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不要输在讲话上-提高领导讲话水平的基本规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领导要想表现出较高的讲话水平,讲话时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语言规则。一个领导,应该从根本上把握、认识这些讲话规则,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讲话水平,更好地为自己的领导工作服务。

    第一节准确性规则

    准确性是领导运用语言,与其他个人或组织进行交流的基本要求。任何一个领导所说出的话,如果失去了准确性,不但没有任何水平可言,而且还会失去所有与之相联系的个人和组织的信任。

    领导语言的准确性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运用场的准确性

    领导在领导活动过程中,能够准确地运用语言,是十分必要的。领导准确的运用语言,首先是指领导者讲话的语言有一定的条件限定。

    所谓条件的限定,具体来说,就是语言的运用是由各种特定的客观环境,以及领导活动的特定内容来决定的。任何一个领导者,在社会活动中有特定的地位,同时,他还是一个现实的社会人,因此,他就需要运用语言来表达、反映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其中包括决策等领导行为的表露)。但是,由于领导者在社会活动中的特定地位,所以领导者的语言表达,就不能是随心所欲的。例如,在大庭广众之中,作为一个领导者,就不能谈论涉及党和国家机密的问题,那是组织纪律所不允许的,因而就需要由特定的客观环境以及特定的内容限制与决定其语言运用的范围。如果将环境与内容两个方面综合起来,就形成了领导者被限定的语言运用场。

    二、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当语言运用场确定以后,就需要领导者正确地使用语言。在这里,正确地使用语言,就是语言运用的最大技巧,就是每个人驾驭语言的基本方式方法。在语言的驾驭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如果按标准性的要求来说,一般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第一,要认识明确。对一种事物自己尚且不知其所以然,其语言的运用也必然暧昧不清。第二,要建立宏大的“词汇库”。一个领导词汇贫乏,语言单调,是不会受欢迎的。第三,语言运用要有感情色彩。感情色彩主要是指褒贬语词的正确使用,这种语词的使用是对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第四,对古语及国外的一些优秀语言的使用。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如果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有生命力的古代语言和国外的一些优秀语言,就可以更加丰富自己的语言。

    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还表现在语言的精练上,即需要领导者尽量使用最少的词句,准确地陈述出所要叙述的内容。恩格斯曾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并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三、说明问题的准确性

    领导在进行领导活动中,与自己以外的个体、组织相接触时,所运用的主要手段是语言。领导在运用语言进行某些问题的交谈时,必须准确地说明问题,避免出现不知所云、不知所往的情况。领导不论是主持会议,还是同下级谈话,都必须注意说明问题的准确性。如果只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却没有把所要说明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说清楚,就很难使领导活动获得成功。

    四、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可见知识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巨大作用。领导运用语言进行领导活动时,首先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那么语言的运用就会表现得浅薄、粗俗、蹩脚、空泛而缺乏吸引力。在知识丰富的基础上,还要使知识的掌握趋于准确,不准确地使用知识,害人害己。

    第二节生动性规则

    生动性是对领导讲话水平的基本要求之一。领导无论在什么场合,都需要使用易被接受、鲜明生动的语言,忌讳那种干涩难懂、空泛乏味的说教。这就需要领导在进行报告、演说、对话、交谈等各种场合,努力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语言的生动性

    领导者运用语言的生动性,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使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有些领导者往往愿意使用一些当下流行的“时髦词”,或者是流行的套话。把这些东西生拼硬凑在一起,乍听起来挺“新鲜”,实际上细细回味起来,有的是“生吞活剥”、“消化不良”;有的是似曾相识,改头换面;有的似是而非,很不准确。这些语言不仅不能给自己的语言增色,反而使其逊色。

    加里宁曾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一书中感慨地指出:“斯大林同志曾说过,最坏不过的事便是用现存的公式和现存的口号来思想。这种做法,当然容易得多。但若用自己的话把某种理论表达出来,那首先得好好地思索清楚,了解清楚,不然你就会犯错误。如果你说话时只背诵那些记得烂熟的公式,那你的脑子并没有真正起作用。说现成的一套话,你们就不能够给人家以印象。为什么呢?因为这套话用不着你们说,大家也知道。你们害怕,若按自己的意思来讲话,那就会讲得很不漂亮。其实你们错了。这样的话,大家更愿意听,更容易懂。”

