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在他着名的《物种进化论》中提出这么一个论点:一切物种都是在进化中求生存,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达尔文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也许不完全对。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那为什么猴子并没有都变成人或与人接近?为什么世界上的人种分成了3种截然不同的外观肤色呢?
从体质人类学来看,白人与黑人很相近,而黄种人与他们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黄种人与白人或黑人的分化从很古远时代就开始了。
正如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老孟司所说:“关于人种的差异,至少可以指出这样或那样的不同。至于为什么不同,回答是:完全不清楚。”
而且据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发现证明,人与高级猿类之间有一个缺环,就是说,从高级猿向人过渡中缺少有力的证据。近代日本人类学家也认为,在猿与人之间应该有一种“类猿人”的过渡阶段。这一看法也是当今科学研究中的一大悬案。
还有,在6400万年前,曾在地球上大量繁殖、横行一时的恐龙突然灭绝,可据考证,在同一时期的猿类却没有消失。这就令人产生一个疑问:是谁对恐龙斩尽杀绝,而对猿类则手下留情呢?答案似乎有一个:有“人”要这么做。可这个“人”是谁呢?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下的这种假设能回答以上的问题:当年有一批外星球人来地球考察,不幸的是,他们的宇航器损坏了,而无法再离开地球,他们便将能威胁他们生命的恐龙逐渐杀掉,并在多种动物身上作人工授精试验,并对这些动物产下的后代进行观察、对比,直至选留下几种他们较为满意的后代再进行优化。由此而大胆推测:黑种人是外星人与黑猩猩产生的后代;黄种人是外星人与猴子产生的后代;白种人是与一种高大白巨猿产生的后代。
除了以上3大类人种,外星人在与其他动物作试验所产生的后代,可能在智力、体力方面都达不到要求,而最后都被淘汰了。
如今在太平洋的岛国上还有许多棕色人种,可能属于幸存者。
在此基础上,便有了人类起源的“外星说”。
“外星说”即“人类的始祖来自外星球”,是一位来自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科学家马莱斯提出的新见解。他认为大约在6500年前,一批有着高度智慧和科技知识的外星人来到了地球。他们发现地球的环境十分适宜他们居住。但是,由于他们没有携带充足的设施来应付地球的地心吸引力,所以使其改变初衷,决定制造一种新的人种。
这种新人种是由外星人跟地球猿人的结合而产生的。当时地球十分原始,最高等的生物只是猿人,尚未发现火种。外星人选择具有高智力和精力充沛的雌性猿人作为对象,设法使她们受孕,结果便产生了今天的人类。
马莱斯提出了证据,他对最近在圣地亚哥发现的一个5万年前的头骨的研究结果表明,后者的智慧远远高于今天的人类,从而推断他就是当时来到地球的外星人之一。
马莱斯认为目前惟一的问题是找出他们来自哪个星球。他指出,安第斯山脉的巨型图案,有可能是外太空船降落地球的基地。
最后,马莱斯下结论说,人是由外星高级生命和地球的猿类相结合而生的。当然,在这方面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有待于各学科专家的通力合作。这里只是联系神话中的“处女生殖”现象作些探讨。
在各民族早期的英雄神话中,英雄或者圣人常常表现为处女所生,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我国古代神话来看,这方面的材料也不少。如《太平御览》中保存有一种古老的传说,书中记载了禹的母亲“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而后又“吞神珠”生下了禹。关于黄帝的记载也是如此,《初学记》说,黄帝的母亲“见大雷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然后“感而孕”。对于诸如此类的神话记载,古人有一个重要的结论性观点,那就是先秦典籍《春秋公羊传》所说的:“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
19世纪末,英国着名的生物学家赫胥黎说过:“古代的传说,如果用现代严密的科学方法去检验,大多像梦一样平凡地消失了。但是奇怪的是:这种梦一样的传说,往往是一个半醒半睡的梦,预示着真实。”
德国语言学家史密特神父在研究中发现,在印、欧民族的宗教中,上神(天主)一词的语根是“照耀”的意思。而且《圣经》中“上帝”一词在古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更明确,它是“来自天空的人们”。
当然,马莱斯的新论断还待论证,不过,近来许多发现似乎可以为他作出例证。
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在墨西哥一个孤独的村庄里,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狼人人种。科学家们闻讯后大为震惊,吵吵嚷嚷地要对这个奇异的种族进行研究。
狼人除了身体上下(包括脸部)都覆盖着黑色的卷毛以外,这个奇怪的种族从各方面看都像人。
专家们不能明确地解释这些狼人是怎样形成的。但在关于他们来源的理论中,也包括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他们是外星人的后裔!
