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一战后的成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凤翔”号和“竞技神”号

    日本和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研制航空母舰的国家,在航母的发展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凤翔”号和“竞技神”号便是两国早期航母的代表之作。早期航母,像英国“百眼巨人”号和美国的“兰利”号等整个舰面是平坦的飞行甲板,没有突出部分。而现代航母基本上是把舰桥、烟囱等集中在飞行甲板的一侧,好像一个小岛,它就是“舰岛”。

    日本是最早关注海军航空兵和航空母舰发展的国家之一,早在1913年时,日本海军就曾将商船“若宫”号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日本也成为最早拥有水上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1919年12月16日,日本海军开工建造本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凤翔”号航空母舰改变了过去航空母舰的平原式结构,设置了一个小型右舷岛式上层建筑,并且上层建筑后方的三个矮烟囱在飞机进行起飞作业时,可以被放倒。“凤翔”号于1922年12月27日在横须贺海军船厂竣工,编入日本海军服役,由于该舰在航母发展史中第一次使用了岛式上层建筑,因而被称为第二代航母,以区别于第一代平原式航母,它在外形上已经与现代的航空母舰十分相似了。

    “凤翔”号航空母舰的标准排水量为7470吨,舰长168.25米,宽18米,飞行甲板长168.25米,宽22.7米。“凤翔”号的动力装置为8台锅炉和2台蒸汽轮机,最大航速25节,可搭载舰载机21架,有4座140毫米火炮和2座80毫米火炮。

    “凤翔”号航母设计理念十分先进,采用了岛式上层建筑,但是飞行员对于这一设计却很不满意,因为在本就狭窄的飞行甲板上安装岛式上层建筑,对于飞机的起飞造成了影响。有鉴于此,在1922年下半年,“凤翔”号航母上的岛式上层建筑被拆除,改装成了和英国“百眼巨人”号、美国“兰利”号相同的直通式甲板。在1936年时,“凤翔”号航空母舰后方的三个矮烟囱也被改成了固定式结构。

    “凤翔”号航空母舰在服役后不久,就加入到了侵华战争中。日本在1932年1月进攻上海时,“凤翔”号和“加贺”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对进攻上海的日军进行了空中支援,2月,“凤翔”号和“加贺”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又空袭了杭州空军基地。在二战中的太平洋战场上,因为“凤翔”号被作为训练舰来使用,没有参加直接的战争,所以没有被击沉。在日本投降后,“凤翔”号于1947年被拆解。

    而在日本建造“凤翔”号之前,英国已在着手建造“竞技神”号航空母舰。“竞技神”号是英国皇家海军于1917年定购的航空母舰,是第一艘专门设计的航空母舰,也是英国所建造的一艘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航空母舰,被认为是现代航空母舰的始祖。在建造它之前,英国海军已经在“鹰”号航空母舰上进行了多次的试航、试飞和风洞试验,这些试验为“竞技神”号航空母舰的建造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竞技神”号于1918年开工建造,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及结构布局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建造工程进度缓慢,1923年才完工服役。“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在航母的建造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竞技神”号从建造的一开始就是按照航空母舰的标准来设计的,是一艘具有现代航空母舰雏形的航空母舰,而且“竞技神”号具有封闭式舰首和全通式飞行甲板以及岛式上层建筑。“竞技神”号航空母舰上的岛式上层建筑设计得非常成功,由此一举奠定了现代航空母舰的基本结构,这一设计方式被一直沿用到今天。

    “竞技神”号航母的标准排水量是10950吨,航速为25节,可搭载飞机20架。后来由于舰载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载机数量减少到15架。它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舰上配备了强大火力,装配有4门140毫米炮、4门102毫米炮和4门47毫米炮,主要用于防空作战,这一点与现代航母注重对空防御的理念完全一致。

    “竞技神”号从一开始就是按照航母标准进行全新设计的航空母舰,一个环绕着烟囱的大型舰岛配置在舰体右舷,构成了一个比“凤翔”号大得多的岛式上层建筑。由于“凤翔”号在改装时放弃了这种岛式结构,“竞技神”号实际上成为了第一艘真正采用岛式结构的航空母舰,成为日后各国航空母舰争相效仿的标准样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2年4月在印度洋锡兰附近海域,“竞技神”号被日本海军航空母舰编队的舰载飞机击沉,结束了它不平凡的一生。

    2.“带篷马车”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研制军用飞机以及水上航空母舰及其舰载机的国家之一,可以说是美国海军为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然而,在一战之后,本应处于航空母舰和海上航空兵领头羊地位的美国,却远远地落在了英国人的后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说起来其实也并不复杂,只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并不是主要的参战国,所以美国人缺少发展军事力量的推动力。而英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交战国,并且停泊在英国本土港内的舰队常常会受到德国齐柏林飞艇袭击。为了减轻德国齐柏林飞艇对英国的威胁,面对巨大压力的英国海军不得不全力投入发展海军航空兵。德国齐柏林飞艇的威胁,是英国人急于发展航空母舰的原因所在。

    美国人的航空力量在一战之前,甚至在一战爆发初期,都是十分脆弱的。当时美国海军的全部“家底”只有十几架水上飞机而已,不要说是和强大的英国海军相比,就是和法国、意大利、俄国海军相比也是相当落后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适应战争的需要,美国航空委员会做了许多工作,来增强美国海军航空兵的实力,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美国在1917年4月参加一战时,也总共只有55架飞机,其中包括水上飞机45架,船身式水上飞机6架,陆上飞机3架,飞艇1架,共有飞行员48人。其中除了船身式水上飞机可以用于奔赴欧洲战场作战外,其余的飞机只能等在家中“期盼”胜利的消息了。

    在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初阶段里,美国的装备十分落后,海军航空兵力量也十分单薄,对战局的走向根本起不到任何的影响。但是美国当时毕竟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工业国家,拥有相当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一旦美国将经济转入到战争轨道上来,军事装备的生产短期内就会得到迅猛提高。在美国约一年半的参战时间中,仅仅海军航空兵就得到了10亿美元的拨款,数千名条件出众的青年在接受了系统的飞行、空勤和地勤训练后,被编入到了美国海军后备飞行队。出于战争需要,美国大力发展海军航空兵,使得海军航空兵力量有了惊人的快速增长,为此美国海军决心建造一艘自己的航空母舰。在部分海军高级军官的大力支持下,加之受到其他海军强国发展航空母舰的“刺激”,美国政府很快就同意了海军建造航空母舰的要求。

    虽然美国下定决心建造航空母舰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但一战后的世界依旧很不平静,发展航空母舰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20年,美国海军选中了5500吨的运煤船“木星”号改装为美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木星”号虽然航速很低,只有14节,但是它有165米长,完全能够安装飞行甲板,而且“木星”号拥有很多空间很大的货舱,这些高大的货舱可以存放很多的飞机。并且“木星”号采用了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出的电驱动电动机,电动机推动舰体前进的先进技术。

    1922年,该船完成改装,被重新命名为“兰利”号,编号为CV-1,成为美国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舰。同英国的“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一样,“兰利”号也是一艘典型的平原式航母,舰体最上方是全通式飞行甲板,舰桥则位于飞行甲板的前下方,飞行的甲板上没有烟气的干扰,十分便于飞行作业,在舰体左舷装有两个可收放的烟囱。由于这种怪模怪样的军舰是第一次出现在美国海军的舰队中,所以“兰利”号被送了一个绰号——“带篷马车”。

    “兰利”号标准排水量11500吨,满载排水量14700吨,最大航速15节,铺设有长165.3米、宽20米的全通式飞行甲板,可以搭载飞机34架。“兰利”号的动力装置为电气推进动力系统,双轴推动,装配有4门127毫米火炮。

    “兰利”号于1922年10月进行了第一次战斗机着舰试验,同年11月,又使用压缩空气弹射器进行了舰载机弹射起飞试验,两次试验都取得了成功。1923年,“兰利”号到各地进行航行展示,并在航行中进行各种作战系统的试验。1924年,“兰利”号被编入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的作战序列。1942年2月27日,“兰利”号在执行运送P-40战斗机的任务时,在爪哇海被日本海军的岸基攻击机击沉,结束了它不同寻常的一生。