    加里宁的这番话是颇能给我们以启迪的。每一个领导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都要大胆地去总结、去思考、去创造,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去分析问题,并且去说服人,让人接受,并愿意跟你共同去实践。

    二、语言的形象性

    语言的运用不仅要生动,还要形象。这就要在形象的选择和描绘上精心筹划,适当使用比喻、拟人、衬托、渲染、夸张等手法。

    比如领导就事论理、以理服人的场合很多,应该做到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最好能声色具备,使听者仿佛可以看到你所讲的形象和情景。

    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形象地描绘了资本家和劳动者的形象,他说:“原来的货币所有者,现今变成了资本家,他昂首走在前头;劳动力所有者,就变成了他的劳动者,跟在他后头。一个笑眯眯、雄赳赳,专心于事业;另一个却是畏缩不前,好像是把自己的皮运到市场去,没有什么期待,只恐惧被搜刮似的。”这种形象的选择和形象化了的语言十分逼真,人们可以从中比较容易地接受真理,受到教育。

    第三节针对性规则

    针对性规则,是指领导者讲话要切合实际,有的放矢,说到点子上,针对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境况采用不同的针对性的语言。

    一、年龄差异

    由于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人生阅历、体验和智力水平,他们对言语形式的识别能力和对言语意义的理解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听众,应该根据其不同年龄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有所区别。

    少年思想直观、兴趣广泛、富于幻想、求知欲强,与他们讲话时,应坚持正面引导,尊重他们的选择和爱好,用关切、体贴、热情、幽默的言辞与他们交谈,还应有针对性地讲点人生哲理,用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迹启发他们,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仰。

    与年轻人讲话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以热情、亲切、自然的态度,运用准确、规范、富有哲理和时代气息、节奏明快的言辞,与他们讨论、协商,切不可用教训人的口吻,平等的姿态能收到更好的讲话效果。

    人生的30岁到60岁,是人的生命周期中最漫长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是个体获取知识和掌握劳动本领后对社会作出贡献的时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立”、“不惑”、“知天命”,说明青壮年时期心理发展已达到了成熟的程度。这一年龄段的听众肩负家庭和事业双重重担,心理定向明显、自主性强、思想成熟、情绪稳定,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热衷于专业学术、国内外时事政治、经济管理和社会热点问题等的交谈,有独特的人生体味、体验和明确的见解,喜欢平易质朴、准确实用、逻辑严密的言辞,领导用谦逊、务实、开朗、达观的态度与他们说话效果更佳。

    老年人喜欢交谈的话题很多,如对当前形势的看法,对社会风尚的评价,对青年一代的愿望,尤其是对退休后的生活、健康长寿、名胜古迹、历史文物、体育竞赛、阅读书籍、音乐欣赏、吟诗作画、练习书法等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热情、稳重、平实、幽默的言辞,要求表达主体用尊敬、庄重、谦和、亲切的态度说话。

    二、性别差异

    人类由于生理特征的不同,形成了男性和女性的区别。不同性别由于担负的社会职能不同,就形成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心理和习惯。一般说来,男性比较自信、大胆、果断,有较强的冲动性、主动性、批判性和坚韧性,不太拘泥于细枝末节;女性则比较文静、柔弱、自尊、感情细腻、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依赖性、脆弱性和易受暗示性,心理比较复杂。因此,男性之间的交谈,海阔天空,无拘无束,自由随意,遵守信诺,坦诚直爽,但应注意控制冲动,克服盲目乐观;女性之间的交谈,家庭儿女,邻里亲朋,人生苦乐,事业追求,温馨自然,但应注意观点的新颖、态度的诚恳和防止过于敏感。在男女交往中,男性应用坦诚、热情的言辞平等地对待女性,以取得女性的认同;女性则应排除自卑心理,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职业差异