他们总共有16个,即15名儿童和1名成人,共同生活在扎卡铁斯州的劳列托村里。他们都是一个名叫玛丽亚·露伊莎·迪亚兹的老妇人的子孙。孩子们绝顶聪明,但是,有关他们的情况却知道不多。这些狼人都是贫苦的农民,他们不喜欢抛头露面。
科学家们研究了遍体长毛的孩子,不少人因而得出结论说,他们的情况是遗传的。狼人家庭里的孩子,并不都有这种情况,但却使那些看来正常的孩子,也可以在下一代中生出长毛的后代。
另一些看到过狼孩的人认为,他们可能真是一个新的种族,由来自另一个行星的父亲繁衍下来。
支持这种理论的事实是,玛丽亚·露伊莎·迪亚兹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
几年前,有一支考察队在非洲北部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山区中竟发现了一个庞大的蓝色皮肤人的家庭。他们不但肤色发蓝,而且血液也是蓝色的。在这件事公开之后不久,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着名运动生理专家韦西,他到南美洲智利安第斯山脉探险时,在奥坎基尔查峰海拔6600米高处,也发现了适应力极强的浑身皮肤都发蓝光的人种。韦西说,在这么高的山峰上,空气含氧量比海平面少50%,连身强力壮的登山运动员都感到行动吃力,但是这种奇异的蓝色人却能进行各种剧烈的体力劳动和奇特运动,真令人称奇。
另外,在喜马拉雅山脉,美国生理学家也在空气稀薄的6000米以上高度曾发现过一些蓝皮肤的僧侣。令人吃惊的是,这些蓝色的僧侣都能做一些笨重的工作。
对于这种蓝色人现象,科学家经过旷日持久的讨论,但仍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缺氧;有的说是缺铁;有的说缺乏某种酶;还有的说是基因变异。蓝色人种究竟是一种退化,还是一种为适应环境的变异?都无定论,仍有待探索。
有一种可能为,蓝色人种是一种再现外星人某特征的返祖现象。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大都有一种“白天而降”的黄色脸的瘦脸人,他们个个大脑袋,矮个子。对于他们的由来,由于历史条件限制,现代人了解得太少。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考古学家在西北、华南、西南、东北等地的古洞穴中相继发现过这个特殊人种的残骸,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某些原因,至今还没有将这些头骨复原成头像,因此人们也就无法一睹这种人的真正风采了。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推论人类的起源,通常从考古学和人类学出发,把知母不知父的古时代称为母系氏族社会,并且认为是由群婚现象所造成的,而所谓处女生育的问题只是表示一种禁忌。“处女生殖”的确是上古时代的一个事实。最初的人类根本就没有今天我们所认为的那种“人类父亲”。人类的“父亲”可能就是外星人,而所谓的“母系”实际上就是地上的母猿。因此,人一方面作为物质生命体,具有动物性的欲求和局限;另一方面,作为精神生命体又具有一种潜在的特异能力。
奇特的种族
尽管我们每个人的外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基本相同,然而在茫茫人海中也有不少例外,在这些人身上,存在着某些常人所不具备的奇特的特征,有些种族则有着他们独特的体质特征。
通常,成年妇女的臀部比较大,也比较丰满。可是,南非的霍屯脱妇女却与众不同,她们臀部的脂肪异常集聚,屁股圆滚滚的,成斗形,又大又突,既向外突出,又向上翘起;背部则颇显弯曲。这种奇特的臀部,简直令人难以想象。然而,这确实是他们种族的一大体质特征。
更为奇特的是,不管哪个种族,都有臀部长尾巴的人。1959年,我国沈阳某医院曾发现一个六个月的女婴,有一条长达12厘米的尾巴,上面还长着少量黄褐色的毛。
同样,国外也有报道,1884年,巴特尔斯曾报道过125例有尾人(其中男52人,女16人,性别不明的58人),1892年,夏菲又增加了24例。1885年,李士纳记录一女孩,有一条真正的尾巴,长12.5厘米,是脊柱的继续。爱立西夫报道一女孩尾长36-45厘米,上覆长毛。1983年12月27日,马来西亚发现一个刚出世的男婴,长有一条长达7.6厘米的尾巴。
更离奇的是,在我国西藏和印度阿萨密之间,有一片辽阔而人迹罕到的地方,叫做巴里柏力区域。近来有人发现,那里住着一个奇异的小族群,几乎每个人都托着一条猩红色的、已经退化的短尾巴呢!
我们两只眼睛的颜色(指虹膜的颜色)理应一样的,或至少是很接近的。奇怪的是,有的人左右眼色却大相径庭,一般是一只眼蓝色,另一只眼却是褐色。
对于以上这些奇特的体征如何解释呢?一般认为,是遗传基因发生突变而引起的。比如,造成一双眼睛颜色各异有几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这个人从近亲遗传到一个褐眼基因和一个蓝眼基因,如果在发育早期,原始细胞中褐眼基因在一侧发生了问题,它的地位就让位给了蓝眼基因。另一种可能是,两侧最初都是蓝眼,因为某种病理原因,使一侧眼的色素增加了。再如,蓝绿皮肤的人,尽管他们的生理生化机制还没完全搞清楚,但是引起蓝绿皮肤的原因可能是某种“与世隔绝的基因”造成的。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解释仅仅是初步的,有的甚至很肤浅,许多原因尚未搞清,如是什么东西引起遗传病变?“与世隔绝的基因”又是什么?若要进一步追究下去,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探索和解决。
美洲小人国
20世纪50年代,几名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遣的地质学家,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一个被莽林掩盖的山岩上,发现了好几十个1尺多高的龛式洞穴。洞穴不深,但看得出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扫去积聚的尘土,现出几排雕刻精美的洞壁。但见这奇异的画图间,竟赫然摆放着仿佛人头般的头颅!这头颅比拳头大不了多少,不仅五官俱备,而且经过生理切片等等检验,证明跟成年人的细胞组织一样……这真是不可思议!成年人的头怎么会那么小?这头颅属于世界上哪个民族?神龛又是谁建的?真有英国着名作家斯威夫特笔下的“小人国”吗?
这个“袖珍头颅”后来送到人种学家手上,简直被奉为至宝。要知道,假如这些小人头真的属于现存世上的某个人种,那么,经典的人种学和人类学者就得重新研究了!
