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全知道-姓氏文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姓名不仅是一种区别个体的符号化语言,也是辅助人们传承血脉的工具,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虽然如今姓名的这种作用已经被淡化,甚至逐渐走向了灭亡,然而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姓氏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姓氏的形成历史及其演变过程,到有关姓氏产生的各种趣闻在本章中都有所记述,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形式,是因为姓氏文化既是中国历史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充满了世俗情怀的文化片段。

    一、中国姓氏的由来

    姓名不仅是一种区别个体的符号化语言,也是辅助人们传承血脉的工具,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虽然如今姓名的这种作用已经被淡化,甚至逐渐走向了灭亡,然而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姓氏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姓和氏的区别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相传姓的来源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有关。原始氏族部落的成员不仅对图腾上的动植物表示出了极大的尊重,还将本氏族的图腾作为氏族成员们独有的标记。后来这种标记逐渐演化成了最早的姓,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才会出现了大量怪异的姓氏,如虎、狗、牛、羊、鸟等。

    除此之外,姓的产生也与母系社会有关。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类主要实行群婚,因此孩子并不清楚自己的父亲是谁,只知道生养自己的母亲,所以当时人们的姓都是来源于母亲所在的氏族。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会出现那么多带有女旁的姓氏,在这些姓氏中,比较常见的有姜、姬、姚、嬴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又开始产生了“氏”的说法。据说“氏”的产生来源于氏族的不断壮大。壮大后的氏族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需要而逐渐分化,形成了许多分支“氏”。除此之外,人们有时也会按照居住地等条件,将某个氏族的人称为“某某氏”,例如黄帝就曾因为生活在有熊的地区而被称为有熊氏。

    到了周朝,君主为了便于统治,将国土分成了若干区域分封给有功之臣或自己的亲族,形成了附属于周朝的诸侯国,而诸侯国国君比照周天子的这种做法又将自己的领土分给了臣子。后来,那些受封领地之人的后人以封国名为氏,也常自称为“某某氏”。另外也有人以官职和祖先谥号为氏。

    由此可见,在姓、氏的形成之初,姓和氏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含义。不仅如此,古人还有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的习俗。其中女子称姓是为了区分同姓的结婚对象,防止近亲结婚。而男子称氏则是为了彰显自己的高贵身份。

    姓和氏的融合

    据史料记载,在周朝以前我国可考的姓不足三十个,然而到了秦汉时期,中国的姓已经发展到了一百多个。随着时代的演进,中国的姓不断增加,到了明朝已经有四千六百多个姓了。学者们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姓与氏的融合。

    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的人口不断增长,原有的“氏”已经不足以应付这么多人的需求,“氏”的重复概率很大,已经不能起到区别世人身份的作用了。这种社会现实时刻呼唤着一种新的姓氏制度的诞生。

    此时,秦国异军突起,由嬴政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一统国家。秦朝的统治方式与周朝有很大区别,不再分封土地,而是将土地按照区域划分成郡县,统一由中央领导。然而这样一来,过去遗留下来代表贵族身份的“氏”就没有实际的意义,只保留了区分血缘的作用。另外一些平民出身的新式贵族们对这种“明贵贱”的姓氏制度也嗤之以鼻,不屑为之,因此姓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新的姓氏制度。

    姓氏融合后而成的这种新姓氏制度,比起旧时的姓氏制度有很多优点。首先就是“氏”的瓦解丰富了新姓氏的产生,解决了人们难以区分身份的尴尬。由于“氏”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因而逐渐被姓吸收,形成了新的姓氏。另外,新姓氏制度的稳定性高、实用性强。先秦时期,人们的“氏”常会因各种客观因素而改变,如黄帝在称有熊氏的同时还称为轩辕氏,这一方面不便于人们交往,另一方面也不便于后人追溯自己的血缘。

    由于新姓氏制度有着无与伦比的优点,因此一直经久不衰发展至今,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姓氏文化。

    得姓的方式

    中国人的姓氏除了极少的一部分是由原始时代的图腾崇拜或母系社会流传下来的,一般都是由周代的“氏”转化而来。因此若想知道中国人的姓氏来源,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捋顺古人是如何受氏的。

    人们一般将受氏的方法归纳为以下十三类:

    1.以封国为氏

    所谓的以封国为氏就是指将古代封国的称呼当做氏。如今的姓氏宋、齐、鲁、卫、秦、陈等皆是此种来源。

    2.以居住地为氏

    居住地的地名有时也可以当做氏,例如西门、欧阳、苗、钟、池等姓氏,都是由古代地名转化成姓氏的。

    3.以册封地为氏

    这种类型其实与第一种类似,只不过第一种是周天子册封诸侯,而这一种是指诸侯册封辅臣。现代姓氏中的郭、方、范、邹、叶、田等即属此类。

    4.以所在部族为氏

    以部族为氏的情况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王公贵族将自己所在的部族分支为氏,另一种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人用部落的名称当做氏。一些不太常用的复姓,如“宇文”就是这样演化成姓氏的。

    5.以官职为氏

    因这种原因而形成的姓氏主要有张、钱、左、史、岳等。

    6.以所受爵位称呼为氏

    拥有此类姓氏的人,追根溯源一般都是王公贵族的后代。如王、侯、公孙等姓。

    7.以字为氏

    以刑名中的字为氏形成的姓氏也很多,如刘、石、庆、丰、高等。在古代能够以字为氏的人地位都极为尊贵,其中不乏高居帝王之位的人。

    8.以谥号为氏

    在古代只有那些为国家作出过贡献的人,才能在死后被赐予谥号。受封之人的子孙对此甚感荣耀,因此以谥号为氏也是很常见的。姓氏中的丁、柳、庄等都是由此而来。

    9.以技术、艺能称氏

    相传古人常以自家从事的技艺相称,如陶氏、农氏等。

    10.以驻守之地为氏

    以驻守之地为氏主要说的是古代的官员们,他们赴某地任职后,长期生活在那里,有时也会将任职地的地名称为氏。

    11.以事物的顺序为氏

    这种以顺序为姓氏的情况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即按照家中的长幼顺序为氏,此类姓氏包括伯、仲、叔、季等。第二类是按照事物的排列顺序确定自己的氏,因此古人有“第五”这类姓氏。还有一类是将表示时间顺序的字作为姓氏,古代天干地支中的字,如辛、午、申等至今仍被有些人当做自己的姓氏。

    12.以吉祥物为氏

    古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有人甚至将吉祥物作为自己的姓氏,例如莫邪氏、铁胆氏等,就是由古代神兵利器演化而成的,后来人们将这种说法简化,就出现了莫、铁等姓。

    13.赐姓、冒姓和改姓

    此类姓氏大多为遭遇特殊情况后更换原来的姓氏而形成的,帝王赐姓、因祸改姓等都属此类。姓氏中的金、龙、孙等来源一般为帝王所赐,而何、严、洪等一般都是为了避祸或防止忌讳而产生的。

    二、中华民族十大姓氏

    李姓

    目前,中国的第一大姓氏为“李”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四。据统计,全球姓李的人达到一亿以上,在世界范围内李姓家族也是最庞大的。若让所有姓李的人都站在一起,他们能够环绕地球一周半!

