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男人看的羊皮卷-教育孩子,父亲的角色很重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天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的方式大不相同,结果也不尽相同。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上面展现什么样的图画,完全在于引导和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其教育方式将决定孩子的一生。事实上,爱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爱而不溺,教之有方。而这其中父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1.家长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没有谁天生就会做父母,教育孩子的艺术需要在实践中去慢慢发现和摸索。所以,父母应该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成长,这样既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

    很多父母只知道让孩子考高分就是最好的教育,结果孩子的人格和心理却出现了诸多问题。为人父母,一定要去学习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也许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去面对,一起成长。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重智轻德。这些都是片面的教育方法。父母们通常不遗余力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购买大量课外书籍和辅导材料,甚至聘请家教,送孩子上各类学习班,把学校教育延伸到了家庭中。

    父母们看重的也只是孩子的成绩和排名,对孩子的学习标准要求很高,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而对孩子德育方面的教育很少甚至没有。这种片面的家庭教育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智力发育良好,却自私自利、目空一切、缺乏自信心与责任感,从而严重影响到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发挥他自己的个性、特长和潜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并享受教育的幸福与快乐,让孩子有一个阳光灿烂的家庭与学校生活,才是教育的目的。父母与孩子一样需要成长,而且,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发展和成功。

    李霞第一次惊异于孩子虽小但不能忽视,是在她的孩子两岁的时候。当时,李霞冲着孩子大声嚷嚷,才两岁大的孩子扯着她的衣角说:“妈妈你小声说行吗?”李霞猛然醒悟,不良性格对孩子将来的影响会很不好。

    后来看到孩子任性时,李霞总是禁不住反思是不是她影响了孩子,于是她对自己说,一定要首先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好孩子的楷模,一点一滴都不能忽视。于是当孩子缠着李霞问问题时,她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不耐烦,而是耐心地给他讲;当孩子乱扔东西时,她不仅要求他学会整理自己的玩具,而且自己首先把房间整理得井井有条。

    渐渐地,孩子任性的时候少了,也学会以理服人了,这让李霞觉得很欣慰,同时也更注重对孩子的品德教育。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才,但是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自身也应该是优秀的,至少在个人品德上应该如此。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一个很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才有可能成才。

    这一点李霞就做得很好,她总是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再急着呼唤别人帮忙,而是独立处理,她不想让孩子感到妈妈胆小、依赖他人;在工作上她也非常勤奋,有时夜深了还在忙于工作,当孩子问她为什么还不睡觉时,她便告诉孩子说:“今天的事情必须今天做完。”当孩子遇到困难想退缩时,她也总是用:“孩子,你能行,坚持下去就能做好!”这样的话来鼓励孩子。

    李霞还常常教育孩子要勇敢、独立、有责任心,而孩子也经常以小男子汉自居。有一次,李霞不小心切破了手指,孩子勇敢地走在她的前头,并告诉旁人:“我带妈妈去上药。”现在,才五岁的孩子已经可以自己去买东西、倒垃圾。

    显然,李霞非常明白,孩子为这个家庭做得越多,他对家庭和家人的感情才会越深,而且这种做法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的品质。

    有一天,孩子对李霞说:“你说心里想着别人的孩子是好孩子,我想奶奶了,我是不是个好孩子。”李霞表扬了孩子,并引导孩子把对奶奶的思念写成一封给奶奶的信,还将这封带着她和儿子问候的信,给婆婆寄了过去。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时,李霞也总是教孩子宽容忍让,她相信一个志向高远的人,应该有着宽广的胸怀和博大的爱心。

    有人说现在的独生子女都很自私,那些其实都是父母娇惯出来的。而李霞从不在物质上娇惯孩子,并且很看重孩子良好品德的培养,孩子很小就学会独立,学会为他人着想。这样的孩子又怎能不成功呢?

    家庭教育通常寓于日常生活中,而且时时处处存在于家庭的每一瞬间。父母毫无掩饰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被孩子模仿,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品格。像自信、勇敢、独立、坚强、有责任心这些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

    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甚至是孩子的终身老师,所以更应做到身体力行。如果父母做得不好,又怎能要求孩子做好呢?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迸行教育时,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同时,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了解孩子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并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以自身的良好品质去影响感染孩子,孩子才不会辜负父母的期望。而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培养,比单纯的知识、技能培养更为重要。

    2.听懂孩子的心声

    聪明的父母与其做一个高明的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听者。倾听,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只有专心地倾听孩子讲话,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交谈,能让父母得到生命的信息,让孩子得到做人的自信。

    父母要善于倾听,有倾听的耐心,更要懂得倾听的艺术。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不爱说话,或是说话紧张,在听你讲话时也是漫不经心,那么父母应当想想,是不是自己从来没有耐心倾听过孩子说话,才让孩子变成这样。