高不及膝的小人妖
令人吃惊的是,这还不是惟一的例子。早在1934年冬天,美国报刊曾报道过一件惊人的事件:阿拉斯加州的两个职员,假日到洛基山脉的彼得罗山去采挖金矿。他们在陡峭的含金砂岩上拉响了一个爆破筒,一时间飞沙走石、尘土漫天。待尘烟过去,炸开的岩壁上却蓦地露出一个高宽不过一米的窑洞,洞口搭着几根立柱,仿佛是探矿场的坑道。洞内漆黑如墨,他俩赶紧打着手电往里探视。这一看非同小可,直把这两个美国人吓得瞠目结舌:天哪!洞里有一个高不及膝的小“人”端坐在石凳上,正睁着一双可怕的大眼紧盯着他们。他俩掉头就跑,以为碰到了印第安传说中的“巨眼小魔王”!可是,这只小怪物却并不想有所动作。他俩跑了一段距离后定了定神,壮着胆子再回洞中,这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具干尸。然而,人有这般矮小的么?会不会是洛基山脉的一个新人种?还是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前的古人类?……他们感到一阵莫名的兴奋与激动,用一块大手帕小心翼翼地把这干萎了的小人包起来,连夜下山报告当地政府。政府工作人员也极感惊奇,立刻把这“似人似妖”的怪物送到卡斯珀市医院去鉴定。医生们一打开手帕也吓呆了,一个护士甚至当场晕了过去。后来经过X光透视以及多项化验,当地政府公布了这个惊人的结果:此“小人”身高48厘米,皮肤铜黄色,脊椎骨和四肢骨骼与人类的结构一致。左锁骨有明显的重伤痕迹,身上还留存不少伤痕。牙齿整齐,犬齿尖长,可能习惯于掠食生肉。前额很低,头盖和大鼻子也很扁,而眼睛(按面部比例)却比人类的大。囟门已完全闭合,证明不是婴孩,从整个体形及发育程度来看,这是个60多岁的男性成年人!
真有“小人国”
此事一传出,有关“人妖”的故事便续有所闻。原来在此之前,卡斯珀市的一个律师、一个买卖旧汽车的商人、一个矫形学专家和一个墨西哥牧羊人都曾有过“小人国”的惊人发现。可惜大都失落了,只有矫形专家理查德珍藏着一个人妖头颅,在他去世后,他女儿把它赠送给怀俄明州立大学作研究之用,至今得以妥善保存。其实,这些年来,科学家们沿着洛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作了大量的考察,都证实了这个木乃伊“小人国”的存在。
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既然小人国幅员辽阔,纵跨南北美两大洲的丛山峻岭(这在欧亚文明古陆里也不多见),总应该有过极其繁荣鼎盛的时期吧?可是,他们是怎样建成这个辽阔国家的呢?为什么没有留下一点儿灿烂文化的痕迹?他们是什么时候绝灭的?假如还有生存在世的,又藏到哪儿去了呢?
“小人国”覆灭的传说
学者们为此访问过住在这一带山区的印第安老人。很多部落都留下了“小人国”的种种传闻,索松尼族的印第安人还称小人为“尼米里加”(意即“吃人肉者”)。这些小人强悍不羁,背负整只鹿或山羊飞跑上山,如履平地;而箭法尤其了得,喜欢在奔跑中发射冷箭,百发百中。他们常常带着用山羊角刨制成的弓,背着成筐剧毒的小箭,藏在草丛、石隙、洞口、树上,出其不意地伏击比他们高大4至10倍以上的印第安人和猛兽。一次,有300多个西奥兹族的牧民,骑马牧羊不小心闯进了小人国的领地,被小魔王们用毒箭围攻袭击,直杀得人喊马嘶,几至无一生还!阿拉巴霍族人与“吃人小妖”之战也总是败得那样惨,不但从未杀死或活捉过一个身长盈尺的小家伙,而且自己的种族却要濒于绝灭了。全族人只好向上苍求救,发疯似地狂舞祷告了三天三夜。据说终于感动了神明,当晚,天降神火于洛基山峰,火山爆发,终于摧毁了无敌的小人国。
缩头成拳的殡葬仪式
然而,更多的科学家却认为,小人国是不存在的,各地发现的干尸小人(或小头)恐怕另有别种意义。后来有个叫弗格留申的医学教授冒着生命危险几度深入南美密林,这才初步弄清了一些真相:小头颅不过是印第安希巴洛斯族特有的医药缩头术的结果!原来,这个民族盛行一种奇特的殡葬仪式:族里人死了,祭师就把首级割下,用一种名叫“特山德沙”的神奇草药制剂来泡浸,即可把头颅缩制成拳头大小,组织经久不败。而有地位的酋长、元老死了,则全躯处理,以供奉祀。
“楼兰遗民”的神秘面纱
早在2100多年前就已见诸文字的古楼兰王国,在丝绸之路上作为中国、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中转贸易站,当时曾是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然而,公元500年左右,它却一夜之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了,众多遗民也同时“失踪”。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多年来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1998年春节过后,忽然从新疆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人们在大漠边缘的米兰,发现了原属楼兰王国臣民的古罗布泊人后裔!他们真是谜一样的“楼兰遗民”吗?
