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艺术-克服心理障碍,成为社交达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们往往对自身存在的社交障碍缺乏清醒地认识,因而在社交中难以做到左右逢源。本章将从心理角度来分析常见的社交障碍,以及自我调节和克服的方法。

    如果你感到腼腆,应该怎么办?

    在人际交往中,拘谨羞涩,眉低脸红,说话声小,表情紧张等特点都可以看作是腼腆的表现。腼腆的人在与人初次交往时,对谈什么话,怎样保持目光接触,都感到为难、不自在 。他们不善于言表,尤其在人多的场合,咕哝半天也表达不出自己的意思,让人着急甚至引 起误解,成为社交的一大心理障碍。

    产生腼腆的原因很多:有的人天生胆小内向,性格原因使然;有的人认识有误,怕在人 前出丑,有损自己的面子;有的人受过几回挫折就丧失了勇气,变得谨小慎微起来;有的人 持有传统保守思想“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等。这些原因束缚着人们的言行,造成一些 现代人在人前感觉腼腆,无法行动自如的情形。

    腼腆的人倾向于认为,社交往来就是他们自己在不时地被别人评价。对社交会见持这样 一种态度,必然会使他们对如何出现在人们面前,既渴望又有防卫之心。

    带有腼腆倾向的人,总是在设想着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坏事情。他们在社交中不懂得 把握与人共享亲密的良机,也不会有多大的愉快享受。

    脸红也是腼腆的常见表现,在各种场合都可以发现爱脸红的人。遭受他人羞辱时,在公 共场合出丑时,或受到批评时,腼腆的人烦躁不安、心情沮丧、羞愧难当而变得脸红;在受 到表扬时,需要当众发言时或与异性初次见面时,腼腆的人有会因为内心的羞愧而变得脸红 。

    作为年轻人,腼腆容易使你丧失进取的机会,失去许多本可以交得很好的朋友,错过上 司或老师赏识你的可能性,漏掉施展才华、发挥才能的时机等等。

    如何克服腼腆呢?

    首先,要“解放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抛弃那些封建教条和呆板 的古训,要做超脱的一代,成为一个洒脱的人。

    其次,在人前鼓起勇气,自我鼓励。只要多 给自己壮胆,多给自己鼓劲,随时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腼腆就会被制服。“壮胆”不是 凭着傻大胆,鼓劲也不是乱鼓一气,而是要在拓展胸襟,开拓视野的坚实基础上,有利有力 地去做。

    再次,与人交谈时训练自己看对方的眼睛,让人感觉到你是一个坦诚而有自信的人 ,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最后,克服腼腆心理的另一窍门就是改变自己与人交谈的方式。常常,腼腆者感觉与人 交谈十分困难。研究人员已发现,为了使谈话不至于中止,他们会用“是的,我同意”或“ 多有趣啊”来敷衍。其实,当人际交流受阻时,可以问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是怎么形成 这种爱好的?”等。轻松随意的话题能够表达你的友好,也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而不 是自己身上。

    总之,只要你有信心、肯努力,就没有跨不过去的障碍,何况仅仅是腼腆的心理呢?如 果你是一个在人前感觉腼腆的人,并认为腼腆的确阻碍了你与他人更好的进行交往,成为了 你社交的障碍,那么试试上面的良策吧!你会发现克服自己的腼腆心理将变得轻而易举起来 。

    如果你总是猜疑,应该怎么办?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 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 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 无辜。

    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 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 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猜忌心 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 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 ,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导致猜疑的原因主要与个人的一些特点有关:

    1.有些人在某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但自尊心过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算计自 己、看不起自己。越想越认为是真的,陷入猜疑怪圈而无力自拔。

    2.还有些人以往比较轻信别人,并视之为知己,告诉许多个人的秘密。但却遭到他的欺骗 ,从而蒙受了巨大的挫折和失败,甚至导致很强的防御心理,不愿再信任他人,遇到什么事 情都要怀疑再三。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会捆绑我们的思路,使我们远离朋友。如果猜疑心过重的话, 那么就会因一些可能根本没有或不会发生的事而忧愁烦恼、郁郁寡欢;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 ,比较狭隘,因而不能更好地与周围的人交流,其结果可能是无法结交到朋友,变得孤独寂 寞,对身心健康都有危害,因此需要加以改变。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如下:

    第一,理性思考,不无端猜疑。当发现自己生疑时,不要朝着有利于猜疑的方向思考, 而应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想?理由何在?如果怀疑是错误的,还有哪几种可能发生的情 况?在做出决定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有利于冷静思索的。