    父母的倾听,能让孩子学会以平等和尊重的心态待人,同时有利于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当你成为一位很好的倾听者时,孩子就会将你当成喜欢的朋友看待。然而很多父母不懂得倾听的重要,他们总是在孩子想倾诉的时候打断孩子。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提不起倾诉的欲望,而你也无法真正了解孩子。

    孩子需要的其实是一个忠实的听众,但遗憾的是,许多妈妈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这个需求,总觉得听孩子说话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如果总是这样,孩子受到的委屈或者某种想法就会得不到疏解,心里的怨气和不满也会越积越多,一旦爆发,后果将不堪设想。

    父母总是以忙为借口不耐烦地搪塞孩子,不愿意花时间倾听孩子说话,其实这样的做法对孩子来说缺少了应有的尊重。通常孩子一句话都没说完,父母就毫不留情地打断了他,让孩子的心事无处可说。

    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应当只表现在对孩子冷暖、吃住等物质方面,还要关心他感兴趣的事。这就需要父母们好好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孩子关心的话题产生兴趣,那么同孩子的谈话也将更加愉快。

    峰峰很喜欢打电子游戏,有一天,他和姑姑家的小表哥在房间里玩。开始两人都玩得很愉快,可是玩了一会儿,两人就因为抢着玩电子游戏而打了起来。因为他比表哥瘦小,最后被表哥推倒在地上,连电子游戏机都被抢走了,他忍不住哇哇大哭起来。

    这时,妈妈听到了他的哭声,赶紧走了进来,温和地问他:“先不要哭,来告诉妈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呀?”于是峰峰一边抽泣,一边将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而妈妈虽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却一直在旁边耐心地听着,直到他讲完。

    听他说完后,妈妈替他擦干了眼泪,说:“兄弟俩就应该互相谦让啊,你先让哥哥玩一会儿,然后自己再玩,这样不就好了吗?”峰峰听了觉得有道理,终于不再伤心。过了一会儿,表哥就把游戏机给了他,两个人又有说有笑地玩了起来。

    直到事情过去很多年后,峰峰依然记得当时的情景,他本来以为妈妈会骂他一顿,没想到她却放下自己手中的活,来倾听他的委屈。这让峰峰感激不已,而且从那以后,他也一直将妈妈当成了自己最好的朋友,有什么事都会找妈妈商量。

    在面对孩子哭泣的时候,有很多父母都觉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哄孩子。有的父母会赶紧过去哄劝和安慰孩子,甚至为了让孩子不哭而满足孩子一些无理的要求。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变本加厉,把哭当成向父母提要求的武器,以此来让父母一次次的妥协。

    还有的父母会用简单的一句“别哭了”来制止孩子,如果这样没效果,甚至会用责骂的形式强行制止孩子哭泣。这样做不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而且会让孩子更加委屈和难过。他本来就是因为委屈难过而哭泣,父母还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他一顿,能不让他更难过、更委屈吗?

    这时候,如果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反而能化解他的委屈,使他不再坚持满足原来的某些无理要求。父母应当心平气和地听孩子慢慢诉说事情的经过,弄清孩子哭泣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不仅让孩子停止了哭泣,也让孩子增加了对父母的信任。

    3.坚决支持孩子的正确选择

    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迷茫,这时,就非常需要父母站出来为自己鼓劲儿,加油。这样才能让孩子走出自卑,重拾自信,走向阳光。

    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被誉为欧洲政坛上的“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出生于一个平民的家庭。她曾连续三次当选为英国的首相。她在执政期间,处理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上,深谋远虑、观点鲜明、立场坚定、做事果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了整个英国乃至欧洲。

    撒切尔夫人能够取得如此多的政治成绩,又完全得益于受父亲的影响,她的人生之路的成就都源于父亲罗伯茨培养起来的高度自信。

    父亲罗伯茨是一个鞋匠的儿子,经过自己多年的努力,终于在当地的一个小镇上开了一个小杂货店。罗伯茨虽然只是一个杂货店的老板,但他总爱看书,并热衷于参加政治选举。

    小玛格丽特很崇敬她的父亲,她经常钻进父亲的书房,看政治、历史、人物传记等方面的书籍,从小对政治就有非常多的了解。她的家教是非常严格的,父亲从小就教育她要吃苦耐劳,所以,7岁时玛格利特就能在杂货店站柜台了。

    在父亲看来,他给孩子安排的都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不允许孩子说“我干不了”或“太难了”之类的话,借此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玛格丽特很小的时候,罗伯茨就谆谆告诫她千万不要盲目地迎合他人。

    等到玛格丽特够了上学的年龄,父亲就把她送到学校,她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同学有着比她更多自由的生活,除了劳动、学习和礼拜之外的天地竟然如此广阔而精彩。

    玛格丽特听同学们讲着那些激动人心的事:放学后在街上游玩、做游戏、骑自行车。星期天,又可以去春意盎然的山坡上野餐。这一切对于她来说又都是那么诱人、那么令人愉快的事。

    玛格丽特听得心里痒痒的,她幻想,如果自己能有机会与同学们自由自在地去玩耍那该多好啊。终于有一天,她回家鼓起勇气跟父亲说:“爸爸,我能出去玩一下吗?”