翻开中国地图,在新疆南部,有一块布满黑点的硕大空白区。这里没有城镇村落的圆点,没有河川溪流的绿线,甚至没有山陵沟谷的等高标志,这就是总面积与韩国相当的特大荒漠罗布泊湖畔。
楼兰王国为西域36国中的闻名古国,立国700余年。它国力强盛时期疆域辽阔,东起古阳光,西至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尼雅河畔,南自阿尔金山,北到哈密,是西域一个着名的“城廓之园”,有人口1400万,可谓是一泱泱大国。汉朝曾在此设西域长史府。三国、两晋时,划归凉州(今甘肃武威)刺史管辖。
深居欧亚大陆腹地的楼兰王国,为国际间的经济交往发挥过重要作用。驼队从这里把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等带到西方,再把欧洲的黄金、玻璃器皿和银器带到东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中西文化荟萃之地。这里不仅楼兰人自己开创了楼兰的历史,形成了灿烂的罗布泊文化,更重要的是它联结和传播了古老的黄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在人类文明进步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据史料记载,2000年前,罗布泊湖滨的楼兰王国绿树成荫,芳草萋萋,境内的森林鸟禽翩翩。公元3世纪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风沙淤塞,改道南流。楼兰绿洲因得不到水源灌溉,绿洲被沙漠吞噬,草木枯死,部分人口迁移。加上公元500年左右被零丁国所灭,楼兰王国最终神秘消失。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杨镰研究员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废弃于20世纪20年代的阿不旦渔村,便是古“楼兰遗民”的最后聚集地。据考察,罗布泊古海面积有2万多平方公里,昔日碧波万顷,水草连天,鱼虾肥美,水鸟密布。杨镰认为,在罗布泊湖畔,始终生活着一支以渔猎为生的民族,他们是随着罗布泊的不断“飘移”而转到这里定居的,他们在此至少生活了200年,是“楼兰古国”的最后遗民。
据史料记载,20世纪前后,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和世界着名探险家瑞典人斯文赫丁都到过阿不旦渔村,并雇佣村民寻找古城遗址,他们受到罗布泊人首领昆齐康的热情接待。随后,尽管一些中外考古工作者找到了楼兰王国遗址,并发现大量文物及号称“楼兰美女”的干尸等,但除了阿不旦渔村的村民外,人们再没见过楼兰王国的任何遗民。所以,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个神秘的阿不旦渔村,就是古楼兰遗民的最后聚集地。
那么这个渔村后来是如何废弃的?人们为何要离开自己美丽的家园远走他乡?他们到底去了哪里?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考察的不断深入,在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米兰,人们见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三位百岁以上的老人:乌兹曼尼雅子、亚森尼雅子,以及热合曼阿木拉。
据乌兹曼尼雅子老人讲,当年他们居住的阿不旦渔村,是罗布泊西南岸,靠着米兰河的一个渔村。村民们经常乘着用胡杨木凿就的独木舟沿米兰河北下,到罗布泊去打鱼。当时,阿不旦渔村的村民们过着自给自足,几乎与世隔绝的平静生活。他们依靠捕鱼和猎杀野鸭为生,并将多余的鱼鸭晒干贮存。除此外,他们还放牧,以羊为主,也有牛。但买来的牛放养一段时间后便成了“野牛”,要经过狩猎才能吃上牛肉。
最让这位老人难忘的是当时他们捕获最多、最爱吃的新疆大头鱼。他说这种鱼头较大,头扁平,身体呈梭形略侧扁,胸部没有鳞,一般长约1米,体重达40~50公斤,行动十分威猛。这种鱼肉质丰腴可口,炖出来的汤白得像牛奶,肉像豆腐,颤巍巍的十分诱人。据有关专家介绍,新疆大头鱼曾是生活在喀喇和淖、喀喇库勒以及阿不旦渔村等地的古罗布泊人的主要食粮。这个“大家族”因为当时不吃五谷,只靠捕鱼过日子,所以被称作“吃鱼民族”。
另外两名“楼兰遗民”热合曼阿不拉和亚森尼雅子介绍,他们的祖先当时吃大头鱼不用油盐,只用清水煮着吃,有时也从一种叫香浦的植物上采浦草花粉熬汤一起喝。因这种鱼营养和保健价值很高,以至当地出现了不少百岁老人。后来这种土着鱼种逐渐引起了外界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尤其一些西方探险家到罗布泊考察后,使新疆大头鱼的美名一下就传到了国外。它的食用和科学价值,被传得像《西游记》中的唐僧肉一般。
乌兹曼尼雅子记得他小的时候,罗布泊湖水波连天,一望无际。经常能看到成群的鹅鸭在碧湖里嬉戏,鹤鹳游涉水沼觅食。每当春秋转移之时,常有几百种候鸟在这里栖息。后来由于注入罗布泊的孔雀河和塔里木河改道,罗布泊湖逐渐干涸,阿不旦渔村捕鱼日见艰难。他18岁那年,一场罕见的瘟疫袭击了整个村庄,全村100多户居民被迫全部迁往阿尔金山脚下的米兰、若羌、洛浦等地。这场“突然袭击”,使这个“桃花源”似的阿不旦渔村,最终彻底荒废了。
