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换一生平心静气-充分享受静心——过程是一种愉悦,安静是一种态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来去匆匆的脚步,拥堵不堪的交通,紧张繁忙的工作,不知其味的饮食,辗转反侧的睡眠,都市的人群已经在有形、无形的压力下疲惫不堪。于是,一部分人开始觉醒,大家慢慢地把一部分精力投向了养生保健,修身养性。是时候了,我们应该通过一种方式把自己忙乱、外散的心神收摄回来,回到自己的身体上来,来关注自己的健康,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就是——静心之道。

    1.静心是无处不在的

    可以说,静心是无处不在的。有的时候是在月光下听着松涛,品着香茗;有的时候是在闹市里独自穿行,静心思索。“闹处安神,闲处养气”这两种境界,却非心静不可,心烦气躁是不可能安神养气的。内心的平静犹如佛堂里的一缕青烟提升着人们对于人生的感悟,又犹如平静的湖面上一层层涟漪,洗涤和冲荡着人们内心的污垢,净化着人们的精神境界。

    不管世界有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静心也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无边无际之中。我们捧着一本书,如果心不静,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更不用说领会其中的妙处了。读生活这本大书也是如此。其实,只有静下心来,人的心灵和感官才是真正开放的,从而能变得敏锐,与对象处在一种最佳的关系之中。

    佛家有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务使惹尘埃。”其实,心还是一座花园,心花开时,繁花似锦,芳香宜人。当然,这座花园里也有杂草丛生,难觅花踪的可能,关键是要看你面对这座花园时是有意识的耕作,还是任由它荒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播种什么自然也就收获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爱得爱,种幸福得幸福。如果你对心灵不闻不问,收获到的也只可能是花事凋零、惨不忍睹的一片荒凉。别荒芜了心的花园,因为那等于荒芜了自己,荒芜了生命。

    人生最好的,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是安稳平静。当这个世界被“名利”充斥和包围着的时候,当你的周围满是欲望和贪婪的时候,你能静下心来独自品味内心的那份坚守吗?你能拥有与人无争、与世无争的那份超凡脱俗的宁静吗?

    《菜根谭》里有言:“红尘滚滚过,清静靠自为。”心里若是清静,纵使身处屠户酒肆、闹市街区,也如同无人之境;反之,纵然是“有琴有鹤,有花有竹”的天仙之境,也不免心浮气躁。安静的生活,不仅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历练后的豁达、淡泊的心境。其实,在人性中,最难得的便是坚持人的本性,正因为如此,尘世才多了那么多纷扰,一个能在纷繁复杂、红尘滚滚的现实生活中坚守住那份静心,他也就自然少了那许多的欲望,人生将有一番别样的风景。

    静心是强求不来的,它是一种境界,是世界观导致的结果。一个不知道自己要些什么的人,必定总是处在心猿意马的状态。

    2.走出静心的三大误区

    误解一:静心非要“放空”不可。

    大家都知道,当我们进入深度的静心时,极大的宁静会降临在头脑、心里、存在里;于是很多还没有过深入静心的人,就把“放空”当成是一种必要的技巧,在静心的时候强迫自己清除思绪和情绪,把放空当成是一种手段,以达到放空的目的。

    不过如果你真的去试过“放空”的话,就会知道这是不可能达到的。为了让自己能够充满宁静,于是在头脑开始说话、散布信息的时候,就强迫它闭嘴;当情绪涌现,就把自己的情绪极力地压回去,然后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可是,试过者就知道,这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因为是一个“人”,就有人性,就有着人类所应该有的正常的心理上的运作。如果使用强硬的方式逼迫自己去安静、宁静、放空,就是在否定自己生而为人的许多本然的部分。这就是我们一再提起的,所谓的精神“暴力”。

    这种强求的宁静是死板的、不自然的,是不会有深度的。因非自然的瓜熟蒂落,永远无法通往像老子那样纯真的世界。人,一直存在着自我相互对抗,永远都不可能达到“空无”,因为对抗把自己分成了两半,而空无是“一”而非“二”,但唯有这两半得以整合,否则,永远也不会具有能量以走向更高的“一”层次。

