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业震寰区,痛者番向沧海招魂,满地魑魅迹踪,收拾河山谁与问?
精灵随日月,倘此去查幽冥宋案,全民心情盼释,分清功罪太难言。
蔡锷的病逝,使朱德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他与蔡锷交往的一幕幕往事又重新浮现在他的眼前……
1911年的春节到了,云南陆军讲武堂照例放假3天。学员们有的回家了,有的逛街去了,宿舍里静悄悄的。
朱德自从1909年初离家,已经整整两年没有回去了,也不曾写过信。他思念母亲,思念家人,思念竹林繁茂的故乡。于是,他决定给家里写信,告诉他们这里的情况。
这时,房门被推开了,朱德抬头一看,见是讲武堂总办李根源,他的身后还有一位陌生的军人。朱德立即起身行礼。
“朱德,你怎么没出去耍?”
“我在给家里写信。”
“噢,我来介绍一下,这是新近来省的蔡松坡先生,现住在我们讲武堂里。”李根源指着陌生人向朱德介绍着。
“蔡先生。”朱德恭敬地向蔡锷行礼,“学生朱德,字玉阶,特别班步科生。”
李根源笑着向蔡锷介绍说:“朱德是我们讲武堂的优秀生咧,当初还是冒籍进入讲武堂的,险些被除了名。”
趁李根源说话的机会,朱德仔细打量着蔡锷。他面容清癯,眉清目秀,像一个文弱书生,年龄不过30上下。
听了李根源的介绍,蔡锷称赞道:“看得出来,朱玉阶同学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蔡先生过奖了,学生只是为了救国救民,才下决心来学习军事的。”朱德坦诚地说道。
“说得好!”蔡锷很喜欢朱德朴实、坦率的态度。
临走时,蔡锷邀请朱德有空到他那里去看看,朱德愉快地答应了。
事后,朱德从教官那里了解到,蔡锷是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在学校时,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与同期毕业的蒋方震、张孝准同被誉为“中国士官三杰”。回国后,先后受聘于江西、湖南、广西督办军事学堂。这次来云南是应云贵总督李经羲的邀请到新军中任职。朱德还了解到,蔡锷只比自己年长4岁,但资历颇深,他思想进步,极力倡导“军事救国”的主张。
朱德发现蔡锷极少露面,他到底在做些什么?一股好奇心驱使朱德走进了蔡锷居住的小院。
对于朱德的到来,蔡锷当然是欢迎的。他热情地把朱德引进屋里,让座、沏茶,和朱德交谈起来。朱德向蔡锷详细地讲述了自己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何进入新式学堂,后回乡担任体育教员;如何跋涉数百里从四川来到昆明,几经周折才进入讲武堂的经过。直到熄灯号吹过,朱德才依依不舍地起身告辞,蔡锷从书柜里取出几本书要朱德带回去看,并嘱朱德随时来找他。
朱德为能够结识蔡锷而感到庆幸。此后,他常去蔡锷那里借书、看报,其中最使他感兴趣的是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和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书中的描述拓宽了朱德的眼界,为他展示了一个多彩的世界:历史悠久的古罗马斗兽场,宏伟壮观的圣彼得大教堂,风光旖旎的威尼斯水城……然而,更能够吸引他的,则是康有为、梁启超对游历诸国时所了解到的各种政治制度所作的详尽介绍,使他对民主共和制有了初步的认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朱德对蔡锷有了更多的了解。出身贫寒的蔡锷,曾经拜读于著名的维新派学者樊锥和梁启超门下,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他目睹朝廷腐败、外侮日亟、民族危亡的现状,少年时期就立志救国救民。他以维新人士谭嗣同和唐才常为自己坐言起行的楷模。后来,他又参加了唐才常主持的自立会,从事反清活动。1900年,唐才常领导的武汉起义失败后,幸免于难的蔡锷遂将原名艮寅改为锷,意思是砥砺锋锷,重振旗鼓。随后,他即再次东渡日本,学习军事。他认识到,要谋求中国的独立自由,必须建立起强大的军事武装。所以,当他学成归国后,便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创办军事学堂上,力图培养新一代的军事人才。
有一天,朱德来到蔡锷住所时,看见他正伏案疾书,便贸然地问道:“松坡先生,我每次来都看到您在写,到底在写啥子?”