    3.华盛顿海军协定

    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及同盟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在战争期间,战胜国中的各海军强国都设计了规模更加庞大、火力更加强大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上升到16至18英寸。但是由于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极其高昂,因此在一战结束后,这种耗费高昂的军备竞赛成为各国财政的沉重负担。为了减轻庞大的军费开支,战胜国中的各海军强国决定共同订立一个协定,对拥有的舰艇数量和吨位作出限制,由此,华盛顿海军协定应运而生。

    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五国,于华盛顿会议期间,就限制海军军备达成了共识,在华盛顿共同制定了一个关于限定战列舰总吨位的协定,即《华盛顿海军条约》(《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条约的有效期到1936年12月31日为止。

    华盛顿海军协定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条:签约各国须放弃各自的主力舰建造计划,保持各自现有的主力舰。本条约开始生效后,未规定予以保留的签约各国的主力舰,无论是否建成,均须按条约的规定予以废弃。

    美、英两国的主力舰总吨位各不得超过52.5万吨;日本不得超过31.5万吨;法国、意大利各不得超过17.5万吨。缔约国的主力舰单舰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35000吨(35560公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在役主力舰舰龄须满20年后,各缔约国才可以在条约规定的吨位限制内建造替代舰。

    美、英两国的航空母舰总吨位各不得超过13.5万吨;日本不得超过8.1万吨;法国、意大利各不得超过6万吨。航空母舰的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27000吨,火炮口径不得超过8英寸。条约规定得以保留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除条约规定以外不得进行重建或其他大规模改装。

    缔约国在条约规定之外,不得建造排水量超过1万吨的作战舰艇,不得装备口径超过8英寸的舰炮。另外,条约还规定了美国、英国和日本在太平洋的各自领地上的海军军事基地和设防区域。

    华盛顿条约签订之后,从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间,因各国海军大幅度削减军备力量,史称“海军假日”时代。

    但是,华盛顿海军协定反而极大地促进了各国航空母舰的发展,因为各国并没有按照协定的要求,将多建造的战列舰和巡洋舰销毁,而是将一部分的战列舰和巡洋舰改装为航空母舰,也有一些国家将快速运输船改装成了航空母舰。并且因为华盛顿海军协定对各国航空母舰总吨位的要求,相对来说没有对战列舰和巡洋舰总吨位限制那么严格,这也为航空母舰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华盛顿海军协定的签字生效,使航空母舰成了各国在“海军假日”时代中唯一没有“休息”的舰艇。到1930年左右,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海军强国都已经先后改装了一批航空母舰,这些航空母舰与一战时的航空母舰相比,在吨位和携带舰载机数量上都增加了数倍,航速也有了大幅提高。

    华盛顿海军协定签订后,航空母舰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到1936年《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失效,海军列强又展开了新一轮军备竞赛时,航母已经形成了很大的规模,这为二战中航空母舰的大拼杀预留了导火索。

    4.“萨拉托加”号和“列克星顿”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出现了经济大萧条,1922年签署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对战列舰控制得十分严格,但是对刚刚起步的航空母舰的控制却比较宽松,因此各国海军纷纷抓住这个空子,重点发展航空母舰。

    美国海军利用被迫停建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改建了“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两艘航空母舰,两舰均于1927年完工,并被编入现役。在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和平时期,两舰在美国海军举行的舰队演习中,用来检验航空母舰的战术理论,提供了许多使用航空母舰的宝贵经验,尤其是1929年的第9次舰队演习,导致了美国海军以航空母舰为舰队核心的战术出现。

    这两艘航空母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因为它们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飞行甲板,并且在此后的18年里一直稳居世界最大航空母舰的地位。“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这两艘航空母舰,每艘最多可搭载90架舰载机,它们的标准排水量为36000吨,最大排水量达到了47900吨,居世界首位。“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采用全封闭的舰首,全通式飞行甲板长达270米,舰的最大宽度为34米,由舰桥、塔式桅杆和扁平烟囱组成的岛式上层建筑位于舰右舷,因而具有现代航空母舰的特征。该舰装有16台主锅炉,采用的动力装置为涡轮—电力推进器,最大功率可达135240千瓦,一直到1939年,“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都是世界上功率最大的舰船。有例为证:在1930年1月,美国因为长期干旱,华盛顿州塔科马水利发电站曾被迫停电。“列克星顿”号从一月份开始,连续向这座城市供电30天,供电总量达到了4251140千瓦,由此可见“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的发电能力是多么“强劲”。

    “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的航行速度也很快,最大航速为34节,续航距离10000海里/15节。该级舰配备的火炮是《华盛顿海军条约》允许的最大范围,装配有4座双联装203毫米炮塔炮和12座单管127毫米炮,火力不亚于一艘重巡洋舰,这也是早期大型航空母舰的共有特征之一。

    “列克星顿”号(CV2)和“萨拉托加”号(CV3)服役时,曾遭到人们的嘲笑,被认为是累赘。批评者说,应该用大批小型航空母舰来代替它们,尤其是要把众多的飞机在舰队中分散,在战列舰、巡洋舰甚至驱逐舰上弹射起飞,以便取得更大的灵活性。后来证明,这些批评十分荒谬。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列克星顿”号与“萨拉托加”号因不在港内而逃过一劫。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战中,“列克星顿”号遭到重创。尽管火势曾一度得到控制,但“列克星顿”号最后还是因为航空汽油渗漏,汽油蒸气逐渐蔓延引起大爆炸而被摧毁沉没。1942年8月,“萨拉托加”号的舰载机在瓜岛海域击沉日本海军“龙骧”号轻型航空母舰。太平洋战争期间,“萨拉托加”号曾遭日本潜艇和神风自杀飞机攻击三次负伤,但仍安然支撑到战争结束。在二战后的1946年时,“萨拉托加”号在比基尼环礁的核试验中,因为原子弹的水下爆炸威力,造成舰体大量进水而沉没。

    5.日本的崛起

    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航空母舰发展的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日本是一个海洋国家,需要有航空母舰来守卫本国的领土,并对其他国家起到威慑作用,但日本发展航空母舰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出于战争的需要。为了建立起在亚洲的统治,对抗欧美列强对日本侵略政策的制约,日本急于发展航空母舰,建立规模庞大的海军。

    作为《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字国之一,按照条约的规定,日本可以将还没有完工的战列舰改装为航空母舰。当时日本正在建造“天成”号和“赤城”号两艘战列巡洋舰,这两艘战列巡洋舰如果按照原先设想的计划建造的话,就会超过《华盛顿海军条约》所规定的战列舰最高吨位的限额。鉴于这一情况,日本海军决定像美国海军建造“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一样,也将“天成”号和“赤城”号改装成航空母舰。后来由于东京发生了大地震,停靠在横须贺海军船厂的“天成”号受损严重,日本海军被迫使用将要报废的“加贺”号战列舰来代替“天成”号,于是改装的两艘航空母舰变为“赤城”号和“加贺”号。

    “赤城”号的命名源自于日本关东北部的赤城山,“赤城”的意思就是红色的城堡,这一命名方式与大部分都使用飞翔的动物命名的其他日本航空母舰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因为“赤城”号原本是要被设计为一艘战列巡洋舰,中途改建为航空母舰,而名称却没有再作更改,沿用了原本的巡洋舰命名所致。

    “赤城”号最初是作为天成级战列巡洋舰的二号舰,于1920年12月6日在吴港海军船厂开工建造,由于1922年日本签订了《华盛顿海军条约》,1922年2月5日“赤城”号的建造工作暂停,1923年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日本将停建的巡洋战舰“赤城”号改建为航空母舰,并于1927年3月25日竣工。“赤城”号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七艘航空母舰,也是当时服役的最大的一艘航空母舰。