    第二,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 足。不要只看到缺点而灰心丧气,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和自爱心,相信 自己有能力,会给他人一个良好印象的。

    第三,增强对自我的调节能力。一个人在人生旅程中,难免遭到别人的议论和流言。如 果猜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必放在心上,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情,不要在意他人的议论,该怎样做还是怎样做,这样不仅解脱了 自己,而且产生的怀疑也烟消云散了。

    第四,加强交流,解除疑惑。有些猜疑来源于相互的误解,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就应 该通过适当的方式,两人坐下来交流。通过谈心,不仅可以使各自的想法为对方了解,消除 误会,而且还避免了因误解而产生的冲突。总之,我们必须做到实事求是,理性思考,才能 从猜疑枷锁中解脱出来。

    如果你对人有偏见,应该怎么办?

    我国古代有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一位农夫失落了一把斧子,他开始怀疑是隔壁人家的儿 子偷的,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觉得那人走路的样子,说话的声调,脸部的表情和平常人都 不一样,很像偷了东西的人,后来,他自己的那把斧子找到了,于是再留心观察隔壁人家的 儿子,觉得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脸部的表情又都不像一个偷斧子的人了。

    偏见是由于对他人或其他群体缺乏事实根据的、偏执于某一极端的、不符合事实的认识 而产生的结果。偏见的特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因而对一些人的看法往 往是捕风捉影的,道听途说的,人云亦云的。有偏见的人,看人处事容易走极端,往往“抓 住一点,不计其余”,如果说某个人好,就是什么都好,如果说某人不好,就是一无是处。 偏见使人囿于自己的一孔之见,使人用有色眼镜看问题,使人懒于思索问题、拒绝接受新的 东西,使人难于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使人越来越无知和愚昧……总之为偏见缠身的人们 ,是很不容易理解他人的,不管对方是不是具有最美好愿望和最善良动机。

    那么,怎样克服偏见呢?

    第一,避免先入为主。前面提到的那位农夫,先入为主地怀疑别人偷了他的斧子,于是 “真的发现”在他身上有许多疑点,其实这些疑点只不过是农夫自己主观想象的结果,而并 非是真的事实。如果有些老年人平时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喜欢道听途说,靠印象作出判断,就 难免要陷入“先入为主”的泥潭,对他人形成偏见。

    第二,避免“循环证实”。有些人对他人的偏见十分强烈,而且这种偏见一旦形成后, 久久不能消除,还自认有许多“理由”,究其原因是受了“循环证实”的影响。所谓“循环 证实”,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互动”效应,即你对某人抱有反感,久而久之,对方也会对 你产生敌意,于是,你就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反感对反感,敌意对敌意,两人的 偏见和隔阂越来越深,遇到这种情况,自己应首先主动理智地改变偏执的态度和行为,切断 偏见的“恶性循环”。

    第三,增加直接接触。许多偏见往往是由于彼此间缺乏开诚布公的交谈接触而形成和产 生的。要克服偏见,就必须跨越敌意和不信任的心理障碍,加强直接接触,不管你是喜欢还 是不喜欢。

    第四,提高知识修养水平。可以说,偏见是无知和愚昧的产物。一个人知识修养水平越 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越强,偏见越少。反之,则容易受流言蜚语、道听途说的愚弄, 而对人形成偏见。

    如果你的思想消极,应该怎么办?

    希腊哲学家伊皮克特德说:“使人不安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通过这事物作出的结论 。”消极思想和情感对人的影响比人意料的还要大。它使思考停滞,对自身产生怀疑,使人 不能安眠、人际关系变得复杂。

    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有消极思想的人常常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正也干不好,不干就算了!”

    我们总是倾向于将事物的前景预料得很糟,人的注意力习惯于集中在冒险几率上而非机 遇,这似乎也可以说明人们为什么不会对成功念念不忘,而总是对失败耿耿于怀。

    2.“如果我能……就好了!”

    我们不仅仅为未来无端的忧虑,还总是让过去的失败和失意的阴影所笼罩,我们在心里 不只一次地重温昔日的打击带来的伤痛,然后固执地独自沉浸其中,于是我们总是难于忘却 伤痛,一次又一次地回味着以往的失败,无止境地幻想着不可能的事,这使人颓丧失落。

    3.“我还不够好!”