    李姓不仅是现如今的最大姓氏,在古代,李姓也是一个大姓。中国历史上有十二个王朝为李姓人所建,李姓中共出了五十八位帝王,这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其辉煌的历史足以让如今的李姓人感到骄傲不已。

    关于李姓的起源众说纷纭,总结起来大概有九种说法之多。其中一种说法称,李姓来源于上古时代的嬴姓。嬴姓的后人皋陶在尧帝手下做主管刑狱的大理官,他的儿子和孙子后来也都继任做了国家的大理,因此后人就将皋陶家族称为理氏。至于“理”如何成了“李”,史书上记载说,皋陶的后人曾经因“李子”而躲过了死劫,为了感恩就将“理”改成了“李”。

    另外还有人认为,李姓来源于老子。老子,姓李,名聃,这是世人皆知的,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老子为什么姓李。据说在老子出生之前,社会上并没有李姓。李姓纯属是老子因缘际会下的首创。相传老子的母亲在怀老子的时候,整整经历了八十一年,后来老子在一棵树下诞生。刚生下来的老子白发斑斑,面呈老态,她的母亲见了惊讶地说:“哦,我生了一个老儿子。”因此才有了老子的说法,至于老子姓李则是因为他一生下来就用手指着边上的老树,人们见此树为一棵李子树,就说老子是在选择自己的姓氏,于是老子就姓李了。

    除此之外,关于李姓的来源还有几种图腾说和改姓说。然而李姓究竟来源何处,至今学术界仍然没有达成共识。

    人们一般认为李姓有两大重要分支,这两支成了李姓不断发展的源泉,李姓如今可以高居中国姓氏排行榜第一名,这两支李姓人功不可没。历史上这两支李姓人氏一支生活在陇西,另外一支则在赵郡。其中唐王朝的建立者李渊就是陇西人氏。而赵郡李姓发展也很迅速,短短几代就成了当地规模最大的姓氏。后来李姓人不断外迁,将李姓植根在了更广阔的土地上,不断繁衍。

    历史上李姓名人数不胜数,除了大唐天子一门,还出了很多名留史册的能人。诗仙李白、药神李时珍、西汉名将李广,一代女词人李清照皆出于此。

    王姓

    在中国,王姓是继李姓之后的第二大姓氏,也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八。

    王姓最早并不是姓而属于氏,王氏是受到君主册封承袭爵位后的称呼。发展至汉代,王逐渐发展成了姓。关于王姓渊源,人们的说法并不统一。有人说王姓的始祖为生活在夏朝的殷人祖先王亥。王亥在商朝的地位极高,人们甚至用祭天之仪祭祀他。在殷人供奉的诸多祖先之中,也只有王亥一人被称为王。还有一些人认为,王姓来源于周文王的后人,因为文王后人皆为王族,因此出现了王姓。另外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但这些说法都只是一家之言,王姓究竟出自何处还有待考证。

    在历史上王姓人最早生活在山西地区。汉代时王姓已经成了望族之姓,著名政治家王允就出身于山西的王姓望族。后来王姓不断扩大,在五姓七族高门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塑造了太原王氏的辉煌。因此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王氏出太原。”到了唐代,太原王氏更是风光一时,出现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大才子。初唐四杰之首王勃,诗画双绝的王维,七绝圣手王昌龄,以及诗作不多却依旧赢得了盛誉的王之涣都出自太原王氏一族。

    后来王氏一族逐渐从山西迁往其他地区生活。四川、江西、浙江、安徽乃至广东和广西等地都有王氏族人的身影。至明清时期,部分王氏人还迁徙到了中国台湾和海外。

    张姓

    张姓是我国的第三大姓氏,在我国张姓分布很广,几乎各个地区都有姓张的人。其中北方地区的张姓人较多,在南方张姓人一般集中在四川一地。

    人们一般将张姓的来源归为三种。其中一支张姓人来源于黄帝的后人“挥”。据史书记载,挥是少昊的第五个儿子即黄帝孙子。由于他创造出了弓和箭矢,因此被赐予了“张”姓,他的后人也都以张当做自己的姓氏。据说起源于此的张氏人世代生活在青阳地区,即太原西南郊。另外还有一部分张姓人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解张的后人。史书上说,解张字张侯,他的后人们自称为张氏。后来晋国经历了政变,即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形成了三个全新的国家),张氏一族也随之迁徙到了新的区域,这支张氏人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和河南三个省份。除了以上两种情况,还有一些人是赐姓或改姓后开始姓张的。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就曾将张姓赐给云南蛮族酋长龙佑那。同一时期的虎将张辽本来也不姓张,而是姓聂,姓张也是后来改的。不同时期,居住在边疆的少数民族都有人改姓为张。因此张姓人在我国分布很广。

    历史上的张姓名人也有很多,几乎各行各业都能见到张姓名人。例如军政领域的张良和张仪,书画界的张旭、张择端以及医药界的张仲景和自然科学界的张衡等。

    刘姓

    刘姓在我国属第四大姓氏,据史学家考证,刘姓如今已经成了全球华人十大姓氏之一。而日本史料上记载,他们的第三大姓氏高桥就源自我国的刘姓,相传高桥氏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人。在我国历史上,刘姓也是一个非常显赫的姓氏。据统计我国古代帝王中最多姓刘之人,因此民间有“刘天下,李半边”的说法。

    刘姓最早起源于上古尧帝的后人,祁姓陶唐氏。陶唐氏建立了刘国,他的后裔自称为刘氏,史书上将其视为刘氏正宗,是刘姓人最初的来源。到了周朝部分姬姓人改姓为刘,逐渐壮大了刘姓。除此之外,汉高祖刘邦即位后,不少大臣和归附的少数民族也都改成了刘姓。这三部分应该为刘姓人的主要来源。

    关于刘姓的始祖,民间还有一种传说。相传刘累为尧帝的祁姓后裔,刚出生时手中有如“刘累”二字的掌纹呈现,人们就将“刘累”二字当做了他的名字。后来刘累做了夏朝帝王孔甲的御龙师,专门为孔甲饲养龙。孔甲对刘累的御龙技术赞叹有加就赐他为“御龙氏”。然而再好的御龙师也无法避免生老病死之事,有一次,一条龙不幸死了,刘累觉得扔了也是浪费,不如物尽其用将其做成佳肴。说干就干,刘累用龙肉做了一顿美味佳肴献给了孔甲。孔甲吃了刘累奉上的美食很高兴,遂赏赐了刘累很多金银珠宝。过了不久,孔甲就开始怀念刘累所做的美食了,他希望刘累能够再给自己送些上次的食物来。刘累知道后十分担忧,为了不惹祸上身,他带着家眷连夜逃出了都城。为了躲避孔甲的追捕,他用自己名字中的刘代替了自己的本姓祁。于是他的后人就都自称为刘氏了。

    刘姓人最早生活在河北,由于战乱等原因,刘姓人在不同时期分别迁往了河南、江苏等地。至唐宋时期,刘姓已经遍布天下,成为一个大姓。历史上,刘姓多出显赫之人,仅位居九五之位的就有六十六人之多,将刘姓人统治天下的时间加在一起能达到六百五十多年,几乎占到了我国封建历史的三分之一。另外在其他领域中也都活跃着大量刘姓人,如大学者刘歆、刘勰、刘知几以及诗人刘禹锡都是刘姓人中的精英。