    从战列舰改装为航空母舰时,“赤城”号的舰体主体基本没有被改动,主甲板以上全部重新建造,建有两个大型机库,可以容纳60架飞机。“赤城”号的3段飞行甲板呈阶梯状分为3层,上层是起降两用甲板,中下两层与机库相接,可供飞机直接从机库起飞,中层甲板供小型飞机起飞,下甲板层较长供大型飞机起飞。上层飞行甲板前端下面是横跨舰体两舷的舰桥,为了消除烟囱排烟对飞机着舰造成的不良影响,锅炉的废气是由右舷伸向舷外并向下弯曲的烟囱排出。但后来的实践证实,“赤城”号的这一设计并不成功,短距飞行甲板无法适应飞机起飞的需要,因此基本起不到作用。而且由于上层没有岛式建筑,舰桥只能设在甲板下面,这使得军舰的操作和作战都很不方便。为了解决“赤城”号在设计上的缺陷,日本海军对其又进行了改装,提高了“赤城”号的排水量,将飞行甲板改为一层全通式,并将舰桥上移至主甲板以上,变成了标准的岛式舰桥。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装,“赤城”号最终具备了现代航空母舰的典型特征。需要指出的是,“赤城”号的上层建筑被设计在了左舷,而“加贺”号的在右,据说是为了两舰并行,随后建造的“苍龙”号和“飞龙”号也采用同样设计,这使日本成为唯一一个将舰桥建在航母左舷的国家。但事实证明这种设计很不成功,因为按人的本能反应,出现紧急情况时,总愿意将飞机向左转,这样便易与舰桥“紧密接触”。因此除了后来的“飞龙”号之外,世界上再没有别的航母进行过这种尝试。

    “赤城”号标准排水量为29500吨,实际上已经达到了30000吨,改装后,标准排水量为36500吨、满载排水量41300吨。舰长261米,宽29米,飞行甲板长192米,宽31米。“赤城”号的动力装置有19台锅炉和8台蒸汽轮机,最大输出功率为96500千瓦,最大航速为31节,续航距离8200海里/16节。同时“赤城”号配有2座双联装200毫米炮,6座单管200毫米炮和6座双联装120毫米炮。

    1928年,日本海军名将山本五十六曾出任“赤城”号舰长。山本五十六以其敏锐的眼光意识到这种搭载飞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战舰对海战将产生本质的影响,他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赤城”号上。在1932年1月的第一次淞沪会战中,山本曾率领“赤城”号航空母舰疯狂轰炸上海。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赤城”号先后在长江流域、华南、海南等地作战,成为日本侵华的帮凶。

    “赤城”号航空母舰作为日本海军的第一艘大型航空母舰,拥有海军最优秀的飞行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1940年,日、美关系日益紧张,美国太平洋舰队全部移师珍珠港。1941年初,山本五十六制订袭击珍珠港的计划,并为此进行了严格的训练。1941年12月,“赤城”号作为旗舰参与偷袭珍珠港的作战行动。太平洋战争最初6个月内,由“赤城”号作为旗舰的第一航空舰队向西扫荡南太平洋至印度洋海域。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中,“赤城”号是机动部队指挥官南云忠一海军中将的旗舰,被美国“约克城”号航空母舰的舰载轰炸机炸成重伤,在天皇的照片转移出来后,执行护卫任务的驱逐舰“舞风”号、“荻风”号、“野风”号和“岚风”号各自发射了一枚鱼雷,将“赤城”号击沉。

    与“赤城”号同时建造的“加贺”号,名称来源于日本的一个古国国名,和“赤城”号一样,“加贺”号开工建造时也是一艘战列舰,在建造中途才改建为航空母舰,沿用的是原来战列舰的名称,所以命名方式与其他日本海军航空母舰不同。

    “加贺”号的标准排水量为26900吨,实际达到了30000吨。改装后排水量为42541吨。“加贺”号舰体长238.5米,宽为29.6米。飞行甲板长171米,宽30.5米。动力装置为12台主锅炉和4台蒸汽轮机,总功率为66900千瓦,采用4轴驱动,最大航速为28节,续航距离10000海里/16节,改装后最多可以搭载飞机90架(常用72架、备用18架)。“加贺”号配有2座双联装200毫米炮,6座单管200毫米炮,6座双联装120毫米炮,另外还装配有4挺双联装13.2毫米机枪和2挺双联装7.7毫米机枪。

    “加贺”号同“赤城”号一样,是日本早期的大型航空母舰。“加贺”号在服役之后,与“赤城”号一同编为第一航空战队,此后两舰经常共同执行任务,两舰的命运也很类似。1932年第一次淞沪会战中,“加贺”号是日本侵华海军的“主力”,与“赤城”号一起对上海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1932年2月22日和26日,“加贺”号的数架舰载机分别轰炸了苏州和杭州。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加贺”号配合日本陆军入侵中国大陆,上海、南京、南昌、成都等地均有“加贺”号舰载机出没。此后,“加贺”号一直活动在中国海域,轰炸的目标也扩展到广州白云机场和广州市区。1941年12月7日,“加贺”号作为日本六艘航空母舰之一参与了对珍珠港的偷袭。随后,在1942年1月,在南云忠一海军中将率领下,“加贺”号参加了对东南亚外围众多要地的攻击。1942年6月,“加贺”号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在中途岛西北海域,被从美军“企业”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俯冲轰炸机击中,并于不久后沉没。

    1931年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后,日本在国际上的处境变得更加孤立。日本国内也展开了抵制西方思想和外国商品的活动。尤其不能让日本接受的是在《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中规定美国、英国、日本三国拥有的军舰吨位比例为5∶5∶3。这一规定引起了日本海军军官们的强烈不满,对于急于发展海军力量、称霸亚洲的日本来说这一规定是根本无法接受的。

    在1935年于伦敦召开的意在削减各海军强国海军军备的会议上,日本断然拒绝了对海军的削减,提出由于英国和美国分别在新加坡和夏威夷设有海军基地,强烈要求与英国和美国海军的兵力保持相对的平衡。对于日本这种明显的扩张政策,参加会议的其他国家没有同意。实际上,在伦敦会议召开之前,为了摆脱条约的限制,日本政府在1934年12月29日已经通知了《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的有关签字国,日本决定在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期满后,不再续约。

    在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中,限定英、美、日、法、意五国新建造的航空母舰,每艘排水量不能超过23000吨;用战列舰、战列巡洋舰改装的航空母舰,每艘排水量也不得超过33000吨。日本所能拥有航空母舰的总吨位被限制在81000吨以下。

    “龙骧”号——日本小型航母的典范

    “龙骧”号航空母舰是日本按照《伦敦海军条约》的规定建造的最后一艘航空母舰。“龙骧”号被许多人认为是日本海军后续小型航空母舰的典范。在建造“龙骧”号航空母舰的时候,为了使这艘航空母舰的规模能够在条约规定的日本航空母舰总吨位范围内达到最大,日本海军费尽了心思。为了使排水量只有8000吨的“龙骧”号可以搭载更多的飞机,日本海军的设计师不惜牺牲了装甲防护,甚至降低“龙骧”号的稳定性也在所不惜。

    “龙骧”号于1929年11月26日在横滨造船厂开始动工,1933年5月9日竣工。“龙骧”号是日本海军第一艘从安装龙骨开始,就完全按照航空母舰的设计标准来建造的航空母舰。在建造的过程中,由于军方要求增加它的舰载机数量,厂方不得不更新设计,又增加了一层机库,因此“龙骧”号具有双层机库。这一设计使得“龙骧”号的稳定性降低、耐波性变差。在使用中“龙骧”号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因此不得不重新进行了改装,加强了舰体结构,减少了大型防空炮数量。但“龙骧”号的装甲仍然比较薄弱,不能完全满足飞机飞行作业的需要。

    “龙骧”号的外形成为以后日本小型航母的典范——全通式飞行甲板、无舰岛、露天式舰首甲板,舰桥位于飞行甲板最前端的正下方。但1935年9月发生了一起日本海军史上著名的“第4舰队事件”,“龙骧”号在演习过程中遭遇台风,由于干舷太低导致舰桥被海浪冲毁。这次事件对日本舰艇设计影响深远。事后,“龙骧”号再度进坞改造,除了重新设计改善了耐波性的舰桥外,新加了层甲板以提高干舷高度。改造后的排水量达到12575吨,航速却降低到28节。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龙骧”号与航母“祥凤”号、征用商船“春日丸”号编成第4航空战队,曾参与入侵菲律宾和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支援行动。偷袭珍珠港时,“龙骧”号负责进攻阿留申群岛的作战。第二次所罗门海战时,“龙骧”号在为运输船队护航行动中遭到美军航母舰载机的攻击而沉没。