    在静心中,我们必须使用一些技巧,来帮助自己收心敛神、帮助自己沉淀,这就是协助自己的头脑,在渐进式的、非暴力的过程中,渐渐地把引擎慢下来,这正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技巧的缘故。人只能做到“帮助”它“慢下来”,但是无法去控制慢到什么程度、慢成什么样子。只能等待,让它按照它自己的过程、时间去慢下来,人手中没有主导权,是被动的。当我们有了这样的体悟,就能放松,而那种放松就足以使自己的生活质量产生深度的蜕变。

    因此,放空是一种自然的结果,而不是强制性的手段。宁静必须来自于放松,而且必须有耐心,唯有如此,生命的存在才会被放松蜕变。在放松里,安详和慈悲自然就会流露,人就会变得沉着、有觉知;相反,如果通过压抑、暴力而显现的宁静,就是死寂的。自我的内在充满了垃圾,那么宁静和静心,就会变成炫耀自我的手段,反而无法领人走向内心深处的浩瀚。浩瀚的奥秘就是唯有处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自然而然地成熟,才会在正确的时机开启,如同一朵莲花舒展其花瓣,使其芬芳遍布八方一般。

    误解二:静心就是专注。

    很多人在静心的过程中,过分地强迫自己集中精神,来避免头脑和情绪的杂乱无章。不过,这对于人的大脑和情绪来讲,无疑是极其困扰的一件事情。大脑天生的构造和功能,就是要去思考的,每天的工作就是要消化吸收外来的信息。情绪也是人的一种自然反应,现在反而强迫其停止工作,岂能不困扰?

    静心是背道而驰的。专注是一种紧张,因为强迫头脑和情绪变成某种集中的样子,这就是一种紧张;而且专注时,不管是专注地静心,还是专注地想事情,其实人都已经失去了觉知。很多人一定有过这种经验:很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结果就忘记了这件事情以外的东西,而处于一种出神的状态。只是此时的人变得不清醒了。

    静心则是放松、不执著。情绪、思绪,有也好、没有也罢,就只需观照,放松地观照;既不抓住什么,也不拒绝什么。在放松之中,人的觉知遍及全身,甚至超越了身体的界限,完全清醒地活在当下,却没有丝毫的紧绷。喝茶时,仍旧感觉得到自己的呼吸;煮饭时,依然不错过手中的各种触感。安定、安然,没有什么能够扰动人,即使有情绪,也并不只是有情绪而已,还知道有丹田、中心、宁静,因此情绪、思绪只是自己的一部分,并没有忘记自己,并没有迷失,并没有活在梦里。

    这就是静心真正成熟开花的时候。因此,请一定要记住:静心不是专注、集中精神。

    误解三:做静心是为了摆脱情绪,这就叫做宁静。

    “佛陀”静心的结果,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是一个求来的目的。他一直向内看、一直往内追寻,有一天宁静就出现了,他达到了极致的放松,不再对外在的事物有所反弹。

    这并不是一个求来的目的。要知道最终将会不受扰动,可是那却是已经到达终点的人所说的,并不是自己的经验。人无法在到达终点之前,就认识到终点,只能“听说过”终点是什么样子而已,因此,那是那个人的终点,而并非自己的终点。你还不知道自己的终点是什么时,却把别人的终点当成过程和手段了,而认为做静心是为了摆脱情绪的困扰,没有情绪就是静心,而这就叫做宁静。

    “不”,根据那些已经抵达终点的人所言,到达终点时,人确实不再受到扰动,可是那份安然来自于放松、观照、不判断,而不是来自于压抑,把自己弄得死气沉沉的。为什么人会如此渴望自己没有情绪呢?因为害怕情绪。而又为什么害怕情绪呢?因为不知道要怎么样去面对、去处理情绪。

    恐惧只会招致恐惧,恐惧不会招来宁静。

    因此,当人开始静心,情绪出现的时候,就接纳自己的情绪吧!