    罗伯茨正在看书,过了一会儿他说道:“你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你的朋友在做什么事情,你就也要跟着做。自己要把握住自己,不要随波逐流。”

    见玛格利特不说话,罗伯茨稍稍缓和了语气:“孩子,并不是爸爸限制你的自由。在很多事情上,你应该要有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在学校的这段时间正是你学习的大好时光,如果你和一般人一样,每天玩乐,那样大好前程就荒废了。我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断力,你自己做决定吧。”

    听罢父亲的话,小玛格丽特似乎懂得了很多道理。父亲的一席话久久地回荡在她的脑海里。她想:是啊,为什么我要跟别人学呢?我应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刚买回来的书我还没看完呢!

    罗伯茨就是这样经常教育女儿,要做一个有主见、有自己的理想、与众不同的人。随波逐流只能使个性的光辉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这样的家庭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高度的自信,独立不羁的个性使她常常有一种心理优越感。

    学校经常要请人来校演讲,等那些学者或政治家们演讲结束后,其他女孩子往往怯生生地不敢开口,而玛格利特总是第一个站起来大胆提问。不管她的问题是比较幼稚,还是比较尖锐,她总是充满好奇地脱口而出。

    放学回家后,玛格丽特向父亲兴奋地说起这些事情时,父亲总是鼓励她:“孩子,你表现得真好,我为能有你这样的女儿而感到骄傲。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辩论家。”

    父亲的不断鼓励使玛格丽特特别热衷于辩论赛。上中学的时候,玛格丽特是学校辩论俱乐部的成员,并且每次演讲都很成功。

    开始的时候,玛格丽特的演讲技巧一点也不高超,用她的话说应该是根本不能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这样的演讲肯定不受同学欢迎。玛格丽特却毫不气馁,只要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她就绝不会错过。

    有一次,因为她讲了很长时间,讲的内容大家又很不感兴趣,台下早已躁动不安,讽刺嘲笑随之而起,但自信好强的玛格丽特却丝毫不把这些放在眼里,她依然滔滔不绝地演讲下去。甚至到后来,听她演讲的人都跑光了,她却仍然坚持把自己想讲的话讲完才停止。

    许多同学都对她这种极为突出的个性不理解,但她对别人的议论却毫不在意,一直维持着观点鲜明、独立自信的性格。直到后来,她登上英国政坛最有权力的位置。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得到了一种力量,他便可以学会自信。”父母积极的教育态度,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父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抓住他点滴的进步和成功,对他做出的努力给予赞赏和鼓励。给予鼓励就等于积累一些积极的情感,让孩子觉得自己还行。积极的性格都是在孩子一次一次努力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4.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只有自立的孩子才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坐享其成是人生中最糟糕的事,那样会使孩子失去锻炼自己的机会,因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自己的努力。自立的孩子,还需要父母自信地放手,让孩子勇敢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1890—1969),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靠自己的努力考入西点军校,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在服役期间,艾森豪威尔就显露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因此他受到赏识而步步高升,1941年还是上校,到1945年他已是五星上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杜鲁门总统任命他为陆军总长。1948年艾森豪威尔退役,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一职。1952年竞选美国总统获胜,1956年连任。

    艾森豪威尔的父亲戴维·雅科布·艾森豪威尔一生艰难,后来做了一家煤气公司经理,情况才稍有好转。母亲艾达·伊丽莎白·斯托弗是个虔诚的教徒。

    艾森豪威尔从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影响,形成了百折不挠、奋勇向前、勇于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品质。所以,他能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中都保持一个强者的形象。

    艾森豪威尔的父母曾两次受骗,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父亲每次只是微微一笑,然后是加紧工作。艾森豪威尔的父母相亲相爱,在艾森豪威尔的记忆中,他们没有吵过架,美满和谐的家庭生活对艾森豪威尔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艾森豪威尔的父母从不溺爱孩子,而是根据他们所信奉的宗教“河上兄弟”派的传统,严格教育孩子。他们教给孩子各种文化知识,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包括做饭、打扫卫生等。