从现在的情况看来,每年七八月间,阿尔金山冰雪消融,泛滥的洪水在沙漠里冲刷出一条条淤泥地带,年长日久生长起一片片胡杨林;丛生着茂盛的矮芦苇、红柳、骆驼刺一类的沙生植物,构成一块块与黄沙竞存的方圆数公里的“绿色飞地”。这些古罗布泊人后代,为了活命,率领妻子儿女,赶着牛羊,骑着骆驼逃离疫区后,就在这些“绿色飞地”上定居了下来。他们远离尘世,过着极其封闭的生活。
罗布泊人世代以捕鱼为生,不谙稼穑,所以在大漠上种粮生存,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饥饿的严重威胁,逼着他们在一块块“飞地”上拓荒种粮。这些“楼兰遗民”回忆说,那些日子简直不堪回首。开始禾苗常被风沙掩埋,有时天一下雨地上就出现一层白花花的盐碱,且这层“外壳”坚硬无比,庄稼根本无法成活。不过后来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在找水、挖渠、开荒、播种、防沙、治碱等方面,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经验。他们历尽艰辛后,苞谷、小麦等先后试种成功。在这块荒漠上,人们像生命力极强的胡杨一般,历经风雨总算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这些“楼兰遗民”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他们对客人非常热情,日子再艰难也要倾其所有来款待。隆重些的还要从几里外邀来邻人,夜晚燃起篝火,烤上整只肥羊。女主人穿着缀着闪闪发亮的银元扣饰的“葵尔拉克”(有领无袖的连衫裙),不停地周旋在客人之间;男主人弹起用沙枣木和羊肠在楼栏遗址中发现的丝绸线制作的热瓦甫,唱着悠扬的民歌向客人祝福。男男女女围火吃喝、跳舞,通宵达旦。
严酷的沙漠生活造就了他们高大强健的体魄、勇猛犷悍的性格和崇尚勇武、富于牺牲的精神。这些来自阿不旦渔村的“楼兰遗民”,年轻人只身敢与大漠上凶猛的野猪搏斗;七八岁的孩子就敢外出放羊;八九十岁的老人依然坚齿满口,须发浓黑,终日劳作不辍。百岁老人,不在少数。他们长于在连绵起伏的沙丘间疾行和长途跋涉,善识足迹。
有关专家认为,散居各地的阿不旦渔村村民,是20世纪探险史的主人和证人,而他们大多已是百岁,对他们的专题考察迫在眉睫。值得庆幸的是,目前一些科学工作者、考古学家和新闻记者等,已赶往该地区考察。也许在楼兰神秘失踪背后,还隐藏着更多的秘密。也许还会有石破天惊的新发现,让我们拭目以待。
“小矮人”人种为什么矮小
当今在地球上,还生活着一批被称为“小矮人”的人种,例如,在非洲刚果河畔的热带森林中的俾格米人,身高只有1.3米左右,他们生活在森林中,居住的屋棚只有1米多高,棚子的顶上盖着树叶,地上铺着芭蕉叶。丛林中还有布须曼人,是个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民族,尽管他们身材矮小,但是,他们能用自己制作的弓箭,涂上森林中的一种毒箭木的毒汁,用来杀死大象。他们过着迁移性的生活,他们常被捕捉,然后送到别的种族的王宫中作为杂役,或成为供人玩笑的小丑,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
目前,布须曼人一共只有大约5.5万人,生活在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安哥拉的沙漠中干旱地区,文化上仍然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美洲也有小人国。不久前在南美洲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的交界处发现了一个叫做耶瓦的小村庄,这里住着原始的小人种,名叫尤卡斯人,这种人身高只有80到90厘米,最高的也只有一米左右,他们也世代住在森林里,以野果、兽肉为生,穿的是树叶和兽皮,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也有自己的原始宗教,他们崇拜太阳、月亮、星星和高山。
在亚洲也有小人国的居民,在隋炀帝时,就有过一个机智的矮人被进贡到皇宫中。
从化石看,人类不同时期的祖先,身高虽然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从来没有发现过只有1米左右的矮人的化石,就是说,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发现存在过如此矮小的人种,小矮人是怎么形成的,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是由什么样的祖先形成的?这些都还是人类学上没有解开的谜。
有些科学家提出营养说,认为小矮人是营养不良引起的人种退化造成的。例如布须曼人在历史上曾受到力量比较强大的邻近民族的压迫,他们被赶入森林,由于没有种植业,加上森林条件较差,他们长期营养不良,使人种退化。他们有一种别的民族所没有的进食现象,他们很能吃,也很能挨饿。探险家们在考察中发现,他们一顿饭能吃好几斤肉几十个香蕉。进食这么多的食物,只能躺着让食物慢慢消化,人类学家认为,这种暴食现象正是对食物缺乏所造成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吃不饱的时候就挨饿,有东西的时候就尽量地吃饱,这样,就比较容易度过饥荒。同时,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在食物贫乏的情况下身材矮小的人反而因消耗较少而容易生存,因而身材矮小的人就得到了选择,而身材较高的人因容易饥饿而被自然所淘汰,总之,身材矮小是一种自然的适应,是食物不足所造成的退化现象和选择现象。