    陈姓

    陈姓在我国的姓氏排行榜中位列第五,也是一个人口规模庞大的姓氏。在南方地区,陈姓尤其普遍,在广东、福建等地,陈姓都是第一大姓氏。部分少数民族中也有人姓陈。

    相传陈姓最早来源于妫(ɡuī)姓,其得姓始祖为舜帝后裔陈胡公。陈胡公,姓妫、名满,又称有虞氏,是舜帝之子商均的三十二代孙,生活在商末周初。陈胡公是文王手下的陶正,主要负责制作陶器。由于其技艺精湛而受到文王和武王的重视,后来武王将其册封为陈国国君,武王还将自己的长女许配给了他。陈胡公死后,谥号胡公,因此人们都称之为陈胡公,而他的后人则自称陈氏。这就是陈姓的来源。

    虽然说陈胡公是陈姓的得姓始祖,但并不是说所有姓陈的人都是陈胡公的后人。历史上不断有人受封为陈氏,或改姓为陈,陈姓的队伍不断扩大,而其来源也是五花八门,如今的人已经很难查出自己究竟是源出陈姓中的哪一支了。

    据说最早的陈姓子孙生活在河南等北方地区,随着不断地迁徙,陈姓人多聚居在了南方等地,还有一部分人后来迁入了我国台湾。

    陈姓中多出政治家、军事家,从秦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陈胜到唐朝宰相陈叔达、陈希烈,再到唐末农民起义军中的女首领陈硕真,乃至明末抗清名将陈子龙和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都是陈姓人的骄傲。

    杨姓

    在《百家姓》中杨姓位居第十六,然而如今杨姓已经发展成了我国的第六大姓氏,同时也是全球华人十大姓氏之一。在我国长江流域各省市姓杨的人最多,另外,杨姓也是越南的一个大姓。

    关于杨姓的来源,众人说法不一,有人说杨姓是从官职名称上发展而来的,也有人说杨姓是以封地为氏的方式形成的姓。不过大家普遍认可的一个事实是,杨姓的得姓始祖为文王后人,杨姓源于姬姓。据史书记载,伯侨是晋武公的次子,后来被册封到了杨地,世称杨侯。他的子孙也自称为杨氏。此一来源一般被视为杨氏正宗。另外,历史上还存在赐姓、改姓等情况,因此杨姓的来源并不局限在这一支。

    杨氏也是一个很显赫的姓氏,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杨姓名人,如隋朝皇帝杨坚、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宋代护国之臣杨业等。

    赵姓

    赵姓也是使用较多的姓氏,在《百家姓》中,赵姓位列第一,如今赵姓为我国第七大姓氏。关于赵姓的来源说法比较统一,人们一般认为造父为赵姓始祖。

    造父为颛顼后裔,本姓为嬴(yínɡ),是西周时期最著名的驭车高手。相传周穆王非常欣赏造父的驭车技术,因此经常乘坐造父驾驶的车出外游玩。有一次,周穆王又坐着造父驾驶的车外出。在途经昆仑山的时候,他们遇到了王母娘娘,周穆王与王母娘娘相谈甚欢,迟迟不肯回宫。然而不久后,他们就接到消息说徐偃王率众叛变了。周穆王恼羞成怒,嚷着要回宫收拾徐偃王,然而这里离都城镐京相距甚远,一时半会儿根本无法到达。这时造父站了出来,他带着周穆王坐上马车,然后日行千里,将周穆王迅速送回了都城。这样一来周穆王才没有失去战机,让徐偃王得逞。后来周穆王为了感谢造父关键时刻的英勇行为,就将赵城分封给了他。此后造父的族人就又称为赵氏了。这一支赵氏人在周朝世代显赫。至周幽王时,由于君主昏庸无道,他们出走赵城,流落到了晋国,此后一直担任晋国的大夫。后来晋国灭亡,赵氏子孙又建立了属于赵氏族人的赵国,光复赵姓之荣耀,因此历史上有“去周如晋,赵姓始昌”的佳话流传。此源为赵氏正宗。

    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又有不少少数民族族人改姓为赵,宋朝时还有一些显贵人士被赐予了赵姓,这些都为赵姓增添了新的血液与力量。

    在古代,赵姓族人分布甚广。先秦时期,甘肃、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都有赵姓人的身影。经历一番周折,至宋代时赵姓人已经遍及全国,甚至还有些人迁徙到了海外。

    赵姓中的显贵人士也有很多,除了历代君主外,还出现了大量学有所长的奇才,例如三国时代蜀国大将赵云、元代书法家赵孟等。

    黄姓

    黄姓也是使用率较高的姓氏,在中国众多姓氏中,黄姓位居第八。姓黄的人多居住在长江以南地区,其中尤以广东地区黄姓最集中。在我国台湾,黄姓为第三大姓氏,同时黄姓也名列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中。

    人们一般认为黄姓的始祖为伯益。伯益生活在帝舜时代,是东夷部落的首领,因辅佐舜驯兽和帮助大禹治水而受到嘉奖,被赐予了嬴姓。据说伯益的后裔分裂成了十四支,其中一支就是黄氏。黄氏族人在西周时期的封国名叫黄子国,因而称为黄氏。后来黄氏被楚国所灭,黄氏族人即散落各处,成了最早的黄姓人。相传如今的地名如黄冈、黄梅都是由于黄姓人曾在此聚居而得名的。

    黄姓人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族群,因此形成了如今黄姓的庞大规模,黄姓在我国台湾地区尤其常见,因此台湾人民又有“黄郑排满街”的说法。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和经常被影视节目作为主角渲染的黄飞鸿都是黄姓中的佼佼者。

    周姓

    周姓在中国的姓氏中也比较普遍,在中国姓氏中位居第九。周姓在我国历史悠久,在《百家姓》中排位第五,其来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

    据说周姓来源于后稷的后人古亶父。古亶父为了躲避狄族迫害带领自己的族人由原来的聚集地迁到了陕西周原一带,并自称为周族。所谓的周族就是建立周朝的姬氏一族。秦灭周之前,他们都称姬姓,亡国后的姬姓族人迁到了河南临汝等地,由于被贬为了庶民,因此他们不再称姬姓而是改姓为周。

    当然,这只是众多周姓来源说法中的一种,另外也有人认为,周姓最早来源于周平王的儿子姬烈。史书上记载姬烈被册封到河南后,他的族人都称为周家,后来逐渐发展成了周氏,乃至最终的周姓。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几种说法,但多数人都认为周姓来源于姬姓。

    周姓名人相比其他大姓一点也不逊色,从三国儒将周瑜到中国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再到有“词家之冠”称呼的周邦彦,都出自周姓家族。

    吴姓

    吴姓在中国十大姓氏中无疑是属于“小众”的,但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吴姓却是当之无愧的大众姓氏,尤其是在我国的江南地区。在《百家姓》中,吴姓为第六大姓氏,同时吴姓也是华人十大姓中的一个。

    中国的姓氏大多出于周朝,吴姓也不例外。传说吴姓的始祖为古亶父的大儿子泰伯。古亶父一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是泰伯,二儿子是仲雍,小儿子就是周文王的父亲季历。按照惯例父亲的族位应该传给长子,但古亶父却特别宠爱三子季历的儿子昌,为了此事古亶父一直忧心忡忡。其实他的大儿子早就意识到了父亲的想法,于是他带着自己的二弟仲雍离开了家,到偏僻的江南去谋生了。后来泰伯和仲雍在江南建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天下,成立了勾吴古国,这就是后来的吴国。吴被灭国之后,吴国的王族子弟为了纪念自家的辉煌,就改姓为吴了。