    一次,艾森豪威尔的弟弟染上了猩红热,家里的事情顿时多起来。妈妈向艾森豪威尔交待了一件“大事”,就是给全家人做饭。

    艾森豪威尔小小年纪不会做饭。但是他想,好多事情都是练出来的,母亲把这件事交给自己了,必须下定决心把饭做好。因为弟弟得的是传染病,所以父亲和几个儿子挤着住在楼下,妈妈则和邻居一位大妈一起照看弟弟。两个哥哥在外面做工,所以烧水做饭的事情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艾森豪威尔头上。

    刚开始,母亲手把手地教他,怎么切菜怎么生火,母亲会每天吩咐他做什么饭。或许是从来没有做过饭的原因吧,他感到做饭还有几分新鲜有趣,所以做得极其认真仔细。由于手艺不精,他做的饭菜,常常让家里人吃得直皱眉头,还叫嚷着难以下咽。

    后来,他越做越熟练,还练就了一个拿手好菜,家里人都非常喜欢,艾森豪威尔真是高兴极了。

    艾森豪威尔的父亲戴维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他精通英语和德语,能流畅地用希腊文读书,但他并不让孩子与西部开拓者的孩子有任何不同之处。

    在教育方法上,艾森豪威尔的父亲制定了严格的家教,用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他要求孩子必须早晨6点钟起床,晚上9点睡觉;每个孩子干任何事情都要干好,谁不认真都要返工重做,出现错误要受到惩罚。

    有一次,艾森豪威尔的二哥埃德加瞒着父母在当地一位医生那儿工作了数月之久,并且得到了一些报酬,对家里则说在认真上学。父亲知道这件事后,埃德加挨了一顿鞭子。

    艾森豪威尔的父母一方面用严格的家规来要求孩子,随时纠正他们的各种错误,以利他们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他们也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实行一贯性的示范教育。父亲平时不会对儿子们进行空洞的说教,他只是以自己的行动来鼓励儿子们勤奋上进,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

    艾森豪威尔的母亲个性沉着、矜持,除了操持家务外,她还腾出时间来帮助更加困难的人。

    父母的言行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明白了只有依靠艰苦的劳动,才能改变和创造生活。同时,也形成了他们善于待人接物、团结助人的高尚品行。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律原则和进取心,在小时候,父母就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他们家住宅旁有一块空地,春天全家人在那里种上蔬菜。等到收获时,几个孩子就用小车把菜运到城里去卖,用所得的钱买衣服和生活用品。

    父母虽然管教孩子很严,但在孩子做出重要人生决定时,从不向他们施加压力,而是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

    有一次,正上小学的艾森豪威尔膝盖受伤了,由于处理不及时,伤口发炎,腿部肿得很粗,剧烈的疼痛使他站不起来。医生诊断为血中毒,要截肢才能保存性命。艾森豪威尔断然拒绝截肢手术。父亲对医生说:我们不能代替儿子做决定,只得寄希望于奇迹出现。后来果然出现了奇迹,他的腿完全康复了。

    他们一直认为:孩子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更高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以坚定的自信心去克服困难,适应生活,改变生活,创造生活。

    5.不要丧失对孩子的信心

    即使一个有潜力的孩子,如果父母对他失去了信心,那他也必将沦落为一个平庸的人。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始终对孩子抱有信心,让孩子心中存有希望和生机,这一线光明将是点燃孩子一生的火种。

    美国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说:“我的继母造就了我。”

    他这样写道:

    当我还是一个小孩时,我被认为是一个永无出头之日的人。不管出了什么事,比如:把母牛从牧场上放跑了,葡萄架被弄得一塌糊涂,或者一棵树不知什么时候被砍倒了,人人都会怀疑:这一定是拿破仑·希尔干的。

    不仅如此,而且所有的怀疑都有各种绘声绘色的证明!我母亲死了,我父亲和兄弟们都认为我是不可救药的,所以我便真正是坏孩子了。如果人们都这样看待我,我也不使他们失望。

    一天,父亲突然宣布:他即将再婚。所以关心我的人都很担心我的新“母亲”是哪一种人。我本人断然认为:即将来我们家的新母亲是不会对我好一点的。

    这位陌生的“母亲”进入我们家的第一天,父亲站在她后面,让她自行对付这个场面。她走遍每一个房间,很高兴地与每个人打招呼,也包括我在内。我站在那里,双手交叉着叠在胸前,凝视着她,我的眼中没有丝毫欢迎的表情。

    父亲说:“这是拿破仑,是众多兄弟中最坏的一个。”

    我绝不会忘记我的继母是怎样对待他这句话的。她微笑着把她的双手放在我的两肩上,用和蔼的目光直盯着我的眼睛,我马上意识到我将会拥有一个疼我爱我的人。

    继母说:“这是最坏的孩子吗?完全不像,他倒像是这些孩子中最聪明的一个,而我们所要做的一切,无非是把他所具有的伶俐品质发挥出来。”

