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宽恕就不同了。宽恕必须随被伤害的事实,经过从“怨怒伤痛”到“我认了”这样的情绪转折,最后认识到不宽恕的坏处,从而积极地去思考如何原谅对方。
有 容 乃 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说过的话。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把它看成自己发展人脉的技巧之一。陈女士尽管人生经历坎坷不平,但她靠着坚强的性格和超人的才智,集作家、政治家及社会活动家于一身,被评为全美国70位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她对“有容乃大”的自我注释是:不管什么是非都去计较的话,你一辈子就没有办法生活了。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许多事情,尤其是小事情,如果看开一些,自己的心胸就宽大。
宽容,不仅是一种社交的艺术,更是一种做人的度量和人格的伟大。明代朱衮在《观微子》中说过:“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法国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胸怀。”可见,以肚量襟怀比喻人的宽容,歌颂人的气度,中外尽然。
马琴利做美国总统时,特派某人为税务主任,但为许多政客所反对,他们派遣代表进谒总统,要求总统说出派那个人为税务主任的理由。为首的是国会议员,身材矮小,脾气暴躁,说话粗声恶气,开口就给总统一顿难堪的讥骂,如果当时总统换成别人,也许早已气得暴跳如雷,但是马琴利却视若无睹,不吭一声,任凭他骂得声嘶力竭,然后才用极温和的口气说:“你现在怒气应该可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骂我的,但是,现在我仍愿详细解释给你听。”
这几句话把那位议员说得羞惭万分,但是总统不等他道歉,便和颜悦色地说:“其实我也不能怪你。因为我想任何不明究竟的人,都会大怒若狂。”接着他把任命理由解释清楚了。
不等马琴利总统解释完,那位议员已被他的大度折服了。他私下懊悔刚才不该用这样恶劣的态度责备一位和善的总统。他满脑子都在想自己的错了,因此,当他回去报告咨询的经过时,他只摇摇头说:“我记不清总统的全盘解释,但只有一点可以报告,那就是——总统并没有错。”
在事业上建功立业、取得成就的,绝非是那些胸襟狭窄、小肚鸡肠、谨小慎微之人,而是那些襟怀坦荡、宽宏大量、豁达大度者。
只要有一种看透一切的胸怀,就能做到豁达大度;把一切都看作“没什么”,才能在慌乱时从容自如。忧愁时,增添几许欢乐;艰难时,顽强拼搏;得意时,言行如常;胜利时,不醉不昏,有新的突破。只有如此放得开的人,才是豁达大度之人。
为什么宰相肚里能撑船
传说太阳和北风打赌,看谁能先让行人把大衣脱去。于是太阳用它温暖的光轻而易举地使人脱下大衣;而北风使劲地吹,反而使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
太阳与北风打赌的故事展示了一个道理:对别人要像太阳那样,用温暖去感化他们,让他们从中体会到温暖;如果一味地强逼压制,会使人感到极强的心理压力。
要做一个人人欢迎的人,就要有一个大的胸怀。人与人相处,总要有一方先打开胸襟,对他人要真心实意,不能做两面三刀的事。如果彼此间等待对方先有所表示,那么别指望会有互相理解、彼此合作的那一天了。
春秋时代,齐桓公取得的成就全赖宰相管仲的辅佐。但管仲曾因王位继承的问题与他作对,曾经刺杀齐桓公未成。因此齐桓公即位时,想惩罚管仲,后经鲍叔牙的劝说,“大王若想称霸天下,就得起用管仲”,而立管仲为相。管仲为报齐桓公的知遇之恩,在政治上大展才华,不但使齐国兵强国盛,更使齐桓公得以称霸天下。如果齐桓公对于曾经和自己敌对的人缺乏包容之心,又不肯接受鲍叔牙的忠言,或许就不会有日后的成就。正因为他能够包容管仲,任贤而不避仇,并将政治的实权交给管仲,这种开明的做法,为他带来了日后的大业。
美国有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议员康农,刚刚上任就有代表嘲笑他:“这位从伊利诺伊州来的先生,他的口袋里恐怕还有小麦吧!”这是在讽刺康农还没有摆脱农夫的气息。