    这一支吴姓人的祖籍应该在江西一带,后来吴姓子弟逐渐繁衍到了全国各地,但比较显赫的吴姓家族基本都生活在南方。宋明时期,吴姓还曾出现了很多重量级人物,可谓雄霸东南一方。

    吴姓中出了很多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如“画圣”吴道子、明清小说家吴承恩、吴敬梓等。

    三、姓氏郡望和堂号

    中国的姓氏文化很有趣,不仅有姓、氏的转变,还有着独具特色的郡望和堂号的说法。古人重视郡望和堂号其实和男人称氏明贵贱是一样的道理,都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意图博取别人更多的关注以及获得更好的待遇。

    随着周王朝的灭亡,古人以血缘关系明贵贱的历史不复存在了,然而人们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平等意识,而是由重视血缘转向了重视家族的声望与地位。人们迫切地希望有一种新的能够彰显家族地位的姓名规范,于是郡望和堂号出现了。

    郡望

    “郡望”一词来源于秦汉时期,其中“郡”是指行政区划,而“望”则指望族世家。郡望二字放在一起就是指某一姓氏为某一区域内的名门望族。

    郡望的说法与汉代兴起的门阀制度有很大关系。门阀即是指那些封建社会中地位显赫尊贵的高门大姓。高门大姓一旦形成就会长期存在,并能得到官方的认可和庇护。一般来说,同为高门大姓也有高低等级之分,因此门阀制度就是一种等级制度。

    任何一个集体中都存在等级,同姓之间也是如此,受各种客观因素影响,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同姓也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享有不同等级的社会待遇。因此,那些地位更高的家族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势,就会在自己的姓氏前添加居住地的名称,郡望就由此形成。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郡望包括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这也是古人所说的“五姓七族”。

    这种标榜郡望的行为自魏晋时期开始,在宋代以前风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些高门大姓的子弟不仅享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在社会地位晋升方面也拥有更多的机会。由于隋唐科举考试前,古代一直奉行的是以门阀制度和士族制度为基础的九品中正制,因此寒门子弟很少有人能够通过入世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正因为如此,才会产生了大量怀才不遇的才子,如“竹林七贤”中的嵇康等人。另外,在婚姻嫁娶方面,古人也要考虑郡望问题。如果士族子弟与寒门子弟通婚会遭到人们的耻笑。在很多时候,这些享有郡望的名门望族还有着地方的自治权和左右国家的力量。这种权力甚至还被体现在国家的各种法令中。

    虽然隋唐时期,九品中正制被废除了,国家开始推行一种不问郡望,不分阀阅的新政策,郡望也从实际权力的象征逐渐向姓名标志转化,但郡望的影响力依旧存在。因此人们时常会自称为陇西李氏、汝南周氏等。另外,唐朝时期还产生了很多新贵族集团,形成了新的高门大姓。虽然士族地位不再以郡望的形式体现了,但从姓氏上判断地位尊卑的习惯并没有改变。

    即使到了宋、元、明、清四代,古人也没有完全抛弃郡望一说,甚至到了当代仍有不少人有寻根问祖的习惯。这既是古代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有着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应该说在宋代废除郡县制之前,郡望一说带有很强的地位指向性,随着时代的变迁,郡望的这种作用逐渐被削弱乃至完全灭亡了,后人谈及郡望往往已经没有了前人的目的性,仅是将其视为自己姓氏的源头用于纪念而已。

    堂号

    在古代,人们除了有郡望的说法外,还存在着所谓的堂号之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的繁衍,郡望的说法已经不能满足古人区分贫富贵贱的要求了,因而产生了堂号的说法。堂号的本意是指厅堂和居室,后来人们用堂号指代家族中某一支。应该说堂号是一种与郡望相似,但更为细致的分法,它能起到区分某一姓氏郡望中某一支系地位的作用。

    另外,堂号一般分成两类,一类就是依据郡望分化出来的,因此又称郡号或总堂号;另一类堂号则是人们自立的,其命名规则往往不受郡望和祖居地的限制。在此类中,堂号的名称一般来源于同姓名人的历史事迹。如孟姓中有一支堂号为“三迁堂”,就来源于孟母三迁的典故。类似的情况很多,如周姓中有“爱莲堂”,这无疑是取自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相对来说,第一类堂号更能体现家族的来源及地位,而第二种堂号则有颇多趣味性。

    古人一般会将写有本支堂号的匾额悬挂在厅堂之上,逢佳节良日还要将堂号写在红灯笼上,以示尊荣。除此之外,有人将堂号用在店铺、书斋中或刻写在自己的各种生活用品上。堂号的说法不仅汉族人有,一些汉化了的少数民族中也有这种说法。例如回纥族就有爱氏“西河堂”。

    郡望的发展随着宋代废除郡县制基本已经告一段落了,而堂号的规模却不断扩大。据统计,我国的堂号能达到数千乃至上万个,而郡望则远远达不到这个数量。这主要是因为郡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区分贫富贵贱方面,因此受到了比较严格的限制。而堂号的功用则更广泛,除了能够起到区别姓氏、地位的作用,堂号还有教育家族子弟的作用,人们可以根据家族的需要随意立下堂号,所以数量之多难以统计。故而郡望可以用来直接当做堂号,而堂号则不能作为郡望使用。

    四、中国人的名、字、号

    名

    名就是个人的称呼,是一种带有指向性的符号。对一个人来讲,姓氏是属于家族共有的,名则是属于自己的。“名”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中,它既是人际交流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人们逐渐在群体中发现自我的体现。在古代的不同阶段,人们的命名习惯也有很大的区别。不过女性一般是没有正式名字的,而只有乳名等非正式的名。在女子出嫁后,连这些非正规的名也会被废止,只是冠夫姓和父姓称“氏”而不称“名”。

    一般来讲,单名出现较早,在两汉及其以前的时代,单名十分盛行,而双名则是在唐宋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的。

    在起名的习惯上,商朝人喜欢以天干或出生日的干支作为个人的名,例如太乙、盘庚、武丁等。到了西周人们对起名一事则更为谨慎,产生了一些特殊的起名礼节和规范,因此起名的方式也和商朝有了很大的不同。相比之下,战国时期的人起名则更重视占卜的作用。

    如果说在奴隶制社会中,人们起名更重视天道,那么到了封建社会,人们起名时则多了一种世俗的禁忌,不断强调着王道的尊荣。例如有些朝代的人开始避讳用那些带有王者寓意的字为名,如天、君、龙、圣、皇等。

    除此之外,各个朝代都有其富有个性的命名法。如魏晋时期,人们崇尚用“之”字命名,比如王羲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传播,开始有人以“僧”字为名;而唐宋人喜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名等。

    然而最有影响力的命名方式还是按照字辈谱命名,比如当代著名翻译家查良铮与著名作家查良镛为同族叔伯兄弟,他们名中的“良”字就是他们属同一辈分的象征。这种命名方式兴起于宋朝之后,在明清时期尤为兴盛。至今仍有部分地区用这种方式为新生儿取名。