    从此以后,我的继母总是不断鼓励我依靠自己的力量,制定大胆的计划,坚毅地前进。后来证明继母的这种鼓励就是我事业的支柱。我决不会忘记继母对我的教导与鼓励。

    可以说是继母造就了我,因为她深厚的爱和不可动摇的信心,激励着我努力成为她相信我能成为的那种孩子。

    可见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这样会提高孩子的信心和自主意识。当这个孩子感觉到他是完全浸在温暖而可靠的信任中时,他就会干得十分出色。

    当得到父母的鼓励后,孩子不会费尽心机地去保护自己免遭失败的伤害,相反,他将会全力以赴地去奋斗。这一切缘于他的自信,自信已经大大地影响了他——使得他尽最大可能把自己内在的最美好的东西都发挥出来。

    还有一点要注意,从人格上尊重孩子,因为孩子的自尊心更需要呵护。有些父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却以“为了孩子好”的借口而宽容自己。

    如果父母不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即使你是捧着一颗爱心奉献给孩子,也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因为这份“爱的奉献”不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

    父母要用信任的方法去鼓励孩子,因为正确地理解信任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消极的信任没有主动性,积极的信任,就等于在告诉孩子:“我知道你会成功的,我们都在这儿支持你。”父母对孩子抱有信心,孩子无形当中就已经获得了50%的成功。

    6.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现代社会是一个强调创新的时代,作为父母,当孩子提出稚嫩的问题时,一定要有耐心,因为这是孩子思考的开始。如果粗暴地打断,将毁掉孩子的好奇心和思考的习惯,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了。

    当你的孩子第一次向你提问题,或许这些问题是幼稚的,但你一定要认真对待,这正是他们走上成才之路的开始。

    达尔文,出生于英国,进化论的奠基人,闻名世界的生物学家。他曾乘船做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达尔文经过长时间的考证和研究后,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举世闻名的著作,在生物科学上进行了一次新革命。

    达尔文从小就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他尤其热爱大自然,喜欢探险、采集各种标本。

    他的父母对儿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很重视,总是想方设法地满足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努力学习,探索真理,这为达尔文以后能成为闻名于世的生物学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一次小达尔文和妈妈一起到花园里种树。妈妈对达尔文说:“泥土是个宝,小树只有在泥土中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别小看这泥土,它能长出青草,青草又喂肥了牛羊,我们才有奶喝,才有肉吃;是它长出了小麦和棉花,我们才有饭填饱肚子,才有衣服可以御寒。泥土太宝贵了。”

    这些话,又让小达尔文想到了一个问题,他疑惑地问:“妈妈,那泥土里能不能长出小狗来呢?”

    “当然不能呀!”妈妈笑着说,“小狗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是从狗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达尔文又问:“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妈妈的妈妈生的,对吗?”

    “对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妈妈生的。”妈妈微笑地回答。

    “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

    达尔文接着问。“是上帝!”妈妈说。

    “那上帝是谁生的呢?”小达尔文穷追不舍地问。

    妈妈答不上来了。她对达尔文说:“儿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我们来说是个谜,你快快长大吧,这些谜需要你去解释呢!”

    达尔文六七岁时,和同学们相处得不好,因为同学们认为他总在“说谎”。

    比如,他不知从哪儿捡到了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就会对同学们煞有介事地说:“看,这肯定是一枚宝石,可能价值连城。”

    同学们当即哄堂大笑,可是他却并不在乎这些,继续对身边的很多东西发表着各种稀奇古怪的看法。还有一次,他向同学们说,他能制造出一种“秘密液体”,这种液体能制成各式各样颜色的花。

    但是,他却没有把这次试验搞成功。久而久之,老师也对他有了看法,把他的问题反映到了达尔文的父亲那里。父亲听了,认为达尔文这是在想象,不是撒谎。

    有一次,达尔文在外面捡到了一枚硬币,他把这枚硬币拿给他的姐姐看,并郑重其事地说:“这肯定是古罗马硬币。”姐姐接过来一看,发现这分明是一枚十分普通的旧币,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罢了。

    对达尔文“说谎”的行为,姐姐很生气,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希望通过父亲好好教训他一下,让他彻底改掉令人讨厌的“说谎”习惯。

    可是当父亲听完姐姐的叙述后,并没有过多地在意,他把儿女叫过来说:“这不能算作是撒谎,这正说明了达尔文有丰富的想象力。说不定这种想象力会用到他的事业上去呢!”