康农并没有生气,而是从容不迫地答道:“我不仅口袋里有小麦,而且头发里还藏着草屑。我们西部人难免有些乡村气,可是我们那里的小麦和草屑,却能生长出最好的禾苗来。”
当时与康农随行的人员要求康农去找那位议员理论,康农拒绝了,他说:“算了,何必与他争论。”
这个绝妙的回答,不但表明康农能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而且显示了他博大的胸怀。
经常有人用“宰相肚里能撑船”来衡量别人和自己有没有气量。一部分人斤斤计较,眼里容不下沙,肚里容不下气,甚至因气量小而闹出病来,他们明知自己气量小就强调自己不是宰相;一部分人则相反,本不是宰相却伪装做宰相,在许多主要问题上不作斗争,一团和气,破坏原则。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对没有宰相气量的人不能指望太高,明明没有气量却指望宽宏大量,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人们都应该大事清楚、小事糊涂,这样气量就会慢慢大起来。气量大,有涵养,能容人,这些都是在实际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磨炼出来的。
为什么宰相的气量大,就是因为他们日理万机,管的事多,不大不行;再者,当了宰相,站得高望得远,原本以为是大事的,现在一看,算不上什么大事,也就不再计较。正因为是宰相,当然清楚“不忍不耐,不能做大”的道理,所以也就能约束自己,比以前更有气量,更能宽容了。
你的宽容是别人的渴望
一个有人脉的人,总是会宽恕别人。你是一个耿耿于怀,永远视别人为对手的人?还是一个宽容大度,化干戈为玉帛的人呢?
当别人不小心犯了错误,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是渴望得到我们的宽容。因为宽容能使对方的心理得到安慰,不会再为一些错事整天坐立不安,心情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
阿忆经人介绍认识了洁,两人一见钟情,不久就坠入了爱河。谁知洁得陇望蜀,不久又结识一位花花公子,由于对方甜言蜜语很会讨好女人,再加上家境超过阿忆,于是,洁便向阿忆提出分手。阿忆此时正沉醉在爱情的甜蜜与幸福之中,听到这一消息后顿时如雷轰顶,一下子陷入冷酷的失恋痛苦之中。他异常苦闷,彻夜失眠。但阿忆是个理智的人,他很快就从痛苦中走了出来,把全部精力倾注在事业上。功夫不负苦心人,阿忆不久即小有成就。
正在此时,洁突然又找到阿忆,痛哭流涕地要求恢复关系。原来,在她与那位花花公子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很快发现此人品行不端,于是果断地与他断绝了来往。想起过去与阿忆相处的那些幸福时光,洁追悔莫及。经再三考虑之后,洁决定向阿忆说明一切,并恳求阿忆原谅她。
阿忆颇感犹豫,当时他身边不少朋友劝他不要和那种女孩子交友。有的甚至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活人有的是,天下有的是靓女子,“天涯何处无芳草”,大丈夫又何患无妻呢?可是阿忆是位重感情的人,他想起过去自己与洁相处的那段日子,洁身上的诸多优点是自己所赞赏的,尤其是洁在自己面前流下的悔过眼泪,表明她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这种时候,她是多么渴望别人的理解和原谅啊!
这样想过之后,阿忆原谅了洁,重新接纳了她。两人很快便结婚了,事实证明,洁果然是一位贤内助,聪明贤惠,令阿忆周围的朋友羡慕不已。
多年后,阿忆谈起这段往事时,不无感慨地说:“人,在自己的人生长河中,有时会误入泥沼,甚至出现不可饶恕的行为,但只要他的本质未变,作为一个有血性的人,就应该接纳他、宽容他!”
富勒说:“不肯宽恕的人是最坏的人。”生活中,谅解可以产生奇迹,谅解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损失,谅解犹如一个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复仇心理铺就的道路。当你宽容别人的时候,你就不会感到自己和别人站在敌对的位置。
一颗心能包容一个家庭,就能成为家长;能包容一个城市,就能成为市长;能包容一个国家,就能成为总统、领袖。世界上,凡是尊贵的人,被他人敬仰的人,都是从宽容中来!