蔡锷告诉朱德,他受镇统(相当于师长)钟麟同的委托,编写一篇训练部队的精神讲话,他将曾国藩、胡林翼的著述中有关治兵的言论辑录下来,再加上一些按语。蔡锷还告诉朱德,曾、胡虽然不是武将,但是,他们所讲的兵家之事见地颇深,他们在治兵方面的阐述,是值得借鉴的。
朱德仔细翻阅了蔡锷所写的按语,他对蔡锷的精辟的分析,感到由衷地佩服。甚至他在后来已经担任了八路军总指挥之后,仍然认为蔡锷编的《曾胡治兵语录》对他带兵打仗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年夏初,蔡锷被任命为协统(相当于旅长),要到昆明城外的巫家坝去任职。临别前,朱德紧紧握住蔡锷的手,舍不得他的离去。几个月的交往,在他们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蔡锷的言行举止,给朱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辛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云南,云南革命党人积极响应,在蔡锷等人的领导下,于10月31日(农历九月初九日)举行了推翻清王朝统治的起义。这时,朱德已从讲武堂毕业,被分配到蔡锷的部队里担任军官。在战斗中,他带领突击队,率先攻入总督衙门。50年后,朱德曾赋诗写
道:
云南起义是重阳,下定决心援武昌。
经过多时诸运动,功成一夕庆开场。
靳逃钟死人称快,举出都督是蔡锷。
五华山上树红旗,出师两路援川鄂。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地处西南偏隅的云南,在蔡锷的领导下,革除秕政,经理财务,注重教育,振兴实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朱德以为,他所憧憬的一个民主、独立、统一、富强的共和国就要成为现实,他急切地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然而,残酷的现实打破了朱德的幻想。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剪除异己,培植个人势力,依然实行专制政治,积怨甚深。更使他不能理解的是,蔡锷居然也去了北京,甘心为袁世凯效力。
到了1915年,袁世凯丧权辱国、恢复帝制的活动日益引起全国民众的强烈反对。这时,正在边疆地区剿匪的朱德也时刻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变化。
12月下旬的一天,朱德在蒙自街头突然遇到了一位故友,他感到很奇怪。那位朋友向他行礼后,顾不得寒暄,只是嘱咐他晚上到城外小庙见面,便匆匆离去。
晚上,朱德和几位反对帝制的军官来到城外小庙里。来人取出一块碎布交给朱德,碎布上的字体他是熟悉的,看过之后,确实令他感到意外。这是蔡锷写来的,要他按传令人的命令行事。来人告诉他,蔡锷已回到昆明,将于25日宣布独立,反对帝制,讨伐袁世凯,要朱德届时务必率部返回昆明,参加起义。朱德惊喜万分,他盼望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朱德等回到部队后,立即着手准备,于25日黎明,率领所部向师部进攻。帝制派军官闻讯早已逃遁。于是,朱德集合部队,言明讨袁大义,他的讲话得到全体官兵的拥护。之后,起义部队登上火车,开赴昆明。
当朱德走进护国军司令部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时说不出话来。蔡锷面色苍白,两颊下陷,说起话来十分困难。简短而艰难的交谈,他了解到蔡锷为喉疾和肺结核病缠身,病情相当严重。他握住蔡锷的手,难过地流下眼泪,先前对蔡锷的疑惑这时早已烟消云散。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训,朱德被任命为第六支队长。作为全军的后卫,于1916年1月22日率部离开昆明,向四川疾进。
部队冒着漫天大雪,行进在泥泞的山路间。朱德骑在马上。注视着艰难行进的队伍,心中升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他要为再造共和冲锋陷阵。
2月15日,朱德率部刚刚到达四川永宁地区,突然接到蔡锷的电令,命令他立即率部赶往纳溪,接应作战失利的第三支队,同时任命他为第三支队长。
两天后,朱德赶到纳溪,率第三支队余部,拼命夺回了失去的阵地,并且顽强地顶住了征滇军的多次进攻。
在40多个日日夜夜里,护国军和征滇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尽管护国军在兵力、装备上远远不及征滇军,却成功地阻止了征滇军举兵南下的企图。当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的消息传到四川,征滇军首领张敬尧迫于无奈,与蔡锷谈判,议定停战。6月6日,袁世凯眼见各省纷纷独立,羞愤交加,一命呜呼。翌日,张敬尧率部退出泸州。朱德所部由于在作战中屡立功勋,受到蔡锷颁令嘉奖,获得首先进入泸州的荣誉。
护国战争取得了胜利,然而,蔡锷的病情却日益恶化,朱德为此感到十分担忧。
这年8月中旬,蔡锷辞去一切职务,从成都来到泸州,此行是准备赴上海,而后东渡日本治病。在泸州停留的几天里,朱德终日伴留在他的身边。由于蔡锷说话吃力,他们交谈不多。朱德把自己对这位良师益友的尊崇和爱戴倾注在细致入微的照料中。
蔡锷就要走了。在码头上,蔡锷握着朱德的手,声音嘶哑地说:“此行东瀛,费时又费钱,是否能够痊愈,难以逆料,恐怕是凶多吉少。古人说,武将不惜死,我能够看到护国战争的胜利,也算是满足了。”蔡锷的脸上显露出一丝痛楚的惜别之情。
朱德伫立在码头上,望着渐渐远去的轮船,心中不禁悲怆起来。尽管他预感到这次分手很可能成为永诀,但是,他还是期望蔡锷早日病愈归来。
(魏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