    “龙骧”号的实践表明,日本要想建造能搭载更多飞机的航空母舰,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为此,日本海军决定建造一艘标准排水量为15900吨的航空母舰。但根据海军条约的规定,日本只剩下了4200吨的吨位可以用来建造航空母舰,这被认为是日本对废除《伦敦海军条约》态度如此坚决的重要原因。

    为了实现日本海军拥有一艘标准排水量为15900吨航母的梦想,在1932年,日本政府批准了海军建造标准排水量15900吨航母的计划,并且打算建造两艘这种规格的航母,即“苍龙”号和“飞龙”号。

    当时《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约各国,为了维护自身的海洋霸权,或多或少地采取了一些阳奉阴违的策略,而处心积虑的日本军阀更是使出一切手段来规避条约的限制,因此日本在二战中才能拥有数量如此庞大的航空母舰舰队。

    “苍龙”号——日本第一艘专门建造的航母

    “苍龙”号航空母舰由吴港海军船厂建造,1934年11月20日开工,1937年12月29日完工。“苍龙”号是日本海军第一艘专门建造的大型航母,采用全通式飞行甲板,右舷岛式上层建筑,并采取巡洋舰的主机以便获取较高航速。由于受吨位上的限制,“苍龙”号航母的装甲比较单薄,机库为双层轻型支柱式结构。因为上下两层机库的使用空间都很狭小,使得飞机的作业很不方便,大部分飞机的机翼都无法在机库内进行折叠,这给飞机的日常维护和保养造成了很多的不便,同时这一设计也对飞行甲板的强度造成影响。

    “苍龙”号是日本航母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当时日本在航空母舰建造上的最高水平,是日本海军在航母发展上不断尝试和努力的成果。“苍龙”号航空母舰是日本在此后研制航空母舰时的基本模式,反映了日本海军在建造航母,满足海战需要的根本理念,日本海军此后建造的大型航母都参考了“苍龙”号航母的设计理念。

    “苍龙”号航母在服役后被编入到第2航空战队,曾支援日军在中国大陆和南洋方向的侵略行动,并且是偷袭珍珠港的主角之一。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是“苍龙”号战斗生涯的最后一幕。该舰在美国航母“约克城”号和“企业”号的俯冲轰炸机的打击下沉入海底。

    “倒霉”的“飞龙”号

    1936年,日本开始建造“苍龙”号航空母舰的姊妹舰“飞龙”号。因为这时日本没有了条约束缚自己的手脚,所以“飞龙”号航母的标准排水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远远高于《伦敦海军条约》对日本航空母舰限定的13000吨的标准。

    “飞龙”号于1936年7月在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动工建造,1939年7月完工。“飞龙”号是“苍龙”号的改进型,和“苍龙”号相比,进一步加强了舰体结构强度,提高了舰首,改进了装甲。它的最大改变是岛式上层建筑改到了左舷,这是因为右舷中央的位置是在烟囱的后方,而烟囱的排烟会影响航行操作、干扰飞机的降落,这一改变也为舰载机提供了较长的起飞跑道。“飞龙”号也由此和“赤城”号一起,成为日本所拥有的两艘采用左舷岛式上层建筑的航空母舰之一。

    “飞龙”号的标准排水量为17300吨,满载排水量为21900吨,舰长227.3米,宽22米,飞行甲板长217米,宽27米。“飞龙”号的动力装置为4台蒸汽轮机和8台主锅炉,采用4轴驱动,总功率为112500千瓦,最大航速为34.4节,续航力7670海里/18节。可以搭载飞机73架,装配有6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7座三联装25毫米炮和5座双联装25毫米炮。

    服役后的“飞龙”号航空母舰被编入到第二航空战队,和“苍龙”号一起加入到了袭击珍珠港的计划,部分参与了作战任务。1942年6月,在中途岛战役期间,“飞龙”号在“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受到重创时躲过一劫,随后在第二航空战队指挥官山口多闻少将的指挥下,出动舰载机对美国航母“约克城”号实施了连续两次的攻击,使其受到重创。但是在“苍龙”号遭袭6小时后,美军舰载机再次飞临“飞龙”号上空,该舰被4枚炸弹命中舰桥右侧前方的飞行甲板,前段升降机整个被炸飞到舰桥上,引发火灾。6月6日夜零时15分,日本海军被迫宣布放弃“飞龙”号,第二航空队司令山口多闻少将拒绝离舰,随“飞龙”号一起沉没,包括山口多闻在内的416名官兵丧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驱逐舰“卷云”号奉命向“飞龙”号发射2枚鱼雷后,被困在“飞龙”号舱底轮机室的70名日本水兵,竟从鱼雷命中后爆炸留下的缺口处奇迹般地逃生,并且在海上漂泊了15天之后,有34人被美舰营救,免于一死。

    翔鹤级——日本海军的主力

    日本在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后,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这一年日本开始建造两艘翔鹤级航空母舰,即“翔鹤”号和“瑞鹤”号。这两艘航空母舰的标准排水量为25675吨,同时为了能够和美国的航空母舰相抗衡,“翔鹤”号和“瑞鹤”号在设计时与日本所建造的其他航空母舰不同,安装了很坚固的防护甲板,唯一的缺点就是飞行跑道的装甲仍然比较单薄。翔鹤级航空母舰采用右舷岛式上层建筑,在设计时计划搭载飞机84架,但实际上只能够搭载飞机73架。

    “翔鹤”号于1937年12月在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动工,1941年8月完工。而“瑞鹤”号则于1938年5月由神户川崎造船厂承造,1941年9月完工。

    “翔鹤”号和“瑞鹤”号的排水量均为25675吨,最大排水量为33200吨。舰长257.5米,宽26米,飞行甲板长242.2米,宽29米。动力装置为4台蒸汽轮机和8座主锅炉,总功率为117700千瓦,采用4轴推进,最大航速34节,续航力为9700海里/18节。可以搭载飞机84架,装配有8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和12座三联装25毫米炮。

    “翔鹤”号和“瑞鹤”号航空母舰作为日本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在服役后被编入第一航空舰队的第五航空战队,参加了日本海军历次重要的大海战。在1941年12月,第五航空战队与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号和“加贺”号)、第二航空战队(“飞龙”号和“苍龙”号)共6艘航母参与珍珠港行动,这也是第五航空战队的“翔鹤”号和“瑞鹤”号航空母舰的首次任务。1942年5月8日,在珊瑚海海战中,第五航空战队击沉美国“列克星顿”号、重创“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在交战中“翔鹤”号也中了三颗炸弹严重受损,之后回到吴港海军船厂大修。“瑞鹤”号虽没有受损,但严重减员,所以两舰都没有参加1942年6月的中途岛大海战,免去了覆灭的命运。到第三次所罗门海战的时候,“翔鹤”号和“瑞鹤”号航空母舰已经成为了日本唯有的主力航母,成了联合舰队的顶梁柱。1942年8月在瓜岛争夺战中,在东所罗门海,“翔鹤”号和“瑞鹤”号击伤美国“企业”号航母,1942年10月的圣克鲁斯海战中,又击沉美国“大黄蜂”号航母。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中,第五航空战队再度出击。19日,“翔鹤”号遭到美军潜艇“青花鱼”号发射的4枚鱼雷的攻击,导致弹药库爆炸,1263名官兵与舰同沉。“瑞鹤”号也被一枚炸弹命中,随后回吴港船坞进行大修。在1944年10月20日,“瑞鹤”号又投入莱特湾大海战,担任日军北方舰队的旗舰。25日,“瑞鹤”号遭到美军舰载机的猛烈攻击,在恩加诺角沉没,1700名官兵中只有970人获救。