    达尔文的父亲还在花园里给达尔文搭了一间小棚子,让他自由地做化学试验,以便能更好地开发他的智力。

    达尔文10岁时,父亲还陪他一起去威尔士海岸度过一个月的假期。达尔文在那里大开眼界,他采集了很多的海生动物标本,这更是激发起了他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如果达尔文没有好奇心,更没有想象力,今天的“进化论”就不会存在了。而达尔文的父母最成功之处就在于支持儿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好奇是知识生根发芽的土壤”。

    想象力与好奇心对一个人很重要,如果没有想象,人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不可能有任何预见,我们的社会也不可能进步。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就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想象,既丰富了孩子的精神世界,也是孩子开发创造的源泉。

    孩子的生活里到处都充满着想象。他们把几个小凳子连在一起,便把它想象成一列奔驰而来的火车;他们抱着布娃娃,会想象自己是医生,在给病人认真地治病。

    这就是孩子,孩子在这些千奇百怪的想象里成长着,作为父母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优美的童话和科学幻想故事。注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充实孩子的感性形象和理性知识。

    7.给孩子一个好环境

    常言道:“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环境对其影响很大,作为父母应该注意孩子、学校环境的选择,同时也要注意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有《孟子》一书,历史上有“亚圣”之称。而孟子能够成为“亚圣”,能取得在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仅次于孔子的地位,多得益于他的母亲。

    孟子早年丧父,他的母亲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地抚育儿子,日子过得很艰苦,但母亲对孟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几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她既成就了孟子,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

    孟子取得的成就与母亲的早期教育密切相关。

    孟子的父亲是一位怀才不遇的书生,为了光宗耀祖,他离别了妻子和尚在襁褓中的儿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三年过后,带给孟母的却是晴天霹雳般的噩耗,从此孤儿寡母开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孟母下定决心,一定要以自己的力量,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谋取衣食所需,把儿子教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孟子的母亲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家原在马鞍山下的一个小村子里,屋后的小山包上有很多坟茔,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会经常看到丧葬的情形。

    一天,孟母看到孟子和三五个小朋友在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她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想,孟子这样下去肯定不是办法,可是总不能把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关在家里,只有改变居住环境了。

    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搬到了十里外一个名叫庙户营的小村,这里是一个小型的交易集市,每隔几天,附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非常喧嚣热闹。

    这场面对换了环境的孟子来说更有吸引力,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小伙伴们也学会了锱铢必较的模样。孟母还是放心不下孟子,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再搬一次家。

    孟母不想让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屑于儿子沾染上锱铢必争、惟利是图的市侩之气,她一定要为儿子选择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她第三次又把家迁到了离邹城学宫不远的地方,虽然房子破旧一些,但是孟母还是带着儿子安安心心地定居下来了。

    由于从小接触的是学者,耳濡目染,孟子长大后,就学习了礼、乐、射、御、书等,为以后成为著名的学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是环境的产物。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所处的环境有着特殊的作用。不同的环境,会形成不同的积习。孟母“三迁”,为的就是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8.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人要立足于这个社会,首先要学会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而这种独立精神在小的时候就应该逐步培养。家长不应该事事都代替孩子完成,这样会毁掉孩子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的能力。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书画皆有很高的造诣,自成一家,被人称为“三绝”。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晚年署名板桥老人,江苏兴化人。郑板桥自幼丧母,生活贫困。五十多岁考中进士。在山东潍县、范县(今属河南)等地做了12年知县。他为官清廉,勤于政事,政绩显著。后因荒年主张赈济饥民而得罪权贵,继尔辞官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52岁时才有儿子,老来得子,自是十分喜欢,他为儿子起名小宝。为了能够让儿子成才,他非常注意教育方法。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知县时,把小宝留在家里,让妻子和弟弟郑墨负责照看。当时社会风气腐败,富贵人家的子弟娇纵奢侈,不求上进,郑板桥看到这种情况,担心小宝被娇惯变坏,所以他身在山东,而心中时时念及在家的儿子。他知道把儿子托给弟弟郑墨帮助照管,会比自己更娇惯,所以,他不断写诗寄回家中让小宝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小宝一遍又一遍地背记着这些诗句,从而明白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中国有句古语“惯子如杀子”,这是很多人用血泪换取的经验教训。一次,郑板桥听说小宝在家里常常对孩子们夸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侮别人家的孩子。郑板桥觉得问题很严重,他立即写信给弟弟郑墨说:“我52岁才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必定要有爱子的办法。‘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溺爱不是真正的爱。”

    所以,他要求郑墨和妻子对小宝严加管教,不能放纵一点,注意“长其中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

    郑墨和郑板桥的妻子按照郑板桥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教育,很有效果,于是,郑墨就给兄长写了封信,讲了孩子的长进,并说,照这样下去,小宝长大之后定是个有出息的人,没准儿能像你一样,也能当个官儿。

    郑板桥看了弟弟的这封信后,觉得弟弟对小宝太姑息了,这样做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

    于是,郑板桥马上给郑墨回信说:“我们这些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房屋,置田产。一开始便走错了路,总没个好结果。”

    他在信中还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好人。”这里所说的好人,是指品行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