心不能靠武力征服
甘地是20世纪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最有权威的领导者,印度国民大会党的主要领导人,人称“圣雄”。甘地不仅是出色的领袖,也是杰出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和主张对整个印度半岛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甘地的思想很特别,他的政治观念是建立在印度传统宗教思想基础之上的。英雄式的忍耐性,使甘地的“非暴力运动精神”注入到了每一个印度人的灵魂之中,从而使得英国殖民当局武力式的压迫在非暴力运动精神面前束手无策。
甘地是一个纯粹的精神运动领袖,无限的宽恕和无限的忍耐,始终贯穿在他发动的革命运动之中。在甘地的领导工作中,找不出任何一点以权谋私的痕迹。他总是以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来对待工作,并希望藉此号召信徒、感服敌人。甘地的心灵永远是仁慈、虔诚的,甘地的胸怀永远是宽容、博大的,即使面对敌人也是如此。
在此略举一两件小事。
1907年,甘地因为所采取的非暴力抵抗运动遭到部分激进分子的抵制,同时,英国当局又用尽全部手段迫使他屈服。有一天,甘地在大街上被一群暴徒无情地攻击和毒打,这群人打到以为他断气了才离开。以后,甘地又被捕入狱、判刑后做了苦役。在那非常时期里,甘地仍然以他那无比的度量、最大的包容宽恕暂时的、永久的政敌,他继续为鞭打他的人奋斗,继续走自己既定的道路。
甘地曾经和泰戈尔在观念上产生了矛盾,两个人之间的友谊出现了微小的裂痕,可是甘地不想做任何文字、口头上的理论和辩解。当有人在他面前攻击泰戈尔时,甘地就想办法阻止他们说下去,并毫不客气地命令他们不要散布流言,破坏他和泰戈尔之间的交情。另外,他还发表声明,表示自己应该感谢泰戈尔。甘地就是依靠宽恕赢得了他的人民乃至敌人的信任和拥戴的。
宽恕是文明的责罚。只有在有权力责罚时而不责罚,才是宽恕;只有在有能力报复时而不报复,才是宽恕。做人做事应当拥有这种宽恕的德性。不具备邀请伤害自己的魔鬼吃樱桃的德性,是很难取得更大的成就的。
不要放弃,要努力做到宽恕。
写过不少美妙幻想儿童故事的英国学者路易斯小时候常受凶恶的老师侮辱,心灵深受创伤。他几乎一生不能宽恕这位伤害过自己的老师,且又因为自己不能宽恕而感到困扰。然而在他去世前不久,他写信告诉朋友道:“两三星期前,我忽然醒悟,终于宽恕了那位使我童年极不愉快的老师。多年来我一直努力想做到这一点,每次以为自己已经做到,却发觉还须再度努力一试。可是这次我觉得我的确做到了。”
仇恨的习惯是难以破除的。和其他许多坏习惯一样,我们通常要把它粉碎很多次,最后才能把它完全消灭。伤害愈深,心理调整所需要的时间就愈长。可是久而久之,总会慢慢地把它消灭。
斯宾诺莎说:“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如果一个能原谅宽容别人的冒犯,就证明他的心灵乃是超越了一切伤害的。做人要心胸开阔,对事要思想开明。世界上最能长存的东西能存在的日子也很有限,做人又何必拿这些小事当真呢?宽恕人家所不能宽恕的,是一种高贵的行为。
宽容和忍让开始痛苦,结果甜蜜
生活中有许多事当忍则忍,能让则让。忍让和宽容不是怯懦胆小,而是关怀体谅。
哲人说,宽容和忍让的痛苦,能换来甜蜜的结果。这话千真万确。
《宋名臣言行录》中记载了宰相吕蒙正的故事。吕蒙正中进士后没几年就当上了参知政事,在当时相当于副宰相之职。有一天早晨上朝,听到有人隔帘指责他资历太浅不能居参政之职,吕蒙正装作没听见。随行的同僚要为他追查说此话的人,吕蒙正却说:“如果我知道这个人的姓名,我还会耿耿于怀,这有什么好处呢?再说,不追究此事,对我也没有什么损失。”正是因为有着这般的宽容大度,吕蒙正辅佐太宗完成了巩固宋初统治的大业,成为一代名相。
清代康熙年间,当朝人称“张宰相”的张英与一个姓叶的侍郎,两家毗邻而居,叶家重建府第,将两家公共的弄墙拆去并侵占三尺,张家自然不服,引起争端。张家立即发鸡毛信给京城的张英,要求他出面干预,张英却作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看见即命退后三尺筑墙,而叶家深表敬意,也退后三尺。这样两家之间即由从前三尺巷形成了六尺巷,被百姓传为佳话。
忍让和宽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任何忍让和宽容都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是痛苦的代价。