    甚至可以用“拥抱和感受情绪”这样的字眼,因为情绪被过度地贬低,但可以用比较强烈的字眼把它带回平衡。

    就像我们一开始所说的:静心需要好奇心、接纳心和爱自己的心。

    请放松,接纳自己情绪的起起落落、生而复灭、灭而复生,如是就不会紧张了,那些东西就能自然地各归其位,按照它该走的过程去走,于是最终人会感到安然;如果想用静心来逃避情绪,只会使人变笨、变得死气沉沉,而慈悲是不会从逃避里出现的,爱也不会从逃避里出现,勇气更不会从逃避里出现,而清醒更加不可能从逃避里出现。

    静心是为了使人走向人的本性,要走向人的本性,就必须先要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感觉和情绪。静心能够帮助人清扫心灵上的灰尘,让内在获得更多的空间,允许更高层次的清明、智慧、慈悲的出现,使人得到支持,得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误解四:一旦遇到不妙的状况,抱静心的“佛脚”就行了。

    有些人知道静心,也稍微学过些,不过平常还是尽情地看电视、暴饮暴食、昏睡,完全不会想到要去做静心。等到生命中突然出现了问题,感到人生没有了方向感、生活上一团混乱、内心里满溢惶惶不安的危险时刻,就赶紧临时抱一下“佛脚”,努力地呼吸、静坐、释放情绪,好让自己的一切又进入“控制中”。

    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人生顺风顺水时,正是无限得意,何来多余的不快之感?然而,当生命中出现了危机,静心就像是延年益寿的好东西,为了重新获得安全感,便匆忙抱静心的“佛脚”,以驱除内心的恐惧、不安、混乱。

    不过,根据经验证明,这样做是没有多大效用的。因为静心之难,就在于开头,刚开始想要静下来,或刚开始静心的时候是最困难的,所以想要让自己一下子收到静心的效果,似乎是比登天还要难。与其这样,还不如去找一个心理咨询师解决来得比较快。心理咨询师通常可以支持人解决问题,给人指点一个方向,可是他却不能替人努力,不能替人觉知,也不能替人清醒。

    这种努力是自己必须要亲历亲为的;这种觉知和清醒,也只有自己才能够体悟。

    静心不是控制。人却是因为害怕失控,而想要控制。比方说,恋人要跟别人走了,自己却想要控制这种情况,让心爱的人继续留在身边,控制背后纠缠着两种可能:一是害怕受伤,害怕面对心理上的伤痛;二是“自我”不允许失去他(她),因为那样可能代表着自己没有价值、输了等。所以,人们喜欢控制。

    但是静心不是一种控制,它是一种放松,是使一切各归其位、回归于自然,那个自然就是人的本性。譬如:伤心时,接纳了悲伤,大哭一场,然后回归于宁静,那就是存在。这不是控制得来的,这来自于放松。

    每天花时间耕耘静心,就会愈走愈深,宁静也就会越来越清晰;举手投足间,优雅、清醒就会渐次显现,离开做梦的时间也愈来愈多,不受扰动的安然也愈来愈和自己产生共鸣。到了那一天,就不再需要控制,心中涌起了许多爱,所以恐惧感消失了,自我融化了,就像是光明一出现,黑暗就消失了一样。黑暗并不是具体的,黑暗之所以存在只因欠缺光明,所以当光照洒满空间时,黑暗就自动消失了。

    3.静下心来感受心灵的蜕变

    开始做静心,当然会等待生活中出现某些正向的转变,譬如:觉得自己比较安定了,对自己内在的连接、存在的觉知和关怀增多了;感官变得敏锐了,对生活及周围的事物比较有觉知力了;更能享受与他人互动之间的愉悦,并能敞开心扉倾听一切;对感受的体悟加深了、更清醒了;更有勇气去面对恐惧,不再那么慌张迷惘、惶惑不安了;更能够享受生活,生命变得更有活力了……似乎都是提升生命质量的转变。

