话,求知上进,给父亲也给母亲争口气。

    有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母亲,是胡适的福气。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对于孩子来说,学会反省的思维方式是成长的一个秘诀。一个不会反省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

    培养孩子的反省思维,家长不妨参考以下几点:

    不直接对孩子的错误横加指责

    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不要一味给予斥责,这样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对家长产生抵触情绪,使孩子内在智力的发展受到限制。这时,家长可采用冷静的态度,从侧面引导孩子进行反省,明辨自己的过失。

    让孩子自己承担犯错的后果

    孩子做错了事,许多家长常常替孩子去承担犯错的后果,使孩子觉得做错了也没关系,丧失责任心,不利于培养其反省的能力,使他以后容易再犯类似的错误。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承担犯错的后果,让孩子明白,一旦犯错,将会造成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

    重视负面道德情感的良好效应

    给孩子灌输正直、善良、勇敢等正面道德情感,可塑造其美好的心灵,而让孩子体验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也会使其受益匪浅,而且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与正面情感相比,更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促使他不断反省,区分好坏、是非、对错和美丑,改正错误。

    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而不喜欢受到批评。但是,一个人却应该只有接受批评之后,才会开始反省。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小时候就学会接受批评,这不仅能够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

    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经验教训可以帮助孩子进行反省,例如,一个孩子用打架来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如果他在打架上吃了亏,他会想:“上次我感到生气的时候是用打架来表达我的愤怒的,结果我被别人打了,那么下次发生这样的情况时,我该怎么办呢?我不用打架可以吗?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如果孩子经常会总结经验和教训,那么他就很容易明白反省的意义,掌握反省的技巧,这对他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