    日本自从在1922年拥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开始,此后又将“赤城”号和“加贺”号战列舰改装成航空母舰,随后又陆续建造了“龙骧”号、“苍龙”号和“飞龙”号三艘航空母舰。在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之后,日本海军又竭尽所能建造了“翔鹤”号和“瑞鹤”号两艘大型航空母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日本海军已经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空母舰战斗群,这为二战初期,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横行东南亚海域提供了军事上的保障。但是日本海军并没有因此而感到丝毫满足,野心勃勃的日本人还再进行着规模庞大的航空母舰扩建计划……

    6.日本航母的舰载机

    众所周知,航空母舰是现代海军水面战斗舰艇中最大的一种,也是作战能力最强的舰种。航空母舰强大的战斗力是通过其所搭载的飞机而得到体现的,也就是说航空母舰是以舰载飞机为主要武器,并作为舰载飞机编队的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军舰。航空母舰在性能上所作的所有改进和提高,归根结底其实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为舰载机的起降创造更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在谈到航空母舰时,不可不提舰载机。

    在一战和二战之间的这段时间里,日本航空母舰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航空母舰的作战优势,日本海军在航空母舰舰载飞机的研制上,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日本人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善于在模仿别人的基础上,将自己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融入其中,在航空母舰舰载飞机的研制这一点上也充分地体现出来。

    因为日本是在“明治维新”后才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而在“明治维新”的过程中,日本曾派遣大量人员赴西方国家学习,并且聘请大批西方国家的技术人员到日本指导,因此日本的发展留有很深的西方国家的痕迹。正是基于这方面的原因,西方国家对日本十分轻视,在他们的眼中,日本是个只会抄袭和模仿西方的国家,根本没有把日本人放在眼里。英国军方曾经在1922年派出一个顾问团来到日本,虽然他们对日本飞机的制造水平和飞行员的驾驶技术十分赞赏,但仍然顽固地认为日本是个不会对西方构成任何威胁的国家。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西方国家忽视了对快速发展的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关注,而日本却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慢慢地走到了西方的前面。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日本海军的飞机大部分是从国外直接引进的,主要是从英国进口,或者在取得了外国专利后,在日本本国进行生产。比如“夜鹰”式和“雀鹰”式战斗机就是从英国直接进口来的,中岛A1N1式战斗机是在得到了英国的专利技术后,由日本自行制造的,该机采用硬铝结构,为单座战斗机,被命名为“海军”3式。虽然其外观与英国同类飞机十分相似,但性能却更加优越,这也体现出日本人在吸收他国技术时勇于创新的特点。

    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不再直接购买外国的飞机,也不再引进外国的飞机专利,而是采用了其他一些“巧妙”的办法获得西方最先进的飞机技术。他们通过购买外国的飞机,然后使用国产的材料,利用本国设计人员的高超技术进行仿照。日本人通过这种方法所制造的飞机,往往比购买来的飞机性能更加优越,日本中岛A2N1式(“九零”式)战斗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生产的。

    日本中岛A2N1式(“九零”式)战斗机为双翼、单座战斗机,翼展为9.36米,机长6.15米,机高3.02米,发动机功率为426.6千瓦,最大起飞重量为1549千克,速度为293公里/小时,最高飞行速度可以达到320公里/小时,在当时作为双翼式战斗机,具有这样高的飞行速度是十分难得的。该机装配有2挺7.7毫米机枪,于1932年开始装备航空母舰。

    在日本于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候,日本的飞机制造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早已脱离了模仿西方飞机的阶段,而且在飞机的设计能力和制造水平上,都已经超过了西方国家,这时候日本生产的飞机是世界上性能最为优越的。

    由于双翼式飞机虽然具有很好的灵活性,但却有飞行速度较慢的弱点,日本开始研制更为先进的单翼式飞机,并在1935年2月设计制造了三菱A5M“九六”式舰载战斗机,这种飞机的最高速度可以达到451公里/小时。当时因为在试飞的过程中暴露出很多的问题,日本在三菱A5M“九六”式舰载战斗机的基础上,又研制了三菱A5M-1式战斗机。

    三菱A5M-1式战斗机作为“加贺”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在1939年9月18日扮演了为轰炸南京的轰炸机护航的角色。由于当时中国用于防御的战斗机,主要使用的是英国制造的格洛斯特“斗士”式、意大利的“菲特”式以及美国和苏联的战斗机。这些飞机基本上都是双翼机,因此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在灵活性上,都无法和三菱A5M-1式战斗机相提并论,中国的战斗机根本无法招架三菱A5M-1式战斗机的进攻,结果由于三菱A5M-1式战斗机占据了空中的优势,使得日本的轰炸机可以肆无忌惮地对中国领土进行轰炸。

    但三菱A5M-1式战斗机也并非无懈可击,它的致命弱点就是续航能力很差,只有1200公里左右。这种情况使得如果轰炸机的飞行区域超过了三菱A5M-1式战斗机的航行范围,就会失去空中的保障,面临巨大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个缺陷,日本在对三菱A5M-1式战斗机加以改进的基础上,设计出了著名的三菱A6M“零”式战斗机,并且陆续推出了许多后继飞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零”式战斗机发展到了A6M-3式。

    “零”式系列战斗机中,最为著名的要属三菱A6M-2“零”式战斗机,该机翼展为11米,机长7.57米,机高3.2米,发动机功率为500千瓦,最大起飞重量为1671千克,速度为432公里/小时,装备有2挺7.7毫米机枪和2座29毫米机炮。

    “零”式战斗机于1940年首次出战,它的卓越表现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优秀的战斗机,速度、航程、爬升率、机动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在一起铸成了日本海军手里的无敌战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零”式战斗机是日本最有名的战斗机,几乎成了日军二战战斗机的代名词,“零”式战斗机的性能特点是爬升率高,转弯半径小,速度快,航程远。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零”式战斗机在空战中几乎没有对手,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零”式战斗机,日本才敢于发动太平洋战争。

    在发展舰载战斗机的同时,日本也没有忘记对舰载鱼雷机的研制。日本早期使用的舰载鱼雷机主要是三菱B1M式,在长达九年的生产过程中,共有450架三菱B1M式舰载鱼雷机被制造出来。

    三菱B1M式舰载鱼雷机为双翼飞机,可以携带一枚鱼雷,装备有2挺7.7毫米机枪。该机不仅可以作为轰炸机来使用,而且还可以完成侦察的任务,因此它的服役期很长。三菱B1M式鱼雷机于1925年被装备到“凤翔”号航空母舰,在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中,该机曾被广泛使用。

    在1937年,日本研制出了第一种舰载单翼鱼雷机,即中岛“九七”式舰载鱼雷机。中岛“九七”式鱼雷机具有很高的安全系数,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鱼雷机。该机的翼展为15.54米,机长10.31米,机高3.71米,起重重量为3800千克。该机的最大功率为735.5千瓦,最大航速为378公里/小时,续航力为1992公里,可以携带一枚鱼雷,或是800千克的炸弹,同时装配有1挺7.7毫米机枪。

    中岛“九七”式舰载鱼雷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海军最著名的机型之一,并一直作为日本攻击机的标准机型,参加了太平洋战争中的历次海战。

    7.英国仍在前行

    对于依靠海军起家,曾在海上无敌于天下的英国来说,海军的重要性是英国人所无法忽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这段时间里,英国推行“一个强国标准”的强权政策,即英国海军的实力要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最低限度也要和海军强国的实力相当,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海军力量都不能超过英国。

    在20世纪20年代,战列舰是英国海军优先发展的重点,英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战列舰。但是在航空母舰的发展上,英国却落在了美国和日本的后面。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重现昔日英国海军的强大实力,在1924年,英国海军决定将“勇敢”号和“光荣”号战列巡洋舰改装成为航空母舰,也就是所说的勇敢级航空母舰。

    改装后的“勇敢”号和“光荣”号航空母舰与“暴怒”号航空母舰的设计十分相似,主要是将飞行甲板作了改进,安装了直通的飞行甲板,并且采用了右舷岛式上层建筑。

    “勇敢”号在1928年改装完毕,“光荣”号在1930年完成改装。这两艘勇敢级航空母舰的标准排水量均为22500吨,舰长239.6米,宽24.8米,飞行甲板长213米,宽24.3米。“勇敢”号采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装置,功率为66200千瓦,航速为30节,续航力为5850海里/16节,可以搭载飞机48架,装配有16门120毫米单管高炮和4门单管炮。