    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专业工作。不同职业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其言谈必然带有特定的职业色彩,如农民的话语充满了“泥土味”,工人的话语豪爽直率,军人的话语威严沉稳,推销员的话语给人以极强的诱惑力等。职业、专长不同的人,其头脑中所具有的信息类型和兴趣点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他们对于与自己职业相关的话题具有强烈的兴趣,有着积极探究和钻研的精神。即使同样是知识分子,也会因为他们所从事的专业不同而有区别。一般来说,科学家、学者比较严谨、纯真,“书生气”重;演员、艺术家比较活泼、开朗,浪漫气息重。领导讲话只有注意到了不同对象的职业特点,才会收到预期效果。

    四、地位差异

    地位,是指个人在社会团体中担负的职位和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社会职责和交际目的,对口才表达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一般说来,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他们关心较多的是方针、政策、事业、国家前途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内容;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他们关心较多的则是自己的工作、家庭生活和周围与自己有关的事物。领导讲话还要考虑不同对象的地位特征。

    五、性格差异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及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最能表现个性差异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性格的人,领导讲话时应注意分寸,把握尺度。性格豪爽的人,要求讲话耿直爽快、直来直往、褒贬鲜明、淋漓尽致,厌恶言不由衷、转弯抹角、藏头露尾、遮遮掩掩;性格拘谨的人,要求言辞坦诚真挚,恳切明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对出言不逊、巧言佞色、绵里藏针十分反感;办事严谨、老练、负责的人,喜欢流利、准确、稳重、质朴、简明、一语中的的言语,讨厌高谈阔论、花言巧语;博学多智、远见卓识之士,爱好言辞高雅、典雅、深邃、辩证、富于哲理、旁征博引,鄙夷凭口耳之学班门弄斧、信口开河、不懂装懂;脾气暴躁者往往喜听温和婉转之言;胆小怯懦者一般恶闻粗暴强悍之语。

    六、爱好差异

    爱好,是指个人对某种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由于各人的爱好不同,对话语的“兴奋点”(亦称“信息焦点”)也不相同。对一位潜心学问的学者大谈“股票”、“生意经”,他定会嗤之以鼻;相反,对一位经商的人大谈“治学之道”,他也势必味同嚼蜡。一个具有敬业精神、勇于开拓创造的人,希望能得到事业、工作方面的具体指导和建议;而生活困难、穷困潦倒的人,则盼望能听到扶贫济困、发财致富的信息。爱好音乐、绘画、书法艺术者,集邮者,垂钓养花者,纪念品收藏者和球迷、歌迷、棋迷们,都会对自己的爱好津津乐道,谈起来眉飞色舞,甚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同的爱好有不同的“兴奋点”,爱好相同的人聚在一起交谈,可以激发出话题焦点的“火花”,进而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交流效果自不必说。

    七、心境差异

    所谓心境,指的是人的一种较微弱、持久而具有感染性的情绪状态。当一个人心境好的时候,“无所不乐”;当心境不好的时候,“无所不愁”。在良好的心境下,人们对一切都感兴趣,常以亲切平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心与心容易沟通,棘手的问题也易于解决;相反,在不好的心境下,人们对一切都感到枯燥无味,很容易被激怒,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心与心很难沟通,遇到问题也难以处理。因此,当领导讲话时,必须把对方当时的心境作为一个基本的前提来加以考虑。

    八、思想状况差异

    领导者讲话还要区别听众对象的思想状况,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同样会影响到他对话语意义的理解。在人们上传下达、沟通思想的过程中,领导讲话应格外注意政策的引导性和实效性。对先进人物,要引导他们谦虚谨慎;对中间人物,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力争上进;对后进人物,要正面鼓励,耐心诱导;对骄傲自满的人,要既肯定成绩,更要指出问题,使他对自己能有正确的认识;对缺乏信心、容易动摇和泄气的人,要帮助他分析各种有利条件,引导他看到既得的成绩和光明的前途,树立信心和勇气;对容易动感情、好冲动的人,要及时把握他的思想情绪,帮助他加强涵养;对好反复的人,要因势利导,使其专心致志;对个性强的人,说话要心平气和,以柔克刚;对感情脆弱的人,要轻言细语,耐心开导……总之,要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第四节鼓励性规则