人的一生谁都会碰到个人的利益受到他人有意或无意的侵害。为了培养和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你要勇于接受忍让和宽容的考验,即使感情无法控制时,也要紧闭住自己的嘴巴,管住自己的大脑,忍一忍,就能抵御急躁和鲁莽,控制冲动的行为。如果能像吕蒙正、张英那样再寻找出一条平衡自己心理的理由,说服自己,那就能把忍让的痛苦化解,产生出宽容和大度来。
如果说忍耐多少掺杂了无可奈何的作料,那么宽容则是发自内心的襟怀坦白。人的成熟表现在性情上的温厚平和,岁月的烘烤不知不觉地蒸发了心灵中多余的水份,使虚涵的胸怀不至于动辄滥觞,而外面投来的石子也难以激起太大的水花和波纹。宽容别人也就是宽容自己,不苛求别人也就是不苛求自己。在这个过于拥挤的地球上,在情感的润滑剂日见减少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联络需要通过宽容的方便之门。
让人一步,收获更大
你知道吗?你所有的思想及言行,造就全部的你。为他人提供良好的服务,善意地对待他人,对自己一定会有帮助;斤斤计较,吹毛求疵,处心积虑地伤害别人,自己也得不到内心的宁静。
在狭窄的路上行走,要留一点余地给别人走;羊肠小道两个人互相通过时,如果争先恐后,两人都有坠入深谷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先停住脚步让对方过去,才是有礼貌、最安全。
遇到美味可口的饭菜时,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样才是一种美德。路留一步,味留三分,是提倡一种谨慎的利世济人的方式。在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须坚持外,对小事,个人利益互相谦让就会带来个人的身心愉快。
一天,一户人家来了远方造访的客人,父亲让儿子上街去购买酒菜,准备请客,没想到儿子出门许久都没回来,父亲等得不耐烦了,于是自己就上街去看过究竟。
父亲快到街上的便桥时,发现儿子在桥头和另一个人正面对面的僵持站在那儿,父亲就上前询问:“你怎么买了酒菜不马上回家呢?”
儿子回答说:“老爸你来得正好,我从桥这边过去,这个人坚持不让我过去,我现在也不让他过来,所以我们两个人就对上了。看看究竟谁让谁?”
父亲聆听儿子的一席话,就上前声援道:“孩子,好样的,你先把酒菜拿回去给客人享用,这儿让爸爸来跟他对一对,看看究竟谁让谁?”
在社会上,无论说话也好,做事也好,不肯给别人一点余地,不愿给别人一点空间的,到处有这对父子的影子,往往只为了“争一口气”,本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琐事,非要大费周章的,坚持己见互不让步,结果小事变大事,甚至搞得两败俱伤,真是何苦?
人在世间若是不能忍受一点闲气,不肯给人方便,让人一步,往往使自己到处碰壁,到处遭逢阻碍,不肯给人方便,结果自己到处不方便。
如果一个人平常为人在语言上让人一句,在事情上留有余地,肯让人一步,也许收获就能更大。
让人,多发生于竞争情境,由于让人行为出现而使矛盾化解,争斗平息,对手变手足,仇人变兄弟。因此,让人是避免斗争的极好方法,对个体也具有一定价值。它具体表现在:
(1)得理不让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这对你自己将造成伤害,好比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会咬坏你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条生路,它“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的利益造成破坏。
(2)对方“无理”,自知理亏,你在“理”字已明之下,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自当图报。就算不会如此,也不太可能再度与你为敌。这就是人性。
(3)得理不让人,伤了对方,有时也连带伤了他的家人,甚至毁了对方,这有失厚道。得理让人,也是一种积蓄。
(4)人海茫茫,却常“后会有期”。你今天得理不让人,哪知他日你们二人不会狭路相逢?若届时他势旺你势弱,你就有可能吃亏!“得理让人”,这也是为自己以后做人留条后路啊!