    综上可见,人们的命名习惯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一个人的名往往能够体现出其生活时代的潮流指向及特有的文化气息。不过那些富有吉祥寓意并简洁易记的名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字

    字与名一样,都是用来指代人的称谓。人们普遍认为,字是从名中分化出来的,它对名有解释和补充的作用,因此又称“表字”。相比“名”的普遍,只有古代身份地位显赫的人才能有“字”。所以为了表示对人的尊重,人们一般不直呼对方的名,而是用字代替。

    古人取字与命名还有一些不同。据《礼记》记载,古人命名一般是在孩子三个月时进行,而取字则要等到孩子成年之后。

    另外,古人取字一般会遵循几种规则,一种就是与名同义,如张衡字平子,陶渊明字元亮,秦观字少游等。还有一种就是与名反义,如晏殊字同叔,朱熹字元晦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名、字连义,相辅相成的取字法。三国时期的著名蜀将赵云就属此类,赵云字子龙,其中“云”“龙”相连,即成云中之龙,有富贵不凡之意。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字乐天,古有“乐天知命,故不忧”一说,因此乐天必能居易,也是运用了这种连义取字法。当然,在这三种取字方式外,也存在其他的形式,古人的字有时也来源于典故,或起到表示行辈的作用。

    从古人丰富多彩的取字方式中其实不难看出字与名的紧密联系,字与名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因此更容易表达出亲人对孩子的期许。

    号

    如果说“字”相比“名”来说有尊称的含义,那么“号”则比“字”更尊贵。号是古人在名和字之外的第三种称谓,又称别字、别号、别称。

    “号”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古人自己取的“自号”,另外一种则是人们为了纪念那些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而为其奉上的称号。其中别人赠送的称号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为生者送上称号,这种一般称为“尊号”“雅号”,还有一种则是为了纪念逝者而追封的号,世称“谥号”。

    古人取自号时,一般会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就是居住地。有些人喜欢用生养自己的故土之名而取自号,借此表达自己的归属和乡情,如五柳先生陶渊明、青莲居士李白等都属此类。第二种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向情趣取自号。以此种形式取自号的古人也比较多,如号称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的“六一居士”欧阳修即是如此。最后还有一类就是依照年龄、体貌特征等取自号。辛弃疾就是从自己的年龄出发而取的号,所以他的自号为“六十一上人”。

    别人送号给生者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以人们的事迹取号,李白就是因为写了《蜀道难》这篇文章才得来了一个“谪仙人”的赠号。据说年过古稀、德高望重的四明狂客贺知章见到李白写的《蜀道难》后赞不绝口,称颂说这是神仙才能写出的诗篇,直称李白是谪仙人。后来这个谪仙人的称呼不胫而走成了世人称呼李白时的一种共称。

    另外,还有人用官职称谓或任职地点作为赠号的依据。例如王羲之又称王右军,杜甫又称杜工部,都是别人根据他们的官职为其送上的称号。

    据学者考证,号的起源较早,但一直不太流行,直到唐宋时期,号才发挥了它第三称谓的作用,大肆盛行起来。相比名与字要受限于姓氏、家族行辈,号则显得自由奔放多了,因此尤其受那些古代的“文学青年”们所喜爱。由于号的这种特殊性,有时也会导致一个人身兼数“号”的情况,不过这恰恰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因而号在唐宋时期兴起后,一直流传至民国时期,甚至当代的许多文化界人士,依旧有取自号的习惯。

    五、起乳名

    现代社会生活中,为新生儿起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讲求计划生育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将给孩子起名视为一件家庭大事,会让所有的家庭成员列席参与意见,而且给孩子起名的工程往往在孩子还没降生之前就已经启动了,这些既表现出了长者对孩子的疼爱和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希望,也体现出了姓名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在这一点上,古今无异,古人对给新生儿起名一事的重视程度丝毫不比如今的人逊色,相比之下,甚至更谨慎。现在可能有的家庭已经没有了起乳名的习惯,但古人在孩子生下来后一般都会先为其起一个乳名。

    乳名的由来

    乳名即小名,是孩子的长辈亲人对孩子的爱称。在我国,乳名制度由来已久,作为一种民间习俗,起乳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颇为盛行。由于古代的医疗卫生条件差,不少孩子并没有成年就夭折了,然而古人却认为这是因为有妖魔鬼怪作祟,将孩子的魂勾走后又让孩子的肉体染上了各种疫病,因此才导致孩子夭折。对此古人的应对办法是请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为新生儿起乳名,相传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得到长者保护,鬼怪不敢近身。也有的古人会在起名之前到庙里求签问卜,然后将问卜的结果和神佛之名相联系,然后得出孩子的乳名。由此可见,古人为新生婴儿起乳名主要是为了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据说小名或乳名在很早以前就是如今的大名,不过到了秦汉时期,人们觉得这样的名字有失文雅,于是就逐渐废止了以乳名为大名的习俗,逐渐将乳名与大名分化,形成了新的姓名制度。

    民间起乳名的讲究

    古人在给孩子起乳名时,还有很多讲究。民间常可看见那些以“狗剩”“石头”“铁蛋”为乳名的孩子,据说这样起乳名就是为了防止孩子的名字太过喜庆会使孩子折福减寿,不好养活。

    也有些人家在给孩子起乳名时颇费周折,还要请算命先生为其看相、批生辰八字,然后再根据命中盈亏起名,如有的孩子命里缺水,就会起“水根”一类的名字。

    如今一些地方的人依旧有给孩子起乳名的习俗,不过现在起乳名一般不会再有辟邪驱灾的含义,而只是为了让孩子的名字好听、好记,便于交流而已。这类乳名的起名方法一般是在正式的名字前加一个“小”字或在名字后加“子”字,另外也有一些地区喜欢用叠字,比如“小贝”“庆子”“佳佳”等。

    古人在给孩子起乳名的时机上也是有说法的。例如明清时期给孩子起乳名要在“洗三”或“满月”时进行。所谓的“洗三”是古人很重视的一个诞生仪式,据说在新生儿出生三天后,要举行为孩子沐浴的活动,一是为了洗去孩子身上的污垢,防止疾病;二是为了消除灾难,保护孩子平安。而满月就是指孩子出生满一个月,中国人一般都有摆满月酒的习俗,为的也是让孩子大吉大利、一世安康。因此给孩子起乳名也要等到举行了类似的仪式后才能进行。如今已经很难再看见类似的起乳名的习俗了。

    少数民族地区的乳名习俗及礼仪

    乳名在很多国家当中都曾经盛行过,不过很少有人会为了乳名而举行专门的仪式。而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却有一些独具特色的礼仪活动是为了给孩子起乳名举办的。

    1.哈尼族叶东支的习俗

    哈尼族中的一个支系——叶东,就有着类似的习俗。据说叶东人在孩子出生时,会让家中的老人将孩子抱到外面,一边给孩子裹上柔软的布,一边对其说祝福的话,同时还要说出孩子的乳名。而负责接生的产婆此时要在房门外点起火堆将孩子的胎盘和胎膜放入火中烧掉,并将胎衣灰收入容器中保存起来。