    “勇敢”号航空母舰在刚刚服役后不久,就在二战初期的1939年9月17日执行反潜护航任务时,被纳粹德国的U-29潜艇用鱼雷击沉。而“光荣”号航空母舰在1934年到1935年进行了现代化的改装,加装了弹射装置和火炮。在1940年6月8日的挪威战役中,“光荣”号与德国的“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两艘战列舰相遇,在舰载机还没有起飞的情况下,就被德国海军的战列巡洋舰击沉于挪威水域,“光荣”号也成为了第一艘被军舰上火炮所击沉的航空母舰。

    由于已有的航空母舰不能满足英国海军的需要,所以英国海军决定建造一艘新型的航空母舰。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对于各国航空母舰的发展计划有着限制的作用,而1930年,英国同意将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延长5年,这一条约对英国海军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定为135000吨,单舰的最大排水量被限定在27000吨,所以英国新建的航空母舰排水量只能为27000吨。

    英国建造的这艘新式舰队航空母舰于1935年9月在坎贝尔·莱德船厂开工建造,在1937年下水时被命名为“皇家方舟”号,1938年完工服役。因为在17年前英国改装的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也叫做“皇家方舟”号,所以这艘新的航空母舰又被叫做“皇家方舟Ⅱ”号。在“皇家方舟Ⅱ”号下水的前一天,原来被命名为“皇家方舟”号的英国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被改为叫“柏枷索斯”号,可见皇家海军对这艘新型航空母舰的重视。

    “皇家方舟”号的船型长宽比例为7.6∶1,考虑到在大西洋的恶劣海况,舰体采用高干舷,舰首设计成了封闭型,两层封闭式机库包括在舰体结构中,并将飞行甲板设计为强力甲板,这是英国与同期美、日设计的航空母舰不同之处。因为舰体大量采用焊接工艺,使船体的重量有了大幅的减轻。飞行甲板在舰首和舰尾加装了向下倾斜的外伸板,尽量扩大飞行甲板面积,前端安装两台液压弹射器,有三部升降机,升降机有两个平台在飞行甲板与两层机库之间分别运行作业。舰桥、烟囱一体化的岛式上层建筑位于右舷,侧舷以及下层机库甲板、汽油舱等要害部位都铺设了防护装甲,可抵御500磅炸弹的攻击。

    “皇家方舟”号采用短而宽的船体设计,而没有采用“约克城”号和“飞龙”号9∶1和10∶1的长宽比例。这样,“皇家方舟”号转向要快一些,也未损害军舰的稳定性和适航性。

    “皇家方舟”号的舰长为243.8米,宽为29米。因为采用了外伸式的飞行甲板,其飞行甲板长度达到了219.5米,宽度为29米。该舰的标准排水量为22000吨,满载排水量27300吨,采用3台齿轮传动的蒸汽轮机作为动力,总功率为75000千瓦,最大航速为31.75节,续航力7600海里/20节。“皇家方舟”号设计搭载飞机为72架,但一般情况下搭载飞机60架,其中包括48架“剑鱼”鱼雷机,12架“鱼鹰”战斗轰炸机,或者36架“剑鱼”鱼雷机和24架“鱼鹰”战斗/轰炸机,服役后期“鱼鹰”被“大鸥”战斗轰炸机所取代。“皇家方舟”号装备有8座双联装114毫米高平两用炮,6座8管高射机关炮和6挺四联装12.7毫米高射机枪,是拥有较强防空火力的航空母舰,它的这套舰载武器配置也成为后来英国航空母舰的标准装备。

    “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是英国海军中颇具传奇色彩的一艘战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英国皇家海军可以使用的最先进的航空母舰,其搭载的舰载机可以执行空中护航、对舰对陆攻击和反潜等多种任务。“皇家方舟”号凭借着封闭式舰首、小长宽比例的舰体、高干舷以及广泛采用装甲防护等独特的设计理念成为了日后航空母舰建造的典范,确立了它在航空母舰发展史上的地位。更以其顽强的作战风格,成为了二战初期英国海军不屈精神和顽强意志的体现。

    在1939年1月,“皇家方舟”号成为了英国海军航母舰队的旗舰。在随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皇家方舟”号于1940年4月投入到了挪威战役中,其搭载的俯冲式轰炸机炸沉了德国的“柯尼斯堡”号轻巡洋舰,这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击沉的第一艘主力战舰。1940年7月,“皇家方舟”号随英国海军舰队攻击阿尔及利亚米尔斯比尔泊地的法国舰队。战争期间“皇家方舟”号主要在地中海掩护运输船队,当然,“皇家方舟”号参加的最著名的战斗毫无疑问是1941年5月围歼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皇家方舟”号的鱼雷轰炸机打坏其船舵,为英国舰队最后击沉“俾斯麦”号争取了时间。在这以后,“皇家方舟”号在德国和意大利空军的压力下,在地中海执行艰巨的护航任务。1941年11月13日“皇家方舟”号在运载“飓风”战斗机到马耳他岛后,返回直布罗陀50海里处时,被德国U-81潜艇发射的4枚鱼雷攻击,其中一枚鱼雷命中了岛式建筑的右舷舰体,由于损管不利,“皇家方舟”号在直布罗陀东140英里处沉没。

    “皇家方舟”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然仅仅参战了14个月,但却创造了极为辉煌的战绩,以“皇家方舟”号为代表的英国海军击退了德国和意大利海军的多次进攻,“皇家方舟”号也因此成为了二战中英国最著名的航空母舰。

    在“皇家方舟”号于1935年动工之前,希特勒就已经在1933年掌握了德国的最高权力。希特勒上台之后,立刻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束缚,开始重新将德国拉回到战争的轨道上来。当时的欧洲弥漫着战争的气息,局势在一步步的恶化,一场新的大战就摆在人们的眼前。鉴于形势的严峻性,英国海军部门在建造“皇家方舟”号前,就已经决定再快速地建造4艘新的航空母舰,以替代“百眼巨人”号、“鹰”号、“竞技神”号和“暴怒”号这4艘老旧的战舰。由于德国扩军给英国造成的压力不断增大,最后英国海军决定建造6艘光辉级(又译卓越级)航空母舰,以应付不断恶化的局势。

    英国海军在光辉级航空母舰的建造过程中,参照了“皇家方舟”号的设计。为了减少军舰设计和建造费用,光辉级的设计改动并不是很多。考虑到未来航空母舰的威胁主要来自于空中,所以光辉级航母安装了有76毫米厚的装甲保护的飞行甲板,这是英国第一次采用装甲甲板的航空母舰,即使是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光辉级航母仍能保持作战能力。由于光辉级航母采用了大量的防护装甲,其中防护甲板有5000吨,飞行甲板有1500吨,机库也采用了装甲结构,因此它所搭载的飞机数量有了很大的下降。光辉级的舰载机只有33架(后来增加到36架),只有“皇家方舟”号的一半。此外,光辉级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装备了最先进的79Z型对空警戒雷达,这使英军拥有了千里眼,具备了夜间作战能力。

    光辉级航空母舰先后建造了6艘,分别是“光辉”号、“胜利”号、“可怖”号、“不饶”号、“冤仇”号和“不倦”号,这6艘光辉级航空母舰成为了英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力航空母舰。

    “冤仇”号和它的姊妹舰“不倦”号采用了全新的设计。这是因为英国援引海军条约中的例外条款(或称机动条款),把这两艘航空母舰的排水量增加到2.7万吨。使它们既有“皇家方舟”号的装甲甲板和两座全长机库,又有“光辉”号的强大火炮装备。

    光辉级航空母舰长约230米,宽约29米,标准排水量为23000吨(“冤仇”号和“不倦”号的标准排水量为27000吨)。光辉级采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装置,总功率为81000千瓦(“冤仇”号和“不倦”号为109000千瓦),航速为31节左右,可以搭载飞机36架(“冤仇”号和“不倦”号可以搭载飞机72架)。该级航母装备有8座双联装114毫米炮,6座8联装迫击炮和8座20毫米炮(“冤仇”号和“不倦”号装备38座20毫米炮)。