人情翻覆似波澜。今天的朋友,也许将成为明天的对手;而今天的对手,也可能成为明天的朋友。世事一如崎岖道路,困难重重,因此走不过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让对方先过,就是宽阔的道路也要给别人三分便利。这样做,既是为他人着想,又能为自己留条后路,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嘛。
永远感激别人的宽容
就像我们需要宽容别人一样,我们也需要得到别人的宽容。当我们做错了事,如果得不到宽容,就会因此失眠、肠胃不适,甚至还会引起高血压。然而一旦得到宽容之后,就会超越一次巨大的挫折——一种可以称为再生的心灵净化过程。为此,我们要永远感激别人的宽容。
李嘉诚早年由于生计所迫,14岁时就到港岛西营盘的春茗茶楼当了一名小伙计。在这间茶楼,发生了一次使李嘉诚终生难忘的“饭碗危机”。
一位生意人在大谈生意经,李嘉诚听得入迷,竟忘了伺候客人茶水。待听到大伙计叫唤,才慌里慌张地持茶壶为客人冲开水,结果不小心洒到茶客的裤脚上。老板立即跑过来,正待斥责李嘉诚,不料那生意人茶客却为李嘉诚开脱说:“不怪他,是我不小心碰了他。”
茶客走后,老板对李嘉诚说:“我知道是你把水淋到了客人的裤脚。以后做事千万得小心,万一有什么错失,要赶快向客人赔礼,说不定就能大事化小。这客人心善,若是恶点,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子。开茶楼,老板伙计都难做。”李嘉诚的母亲知道后,说:“菩萨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诫儿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积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
李嘉诚从此再也没见过那位好心的茶客,他成为巨富后对友人说:“这虽然是件小事,在我看来却是大事。如果我还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以报他的大恩大德。”
宽容不仅是爱心的体现,而且是极高的做人技巧,表面上看,它只是一种放弃报复的决定。这种观点似乎有些消极,但真正的宽容是一种需要巨大精神力量支持的积极行为。宽容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为人品质,一种正确的做人自我意识的体现。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会有宽容的胸怀。做人宽容得到的收益是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和谐。
有仇不报是君子
当你受到无辜伤害或被他人欺侮时,你是以牙还牙呢,还是宽恕忍让呢?我们从泰戈尔的《画家报仇》一文中会找到答案。
一位画家在集市上卖画,不远处,走来一位大臣的孩子,这位大臣在年轻时曾经把画家的父亲逼死了。这孩子在画家的作品前流连忘返,并且选中了一幅,画家却用一块布把它遮盖住,并声称这幅画不卖。从此以后,这孩子因为心病而变得憔悴,最后,他父亲出面了,表示愿意付出一笔高价。可是,画家宁愿把这幅画挂在自己画室的墙上,也不愿意出售。他还坐在画前自言自语地说:“该我报仇的时候到了。”
每天早晨,画家都要画一幅他信奉的神像,这是他表示信仰的惟一方式。可是现在,他觉得这些神像与他以前画的神像有很大不同。这使他苦恼不已,他不停地找原因。然而有一天,他惊恐地丢下手中的画,跳了起来:他刚画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大臣的眼睛,而嘴唇也是那么酷似。
画家把画撕碎,并且高喊:“我的报复已经回报到我的头上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对别人若心存报复,自己所付出的代价会比对方更大。
以下是一个人报仇需要付出的代价:
精神代价——每天计划报仇要花费很多精神,想到切齿处,情绪精神剧烈波动,会影响身体健康。
金钱代价——有人为报仇而放弃一辈子的事业,大有“玉石俱焚”的精神。
时间代价——有些仇不是说报就能报的,三五年,八年十年甚至几十年也报不成,纵使报成了,自己也老了。
由于报仇花费颇大,而且不一定成功,且不管结果如何,只要日夜想着报仇一事,便不只“心动”,而且要行动,到时连自己都会元气大伤,因此为人最好有仇不报。
一位妇女来向著名作家林清玄哭诉,她的丈夫是多么不懂得怜香惜玉,多么横暴无情,哭到后来竟说出这样的话:“真希望他早点死,希望他今天就死。”
林清玄听出妇人对丈夫仍有爱意,就对她说:“通常我们非常恨、希望他早点死的人,都会活得很长寿,这叫做怨长久;往往我们很爱、希望长相厮守的人,就会早死,这叫做爱别离。”
妇人听了感到愕然。
“因此,你希望丈夫早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拼命去爱他,爱到天妒良缘的地步,他也就活不了了。”林清玄说。
“可是,到那时候我又会舍不得他死了。”妇人疑惑着。
“愈舍不得,他就愈死得快呀!”