    小宝长到6岁那年,郑板桥就把他接来早晚自己亲自教诲。他教导儿子读书,要求每天必须背诵一定量的诗文。不仅如此,还经常给他讲述做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艰难,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等到儿子12岁时,郑板桥又叫儿子每天用小桶挑水,不能间断。

    由于郑板桥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这一年潍县灾荒十分严重,郑板桥为官清贫自律,家里没有多余的钱粮。

    一天小宝哭着跟妈妈喊饿,妈妈把一个玉米面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节省下的,拿去吃吧!”小宝双手捧着窝头,边吃着边蹦着到门外去玩,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

    小宝从眼神就看出了小女孩也好长时间没吃东西了,立刻将手中的窝头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知道后,非常高兴,就对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这样做才是个好孩子!”

    不仅如此,郑板桥对于女儿也十分关心。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女儿在书画方面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转眼女儿到了出嫁年龄,但一直没有合适的对象。

    郑板桥决定亲自为女儿择婿,他反对婚事大操大办,自己亲自将女儿送到男方家里,让男方家人做了几道小菜,打了二斤酒,吃吃喝喝以示庆贺。当他要返回时,才告诉女儿说:“这就是你的新家,你就安心在这里过吧!”

    没钱为女儿准备嫁妆,郑板桥很过意不去,特意作画一幅作为嫁妆送给女儿,在这幅画上,他题写了一首小诗:“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妆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郑板桥非常看重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直到临终前,他还让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端到他床前。

    当儿子把做好的馒头端到床前时,他放心地点了点头,合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

    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下的遗言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这则遗言,虽是信手拈来,却寓意深刻,是对子女的厚望,也是对子女的嘱咐,更是他教育子女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9.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样

    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就自己先以身作则,端正好自己的身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做好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教育好了孩子。

    梁启超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有着深厚的家学底蕴。他以呕心沥血的济世精神,叱咤政坛,潜心于学问研究,仅遗留下来的著作就有1400多万字。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梁启超在济世救国、勤奋著书的同时,更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因此,梁家一门优秀个个成才:长子梁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梁思礼则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仅他的子女中就出了三个中科院院士!

    那么,这些伟大的“家教成就”是如何做出的呢?不妨从他的家庭生活中探知一二。

    梁启超十分崇拜墨子的人格,故自号“任公”。他一直以“吃苦耐劳、修身齐家、严于律己、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他的一生,始终以一个近代思想领袖的大学问大气派,关注着中华民族的自强自立,并以此影响着他的子女。

    一般情况下,他晚上都喝一点酒,这时候,他就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故事的内容以中国古代民族英雄为主。

    譬如他讲自己家乡新会的忠臣陆秀夫,民族英雄岳飞,如何报国杀敌;戚继光大战倭寇等。

    这些民族英雄的英勇气节给了孩子们深刻的印象。后来,学贯中西的长子、建筑学家梁思成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国为新中国服务,这与父亲当年的教育无疑有着很大关系。

    此外,我们只要留心一下就可以看到,梁家涌现的数位专家学者,都抛弃了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无一例外地“学而优不仕”,这显然是受了其父的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梁启超也以坚强的奋斗精神和乐观风趣的博大情怀教育子女:“我平生对于自己所做的事,都是津津有味。什么悲观啦、厌世啦,从没有在我的词典里出现过。”

    梁启超生活俭朴,同时也这样要求子女。民国初年,他的家庭条件已然跃入上流社会,但他一如既往,始终秉承寒士家风的原则。他对孩子们说,一个人要好学、坚忍、勤俭。

    梁启超在给子女们的信中写道:“一个人的物质需求,只要维持生命就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可以支配的。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呢!”

    梁启超崇尚科学,提倡个性自由,主张以兴趣为先导,注重精神引导、毅力培养。他还用自己做学问的体会启发儿女,强调学习定要专心致志。他教导儿女:“做事业不骄不馁,才能有成就。”这一原则成了梁家子女们学习创业的指针。

    尤其在教育上,梁启超向子女们传授他的三步读书法:鸟瞰——解剖——会通。

    鸟瞰即粗略了解内容大意;解剖即对各部分仔细研究,重点部分细细解剖,疑难处要花功夫仔细研究,使自己有深刻记忆;会通即研究内容融会贯通,把全书全面彻底了解。

    梁启超的子女们,正像他们的父亲那样,勤勤恳恳、为国为民辛勤地奉献着他们的一生。这正是得益于父亲长期以来的言传身教。

    10.孩子再小,也有自尊心

    谁都知道自尊心的宝贵,但孩子幼小的心灵却很容易被忽视,其实,孩子再小也有自尊心。当父母口不择言的时候,随着孩子自尊心破碎的还有孩子美好的明天。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布森曾说:“有千百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建自尊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孩子虽小,但一样有自尊,从两三岁开始,孩子便有了自我概念,能够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欢的活动,有了自己独立的个性。