    光辉级航空母舰在服役后不久就投入到了对法西斯帝国的作战之中,击沉追歼多艘法西斯国家军舰,取得许多骄人的战绩,成为英国皇家海军的王牌军舰。例如光辉级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光辉”号,曾参加了著名的空袭意大利塔兰托战役,并击沉3艘意大利的战列舰。光辉级的第二艘航空母舰“胜利”号,曾参加了对德国王牌战列舰“俾斯麦”号的围攻。“可怖”号、“不饶”号、“冤仇”号和“不倦”号在太平洋海战中也有着不俗的表现。

    1938年,英国海军又建造了一艘“独角兽”号轻型航空母舰,该舰1939年6月26日开工,1943年3月12日完工,并被编入现役。“独角兽”号是一艘尺寸比较小的航空母舰,该舰全长为195.1米,宽27.4米,标准排水量只有14750吨,满载排水量为23000吨,采用的动力装置为蒸汽轮机和4台锅炉,为2轴推动,总功率29400千瓦,航速22节,可以搭载35架飞机。“独角兽”号航母的武器装备有4座双联装102毫米高平两用炮,3座4联装乒乓炮和12座20毫米炮。

    “独角兽”号在最初设计时是作为光辉级航母的支援舰,但到最后更改为轻型舰队航母和支援舰。“独角兽”号在某些方面和皇家方舟级航空母舰很相似,最大的特点是干舷很高,而且在高大的机库上,还设置有存放水上飞机的地方。另外,“独角兽”号在设计上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它所安装的武器装备较少,航速也比较慢。

    “独角兽”号的角色可以说是介于护航航空母舰与舰队航空母舰之间。在最初的服役时间里,曾经被用于作战,后来被改做供应舰来使用,主要用于飞机的保养和维修。

    与日本海军的情况相类似,英国海军在大力发展航空母舰的同时,对于舰载飞机的研制也投入了相当大的经历。所谓“好马配好鞍”,只有性能优越的航空母舰并不能保证在海战中取得最终的胜利,舰载飞机才是打击敌人的直接武器。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发展航空母舰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性能优越的舰载飞机有它的用武之地,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英国是最早研制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因此在航空母舰的制造上,有着一定的技术优势。然而,英国海军虽然在航空母舰的建造上屡创佳绩,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0年时间里,英国在航母舰载机的研制上,却并没有取得什么引人注目的成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期,英国设计了“支柱”式、“幼犬”式、“骆驼”式以及“杜鹃”式等几种战斗机。但在一战之后,这些飞机的性能很快就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因此英国又发展了几种新型的舰载战斗机来代替“支柱”式、“幼犬”式等老旧的飞机。下面我们就对英国在一战后发展的一些主要舰载战斗机以及鱼雷机加以介绍。

    “飞行捕手”式战斗机,是在一战后不久英国所研制的一种单座式战斗机。该机采用木质和金属混合结构,因此有着比较好的强度。除此强度之外,因为它的螺旋桨采用木质结构,所以在螺旋桨高速旋转的时候能够发出悦耳的声音,这种声音并不刺耳,所以飞行员们很喜欢听。

    “飞行捕手”式战斗机既可以被作为陆上飞机从陆上完成起飞作业,同时也可以被作为水上飞机或水陆两用飞机,在水上起降。因为“飞行捕手”式战斗机十分容易操纵,所以很适合在航空母舰上使用。1930年,“飞行捕手”式战斗机在“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上进行试飞时,飞行员对其良好的操作性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飞行捕手”式飞机的座舱视野宽阔,非常适合在航空母舰的甲板上进行降落。

    “飞行捕手”式战斗机的翼展为8.84米,机长约7米,机高3.66米,最大起飞重量为1373.5千克,功率为294千瓦,最大航速为214公里/小时,装配有2挺7.7毫米机枪和4颗约9千克重的炸弹。

    在1923年到1930年期间,共生产了“飞行捕手”式战斗机196架,其中包括3架样机。该机能够在没有拦阻装置的情况下,以较低的速度在航空母舰上完成着陆。虽然“飞行捕手”式飞机的飞行速度很低,只有214公里/小时,但因它坚固的耐用性,所以十分适合在航空母舰上作为舰载机来使用。“飞行捕手”式飞机曾经被装备在“暴怒”号、“鹰”号以及“光荣”号等多艘航空母舰上,一直使用到1935年该机才被彻底替换。

    “猎迷”式战斗机是作为“飞行捕手”式战斗机的替代者而出现的,它是1930年到1939年期间英国海军双翼飞机的代表。该机的功率为389千瓦,最大航速为291公里/小时,其改进型“猎迷”MK2式战斗机的速度被提高到了314公里/小时。英国海军共生产了56架“猎迷”式战斗机,该机具有很好的飞行性能,曾被搭载在“暴怒”号、“勇敢”号以及“光荣”号航空母舰上,并且一直服役到1939年。

    “标枪”式鱼雷机是英国海军使用时间较长的一种鱼雷机,其服役期从1923年到1933年。该机翼展为13.87米、长10.8米、高3.94米,最大起飞重量为2903千克,速度为161公里/小时,挂载有一枚长457毫米的鱼雷,该机曾被装备在“暴怒”号、“鹰”号以及“光荣”号航空母舰上。由于当时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加之当时的英国政府受到和平主义的影响,使得英国军队可以获得的资金十分有限,所以生产出的“标枪”式鱼雷机在性能上并不是很先进,但是通过对它的研制,却为英国在今后生产技术更加先进的飞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剑鱼”式鱼雷机是英国所生产的最后一种双翼飞机,该机为多用途飞机,既可以作为鱼雷机,也可以作为侦察机使用。“剑鱼”式鱼雷机翼展为13.87米,机长11.05米,机高3.76米,最大起飞重量为4196千克,速度为224公里/小时,装配有一枚725.7千克的鱼雷和2挺机枪。该机直到1945年才退役,其间共生产了2391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剑鱼”式鱼雷机为英国海军取得最后的胜利,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剑鱼”式鱼雷机是英国海军中颇具传奇色彩的飞机,它曾参加过袭击塔兰托、围歼德国“俾斯麦”号巨型战列舰等一系列重大的战役,并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尽管英国在舰载机的研制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在海军航空兵的控制权上,英国海军和空军进行了长期的争夺,这种内耗不仅妨碍了英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而且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导致的结果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英国海军航空兵的发展水平与美国及日本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在二战爆发前5个月,海军最终获得了海军航空兵的领导权,但显然在这么短的时间是无法弥补英国与美国及日本间的差距的,这是造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初阶段英国处于被动局面的重要原因。

    8.无所作为的法、德、意

    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曾经改装过一艘“贝亚恩”号航空母舰,但是与日本、美国和英国这些主要的海军强国相比,法国的海军航空兵相对来说起步很晚。在这些国家大力发展海军航空兵的时候,法国人还在“耐心”思考着是否有发展海军航空兵的必要。因此,一直等到了1935年,沉稳的法国海军才最终下定决心将两艘作战能力比较弱的重型装甲巡洋舰改装为航空母舰。但是因为这两艘重型装甲巡洋舰所能够搭载的飞机只有12~14架,改装后的航空母舰作战能力会十分有限,所以法国海军在经过了仔细的考虑后,停止了这项改装的计划,法国航空母舰的发展之路就这样又一次戛然而止了。

    法国海军真正下定决心要建造航空母舰是在1938年,法国人打算建造“霞飞”号和“伴尔维”号两艘航空母舰。这两艘航空母舰都为18000吨,可以搭载40架飞机,装配有双联装130毫米火炮4座,200米长的飞行甲板紧靠左舷。但是当“霞飞”号航空母舰刚刚动工不久,法西斯德国就开始了对法国的入侵,而此时“霞飞”号仅仅完成了28%的工程,而它的姊妹舰“伴尔维”号还没有来得及动工建造。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法国拥有现代航空母舰的时间又一次被推迟了。