有些科学家提出小矮人是由于其内在的生理机制所造成的。美国盖莱恩斯维尔大学的梅里米研究布须曼人身体中的一种生长激素IGF-I,发现这种激素与人类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小矮人血液中这种生长激素只有一般人种的三分之二,梅里米认为,这种生长激素的分泌量的减少,正是他们成为小矮人的直接原因。但是,小矮人身体内部的生长激素为什么比较少,是种族原因还是营养原因抑或是生存环境的原因,还不得而之。
有些人类学家认为小矮人是古代就存在的。他们认为,在非洲南部和偏东地区考古挖掘中个子较小的古人类化石代表着小矮人的祖先,民族学家乔治·西尔鲍埃认为,小矮人的祖先在遥远的古代就生活在南非和东非。但是,问题依然很多,小矮人经过多少历史年代才变成了小矮人?他们祖先的身高情况如何?这些都是人类学家迫切希望解开的谜。这些问题的解开,不仅将使小矮人的历史大白于世,而且将对人种形成和变化年代提供深入的认识。
巴斯克人是欧洲最古老的民族吗
巴斯克人,这个居住在西班牙北部的古老的民族,以让西班牙政府颇伤脑筋而闻名于世。一些巴斯克人为了争取他们的权利,采取了包括暴力在内的一切手段,常在国内制造流血恐怖事件,使西班牙陷入惶恐不安的境地,他们的这些举动给自己罩上了许多神秘的色彩。然而,世人很少知道,比这更神秘的却是巴斯克人的身世来源。
巴斯克人是生长于欧洲本土上的一支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据说,他们从史前时代起就已生活在今天西班牙和法国交界处的比利牛斯山以西地区。“巴斯克人”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代的编年史中。据史籍记载,在公元778年,这个弱小的民族曾在龙塞斯瓦列斯山口打败了当时不可一世的法国查理曼大帝的军队。所以,在历史上,巴斯克人素以勇武、顽强和质朴着称。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巴斯克人不属于印欧人种,在血缘关系上,他们与相邻的西班牙人、法国人和其他欧洲人没有丝毫联系;在语言上,尽管由于长期与相邻民族交流融合,巴斯克语已吸收了不少西班牙语、法语等外来语,但巴斯克语中的基本词根、语源与任何一种印欧语系都不相同,它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印欧语系的具有极强独立性的民族语言。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巴斯克人是一个在种族、血缘和语言等许多方面,与欧洲其他民族有着严格区别的特殊的民族。
既然如此,那么,巴斯克人是什么时候进入欧洲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一些学者认为,巴斯克人的祖先早在7万年前就已进入比利牛斯山地区。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巴斯克早期居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克罗一马格农岩洞居民创造洞穴壁画的旧石器时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巴斯克人是在公元前5000年进入比利牛斯山定居的。上述观点虽有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巴斯克人是远在“印欧人”,也就是雅利安人进入欧洲之前,便在欧洲本土繁衍生息的一支最古老的民族。
巴斯克人虽然世代居住在欧洲,但让许多研究者百思莫解的是,数百年前就在北美洲流传着不少巴斯克人善于航海的传说。在这些传说中,巴斯克人个个都是航海专家、捕鱼能手,甚至早就掌握了在大海中捕杀鲸鱼的技术。由于查无实据,直至20世纪70年代前,大多数研究者只把它看作捕风捉影的无稽之谈。首先证明这些传说确有其事的,是加拿大女学者萨尔玛·巴克汉姆。她从1965年起,整整耗费了10年时间,考证出巴斯克人曾在16世纪到过北美洲,并且还考证查实了巴斯克人在现属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半岛沿岸活动过的红港、卡罗尔·科夫等12个港口的名称。她还吃惊地从1540~1610年的原始材料中发现,这一时期的巴斯克人已经掌握了捕鲸技术,并以捕鲸作为谋生的主要手段之一。巴克汉姆的考证被70~80年代的考古发现所证实。由加拿大皇家地理学会等机构组成的考古队在拉布拉多半岛沿岸、萨德尔岛和特温岛等地,发现了许多巴斯克人的墓葬、捕鲸工具和生活用具,这些考古成果进一步验证了“巴斯克人是世界上最早的捕鲸能手”的传说言之不谬。
目前的研究虽然证明,巴斯克人的确是一个素有航海传统和高超航海技术的民族,他们早就凭借依傍比斯开湾沿海的自然条件开创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航海业,但依然让人们困惑的是,在16世纪那样落后的技术条件下,巴斯克人究竟靠什么使它的航海技术,尤其是捕鲸技术达到了即便是在如今的高技术条件下,也堪称一流的水平?也许,随着历史研究和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笼罩在巴斯克人头上的迷雾将会慢慢驱散!