妇人笑起来了,好像找到什么武林秘笈,欢喜地离开了。
人世间最好的报复是更广大的爱,使仇恨黯然失色的则是无限的宽容。
复仇从来不能造成“平衡”和“公平”,报复常常使仇恨者和被恨者双方都陷入仇恨越结越深的痛苦的地狱中。甘地说得好:“要是人人都把‘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当作人生法则,那么整个世界早就乱作一团了。”
以下是消除仇恨的经验之谈:
先要确定仇恨情绪的来源。
开诚布公地承认你心中的仇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如果你有勇气向他人承认自己心中的仇恨,那就是意味着你走出了宽恕的第一步。
仇恨对事不对人。你可以对别人所做的,对不起你的“事”生气,但你不必对得罪你的人“恨之入骨”。
把心胸放开阔些。不必对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耿耿于怀。
仇恨的根由发现了之后,要紧而且是最有效的事便是——忘记它。
忘掉仇恨要有耐心,慢慢来,自然“水到渠成”。
宽容意味着勇敢而不是怯懦。要向自己的仇人做出高姿态是需要不少勇气的。同时,它还需要一颗善良的心。
给“敌人”一点宽容
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后,他对政敌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官员的不满。这位官员批评林肯说:“你为什么试图跟那些敌人做朋友?你应该想办法去打击他们,去消灭他们才对。”林肯平静而温和地说:“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时,就没有敌人存在了。”
面对“敌人”,大多数人的看法是毫不留情地把他消灭掉,因为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事实并非绝对如此,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我们的成功,也是我们的竞争对手造成的。”所以在一定的情况下要像林肯那样,用宽容的眼光去对待“敌人”,用宽容来“消灭”他。
在怎样消灭敌人这件事情上,还有一个人的做法与林肯较为相似,这个人就是拿破仑。
拿破仑对面前的任何障碍都狂怒异常,对待任何胆敢抗拒他的意志的人都严厉无情,可当他获胜时这种态度就全然改变了。他对败军极为仁慈,他真诚地怜悯他们。他经常对手下的人说:“一个将领在打了败仗那天是多么可怜!”
以下是一则拿破仑宽容敌人的故事:
有两名英军将领从凡尔登战俘营逃出,来到布伦。因为身无分文,只好在布伦停留了数日。这时布伦港对各种船只看管甚严,他们简直没有乘船逃脱的希望。
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促使这两名俘虏想了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办法,他们用小块木板制成一只小船,准备用这只随时都可能散架的小船横渡英吉利海峡。这实际上是一次冒死的航行。当他们在海岸上看到一艘英国快艇,便迅速推出小船,竭力追赶。他们离岸没多久,就被法军抓获。
这一消息传遍整个军营,大家都在谈论这两名英国人的非凡勇气。拿破仑获悉后,极感兴趣,命人将这两名英军将领和那只小船一起带到他面前。他对于这么大胆的计划竟用这么脆弱的工具去执行感到非常惊异,他问道:“你们真的想用这个渡海吗?”“是的,陛下。如果您不信,放我们走,您将看到我们是怎么离开的。”
“我放你们走,你们是勇敢而大胆的人。无论在哪里,我见到勇气就钦佩。但是你们不应用性命去冒险。你们已经获释,而且,我们还要把你们送上英国船。你们回到伦敦,要告诉别人我如何敬重勇敢的人,哪怕他们是我的敌人。”
拿破仑赏给这两个英军将领一些金币,放他们回国了。
许多在场的人都被拿破仑的宽宏大量惊呆了。只有拿破仑知道,他的士兵们将从这番话中受到怎样的鼓舞,他的人民将如何赞扬他的宽容无私。他似乎已经听到了士兵们震天的呼声以及巴黎激动的口号。
哲学家卡莱尔说:“伟人往往是从对待别人的失败中显示其伟大的。”用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你的“敌人”,这样就会表现出你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正因为你闪光的人性,使你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敌人的佩服,这样你就既赢得了他们的心,也取得了最高层次的胜利。拿破仑是深知这一道理的。
以下是维护人脉的技巧: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竞争对手。
竞争对手是会发生改变的,今天的对手,或许明天就是伙伴。
兵法上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在与“敌人”的竞争中,能征服对方的心,才是最伟大的胜利,而宽容是取得这种胜利的必要条件之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