    在孩子出生三天后,家人就会为其举行盛大的起名仪式。在仪式开始前,孩子的父母要杀鸡煮饭,制作美味的糯米团,然后在院中摆上桌椅和糯米团。仪式开始后,村里人就会拿着鸡蛋来换食糯米团。如果新生儿是男孩,这时就会出现一个手拿锄头做锄地状的童男,其寓意是将来这个孩子能够成为一个顶天立地、勤劳朴实的男人。如果生的是女孩,则出现一个手提竹筒饭,拿劈柴刀做劈柴动作的童女,这主要是表达女孩将来会成为一个贤惠孝敬的女人。

    诸如此类的仪式完毕后,这家的主人就会邀请村中男性长辈聚餐。其间,同一家族中辈分最高的男性长者会将一块嚼烂的鸡肉放入新生儿的口中,然后说出对孩子的祝福,并用孩子父亲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为孩子命名,其中父亲的字要排在第一位(新生儿如果是女孩则一般没有这个步骤)。据说这主要是为了彰显叶东人的父权即男权。

    一般来说,叶东人家中的五六岁儿童会同时拥有几个不与祖先重复的乳名,直到七八岁后孩子就会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了,而其他的乳名则不再使用。据说这种换名的习俗主要是为了驱除疾病和灾祸。

    2.彝族的习俗

    彝族人也有因为孩子起乳名而举行的仪式。彝族人一般会在孩子出生五天后举行一场由巫师主持的起名仪式。

    在仪式当天,巫师除了要驱邪捉鬼,还要兼任厨师一职,杀鸡宰羊宴请宾客。在宴请宾客的同时,巫师还要为新生儿修剪胎发,查看相貌命格起乳名。如果婴儿的母亲或婴儿自己命不够好,巫师就会给孩子起一些卑贱的名字。有时候也会用官职名称为孩子命名。

    3.瑶族的习俗

    如果新生儿降生在瑶族人家中,瑶民就会为其举行一种很有意思的仪式。在给孩子命名前,家中年长的女性会采来柑橘等植物的叶子放入水中为孩子洗澡。之后,这家还要杀一只大公鸡,请祭师、神婆一类的人到家中为孩子驱邪祈福,将添丁之事通禀自己的祖先以及诸神,请求他们的庇佑。而孩子们的乳名也不能由父母起,而是要让祭师、神婆来起。

    六、取名常识

    在古人看来,姓名不仅记录着血缘关系,是个人的一种符号,也是关系到人一生命运的东西。它承载着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希望,也能左右孩子一生的吉凶祸福,因此必须被谨慎对待。所以,自古以来我国就流传着许多取名的常识。在《周易》中还专门讲述了严谨的取名规则。后来,人们对姓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还发展出了姓名学。

    一般来说取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就是要重视数理,数理的选择是取名中最重要的一步。所谓的数理选择就是指通过五行八卦,先算出取名者的五行喜忌,然后在名字中调整五行盈亏,平衡命理。另外还要避开那些不吉利的数字。

    第二点就是要重视字音的选择。姓氏与名字的声母或韵母重复是不吉利的,因此应该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另外还要重视谐音,即使字形优美、寓意深刻的字有时也会有谐音不好的情况,故而要十分注意,不然起的名字也不会很好。除此之外,如果姓名的声调相同,读起来会很绕口,也应该尽量避免。

    数理、字音都兼顾到了,还要考虑字义。在字义的选择上要注意三点,第一就是尽量不使用生僻字,第二是要注意字义的圆满,不要用一些寓意不好或过于俗气的字词作为名字。现代人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因此很容易将西方的那一套搬到中国来,因此在取名字时应该注意这种不良倾向。如果实在喜欢可以起个英文名,但最好不要将洋化名与中文名混淆。一般来说就是要符合互补原则,命柔则应该取个刚强一点的名字,命刚则应该选择柔和一点的字词作为名字。

    最后一点就是要重视字形体态,从八字的角度上说,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不同的,为了能够让名字起到修正命运的作用,人们还很重视字形的选择。

    取名字除了要满足以上几个基本条件外,有时还要考虑孩子的生肖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七、取名禁忌

    其实中国人的姓名禁忌很多,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及人们的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在此无法一一列举,只能挑选几种比较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介绍。

    忌讳祖先和先贤的名字

    对待祖先和先贤的名字不能过于随便,这是古时就有的一种基本认识。将祖先或先贤的名字重新用在后辈人身上,首先就会乱了中国人极为重视的行辈次序,另外这也有着亵渎祖先、先贤的意味,是大不敬的行为。即使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这样起名也是不好的。如果以祖先之名为名,根本无法起到姓名的符号作用,会造成人物关系混淆。

    在古代避讳祖先和先贤的名字是人尽皆知的常识,尤其是帝王名讳更是古人十分忌讳的。原因无他,主要还是人们害怕引来杀身之祸。如今人们生活在新社会,类似的情况肯定不会发生了,但取名时还是应该注意祖先、先贤的忌讳,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在于明晰辈分,便于人际交流和避免误会。

    忌讳生僻字

    对于现代人来讲,名字最大的作用已不是记录血缘关系,名字已经成了方便人际交往的一种工具。因此,现代人起名字最基本的一个准则就是便于交流,所以避免用生僻难记的字词为名成了一种时代的要求。

    名字仅仅是一种符号,就如同很多东西上的编码一样,其最重要的作用是为了区分人物关系,因此实用是现代人名字最明显的特点。当然,强调实用性并不是说要让人们摒弃个性化,而是说应该在强调个性的同时,多考虑姓名的实用性。

    那些生僻字组成的姓名虽然看似特立独行、个性十足,然而在人际交往中,无疑会给大家带来很多不便。在当今这个强调数字化的时代,过于生僻的字词有时连计算机中都没有收录,如果以此为名,无疑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诸多麻烦。因此在取名过程中避免生冷字词是十分必要的。

    其实个性化的名字也不是只有生僻字词才能构筑,中国的文字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非生僻字词的词语也有很多,只要好好利用起名规则,做好排列,取一个有个性且实用的名字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忌讳姓名字体的单调重复

    姓名中也有美学,姓名的这种美学就体现在字形上。究竟什么样的姓名才具有形体美呢?也许举个反例人们就能够理解了。

    很多人在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非常喜欢使用一些偏旁部首相同的组合,其实这是一种不太好的习惯。因为据专业的书法家说,这样的组合是十分单调乏味的。汉字在众多文字中是一种很有美感的文字,由于字由不同的偏旁部首组成,因而能够产生一种变化的美。而那些偏旁部首相同的文字组合则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因此应该避免滥用字体重复的字词作为名字。

    忌讳多音字

    中国是一个多音字大国,很多字都不止一种读音,有的字甚至有五六种读音之多,在取名时应该避免使用类似的多音字。

    名字存在的价值在于交流,如果一个人的姓名为交流制造了障碍,即使再有文化内涵也是一个失败的名字。因此,避免以多音字为名已经成了一种大势所趋。

    避免多音字的方法有很多,除了在姓名中不使用多音字之外,还可以在名字中使用特定的组合。有些多音字单独成名会误导别人,然而如果将多音字置于特定的词语中,其发音基本上就能固定了。如果真的很想使用某个多音字为名,这种词语组合的方式是比较好的选择。