    当静心在自我的生命中开始扎根、开花结果时,就应该好好地庆祝一番了。好好地感谢自己,我们为了爱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也好好地感谢这个宇宙,它无私地和人类分享了它的美,没有它,任何人都是做不到这一切的。

    然而要注意了,不要太过于执著,既不要执著于痛苦,亦不要执著于“幸福”。抱着感激之情敞开心门,去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片刻,就像当人愤怒过后,才会学到慈悲一样。生命中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在等待着送给人的一份礼物,如果太过于执著,就会错过。如果敞开感激的心,感激今天在你身边遍洒芬芳的花朵,也感激今天让你跳进孤独的深渊,在这份接纳、放松中,你才可能成功地蜕变。

    其实,除了正向的效果外,随着静心的深入,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不舒服的时刻。比如:稍微静下来时,也同时觉得头脑的声音更加嘈杂了。当我们向内走,在达到绝对的宁静之前,也会先经历自己以往压抑过的种种景象,它们往往会赤裸裸地浮现在眼前;向内走,会听到内心的呼唤,这可能会令人质疑现在的生活和做法是否正确,有些家庭甚至可能会产生些许质变,家人或朋友觉得我们的行径不太正常,不如以往那般合群了,不如以往那般和大家同行同乐了。因为,我们会想要找到能令自己静心的空间。当我们向内走时,会发现内在深处别无他人,只有自己才能了解自己的感受了,但也会因此而感到惊慌、寂寞和不习惯。

    这些,都是静心必经的过程。

    因为向内走,从最表面向内而走向核心,听到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和声音,以往不敢或不想表达的深层意识都会被暴露出来,“面具”将会被撕裂,但这也是一个自己必须去经历的过程;继续往内走,终究会触动那个更深层次的灵魂,人将会得到极大的满足。有时候,因为脑部功能发生“故障”了,人甚至无法像平日一样正常运作,开始遗忘东西、无法缜密地思考问题、走错回家的路;但如果是同时感觉到更高度的放松和喜悦的话,就别怀疑是得了老年痴呆症!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刻,头脑活动终于有些许放松了。

    这些情况的出现,可能使我们感到手足无措,不妨找一个对静心比较有经验的老师或带领者,他可以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辅导。另外,不要忘记静心的三项原则:“放松、观照、不判断”,以“如是”的态度去接纳一切。开始学会接纳眼前的现象,即使寂寞感时时涌上心头,最后也会和宇宙合一并与之共存,不再是个体性的孤单,而是相融合的满足。

    当内心里出现很多情绪时,例如:愤怒、悲伤、极大的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自己留有一个单独的空间,尽情地发泄(像是捶枕头、跑步等),然后再静静地坐上一段时间,让心先沉静下来。

    如果在静心中,常常感到极大的恐惧感在心中生起,不必太惊慌,假如我们平时就是有很多恐惧感的人,恐惧当然会选在这个时刻更清晰地显现。有时候,这种深层次的恐惧,可能会被头脑解释为“好像有人在看着我”。因而,当我们感到恐惧时,就坦然地面对这种恐惧,承认自己处在恐惧之中,这将会使人释放紧张和不安感,也可以心中默念:“存在,我需要你的支持,请帮助我面对自己的恐惧。”总之,如果那只是恐惧,头脑会把它投射为“妖魔鬼怪”,当人把恐惧具体化,甚至妄想到被迫害的景象,而不是坦然直率地去面对“自己的恐惧”,那么只会加深这种恐惧,把静心变成一场幻听幻觉的恐怖游戏而更加疑神疑鬼,因为人们赋予了恐惧更大的支配力量。有很多人按照宗教的方式静坐,结果变得不太正常,往往都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无法面对自己的恐惧和念头,再加上把恐惧具象化,结果恐惧就把他吞噬了。在静心的过程中,当我们的头脑最放松时,就极容易接受暗示。其实,说白了就是恐惧衍生出来的更多的虚幻恐惧。我们要相信静心这些起起伏伏的过程,放松地深入其中吧!