    由于遭受到德国的入侵,导致“霞飞”号和“伴尔维”号两艘航空母舰被迫停工,这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贝亚恩”号成为了法国所拥有的唯一一艘航空母舰。“贝亚恩”号航空母舰是在一艘未竣工的诺曼底级战列舰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诺曼底级战列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开始建造,由于一战的爆发,被迫停建。在一战后,法国对“贝亚恩”号战列舰作了改装,改装工程从1922年4月一直到1927年5月,因为在改装过程中借鉴了英国“鹰”号航空母舰,所以“贝亚恩”号具有英国航空母舰的特征。这艘航空母舰有不少优点,但其缺点也极其明显,那就是航速慢、飞行作业困难,其航行速度仅有21.5节。

    “贝亚恩”号航空母舰的标准排水量为22100吨,满载排水量达到了22500吨,舰长为182.2米,宽约27米,飞行甲板长180米,宽27米。该舰采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装置,功率为26625千瓦,航速为21.5节,续航力6000海里/10节,可以搭载飞机25架,其中战斗机20架,攻击机5架。“贝亚恩”号配有8座单管155毫米炮,6座单管75毫米炮,4座550毫米鱼雷发射管和数座小口径火炮。

    作为当时法国海军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舰,“贝亚恩”号在法国海军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该舰在设计时将巨大的烟囱和右舷岛式上层建筑合为一体,采用直通式甲板,在飞行甲板和机库之间设有前、中、后三部升降机,舰上通风系统在设计上比较独特,该系统用冷风冲淡烟囱内的热气,以减少飞行甲板作业干扰。“贝亚恩”号于1940年6月驶往法属西印度群岛,在该地被扣留至1944年,后开往美国进行改装。由于该舰的航速比较慢,不能产生足够的甲板风来保障飞机的安全起降,所以“贝亚恩”号后来被当做飞机供应舰来使用,负责飞机的运送任务,战争结束前主要在加拿大和法国之间运送车辆。

    与法国的情况相类似,德国的航母发展之路也不顺利。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马上就将《凡尔赛和约》废止,开始将德国重新带入战争的轨道上来,大力扩充德国的武装力量。德国在1935年同英国签订了德英海军协定,这助长了德国退出《凡尔赛和约》的气焰。根据德英海军协定的规定,德国海军可以建造吨位为42250吨的航空母舰。同时协定也规定了德国不允许成立独立的海军航空兵,这对德国航空母舰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束缚作用。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军事发展有着严格限制,以避免德国对协约国的军事威胁,同时也为德国保留了一定的兵力以镇压国内革命力量。

    具体内容有:

    1.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通过志愿入伍的方式招募军官和士兵;允许保留陆军10万人。

    2.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内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在莱茵河流域保留部队和设置堡垒。

    3.同意德国拥有战斗舰6艘、轻巡洋舰6艘、驱逐舰12艘、鱼雷艇12艘,限制德国海军的发展。

    4.禁止德国拥有坦克、装甲车、军用飞机、潜水艇和化学毒剂,阻止其改进军事装备。

    就在德国同英国签订海军协定的这一年,德国决定建造两艘航空母舰,设计计划每艘的标准排水量为19250吨,实际上排水量为24500吨,满载排水量达到了31367吨。这两艘航空母舰的舰长为262.2米、宽31.5米,飞行甲板长240米、宽27米。采用功率为147100千瓦的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装置,由于动力在同时代的航空母舰中首屈一指,它们的航速可以达到34节,续航力为8000海里/19节。该舰在上层建筑两侧装有8座双联装158毫米火炮,在飞行甲板下面装有6座双管105毫米平射炮,以抵御水面舰艇的攻击。同时还装有11座双管37毫米高炮和7座20毫米单管炮,这些设计使得这两艘航空母舰具有极强的火力。

    德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于1938年12月8日在基尔船厂下水,被命名为“格拉夫·齐柏林伯爵”号。“格拉夫·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是先进与落后并存、优点和缺点兼具。该舰拥有极强的火力,装有大量的火炮,同时该舰动力强劲,航速高达34节。该舰的缺点也很明显:飞行甲板的装甲防护很弱,只能抵御弹片。不过,“格拉夫·齐柏林伯爵”号仍是不可小视的作战堡垒。

    但是“格拉夫·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并没有完工,这主要是因为德国海军和空军之间就航空母舰的指挥权产生了分歧。与英国皇家空军和皇家海军的矛盾相比,德国海军和空军之间的矛盾有过之无不及,性格孤僻的德国雷德尔海军上将对海军航空兵的发展缺乏规划,在政治上又根本不是空军司令戈林的对手,而空军司令戈林一向反对独立的海军航空兵的存在。因此,就航空母舰舰载机的归属、航空母舰的指挥权等一系列争论,导致了航空母舰工程的下马。另外,由于潜艇是德国优先发展的方向,所以德国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都优先投入到潜艇的建造上,这也是造成德国“格拉夫·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停工的重要原因。而且,德国造船师们缺乏航空母舰的设计、建造经验,这也使希特勒对航空母舰的发展缺乏信心。后来,在看到英国航空母舰在海战中所发挥的巨大威力之后,德国人才重新考虑继续完成对“格拉夫·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的建造,可是直到德国投降为止,这艘航空母舰的建造工作也没有完成。

    “格拉夫·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的姊妹舰“彼得·斯特拉斯”号的建造工作同样进行得很不顺利,该舰于1939年开始建造,但是在1940年它就在船台上被拆解。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并没有拥有航空母舰,这使得德国海军丧失了制海权。很难想象,假如德国海军完成对“格拉夫·齐柏林伯爵”号和“彼得·斯特拉斯”号航空母舰的建造,二战的结局会有怎样的变化。

    意大利在航空母舰的发展道路上,与德国和法国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因为虽然法国和德国最后都没有建成像样的、可以投入海战的航空母舰,但是法、德毕竟在二战之前就已经认识到了航空母舰对于获取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并且投入到了航空母舰的研制工作中。法国是因为遭受到德国的入侵,才使得计划兴建的“霞飞”号和“伴尔维”号两艘航空母舰被迫停工。而德国是因为海军和陆军在航空母舰的领导权以及对舰载机的指挥上存在分歧,才导致了“格拉夫·齐柏林伯爵”号和“彼得·斯特拉斯”号航空母舰的建造工作陷入混乱,最后被迫停止。意大利与德国及法国不同,其在心理上就对航空母舰的作用缺乏认识,意大利人认为意大利凭借着地中海有利的地理位置根本没有必要建造航空母舰。意大利的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甚至认为“意大利本身就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意大利没有一艘航空母舰,更谈不上拥有海军航空兵了。

    意大利在航空母舰的研制上之所以如此落后,除了与意大利的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的错误认识密不可分之外,与朱里奥·杜黑的认识也关系密切。朱里奥·杜黑是早期空军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在一战中他就曾提出大量使用空军的意见,但是没有被重视。为此他曾对陆军部门的作战战略和战术安排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并因此引起了最高统帅部的愤怒,被以违纪的罪名判处了一年的监禁。此后,意大利军队在卡波雷托遭受惨败后,意大利军方认识到了杜黑所提建议的正确性,并为其“平反”,任命他为陆军航空处的主任,并在1922年将其提升为航空部部长。杜黑的观点在意大利军方有着很大的权威性,因此可以说他对于航空兵的看法决定着意大利海军航空兵的发展方向。而杜黑恰恰主张建立统一的空军,他把意大利的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进行了整合,合并为意大利航空队。他对发展航空母舰极为反对,认为海军根本就没有拥有飞机的必要,正是由于受杜黑观点的影响,使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意大利没有建造航空母舰的打算,这对二战的战局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当意大利的最高领导者们认识到航空母舰和海军航空兵对于意大利是多么重要的时候,意大利开始了将“罗马”号和“奥古斯塔斯”号客轮改装为航空母舰的工作。当“罗马”号(改造后被命名为“苍鹰”号)完成改装准备出航时,意大利已经面临着战败的结局。

    “苍鹰”号的标准排水量为23350吨,满载排水量为27800吨,采用的动力装置为蒸汽轮机,功率为10297千瓦,航速为30节。该舰在1943年被德国所获得,在1945年德国战败时被德军自行炸沉。而“奥古斯塔斯”号未完工时也被德国人得到,于1944年被德国炸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