米纳罗人是希腊军团的后裔吗
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克什米尔的赞斯卡谷地,至今仍生息着一个属于印欧人种的土着民族米纳罗人的部落。由于当地山高谷深,交通极其不便,几乎与世隔绝,至今这个部落依旧保持着原始社会的形态。
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这些米纳罗人,具有非常明显的印欧人种的特征:高鼻蓝眼。眼睛除了蓝色外,还有黄、棕、绿色,就是没有大多数亚洲民族的那种黑色。米纳罗人没有文字,他们的语言可以分辨记录下来的约有600个单字,明显属于印欧语系。和大多数土着部落一样,米纳罗人的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狩猎用的弓是用羱羊角剖成条后做的,和两千年前欧洲斯基泰人的弓几乎一样。猎物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他们也会种葡萄,而且能用葡萄酿出一种味道不错的酒。米纳罗人尚处于母系社会,实行一妻多夫制。妻子在家中享有绝对的权威,丈夫多数是兄弟。这种婚姻制度在米纳罗人中并未造成性别的不平衡,原因大概是这个部落中妇女人数较少,由于卫生条件太差,妇女在分娩时的死亡率很高。米纳罗人的住房是平顶的,夏天喜欢露宿在屋顶,冬天则住在地窖里,全家人和牲畜同处一室。
使人惊奇的是,这个米纳罗人部落还保留着十分古老的习俗。这些习俗多与欧洲民族新石器时代的习俗十分相似。例如,他们喜欢在石上作画,其风格同欧洲几个着名石器时代的洞穴中的壁画十分相近;他们也像欧洲的史前居民一样,在山顶上建起用于判断季节的石桌、石棚,在山崖下建起祭神用的石桌、石棚;他们的墓葬也保持着欧洲原始时代的样式,土葬的尸体呈蜷缩状,双臂弯曲,两手托腮。
米纳罗人是印欧语系诸民族中惟一处于原始生活状况的一支。他们对于自己民族的历史有着惊人的记忆。先民的生活,他们道来栩栩如生。这大概是依靠整个部落的集体记忆而保存下来的。但是,迄今为止,还无法确知米纳罗人究竟是怎样从欧洲来到亚洲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学者们就这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提出了种种假说。有的认为,他们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下落不明的以色列部落。有的则认为,他们是亚历山大大帝远征时留驻的希腊军团的后裔。这后一种说法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根据希腊史书记载,当亚历山大大帝率军到达这一带时,便已发现有白种人居住。当时的传说认为,他们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后裔。看来,要揭开这个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灌木人”的祖先是谁
布须曼人是生活在非洲南部地区的一个原始狩猎一采集民族。在西方殖民主义者到达非洲南部之前,布须曼人至少有20万,而今只剩下5.5万人了。现在,他们之中的一半以上生活在博茨瓦纳,其余则生活在纳米比亚和安哥拉。
直到20多年前,布须曼人依然处在史前时期,几乎无人知晓。他们生活在最贫瘠和荒芜的沙漠地区,像旧石器时代那样,以狩猎和采集植物的根、茎及野果为生。为了获得生存所需要的水源和食物,布须曼人在夏季常常聚族而居,而到冬季,当水和食物不能满足需要的时候,便开始以家庭为单位向不同方向迁移,四处寻觅食物和水源。但也有些布须曼人在冬季最干旱的季节里被迫集中在惟一的水源周围。
在布须曼人部落中,男人负责外出狩猎,他们常常两人一组,每星期外出二至三次,所捕获的动物在亲戚和朋友之间分享。女人们则负责采集,她们通常以四至五家为一组外出采集一切可食用的植物的根、茎和果实。布须曼妇女在集体和家庭中有一定的地位,受到重视,同时也享有决定权。这也许是因为她们的采集常常提供了布须曼人每年60%~80%的食物,而男人们在狩猎季节里只能提供全年食物的20%~40%。
20世纪70年代以后,文明之风吹到了布须曼人部落中,几千年来的传统迅速遭到破坏。今天,布须曼人的传统绝大部分已属于回忆中的往事,也许在某些早已被遗忘、处于沙漠中心地带的小部落中还存在,但他们还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呢?
然而,令人困惑不解的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布须曼人属于什么人种类型,直到今天仍是一个没有揭开的谜。布须曼人身材矮小,最矮的女人只有1.38米左右,而男人最高也不超过1.60米。布须曼人有着黄里透红的皮肤,蒙古人的眼睛,高高的颧骨,浓密而卷曲呈颗粒状的头发。“布须曼人”这一称呼,实际上源自于当年的荷兰殖民者,意为灌木丛中的人。至于他们的祖先,谁也不知道。
近年,一些民族学家根据考古发现认为,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生活在南非的制造石器的原始人有可能就是布须曼人的祖先。他们继续作出推论说,布须曼人的祖先曾经占据过卡拉哈里的绝大部分地区,后来由于文化比较发达并已使用铁器的班图人祖先的入侵,才被驱赶到贫瘠和荒芜的沙漠地区。当然,这在目前还仅是一种假设,还有待于得到各方面研究的进一步证实。
埃尔莫洛人是非洲人的祖先吗
在非洲东部肯尼亚境内的图尔卡纳湖东南岸,居住着一个称作“埃尔莫洛”的神秘而又古老的原始部落。这个部落人数极少,总共才300来人,过着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孤独生活。
至今仍然处于原始社会父权制氏族阶段的埃尔莫洛人,与邻近的一些土着部落不同,既不狩猎,也不养蜂,而是与湖为伴,以捕鱼为生。他们用装有木柄的鱼叉和棕榈纤维织成网下湖捕鱼,乘坐的则是用棕榈树干扎结成的十分简单的木筏。捕鱼归来,居住在坐落于湖边用湖草搭盖的草棚中。埃尔莫洛人不种庄稼,专食鱼和兽肉,体魄强健,精力充沛。历史上曾有外族入侵,但都遭到顽强的反抗,不得不败退而去。人们普遍认为,埃尔莫洛人正在消亡之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的人口在缓慢地增加着。近一二百年来,埃尔莫洛人也顺应了邻族的变化,吸收了邻族文化中的某些成分,少数人还养起了牲口,但他们基本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变。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图尔卡纳东部有关石器和人类化石的重大考古发现,许多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断定,东非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就是说,今天埃尔莫洛人生活的地区,在200~300万年前曾经是早期猿人生活过的地区。于是,有学者作出推测,这种早期猿人是埃尔莫洛人的祖先?然而使人感到惊奇的是,根据人种学的分析和考察,埃尔莫洛人不属于非洲的任何一个种族。谁也不知道这个神秘的部落来自何处。这样,埃尔莫洛人究竟是不是非洲土着居民?如果不是,他们又是在何时何地迁徙到非洲来的?这些问题成了至今无法解开的谜。值得庆幸的是,由于这个谜关系到人类起源,关系到非洲远古文明历史真相,它已引起各国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的重视。