    忌讳过于夸赞的字

    在取名时,人们还容易犯一种错误,即喜欢使用一些感情色彩特别浓烈的字,当然这些字大多为褒义。虽然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殷切希望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够理解的,然而过分使用这些字,有时会显得过于强势,起到相反的作用。

    在古代,人们一般忌讳使用过于夸赞的字作为孩子的名字,主要是因为古人认为这样会折福折寿,对孩子不利。当然,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然而过分使用表示夸赞的字也是不可取的。

    试想如果大家都用这样的字,是否还能彰显出词汇本身传达出来的含义呢?例如有一段时间,人们在给女孩起名字时经常会使用秀、淑、凤、兰一类的字,然而这些字被广泛应用到姓名中后,没有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或体会出姓名中的文化内涵,只是让人们产生了一种浮夸、媚俗的感觉。因此,在给孩子起名时要注意用词得当,不要过度迷信这些表面亮眼的字词。

    忌讳过于简单的名字

    在取名时不仅应该注意避免生僻字,也应该注意不要取一些过于简单的名字,尤其是那些拥有非常常见的姓氏的人。

    过于复杂的名字不便于交流,但过于简单的名字有时也会为交流带来麻烦。过于简单的名字最容易产生的一类问题就是“重名”。尤其是那些常见姓氏中更容易产生类似的情况。由于我国人口多,姓名组合方式相对简单,产生重名问题并不奇怪,但人们取名时过于简洁的习惯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元凶之一。

    其实,重名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人们在取名字的时候少用单名,多使用双名即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现象。

    另外,如果人们在取名字时尽量考虑周全一些,在名字组合方面多揣摩一下,重名的情况就会在更大程度上得到缓解了。

    八、百家姓

    传统百家姓

    《百家姓》成书于北宋时期,是记录古人姓氏的一本书。这本书在我国流传甚广,影响力巨大,很长一段时间被视为儿童启蒙书籍传诵。

    《百家姓》为宋朝钱塘地区的一个书生所写,书中共收录了五百零四个姓氏,其中有九十三个是后来增补的。在《百家姓》中,单姓居多,达到了四百四十四个。关于这本书的排列顺序也很有特色,它并不是按照姓氏人口排列的,而是掺杂了封建统治者的王权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书中开篇即讲“赵钱孙李”是因为宋朝皇帝姓赵,而当时尚有偏安一隅的吴越王钱俶和南唐后主李煜,因此钱、李也要高居榜前,至于其中的孙姓则是来源于钱俶的正妃孙氏。据说后面一句“周吴郑王”是吴越王钱俶的几个妃子的娘家姓氏。由此可见封建帝制及等级制度的严格,即使是写一本关于姓氏的小册子,也要将它体现于其中。

    《百家姓》采用了简单好记、朗朗上口的四言体,非常适合小孩子读,因此古人将其与《三字经》和《千字文》一起作为孩子的启蒙读物,在私塾中教授。下面就是《百家姓》的内容: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姚邵堪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梁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曲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蒲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阳郁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却璩桑桂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郏浦尚农温别庄晏柴瞿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戈廖庚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逯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拔夹谷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汝鄢涂钦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况后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商牟佘佴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新百家姓

    目前,我国还流传着一种“新百家姓”。新百家姓是中国科学院和其他单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重新统计的。这个项目是历时两年,调查了全国一千一百一十个县市,统计了两亿九千六百万人的资料后得出来的,因此相比以前的统计,这次调查范围更广,结果也更为精准。

    新版百家姓排名

    李1王2张3刘4陈5杨6黄7赵8吴9周10

    徐11孙12马13朱14胡15郭16何17高18林19

    罗20郑21梁22谢23宋24唐25许26韩27冯28

    邓29曹30彭31曾32肖33田34董35袁36潘37

    于38蒋39蔡40余41杜42叶43程44苏45魏46

    吕47丁48任49沈50姚51卢52姜53崔54钟55

    谭56陆57汪58范59金60石61廖62贾63夏64

    韦65傅66方67白68邹69孟70熊71秦72邱73

    江74尹75薛76闫77段78雷79侯80龙81史82

    陶83黎84贺85顾86毛87郝88龚89邵90万91

    钱92严93覃94武95戴96莫97孔98向99汤100

    九、姓氏习俗与趣闻

    姓氏中的遗传密码

    中国人在见到同姓之人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五百年前是一家”。据学者考证,这种说法虽非完全正确,但也有一定依据。

    说其不正确是因为中国的姓氏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即使是同姓可能也不是同一来源,有的姓氏甚至由上百个来源融合后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因此“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肯定是不科学的。

    然而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依据,则是因为基因的特性。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父权社会中,人们的姓氏往往从父姓,从基因理论出发,人们是可以通过基因追查出那些相同姓氏的人之间的亲缘关系的。在这一点上,具有相同姓氏的人又有可能真的在五百年前是一家。

    皇朝国姓中蕴涵的诸多隐情

    在古代,几乎所有的帝王都要为自己和自己所建立的国家追溯一个荣光万丈的祖先,用民间俗语来说就是“拉大旗作虎皮”,为自己的政权合法性寻找依据。

    其实世间的姓氏本没有贵贱之分,但人们还是要将这种本身不带有指向性的东西与生活中的权势富贵相联系,因此姓氏也就有了贫富贵贱。

    据说王莽篡位后一直担心自己名不正言不顺,不能服众,因此他绞尽脑汁为自己找了一个荣耀的老祖宗——黄帝。这样一来王莽的身份也变得尊贵无比了,比起失势的刘氏来说,丝毫不逊色。先不管外人如何看待这件事,至少王莽自己仿佛真的得到了一种力量,称帝一事也显得理直气壮了。

    由此可见,姓氏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看能否追根溯源为自己的姓氏找到尊荣的前身。在众多姓氏中,“国姓”无疑是最尊贵的。因此古代帝王在表示对臣子的恩宠时常用的一个手段就是赐予国姓。相比于赏赐金银,赐予国姓更能体现出帝王对臣子的看重与赏识。王莽称帝后就曾将“国姓”——王,赐给了三十多位大臣,以示拉拢之意。

    有些趋炎附势的古人深谙此道,因此时常在帝王面前表现出恭谨谦卑的态度,甚至自请赐姓。武则天执政时期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朝廷上有一个名叫傅游艺的奸佞小人,他上书武则天说,武氏执掌天下乃祥瑞之兆,故应改国号,赐国姓为武。武则天看了这份奏章“龙颜大悦”,随即将这个官职不大的傅游艺升为了宰相。

    历史上有人因改国姓一事飞黄腾达,也有人曾为此枉送性命。北齐君主高洋在废掉了东魏孝静帝后,一直担心元氏贵族会死灰复燃,重新夺取政权,因此他大肆屠杀元姓族人。当时有一个名叫元景安的人为了躲过杀身之祸就自请换姓为高,高洋见状就饶恕了他。元景安的一位堂兄元景皓知道此事后十分气愤,就骂他数典忘祖、无耻至极。而元景安害怕高洋得知此事后会迁怒自己,就提前将此事汇报给了高洋,高洋听后就将元景皓处死了。

    一个姓氏竟然能够助人一夜成名,位居高位,还有置人于死地的作用,实在是让人震撼的事。这是因为对如今的人们来讲,姓氏只是一个来源于父母的代号,本身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而对古人来说,姓氏则是身份的一种体现,有着十分浓厚的现实意义。对封建社会的国姓更是如此,国姓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皇室姓氏,它还承载着很多政治寓意。