    好好地享受,带着一颗好奇心,走入属于自己的旅程;面对旅程中的一切,尽情地摸索探险,逐次地累积自己的内观和层次,而成为一个对生命有所体悟的智者。

    4.静心让你获得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把镂刻在古希腊特尔斐神庙里的名言“认识你自己”,作为一生虚怀若谷认识自我的不懈追求。向世人昭示,人对自我的认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一个人的成功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人的自我认识才逐渐地走向成熟。虽然自我认识不易,但人完全有能力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自我,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决断和正确的选择,才能够把握机会,走向成功。

    我们无须羡慕别人的才华,也无须为自己的平凡而悲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各自不同的魅力,最重要的是能够重新认识自我,无论你的过去是多么的辉煌,或者是多么的平凡,只要是你能够不断地认识自己,那么你就会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获取一个又一个的硕果。

    人类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才不致在生活中左奔右突,茫然无措。常言说得好:“知人者慧,自知者明。”请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又怎么能去了解别人。因此,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地认识自我,以达到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自己气质类型中积极的一面,轻松地化解和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1)认识你的性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生活和行为方式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而又可变的倾向,是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心理特征。一个人的性格是在现实生活实践中,与环境相互作用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认识自己的性格,正确地分析自身性格的优点和缺点,并在生活实践中注意扬长避短,这对你的人生是大有益处的。

    (2)认识你的气质

    气质是一个人的典型、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它的表现往往不以实践活动的目的、内容及实践者的动机为转移,因而它使每个人都显著地区别于他人。不过气质只是属于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动力方面,并不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倾向和能力发展的水平。

    (3)认识你的能力

    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成功地完成某一种或某几种类型所必需的内在条件。能力按其适应性,可以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和创造力等三种。其中,专门能力是符合某项专业活动要求的一些特殊能力的组合,比如:绘画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等,即分别适合于不同专业活动领域的专门能力,一个人的能力类型和他的活动效果是密切相关的。

    (4)认识你的意志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意志的主要类型有“坚强型”和“懦弱型”,“朝气型”和“暮气型”,“制他型”和“他导型”。“坚强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不怕困难,知难而进,敢于迎接挑战,勇于克服困难;“懦弱型”的本质特征是害怕困难,知难而退,这种人缺乏韧劲,毫无耐力。“朝气型”就是以朝气蓬勃,精力充沛为特征的。而“暮气型”是以暮气沉沉、干劲不足为特征的;“制他型”的特征是唯我独尊,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他导型”的特征是唯命是从,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意志类型,应当充分发挥意志的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的调节功能,把自己的决心,变为永不言败的信心,坚持不懈的恒心,那么就一定会获得非凡的成绩。

    (5)认识你的健康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它,你的其他“资本”几乎都变得与你不相干了。有人说,名声、运气、家庭、朋友可以说是“0”,健康却是“1”,假如你把这个“1”放在首位,每加一个“0”,就为你增加了一份财富。如果没有这个“1”,你什么也没有了。因此,认识自己的健康状况,并采取必要的保健预防措施,是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我们从多方面去认识自己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客观地自我认识和评价,从而给自己确定一个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让正确的观念来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哪一类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自己气质类型中积极的一面,轻松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别让失败击垮你,力争要做一个勇敢者。

    你必须明白一个道理,打开自己快乐大门的钥匙就握在你自己的手中,没有人能够左右你的思想,如果自己找不到生活中的乐趣,别人也不可能帮上你什么忙,因为他不可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你的头上。