    在越来越功利的社会里,自我怀疑、胆怯和自卑情绪泛滥,这些情绪使成功的人也不免 会产生嫉妒。每个人都希望有用武之地,永远将自我最完美的一面呈现在别人面前,希望成 功,被重视、有运气,这些美好的向往使我们笃信媒体展现给我们的偶像:聪明、漂亮、处 变不惊,其实这种状况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非常不人道的,这种无休止的攀比和追求只能 带来无尽的失望和自我贬值。

    4.“人性非常丑恶!”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曾将与人的一次不愉快的相处的经验广泛化、扩大化,这样一来使得 人们在与人的再次接触中有了先入为主的坏预想,当情况极端化以后,甚至可能引发心脑疾病。

    总之有消极思想的人,无论成功或失败,总会暗地存在一种否定性的思考,这种思考方 式往往会影响人们的判断能力。我们必须根除掉深藏于我们内心的消极思想。

    在国际销售组织,连续六年保持世界销售第一记录的夏木志郎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每当到了傍晚6点钟时,我就把今天过去了的一切失败忘掉,否则,对于明天的生意 是会有所妨碍的。在清早起来的时候,嘴里也一定说‘今天真是个好日子’;踏入办公室前 ,就想一些过去成功的事情;在与客户接洽的过程中,脑子里便浮现出与对方顺利签订契约 的情景来。”

    当你心目中有了一个对自己彻底肯定的信念时,和对方交涉的成功率必然很高。在你与 人交涉的时候,千万不要尽想那些曾遭失败的事情,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你要 尽量用肯定语来代替否定语并不时地激励自己,若能做到这些,你自然就会具备积极行动的 姿态,在人际交往中充满自信,这对于你进行成功的社交活动至关重要。

    如果你害怕和人交往,应该怎么办?

    生活当中,你不可避免地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而社交是展示风采的重要方面,可 能需要和重要人物交谈,在公众场合发表你的观点,出现在谈判、酒会、晚宴等各种社交场 所。但是,你总是不由自主地退却,或硬着头皮去了,却因表现失态而让好机会白白溜走。 你懊恼、后悔,可当下一个机会出现的时候,你又开始胆怯、犹豫、心慌、手颤,久而久之 ,自信心在一次次窘态中消耗殆尽。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交恐惧症。特别对于许多刚离开家门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 结交新的朋友,融入他人的社交圈子是一种心理上的挑战。一开始总有一些手足无措的感觉 ,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和大家打成一片。

    例如,小李刚从大学毕业分到一个机关办公室工作,每天坐班,要和自己并不熟悉的人 和事打交道,工作还好办,和人交往就有些发怵。看到别人在业余时间有说有笑,打牌聊天 ,好不热闹,而自己行单影只,和别人无话可说,索然无味。他真羡慕那些“自来熟”的人 ,而自己怎么就做不来呢?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都有和别人交往的需要,否则就会有孤独、寂寞、抑郁、焦虑等不 良情绪。可是,人的交往能力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后天环境熏陶和有意识地培养下产生 出来的。远离社交恐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积极的方法。

    第一,不否定自己,不断地告诫自己“我是最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第二,不苛求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就做到什么地步,只要尽力了,不成功也没关系。

    第三,不回忆不愉快的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没有什么比现在更重要的了。

    第四,友善地对待别人,助人为快乐之本,在帮助他人时能忘却自己的烦恼,同时也可 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存在。

    第五,找个倾诉对象,有烦恼是一定要说出来的,找个可信赖的人说出自己的烦恼。可 能他人无法帮你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让你发泄一下。

    第六,每天给自己10分钟的思考,不断总结自己才能够不断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

    第七,到人多的地方去,让不断过往的人流在眼前经过,试图给人们以微笑。

    如果你感到孤独,应该怎么办?

    孤独的人常常独自生活,很少朋友,也很少进行社交活动。他们害怕社交风险,往往在 交际中感到消极。

    人人都有感到孤独的时候,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战胜孤独。有些人的孤独是内在而稳定 的,他们面对孤独无能为力,束手无策;而有些人的孤独则是外在而可以控制的,这些人只 是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感到莫名的孤独,他们相信自己能够驾驭它,并能积极地做些排除孤 独的事情。

    真正的孤独,往往存在于那些虽然进行着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却没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 人们之中。事实上,不管你是置身于人群,或是独处一室,只要你对周围的情况缺乏起码的 了解,与你身处的世界无法沟通,你就会体会到孤独的滋味。

    孤独一般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情绪性隔绝,指孤独者不愿意与周围人来往;其二是社会 性隔绝,指孤独者不具有朋友或亲属的关系网。