    情趣盎然的中国姓氏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其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时代的演进中,中国的姓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并形成了诸多别具特色、颇具情趣的生僻姓氏。

    无论是表示顺序的数词,还是有着时令节气含义的词汇乃至表示方位的词语,都曾是古人的姓氏,如一、二、三、四、春、夏、秋、冬、上、下、左、右等。

    另外,那些用来代称朝代和民族的字,有的也是古人的姓氏。可以这么说,如今人们所能想象到的词汇很多都是古人的姓氏。这些字词当中有些属中性,有些属褒义,但有时候带有贬义的字词一样可以成为姓氏。例如古代就有人姓类似打、骂、杀、丑等带有低贱卑微寓意的姓。

    应该说古人在起名时是十分慎重,但有时又是极为草率的。据说,周穆王有一位宠妃很年轻就去世了,周穆王对此十分悲痛,后来周穆王干脆将这名妃子的族人称为“痛氏”。汉朝时还有一个人因为无父无母不知自己的姓氏,就自己取了一个姓,即姓,自称“姓氏”。

    在我国的姓氏中还有一个复姓被称为“叱干”。据说这个姓氏也是颇有来历的。战国时期,秦国出了一位年少英武的人,叫做甘罗,后来甘罗做了秦国的宰相。然而吕不韦却十分排挤他,后来还给他编排了莫须有的罪名,致使甘族人几乎全部遭受了劫难,只有一个年迈的甘姓老人逃了出来。由于年老体弱又几天没有吃东西,老人家晕倒在了逃亡的路上。等他醒过来时,面前都是秦军,这些秦军问他姓什么,老人家又渴又饿根本说不出话来,只能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嘴边。谁想,秦军竟然误会老人姓吃,很轻松地放过了老人。后来老人落户在陕西一个叫做吒家村的地方。为了感谢“吃”字救了自己一命,他就将自己的本姓甘和这个吃字融合在了一起,改姓为“吃甘”。吃甘作为一个姓氏,代代相传,后来逐渐演化成了如今的“叱干”。

    由以上几个故事不难看出,中国历史上那些让后人感到匪夷所思的姓氏多为古人的性情之作,这些姓氏无不体现着中国人的睿智与风趣。

    奇特的姓氏读音

    中国人的姓氏不仅意思奇怪,有时读音也一样有趣。很多常见的字用作姓氏时读音都会发生改变。例如“句”用作姓氏就不读jù,而是读ɡōu。诸如此类的姓氏还有:

    黑:作姓氏时读hè;区:作姓氏时读ōu;

    朴:作姓氏时读piáo;仇:作姓氏时读qiú;

    查:作姓氏时读zhā;繁:作姓氏时读pó;

    员:作姓氏时读yùn;蕃:作姓氏时读pí。

    另外我国还有一个字义、字形都很有趣的姓氏,即猫姓。猫姓人一般生活在南方地区,据说这个猫姓不读māo音而是读hǔ音。至于其中的原因,人们的说法很多。例如有人说猫姓来源于虎氏,在当时的商界人们非常忌讳一个词语“与虎谋皮”,由于虎氏人也做生意,无疑是犯了这个忌讳,因此虎氏人为了顺应时势就将虎姓改为了猫姓,但读音还是念hǔ。

    另外也有人说,猫曾是虎的师父,因此人们就将虎姓改为了猫姓。

    古人的姓氏忌讳

    古人除了给孩子起名时有诸多忌讳,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姓氏忌讳。

    据说唐朝宰相白敏中家有一位待字闺中的女儿,宰相白敏中为了给女儿找个好对象,亲自把关物色女婿人选。一次,他对妻子说:“老婆啊,我为咱们的女儿挑了一个很好的丈夫人选,是一位姓侯的书生……”还没等他说完,妻子就打断他说:“这可不行,你也不好好想想,咱们家姓白,他们家姓侯,将来人们会怎么称呼我们?人家会说我们是‘白猴’。”

    由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古人在婚配时还是很忌讳这种连在一起寓意不好的姓氏搭配的。另外,古人也很看重姓氏本身的寓意。

    相传宋度宗一度想要纳太府少卿贾涉的女儿为后,但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他们的反对理由并不是贾涉的女儿不够美丽,也不是她不够贤惠,只是因为她姓贾。贾与假同音,立贾涉的女儿做皇后,就会被别人说成度宗立了一个假(贾)皇后。宋度宗沉吟了一会儿,觉得众位大臣说得很有道理,就打消了立贾涉女儿为后的念头了。

    中国最倒霉的十个姓氏

    中国存在许多同音字,因此很多本身没有任何褒贬色彩的词语只因发音与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相近,有时也会被人们视为带有特殊寓意,这种现象在姓氏中时常出现。例如有人就曾总结过中国“最倒霉”的姓氏,甚至还做出了一个排行榜。

    高居倒霉姓氏排行榜第一位的就是“吴”姓。因为“吴”的读音与“无”相同,因此无论起什么样的名字都有否定的含义,而人们又不太可能使用寓意不好的词汇作为名字,所以姓吴的人要想拥有一个悦耳动听又意义圆满的名字是比较困难的。排行榜上的第二个姓氏就是“贾”,“贾”音同“假”,情况与吴姓类似,因此也在上榜之列。

    相比前两个姓氏,排行榜上的第三个姓氏情况要稍好一些。这个姓氏就是傅,傅姓对一般人来说没有什么,然而对那些政府官员来说就不太妙了。即使是真正的正职,套上这个姓氏也会一下子降半级,屈就于副职上。

    另外几个榜上有名的姓氏为赖、胡、朱、史、阎、魏、秦,除了后三个其他都是受了同音字的“连累”。其中阎字的上榜理由是因为“阎家”出了一个世人惧怕的主管人们生死的阴间之主——阎王爷。而魏姓则是因为笔画太多,在一些以笔画排列姓名的正式场合中时常要“吊车尾”而上榜的。至于秦姓被称为倒霉姓氏,则是与一个典故有关。据说民间纪念岳飞的岳王庙中有一副对联,对联内容如下:“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相信大家由此已经明白了为什么秦姓也是倒霉姓氏之一了。

    中国最幸运的十个姓氏

    世间之事基本上会遵循一个原则,即平衡原则。换个说法就是,有倒霉的就一定有走运的。在姓氏问题上也是一样,也存在着幸运的姓氏。

    人们总结说当今社会最好听、最吉祥的姓氏莫过于钱、官、龙、郝、甄、郑、金、高、丁和孔。其他姓氏不必说,想必大家也都能够理解。下面重点解释一下丁和孔。

    丁姓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在于笔画少,与倒霉姓氏中的魏恰恰相反,在出席一些按照笔画排序的正式场合时,丁姓的人一般都会位居前列,有如领导一般享受着居于榜单首位的尊荣。

    而孔姓能够上榜幸运姓氏,主要还是得益于几千年前的老祖宗、中国儒家文化中的大儒孔子。由于出了这样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名人,孔姓也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一说起孔姓来,人们大多会想起孔子,因此孔姓之人大多自称为孔子的后人,这份殊荣确实不是其他姓氏可以比拟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