    境由心生,获得快乐,就只能依靠自己。要拥有一颗平静的心,就要忍耐、宁静、努力。

    5.静心会带给你幸福

    生命是值得的吗?当然,只要你愿意去努力。如果仅仅只是为了存在、为了虚度时光和吃喝玩乐,那么,这种生命是单调而又乏味的。如果我们积极地投入生活,生活就会充满激情。那么,到底是什么值得我们度过此生呢?至少有三样东西:以一种忠诚的态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高尚,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我们可以将其归纳成四个词:奉献、协作、专心、献身。难道这些不是生命的精髓吗?这四者是生命和拯救者,它们都相伴而行。

    (1)奉献——我们从生命中索取到的与我们所付出的相等。如果我们只求索取,不求付出;如果我们吝啬于自己的爱与快乐,生命就会变得索然寡味。

    如果我们幻想生命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和空虚感,生命就会变得非常平淡。通俗一点说,自私最终打败的是自己。如果我们想要获得回报,就必须全心全意地投入。

    (2)协作——想要做到最好,我们就必须学会协作,帮助他人减轻重负,否则生命就会成为负担和累赘。通过协作,我们可以学到许多依靠单打独斗所学不到的东西。

    乐观者必定懂得如何去进行协作。那些不懂得如何协作的人犹如一匹孤独的狼,独来独往,却失去了群居的乐趣。独来独往者的心灵,无异于一杯已经发了酵的牛奶。

    (3)专心——对于我们来说,生活过于随意是没有好处的,我们必须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我要做这件事情。”圣·保罗说。圣者的灵魂是紧凑的、充满力量的。

    (4)献身——只有付出了一样东西,才会得到另一样东西。人生的最大快乐,即在于把自己的生命献给某项有价值的工作或事业。这种献身的精神可使得我们的人生变得完整而又随意。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生命的最终目的就是了解永无休止的生命本身,就是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如果生命是没有意义的,“不朽”也就成为没有意义的东西。

    6.静心是一辈子的修行

    静心,是每一个生活在世上的人所渴望得到的,因为你的心静了,你的内心里就会平安。如果你拥有了这份宁静的心情,你才会去用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人生,去面对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不同环境来自于生活、工作、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所以,静心并非一劳永逸,它是一个人一生的修行;换言之,它是一个人活到老、修行到老的功课。

    静心对有些人来讲,是一件苦差事,因为要他静下来,是相当辛苦的。当他刚开始静下来时,他便赤裸裸地面对自己内在的喧嚣嘈杂,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不过,如果刚开始不管怎么样都能够坚持下去的话,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好得多了。一旦品尝到静心的美妙,你就不愿意离开,回到以前遭受的纷扰和痛苦里去了。只要一开始运用你的意志力,把困难的开始撑过去就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有时候,你知道自己很可能会被千百种理由和惯性拉离初始的决心,毕竟做静心总是既有高潮也有低潮的,时而宁静时而烦躁、时而期待时而想逃,这些都是正常的,事先知道自己会是这样,所以当这些情况发生的时候,你就只是知道,而不会听从;如果说你能不管是高潮或低潮,只要时间一到就开始做静心,死拉硬拽也要把自己拽着去,再怎么没劲也照做不误,并且知道有类似的状况会再发生,又知道它和自己无关,自己只是一个“观众”,如此进步就会非常快。因为接纳了二元性,认知到它,但是放松了,没有迷失,没有被困;同时,利用所选择的静心技巧来支持自己走过低潮的时候,低潮又将会很快就被整合、消化。

    当然,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在静心之路上比较有经验的人,给予建议和支持,协助自己去找出盲点,静心之路自然会走得比较顺畅,这样的老师,是很有帮助的。或者,如果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别人一起分享这趟旅程的点点滴滴,一起分享旅途之美、沿途的牢骚,自然是也不会那么随便放弃的。

    总之,尽快地寻找各种需要的支持吧!例如:蜡烛啦、朋友啦、静心日记啦、老师啦,都是很棒的选择;同时,不要忘记静心的五心(耐心、好奇心、享受心、爱自己的心、接纳心)原则,还有刚开始时必须要有的一点点意志力,引领自己浅尝而知其味,尽情地享受静心之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