    孤独产生的原因多而复杂,比如事业上的挫折,缺乏与异性的交往,失去父母的挚爱, 夫妻感情不和,周围没有朋友等。此外,孤独的产生,也与人的性格有关。比如有的人情绪 易变,常常大起大落,容易得罪别人,因而使自己陷入一种孤独的状态;还有的人善于算计 ,凡事总爱斤斤计较,考虑个人的得失太重,因此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障碍。

    孤独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据统计,身体健康但精神孤独的人在十年之中的死亡数 量要比那些身体健康而合群的人死亡数多一倍。人的精神孤独所引起的死亡率与吸烟、肥胖 症、高血压引起的死亡率一样高。

    心理学家发现,孤独者的一些行为,常常使他们处于一种不讨人喜欢的地位。比如他们 很少注意谈话的对方。在谈话中只注意自己,同对方谈的很少,常常突然改变话题,不善于 及时填补谈话的间隙等。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孤独者受到一定的社交训练,如学会如何注意 与对方谈话后,他们的孤独感就会大为减少。

    所以,孤独是可以改变和战胜的。战胜孤独有哪些方法呢?

    第一,多与外界交流。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内心感受的需要。独自生活并不 意味着与世隔绝。一个常年在山上工作的气象员说,他的身边没有人可以倾诉,但他感到有 必要把自己的思想告诉家人,所以他就用写信来满足了自己的这一要求。

    第二,多与快乐的人相处。人的性格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经常与开心的人们在一起, 你会自然而然地受到他们的感染,产生“近朱者赤”的效应。慢慢的,你就会敞开自己的心 扉,变得快乐起来。

    第三,“忘我”地与人交往。与人们相处时感到孤独,有时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十倍 。这是因为你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例如,你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地方,由于你无法与周围的 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也无法进入那种热烈的情感中,所以,你在他人热烈的气氛中会倍加孤 独。因此,在与他人相处时,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并设法为他人做 点什么,你应该懂得温暖别人的同时,也会温暖你自己。

    第四,享受大自然。生活中有许多活动是充满了乐趣的。只要你能够充分领略它们的美 妙之处,就会消除孤独,如有些人遇到挫折,心绪不好,但又不愿与别人倾诉时,常常会跑 到江边或空旷的田野,让大自然的清风尽情地吹拂,心情就会逐渐开朗起来。

    第五,确立人生目标。现代人越来越害怕自己跟他人不一样,害怕在不幸时孤立无援, 害怕自己不被人尊重或理解,这种由激烈社会竞争导致的内心恐慌,无疑使一些人越怕越孤 独,心灵也越脆弱。那么要克服这种恐慌与脆弱,必须为自己确立一些人生目标,培养和选 择一些兴趣与爱好,一个人活着有所爱,有追求,就不怕寂寞,也不会感到孤独。

    如果你总是急躁冲动,应该怎么办?

    人的情感似遥控器一般控制着人的言谈举止,外在的表现自然就是表现出的或喜或悲或乐或愠的情绪了,它就像是人的另外一张面孔。良好的情绪状态让你显得自信和阳光,是保证社会交往活动正常进行的必备要件。得体的举止、情绪稳定,似迎面春风让人感到易于接近、容易沟通;反之,完全不能自制的情绪必然成为社交的绊脚石,没有人愿意靠近一个喜怒无常的人。因而,在社交中应当谨记以下几点。

    切勿急躁冲动。

    一般情况下,你以什么态度待别人,别人就会以相同的态度反击你,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急躁冲动容易打乱人的正常思维,不利于正确地解决问题。在日常的社会交往活动中,会遇到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问题时,要善于控制情绪,如果失去控制、矛盾会更尖锐。所以不管遇到多恼火的事,情绪要冷静、镇定,才能处理好矛盾。

    切勿故作深沉。

    人际交往,是一种思想交流活动,本该真诚相待,畅所欲言。如果深藏不露,叫人觉得有点道貌岸然;如果与人相处,处处不露心迹、守口如瓶,那么会让人觉得你不可捉摸,不可思议,无形中拉远了心理距离。

    切忌喜形于色。

    表情上眉飞色舞、洋洋自得,还对别人的事评评点点、指手画脚,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损害自己的形象和威信。与人交往,应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不能面无表情,但也不能取得成绩或有高兴的事时,沾沾自喜,得意忘形。

    总之,遇到任何事都要保持一种平和心态,自己喜怒哀乐要表现得自然,不做作。分寸一定要有所把握,否则只能给人一种喜怒无常的印象,最终,只得自食苦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