    一个杰出的领导者,首先应该是一个鼓动家。他要以语言去撞击人们的心灵,激励人们的情绪,坚定其不畏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然而,领导者的鼓励是需要艺术的,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鼓励方式。

    比如,面对精神萎靡、情绪波动、态度消极的这类人,宜使用慰勉式鼓励催其奋起,以安慰、同情者的身份同他谈话,努力稳定他的情绪,使其得到心理慰藉。使对方找到兴奋点,找回失落的自我,以达到鼓励的目的。

    一天,青年画家宋鸿去拜访他的老师郑重,向老师诉苦,说自己十年坚持作画,至今仍没有能力买到一间能够容纳一张宽大画板的房子。郑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小宋啊,画室暂时小点没关系嘛,翻开美术史看看,你就知道,许多不朽的绘画杰作,是在草房里、油灯下、小书桌上诞生的,你现在的作画条件,总不会比郑板桥还差吧?……环境太好,反而什么都画不出来了!”宋鸿咀嚼着老师的话,笑着点点头,心里开朗多了。

    在交谈中,郑重对宋鸿“十年挥毫”仍无像样的画室这一境遇表示同情之后,转换角度,意味深长地指出“许多不朽的绘画杰作,是在草房里、油灯下小书桌上诞生的”;接着非常巧妙地反问,“你现在的作画条件,总不会比郑板桥还差吧?”启发式的反问中饱含着对青年画家的充分肯定和殷切期盼。“环境太好,反而什么都画不出来了”,用辩证的观点去看“画室小”的缺憾,鼓励小宋变坏事为好事,做出成绩来。郑老师的慰勉式鼓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运用得非常成功。

    对于在工作中缺乏激情的人用激将式鼓励,激其奋进。在运用激将式鼓励时,首先以隐藏的手段,故意贬低对方,让他进入激动状态(愤怒、羞耻、不服等),激发对方的好胜之心;接着让对方自然地发誓言,下狠心,出大力去干好你所鼓励的那件事。

    2007年世界举重锦标赛在泰国举行。在女子58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选手邱红梅在同俄罗斯名将莎依诺娃较量时,上演了惊险夺金的一幕。邱红梅在开始几次试举时稳定性有所欠缺,最后一次试举之前,中国女队总教练马文辉附耳嘱咐了一句:“举不起来也就这样了!”邱红梅一听,瞪大眼睛昂首挺胸走向杠铃,奋力一举定乾坤,终于险胜莎依诺娃,获得了挺举和总成绩两枚金牌。

    马文辉是运用激将式鼓励的高手。在最后关头,如果说些“加油”“坚持就是胜利”之类直白式的鼓励话,恐怕难以激起邱红梅最高最强的斗志,很可能与金牌失之交臂。马教练深知邱红梅有一股不服输的犟脾气,附耳嘱咐了一句:“举不起来也就这样了!”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尽力了,拿不到金牌就算了吧”,正是这句原谅她、宽容她的话,反而激起了她“非夺金不可”的雄心和斗志,激发出最大的潜能,从而一举夺金。

    对于心态积极的人,则用赞美式鼓励更为有效。但赞美和鼓励毕竟有区别,赞美的话是评述性的,而鼓励的话则是鼓动性的。赞美式鼓励就是借助赞美的形式,不露痕迹地促使对方更上一层楼。

    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出身平民,小时候家境贫困。他母亲临终前在床边拉着小林肯的手,对儿子说:“阿布,我知道你很聪明,我更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林肯后来说,这是他一生一世永不忘却的一句话。

    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临终遗言。她赞美儿子“很聪明”,并且“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是一句以母亲的全部心血和生命凝成的赞美话,正是靠着这句赞美式鼓励话的支撑,林肯从小木屋走上白宫宝座。总之,领导者如果能运用好鼓励艺术,就像“当春乃发生”的“好雨”,它“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地给人加油添劲,催人跃马扬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