俾格米人与黑人有渊源关系吗
俾格米人是生息在赤道非洲森林中的矮小土着民族。有关他们的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铭文中,稍晚见诸于古希腊时代的荷马史诗中,而后在十六七世纪一些西方人的游记中也经常提到。然而,直到19世纪,俾格米人的存在才为欧洲的探险家所证实。20世纪上半叶,随着欧洲学者对非洲俾格米人的考察的逐步开展,人们才开始了解这个独特的非洲土着民族。
非洲俾格米人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人种类型:身材矮小,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仅142~143厘米;皮肤呈暗黑色,有时黑里透黄或透红;鼻子宽宽的,鼻梁低而窄;唇薄,上腭没有凸畸形,头发为黑色卷发,全身毛被极为发达;身躯大而手脚短。非洲俾格米人曾经是非洲中部地区的主要居民,后来被大多数讲班图语的黑人挤走了。估计现在生活在卢旺达、扎伊尔、中非、喀麦隆、加蓬的森林中的非洲俾格米人不会超过10万人。
非洲热带森林中的俾格米人至今仍过着原始生活。他们以采集、狩猎为生,不知农耕和畜牧,也没有石器工具,但他们能使用喂过毒的铁制箭头的弓箭进行狩猎,铁器是从邻近部落交换来的,毒液则是自己从植物中提取的。他们的住屋非常简陋,先用木棍搭成棚架,再盖以树皮或兽皮。他们的服饰也极为简单,一般成年人只在腰间围以树叶、树皮或兽皮做的短裙,装饰也很简单。
非洲俾格米人部落一般分为若干松散的集团,每个集团包括几个家族。设有酋长、祭司或首领。由夫妻及其子女组成的一夫一妻制家庭,是他们社会组织的惟一形式。尽管俾格米人7岁时随着性机能发育成熟便开始过毫无约束的性生活,但婚后(通常是10岁)却实行极为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他们还通过祈祷和献祭,崇拜一种神灵,并把它看做是全能的主宰和一切法律道德的创始人。俾格米人没有自己的语言,几乎所有的俾格米人部落都采用与自己保持有关系的周围部落的语言。
自从非洲俾格米人被发现以来,有关非洲俾格米人的人种类型,更确切地说,他们与非洲黑人种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始终成为人类学家所关注的问题。自20世纪以来,一种广泛流行的观点认为,非洲俾格米人人体构造独特,诸如个头不高、身体比例特殊、毛被发达等等特征,足以与黑人区别开来。他们似乎更是人类发展的“童年”阶段和现代人种的祖先,其文化则是远古“纯”文化的残余,这种文化的突出点是一神教、一夫一妻和从远古起就存在的私有制。与此恰恰相反,现代更多的人类学家却认为,上面提及的人类学的特征是次要的。根据有关生物发生的标志来判断,俾格米人与黑人非常接近,而生态特征可以用外部环境、与世隔绝和生活类型等有选择的资料来加以解释,在这些条件下隐性基因明显地表现出来。当然,即使是目前占优势的后一种观点,也很难说已经成为定论,尚有待新的材料和新的研究成果来加以证实。
恩加诺人的“球籍”还有多久
恩加诺人是生活在位于印度尼西亚南苏门答腊西侧100公里的恩加诺群岛上的土着居民。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恩加诺人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受到破坏,人口日益减少。10多年前的一次统计表明,恩加诺人已不足400人,仅占该岛总人口的10%左右。他们在地球上还能生存下去吗?
值得注意的是,恩加诺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在迅速消失之中。时至今日,有关恩加诺人的文化传统,只能根据16~17世纪西方旅行家文集中的片断记述来加以推断了。当时的恩加诺人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社会。他们用长柄铁刃手斧开垦森林地段,用削尖或烧尖的木棒翻掘土地,主要种植芋头、木薯之类的块根作物充作粮食,也种植芭蕉树、椰子树和莎面树。除了种植作物外,沿海捕鱼也是恩加诺人的传统作业。家庭手工业中最能代表恩加诺人传统文化特点的是竹木加工。他们用植物韧皮制作衣服、睡席,用竹篾编制筐篮,尤其善于木器雕刻,能在木器上雕刻出奇妙的图案。恩加诺人居住的,是建在木桩上的圆形房屋,这是一种与其原始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住所形式。
恩加诺人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但任何一个氏族都没有统一的住地,各氏族的人们分散居住在岛内各地。即使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当小家庭已经成为恩加诺人社会的基本细胞时,按母系继承仍是这种小家庭的主要特征。恩加诺人的传统宗教观念的基础,是万物有灵论。他们供奉家神,祭祀祖先。但到了60年代,早已改信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了,传统的宗教仪式只有老一辈的人还能记得。
恩加诺人在地球上生存的“球籍”问题,引起了人类学家们的关注。有的认为,这个民族的迅速消亡是由于本身所具有的明显的退化特性。有的认为,恩加诺人急剧减少是由于传染病流行和缺医少药所致。也有的认为,是由于缺少新鲜血统。因为恩加诺人盛行近亲通婚,严禁同外族人联姻,尤其反对与前来岛上做生意的马来亚、爪哇和米南卡保商人发生两性关系。或许,这种种意见还远未能把问题解释清楚,但可以肯定,随着研究的深入,不仅对于恩加诺人,而且对于现今世界上所有的原始土着部落,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