    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非常爱孩子,为了孩子什么都愿意做,而且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是那种爱,孩子也许并不接受,还会用各种手段来回避。于是,父母就着急了:骂孩子白眼狼、忘恩负义,还要打孩子,希望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父母没有学会尊重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受到了伤害。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尊严!如果连自尊也被随便践踏,他还算一个独立的人吗?忽略了孩子自尊的父母,是不合格的。也许很多父母会说:“孩子是我生我养的,我怎么不能说他?”没错,是你给了孩子生命,给了他生存的保障,但生他是你的自愿,养他也是你的责任。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他是个独立的人,父母没有权利剥夺孩子的尊严。

    有一次,龙洁和几个小朋友在小区的花圃里跳皮筋。才跳了一会儿,龙洁就被皮筋给缠住了,于是被小伙伴们挤兑了几句,龙洁也没觉得有什么,孩子间的打闹也很正常。然而妈妈正好从旁边经过,她看到龙洁笨手笨脚的样子,无法忍受,皱着眉头大声呵斥他说:“你怎么那么笨!跳不过就不要跳了嘛。走!跟我回去。”说完妈妈伸手就去拽龙洁,这让孩子觉得很尴尬。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也是如此。而这位妈妈当着孩子同伴的面训斥孩子,让孩子的脸往哪儿搁啊?这种举动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伤害。

    父母们常常告诫孩子要有自尊心,然而他们往往却忽略了孩子的自尊心,总是随意辱骂孩子,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美国大教育家洛克曾说过:“父母越不宣扬孩子的过错,孩子就会对自己的名誉越看重,因而更小心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而事实也证明,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大都很合作,没有局促感,这大概就是孩子自尊心得到保护后最直接的反应吧。

    孩子越小,心灵就越不设防,也越容易受到伤害。身为父母,在孩子面前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有可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父母要像爱惜自己眼睛一样爱惜孩子的自尊心。

    与大人相比,孩子显得个子小、力量弱、知识少,但是他内心里有着想成为大人或者想跟大人一样威风的愿望。如果父母经常嘲笑孩子幼稚,把他看成他恰恰不想成为的那类人,那么孩子内心的这种“不如大人”的意识会变得越来越强烈,而且很可能使他真的无法摆脱幼稚。

    11.犯错,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习惯的行为是责骂,我们忽视了孩子还正在成长,而犯错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犯错时,我们应当如何去帮助他们改正。

    俗话说:“小错不断、大错不犯”,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会将所有的情绪,比如快乐、愤怒、悲伤、骄傲、灰心等情绪都体验一次,并在其人生道路上留下一定的痕迹。而这些痕迹,也会成为孩子今后成长道路上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心理反刍”,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而,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错误总是又打又骂,他们要求孩子做事百分之百正确,不能容忍孩子的任何错误。这种行为对孩子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因为孩子各方面发展都还没有成熟,而犯错误是他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要知道不犯错误的孩子长不大。

    如果父母总是一味地对孩子紧紧地盯着,防止孩子出现任何错误,就会使孩子失去这种实践的机会,让他缺少这样的体验。如果哪天父母没在身边,孩子在遇到同样的事情时就会缺少免疫,有可能犯更大的错误。父母不可能一辈子跟随在孩子身边,让孩子体验一下这种错误,也算是教会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不是说要去鼓励孩子犯错,而是应当顺其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快乐地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多些体验和感知,多一些不同的经历,这样才能让他从中获得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教训。虽然表面上孩子是在犯错误,其实孩子能从中学会预见行为的后果,同时更能承受一些不愉快的处罚和压力,开始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程,孩子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个体,有很多事情,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去感受,只有当孩子亲身经历过,才能有所感悟,帮助他成长。这些其实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孩子能从这些错误的体验中获得他的成长资源,然后一步步地成长完善。

    作为父母,需要做的不是竭尽全力地预防孩子犯错,也不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一味责罚,而是要给孩子一个尝试并改正完善的机会。父母不妨把犯错误看成是一个教育的良机:让孩子从错误中获得成长的资源。

    芳芳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在家的时候,她总想帮妈妈做点事,总是主动去洗碗或是扫地。有一次,她又主动要求洗碗,可是一不小心,将碗摔到了地上,结果遭到妈妈一顿痛骂,还不许再插手家里的事。芳芳非常难过,摔破碗也不是她故意的啊,为什么妈妈就不能原谅她一次呢?

    在孩子失败的时候,作为父母,应当用宽容的心对待孩子的失败,引导和帮助孩子走出失败,鼓励孩子不断地去尝试,让他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给他锻炼自己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孩子渐渐走向成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